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维尔报告:《继2009年崩溃后气候政策的新方向》 中国地震局评价断层活动性的时候又在胡整
May 19

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主任刘杰最近接受《南方周末》和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宣称“我国对于地震预报的水平和其他国家基本持平”(注1),其理由是,“短临预测,人家(西方)没做,所以不好比较”;“中长期预测,我们跟西方一样,连方法都一样”(注1、2)。刘杰主任给中国地震预报的这些辩护,不过是延续地震局多年文过饰非的传统,这些谎言一戳就破。

一、中国地震预报部门对“短临预报”的认识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

且不说地震局为“攻克地震预报难关”而大搞伪科学和迷信(比如刘杰主任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10年4月22日还把一个河南神汉请到台上做“报告”),只说地震局至今依然采用的几大类“宏观前兆”,国内外实践都已表明这些“前兆”和地震没有什么关系,目前也不存在能做出临震预报的前兆(注3)。当今美欧日本的官方地震研究机构之所以不做短临预报,是明白此题无解;而中国地震局却对这道题给出十种八种错误答案,再宣称别人交的是白卷、所以跟自己一样水平烂污,真是岂有此理。

国外权威机构在短临预报方面的另一个领先之处是计算这一时间空间尺度的地震概率,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每天公布加利福尼亚州的烈度概率分布(注4),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Kagan教授连续公布地震概率分布,其中包括了中国的一些地震带(注5)。这种计算结果是化解地震恐慌的最好手段,地震局自己做不出来(当然一旦做出来了就会说明那些前兆观测全是蒙人骗钱),怎么好意思把别人的工作也抹煞掉?

二、中国地震局的“中期预报”早已沦为与地震风险评价相脱节的行政化的闹剧。

中国地震局的“中期预报”最重要的是每年一度的会商,按《南方周末》2008年对地震局梅世蓉、陈学忠等人的采访,会商时候各省地震局“争地震”;“这样省里头才能给钱,你那里太平无事要钱干什么?所以他要地震,但是又不敢要大地震,你说了大地震不来,花多了钱也不好交待”(注6)。

刘杰主任说中长期预测中国和国外“方法都一样”,不知道哪个国家还有这种“争地震”的方法。

三、中国地震局的“长期预报”极为随意。

刘杰主任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先是说巴颜喀拉地块周围基本“破光了”,“可能不会有太强的(地震)了”;然后又根据“地震活跃期”判断中国大陆未来几年会发生7到8级地震。这寥寥数语就暴露了地震局中长期预报的一个特色:脱离地质背景,随意拼凑地震周期,拒绝统计检验。而在国外,在帕克菲尔德地震的22年周期被证伪之后,很难见到用这种方法进行长期预报。美国地质调查局2007年得到加州南部和北部未来30年内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其基础是评价每个重要断层的风险,那些概率数字并不是随意得到的(注7)。

总之,屡战屡败的中国地震预报,从“领先世界”退到“与国外持平”,依然是一个笑话,反映的无非是低水平的地震预报部门不愿意承认现实而已。而其后果就是“地震预报不废,地震恐慌不止”。

注:
1. 中央电视台2010年5月16日“面对面”节目(记者柴静)。

2. 《南方周末》2010年5月13日(记者谭翊飞),“预报不震比预报地震成功率高”。

3. 汶川地震之后地震局内部人士的认识见王培德,“对推进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一些政策问题的讨论”, 《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第2期。

4.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step/

5. http://eq.ess.ucla.edu/~forecast/daily/glob58_sh.ps

6. 《南方周末》2008年10月30日,“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

7. http://pubs.usgs.gov/of/2007/1437/

“刘杰主任的“中国地震预报水平与国外持平”是个笑话 ”有一篇评论

  1. Amsel Says:

    Thomas H. Jordan 2008年的这篇文章提到了几种概率预报方法的最基本的原理:

    J. Douglas Zechar and Thomas H. Jordan, Testing alarm-based earthquake predictions, Geophys. J. Int. (2008) 172, 715–724

    http://earth.usc.edu/~zechar/zecharjordan2008gji.pdf

    公式(4)是“真阳性”(未虚报的预报),公式(5)是概率增益,这是概率预报的起点(我在这里介绍过)。公式(1)说明零假设的必要,但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地震局的前首席科学家并不明白(张国民、刘杰、石耀霖,年度地震预报能力的科学评价,《地震学报》2002年24卷第5期)。

    作者比较了三种概率预报方法:

    RI (Relative intensity)法:历史上发生地震最多的地方,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最大。是最简单的评价方法。

    PI (Pattern informatics)法:地震活动性的异常能够指示下次地震的位置。涉及到“空区”和小震异常。一定程度上与RI法相关。

    NSHM(National Seismic Hazard Map)法: 结合考虑背景概率、平滑过的历史地震活动性以及断层信息。这是USGS采用的方法。

    Jordan的评价结果是,PI法和NSHM法统计上并不比最简单的RI法更准确(一些行业搞数值模拟的会有这样的经验:提高次要参数的准确程度对于模拟结果并没有大的影响)。

    Jordan在玉树地震之前曾访问中国地震局:
    http://www.cenc.ac.cn/manage/html/402881891275f6df011275f971990001/_content/10_03/26/1269568678503.html
    这则报导称“2010年3月20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签署了关于“地震可预测性检验(CSEP)计划”的科技合作备忘录”。刘杰在《面对面》节目中也引用Jordan的话说“你指望的地震预报是不大可能现在能实现的”。不知道地震局是否真的打算抛弃短临预报、转向概率预测。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