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BBC对最新《自然》杂志上关于地震前兆进展的失实报导后,本人预料
中文媒体肯定会跟进。原因无它:该文第一作者是美国华人学者钮凤林;而且中
文媒体的科技报导经常出错。所以,后面读了一篇台湾媒体的报导,远比BBC还
要夸张,也就觉得不出所料。但是难得的是,后来看到,新华社的对钮凤林采访
则非常有分寸。
本人前文针对的不是《自然》杂志这篇文章的水平,而是BBC的夸张报导,
即他们的结果对于地震预报是不是“重要进展”。而钮博士在回答新华社采访的
时候则要低调得多,只说这是“前兆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而且在表达其
应用前景的时候,强调了一大堆“如果”。这才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专业态
度。
钮博士这样的态度值得很多人学习。首先,国内从事地震预测的科研人员应
该学习。据地震局韩竹军研究员介绍,国内科研人员在申请地震预测预报研究项
目的时候“提出的中长期规划里,5年后解决地震发生机制的问题,5年后解决地
震发生时间预报问题,5年后解决地震发生地点预报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术
浮躁的表现。实事求是地讲,这些目标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解决不了的,不可能
实现的。但有人这么做是误导了公众,欺骗了公众,伤害了公众。”而钮博士这
次接受采访,显然没有进行这种误导。
钮博士这种态度也值得很多跟国内搞合作的海外华人学者学习。新语丝上揭
露了很多这类学者,为了骗取名利地位,欺负国人不大看英文新闻和文献,对自
己的国外经历大加吹嘘。如果钮博士把他的成果吹得很神,从国内得到资助的可
能会大大增加,但是他没有这样作,相比之下品格非常高尚。
当然新华社这篇报导也把BBC的报导比了下去,更是国内各种媒体科技新闻
记者的学习榜样。这篇报导及时而又准确。如果没有这篇报导,台湾媒体的那篇
捕风捉影的报导一定会铺天盖地占领中文网络,民众对地震预报的胃口会再次被
吊高,也终将再被伤害。
科学家地震“前兆”研究获新进展
新华网华盛顿7月9日电(记者张忠霞)来自美国赖斯大学等机构的地震学
家9日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首次在野外测量到了地震
发生前断层岩石内部应力的变化,并证实岩石应力变化会实时影响地震波传播速
度。这也是科学家在地震“前兆”研究方面获得的最新进展。
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包括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教于赖斯大学的
华人科学家钮凤林。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如果后续的实地研究能
够证实,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断层地震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同样的岩石物性变化,
那么将来在此基础上有望开发出比较可靠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
据钮凤林介绍,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除了极少数地震伴有“前震”
发生,可以作预报,对绝大多数地震,地震学界一直未能记录到实地的、可重复
观测的震前物理和化学变化,也就是地震“前兆”。而他所在的勘测小组利用灵
敏度极高的新型测量设备,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带首次捕捉到了这
种变化。
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带地震活动强而且“规律性”比较明显,是地震学界知名
的断层带之一。钮凤林和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卡内基学会的科学
家合作,在这个断层带的一处实验场进行深井钻探勘测,结果在一些小震发生前
数小时成功探测到岩石内部发生的微小物性变化,其中一次在里氏3级地震发生
前10小时,还有一次在里氏1级地震发生前约两小时。
钮凤林说,岩石力学的实验表明,受应力变化影响,岩石内部的微破裂会张
开或闭合,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微小变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地震学家就试图测量这种变化,但一直没有获得高精度的理想结果。如今,借助
尾波干涉信号等新技术,科学家终于重复测量到地震波速度的极微小变化。按
《自然》杂志的说法,这是地震学科研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