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语丝登出了土摩托的文章《精英科学和民族科学》,他承认春节期间花了十多天想写个“气候变化中的科学”系列,最后因为发现“水太深”、自己“泳技不佳”而罢笔。土摩托这里表现得还算谦虚,不过,“全球变化”之“水深”并非是像粒子物理之类那样“难以理解”,而是指它牵扯了太多彼此相关的命题(随便说一下,比如全球是不是在变暖,变暖是不是有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是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程度多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不是有效,全球变暖后果多大、是不是值得进行排放控制,控制的目标在哪里,排放控制在技术上是否可行,温室气体排放应该如何在经济上控制),多数命题的答案并不确定,后面有太多的逻辑链条,而有些问题的答案甚至相当程度上是价值判断。这些问题,一位科学记者应该有足够的素质进行客观分析。
从土摩托以前的关于气候变化文章看,他的问题不在于水深和泳技,而在于过于失去客观。具体说就是两点,一是急于在“主流学界”或者同行审议的发表文章中找出确定的答案,二是用中国的语境去套用国外的科学争论。
关于第一点,他注定不会成功。气候变化的上述问题不同于地震预报和转基因,不存在他要的答案,很多科学问题并无定论(unsettled),只有戈尔之流妄人(他最近的笑话是宣称地球两公里深的温度是一百万度)才会说“一切科学问题都已解决,缺的只是决心和行动”。为什么说很多问题无定论,可以看Phil Jones在2010年2月对BBC的回答,以及一些承认“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AGW)”的气候学家(比如Roger Pielke Jr.)的博客。
至于第二点,在他这篇《精英科学和民族科学》和上一篇《气候变化——科学和媒体的新战场》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一篇指责丁仲礼院士搞“民族科学”,因为他“中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研究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中国的崛起”。但土摩托这顶帽子可以扣到美国、澳大利亚的很多科学家头上,他们认为AGW没有科学依据、减排行动只能损害本国经济;既然大家都能戴这顶帽子,丁院士的表现也就不在于“民族科学”的特殊性了。
而在上一篇《气候变化——科学和媒体的新战场》里面,他是从国内转基因的视角去解释国外的全球变化争议,认为争议的原因同样在于媒体不按主流科学进行报导,在于“科普不够”。这种说法大错特错。土摩托似乎对英国媒体很熟悉,那么不应该不知道英国BBC、卫报等左翼媒体坚决站在AGW一方,只有右翼的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才不遵从AGW的宣传。而美国除福克斯电视台之外几乎所有大的媒体都在捍卫AGW,在2009年11月气候门和2010年2月IPCC一系列丑闻之后几乎近于采取掩盖和漠视的态度。这和中国媒体热衷于反对转基因、宣传地震预报完全不同。如果说国际上的全球变化争论与国内的转基因、水坝争论有某些相似的话,那就是环保分子绑架了科学、垄断了宣传、左右了政策。
所以土摩托之所以写不好全球变暖的文章和报导,主观原因就在于先入为主、急于给读者确定的说法,当然也可能他本人就没察觉英国媒体的倾向——而由倾向性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推敲。另外他有些时候也偷懒出错,比如2007年一篇文章犯过“北冰洋海冰融化会引起海面上升”的错误。
如果我们要为土摩托找个客观原因的话,那就是中国的公众、媒体甚至气候学界远离国际气候争论的舞台中心,公众和媒体不具备足够的素质来理解气候争论问题中逻辑的深刻和复杂。这也决定了我们的记者写不出2010年2月英国《卫报》和2010年4月德国《明镜》周刊那样优秀的气候变化报导和BBC那样优秀的采访。
延伸阅读(一位网友2008年底写的):“要理解暖化,就不能听土摩托的”
http://my.opera.com/dahema/blog/show.dml/2786629
2010年4月17日 at 9:17 pm
[…] Topsy Retweet Button topsyWidgetPreload({ “url”: “http://xysblogs.org/amsel/archives/7304″, “title”: “土摩托为什么写不出“气候变化的科学”?”, “order”: “count,badge,retweet” }) Add Topsy Retweet Button to your Blog or Web Site. WordPress Web Sites 1 tweet tweet […]
2010年4月19日 at 3:09 pm
偶的看法,与博主交流:
1。答案为“是”或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全球是不是在变暖,变暖是不是有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是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程度多大;
–在这个基础上说“一切科学问题都已解决,缺的只是决心和行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戈尔的话是要看语境,他当时的主要目的是说AGW已经是科学上不争的事实(如果记错了还请博主指正)。另外,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用对待科学家的标准去要求他也过了。这不是说他不能被批评,而是说术业有专攻,当然为了把活干好,他应该有准确的科学知识。
答案不确定或者根据不同情景有多个答案的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不是有效,全球变暖后果多大、是不是值得进行排放控制,控制的目标在哪里,排放控制在技术上是否可行,温室气体排放应该如何在经济上控制。
2。科普写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与读者的接受能力有关 (并不是说这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看看欧美一流的科普杂志,深感作者的专业,也会想如果这样的文章是中文的,那能看的下去的有几个人呢?偶觉得土摩托的情绪主要是和世界一流的科普作者与读者群对比之后对“中文语境的缺陷”的不满,有时候有点“爱之深,恨之切”的感觉。
3. 《明镜》的文章南都周刊有翻译转载,realclimate 也有分析和批评,个人感觉欧美的非科普类杂志的关于气候变暖的文章还是要小心。
都是偶很简单浅陋的见解,希望与博主交流。另外,牛博的生态城博客中应该也还有不少问题,如果您看到之后能够指出来,偶也不胜感激。毕竟,写这些东西的目的主要是兴趣(这也是和职业科普作家的不同之处),如果能有个有见识的同仁来指导,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
2010年4月19日 at 9:08 pm
ecocity: 谢谢光临。你在牛博上的文章我大致都读过,以后慢慢交流。
2010年4月20日 at 7:22 pm
再回ecocity:
本来要到你的牛博博客去留言,结果那里发大水。猜一下,你是不是看了我在读书论坛的推荐才去搬那个系列的?
关于你翻译的realclimate对spiegel的回答(”Climate scientist bashing”),简单说几点:
1. realclimate 不是个客观网站。他们宣称Phil Jones被英国议会证明清白无辜,这是错的。同样同意AGW的Pielke Jr. 和 Judith Curry 都认为这是一次洗白。CRU违背科研规范、不保存原始数据的事情也是他们自己承认了的。
2. realclimate宣称,有些国家不同意他们公布数据,所以他们才不公布。这点也是错的。Jones在议会提到这一点之后,瑞典的一个机构就做出了澄清,他们不反对公布原始数据,但是反对公布CRU生成的数据。但是CRU把原始数据搞丢了。
3. 文中引的那个越靠近现在变暖速度越快的那幅图,恰好是IPCC第一工作组过度宣传的一个例子。这个很好解释:做一个y=0.1*x+cos(x)的图,假设现在时间是在6 pi 的位置,如果你分别从pi,3pi,和5pi到现在的时间做直线,斜率当然越来越大。所以这种唬人方法被人讥为“IPCC微积分”。
4. IPCC报告中的错误远不止realclimate 所说的“喜马拉雅冰川”这一条。虽然大部分错误是在WG2,似乎不是气候学家的错误,但是对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直接产生作用的却是WG2和WG3部分。
realclimate是个宣传网站,每次碰到大报这种指责必然要辩驳的,虽然不见得有道理。连《卫报》的那个系列报道都让他们觉得很委屈似的。
2010年4月22日 at 6:29 am
谢谢你提供的信息。我刚在西西河注册,浏览的时候发现橡树村的文章,非常高兴,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就转载了,但是可能和牛博的规矩有冲突,所以博克从首页拿掉了。这样也好,去掉了一些浮躁,可以静心看看想看的东西。
1。英国议会的报告认为Phil Jones和CRU清白无辜,这是针对媒体上对他们操纵扭曲数据而言。不保存数据或者丢失数据是失误,不是学术品格问题。
2. 关于“IPCC 1850-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 (Fig. TS6)”和“IPCC微积分”我在网上找到了IPCC calculus (http://sites.google.com/site/globalwarmingquestions/howtheipccinventedanewcalculus),事实的温度数据是说明过去100年间的升温是在加速的,用这图表来说明加速并没有错误。“在TAR里面,比较的是1901年和2000年之间的变化,得到的趋势是0.6+-0.2摄氏度,由于2000年以后气温继续升高,而1900年代的前几年平均气温却有所下降,所以AR4在比较1906年和2005年之间的变化的时候,得到的趋势就是0.74+-0.18摄氏度。如果拿1850年到1899年之间的平均数与2001年到2005年之间的平均数进行比较,温度增加幅度是0.76+-0.19摄氏度。1950年代以来的变暖趋势呢,每10年温升0.13+-0.03摄氏度,要是考虑1979年代以来的变化,温升速度更加明显,达到每10年0.18+-0.05摄氏度。”如果承认过去150年温度数据可靠的话,那么升温加速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3.我们目前所讨论的主要是局限在WGI, WGII和WGIII是争论很多,因为不确定性很大。
4。realclimate 确实是宣传网站(没有人会把它当科研网站吧),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科学结果(有时候是争论),相对于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网站和博克(如climateaudit.org)总体上证据的成分还是多一些,也不是知错不改型。感觉他们有点像方舟子,意气很重,但是也都是在证据的基础上的。
5. 对于媒体,确实没什么好说的。我只能说气候变化这回事真的是对于人类理性的一个考验。
2010年4月29日 at 5:20 am
终于写了这篇文章啊,呵呵。我转载了。
2010年4月29日 at 8:55 am
回金仕并:算是表个态吧。原来读的时候发现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是不打算重读再每点都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