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28

汶川地震之后,各种“地震预测术”受到了科学工作者的全面剖析(见新语丝网站《立此存照:汶川地震事件》专辑)。这些伪科学方法有违于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统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只要有足够的科研训练就能够戳破。为什么要揭穿这些“地震预测术”?除了由于科学上的求真精神,还在于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唐山、汶川两次大地震的惨重伤亡,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重视地震预报、轻视抗震防震”的投机观念,而不是什么“漏报”、“瞒报”。而各种“地震预测术”的长期泛滥,与这种观念互相推动,起到了非常恶劣的作用。“地震预测术”不可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程度。全面准确揭穿这些打着“自主创新”、“中国特色整体思维”旗号的把戏,不但可以使民众认识到地震预报的难度、破除盲目依赖地震预报的思想,而且有利于监督各级地震部门实事求是地对待地震预测预报,监督各方在地震预测预报科研项目运作过程中采取科学态度。为了便于全面系统地认识各种“地震预测术”的荒谬和错误,本人不揣冒昧,将以排名的方式对其集中进行整理总结。

批驳这些“地震预测术”,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地震前兆、否定一切地震预报。相反,地震局和其他政府机构在宣传防震抗震知识的时候,有义务普及前兆判断、临震防范、逃生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应该在平时定期进行,而不仅是在那些时灵时不灵的地震预报之后。有价值的前兆不会被淘汰掉。具体地说,在1971年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地震工作者提出的九种预测方法是测震、地形变、地倾斜、地应力、地磁、形变电阻率、地电、重力、地下水(注1),时隔三十多年之后,广东省地震局局长黄建涛在回答地震预报依据的时候,他们所依靠的依然是测震、地电、地磁、地重力、地形变、加速度和小地震“六大主力”和地下流体观测(注2)。而当时的政治人物往里面添加的“气候”和“天体”因素发展出了“旱震关系法”和“星相法”;他支持的“地磁”方法发展出了“磁暴法”和“磁偏角法”;“动物异常”不但屡次造成草木皆兵,而且发展出了“远距离动物异常法”,这些都成为鱼目混珠的“地震预测术”。让人感叹的是,中国的地震工作者如果没有盲目崇拜领袖人物的“金口玉言”,中国的地震预报研究不知道可以少走多少弯路(注3)。

本文对各种“地震预测术”的排名原则是,首先考虑其与地震的无关程度。例如,“可公度法”类似“术数”,不考虑地震之外的任何自然现象,排名第一,当之无愧。而“遥感法”虽然对增加“预报三要素”的准确程度没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和地震机理可能具有联系,因此排名最末。不过,多数“地震预测术”与地震的无关程度难分轩轾,只得从“轰动程度”加以考虑,因此,汶川地震后吹嘘得越响亮的预测术,排名也就越靠前。

以下为九项“地震预测术”的具体排名。所引“点评文章”全部收录于新语丝网站《立此存照:汶川地震事件》专辑。其“代表论著”一项,尽量选用发表在近年“核心刊物”的文章,以体现中国“主流科学”对它们的认同。“应用情况”是指该项预测术近年是否被地震局采纳作为预报依据,主要根据地震局系统主办学术刊物的论文。

===========================================

第一名:“可公度法”

【创始人】翁文波(1912—1994),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挂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民间组织)主任。

【预测要点】把某一地区某一类屡次发生的事件的发生时刻进行加加减减的凑数组合,来“预测”下次同类事件发生的时间。

【代表论著】《预测学》,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未见于专业刊物。

【典型案例】

1.据中国地震局和中国石油知情人士透露,翁文波1992年预报北京将发生破坏性地震,消息扩散,造成恐慌。

2.陕西师范大学延军平教授及其研究生龙小霞等人2004年在《灾害学》杂志上发表“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一文,对四川云南这样的地震多发区进行了毫无意义的“预测”。汶川地震之后这篇文章被人翻出,用来指责地震局“无能”、“瞒报”。

【应用情况】近年未见地震局系统应用。

【点评文章】zeroyear“再析《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和“关于分析《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的补充”。

*******************************************

第二名:“磁暴法”(含“磁暴二倍法”等)

【创始人】张铁铮,石油物探工程师,1966—1973年曾调到地震部门;大港油田退休人员。

【预测要点】把若干次磁暴发生的日期进行加减组合,来“预测”下次地震的发生时间。

【代表论著】张铁铮,“磁暴二倍法预报唐山7.8级地震”,《西北地震学报》1998年第2期。此文可以看出张铁铮对于地质学近乎无知。

【典型案例】

汶川地震发生后,“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李世煇、耿庆国、陈一文、任振球、黄相宁等人先后出面,编造传播“耿庆国用强磁暴组合(磁暴二倍法)提前准确预报汶川地震”的谎言,欺骗视听。

【应用情况】四川等地地震局系统偶有应用。

【点评文章】本人“中国地震预测术之‘磁暴法’——兼谈耿庆国为什么蒙不到震中”。

*******************************************

第三名:“旱震关系法”及其他各种“气候法”、“气象法”。

【创始人】耿庆国,中国地震局退休人员,中国地球物理协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预测要点】利用各种气候气象现象“预报”地震。

【代表论文】耿庆国“中国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中国科学》B辑,1984年第7期。

【典型案例】

1.据地震局介绍,耿庆国近年十几次向地震局递交“地震预报卡”,均落空。另据陈一文透露,耿庆国等人2005年到2007年屡次预测当年阿坝地区地震,落空;2008年预测兰州到甘青川交界处地震,至今未中(见方舟子“指点‘国宝’如何改进地震预测术”)。

2.中国地震局“首席预报员”孙士宏在汶川地震后荒谬地声称“大气压力对地震有触发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大雨可能引发地震”(见中国地震信息网)。

【应用情况】干旱依然作为广东省地震局的辅助预测指标。

【点评文章】寻正:“政治传灵感、老农授秘方——记大寨地震学家耿庆国”。

*******************************************

第四名:“星相法”(包括“月相法”、“三星一线法”、“行星位置法”等,或称“引潮力法”)

【创始人】不详。代表人物任振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退休人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预测要点】利用月亮、太阳、行星、甚至太阳系外恒星位置的组合来“预报”地震。

【代表论著】任振球,“河北大地震与朔望关系的剖析”,《科学通报》1982年第10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勇,“太阳系天体位置、固体潮和地震预测”,《中国科学》G辑,2005年第3期。

【典型案例】

1.“伽师地震预报案”(见点评文章)。另外,2000年日本东京湾外海域发生群震,其间任振球等人再次抓住时机,向日本学者“预报”地震。

2.中国地震局“首席预报员”孙士宏在汶川地震后声称“强余震活动由于受到天体引力作用的影响,具有准周期性的特点”。2008年5月19日地震局运用“引潮力法”发布汶川地震的强余震预报,落空。

【应用情况】除上述案例,近年四川等地也在应用。

【点评文章】本人“中国地震预测术之‘引潮力法’——天文因素预测不了地震”和“‘天地生人’任振球、‘国宝’黄相宁和1997年4月6日伽师地震预报”。

*******************************************

第五名:“远距离动物异常法”

【创始人】李均之,北京工业大学退休人员,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预测要点】用动物异常来“预报”几百公里乃至几千公里以外发生的地震。“李均之经过长期观察和筛选,发现每当出现虎皮鹦鹉跳跃次数异常增加时,一般在后19天内发生地震”,在北京的虎皮鹦鹉跳跃异常,“不仅可以反映近区的地震,而且可以反映远在新疆、日本的地震。”(见下文“代表论著”)

【代表论著】任振球、李均之、曾小苹,“大地震临震预测的研究进展”,《地学前缘》2001年第8期。

【典型案例】

1.“512深圳野生动物园动物集体异常案”(见点评文章)

2.任振球、李均之屡次利用“虎皮鹦鹉跳跃异常”来“遥报”地震。

3.南宁市地震局局长蒋维松声称,南宁动物园的“蛇类异常”对应的是汶川地震先兆。

【应用情况】部分地区的地震研究机构利用蛇类和动物园各种动物来“遥报”地震。安徽某地地震局购买藏獒准备预报地震。

【点评文章】方舟子:“动物究竟能不能预感地震?”

*******************************************

第六名:“远距离无线电设备法”

【创始人】孙威,北京普精信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代表人物还有李均之。

【预测要点】利用无线电设备接收到的各种无意义的噪声来“预报”远近发生的地震。

【代表论著】孙威,“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及临震信号”,《中国工程科学》2007年第7期。

【典型案例】

1.孙威“自行研制的SW系列地震前兆监测仪”“观测”到包括印度洋地震的大小地震和北京地铁工地塌陷的“前兆”。

2.李均之屡次利用“次声波”“预报”地震。任振球2008年6月接受境外电台采访时透露,地震局说“李均之经常报大震,绝大部分是空报”。

【应用情况】近年未见地震局应用。

【点评文章】寻正:“蛤蟆想吃天鹅,癞头要娶嫦娥——记大寨地震预测专业户孙威”。

*******************************************

第七名:“磁偏角法”(含“磁偏角二倍法”、“磁偏角月相二倍法”等)

【创始人】不详。代表人物为沈宗丕,上海市地震局退休人员,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

【预测要点】利用磁偏角异常的时间(也可以结合月相)来“预测”地震。

【代表论著】沈宗丕,“磁偏角二倍法预报地震的效果分析”,1985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35周年纪念》论文集。

【典型案例】张庆洲《唐山警示录》搜罗了唐山地震之前四个自相矛盾的“磁偏角异常”数据,却认为它们都是唐山地震预报的过硬依据。

【应用情况】从近年地震局系统出版的专业刊物上可见四川、青海等地尚在应用。

【点评文章】本人“中国地震预测术之‘磁偏角法’——兼谈《唐山警示录》的‘漏报说’不足为凭”。

*******************************************

第八名:“远距离地应力法”

【创始人】李四光(1889—1971)。现代表人物为黄相宁,中国地震局退休人员。

【预测要点】用地应力异常来“预报”几百乃至几千公里之外发生的地震。

【代表论著】黄相宁“我所经历的地应力分析预测地震之发展”,《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2006年2期;任振球、李均之、曾小苹,“大地震临震预测的研究进展”,《地学前缘》2001年第8期。

【典型案例】

1.李四光认为广东新丰江观测到的地应力异常能够“预报”日本地震;黄相宁利用北京观察到的地应力异常能够“预报”新疆伽师地震。

2.据任振球介绍,“李均之研制的地应力仪中有一种名为FG应力仪”,“埋设在特定的地点和深度,可以测到临震能预测发震的地点”。

【应用情况】地震局的地应力台站经常“预报”几百公里以外的地震。

【点评文章】本人“《自然》杂志7月10日论文是地震预报的重要进展吗?”。

*******************************************

第九名:“遥感法”

【创始人】不详(据称1980年代苏联已有这类研究)。国内代表人物为强祖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代表论著】强祖基等,“卫星热红外异常—临震前兆”,《科学通报》1990年第17期。

【预测要点】用卫星遥感图像的异常来预报地震。与民间的“地震云”方法类似,既不是可靠的前兆,也不能作为“预报三要素”的依据。

【典型案例】

汶川地震之后,媒体报道“震前发现红外异常和云异常”的马后炮。

【应用情况】未见地震局应用。

【点评文章】本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会在地震预报上取得突破吗?”。

===========================================

为来确保上面九项“地震预测术”能够全面总结“预报大师”们的成果,本文特参考了“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特大自然灾害预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香山科学会议第133次学术讨论会议文集》。“香山科学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办,号称对应于美国的“戈登会议”和德国的“本森科学会议”。上面这本“地震预测术”大全,没有超出本文的覆盖范围。从这次香山会议,以及汶川地震之后的“香山紧急会议”,我们可以看到科技部如何打着“前沿性、前瞻性和交叉性、综合性”的名义,对地震研究中的伪科学推波助澜(注4)。“非主流”有着科技部这种支持,让人实在看不出和“主流”的界线在哪里,更显出揭穿“地震预测术”的必要。

注:

(1)张国民等,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5期。

(2)何涛、窦丰昌,“地震局局长坦承有压力”,《广州日报》2008年7月18日。

(3)根据网上流传的耿庆国回忆,周恩来在接受地震工作者汇报的时候,指示说“用地磁预报地震何必那么急于否定呢”、“各种动物有各种反应”、“气象与地震有没有关系?天体的因素都要考虑”等等。不过,耿庆国等人多年来在地震预报方面屡次弄虚作假、蒙混视听,他所回忆的“周恩来指示”的真实性让人怀疑。但是既然不见政府的档案文献部门出面澄清,我们只能暂且认为其所传属实。

(4)花絮:这个打着“特大自然灾害预测的新途径、新方法”旗号的香山科学会议在2000年1月14日举行,任振球为参加者。但是汶川地震后,5月19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主办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香山科学会议”,任振球没能参加。任振球指责说,“本来有人推荐本人参加。可是,会议组织人坚决反对本人参加。其中的奇巧、奥秘,不知何故?难道我得罪了他们什么的?!”本人也为科技部对待伪科学做不到一视同仁而感到遗憾。

Jul 19

【提要: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有每半天和每半月的周期变化。半日潮和某些大洋边缘的地震有微弱的相关性,而半月潮和地震没有相关性。中国大陆的地震和“引潮力”变化没有统计关系。靠“天文大潮”来预报地震,是包装着科学外衣的预测术。而靠太阳月亮以外其它天体的位置来预报地震,更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

月亮和太阳的引力变化会不会诱发地震?这是个地震学界一百年来关心的老问题。近年来,国外研究者统计了大量的地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经发表在权威杂志的一系列的文章里面。但是,地震局内外很多“预报家”没注意到、没理解、或者错误地理解了这样的研究结果,仍然认为可以利用“天文大潮”出现的时间来预报地震,结果造成“引潮力法”这样的地震预测术至今还在大行其道,乃至在汶川地震后发生了依据“引潮力法”来正式发布强余震预报这种举世独一无二的荒唐事情(注1)。事后地震局不但不承认这种方法的错误,反而文过饰非(注2)。看来指望地震局自己主动剔除这种地震预测术不大可能。为了减少将来某些人再次利用“引潮力法”乱报地震造成的损失,本文将介绍引潮力和地震关系的研究结果,来说明为什么这种“地震预测术”不会灵验。

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可以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和固体潮。海水的涨落,以及固体潮造成的地球浅部的微小变形,都会周期性地在断层原有的构造应力之上迭加额外的应力。这种迭加的应力比断层本来所受到的构造应力小得多,但是,人们无法排除其作为“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而诱发地震的可能。而引潮力对于某一具体断层的影响大小几乎不可能准确计算,原因是,地下断层面的方向以及断层两侧地块的力学参数都很难准确获得。为了证实引潮力对地震的诱发作用,研究办法是统计大量的震例,看看地震发生的次数如何随时间变化,这种变化跟引潮力的变化是不是“步调一致”。这就是2004年《科学》杂志一篇权威文献所用到的方法(注3)。

这篇文章统计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大陆)发生的2027次地震。对于每次地震,作者计算了地震发生时引潮力所造成的应力大小、方向和所对应的相位。计算应力的时候,既考虑了海洋潮汐,又考虑了固体潮。在海洋地区,潮汐作用迭加的最大应力大致是固体潮迭加的最大应力的10倍,原因是涨潮时海水重量增加而带来的效果更明显。“相位”就是发震时刻在应力变化周期中的位置。这篇文章考虑的是半日潮:引潮力带来的应力每半日有一次最大值和最小值;把最容易激发断层活动的时刻定为相位的0度,前后两个最不容易激发断层活动的时刻分别定义为负180度和正180 度,这样每次地震发生时的相位就能够求出来了。

这篇文章作者统计的全球2027次地震全部发生在逆冲断层上,并且震源深度都小于40公里。选取这样的断层类型、这样的深度,是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断层对引潮力的作用更敏感。按照上述所说的相位来统计地震发生的次数,结果发现,对于引潮力带来剪切力最大的255次地震,能够看出地震发生的频率和引潮力的相位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相位为0度时发生地震的频率大致是相位为180度时的两倍。这些地震都发生于大洋边缘的消减带。而对于其它1813次地震,包括他们统计的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全部地震,和引潮力的日变化基本无关。

国内学者冯向东、魏东平2007年也做了类似的工作。他们统计了中国地区的地震频率和太阳月球在天空位置的关系,结果是,这些地震的频率分布和不考虑引潮力而随机生成的频率分布基本一致。这再次说明,从统计上,看不出中国大陆发生的地震受引潮力日变化的影响(注4)。

引力潮除了上面研究的半日潮,还有半月潮。半月潮造成的应力变化小于半日潮(前者相当于后者的五分之一)。既然半日潮应力的相位和地震的关系这么微弱,半月潮和地震无关,更是预料之中。上面提到的《科学》杂志的文章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计算了全球地震在半月潮中的相位,结果是,地震和引力潮的半月周期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注5)。这也符合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结论:对大量地震数据的统计,发现地震发生时间和月相无关。而国内一些人利用月亮相位和 “天文大潮”来预报地震,假定的就是地震和半月潮有关;所以这种预报方法在理论和经验上都没有依据,完全属于“地震预测术”。当某个天文大潮的日子发生了大地震之后,总会有些人惊呼潮汐诱发了地震;这些人应该补些概率常识:天文大潮每半个月就一次,前后两天都有效;而全球七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18次,所以每年看见两三次大地震发生在天文大潮的日子,没必要大惊小怪。

到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当初地震局这样解释2008年5月19日前后发布的余震预报的依据:“汶川8.0级地震是逆冲型地震,这种类型地震更容易受引潮力的调整。5月19日是阴历十五,19~20日是引潮力的一个峰值”,这个预报都犯了哪些错误?

首先,所谓“逆冲型地震更容易受引潮力的调整”是一个错误论断,只有大洋板块边缘消减带的部分逆冲断层发生的地震,才和引潮力有一定的关系,而中国大陆的地震,包括逆冲带发生的地震,没有这样的关系;

其次,即使有上面的关系,他们也应该考虑断层的方向以及最适合地震发生的相位;

第三,他们混淆了半日潮和半月潮;由于地震至多和引潮力的半日潮有关,他们的正确预报方式应该是:如果地震发生在今天,最可能发生在几时和几时;如果发生在明天,又是几时和几时,等等;

最后,就如本人上次指出的,即使某一天发生地震的可能高于另一天,也不等于这一天就要发生地震。

了解到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对地震的诱发作用这么微弱,就可以明白其他天体对地震的影响更加不值一提(除月球和太阳以外,对地球潮汐贡献最大的是金星,其贡献也只有月球的0.0052%)。所以,研究日月以外的天体位置对地震的影响,算是一本正经的笑话。而这样的笑话却一再出现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除了那些天文台站主办的垃圾刊物,也包括近年的《地球物理学报》这样国内地震学方面的权威期刊和《中国科学》这样国内顶级刊物。地上地震的次数多,不如天上星星组合的花样多;这类文章总有办法把地震和星相联系起来,把中国式的“天地耦合”、“整体思维”发挥到极致。有人把这类文章和国外的关于引潮力和地震研究的严肃文献相提并论,认为这也是“科学”,不知道算是无知还是无耻。

关于这类文章,有一个例子不应该埋没: 2005年,《中国科学》刊登了一篇根据行星位置来预测北京周围地震的论文(注6),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勇副研究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元基金”资助。这篇文章没有进行丝毫的引力计算,而纯粹将天体位置和北京周围地区地震时间胡乱对应,可谓高级占星术的样本。文章里面大胆地给出了未来数年地震的预测日期和震级,比陕西师大那篇《灾害学》文章又胜一筹。不过,遗憾的是预报的日期太具体,北京地区四五级地震又没那么频繁,所以这篇文章得到像《灾害学》文章那样的炒作机会微乎其微。这也是“引潮力法”和其它若干星相法报地震的致命弱点,所以老谋深算的任振球用“三星一线法”报地震的时候,尽管天体位置完全可以事先算好,他也从来不会提前几个月发布预报,而屡次是等前震出来之后再去抓住时机凑热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一下地震目录,看看“北京周边”每年4到5级地震有几次,然后来计算一下这篇文章蒙中发震日期的概率有多大。

总之,在国际地震学界对“引潮力”和地震的关系研究不断取得明确的研究进展之后,中国科研单位和院校的“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仍然含混不清、抓不住要点,“占星报地震”的论文能够登上《中国科学》,“引潮力法” 能够作为官方地震预报的发布依据,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地震研究学术水平的低劣。有人至今仍然主张对待地震以预报为主,别忘了这一点:即使将来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取得突破,控制仪器、分析数据、应用理论、做出决策的依然是“人”;而根据地震局专业人员以往出现的大小错误,对他们将来少出错、不出错的可能无法乐观。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地震预报的前景又增加了一丝灰暗。

注:

(1)见本人所写“地震局果然在用‘地震预测术’预报强余震”。事后看,地震局看阴历报余震也是被逼无奈,一方面当时群情汹汹责问他们为什么不预报地震;另一方面地震局在震区的一些台站居然不抗震,结果观测仪器损坏了,无法继续监测。这也将成为科学史上的笑柄。见嵇少丞“地震局的强震动观测站有什么用?”

(2)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研究员在事后接受采访的时候,把预报范围三天之后发生的余震拉作救命稻草,说“没有办法直接证明青川6.4级地震就是、或者就不是前几天专家预测的6-7级地震”。如果“专家”是用别的方法预报的地震,还可以这样蒙混过关;但是“引潮力”法报地震,日期必须限定得非常窄:引潮力半月潮的从天文大潮到小潮总共才8天,错了三四天还能算数吗?地震局既然把预报理由解释为 “5月19日是阴历十五,19~20日是引潮力的一个峰值”,那么5月25日的青川地震当然不是“专家”预测的地震。

不过,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所长 程万正后来总算指出了“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与大潮无明显的相关性。”(程万正:请你自己识别地球固体潮的涨落现象)

(3) 《科学》杂志文章:“地球潮汐能够诱发浅部逆冲断层的地震”(Elizabeth S. Cochran, John E. Vidale, and Sachiko Tanaka. Earth Tides Can Trigger Shallow Thrust Fault Earthquakes. Science. 2004, 306: 1164-1166)

(4)冯向东、魏东平,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相关性统计分析,《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第5期。

(5)见《科学》杂志作者发表在2007年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对另一篇文章的质疑。后者认为2004年12月26日引起印度洋海啸的那次地震及其余震和半月潮有关,而前者指出这种相关性从来没被统计证实过;后者犯了统计上的错误。

(6)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勇,“太阳系天体位置、固体潮和地震预测”,《中国科学》G辑,2005年第3期,http://219.238.6.200/getfile?category=article&code=04zw0035&file-name=05zg0327.pdf

此文写成后,出于好奇,检索了一下这位李勇副研究员的文献,发现他把这个“占星报地震”的方法已经编成了程序,并且两度把地震预报的马后炮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球物理学进展》杂志上,一次是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之后,一次是四川地震之后。只要了解一些地震预报常识、或者一些地质学常识,就会明白这种“预报”荒谬在哪里,本人也不值得再费打字的功夫。奇怪的是,在地震学术界内外对预报手段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这种水平可以和 “国宝”们相比的烂文居然仍然能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国学术刊物上,让人再次对中国地震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的烂污程度感到叹服。

Jul 13

  读了BBC对最新《自然》杂志上关于地震前兆进展的失实报导后,本人预料
中文媒体肯定会跟进。原因无它:该文第一作者是美国华人学者钮凤林;而且中
文媒体的科技报导经常出错。所以,后面读了一篇台湾媒体的报导,远比BBC还
要夸张,也就觉得不出所料。但是难得的是,后来看到,新华社的对钮凤林采访
则非常有分寸。

  本人前文针对的不是《自然》杂志这篇文章的水平,而是BBC的夸张报导,
即他们的结果对于地震预报是不是“重要进展”。而钮博士在回答新华社采访的
时候则要低调得多,只说这是“前兆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而且在表达其
应用前景的时候,强调了一大堆“如果”。这才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专业态
度。

  钮博士这样的态度值得很多人学习。首先,国内从事地震预测的科研人员应
该学习。据地震局韩竹军研究员介绍,国内科研人员在申请地震预测预报研究项
目的时候“提出的中长期规划里,5年后解决地震发生机制的问题,5年后解决地
震发生时间预报问题,5年后解决地震发生地点预报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术
浮躁的表现。实事求是地讲,这些目标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解决不了的,不可能
实现的。但有人这么做是误导了公众,欺骗了公众,伤害了公众。”而钮博士这
次接受采访,显然没有进行这种误导。

  钮博士这种态度也值得很多跟国内搞合作的海外华人学者学习。新语丝上揭
露了很多这类学者,为了骗取名利地位,欺负国人不大看英文新闻和文献,对自
己的国外经历大加吹嘘。如果钮博士把他的成果吹得很神,从国内得到资助的可
能会大大增加,但是他没有这样作,相比之下品格非常高尚。

  当然新华社这篇报导也把BBC的报导比了下去,更是国内各种媒体科技新闻
记者的学习榜样。这篇报导及时而又准确。如果没有这篇报导,台湾媒体的那篇
捕风捉影的报导一定会铺天盖地占领中文网络,民众对地震预报的胃口会再次被
吊高,也终将再被伤害。

  科学家地震“前兆”研究获新进展

  新华网华盛顿7月9日电(记者张忠霞)来自美国赖斯大学等机构的地震学
家9日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首次在野外测量到了地震
发生前断层岩石内部应力的变化,并证实岩石应力变化会实时影响地震波传播速
度。这也是科学家在地震“前兆”研究方面获得的最新进展。

  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包括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教于赖斯大学的
华人科学家钮凤林。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如果后续的实地研究能
够证实,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断层地震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同样的岩石物性变化,
那么将来在此基础上有望开发出比较可靠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

  据钮凤林介绍,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除了极少数地震伴有“前震”
发生,可以作预报,对绝大多数地震,地震学界一直未能记录到实地的、可重复
观测的震前物理和化学变化,也就是地震“前兆”。而他所在的勘测小组利用灵
敏度极高的新型测量设备,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带首次捕捉到了这
种变化。

  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带地震活动强而且“规律性”比较明显,是地震学界知名
的断层带之一。钮凤林和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卡内基学会的科学
家合作,在这个断层带的一处实验场进行深井钻探勘测,结果在一些小震发生前
数小时成功探测到岩石内部发生的微小物性变化,其中一次在里氏3级地震发生
前10小时,还有一次在里氏1级地震发生前约两小时。

  钮凤林说,岩石力学的实验表明,受应力变化影响,岩石内部的微破裂会张
开或闭合,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微小变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地震学家就试图测量这种变化,但一直没有获得高精度的理想结果。如今,借助
尾波干涉信号等新技术,科学家终于重复测量到地震波速度的极微小变化。按
《自然》杂志的说法,这是地震学科研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Jul 13

  看过2006年12月16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伪科学”辩论的人,大概会对任振球在里面的表现记忆犹新(视频见注1)。此公逼着司马南和主持人当场去给他读地震局的一纸证明,让人相信1997年他“准确”报出了4月6日新疆伽师的地震(注2)。这纸证明似乎让任振球觉得威风大涨,成了他的“撒手锏”,在2008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播出后,又祭了出来(注3);6月 13日任振球在接受轮子电台采访的时候,也拿这张纸做为依据,来证明他们有本事报地震。

  任振球他们平常蹲在北京,居然远隔万里就能预报新疆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这样的表演,一般就当作变戏法的看过就算了。懂点常识的人都能猜得到,他们大概是从某些渠道得知了当地的某些前兆,才敢这么大胆 “预报”的。别忘了很多“预报大师”就是地震局系统的,得到地震动态和震情分析一点不困难。本来没人存心去揭这么一位老天真的底细,但是无奈也有很多人居然愿意上当受骗,真的相信伪科学可以报地震;再加上四川地震之后“预报大师”们一直在兴风作浪,那么咱们就不得不认真一把了。

  任振球他们这次“预报”,最大的牛皮、也是他本人最得意的地方,就是震中的确定。就像他在凤凰卫视节目里面说的,经度范围2度、纬度范围1.5度。这可是在万里之外预报的。要戳破任振球他们的牛皮,就得查一下4月6日伽师地震之前当地到底有什么前兆。他们在北京观察到的那些现象,只能证明身为地震工作者的“国宝”黄相宁怎么去跟一位民科人物胡闹,根本不能用来确定震中。一查不要紧,原来当地的“前兆”已经闹得很凶了:1997年伽师地震群根本不是从4月6日开始,从1 月份到3月份,这个地区已经断断续续震了两个多月了!具体情况是:1月21日北京时间9点多发生两次6级地震,1月29日和2月12日两次4.9级地震, 3月1日又是一次5.8级地震,到此已经确定为群震。到任振球他们预报之前,这里已经发生11次4级以上大小地震了(注4)。

  到此任振球他们预报地震的把戏就可以揭穿了。“以震报震”,原来震中根本不用去猜,伽师那里一直都在震。细细端详一下那张证明,原来地震局的文字里面也藏了个巨大的猫腻:“地震实况”那一段写的是在“伽师震区”发生某几次地震,这个“震区”,意思是震中已经确定,不是任振球他们报出来的。不知道任振球是怎么死缠硬泡得到这张证明的,也不知道任振球每次拿着这个证明当宝贝的时候,看见这两个字会不会脸红。

  那么震级呢,他们报的是7级到7.5级,这显然是凭着“小震闹、大震到” 的老经验,结果报高了(这组地震其后最大的震级是1997年4月11日的6.6级)。至于发震时间,可以通过地震序列来确定:这个地区3月1日以后,整整一个月没有4级以上地震,而4月1日和3日清晨再次出现4.5级和4.2级地震,说明再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相当大,这才是4月3日下午4点任振球他们火急火燎、“自费打的”去地震局赶场的原因。至于任振球他们所说的“引潮力”,蒙中日期的可能并不大,别忘了这次四川地震之后地震局拿“引潮力”来预报强余震是怎么丢人现眼的(见本人所写“地震局果然在用‘地震预测术’预报强余震”)。

  所以这次地震完全可以通过当时的震情预报个大概。地震局本身也在做地震序列跟踪的工作,当地群众也一直在防备;因此任振球和黄相宁的预报,有它不多没它不少。地震局事后没有重金奖赏任振球和黄相宁,也是理所应当。这大概是地震局对于“民科报地震”难得的有先见之明的地方。否则,这次汶川地震之后,大家都去抢着报余震,地震局奖得过来吗?早知道任振球过后会兴风作浪,地震局大概会后悔那张证明也不应该给开。

  知道了任振球他们那次是怎么报地震的,也就会明白,凤凰卫视节目中方舟子向任振球当场叫板,让他报出下一个地震,为什么他不敢接招。另外这次四川地震之后任振球承认“自己没预报出来”,确实是很诚实的态度;但是他说原因在于没经费,这就不实事求是了:真正的原因是,这次大的主震突然到来,没给他以震报震的机会。之后各路人马都紧盯着地震局,任振球想再报个余震开个证明分点奖金,也是风险大收益少。像伽师地震预报那样的机会,实在是可遇不可求。

  写到最后真不知道该用“可爱”还是“可耻”来形容这些70多岁的老先生们了。到现在,任振球还是拿着那一纸证明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模样,凤凰卫视上当场吃药的李世輝第一个冲出来要揭露“地震被瞒报”;黄相宁说奥运之后要揭露地震预报真相。他们或许是活在自己的天真梦想里,但是那些追捧他们的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斗争工具的人,是不是对他们太残忍了点?

  注:
  (1)新浪视频 http://you.video.sina.com.cn/b/585194-1192346960.html

  (2)地震局证明原文:
  =======================================================
  证明

  4月3号(星期四)下午5点在分析预报中心震情值班室收到任振球、 黄相宁和李均之三位专家预报新疆伽师一带将在4月7日(正负3天)有可能发生7.0—7.5级地震的短临预报卡片(地域范围:38.7度—40.2度N、75度—77度E)。

  地震实况:在4月6日和4月11日先后在新疆伽师震区发生6.3到6.4级和6.6级地震。

  特此证明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监测预报处

  1997.4.15
  =======================================================

  (3)任振球2008年6月9日发在伪科学大本营“天地生人”上的贴子,介绍了他的“预报依据”,并指责奖金分配不公:

  =======================================================
  本人在1997年4月3日16时自费打的到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面交了本人和李均之、黄相宁三人填写的“短临预报卡”。卡中预测:1997年4月7日 ±3天,在75-77oE、38.7-40.2oN将发生Ms7级至7.5级。预报内容的依据和方法:①4,5-7该区处在8个引潮力共振减压叠加区,预示4,7±1天可能有Ms≥7级地震;②地应力突跳;③次声波>1250mv;④大地信息扫描;⑤虎皮鹦鹉跳跃异常。下面是该分析预报中心监测预报处开的书面证明。该处在见到我送去的短临预报卡时说:“上午我们刚开了地震预报会商,我们担心四川会有地震。你看四川会不会有地震?”。我答:“四川不会有。在我们报的时段内,只能是我们报的新疆地区”。在4月6日上午7:46伽师发生Ms6.3级,12:36又发生Ms6.4级后,当天下午,国家地震局局长立即决定奖励5万元,其中4万元奖给新疆地震局,1万元奖给分析预报中心(当时该中心有人在知道我们的预测后也填个卡的人也分了奖金),并说我们三人到年底评奖时再说。
  后来,要给我们三人奖共1千元。当时因为感到不公,该局又到美国Science上弄虚作假、反而攻击我们,我们当即表示抗议便拒绝了。试问:难道这也不算数吗?地震局领导这种做法难道合理、公平吗?!
  =======================================================

  (4)杨马陵等,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及短临预报简介,《内陆地震》1997年第11卷第3期。另见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目录
http://www.csndmc.ac.cn/newweb/data/csn_catalog_p001.jsp

Jul 10

  据BBC网站7月9日报导,《自然》杂志说,科学家们对地震预报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在圣安德烈斯断层的两次小震的数小时之前检测到了岩石中应力引起的变化”;这个小组说,“距离实现例行的地震预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但是最近的发现却带来了希望:这样的服务,或许会在某一天成为可能。” (注1)

  这个新成果真的会这么神奇吗?地震学界的普遍认识是,即使地震预报真的可行,在可预期的将来也难以实现。而BBC上次吹捧过NASA的地震预报卫星,可信度不那么高。顺藤摸瓜查了一下《自然》杂志网站,原来这篇文章将发表在7月10日。五位作者来自Rice大学、卡耐基研究所和伯克利劳伦斯实验室,均不是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工作人员。通读之后发现,就地震预测预报而言,这篇文章压根儿算不上什么重要进展,无非是用了个新方法来测地应力;而地应力本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地震台站都在监测。并且利用地应力来预报地震,几十年来取得的进展也极其有限。

  《自然》杂志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从帕克菲尔德SAFOD钻井地点的模拟活动震源所观测到的震前速度变化”(Preseismic velocity changes observed from active source monitoring at the Parkfield SAFOD drill site)(注2) 。“帕克菲尔德”这个地方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很出名,原本发现那里每22年发生一次地震,但是90年代摆好装置准备验证这个周期的时候却扑了个空。方舟子在 “地震预测的梦想与现实”中提到过那次著名的落空了的地震预测(注3)。此外,这个地区2004年发生地震的时候,测量地电的仪器在震前没有测到丝毫的异常,让地震学家们对地震预报更加失望。SAFOD的全称是“圣安德烈斯断层深部观测(San Andreas Fault Observatory at Depth”,由“国际大陆钻探计划”(ICDP)组织,在帕克菲尔德有一口2200米深的科学钻井。自然杂志文章作者的研究小组,就是利用这口井进行的实验。

  他们的实验是在2005年11月到2006年1月进行的。两年前的数据现在能够发在Nature上,不知是不是沾了这次四川地震的光儿。他们当时在井深1000米的地方放了一个仪器,能够模拟地震波,然后在地面记录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同时他们记录了地下应力的变化,这样就得到了应力和地震波速度的关系,证明有可能通过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求得地震波的变化。而且,观测过程中遇到两次异常的速度变化,他们认为其中一次可以对应到10小时之后的3级地震,另一次可以对应到2.5小时之后的1级地震。

  那么,这样的对应关系是不是意味着地震预报取得重要进展了?显然不是。翻一下国内地震方面的杂志,前兆研究的文章多如牛毛,每篇文章都可以给出这样的例子,说明震前测到的某项指标对应的是事后的某次地震。地震之后找出的对应关系,在下一次地震来临的时候,基本经不起检验。《自然》杂志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从文中图1可以看到,在他们试验的时间段,圣安德烈斯断层在那口井附近发生几十次地震,为什么只有这两次能够反映在他们测到的数据上?作者也诚实地承认,1级地震有反应,但是近处的一次2.6级地震却没有观测到。

  至于由地震波速度来得到地应力大小,这是一种间接换算的方法;而地应力的直接测量方法已经相当成熟,中美日等国都有大量的地应力监测站点(注4),看不出这种方法对现在的应力测量有多大实用意义。因此,《自然》杂志这篇文章,是一篇很常规的学术文章,无论从前兆测量方法还是对应关系上看,都算不上地震预报的“重要进展”。

  顺便说一下地应力测量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地层应力和应变是地震最直接的原因,所以观测研究地应力,是地震预报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把应力变化准确对应到地震预报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取得的进展十分有限。例如,根据蒋靖祥2004年提供的新疆地区观测的例子(注5),地应力异常后,能对应的发震时间从11天到10个月不等,震中可以远到七百公里开外(乌鲁木齐的台站能够“反映”若羌的前兆),震级更无规律,说明地应力的测量远远没有达到预报地震的要求。

  虽然用地应力来预报地震在原理上很直接,但是在中国自从6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后,很大程度上仍然沦为一种“地震预测术”。原因是,从提出人李四光开始,对地下的科学问题信马由缰,粗线条的胡乱联系和经验为主,忽视机理研究(构造地质学专业的都听说过“大构造胡说八道、小构造小打小闹”这句俏皮话)。例如,李四光1968年提到,广东新丰江地应力测量值的下降,可以是日本地震的前兆(注6)。另一个例子则是近年出彩的1997年伽师地震预报。当时地震局奖励数人,除了前年在凤凰卫视上参加伪科学论战的任振球,还包括一直在搞地应力分析的黄相宁(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国宝”之一)。四川地震后,任振球曾经抱怨当初奖金分配不公。其实关于这次地震预报,黄相宁的功力一点不比任振球差,任振球是拿“三星一线”法报出来的,而黄相宁靠的是北京市北苑的压磁应力结果。李四光在天有灵,都不会明白自己身后这位鼓吹者,是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够翻过无数断裂、多个大小地块、整个“新华夏构造体系”,横贯五千公里,从华北一角的应力变化,硬是能够端详出葱岭脚下的六级震群。所谓“上天容易入地难”,任振球还是应该心悦诚服。我们只怪地震局奖励得太少了,而且地震局只顾奖励,却没有把这种惊天理论昭告于世并发扬光大,实在有买椟还珠之嫌。

  注:
  (1) “岩石中见到的震前变化”(Pre-quake changes seen in rocks),http://news.bbc.co.uk/2/hi/science/nature/7497672.stm
  (2) Nature 2008年第454卷204页
  (3) 方舟子,“地震预测的梦想与现实”,《中国青年报》2008年5月28日
  (4) 谢富仁等,我国地应力观测与地震预报,《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15卷第5期
  (5) 蒋靖祥等,新疆分量式钻孔应变阶变异常的统计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3卷23期
  (6) 黄相宁,我所经历的地应力分析预测地震之发展,《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2006年2期

Jul 05

  【提要:磁偏角异常与地震没有明显的关系,不可能用来预测地震时间、地
点和震级。按照《唐山警示录》的记述,唐山震前的预报结论五花八门,而“磁
偏角法”事先算出唐山震级为8.4级,并不足以作为预报依据。】

  张庆洲的《唐山警示录》2006年面世,试图向世人揭露一个惊天秘密:1976
年的唐山地震,被“群测群防”的大量非专业人员“预报”出来了,却由于地震
局专业人员的压制而没能发布。张庆洲不愧是作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了巧妙
的取舍组织,虚虚实实、避重就轻,使得这个 “漏报”故事貌似非常圆满。此
外,这个故事极其富有感染力,几乎人人都可以从“漏报”原因中找到自己痛恨
的目标——包括文革政治斗争、官员压制知识分子、专家压制业余人士、官僚主
义、为政治稳定而不惜人命,等等等等。多数读者并非地震专业人士,加上上面
这些共鸣,很难去思考文学作家笔下描述的科学问题到底会有几分真实可靠。而
面对文人描述的科学问题,这种警惕性最不应该丧失:别忘了一把芒硝要人一命
的骗子胡万林,是怎么被作家柯云路吹捧成当世神医的。

  《唐山警示录》展示的材料,虽然经过了作者巧妙的组织,似乎丝丝入扣指
向一个完美的震前预报,但是仔细研究一下,仍能够发现里面很多破绽;联系到
“地震预测术”在唐山震前十年的发展情况、以及震后三十年的长期检验,可以
发现,在唐山地震之前,“群测群防”人员的预报结果(时间、地点和震级)五
花八门、自相矛盾,没什么可信度和说服力,不被当时地震局系统采纳也是正常
的。按说,公开当时“群测群防”导致的鸡飞狗跳的混乱场面,并从学术角度对
这本书的要点及时进行澄清,没什么难度,而且也是地震局份内的事情。但是,
由于地震局人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身素质不过硬、部分人员本身就在从
事相关的“地震预测术”,以及其他种种非学术因素,只是坐视此书被一禁了之;
但没想到此书成文三年之后,汶川地震发生,此书再次在网上流传,不但地震局
陷入更大的被动,民众也在防震减灾方面被灌输大量错误的观点;而《唐山警示
录》所渲染的种种“地震预测术”的操练者和某些大师,则趁机蠢蠢欲动,试图
扩大他们地震预测预报的道场,只图自己出名得利,却不顾如果把宝押在地震预
报上会造成多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唐山地震损失之大,在于震级之高;《唐山警示录》给人印象最深的,也是
震级的预报。根据《唐山警示录》,震级预报(不论是向唐山市还是向地震局),
从5级到8级都有。作出7级以上的短临预报的有四个,包括唐山二中的磁偏角异
常、山海关一中的磁偏角异常、乐亭红卫中学的“二倍法”、马家沟矿地震台的
地电阻率。这个乐亭中学的“二倍法”,如同本人前次讨论的“磁暴二倍法”,
大致是一种凑数游戏,所以当时报到唐山中心台而不被信服,属于情理之中。而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个“磁偏角法”,看看用这个办法作出的地震预报(时间、地
点和震级),为什么不足为凭。

  “磁偏角法”的发明人,本人没能考证出来。不过,用磁偏角来预报地震,
却是必然出现的“地震预测术”。指南针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并且又是中
国人最先发现了“磁偏角”(中学课本上就讲,沈括说,指南针“能指南,然常
微偏东”);用指南针定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这个“磁偏角”;所以无数人都知
道这么个现象。以国人对待科学问题胡乱联系不求原因的“整体思维”,想到拿
磁偏角来预报地震的,在“群测群防”年代,肯定不只一人。

  为什么说“磁偏角法”不可能预报地震?原因就是磁偏角的影响因素太多、
非地震因素的影响太强;即使地震之前出现了磁偏角的变化,也很难断定多大程
度上是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无论是唐山地震的年代还是现在,在磁偏角异常和
地震预报三要素之间,人们并没有发现可靠的对应关系。

  磁偏角就是指南针静止的时候,它所指的北方和实际的北方之间的夹角。一
个局部地区的磁偏角,有一个背景值,这是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纬度、海拔高
度)和一些地质因素(含铁的地层,火山,地貌)决定的。这个背景值并不是固
定的。首先,地磁极并不固定,每天要来回摆动上百公里;太阳光的辐射也会引
起大气层中电离层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磁场。因此磁偏角每天都在来回变,在在
中国北方这样的中纬度地区,每天变化可达十几分。此外,月球的重力也会影响
电离层的形状,并对磁偏角产生微弱的影响。另外,地球磁极除了上面的摆动外,
还在缓慢漂移,但是所引起的磁偏角变化一般每年不到0.1度、每天不到1秒(度
分秒的秒)。明显偏离上面背景值的,就是磁偏角异常。

  这种异常,主要是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剧烈活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磁
暴”,不但包括磁场大小的剧烈变化(“磁暴法”就是这种变化的 “地震预测
术”,本人已经讨论过),也包括磁偏角的剧烈变化。除了剧烈活动,太阳活动
还体现在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上,存在11年的周期,因此,磁偏角的异常也有11
年的周期变化,幅度超过若干分,有兴趣的人士可以参考河北省地震局吕凤章等
人今年的文章,在华北地区,磁偏角的长时间变化和太阳黑子数目的周期变化非
常一致(注1)。

  虽然地震之前可能出现地磁场异常,人们至今并未发现可靠的对应关系。与
地震前兆有关的地磁场大小的变化,大致是地磁场背景值的百分之一。可以想见,
地震之前的地壳活动,即使能够带来磁偏角的变化,那也会有多么微弱。地震之
前或许会有瞬时的剧烈的地磁场变化,包括磁偏角的变化;但是如《唐山警示录》
所说的那种长达几个月的、大范围的、明显的磁偏角变化,反而基本不可能跟地
震有关;原因是,能够作为地震前兆的地磁异常,其发生原因不外乎岩层应力剧
烈变化和地层水位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并不是地震之前大半年就出现并且高强度
长期维持的。

  《唐山警示录》书中记述了四个观测点的异常:
  (1)山海关一中观测到“磁偏角异常变化75年9月10日开始”;
  (2)乐亭红卫中学观测到“磁偏角从(1976年)4月初也有长趋势异常”;
  (3)赵各庄地震台“从1976年1月20日开始就出现了大异常,数值始终居
高不下”;
  (4)唐山二中的观测(1976年)“一直上升”。
  这些观测结果都是长期持续的,但是互相又不吻合。推测部分原因可能是太
阳活动造成的,而更明显的原因则是由监测点环境变化等各种因素造成的仪器的
问题。磁偏角的测定非常容易受到场地环境的影响,可以参看安徽蒙城台的例子
(注2)。

  退一万步说,即使《唐山警示录》所说的那些磁偏角异常确实是地震前兆,
它们也不可能可靠地对应到震级。把“异常天数”对应到震级大小,既没有理论
依据,又没有经验数据的支持。中国自邢台地震之后开始搞地震预报,到唐山地
震之前,只发生过通海、海城两次七级以上地震,并且海城地震之前的震级预报
也相当不准确(预报5到6级,实际是7.3级),就说明了当时并没有足够的资料
来归纳出所谓的震级预报公式。(按照书中某采访人物的说法,“没有报大震的
经验”。)而《唐山警示录》两度渲染这类公式,一次是山海关一中教师“根据
(磁偏角)连续渐变天数,计算震级为8.4级”,一次是地震之后地震局专家提
供了个公式,结果赵各庄矿地震台的地应力数据就能算出是8级地震。这样的公
式,即使真的存在过,也是既不严肃又不可靠。何况一个简单的公式,从上面那
四个相差甚远的异常时间,怎么可能都算出7级或8级地震?所以他们报7级也
好8级也好,比之其他人报的5级,并没有更强的说服力,只能靠马后炮检验。这
也就怪不得地震局没有重视他们的结果(地震局7月份发布的大范围的临震预报
也是5级)。

  唐山地震之后,磁偏角与地震前兆的关系又继续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检验。与
磁场强度相比,磁偏角方面的文章少之又少,多少说明了这种办法并不成功。
2003年马玉虎等人发表了一篇“强震前磁偏角短临异常特征分析”(注3),研
究区是青藏高原北部这样的强震多发区,所以搞“先射箭后画靶子”这样马后炮
式的对应要容易一些;但即便如此,磁偏角变化和强震的对应关系也非常差。所
以时至今日,也没有什么磁偏角异常与震级的换算公式。

  由于磁偏角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很差,所以有些人开始玩儿凑数游戏,“磁偏
角法”迅速伪科学化。发轫者就是上海地震局的沈宗丕。此公在七十年代初期,
受到张维铮“磁暴二倍法”的启发,搞了个“磁偏角二倍法”,想在时间上凑数,
以便和地震日期对应上。其后又糅合了月亮相位,创建“磁偏角月相二倍法”等
等。他采用磁偏角异常数据的时候,不是靠连续渐变,而是靠两个台站观测的磁
偏角差值。这点倒是比“群测群防”人员专业得多,因为剔除了背景变化的影响。
但是这样得到的异常,其实主要取决于区域电离层变化的结果,和地震也没什么
关系。沈宗丕的“二倍法”,以及他如何“预报”地震,已经在本人上篇关于
“磁暴法”的文章中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

  到此我们可以发现,“磁偏角法”经过唐山地震前后30多年的检验,证明
和地震没什么对应关系。唐山震前由于震例稀少,更不存在什么由磁偏角异常推
测震级的可靠公式。这可以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唐山警示录》对地震预报的叙
述很不可信,并且当时“群测群防”的预报结果混乱不堪。有责任感的媒体有必
要从地震局得到这方面的结果,让人得到真正的“警示”(《财经》杂志关于海
城预报的报导就是一个榜样)。

  最后想说一点,就是《唐山警示录》确实读来让人沉重;而最沉重的地方,
莫过于当时把精力放在争论地震预报的结果,而没有及时对民众普及防震知识。
当时的情况大概就是担心人心不稳,不愿意进行这样的宣传,而把赌注押在由政
府发布可靠的临震预报上。这大概算是片面宣传海城预报“成功”所造成的副产
品。我们看到,乐亭中学教师侯世钧,因为时时防备,而在地震发生的夜晚携子
带妻逃出即将垮塌的房子;而唐山二中的田姓教师,虽然“敢于报大震”,最终
却没躲过那场灾难。这也算说明了到底是地震预报可靠,还是防震知识可靠。

  注:
  (1) 吕凤章等,河北省地区地磁场的变化特征,《华北地震科学》
2008年第26卷第1期。
  (2) 刘义高等,蒙城台磁偏角非正常变化与地震前兆异常的分析与研
究,《灾害学》2005年第20卷第2期。
  (3) 马玉虎等,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震前磁偏角短临异常特征分析,
《高原地震》2003年第15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