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的存档

人到五十做肠镜

2018年3月21日星期三

几个月前我满五十岁的时候,收到了医疗保险公司寄来的一封信,里面有一个装着溶液的试管,要我采集一点儿大便放在里头寄到实验室做化验。美国医学界建议人到了50岁就要筛查有没有结肠癌。一般是5到10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这个费用是免费的。但是这项检查并不方便,很多人不愿意做。所以有的医保公司就先让客户自己采集大便送到实验室做化验,看看大便里头有没有血液成分,叫做便潜血化验,意思是肉眼看不出里面有血,但是用生化方法可以查出来。以前便潜血化验准确度不高,会受到饮食等因素的影响,查到的不一定真的是血液成分。现在的便潜血检查直接查的是血液里的蛋白质,准确度非常高,查到了就表明大便里有血了。

 

正常的大便不应该含有血液。含有血液有多种情况,比如说结肠发炎。但是有大约一半的可能性是结肠长息肉了,息肉被大便摩擦流了血。结肠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但是有的能变成恶性的,恶性的有可能会变成结肠癌。所以查出了便潜血,还要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看是什么原因导致出血,是不是有结肠息肉,如果发现了息肉,还要切下来做病理检查,看是良性还是恶性。

 

我寄回去的大便被查出了含有血液成分,医院通知我去做结肠镜检查。我在15年前在北京做过一次结肠镜检查,当时还年轻,不是为了筛查结肠癌,而是因为结肠急性发炎,当时做这个检查感到非常的痛苦。所以究竟要不要去做结肠镜筛查,我一开始还有点犹豫。后来了解了一下,知道美国的结肠镜检查都是无痛的,就放心了,跟医院预约了做检查的时间。做肠镜之前当然需要先把肠道里的大便都清理干净,不然没法查。我上回在北京的医院做检查的时候,是由护士灌肠,然后才去做检查。在美国则是要自己清肠子。怎么清呢?绝食和吃泻药。在检查的前两天,吃完晚饭后就不能再吃固体食物,一直到检查之后,有一天多的时间都只能喝饮料,可以喝水、肉汤、果汁、茶、咖啡等,但是不能喝牛奶,也不能加糖或喝红色饮料。检查前一天下午五点,开始喝泻药。泻药里头加了柠檬味,其实没有想像的难喝。这种泻药的机理是把水分从身体吸出来,肠道里充满了水,就开始拉稀,拉了很多次之后,拉下的都是水,就算把肠道清理干净了。

 

听说国内现在也可以选择做无痛结肠镜检查了,但是用全身麻醉,费用高,风险大,不好约,所以很多人还是宁愿不用。美国这边没有选择,一概都是无痛检查,但是不是全身麻醉,而是打镇静剂,人是一直清醒的,由于镇静剂也有镇痛作用,所以不会觉得不适。副作用是过后会丧失记忆。我对镇静剂生效期间发生的事过后一点印象都没有了,不记得整个检查过程,也不记得检查之后医生跟我说的检查结果和注意事项。幸好医生还给了我一份检查结果报告和注意事项,上面写着发现了两个2~3毫米的息肉,摘除了做病理检查,两周后才能知道结果。不到两周,医生就用电子邮件通知了病理检查结果,说是属于管状腺瘤,有癌变的风险,建议我以后每五年就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发现了息肉即时摘除。

 

只要在大肠肠壁上出现了突起,就叫做息肉。这些息肉有的是增生性的,有的是炎性的,它们一般不会有癌变的危险。还有的息肉属于腺瘤,大部分的腺瘤不会发生癌变,但是有一小部分的腺瘤会发生癌变。腺瘤有两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的风险比管状腺瘤要高一些。腺瘤发生癌变后,先是会在大肠壁长肿瘤,之后会扩展到大肠壁后面的血管或淋巴管,然后随着血液或淋巴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绝大部分(80%以上)结肠癌都是由腺瘤发展来的,但是这个发展过程很缓慢,一般要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所以如果定期做结肠镜检查,发现了腺瘤就摘除掉,得结肠癌的风险就很低了。如果做检查时发现腺瘤已经发生癌变,但是只要还处于癌变早期,还没有扩散开去,把癌变的部分切除了,90%都是可以治愈的。如果癌症已经扩散,就不好治疗了,五年存活率只有10%左右。所以对付结肠癌的关键是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从1970年到2015年,美国结肠癌死亡率降低了52%,主要就归功于结肠癌筛查。

 

为什么有些人要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结肠癌呢?有些风险是可控的。有几种生活方式和结肠癌的发生有关系。肥胖、不运动、抽烟、酗酒、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这些都会增加结肠癌的风险。相反地,控制体重、经常运动、不抽烟、少喝酒、少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则可以降低结肠癌的风险。我的生活方式是比较健康的,为什么也会有结肠癌的风险呢?这是因为还有些风险因素是不可控的。这些因素包括:

 

年纪大。年纪越大,得结肠癌的风险越高。年轻人也会得结肠癌,但是很罕见,一般是在50岁以后才变得常见了,所以结肠癌的筛查通常是在50岁以后才开始的。

 

得过炎性肠道疾病,例如得过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增加结肠癌的风险。

 

家族史。如果有近亲(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过结肠癌或者有过腺瘤,那么得结肠癌的风险也增加。结肠癌患者中大约五分之一的人有近亲也得过结肠癌。

 

此外,有5%到10%的结肠癌是因为遗传病导致的。2型糖尿病患者得结肠癌的风险也比一般人高。

 

由于癌症的发生涉及到遗传因素和偶然因素,所以即使是生活方式很健康的人,同样有得癌症的危险。我以前得过溃疡性结肠炎,又有结肠癌家族史,所以属于高危人群。幸运的是,结肠癌是一种可以通过定期筛查来预防的癌症,即使属于高危人群也不可怕。由于结肠癌发展很慢,一般人每十年筛查一次就可以了,而对高危人群,应该每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筛查,这样就可以即时消灭癌症苗头。

 

2018.2.10

 

(科学猫头鹰首发)

 

 

爱因斯坦的三大“错误”

2018年3月6日星期二

爱因斯坦再伟大也是人,当然会犯错误,即使是在其精通的物理方面也会犯错。爱因斯坦也承认自己会犯错,他认为他犯的“最大的错误”是提出宇宙常数。广义相对论预测宇宙要么在膨胀要么在收缩。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的时候,物理学家们都认为宇宙是静态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的公式里头增加了一个宇宙常数(用希腊字母Λ表示),让宇宙变成静态。在哈勃发现宇宙在膨胀之后,爱因斯坦懊悔不已,因此把宇宙常数当作他犯的“最大的错误”。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在这个问题上犯的错误也许没有那么大。在最初的大爆炸之后,宇宙一直在膨胀,但是分布在宇宙里的物质产生的引力又会试图把宇宙“拉回来”,受到引力的影响,理论上宇宙膨胀的速度应该会越来越慢。天文学家们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想要测出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间,宇宙膨胀速度究竟减缓了多少。结果出乎意料,宇宙膨胀速度不仅没有减缓,反而在加速。这意味着宇宙间存在着某种未知的神秘能量——所谓“暗能量”——在抵消引力的作用,才会让宇宙膨胀速度越来越快。有些物理学家认为应该把宇宙常数再加回公式里头去,用它来表示暗能量。如果那样的话,爱因斯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

 

爱因斯坦认为自己错的未必错,同样,他认为自己对的也未必对。他对量子力学的批评,虽然他坚信自己正确无误,但是现在看来很可能是错的。由于对光电效应的研究,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量子之父”之一(据报道现在国内有研究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家被称为“量子之父”,这个就当笑话好了),但是他认为量子力学虽然正确,却不完备,一定还有未知的因素能够解释观察到的量子现象。为了找出量子力学的漏洞,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些思想实验,大都没能经得起推敲。但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思想实验,却无懈可击。这个思想实验是爱因斯坦(Einstein)、波多尔斯基(Podolsky)和罗森(Rosen)在1935年共同发表的一篇论文《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能被认为是完备的吗?》提出的,这篇重要论文后来根据三名作者的姓氏缩写称为EPR论文。

 

设想有一个静止的粒子,衰变成了两个自旋的粒子A和B,这两个粒子的角动量相等,但是方向相反,这样才能互相抵消(角动量守恒定律)。如果A粒子沿着z轴向上旋转(记为+z),那么B粒子就沿着z轴向下旋转(-z),我们把这叫做状态I,反之,如果A粒子沿着z轴向下旋转(记为-z),那么B粒子就沿着z轴向上旋转(+z),我们把这叫做状态II。在测量之前,这对粒子处于什么状态是没法知道的,可能是状态I,也可能是状态II,量子力学把这视为两种状态的叠加。再假设有一个人沿着z轴对A粒子进行测量,他可能测出两种情况:+z或-z。一旦做了测量,状态就确定了,不再叠加。假定测出A粒子是+z,这个系统的量子态就“坍塌”成了状态I(因为量子态是用波函数描述的,所以叫做波函数坍塌)。这时候如果有另外一个人对B粒子沿着z轴测量,那么肯定测出是-z,也就是说-z的概率是100%。反之,如果测得A粒子是-z,那么就坍塌成了状态II,测得B粒子是+z的概率就是100%。这就好像B粒子“知道”A粒子被沿着z轴做了测量,而且知道A粒子的测量结果,然后给出相反方向的结果。不管这两个粒子离得多远,它都马上能够“知道”。即使为了防止两个测量者互相通气,把两个粒子分开几个光年之远,B粒子也马上能够“知道”A粒子的测量结果,不受光速的限制。

 

爱因斯坦认为这太荒唐了(被称为EPR佯谬),把它叫做“怪异的超距作用”。他认为这说明量子力学描述的只是表面现象,一定还有更深层的未知机制在起作用。一些物理学家为此提出了得到爱因斯坦认同的“局域隐变量”理论,认为一对粒子在产生出来之后状态其实已经确定了,而不是像量子力学说的状态叠加、要测量了才能确定状态。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你蒙着眼睛把一双手套分开装进两个包裹,分别寄给A和B两个朋友。A先收到包裹,打开发现是左手手套,那么就可以确定B收到的是右手手套。爱因斯坦的说法是,在你分装手套时,已经决定了A将收到左手手套,B将收到右手手套,在A打开包裹之前虽然没有人知道他会收到什么手套,但是他和B会收到什么手套早就确定了,他打开包裹不会对B收到什么手套产生影响。显然爱因斯坦的说法符合生活常识。而量子力学的说法就玄乎了。按量子力学的说法,在你分装手套后,A包裹和B包裹里各是哪只手的手套是不确定的,都是左手手套和右手手套这两种状态的叠加。只有当A收到、打开包裹的那一瞬间,才决定了他收到的是左手手套,而A打开包裹超距离影响了B,决定了B收到的是右手手套。显然量子力学的说法不符合生活常识,但是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现象,不适用于宏观,它不符合生活常识并不是问题。

 

爱因斯坦在EPR论文中提出的这种现象,后来被薛定谔称为量子纠缠。在这个问题上薛定谔是支持爱因斯坦的,也认为量子力学不完备(薛定谔自己提出另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也是为了反驳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认为量子力学完备的另一方以波尔为代表。双方都承认量子力学是对量子现象的正确描述,但是一方认为还有未知机制决定了这种描述,一方认为没有。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争论只是哲学思辨,没法用实验验证谁对谁错:只是对相同的测量结果给出各自的解释。直到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贝尔才想到了区分二者的办法。在上面举的粒子中,A粒子和B粒子都是沿z轴做的测量,但是这个轴是任意选的,实验者可以沿着任何一条轴测量。A沿着z轴测得+z,B如果也沿着z轴测量当然只能测得-z,但是他如果选别的轴测量,比如说选y轴测量,就不一定会得到-y,也可能是+y,他获得-y的概率不是100%,而是0-100%之间的一个概率,概率的大小取决于y和z之间的夹角大小,这叫做量子相关性。贝尔从数学上证明了,局域隐变量理论和量子力学对量子相关性的预测是不一样的。局域隐变量理论预测量子相关性呈线性变化,而量子力学预测量子相关性是一条曲线,是跟夹角的余弦发生变化。

 

这样就可以通过将很多对纠缠粒子从不同夹角测量,看看量子相关性出现的是什么变化,从而知道符合哪种理论的预测。从1972年开始,陆续有实验物理学家做了各种实验,都发现实验结果符合量子力学的预测。但是这些实验都存在漏洞。2015年才有人据称做了没有漏洞的实验,结果也验证了量子力学的预测。如此看来,量子力学是完备的,爱因斯坦很可能错了。但是这是个美丽的错误。EPR佯谬的提出和引起的辩论,加深了我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开拓了量子纠缠的研究领域,以致现在在国内“量子纠缠”成为尽人皆知的热词,爱因斯坦功不可没,虽然这样的结果和他设想的相反。

 

近来在中国媒体成为热词的还有“引力波”。对引力波的探测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引力波”一时又成为新闻热点。一些人又想起了几年前有一个自称“诺贝尔哥”的下岗工人在求职电视节目上宣布自己做出了很多惊人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时遭到我的“打压”,由于在这个人迸出的各种物理术语中有一个是“引力波”,于是他们就怪我把中国一个诺贝尔奖给搞没了。不知他们会不会去起诉诺贝尔奖委员偏听偏信方舟子打压“科学梦想”。自称早就发现“引力波”的中国人可不止“诺贝尔哥”一个,甚至还有国学家、老中医说老祖宗的太极图早就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有的淘宝店还推出了号称能防引力波辐射的孕妇服。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在一百年前预测的。根据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引力是时空弯曲的表现,而时空弯曲是物体的质量导致的,物体质量越大,时空弯曲也越大。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在时空中运动的时候,时空的弯曲也跟着发生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做加速运动的物体产生的时空弯曲变化,会以波的形式以光速传播开去,这就叫引力波。

 

但是引力波是非常微弱的,所以在在爱因斯坦提出一百年来,一直没有被直接检测到。后来是怎么检测到的呢?在13亿年前,有两个巨大的黑洞发生了融合。其中一个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36倍,另一个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29倍,融合后形成的黑洞质量是太阳的62倍,少掉了3个太阳的质量。这些少掉的质量哪里去了呢?根据相对论,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这少掉的3个太阳质量就转化成了能量,这个能量无比巨大,其功率比整个宇宙的所有恒星发出的所有的光的功率还要大50倍,它以引力波的形式辐射开去,经过了13亿光年的距离,到达了地球,用一个能够检测到幅度变化不到质子大小的千分之一的极其精密的仪器,才被捕捉到了。大家想想这引力波有多么微弱。

 

爱因斯坦生前是不相信人类能够检测到这么微弱的引力波的。他甚至有一度认为引力波其实是不存在的。1936年,爱因斯坦和助手罗森给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的期刊《物理评论》投了一篇论文《引力波存在吗?》,结论是引力波是不存在的。《物理评论》的编辑根据学术界惯例,将这篇论文寄给同行匿名评审,再把评审结果转给爱因斯坦。这个审稿人对爱因斯坦的论文做了详细的点评,认为存在严重的问题,必须做大幅度修改才能发表。爱因斯坦很不高兴,就把稿撤了回来,转投给另外一个期刊《富兰克林研究所杂志》,这个杂志马上就接受了,准备原文照发。

 

这时候罗森去苏联基辅大学工作,爱因斯坦换了助手。新助手跟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霍华德·罗伯森关系很好,有一次向他谈起爱因斯坦最近证明了引力波不存在,罗伯森指出爱因斯坦的证明是错误的,不能成立;而且如果把平面波改成柱面波,就能证明引力波是存在的。助手赶快去告诉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说他刚好也发现了证明是有问题,匆匆忙忙给《富兰克林研究所杂志》写信要求暂缓发表论文。随后寄去了修改过的论文,把论文标题改成《论引力波》,论文的结论变成了引力波作为柱面波是存在的。在论文注释中爱因斯坦感谢罗伯森教授的指正。这篇论文后来被认为是对引力波的第一个严格数学证明。

 

那么罗伯森怎么对爱因斯坦的这篇论文了如指掌呢?大家可能会猜,他会不会就是《物理评论》找的那个审稿人啊?但是审稿都是匿名的,怎么确认是他?直到2005年,《物理评论》编辑部把那段时间的来稿登记记录找出来,才确认了那个匿名审稿人的确就是罗伯森。

 

所以即使是像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人,也是会犯学术错误的,也需要有同行来给他把关的,这就是为什么学术期刊要实行同行评议制度。而爱因斯坦毕竟是爱因斯坦,虽然一开始不能接受别人的指正,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不然就闹了笑话了。追求“科学梦想”的人,至少要有有错必改的勇气,否则不过是妄想。

 

2018.1.8.

 

(《科学世界》2018.2)

 

 

烟花爆竹污染很严重

2018年2月24日星期六

春节期间,除了吃吃喝喝,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放烟花、放鞭炮,一直要放到元宵节。放烟花鞭炮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平时大家都在抱怨雾霾严重,pm2.5多么有害,而烟花、鞭炮制造的pm2.5的量,要比平时的雾霾多得多。国内研究人员曾经测量过2006年元宵节北京的空气污染情况,发现pm2.5的量比平时高了6倍,就是烟花、鞭炮带来的,非常吓人。国外逢年过节不放爆竹,但是放烟花。比如美国独立节晚上各地都要放烟花,通常是集中在晚上9点到10点这段时间放。美国气象局在2015年报告说,就在这一个小时,美国全国pm2.5含量平均增加了21微克/立方米,有的地方pm2.5含量达到了大约500,赶上北京雾霾严重时候的量了。

 

放烟花、鞭炮不仅产生的细颗粒物超过了雾霾,烟花、鞭炮爆炸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例如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等等,也比雾霾多得多。烟花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因为是各种金属在燃烧,例如燃烧铝产生白色,铜产生蓝色,锂和锶产生红色,钡产生绿色,这些金属都是有毒的。烟花还会用到含汞、砷、铅等重金属的化合物,毒性更大。这些有毒金属被炸成了颗粒物,然后被人吸了进去。在放过烟花后,这些金属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平时的十几、几十倍,锶的含量能是平时的一百多倍,钡的含量能是平时的上千倍。这些有毒物质从空中落下后,还会进一步污染水源、土壤。

 

有的人可能觉得,反正一年就放几天烟花、鞭炮,又不是天天放,对人体应该没什么影响。其实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是很难排泄出去的,而是会在体内积蓄下来。虽然一年只放几天烟花、爆竹,日积月累,也会对身体逐渐产生危害。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比如说心脏病人,对烟花、鞭炮的危害更加敏感。印度排灯节会放很多烟花,印度研究人员根据污染程度估计,节日期间心脏病死亡率是平时的1.25倍,心脏病发病率是平时的1.75倍。何况放烟花鞭炮还会把人炸伤,还会造成火灾。

 

可见放烟花鞭炮其实是一个陋习,是为了短暂的赏心悦目却带来长期的危害,完全可以用别的娱乐方式代替,例如为了听噪音可以放鞭炮录音,为了看色彩可以用激光秀代替烟花。

 

2017.1.28

 

(头条号首发)

春节怎么吃

2018年2月23日星期五

春节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吃喝,不仅要吃年夜饭,在整个春节期间都有各种各样的聚餐、宴会,吃的都是大家认为好吃的东西。但是我们认为好吃的东西不等于就是健康的食物,实际上好吃的食物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高糖分、高盐分,对健康是不利的。但是整个春节期间,这一类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吃得比较多的,满满的一桌年夜饭主要都是大鱼大肉、油炸的食品,还有腌肉、咸肉,以及各种小吃、甜点。而被认为比较健康的食品如蔬菜、水果,反而比较少,一桌子饭可能就有一两盘蔬菜,最后上一盘果盘点缀,一桌子的人一分,量是很少的。所以春节饮食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饮食不均衡,营养结构被打乱了。另外一个问题是吃得太多,比平时要多吃很多,特别是那些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东西在整个春节期间吃得比较多,不仅容易长胖,还会带来健康方面的隐患。

 

春节期间大家难免要喝酒,平时滴酒不沾的人这个时候都会喝点,不喝的话别人也会劝你喝。平时就喝酒的人这个时候更是拼命地喝。适当喝点酒是可以的,但是喝酒过量不仅会让人醉,还会不知不觉地对健康造成多种危害。只要有几天的时间喝酒太多,脂肪就会在肝脏堆积起来导致脂肪肝。酒精还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会导致一种叫做酒精性心肌病的心脏病,其中一个表现是心律不齐,有可能就会导致各种心脏病甚至猝死。特别是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人,这个时候喝多了心脏更容易出问题,医学界有一个说法叫做假日心脏综合征。

 

所以,春节实际上是健康饮食的一个红灯期,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首先要做到饮食均衡,各种食品都要适量地吃,谷物、蛋白质类、奶制品、水果、蔬菜,各种类群的食物都要适当地吃。特别是要注意增加蔬菜水果的份量,不要一味地只吃那些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对高糖分、高盐分的食品要节制,尽量少吃。其次要注意饮食的量,不要放开了肚皮去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喝酒千万不要过量,不是说不能喝,要适量地喝。在喝酒的同时注意随时补充水分,避免身体脱水。

 

2017.1.17

 

(头条号首发)

草甘膦究竟会不会致癌?

2018年2月13日星期二

2017年11月27日,欧盟以18国赞成、9国反对、1国弃权投票通过欧洲委员会提出的提议,将除草剂草甘膦在欧盟的使用期限延长五年。至此,欧洲关于草甘膦的监管风波告一段落。这场风波是由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15年把草甘膦这种最常用的除草剂归为很可能的致癌物引发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致癌物的评估偶尔会引起风波,特别是会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反弹,例如它把肉制品列为致癌物引起食品界的不满,把马兜铃酸列为致癌物则引起中药界的反对。不过,以前的风波都没有草甘膦风波那么大,这是为什么呢?

 

草甘膦是孟山都公司研发出来的(专利早已过期),孟山都还研发了能够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是目前种植最多的一类转基因作物,因此反对转基因的人连同草甘膦也反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草甘膦评为可能的致癌物,就被反转基因的人看成是一大胜利,借机要求禁用草甘膦。相反地,有些支持转基因的人就针锋相对地为草甘膦辩护,为此攻击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有人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以前是不知名的机构,是因为草甘膦的风波才出了名。还有人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不是研究癌症研究的权威机构,没有必要把它的评估当回事。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以前就非常出名,也是癌症研究方面的权威机构,它对致癌物的评估非常详细,对致癌物的分类经常被引用。我以前的文章里就经常引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评估结果。正因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很著名很权威,它对草甘膦的评估结果才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如果是个不出名不权威的机构,就不会有人把它当回事了。

 

还有人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自己不做原创性研究,只做综述,不足为凭。这是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工作的误解。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职责是评估某种物质是不是致癌,把已有关于该物质与癌症的关系的各项研究结果做了总结,进行分析,做出评估,这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是在多项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往往要比单项原创性研究结果更可靠。各国监管部门在评估某种物质的安全性时,自己也不做原创性研究,也是根据已有研究做的评估,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性质是一样的,能够说都不足为凭吗?

 

在国外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这个评估结果最为不满的,除了孟山都公司,就是化工行业了。有一个在比利时工作的加拿大人以前替化工业当说客,后来搞起了说客培训,化名写了很多篇文章抨击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他挖出了参与草甘膦评估的专家中有一名是一个环保基金会的顾问,还是美国一起起诉孟山都的诉讼的专家证人,认为这说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草甘膦的评估结果有利益关系。有的人就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出了丑闻。其实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关于草甘膦的评估报告里,就注明这个人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退休人员,从一个环保基金会拿兼职工资。他担任起诉孟山都诉讼的专家证人则是评估报告出版以后的事。这个人虽然很积极地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辩护,曾经拉了几十个专家联名支持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草甘膦的评估结果,但是他只是评估草甘膦工作的特邀专家,并不是评估小组的正式成员。对草甘膦的评估,是来自11个国家的17名专家集体做出的,即使这名特邀专家有问题,总不能说他指挥了这17名专家吧?

 

路透社最近连续发表报道,也号称挖出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丑闻。路透社记者从孟山都那里搞到评估报告的草稿,跟最后的报告版本做对比,发现有些关键的部分被改掉了,例如原来认为某项研究结果是不致癌的,在最后的版本中变成致癌。路透社质问,究竟是谁改的?言下之意是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报告做了篡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路透社的报道一一做了回应。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对别人的原始数据做自己的评估,并不照搬结论,评估结果跟原来的研究结论可能不同。报告的草稿一开始用的是原来的研究结论,经过讨论后认为那个结论不成立,所以做了改动。改动是所有专家同意后做的,并不是某个人擅自改的。所以这也不是什么丑闻。

 

就在欧盟投票的前夕,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表一项研究结果,认为草甘膦的使用和各种实体肿瘤、淋巴癌的发病率高低没有关系。有些人认为这是给草甘膦平反了。不知欧盟的投票结果是不是受到了这项研究结果的影响。那么它是不是给草甘膦平反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项研究是怎么做的。想要知道使用某种农药会不会导致癌症,我们没法拿人做实验,只能是做流行病学的调查。调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找一批农民,询问他们使用农药的情况,然后把他们分成用过草甘膦的和没用过草甘膦的两组,对比他们之间癌症发病率。这叫做回溯性研究。另一种调查方式同样找一批农民,询问他们使用草甘膦的使用情况,但是把已经得了癌症的那些人给排除掉,只留下那些没有癌症的,然后跟踪这些人,看其中有多少人后来得了癌症,对比使用草甘膦和不要草甘膦的人的癌症发病率,这叫做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需要跟踪很多年,工作量比较大,但是它比回溯性研究可靠,因为回溯性研究依赖于被调查的人的回忆,回忆容易出偏差。此外,流行病学调查是不是可靠,还跟调查的人数多少、跟踪的时间长短有关系,调查的人数越多、跟踪的时间越长,就越可靠。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机构的这项研究是前瞻性研究,调查了5万多名农民,跟踪了20年,调查的人数比较多,跟踪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是比较可靠的研究。但是光靠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是没法给出定论的,而且这项调查发现草甘膦的使用增加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只是因为病例太少,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但是还是值得重视。所以这篇论文最后说,关于草甘膦使用和癌症发病率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没有给出定论。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本身不做调查,他们是根据别人的几项调查研究认为使用草甘膦增加了非霍奇金淋巴癌的发病率。但是他们根据的这些调查都是回溯性研究,不那么可靠。所以关于草甘膦能不能在人身上致癌,证据并不充分,只有有限的证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动物实验的证据是充分的,证明了摄入草甘膦能够让实验动物得癌症,而且还有实验能够阐明草甘膦致癌的机理,所以就把它归为很可能的致癌物,也就是2A类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据致癌证据的强弱,把物质分为四类:致癌证据比较充分、可以确定是致癌物的,归为1类;证据比较有限、很可能致癌的,归为2A类;证据比较弱、可能致癌的,归为2B类;没有证据表明能不能致癌的,归为3类;有充分证据表明不会致癌的,归为4类。

 

别的评估机构,例如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德国风险评估研究所、美国环保署,都不把草甘膦归为致癌物。这种差别主要是两个原因引起的。一是采用的数据不完全一致。这些政府管理机构用到了厂商提供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是不公开的,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只根据公开发表的论文做评估。二是对同样的数据,可以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就不一致。例如美国环保署有一组小鼠实验的数据,最初他们分析认为实验结果表明草甘膦会致癌,后来改了方法,认为不致癌。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用自己的方法对这组数据做了分析,认为会致癌。

 

总之,草甘膦究竟会不会致癌,还是个悬而未决的有争议的问题。即使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只是说它很可能致癌,并不确定。即使草甘膦是致癌物,也不是就不能用,还要看致癌风险的高低,以及有没有更好的除草剂能够取代它。虽然草甘膦会不会致癌有争议,但它是低毒的除草剂,这是没有争议的,如果找不到比它毒性更低的除草剂,也只能继续使用它了。如果草甘膦能致癌,受影响的主要是使用草甘膦的人,只要控制它在食品中的残留,对消费者是没什么影响的。

 

草甘膦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除草剂,不仅转基因作物在用,非转基因作物也在用,实际上非转基因作物用的比转基因作物还多。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有关报告出来后,欧洲出现了要求禁用草甘膦的呼声,但是欧洲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很少,草甘膦基本上都用在非转基因作物上,如果禁用草甘膦,受影响最大的是非转基因作物。不管草甘膦致不致癌,它都跟转基因的安全性没有关系,是反转基因的人硬把二者扯在一起的,支持转基因的人如果也跟着把二者扯在一起,非要强行替草甘膦辩护,甚至抨击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在反对转基因,那就上了反转基因人士的当了,让人误以为一个国际权威机构真的在反转基因。

 

2017.12.11

 

(《科学世界》2018.1)

 

 

克隆猴来了,克隆人还有多远?

2018年2月12日星期一

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生后,人们马上想到,能不能克隆人?“能不能”有两层意思:伦理上允不允许?技术上可不可行?我当时曾写过文章论证,认为从宗教、伦理的角度反对克隆人是站不住脚的,反对克隆人的理由能成立的只有技术障碍:因为成功率太低,或者结果不安全,不能贸然去做。

 

人和绵羊都属于哺乳动物,但是亲缘关系还是比较远的,克隆羊能成功,克隆人就不一定。我们不能草率地拿人做实验,想要证明克隆人可行,首先要能克隆出猴子出来。人和猴子都属于灵长类,亲缘关系很近,能在猴子身上做出来的,一般也就能适用于人。

 

但是在多莉之后,虽然有二十多种动物都被克隆出来了,各国多家实验室克隆猴的尝试却都失败了。现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克隆出了两只猴子,轰动了世界。别人都做不出来,他们为什么做得出来呢?

 

我们这里说的克隆,指的是体细胞克隆。从一个供体的体细胞取出细胞核,把它移植到去掉了细胞核的卵子中(或者让供体体细胞直接与去核卵子融合),再让这个卵子发育。但是体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里面的基因组发生了很多变化,跟没有分化的胚胎细胞里的基因组是不一样的。其中一个主要变化是基因组很多位点的组蛋白加上了甲基,叫甲基化。为了让体细胞中的基因组回到没有分化的状态,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使用了去甲基化酶。这是他们能够成功的关键。

 

参与这个课题的一个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克隆人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但是他们是不会去克隆人的。真的如此吗?前面我说了,反对克隆人的理由是克隆技术还不成熟,成功率低,不安全。那么克隆猴是不是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呢?并没有。

 

我们先看安全性。这项研究其实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成年猴子体细胞做克隆,一部分是用流产的猴子胎儿体细胞做克隆。克隆成年猴子并不成功,生下的克隆猴很快就死了。克隆成功用的是胎儿体细胞。这说明要克隆成年体细胞要比克隆胎儿体细胞困难。但是我们说的克隆人,指的是做为一种辅助生育方法克隆成年人。没有人会去克隆流产胎儿,那没有意义。所以克隆猴的实验反而说明了克隆人不安全,活不下来。

 

我们再来看看效率。克隆成年猴子让42只母猴代孕,有22只怀孕,最终只有两个生下猴子,都很快死了。克隆猴子胎儿让21只母猴代孕,有6只怀孕,最终也只有两个生下猴子。可见克隆猴的效率是很低的。

 

所以我当初指出的体细胞克隆的两个技术问题,不安全和效率低,在克隆猴诞生后并没有得到解决,要用克隆猴的方法克隆人是不可行的,技术障碍并没有消除,害怕克隆人的人没有必要心慌,希望看到克隆人的人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当然,目前科学家并不以克隆人做为奋斗目标。克隆猴的目的不是为了下一步克隆人,它的意义主要是基础研究方面的。

 

2018.1.28

 

(头条号首发)

 

 

火烈鸟的羽毛为什么是红色的?

2018年2月10日星期六

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动物园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动物园,在离动物园入口不远的地方,生活着一群一百多只火烈鸟,欢迎游客的到来,是动物园的一个主要景点,很多人都围在那里照相。我也晒了一张照片,引起很多人的好奇,火烈鸟的羽毛为什么是红色的,鲜艳得像是一团团烈火?

 

你也许以为火烈鸟的羽毛天然就是红色的。其实不是,它的羽毛原本是灰白的。是因为它吃的食物里的色素跑到了羽毛里,才让羽毛变成了红色。火烈鸟的食物主要是蓝绿藻、硅藻和一种叫卤虫的小型甲壳动物,这些食物里都有很丰富的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是一种色素,正是它让火烈鸟羽毛变成红色。你也许觉得奇怪,卤虫是一种甲壳动物,和虾、螃蟹是同一类动物,怎么也含有类胡萝卜素啊?不是植物才有类胡萝卜素吗?如果它含有类胡萝卜素,为什么它自己不是红色的?甲壳动物也含有一种类胡萝卜素,叫虾青素,虾青素在甲壳动物里面和一种蛋白质结合在一起,自身的颜色显示不出来,显色出来的是这种蛋白质的颜色,也就是黑色。如果把甲壳动物煮熟了,蛋白质变性,虾青素脱离了蛋白质,它本身的红色才显示出来,所以虾、螃蟹煮熟了就变成了红色。同样,甲壳动物被火烈鸟吃了,蛋白质被消化、代谢掉了,剩下的虾青素就变成了红色,相当于把羽毛染红了。雄性火烈鸟吃下的类胡萝卜素越多,羽毛就越红,就越能吸引雌性火烈鸟,因为颜色越红意味着它吃的食物越多,越健康。

 

如果人工喂养火烈鸟,不让它吃含有类胡萝卜素的食物,火烈鸟羽毛的颜色就不会是红色的,而是灰白色的。所以动物园要在火烈鸟的食物中添加类胡萝卜素,保持它的羽毛一直很鲜艳。

 

类似的还有三文鱼。三文鱼的颜色之所以是红色的,也是因为三文鱼的食物以虾为主,虾青素在三文鱼的肉里积蓄下来。人工养殖的三文鱼,为了让它的肉也是红色的,就要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虾青素的费用占了三文鱼饲料的大约20%。

 

我们吃虾的时候,是不吃它的壳的,不吃虾青素。虾青素是一种抗氧化剂,有些研究认为吃抗氧化剂可能对人体健康有益,所以市场上也有虾青素保健品在卖。其实关于虾青素的保健作用都只有很初步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证实的。保健品很贵,每次吃的量不多,所以也不用担心吃了太多虾青素导致人的颜色改变。

 

但是我们平时吃的食物,有很多也含有类胡萝卜素,最明显的就是胡萝卜。我们吃下的类胡萝卜素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头发颜色呢?不会,但是会影响到我们皮肤的颜色。只不过我们通常吃下的类胡萝卜素量都不多,看不出来。如果吃得非常多,皮肤就会变得很黄,不过这是暂时的,也没有危害,过量的类胡萝卜素很快会被代谢掉,皮肤颜色又会恢复正常。

 

2018.1.18

 

(头条号首发)

 

 

智商高低并非都是天生的

2018年2月2日星期五

最近美国出了一本披露白宫内幕的畅销书,让美国总统川普的精神状态和智力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川普发推特怒气冲冲地宣布他最大的财富是精神稳定和聪明,自己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天才”。有媒体向白宫索要川普智商测试分数,当然是没有回音。

 

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并不是靠自己说的,别人能够通过其言行感觉出来。但感觉毕竟是很主观的,人们希望有一个客观标准来衡量人的智力,智商测试因此诞生。实际上智商只是测试了智力的某些方面,并不能全面评估一个人的智力。智力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没有什么简单的测试能够全面反映,也难以定量。但是在找到更恰当的评估智力的方式之前,智商测试还是可以作为评估智力的一项指标存在。

 

智商测试是想要测出一个人天生智力的高低,理论上不应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大约只有一半是基因决定的,营养、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同样重要,智商高低也不例外。

 

从1932年到1978年,美国人平均智商每过十年就上升3点,这被称为弗林效应(这个现象最早是詹姆斯·弗林发现的),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现象。这显然不可能归为基因改变的结果,只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因素是教育。学生们对智商测试这种考试方式更为熟悉,也就容易获得更好的成绩。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营养的改善。营养不良会对胎儿、儿童的大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导致智力低下。其中很关键的一个营养素是碘。孕妇、儿童缺碘是儿童智商低的重要原因。美国在1924年开始推广碘盐。有学者比较了在1921-1927年出生的美国军人的智商,发现在1924年之后出生的军人比1924年之前出生的智商高出15点,在全美范围内,碘盐平均让美国人智商增加了3.5点。

 

但在发达国家,智商增长趋势可能已经到头,甚至出现下降。例如,丹麦军人的智商从1988年到1998年增加了1.5点,但是从1998年到2004年反而降低1.5点。英国14岁儿童的智商从1980年到2008年降低了2点多。

 

有人把这归咎于人类遗传质量的下降,这是说不通的,人类基因库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出现大的改变。更合理的一个解释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接受大量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发展中国家因为营养、教育比较差,平均智商相对较低,其移民拉低了发达国家的智商。这些国家的极右势力因此把这作为反对接受移民的理由之一,这是误把智商当成是天生决定的。移民的后代在享有发达国家的营养、教育之后,智商又会上升。

 

发达国家的智商下降可能还有别的因素,例如,发达国家的儿童虽然无营养不良之忧,但是高糖分、高脂肪、高盐分的不健康饮食也许也会对儿童智力发育有不良影响。而且,现在的小孩沉迷于电子产品,阅读能力不如以前的小孩,也会影响智商测试结果。这些因素如果是真的,更值得重视。

 

2018.1.17.

 

(《环球时报》2018.1.21。按:该天的《环球时报》评论版没有上网)

有什么办法返老还童吗?

2018年1月24日星期三

到年终了,就有各种各样的年会、论坛。在《财富》全球论坛上,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表示:“国家863计划研究结果表明,喝王老吉可延长寿命大约10%。”据说,该研究“获得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尹烨总裁的高度认同及全场嘉宾的热烈掌声”。华大基因CEO尹烨随后解释并非“高度认同”,只是“礼节性点头”。如果你当时也在现场当嘉宾,听到这个说法,当然不应该高度认同,也不应该礼节性点头赞同,或跟着鼓掌。而应该问一下,这么说,有什么依据?

 

广药集团说有依据,他们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课题功能性食品安全评价因子研究项目,通过对576只老鼠样本做为期两年的安全性试验,发现王老吉凉茶实验组的大鼠存活率比对照组高了大约10%。听到这么说,我们还应该问一下,这个研究结果可不可信?一项研究不可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研究结果完全是造假,没有做过这个实验,胡编出实验结果,或者虽然做过了,根据需要篡改实验结果。中国学术造假非常严重、非常普遍,听到耸人听闻的结果,首先要怀疑其真实性,免得上当。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造假,的确做过这个研究,也的确得到这个结果。但是这也不等于实验结果就是可信的,因为有可能是实验设计不严密、不合理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例如,如果喝王老吉的那一组和对照组饮食情况存在大的差异,那么实验动物寿命长短也不同,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写成论文发表,我们不知道其研究的细节,无从判断。

 

退一步说,即使这个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即使喝王老吉的老鼠寿命比对照组老鼠长了10%,也不能因此就说王老吉能够延长人的寿命10%,因为老鼠的实验结果最多只能算是初步结果,不能简单地推广到人。如果动物实验的结果就能作为有效性的依据的话,癌症已经被征服了无数次了,人类也已经发现许多种延年益寿的方法了。

 

可见,说喝王老吉可延长寿命10%,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耸人听闻的说法,完全是虚假宣传。相反地,凉茶里含有中药材,其中有的已知对人体有害,例如王老吉里含有夏枯草,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夏枯草还有肝脏毒性。因此喝凉茶是一种对身体有害无益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禁止。但是对于企业为迎合乃至推广不良生活习惯而生产的产品,却应该加强管理,对做虚假宣传的,应该处罚。

 

那么有没有什么靠谱的方法能够延缓衰老呢?找到一种延缓乃至逆转衰老的方法,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广药集团想要利用的,就是这种梦想。各种自我吹嘘、传说、甚至百岁老人的经验之谈,都是不足为凭的,只有科学研究结果比较可靠。科学研究需要做实验,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很难拿人来做实验,动物实验倒是做了不少。其中做得比较早、比较多的是限制饮食热量摄入实验。和王老吉实验不同,这些实验都是公开发表的,而且许多实验室都重复过。多项实验结果都表明,如果让鼠类的食物包含完备的营养物质,但是把食物中的热量减少25%~60%,它们在中年后得慢性病的危险降低了,而寿命也延长了大约30%。限制饮食热量对老鼠和其他动物的健康和寿命的积极作用已被充分证明了,它是不是也适用于灵长类和人类呢?美国有两个研究小组对罗猴做过实验,由于罗猴的寿命很长,大约40年,实验持续了很多年才有了结果。不幸的是,这两个研究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不一致,威斯康星大学发现限制饮食热量能显著降低罗猴的死亡率,而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发现虽然限制饮食热量让罗猴显得更健康,在免疫、运动协调性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但是寿命却没有延长。

 

因此我们现在还不清楚限制饮食热量是否确实能够延长灵长类的寿命,更不要说能够延长人的寿命了。即使能,这也不是一个吸引人的做法。正常人一天需要从食物中吸收2000~2500大卡的热量,如果把热量供应降低30%,那么每天只能吸收大约1500大卡。如果长期如此,身体会变得非常精瘦,丧失了大部分脂肪,体内将没有足够的脂肪作为骨骼缓冲物,坐下的时候臀部的骨骼会因为被压着而感到疼痛。走路也会感到疼痛,因为脚底没有脂肪垫着。并且总是感到饥饿和寒冷,需要有极强的意志力才能做到,而且不能保证每个这么做的人都能长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有一名教授拿自己做实验,身体力行限制食物热量。他声称自己因此至少能活到120岁,但是在79岁时就因为运动神经疾病导致的呼吸系统衰竭去世了。

 

人们仍然想找到一种更吸引人的延缓、逆转衰老的方法。这几年比较受重视的一种方法是输血。一直有传说有些高官、富豪靠定期输入年轻人的血液来永葆青春。不知是不是受这种传说的启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2005年做了一个实验,把年轻老鼠和年老老鼠的血管接在一起,让它们共享血液循环,几周后发现年老老鼠的一些指标都获得了改善,例如记忆力增强,似乎变年轻了。这个研究发表后,在媒体上引起了轰动,让人觉得似乎年轻血液里有什么神奇的物质能够返老还童。实际上这项研究并不是很严谨。两只老鼠的血管接在一起后,它们不仅共享血液,还共享各个器官,年老老鼠能够利用年轻老鼠的肺、心脏、肝脏、肾脏、免疫系统,这些都有可能让它们变得年轻。所以这些研究人员后来做了更严谨的实验,不让年轻老鼠和年老老鼠共享器官,而只是相互换一半的血,也就是年轻老鼠的血有一半来自年老老鼠,年老老鼠的血有一半来自年轻老鼠。结果那些换了年轻血液的年老老鼠的各项指标改善很小或没有改善,并没有变得更年轻,反而是那些换了年老血液的年轻老鼠各项指标都老化了。这说明并不是年轻血液里有返老还童的物质,而是年老血液里积累了让身体老化的有害物质。年老老鼠换上年轻血液后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也只是因为血液里的有害物质被稀释了。

 

所以,换上年轻血液是不是会延缓衰老,并没有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即使得到了证实,也并不一定适用于人。而且对人来说,长期、大量的换血并不是一个可行的做法,反而相当危险,有可能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导致器官衰竭。总之,目前并没有找到什么简单的方法能够延缓衰老。想要健康长寿,没有捷径可走。不抽烟,少喝酒,饮食合理,坚持锻炼,心态放松,这些似乎平常的方法,仍然是获得健康长寿的最可靠方法。

 

2017.12.26.

 

(UC名家首发)

 

 

 

牛初乳有没有保健作用?

2017年12月22日星期五

牛初乳是母牛生下小牛后分泌的最初一批牛奶,量很少,所以卖得比普通牛奶要贵得多。它的成分跟普通牛奶有所不同,含有比较多的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对小牛的生长甚至生存至关重要。例如,小牛刚生下来,免疫系统还不健全,遇到病原体没法产生抗体抵抗,就会死亡。怎么办呢?就要由母牛提供它制造好的抗体,就是通过牛初乳来提供的。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G,简称IgG。牛初乳里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就是IgG。有人想,牛初乳对小牛的健康这么重要,那么人吃了牛初乳也会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所以牛初乳就被当成了保健品卖高价。还有的人干脆卖起了免疫球蛋白,认为吃了它就能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但是对小牛有好处的东西,未必对人就能够起到同样的好处。人类的母亲也会分泌初乳,但是人初乳和牛初乳的成分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人初乳里头IgG的量很少。是人类初生儿不需要母亲给他预备好抗体吗?不是的,同样需要。但是人和牛不同,在婴儿出生前,母亲的抗体已经通过胎盘把抗体传给他了,所以出生后他就不需要通过母乳来吸收抗体,即使母乳里含有抗体,他也吸收不了,这是因为初生儿一出生消化道的屏障就很完善了,没法直接吸收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牛和人不同,小牛在刚出生的几个小时内,它的消化道还可以把蛋白质吸收进血液中,所以牛初乳中的抗体能够被小牛吸收、利用。

 

但是牛初乳里中的抗体是没法被人吸收、利用的。如果人能够吸收牛初乳里的抗体,反而麻烦了,因为牛的IgG和人的IgG是不同的,它们不是人体产生的蛋白质,而是外源蛋白质,如果进入了血液里,会导致过敏反应。所以幸好牛初乳里的抗体没法被人体吸收。它们经过消化道的时候,会和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成氨基酸,再被人体吸收。有人做过实验,健康人在吃了牛初乳后,排出的粪便里几乎找不到IgG了,都被消化掉了。用IgG做实验,结果也是一样。所以吃抗体的结果和吃其他蛋白质没有什么不同,都被消化成了氨基酸,起不到特别的作用。吃牛初乳,不过是在昂贵地补充蛋白质。

 

人类的初生儿消化功能还不健全,蛋白质比较不容易被消化,可能有些抗体没被消化掉,那么它们在经过消化道的时候,能不能起到消灭消化道里的病菌、病毒的作用呢?这也是值得怀疑的,这是因为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针对一种抗原起作用。母牛要在牛初乳里产生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它首先要接触到这种病原体。母牛和小牛的生长环境相同,接触的病原体相似,所以母牛产生的抗体也能对小牛起保护作用,但对初生儿就没有用了。如果是对母牛进行免疫,专门用某种人的病原体来刺激母牛产生针对它的抗体,那么才有可能对人有用。这种经过专门免疫接种、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牛初乳叫超免疫牛初乳,有些试验表明吃超免疫牛初乳可能能起到抵抗相应的消化道传染病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也不明显。例如,用人轮状病毒接种母牛,产生了特殊的牛初乳。孟加拉在1995年有一项研究称,让得了轮状病毒腹泻的婴儿吃这种牛初乳,连续吃三天,能把病程从平均72小时缩短为56小时,如此而已。

 

除了抗体,牛初乳里头还含有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有人认为它们也能对人有保健作用。但是生长因子也是蛋白质或多肽,同样没法被人体直接吸收,而是会像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掉。然而,因为牛初乳市场不小,涉及到很大的利益,还是不断地有人做实验想要证明它有种种保健作用。例如,国外的运动员流行吃牛初乳,认为它里面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增强肌肉、提高体育成绩。所以就有人做试验想要证明这一点。但这些试验都很初步,试验对象人数少,试验设计不合理,结果也不一致,有的发现没有效果,有的发现有效果,但是即使有效果的,也不明显。2002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做过一个试验,找了26人分成两组,一组每天吃60克牛初乳,一组吃乳清蛋白作为对照,持续8周,然后对比他们体内生长因子的量和跑步的成绩,发现两组并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吃牛初乳并不能增加体内生长因子含量,也不能提高体育成绩。但是休息20分钟后再测,发现吃牛初乳的一组成绩要好一些,于是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牛初乳能帮助体力的恢复。其实所谓成绩好一些,不过是跑步高峰速度提高了5%,没有什么意义。

 

总之,吃牛初乳和喝牛奶的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所谓的特殊保健作用并没有得到证实,即使特殊制造的超免疫牛初乳对某些人有些好处的话,作用也是很有限的,不值。至于由牛初乳衍生出来的免疫球蛋白保健品,则连有限的作用也没有,完全是骗人的。

 

201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