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预报地震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地震预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许绍燮院士要靠“太阳黑子”报地震
Mar 26

【转载自陈一文网站。傅承义早年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吹嘘耿庆国的人,屡次提及耿曾经“师从”傅承义。傅曾经提出地震发生的“红肿理论”,虽然现在看来很肤浅,但是当时板块构造理论尚未传入中国,作为一个假说,无可厚非。下面这封信,是针对宋松1987年3月15日来信的回复。宋某是位“地震云”研究者,80年代“观云测震”一度在中国猖獗。宋某将自己的《地震云探讨〔草稿〕》寄给傅承义征求意见。 下面这封信谈到了地震云,也谈到了地震的“宇宙因素”问题,可以看出傅承义的学养。相比之下,早先傅承义曾经给耿庆国的“中国旱震关系”做序,则算作一个败笔。

这之后的20多年,地震局的预报人员,包括许绍燮院士,对“宇宙效应”仍然不得要领,是否应当惭愧一下。】

宋松同志∶

收到你3.15日来信及大作。

我因年老多病,早已退居二线,在家休养。对于地震工作已不能赶上时代。但人民来信,仍很频繁,一一作复,实力所不及。但你这来信里,牵扯到一些研究的方法及方向的问题,我恐怕你要走些弯路,浪费时间,所以不得不提出一些拙见,参考。我只提出一些轮廓性的意见,并且不准备更深入地讨论下去。这是因为我身手的关系,请你原谅。

首先须要声明,我不再在地震局工作。他们许多措施或意见,我并不知道。比如, “地震报”我就时常不看,所以您信中所说的情况,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些重大的事情,他们还是跟我通消息的。……

抛开一些投机者不谈,至于“地震云”本身是否存在?值不值得研究?怎样去研究?这些都另外的问题了,不能以人废言。中国古书上屡次记载过地震前的天气变异。海城地震时,地面上附近有许多和大气有关的异常。在江苏溧阳地震之前,许多人感到奇闷。我们有个同志恰好在震中区的野地上。地震后,立刻感到松快,并且看到上空的云层向两边分开,当时并无风!这个现象完全可以叫“地震云”,但是与你们所说的完全不同!

我认为∶地震是地下物质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不太深,这种运动的结果可能与地上的大气发生某种耦合,从而产生气候或气象的变异。这叫做陆地与低空的交互作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正是当代地球物理学的一个热门问题。由此看来,如果云层有什么特异现象,它首先应发生在震中区上空。中国的地震在日本上空反映,或是日本地震在山东或北京上空反映,都是不可思议的幻想。现在有不少人—-也许受李四光的影响—-企图寻找宇宙效应对地震的影响。我觉得未见妥当。其实所说的宇宙效应,大多是从地下来的,而不是外来的。最大的宇宙效应是日、月的潮汐作用。但是即使这个对地震的效应也还未证实确实存在,至于太阳黑子的效应更是不能肯定的了。

根据以上的想法,你们专从云层的形态下功夫,恐怕不易取得效果。当然在地震预报问题未解决之前,先从经验上去找关系也是可取的,不过最好选对要找的东西有个合乎科学的设想,否则可能毫无结果。

……以上所说的地下物质运动对低空大气的影响,只是一种设想,至于怎样影响,现在很不清楚,正是需研究的问题。你的文章也谈到这个问题,但却是不得要领,我不一一去评价了。

已经写了许多,希望我的意思已经表达清楚。我再次声明我不愿再次深入讨论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我的健康和精力的原因,请你原谅。

“傅承义1987年4月9日关于“地震云”的一封信”有2篇评论

  1. wwssff333 Says:

    老一辈科学家的认识有限,那时还没卫星云图。
    总不能因为以前权威的一个定义大家就停止不前吧。
    再说傅老先生也没一口否认。
    李四光是思维开阔的科学家,中国的地震研究就是他带领下开展起来的。
    我更相信李四光。

  2. 袁小沼 Says:

    李四光是到邢台地震区大地震现场,亲自指定仪器安置的科学家,地震预报上也提出很多前瞻性见解。如果一直按照他的思路发展,现在要好得多。
     
    【回复:欢迎袁工光临!如果您指的是地应力研究,这点同意。不知道您说的“前瞻性见解”还包括其他哪些方面。】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