保加利亚一名占星家因预报地震受到调查
2009年4月21日
原文
索菲亚 (路透社) - 保加利亚检察官本星期二开始一项调查,想查清一名虚报一次地震的著名的占星家是不是触犯了传播不实信息的罪名。
占星家Emil Leshtanski 说,一次可达里氏7级的地震,将在上星期六夜晚撼动保加利亚南部城市Haskovo。之后,这个城市的几百名居民在帐篷和汽车中度过了这个夜晚。
Apr 15
【原文见科技日报】
软科学经典案例:“只生一个好”是怎么提出来的
本报记者房琳琳
说起人口控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计划生育”。20多年来,“只生一个好”这句口号己深入全国广大城乡。
那么,为什么把生育指标确定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这一决策的理论和科学依据何在?它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又如何呢?
本报记者采访了原国家科委“人口控制与对策”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 ...
Apr 14
前几天美联社报道了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英国的某个机构对2005年中国统计局的人口抽样调查的一份分析结果。其中提到,当年的新生人口性别比是119:100,其中河南、江西两省高达140:100。
其实这个抽样调查的结果早已被认可研究者收入分析过很多遍了,已经不再算什么新闻。但是这两个省140:100的出生性别比,没见其他地方报导过。需要思考的是,原因是什么?文中提到,一位未参加研究的美国社会 ...
Apr 12
【此次预报事件之后,意大利、美国、德国、英国权威地震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都直言地震不能预报:Giuliani一方面没有准确预报,另一方面以往统计结果就是,氡气异常预报地震不可靠。唯独中国地震局的专家们集体失语,虽然他们早知道,根据中国的资料,水化学的漏报率是62%,中期预报的虚报率是81%,落实到临震预报则虚报率高达99%。原因无它,因为中国地震局预报队伍的日常工作,就是拿那些已经证明统计上和地震 ...
Apr 10
【人民大学人口所多年一直是拿计生委的钱帮计生委说话的,看来他们的校长不是。
人大人口所的文章的结论往往介于北大人口所及社会学系 和 计生委之间,有折中的意思,包括他们现在提的“1.6”的生育率。按上次文章提到的,无论是2000年人口普查,还是根据2005年统计局和计生委两次抽样调查反推,都说明2000年的时候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远低于1.5了。】
◎我个人一直认为,独生子女政策是迫不得已的 ...
Apr 09
网上见到了这种怀疑,有关部门需要解释这种可能。按新闻,那里近几年正在开发地热。
钻井开发地热诱发地震有过一些先例,比如前几年在瑞士巴塞尔附近,开采地热的钻井深度大约5000米,可能诱发了3.4级地震(这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Christian Klose发家的案例,不知道这个解释是不是很权威)。在加州北部Geysers地热开发区的注水深度是3-5公里。这种地震震级不大,但是震源也浅,所以容易 ...
Apr 06
意大利阿奎拉地震之后,当地政府和地震研究者遇到了和去年中国同行们一样的麻烦:有人宣称事先预报过地震。国内报刊记者们也被打了一阵强心剂一样,比如“红网”的大标题就是“政府扼杀预报”,这点小心思,无非是想把意大利朱利安尼(Giampaolo Giuliani)对阿奎拉地震的预报和去年汶川地震之后发掘出来的中国地震预报大师们的种种预报混为一谈。那么,我们不妨把这两次地震的预报对比一下。
首先,二者 ...
Apr 06
意大利地震也出现了“被压制的预报者”,各国媒体也在猛炒,意大利“国立火山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在忙着辟谣。原来民主国家也有瞒报的动机!
几篇比较好的评论:
Quake forecasts still not perfect (Times Colonist)
Earthquakes remain unpredictable disasters, experts say(德国之声) ...
Apr 05
【本文收录汶川地震之后曾经流传的所谓“预报”和 “前兆”。汶川地震发生在一个多年来变形速率很低的地区(断层处于闭锁状态)、最后岩体突然破裂导致强震,这种情况下,“异常”没有提前反映到地表,不存在可信的“前兆”、无法做出短临预报,完全可以理解。事后披露、发掘出来的这些“预报”和“前兆”,要么是谣言,要么是牵强附会。收集这些资料的目的是呈现各种有意无意的地震预报骗子、意图分一杯羹的行外科研人员、信谣传 ...
Apr 03
随着三十多年的强制计划生育,中国人口结构已经出现三个现象:性别结构方面,出生性别比失调;年龄结构方面,老龄人口比例大大增加;民族结构方面,汉族比例下降(尤其是在年轻人口当中)。关于出生性别比失调,要讨论的问题包括四个层次:
(1)是否存在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失调;(2)如果存在,是不是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3)要不要解决;(4)如何解决。
要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顺手拿来的理由就是“漏 ...
Apr 01
刚在科学网看到“中央党校副主任”周天勇所写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篇文章。越读这种文章,越觉得自己经济学知识欠缺,面对这种煽情文字,无力鉴别真伪。不过,近日考虑人口问题,对人口数字比较敏感,还是抓到了这篇文章的一个狐狸尾巴:
『约2000万少女被迫卖淫,创造的收入占GDP总量的6%,相当于一万多亿人民币,这种肉体积累是世界历史上除日本之外绝无仅有的现象;』
随便查到一个中国人口 ...
Mar 31
【为方便留言,换了个模板。】上一节说到总和生育率,留言的有几位摆出了自己的经历,说明存在严重超生的情况。但是由于代表性的问题,这类个人的体验到底能多大程度上说明统计结果,确实很难说清楚。“代表性”至少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所在地区的问题;另一个是,拥有“不同寻常的信息”的人,更倾向于把它表达出来。这个问题还是想引用前面郭志刚那篇文章的回答:
“实际中的确可以看到依然存在的超生现象,但是我 ...
Mar 30
【看看地方地震预报部门如何扶植预报地震的神汉。不知道这个农民是不是中国地震局原首席预报员孙士宏研究员曾经提到过的、每天早起看太阳报地震的那个农民。出现这样的报导不奇怪,唐山地震之后“观云测震”的新闻和文学作品也一度甚嚣尘上。山西省地震局预报处应当如实公布这个妄人的全部“预报”记录,看看他们是不是在创造概率奇迹。】
三晋都市报:山西汾西一农民竟预报出汶川地震和原平地震?
3月28 ...
Mar 29
“计划生育”牵扯的问题是在太多,上文(链接)网友一回贴,马上就牵涉到各种层面的问题,比如老龄化是否那么不可解决,反计人士看观点是否极端,中国能承载的合适人口数量,以及计划生育执行起来是否公正。个人现在觉得,上述问题很可能不存在明确答案,本质上仍然是价值判断的问题,需要往后放一放。第一步先从落实数字做起。
数字是最头疼的一步,因为人们的印象中,中国的统计数字就像橡皮泥一样,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由 ...
Mar 28
老早就想开这个话题,但是一直不好动笔。
为什么想开这个话题,那是因为,关心网上和现实时政的人可能清楚,从大致2003年到现在,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质疑从禁区到浮出水面,现在已经成为热门话题。而新语丝对这个话题基本没有涉及,个人觉得影响到了争论结论的可靠性。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在于新语丝作者群的平均科学素质要高于普通的网上参与者、甚至人口学家。我们不在意他们的方案,但是很在意他们的数字可靠程度和 ...
Mar 27
【转这篇,是因为引了我发在《新语丝》上面的网文,很新奇:-)
此文原载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第39卷第3期257-259页“特约评论”栏目。以前不知道《中国科学》还有这样一个栏目,显然是针对热点话题。看来《科学》杂志炒作紫坪铺水库诱发地震,正好撞到了地质研究者的枪口上。
陈颙院士说的“汶川地震是断层逆冲运动造成的,迄今尚未发现过逆冲型的水库地震”,确实是很重要的证据。这 ...
Mar 26
【按:据有关部门网站报道,地震局的地震预报项目“基于空间对地观测的地震监测技术、预测方法与应用示范”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于2009年2月23日获科技部批复,总经费为1885万元,国家全额拨款。该项目与“地震电磁卫星计划”相配合,后者“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地震局长期从事地震预报工作的许绍燮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来以为这个预报项目只是利用地震前后的一些遥感卫星资料(包括热红外 ...
Mar 26
【转载自陈一文网站。傅承义早年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吹嘘耿庆国的人,屡次提及耿曾经“师从”傅承义。傅曾经提出地震发生的“红肿理论”,虽然现在看来很肤浅,但是当时板块构造理论尚未传入中国,作为一个假说,无可厚非。下面这封信,是针对宋松1987年3月15日来信的回复。宋某是位“地震云”研究者,80年代“观云测震”一度在中国猖獗。宋某将自己的《地震云探讨〔草稿〕》寄给傅承义征求意见。 下面这封信谈到了地 ...
Mar 24
作为专业部门,地震局评价自身预报水平的时候,一直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由于地震预报的虚报率太高,出于避免无谓的地震恐慌,历来的震情分析和地震预报都是仅面向政府、不通报公众。这样就给预报部门创造了上下其手的便利:每次落空的预报,公众既不会关注、也很难了解,而报准了的(以及那些勉强擦边和有一定偏差的)就可以事后通过媒体宣传出去。这样的结果就是误导公众,以为凡是破坏性地震都可以事先预报出来 ...
Mar 23
(全文见互联网时代的伪科学现象)
……伪科学是和那些公认正确的理论相矛盾的理论。因为公认正确的理论都是符合相应领域内的一切观测结果的。既然伪科学与之相矛盾,那么它们必然与某些个观测结果相矛盾。与观测结果相矛盾的理论必然是错误的理论。所以伪科学的特征也可概括为提出之时就与现有的观测结果相矛盾的理论。这显然跟错误的科学理论不同,因为错误的理论最初是作为假说提出的,后来由于新的实验证据才成为错误理 ...
Mar 21
【译自维基百科,给水博文章做补充。】
脆韧转换带是地壳强度最大的部分。对于富含石英和长石的大陆地壳而言,脆韧转换带出现在大约13到18公里深度(大致对应于250到400°C的温度)。在这一深度,岩石变得不容易破裂,而更容易由蠕变而造成韧性变形。这是因为材料的脆性强度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加,而韧性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地壳中,脆性强度越向下越大、韧性强度越向上越大;脆韧转换带出现在二者大小相等的 ...
Mar 21
【看来搞“地震预报”在中国除了有政治依据、社会依据、道德依据,还有了哲学依据;总之最不需要的就是科学依据。“中国地震信息网”2009年3月11日开始展览这篇文章,却把下面精彩的引言部分阉割掉了。对哲学这么不恭,让人遗憾。】
卫星热红外异常——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的短临震兆(《地球学报》,2008年10月,29卷第5期)
第一作者:魏乐军,1963年生,地质学专业,中国地质科学院博 ...
Mar 19
【转载按:海洋生物学研究人员廖永岩最近在科学网重操旧业,贩卖有关地震和地球的民科理论。“科学网”把此人放在首页的“专家名录”里面,自己丢人事小,误导公众事大。希望科学网的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工作者能够负起责任来,反映给有关管理人员。】
【已经给科学网编辑部留言,看其是否处理。
[4] 标题:希望编辑部把“廖永岩”从专家名录中去掉发表评论人:Amsel [2009-3-20 13:49:1 ...
Mar 19
【转载按:海洋生物学研究人员廖永岩最近在“科学网”重操旧业,贩卖有关地震和地球的民科理论。“科学网”把此人放在首页的“专家名录”里面,自己丢人事小,误导公众事大。希望“科学网”的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工作者能够负起责任来,反映给有关管理人员。】
话说公元2008年6月7日早,笔者在“科学网博客”首页的“留言板”中看到几个留言:“刘玉平:真的勇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鲍得海:ROCKYMAN真 ...
Mar 18
美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地震的FAQ明确否定远距离诱发地震:
Q: Two earthquakes occurred on the same day. Are they related?
A: Often, people wonder if an earthquake in Alaska may have triggered an earthquake in California; or i ...
Mar 17
【找到原来看过的一篇不错的文章:通信专家徐祖哲和他的地震研究 2008-05-23 京华时报 】
【3月25日补注:关于电离层异常与地震关系:NASA的一个项目2004年作出了否定回答(见USGS网站):• Current effort to monitor EM and GPS-TEC signals from ground and space in California• Signa ...
Mar 16
【文责自负,和新语丝博客网无关、和嵇少丞教授无关】
最近科学网吵架,本人一直袖手旁观,却屡次遭人扔砖头,比如这次:
[100] 标题:发表评论人:[游客]Z2 [2009-3-2 13:15:17]christine ,qhd60m, Yakamoz Amsel FloatingRose,除了推荐JI博文,还帮着耍泼皮。
这种无妄之灾,本人能猜得到属于那次“地震线”吵架的后遗症 ...
Mar 14
在讨论“地震前兆”以及“水库诱发地震”的时候,必然涉及到地下水分布和压力的一些问题。虽然由于地球的“不可入性”,人类无法深入到地下的足够深度,来时时监测地震的形成过程,但是,为了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几千米深的钻井非常普遍。对这一深度的地层岩石和流体特征,已经有了足够的材料和充分的认识。任何有关地震的观点,不能违背这一深度的观察结果;而了解地下水的一些知识,也可以排除关于地震的某些想象。
Mar 12
郝柏林院士1997年提到地磁异常只是地震过程的次级反映。说明那时有人已经意识到,不同前兆和地震之间机理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本着这一思路,可以把地震的各种前兆分成不同等级。
零级:即同震信号,包括地光、地声,以及用以进行“地震速报”的地震波。这些现象不是通常所说的前兆。它们的出现,意味着“正在”发生地震。不过震级尚不能由此准确确定。日本的地震预警工作所采用的异常,止于这一级。
一级:小震 ...
Mar 10
【注:我现在胡写的东西跟“研究”基本没关系,所以李淼所说的博客对研究的帮助,就免了。但是他说的科学网把博客圈变成了个大论坛,倒是真在点子上。】
有人在科学网哀叹道,博客只能是娱乐,不能做科学。他完全误会了科学。写博客过程不是研究过程,却可以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获取信息以及交流。那么为什么那人哀叹博客只能是娱乐呢?因为科学网做到的是这个。为什么科学网不幸的是只能做到娱乐呢?因为严肃的博客没人看 ...
Mar 08
【3月25日补注:幸亏地震工作者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承担科技部项目的研究人员,日后如果想别出心裁,也没那么容易: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库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及“基于空间对地观测的地震监测技术、预测方法与应用示范 ”2个项目于2009年2月23日获科技部批复,其中水库地震项目总经费为2048万元,空间对地观测项目总经费为1885万元,两项目经费均为国家全额拨款。】
《科学 ...
Mar 08
乔晓春:需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等生育意愿低于更替水平将为时已晚 【背景】政府工作报告表示,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
此前,有外电报道称,国家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表示,由于担心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正在研究废除独生子女政策,但不会彻底废除计划生育政策。针对这一消 ...
Mar 05
http://xysblogs.org/amsel/archives/3205
有一位长庆油田的研究人员、地质专业的博士,不理解为什么现有研究可以排除“紫坪铺水库诱发汶川地震”这种推测。这位博士当初也不理解为什么汶川地震未能预报。作为一名石油地质工作者,这样的表现让人遗憾。石油地质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就是掌握大量地下资料、并加以合理分析,出于这种工作经验和训练,他们完全应该了解地下资料的“多解性 ...
Mar 03
一次8级地震的能量是6.3×10^16焦耳(震级-能量计算器:http://home.att.net/~srschmitt/script_earthquake.html)。汶川地震的“孕育”时间大概为3000年,因此其“孕育”过程中,能量积累的功率约为67千瓦。这一数字与热流背景相比,并不算大。四川地区的大地热流是每平方米55毫瓦,对应到“孕震”过程所需要的至少10公里×10公里的小地块,功率为5 ...
Feb 27
09.02.26, 《科学时报》:《科学》杂志一篇新闻报道值得商榷09.02.10, cavingao《《汶川特大地震与紫萍铺水库无关》中的一点数据错误》09.02.08, 水博《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有多大的人为的因素?》09.02.08, 嵇少丞《汶川特大地震与紫萍铺水库无关》09.02.04, Meijian《假设汶川地震是紫坪铺水库诱发的》09.02.03, 水博《评论院士岂能靠谣言?——评范晓 ...
Feb 26
09.02.08, lw56102《大仙只爱地震》09.02.02, Amsel《“地震预测术”新动态:“远距离地电法”登上《中国科学D辑》》08.12.29, Amsel《从概率角度看地震预报》08.12.07, 大师的终结者《亲身试验以震报震,揭穿地震预报大师的把戏》08.11.30, Amsel《地震局的虚报率》08.11.19, 翟华《中国地震预报水平:中医还是国足?》08.10.30, ...
Feb 02
【提要:《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一期刊载的论文介绍的“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是一种针对常规的“地电阻率”信号的另类的、经验性的数据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提出20年来,发明者没有提供可靠的机理和统计依据。到汶川地震之前,这种方法只有震后的拟合,未见震前准确预报的例子。该文宣称捕捉到了汶川地震的前兆,但是避而不谈其预报范围并没有覆盖汶川地震最先、最强的宏观震中。这种方法把地电台当地的异常对应到最 ...
Jan 29
《科学》(Science)杂志2009年1月16日一期的“本周新闻”发表了一篇报导,题目是“四川大地震的人为诱因”(注1)。文中介绍了“紫坪铺水库可能诱发了四川地震”的说法。此文读完让人不禁哑然失笑:这样的顶级学术杂志,为了吸引眼球,在报导科学问题的时候,也像很多大众传媒那样,在两种观点之间找平衡,把本来可以得到明确结论的问题,搅成一团稀泥。先附带说一下,这个稿件不是学术文章,而是新闻报导,最大的 ...
Dec 29
从事地震预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地震预报的难啊,难在即使搞地震预报的人他都不知道究竟难在什么地方,不搞地震预报的更不知道了”(注1)。这句话很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其实地震预报的难处很明显:目前尚不存在足够有效的地震前兆。与地震机理相关的前兆,都不足以解决虚报率和漏报率的问题;而与地震机理无关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异常”,不但无助于降低漏报率,反而会大大增加虚报率。这一结论 ...
Nov 30
【提要:地震局在承认“只能对某些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的时候,应该再补充一句“而且还要搭配相当多的虚报”。】
汶川地震惊破了国人的地震预报梦:原来地震预报不出很正常。那么政府承担的地震预报工作还有多大的必要?其实,过高的漏报率只能说明重预报、轻防范的错误,并不能否认地震预报本身的社会效果——在地震设防之余,万一某次地震提前预报出来了,不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吗?非主流“国宝”们近乎100%的虚报 ...
Oct 29
【按:“群测群防”这一口号在理论上漠视地震研究的科学性,在实践上内容含混(可以是“观测”,也可以是“预测”)、不易操作。汶川地震之后,由于一些政治鼓噪,这一政治意义远大于科学意义的口号被堂而皇之地塞进了《防震减灾法》修改草案(总则第八条:“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条件”)。该草案正在征求“人大代表和有关部门、法学教学研究等有关单位的意见”。地震局作为“有关部门 ...
Oct 20
伪科学大本营“天地生人讲座”,连续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办了18年之后,终于要被扫地出门。主办者宋正海先生哭天抹泪“离开单位支持的这个会议室,我们讲座就会解散”。其实,“天地生人”们手里一大把“水变油”和 “无偏二极管”这样的“自主创新成果”,连政府科技部门几千万元的经费都能忽悠得到,哪里会发愁没人提供新的“会议室”。宋先生他们所痛心的,无非是要失去“中科院”这块牌子。这些老少爷儿们口口声 ...
Oct 08
【补注:最近孙士宏水平有所提高,按《北京科技报》报导,孙士宏能够用统计数字说服沉迷于“地震直线”的妄人,并且声明“气候与地震之间存在的关系,不是气候变化影响地球活动,而是地球活动影响气候”。而高建国依然一意孤行,前一阵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趁华北干旱之机,继续贩卖“旱震关系”这门伪科学。——2009年3月6日】
地震局孙士宏、高建国两人的名字,读者应该不会陌生:前者是中国地震局首席 ...
Sep 07
《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钢,历经三个月的思考完成了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章“地震预警初探”。文中有一些值得肯定的观点,例如地震局和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增加震情信息开放度”,对龙门山地震带的中长期地震预测情况和防范措施应该反省,地震知识应该普及,地震预报研究部门和决策部门的角色应该清晰,等等。这也是震后人们普遍的认识。
但是,此文涉及地震科学的部分存在严重的不足。钱钢是老牌地震文学作家,并且曾经在国家地 ...
Aug 31
本人上次提到,从网上流传的中国地震预报14次地震预报案例看,所谓成功的临震预报没有一次不是依赖于前震的。这也合乎地震局内理性的看法(例如广东省地震局局长说,在大范围的前兆异常出现之后,还要看“有无小地震发生”,然后才能对地震做出某种程度的预报)。又如著名地震学家Max Wyss所说,预报群震中的一次地震要比预报孤立的一次地震容易得多(注1)。
但是由于小地震数量远远多于大地震(即使不 ...
Aug 12
在剖析各种荒诞的“地震预测术”之后,有必要再检验一下中国正规的地震预报研究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正规的地震预报研究所包含的前兆,可以参看广州日报对广东省地震局长的访谈(注1)。地震局虽然每次漏报之后都强调地震预报的客观困难,但是对自身水平的评价却经常语焉不详。恰好网上流传一份“中国成功预测地震的14次案例”(注2),本文就分析一下这些案例,看看中国地震预报偶尔成功,原因到底在哪里。结论很让人悲哀 ...
Aug 04
7月29日,地震预报大师任振球预测“29日下午至30日,四川老震区的都江堰附近将发生6级余震”,结果震区中南部的都江堰地区到现在也没再发生4级以上余震;而8月1日16时32分,也就是任振球“预报”的中间时刻(30日早6时)的两天十小时32分之后,都江堰(从“鱼嘴”算起)东北155.1公里之外的北纬32.040度、东经104.708度发生了另一次地震。任振球把该地震冒领做自己预报的地震,并借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