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的曾纪晴写了篇《国家地震局:一张令人恐怖和震惊的索命清单!》,根据中国中央政府的拨款数目,得出结论“国家地震局用于地震预报的经费仅270万,不到地震局经费预算的千分之一”。这显然是对地震预报经费来源非常不了解。
“地震预报”现在作为中国特色的科研内容,相当一部分经费是来自国家科技部。现成的例子是,地震局许绍燮院士要靠“太阳黑子”、“天外来客”报地震的项目——“基于空间对地观测的地震监测技术、预测方法与应用示范”,是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内容,在2009年2月23日获科技部批复,总经费为1885万元,国家全额拨款。按5年平均,每年也有370万元。
此外,中国地震局还办了一个举世罕见的“地震预测研究所”,养着上百号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不算工资每年也要几百万运转费吧?按该所的自我介绍(资料老了点),“2004年取得科研经费超过1500万元”。
至于几十亿元的硬件投入,这里就不必详谈了,具体情况参见《科学新闻》2009年5月11日的《地震科研“消费”》一文。官办的地震预报总不能不用这些硬件提供的数据吧?
更何况,即使是体制外的预报爱好者,只要你牛皮吹得够响、能够上达天听,上面也会想办法给你拨经费。孙威的“沙层应力仪”不但由地震局支持在各地安装,还差点从科学院拿到几千万元(http://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wenchuan553.txt)。钱复业那个4000公里报地震的把戏(“HRT”法),中国国家发改委“明确支持”,要地震局打报告、科技部拨款(见《瞭望》周刊2010年第12期;这个报告一直难产,看来把伪科学包装起来确实要克服科研良心的障碍)。
所以呢,你可以指责中国政府官员这样那样不对,但是要说他们舍不得投钱搞地震预报,那可太冤枉了。有这么多的地震预报投入,难怪地震局平时总要说“中国地震预报水平领先世界”,或者说“地震预报是尚未攻克的世界难题”,却不提国际地震学界早已不把地震预报作为可行的研究对象。
(附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英文招牌上面就没有翻译“预测”这个词,看来他们很明白地震预报的中国特色,不好意思让外人知道。感谢网友陈珂发现这个细节。)
2010年4月25日 at 3:33 pm
[…] Topsy Retweet Button topsyWidgetPreload({ “url”: “http://xysblogs.org/amsel/archives/7331″, “title”: “愤青们不了解科研经费渠道,就开始乱骂“地震预报投入经费不足””, “order”: “count,badge,retweet” }) Add Topsy Retweet Button to your Blog or Web Site. WordPress Web Sites 1 tweet tweet […]
2010年4月29日 at 3:32 am
问乌鸫兄四个问题(都是看了嵇少丞《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之后产生的):
1. 汶川地震的破裂带从映秀向东北延伸200多公里至陕西境内,向西南只延伸了一点点,是因为岩石强度不同,还是应力不同?
2. 嵇少丞说印尼巨震改变了东亚地应力格局,导致中国大陆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如唐山断层活动增强),是正确的吗?另外,不知道他为什么坚持说全球也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3. 地震的活跃期是怎么判断的?统计学上有办法从一大堆离散的事件中分析出周期吗(或至少是分析出概率的变化)?怎样确定其置信度?
4. 为什么一个断层会有复发周期?从日常经验来看,如果一个断层发生错动,那么因为断层处的岩层强度降低,以后它应该经常活动,所有的应力都由它的活动来消耗才对。但是事实好像是一个断层活动之后,应力就集聚到别处去了。这个复发周期是不是就是整个断裂带统统断过一次的时间?
2010年4月29日 at 8:54 am
回金仕并:
你的问题真多啊。
1. 这个有答案:岩石强度不同。向东北是沉积岩和浅变质岩石,向西南是彭灌杂岩体(结晶岩)。
2. 嵇博士的说法没根据。
3. 第一个问题当然是直观地用某一范围某一段时间发生地震的次数来判断。后两个问题我水平不够,回答不出。
4. 断层活动之后,会重新被沉淀的矿物粘结闭合,所以可以重新开始承受、积累应力。所以应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再分配的过程很复杂。断裂带下次哪里破裂,是不是在原处,这个相当不确定。
补充:第2个问题原因在于地壳没那么硬。我以前查过USGS:
关于远距离诱发地震
那个作者的那篇文章(Van der Elst, Nicholas. J. and Emily E. Brodsky)显然是被Science拒了,现在投到别的刊物,还没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