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坪铺水库是“四川大地震的人为诱因”?Science采访了个 “大忽悠” 《新语丝》有关地震预报和防震抗震的全部文章
Feb 02

【提要:《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一期刊载的论文介绍的“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是一种针对常规的“地电阻率”信号的另类的、经验性的数据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提出20年来,发明者没有提供可靠的机理和统计依据。到汶川地震之前,这种方法只有震后的拟合,未见震前准确预报的例子。该文宣称捕捉到了汶川地震的前兆,但是避而不谈其预报范围并没有覆盖汶川地震最先、最强的宏观震中。这种方法把地电台当地的异常对应到最远达4600公里的地震,作为一种地震预测术,应当称为“远距离地电法”。】

地震局内外的地震预报家们有一种癖好,动辄把本地监测到的“前兆异常”对应到几百、几千公里之外的地震,进行“远距离预报”。这在外人看来,穿越时空,妙不可言,但说破了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一个观测台站的地震指标一年可以有几次乃至几十次异常,但是方圆一百公里没那么多破坏性地震可以对应,为了降低虚报率,只好满世界乱认地震。最近登上了《中国科学》的叫做“HRT波”法的地震预报方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据《财经网》报导,这种信号的台站坐镇云南,能够反映三四千公里开外的印度尼西亚地震;在汶川地震之前曾出现“异常”、但是因为台网密度不够、没能具体预报汶川地震震中,相关文章登上了《中国科学》(注1)。《财经网》的报导同时披露,对于HRT波概念,“一些地震研究人员并不认同”,“对于HRT波到底来自哪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波,都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这篇论文“可能会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

翻看《中国科学》这篇文章,首先见到28个作者,名单之长、所在单位之多,让人大开眼界。里面有两位公众人物比较扎眼,一位是被地震局外的预报家们拥立为地震预报旗帜的汪成民,另一位是曾支持“水变油”导致国家蒙受损失、屡次为伪科学鸣冤叫屈的国家发改委科技司原副司长严谷良(注2)。有了这两位路线色彩鲜明的人物,再加上“地震特别是强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短临地震预报是可行的”这类高调的口号,这篇文章很有签名信的效果,再次生动地体现了“地震预报”在中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既然这篇文章承载着路线之争,业内人士即使对文章存疑,也未必会出面进行探讨。所以我们还是自行研究一下,看看这种方法是怎么报地震的,能不能指望它带来临震预报的突破。

一、所谓“HRT波”预测方法,从机理上看属于地电法衍生的“地震预测术”。

这种叫做“HRT波”的预测方法,其“远距离预测”的机理,由一些信号处理的形式包装起来。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科学》这篇文章,以及作者们2008年7月发表在地震局所办《国际地震动态》的、细节介绍更详细的一篇文章(注3),一步步进行分析其要点。

(1)作为地电法的衍生方法,这种方法的物理基础是“孔隙度变化以及应变可以导致岩石电阻率发生变化”。

这一思路可能借鉴了石油物探方法。不过,石油物探中岩石孔隙度随空间的变化远远大于所谓“孕震”过程中岩石孔隙度随时间的变化。前者变化范围从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幅度很大,即使如此,石油勘探和开采中发现,由电阻率来推测出的孔隙度与实际测量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而地震之前,应力变化导致的岩石孔隙度变化极为微小(例如,5公里深度下的砂岩,即使所受应力增加20%,孔隙度的缩小不超过百分之一,注4),相应的电阻率改变也非常微小。所以,地电阻率的变化与地震在机理上联系并不紧密,这也是地电法用来预报地震并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注5)。

(2)这种方法认为“地电阻率能够反映‘固体潮’”。

理论上,固体潮能够引起岩石的应力变化、进而引起孔隙变化和电阻率变化。但是如上所述,这种效应非常微弱。文献中只见到钱复业、赵玉林等人的独家观察,早在1990年就已发表(注6),而未见其他报导。固体潮中的半日潮远比半月潮清晰,在作者们公布的1976年昌黎台地电阻率的记录中能够看到半日潮的变化,但是在汶川地震之前的红格台记录中看不到这种变化。这种地电阻率和半日潮的关系,如果确实存在,与其说是来自地层岩石孔隙度的变化,倒不如说更可能来自半日潮造成的地下水位的变化。

(3)这种方法进一步认为,在即将发生地震的时候,由于震源岩石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因而地电阻率的“潮汐力波” 的“波形”将发生变化。

这一步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地电法”的包装,其存在的问题和传统的地电法相同:一方面由于地表人类和自然活动的干扰,另一方面震源深处的应力变化未必能造成浅处地电阻率的变化,所以,靠地电阻率的异常来预报地震,虚报率和漏报率非常高。

(4)这种方法的“突破”是,观测台站对本地的固体潮的观测,能够检测到几千公里外的震源异常。

这一步最缺乏根据。如上所述,即使地电阻率的波动真的能够反映固体潮,这种波动也无非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某一地点的引力周期变化造成的“受迫振动”;这里并不存在一个虚幻的、既不是电磁波也不是机械波、在地壳中自由传递的“潮汐力波”,所以,所谓的“潮汐力波”能够行程几千公里、不衰减、不受干扰地对遥远地区的震源进行“探伤”,纯粹是一种臆想。试想一下,一个小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只能在当地台网测出,而“蕴震”过程释放的能量变化远远小于一次小震,怎么可能被几千公里之外的台站检测出来?这并非是用了“黑箱”一词就可以搪塞过去的。至此,所谓“HRT波”法只能确定为一种“地震预测术”——采用机理上或者统计上与地震无关的现象来预报地震的方法。

二、“HRT”法预报地震,依靠的仍然是经验法。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到,“HRT”法预报地震,机理并不成立,只能起到巧妙包装的效果。所以,在预报地震的时候,“HRT”法依然只能针对地电阻率记录进行经验预报,如同老中医把脉,“HRT”法只靠一根地电阻率曲线,就要预报出远至四千公里的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间”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的记录图上目测出适当的“峰”或者“谷”——何为适当,怕是只有观测者自己心里有数——叫做“潮汐力共振波(RT)”,这种“波”出现之后的一天到数天为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的判断方法是,把“潮汐力共振波”相邻的两个“波”的时差乘上“每小时207公里”这一“经验波速”,得到的就是震中距离。而这个“每小时207公里”的波速,是他们根据几次地震拟合的,包括4684公里之外的2006年班达海7.6级地震、2903公里之外的2004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2876公里之外的巴基斯坦地震等。

“震级”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记录图上,量出上述“RT波”的“衰变时间”,叫做“断层系统固有周期”,以分钟为单位,然后根据经验公式“震级=衰变时间的对数×4.14-1.486”,得到震级。

根据作者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上的版本,上述两个经验公式都是2007年拟合出来的。可以想见,在地震发生之后,回头到沟壑累累的地电阻率记录图上去寻找接近趋势线的点,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过拿这样的趋势线去预报未来的地震,难度就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

三、《中国科学》发表的文章曲解、隐瞒数据。

由于这种“远距离地电法”机理上说不过去,实践上靠的又是经验公式,所以很难碰上成功的预报。这些作者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论文,为了造成这种方法可以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印象,对数据进行了曲解甚至隐瞒。

首先,论文中所谓“根据震前短临前兆分析(预测)地震三要素的结果与实发地震的参数基本一致”,实际都是事后拟合的结果,而不是震前分析。例如,作者们把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作为其“预测”与“实发”一致的案例;而据《财经网》一文介绍,“2004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前,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地电台观测到的信息,就曾经误以为川滇地区会有大地震。”

其次,拟合图上的数据不完整。在他们覆盖的半径4000公里范围内,一些大地震并没有反映在拟合图上,比如2008年3月的和田7.2级地震(和田到他们的观测站距离为2200公里)。不知道这是“漏报”,还是由于数据点不能落在拟合曲线上?这一工作开始于2004年,短短几年就有过一些虚报事件(《财经》杂志采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而作者们回避了以往的虚报漏报情况,如何说明这种预测法将取得突破?

最明显的是,这篇文章笨拙地回避观测站到汶川的距离。512地震造成了龙门山断裂带地下多个点顺次破裂,形成多个宏观震中,而最强的、最先的震中是在汶川。此文作者声称震前预报“5月12至13日,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将发生7.9至8.4级的地震。”为了凑这个“600到800公里的环带”,这篇文章只提北川到红格站的距离(640公里),而讳言汶川到红格的距离(大约510公里)。如果对这样明显的信息都遮遮掩掩,作者们的其他工作,即选取波形、拟合公式这样有相当主观性的工作,又如何让人相信呢?

汶川地震之后,预报家们屡次试图说服人们“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短临预报是可行的”,但是那些不堪一击的论证,却应了工程院院士许绍燮说的话,搞地震预报的人不知道地震预报究竟难在什么地方。所以预报家们越高调,让人越觉得地震预报不靠谱。最后要感谢一下《中国科学》,再次检验了一把中国地震学界的现状:上次刊登“占星报地震”的论文是刊登在“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上面,作者是天文台的、审稿人也很可能不是地震专家,难免不具有代表性;而这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震预测术”的论文直接刊载在更加权威的 “D辑:地球科学”上面,让我们见识到了审稿人和诸位院士的水平,大概只要一套上“孕震机理”,什么文章都能放过。

注:
(1)《财经》杂志李虎军,“汶川地震前兆之谜”(2009年1月29日);《中国科学》这篇文章的题目为“汶川8.0级地震HRT波地震短临波动前兆及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关于实现强震短临预测可能性的讨论”,刊登于2009年第1期,作者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何世根、张洪魁、李世愚、李绍坤、严谷良、汪成民、孙振凯、张东宁、卢军、张平、杨国军、孙加林、郭纯生、唐宇雄、徐建明、夏坤涛、鞠航、殷邦红、黎明、杨东生、起卫罗、和泰名、关华平、赵玉林。

据《财经网》介绍,这种方法的技术骨干是赵玉林、钱复业、赵璧如一家三口。虽然赵、钱等人乐于在文章中加挂多个作者,但是把作者名单拉长到20多人,这还是头一遭。例如,《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第8期他们把云南前兆事后对应到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的那篇文章,作者为11人;而这篇《中国科学》的文章,主要内容先发表于《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当时作者达到20人。严谷良、汪成民等人则是在发表到《中国科学》的时候再次添加进去的。

(2)严谷良支持水变油、支持伪科学组织“天地生人”的事迹见“何祚庥、司马南网易访谈实录:炮轰《新闻晨报》为伪科学鸣冤叫屈”,及“废‘伪科学’,何祚庥、司马南、方舟子坚决说不”等文,以及《新语丝》“天地生人专辑”的其他多篇文章。

(3)《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汶川Ms8.0地震的短临地电波动(潮汐力谐振和共振波-HRT波)前兆”,作者名单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何世根、李世愚、孙振凯、张东宁、张洪魁、卢军、李绍坤、郭纯生、夏坤寿、徐建明、鞠航、黎明、和泰名、唐宇雄、张平、赵玉林。

(4)贺玉龙、杨立中,温度和有效应力对砂岩渗透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岩石力学和工程学报》2005年第24卷第14期。另外J. P. Morris等也有类似的结果: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3, VOL. 108, NO. B10, 2485.

(5)地电在地震局台网监测指标中,漏报率在78%,临震预报的虚报率大于99%;另外,2004年美国帕克菲尔德6级地震最终到来时,测量地电的装置在震前并未测到异常信号。

(6)钱复业、赵玉林等人发表在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杂志1990年62卷的论文:A model of an impending-earthquake precursor of geoelectricity triggered by tidal forces。

““地震预测术”新动态:“远距离地电法”登上《中国科学D辑》”有6篇评论

  1. Amsel Says:

    下面是“天地生人”李世煇对本文有气无力的回应:

    回良玉批示好!可减数十万伤亡:问责国家地震局长

    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李世煇

    汶川地震前,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开创的、行之有效的一系列(长、中、短、临)地震预测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中国地震预测已经出现重大突破:“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模型”简称“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地震三要素。32年前,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的青龙县,已经能够“大体估计在一定时空范围,达到事先向群众打个招呼”,2008年汶川地震,为什么震前不能给当地群众打个招呼呢?为什么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竟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亡羊补牢,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记取呢?

    一、“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简介
    2003年末,中国地震局钱复业、赵玉林两位退休科学家,向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报告,要求用他们新研制的、高精度的PS-100电测仪,监测川滇地区近期可能发生的强震。宋局长力排众议,当天予以批准,特批项目经费150万元,半年多建成了4个PS-100台站。2004年12月25日印尼9级海啸大地震,这4个台站都记录到来自震源区(距离2600公里)的特征波形等重要信息。钱复业、赵玉林依靠从事地震监测四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天地耦合的系统性整体思维,敏锐地发现了地震孕发的、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的波形规律,进而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实现了地震短临预测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此后三年,4个台站陆续在震前记录到国内外十几次地震。如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地震前2天,11月26日九江5.7级地震前1 天,2006年班达海7.6级地震前2天,都记录到HRT波。2005年5月1日,钱复业、赵玉林提出对5月19日印尼7.1级地震的书面预测,实践证明发震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全部正确。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曾予以书面祝贺。
    实践证明:在综合应用中国既有的地震预测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应用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只要有一个PS-100台站正常工作,就可以大体确定发震时间、震级和震中距。只要有三个台站正常工作,就可以交会出震中的地点;可在几天-几个月前提出概略的短期预测,1小时-几天前可提出相当准确的地震三要素临震预测。
    不幸的是,宋瑞祥局长2004年12月离职后,这项研究和应用面临一系列难以逾越的体制性、政策性的障碍。4个台站缺乏经费和管理,人员的监测时间没有保障,仪器维修渠道不通等等。由于不能保证正常工作,这项重大创新面临夭折和拖垮的危险。国家发改委退休副司长严谷良(曾经打破常规,大力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和王选的激光汉字照排研究,起到重要作用)2006年12月26日上书,吁请国务院领导亲自过问推进此事。

    二、回良玉副总理及时批示 地震局陈建民阳奉阴违
    两天后(12月28日)回良玉副总理对严谷良的报告及时批示:“建民同志,此意见应认真研酌。在攻克地震短临预报这个世界性难题上,我们应该也有基础和条件有所作为,对有关课题的研究和应用要给予支持。”(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汪成民提供)
    请看,批示多么及时,评价多么高,要求明确,是多么好啊!。如果国家地震局陈建民局长认真贯彻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四个台站正常工作应该毫无问题,汶川大地震前就可以发出明确的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汶川大地震中,山崩地裂不能避免,人员伤亡大大减少则是完全可能的。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看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采取什么态度,是怎样批示的:“请岳副局长阅示。监测司组织专家论证该方法,并认真落实回副总理批示要求,全力搞好监测预报工作。”⑥陈建民批示中除“认真落实”、“全力搞好”之类的空话、大话以外,在地震局真正落实的,是以“组织专家论证”取代国务院领导的“对有关课题的研究和应用要给予支持”。什么叫“支持”?就是支撑,给以鼓励和赞助。什么叫“论证”?按照现行科研程序,在科研课题立项研究前,必须邀请有关专家开课题论证会,对该课题是否可行进行论证(论述并证明),或称可行性研究。把“对课题研究与应用要给予支持”偷换成“组织专家论证”,这种行为怎么能说不是阳奉阴违、移花接木呢?
    按照局长陈建民批示的“精神”,国家地震局组织了一次“专家咨询论证会”。论证会没有按规定请课题负责人钱复业、赵玉林出席和答辩,没有给与客观公正的评价,反而把这一原始性重大创新混同于常规的地电阻率方法。此后,国家地震局不批准钱复业、赵玉林的回聘要求,不准他们主持课题研究和申请科研经费,对川滇地区4个台站不列入维修计划。以致到汶川地震前,只有攀枝花附近的红格台,在遭雷击后还有一半测道在工作。
    如果落实了回副总理的指示,即使没有新建的PS-100台站,至少原有的4个台站完全可以正常工作,汶川地震正好处于在4个台站的交会范围,完全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预报;事先向当地群众打个招呼,伤亡必可大幅度减少;中华民族的重大创新将在全世界扬眉吐气,当代中国缺乏原始性科学技术重大创新的帽子从此甩掉;中国人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即可成为现实。功败垂成,痛哉!悲哉!
    如果陈建民局长对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不是阳奉阴违,为什么要开论证会呢?为什么不请钱复业、赵玉林参加呢?为什么没有任何支持钱复业、赵玉林的行动呢?如此阳奉阴违,怎能不问责呢?如果不问责,怎能避免悲剧重演呢?

    三、两位老科学家抱头痛哭
    汶川地震后三天,汪成民等八位科学家上书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内容重点之一就是汇报钱复业、赵玉林的重大原始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模型(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在汶川地震前捕捉到的重要信息,2008年5月2日他们已记录到大的异常。5月8日根据异常的特点,已明确预测这次地震发震时间为5月11-16日,计算得出震级为7.8-8.0级;问题在于目前仅剩下半个台站,无法确定发震地点。5月11日晚8时,他们看到问题严重,已经确定即将发生的大地震震级7.8,时间5月12日。他们连夜工作,到5月12日凌晨5点,试图估定发震地点,最后在原始记录上记下初估距红格台 603公里等3个可能发震的地点。
    国家地震局规定:“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都明确”才能填写预测卡片。由于一个台站根据计算得出的“震中距”,只能划一个半径为600-800公里的圆,实在不能确定发震地点,钱复业、赵玉林无法上报。几小时后大地震发生,两位老科学家抱头痛哭。

    四、国家地震局必须反思
    震后,中国地震局汪成民研究员调研收集到的42份资料证明,汶川地震同样是有前兆的,即使主要应用唐山地震预测的科学技术,也是可以预测预防的。震前向当地政府、群众打个招呼,是可能做到的。
    耿庆国研究员在震前,已经5次填写短临卡片,向国家地震局提出四川阿坝等地区可能发生7.5级以上强震的预测,并建议加强短临预报监测,已经整整盯了三年。四川省地震局退休工程师李有才2002年以来多次给国务院等写信,指出都江堰附近紫坪铺水库有7.5级大地震背景;该局高级工程师周荣军等2007年发表文章,指出汶川、北川的地震风险等;李有才、李均之、潘正权、张德亮等多人分别提供了短临预测资料。其中,地震预测群众测报员张德亮、张爱莲应用中国传统的干支法等计算,2008年1-3月两次上书中央提出预测:5月12日左右在汶川地区发生8.4级地震。
    由于指导思想严重错误,随着汶川大地震的逼近,国家地震局对中国大陆震情的估计,调子反而越来越低。从2007年1月起,到2008年5月4日,国家地震局对震情的估计从7级,逐步下降到6-7级和6级左右。2008年5月7日临震前5天,四川省地震局甚至认定:“不足以支持一周内四川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判断”。国家地震局上述战略性严重的错误判断,竟与汶川大地震的事实完全相反!
    事实表明:中国地震局所谓“在‘5.12’ 汶川大地震前没有接到任何有关这个地区正式的短临预报意见”不符实际。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组织领导下,汶川大地震后抗震救灾工作克服重重困难,成效显著。众志成城,多难兴邦,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心,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钱复业、赵玉林的“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模型(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等为代表的、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结合的、以天地耦合为特点的若干原始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可能预示着地震预测科学技术即将出现历史性突破。笔者忧虑:这些创新的思路、原理、方法已经公诸于世,如果体制性、政策性、思想性的障碍不除,必要的支持仍然久拖不决,不能排除在国外率先开花结果的可能性。
    如果中国地震局领导仍然或明或暗地坚持“地震不能预测”的观点,名为反思,实则继续敷衍了事、阳奉阴违,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把地震预测预报进一步抓紧抓好的要求就难以真正落实。建议全国人大严肃查处汶川地震漏报的渎职官员,建议国务院对钱复业、赵玉林的研究课题予以专项支持,并且在全国重点地区布设PS- 100台站网,进一步证明该模型的正确性,并且解决不同地震HRT波相互迭加等现存问题,为中国首先突破和解决地震短临预报这一世界难题做出贡献。

    注:钱复业、赵玉林等的有关学术论文已发表于《中国科学( D辑:地球科学)》2009年第39卷第1期,即将誉满全球也!

  2. jihua0a Says:

    博主的回复是这里唯一值得去收藏的重要资料。。

    512跟唐山一样,。。。。。。。。。。。。。。

    【干脆你去这里找你的同好吧:http://www.tdsr.cn/bbs/forumdisplay.php?fid=2】

  3. jihua0a Says:

    呵呵,本人是观云派,坚信地震可以预测,砖家不知地震,云会知道。

    猪的脖子不能抬头,某些砖家的脖子也是一样不会看天给的信号。

    有种的话,你就单独开贴,迎接民间测震的挑战,国内的震不让公开预测,咱们就公开预测国外的,预测国外的总不该触犯法律吧?

    你敢吗?

  4. jihua0a Says:

    砖家,给你几个国外的预测:

    1、日本本州附近区域,5.5左右,72小时内。
    2、巴基斯坦北靠近国界附近,6级,5日内。

    经纬度误差,你自己定,我只给你大概方位。

  5. JK Says:

    不错,

  6. EQ Says:

    你也在地震局混吧,现在地震局准备了2000万用于HRT波台站建设,你不知道吧!呵呵!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