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如何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将娱乐进行到底(李淼,节选)
Mar 08

【3月25日补注:幸亏地震工作者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承担科技部项目的研究人员,日后如果想别出心裁,也没那么容易: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库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及“基于空间对地观测的地震监测技术、预测方法与应用示范 ”2个项目于2009年2月23日获科技部批复,其中水库地震项目总经费为2048万元,空间对地观测项目总经费为1885万元,两项目经费均为国家全额拨款。

《科学》(Science)杂志1月16日的一篇新闻报道炒作“紫坪铺水库引发四川大地震”,受到学术角度和科技新闻报导角度两方面的质疑。该文的编辑之一石磊(Richard Stone)致信《科学时报》,为自己的报导进行辩解(见附文);而这封信更加表明《科学》杂志上述新闻的编辑不够专业。

石磊首先提到,“汶川地震发生几天后,紫坪铺水坝也许可能诱发地震的谣言就已经在科学社区中流传。尽管这些谣言引起不少的兴趣,《科学》并没有报道它们,因为没有科学的分析。去年12月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上克里斯汀•克劳泽博士作了报告后,情况变了。”——所谓“没有科学的分析”并不属实。实际上,汶川地震刚一发生,日本、美国、欧洲、加拿大、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地震研究者马上就解释了这次8级大地震发生的背景,认为原因在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的构造运动。这些解释完全不同于克劳泽(Klose)所说的,龙门山第四纪几百万年以来无地震、紫坪铺水库蓄水才造成了地震。之所以地震之后的几个月学术期刊上“没有科学的分析”,原因是,在严肃的地震地质学家看来,没有必要为这种简单的话题发表学术文章;所以在学术会议和刊物上打了第一枪的,更可能是那些缺乏依据而标新立异的观点。

石磊为他们采访的“科学家”的可信度进行辩护。其实,《科学》杂志发表那篇文章之前,就应该意识到、或者已经意识到Klose的观点非常不入流。据嵇少丞教授透露,石磊曾就Klose的观点询问得克萨斯科技大学的地球物理学教授周华伟。周的回答是,几乎没有哪个地震研究者会同意龙门山地区“第四纪没有大的地震活动”。这等于提醒了Klose的观点不应采纳。此外,只要稍稍查一下网上资料,《科学》杂志就可以发现,Klose的学术背景很不可靠(注1)。

针对“No paper, no news”的诘问,石磊辩护说,雷兴林等人《地震地质》上的文章就是他们新闻的依据。这样看来,中国的科技期刊应该感谢《科学》杂志的青睐。汶川地震之后,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学D辑》、《地球物理学进展》、中国地震局主办的《国际地震动态》刊登了多篇文章,吹嘘自己的方法能够预报地震;更不用说其他“高等级”的科技期刊也刊登过“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和“挑战相对论”的文章。《科学》杂志这么看重中文期刊,永远不会缺乏制造噱头的稿源,会不会某一天也把这类“突破”作为正面证据登上新闻?如果说,不能一概否定全部中文文章的价值,那么就光看雷兴林这篇文章——其文末就是“产品介绍”,宣传他用以模拟的软件,这样的文章除了原始数据可供参考,其观点、结论会有多大的客观性,《科学》杂志的编辑总能辨别吧。

石磊最后煞有介事地质问,“为什么不公开这些数据并且试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会让人想起那些可爱的反坝人士、以及那些意图揭露“地震瞒报”的评论家。当他们发现谣言被戳破了的时候,就会倒打一耙地指责中国政府为何不公布证据——反正这条理由总是现成的。但是,当《科学》杂志的编辑也这样质问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份顶级杂志也认同 “既然中国政府不公开数据、所以研究者就可以一派胡言”。而且,数据是否公开,对《科学》杂志那篇新闻的主角Klose并无多大意义。这个博士连龙门山地区的历史地震都毫无概念,他需要的是上网去查地震目录,而不是需要什么未公开的数据。更何况,已经公开的数据足以解决所谓“水库诱发地震”这个问题:如《科学》杂志那篇新闻报导最后所说,需要的是“水库周围和附近的小震特征”;而雷兴林发表在《地震地质》上的文章公布了紫坪铺水库台网0.5级以上的小震震级和时间数据——从这些小震来看,汶川地震显然不具备“水库诱发地震”那种“前震—主震”型特征。

所以,石磊的辩护再次暴露了此次事件中这位记者不够专业,无助于恢复《科学》杂志因上述报导而遭到损伤的信誉。

注:
(1)本人所写“紫坪铺水库是‘四川大地震的人为诱因’?Science采访了个 ‘大忽悠’”以及《科学时报》“《科学》杂志一篇新闻报道值得商榷”。

=================================
附:《科学时报》所载“《科学》编辑来函”:

编者按:

2月24日,《科学时报》发表了记者王丹红的评论文章:《一篇值得商榷的科学新闻报道——谈美国〈科学〉杂志对紫坪铺水库与四川地震关系报道的客观性问题》。文章讨论了今年1月16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的一篇新闻报道《人类触发了四川大地震吗?》。

《科学》文章所报道的研究人员,即所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物理灾害学家克里斯汀•克劳泽(Christian Klose)博士,经查证目前已离开哥伦比亚大学的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博士后,改变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本报相信这篇评论文章中所提出问题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报的评论文章并不针对该文作者、《科学》杂志亚太新闻编辑理查德-石磊及其合作者个人,本报亦反对任何这样的意图和行为。这里,特发表理查德-石磊的来信,希望能提供给读者更多信息。

尊敬的《科学时报》编辑:

2月24日《科学时报》刊登的题为《一篇值得商榷的科学新闻报道》的文章对《科学》发的理查德•克尔和我合写的报道(Science , 16 January 2009, p. 322)提出质疑,问其是否是合理的新闻。《科学时报》的文章也许会使一些人认为我们试图煽动一场争议或制造一个轰动。那是错误的。

让我解释一下《科学》怎样决定发表我们的文章。汶川地震发生几天后,紫坪铺水坝也许可能诱发地震的谣言就已经在科学社区中流传。尽管这些谣言引起不少的兴趣,《科学》并没有报道它们,因为没有科学的分析。去年12月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上克里斯汀•克劳泽博士作了报告后,情况变了。科学记者报道学术会议上的报告是习惯做法。克尔先生当时在场为《科学》作会议的有关报道。我则一直在关心中国方面的讨论而且了解到中文期刊《地震地质》12月号上刊登了一篇国家地震局雷兴林和同事的有关文章。科学记者报道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是习惯做法。所以我们的报道是合理的科学新闻。

《科学时报》文章提到2007年我给中国的科学记者用英文作的一次讲谈。在此我澄清一下:我当时讲的是“主动”报道与“被动”报道的对比,“主动”报道指的是通过访问实验室或跟着科学家到野外现场来寻找新闻素材,“被动”报道指新闻发布、会议论文宣读、论文期刊发表后的报道。被动报道是科学记者的基本功。按这个定义,1月16日《科学》杂志的报道是传统的被动科学新闻。

《科学时报》文章作者质疑我们报道中引用的美国科学家的可信度。克尔先生通过与他们的同行交谈来作出判断。《科学时报》文章正确地指出我把范晓的职称翻译错了,但这个错误不应该被用来诋毁文章的观点或范晓的可信度。最令人不解的是,《科学时报》文章没有提中国国家地震局雷兴林及共同作者合写的发表于《地震地质》上的论文中提出的证据。

《科学时报》文章责备《科学》用了哥伦比亚大学不同研究所的两位研究人员的评论。但是,第二位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评论的不是他同事的工作,而是更广泛的水库诱发地震的现象。《科学时报》质疑克劳泽博士如何能在无法获得被中国政府保密的数据的情况下提出科学论据。诚然,这些数据将会对检验这个假说有帮助,但是这些数据并不是四川地球物理的仅有数据组。应该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不公开这些数据并且试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呢?”

理查德-石磊(Richard Stone)

《科学》杂志亚太新闻编辑

“Science“水坝-地震”报导的编辑太不专业”有4篇评论

  1. jihua0a Says:

    说水库诱发地震就是谣言,说水库可以减少地震就是真理,呵呵,砖家啊,砖家,你如何能让百姓相信你们?

    一个库震破血肉馒头,砖家叫兽争的头破血流,羞死先人。

    劳驾,把60年代广东那个6级库震否定掉,否则,全是蒙骗百姓的胡扯淡。

  2. 普陀鹅耳枥 Says:

    Amsel,不知道你对科学网上嵇少丞和二王之争怎么看。

    本来我比较看好嵇少丞,现在觉得这个人是书呆子,缺乏全盘考虑问题的能力,理性思维也欠佳。

    比如说,王鸿飞猜测他网志上某些评论是嵇少丞化名发的,我觉得很可笑。才过了一天,又看见嵇少丞猜测他网志上某些评论是王鸿飞发的。真不知道他们这样猜测的依据是什么,他们确定IP真的能和真人对上吗?

    嵇少丞光知道范晓是个学术上争论的对手,赞美对方是君子(虽然是和王鸿飞相比)。没错,在你嵇少丞的私交领域里面范晓可能的确配得上这样的评价。可是如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呢?范晓说了那多么胡说八道、强不知以为知的话,算哪门子君子?有什么资格值得尊敬?嵇少丞口口声声说要讲良心,向中国人民尽到地震学家的责任,我相信他是真诚的,可是他又是幼稚的。他以一个专业人员的身份包容谣言大师范晓,对社会的危害性差不多也该和他普及地震知识的努力相抵消了。

    王丹红质疑范晓等人的学术资格,我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对的。以出身评价学术水平,这是基于概率论的实用主义,西方学界不也照样在这么做吗?他们表面上摆出一副只看水平不看资历的面孔,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我并不觉得这种实用主义是什么恶劣的道德,所以我觉得就是应该呼吁普及这种快捷、准确的评价方法(当然,不能过于武断,这个可以继续讨论)。

    Amsel如果你觉得我这些话有必要发新语丝,那我晚些时候就把它们扩充一下,作成一篇文章。

    【回复:范晓的反坝、伪环保方面的劣迹我们都知道,但是对他的地质水平,没有直接证据判断。科学网上有一个博士生也说,他在地质同行里面口碑不错。你最后一段说到学术资格,道理当然对。你要写什么没必要问别人。是不是有必要发到新语丝,那是方舟子的事情。】

  3. 普陀鹅耳枥 Says:

    嘿嘿,虽然和你从未谋面,但总算当成“战友”(虽然是临时的),所以才征求你的意见,干吗说什么“你要写什么没必要问别人”,像是和完全的陌生人说话似的,辜负我的信任。^_^

    【别介意,网上说话有第三方看,出于平等,大家都像陌生人才好:)另外,那个建议跟是不是陌生人没关系,比如唐高宗想立武则天当皇后,问徐懋功的意见,徐懋功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可见有先例的。】

  4. 普陀鹅耳枥 Says:

    今天才明白你回答我时为何那么谨慎,呵呵。

    【不是故意谨慎。实际就是那么回事。】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