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的存档

人类基因可以被改造吗?

2016年4月29日星期五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范勇团队发表论文,宣布他们用基因编辑技术制造出一个能对艾滋病毒免疫的人类胚胎。艾滋病毒要人体内存活、繁衍,需要跟人体免疫细胞表面上的一种蛋白质结合,进入免疫细胞。有极少数人这个蛋白质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艾滋病毒没法进入免疫细胞,这些人天生就对艾滋病毒免疫。范勇团队用一种称为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胚胎细胞里头的基因组进行改造,人为让该蛋白质基因发生突变,理论上这样产生的胚胎细胞将会对艾滋病毒具有免疫力。

 

这是史上第二例用这种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人类胚胎细胞。第一例也是中国科学家完成的。那是在去年,中山大学生物学副教授黄军就团队用该技术修改了人类胚胎细胞中与β型地中海贫血症有关的基因。发表这两篇论文的学术期刊都没有什么影响力,然而它们都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称得上是一年来中国生物医学领域在国际上最著名的成果,比国内那些动不动就号称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著名多了。

 

然而它们之所以著名,并非因为它们有多高的学术价值。它们的意义只是证明了CRISPR/Cas9这种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改造人类胚胎细胞。但是这是我们预料中的。这种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大热门,此前已被其他实验室用于修改其他动物细胞的基因,包括猴子胚胎细胞的基因,人类胚胎细胞的基因也能被改造一点也不意外。它们之所以引起关注,就在于竟然“敢于”也改造人类胚胎细胞的基因,这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甚至可以说是禁忌的课题。在黄军就团队的论文发表后,国际上甚至还专门开了一次会议,讨论基因编辑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要求暂停用它来改造人类胚胎,禁止用于辅助生殖。

 

黄军就、范勇都不是要借此来造人。他们使用的实验材料都是被医院在做体外受精治疗时废弃的有缺陷的胚胎细胞,而且实验一完成就将其摧毁。目前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率还比较低,如果贸然就用于生殖有伦理的问题:如果让其发育成人,那些实验失败的婴儿要怎么处理?仅仅这个问题就可以禁止将它用于辅助生殖。但是这种技术上的反对理由随着技术的完善就会不再成立。如果将来有一天,其成功率达到100%,还有什么理由能够禁止它的应用呢?在很多国家,对人类胚胎细胞进行遗传改造被视为违背伦理的禁区。这种禁忌有犹太-基督教宗教信仰的背景,认为人不应该扮演上帝,甚至认为各种辅助生殖技术、连同避孕都应该禁止。也有人受到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的影响,担心人类会因此进入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后代的“美丽新世界”。这种宗教或科幻的理由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并无说服力。为什么改造人的基因就是在扮演上帝?为什么人就不能扮演上帝?为什么能随心所欲地改造后代不是好事一桩?假如你能让你的宝宝天生就对各种疾病具有免疫力,没有遗传缺陷,更健康,更聪明,更漂亮,有什么不好吗?对这些问题见仁见智,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回答,并无统一的标准答案。

 

自古以来,不管是在哪个社会,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后代健康、聪明、漂亮。讽刺的是,与人类生殖有关的技术进步,甚至仅仅是与生殖沾边,也都伴随着巨大的争议,避孕技术、体外受精技术、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莫不如此。这些争议终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散,什么都无法阻止父母对“完美宝宝”的追求。当体外受精技术刚刚诞生的时候,同样引起轩然大波,这种技术产生的婴儿甚至被蔑称为“试管婴儿”。然而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常规技术,再也没有人为此大惊小怪了。当黄军就团队的结果出来的时候,引起的争议比范勇团队大多了,包括国内一些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纷纷谴责。范勇团队的结果再出来,反响就相对比较小。英国、瑞典也都有实验室获得批准要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类胚胎的发育,他们准备使用的甚至是正常的人类胚胎细胞。

 

2016.4.27.

 

(《环球时报》2016.4.29.)

背景辐射没有危害吗?

2016年4月27日星期三

有一个自称做“科普”的叫“科学公园”的网站,登了一篇署名“挣脱枷锁的囚徒”的文章,说是要介绍电离辐射的常识,声称背景辐射对人体没有危害,说这是常识。在被众人批评这种说法才很没有常识之后,其学高分子材料的主编魏昕宇,做生物医学专家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文章“证明”背景辐射对人体没有危害,继续误导、欺骗读者。

 

在澄清这个错误之前,要先说清楚,我们这里说的辐射,不包括日常电器发出的低频率电磁辐射,虽然市场上有所谓防辐射产品要防止这类辐射,其实它们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我们这里要说的辐射,指的是能让人体细胞发生电离作用,造成损伤的辐射,包括伽玛射线、X射线这两类高频率电磁波,以及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或核反应产生的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等粒子流。

 

一说起这类辐射,大家马上想到的是在医院照X光,或者是核电厂的反应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就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电离辐射,它们一部分是从天上来的,我们不停地接受着从太空来的宇宙射线的辐射,还有一部分是从地下来的,土壤、石头里放射性物质也在不断地辐射着我们。这些来自环境中的辐射,就叫背景辐射,也叫本底辐射。一般人受到的辐射,大约80%来自背景辐射,剩下的20%主要是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时的辐射。

 

背景辐射也是电离辐射,也能对人体细胞造成损伤,当然对人体是有危害的,说背景辐射对人体没有危害,才是没有常识的。理论上任何剂量的辐射都有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对细胞造成伤害。国际上辐射管理机构采用的是线性非阈值模型(LNT模型),其基本假设就是任何剂量的辐射都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不存在一个安全的阈值,辐射剂量越大,危害也越大,辐射防护的目的不是要完全避免辐射危害,而是要尽量减少辐射危害。虽然辐射管理机构会给出一个辐射剂量限值,那其实只是一个参考值,并不是说低于这个限值就对人体无害,而是说低于限值的健康风险可以承受。从事放射性工作的职业人员的辐射剂量限值比普通公众的高得多,难道是职业人员的身体结构特殊,比普通人更不容易受害?当然不是,而是作为职业人员,应该、也可以承受更大的健康风险。

 

所以背景辐射是对人体有危害的,但是背景辐射无处不在,躲又躲不掉,如果不是很高,对身体的影响很小,只好由它去了。但是有些地方,背景辐射要比其他地方高很多,有的城市居民一年受到的背景辐射,是其他地方的居民的上百倍,甚至超过了从事放射性工作的职业人员一年允许的量。这些地方是由于土壤、生活用水含有很高的放射性物质,才有这么高的背景辐射。虽然目前没有发现这些高辐射地区的居民的癌症发病率比其他地方高,但是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癌症,例如已经发现高辐射地区居民的细胞中染色体畸形的比例非常高。所以不能无视高背景辐射对居民的危害。

 

还有些地方,它们的背景辐射一部分来自于土壤、石材释放出的氡气。氡气产生的射线穿透性很差,穿透不了皮肤,但是氡气是气体,被吸入人体以后就会诱发癌症,是导致肺癌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吸烟。所以对来自氡气的背景辐射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因为氡主要是从土壤释放出来的,对于生活在平房或楼房底层的人威胁比较大。如果你生活在三楼以下,要找专业的机构测一下房间里氡的含量。如果氡的含量偏高,就要对房间进行改造,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氡的含量,例如密封地板、密封墙壁上的缝隙、排除地基土壤中的气体、做好室内通风。花岗岩等石材也能释放氡,房屋建筑、装修要尽量少用这些石材,如果大量地使用,最好也去测一下氡的含量。

 

来自宇宙射线的辐射,它的强弱,和纬度、高度有关。纬度高的地区,要比赤道地区受到的宇宙射线辐射多一些。生活在高山、高原的人,受到的宇宙辐射也要比生活在海边的人多一些。不过这些差别不是很大,不用担心。但是到了高空,差别就大了,越到高空,宇宙射线越强。高空飞行每小时受到的辐射量大约是0.01毫希,飞10小时相当于接受了一次胸透拍片。要减少宇宙射线的辐射,除了减少高空飞行的次数,没有别的办法。至于宇航员,他们受到的背景辐射的危害就更大了。

 

总之,背景辐射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必要担心的,但是对于生活在高背景辐射地区的人,生活在氡含量高的住宅的人,或者频繁做长途国际飞行的人,还是要注意的,尽可能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如果目前没有可行的防范措施,那就只好忍受,但是无法避免并不等于没有危害。“科学公园”主编把无法避免作为背景辐射无害的理由,是荒唐可笑的。说背景辐射对人体无害,是缺乏常识的,以科普的名义宣扬这种无稽之谈,是会害人的。热爱生命,远离伪科普。

 

2016.4.26

 

叫板科技部的上海交大教授赵立平就是大忽悠

2016年4月25日星期一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因为申请“食品重大专项”被科技部否决,宣布从上海交大辞职,以便以个人身份向科技部申诉。网上很多人支持赵立平跟科技部叫板,例如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以编辑部名义连续发了两篇报道力挺赵立平。这个赵立平何许人也?

 

赵立平号称是“研究肠道菌群的专家,有较高的声望”(《知识分子》语)。肠道菌群虽然是现在微生物学研究比较热门的一个课题,赵立平也发表过一些相关论文,然而赵立平心目中的“肠道菌群”跟他人是不一样的。他最伟大的发现是人体肠道内有吃素的“好细菌”和吃肉的“坏细菌”,“坏细菌”多于“好细菌”人就生病,反之就健康,吃他研发的保健品就能减肥,他声称自己就是因此减肥成功的。

 

与其他肠道菌群研究者不同的是,赵立平有着极其功利的目的,那就是要以此为依据贩卖保健品。而且说干就干。国内有一家著名的保健品传销公司,叫做“完美”公司,新语丝几年前就登过文章揭露这家保健品传销公司是如何骗人、害人的。正是这家公司,投资给赵立平五千万元,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完美(中国)微生态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研发保健品。据该公司今年2月的广告:“上海交大教授的研发成果轰动全球,完美公司投资了五千万与他合作,从09年到现在有几千人在广州、上海等大医院试用,效果很好,这款减肥增寿的产品下半年就要上市了!期待!”

 

赵立平拿了传销公司的钱,当然要替其站台。今年3月5日,赵立平参加了完美公司的传销大会(2016年完美专卖店店主年会暨马来西亚研讨会),在会上主讲“健康管理模式”,题为《“完美”健康管理模式——肠道菌群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完美公司的报道称:

 

“赵教授目前研究的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是比基因工程更有前景的项目!该项目被业內评价为最有可能获诺贝尔医学获的项目!通过肠道菌群判断人体疾病,调整菌群平衡,还健康身体!不仅可预测疾病,更可调理!清调补2.0时代:清肠毒,调菌群,补营养,促健康。该项目已经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目前该项目生产的产品由完美公司独家销售,其市场前景不可小视。”“接下来将每一个专卖店找一个糖尿病人做体验,见证产品,提供数据,为这个产品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做基础!该项目让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面,完美的帮助为中国科研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立平在会上说:

 

“用一辈子时间影响一千万人获得健康,现在有完美合作,以前一辈子做的事情,现在一阵子就可以完成!”

 

完美公司胡瑞连总裁在会上也说:

 

“赵立平博士的科研产品将会是下一个完美十年的业绩主要增长点。用微生态健康方法从菌群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微生态理论发展出来的产品将让完美公司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减肥产品公司!完美高科技产品让完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大大的加强。新产品的推出除了科研以外还有口感的追求,让完美产品三岁孩子都喜欢吃。”

 

可见赵立平的“科研产品”,就是完美公司以后要主打的保健品,他们甚至准备让三岁小孩也喜欢吃。

 

一个拿保健品传销公司的钱,与其合作,为其研发,为其站台的人,不是大忽悠,是什么?

 

然而《知识分子》却为赵立平打抱不平:

 

【在收集反应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听到另外一方面的声音:“有同行认为以前赵立平被认为是大忽悠,声称根据其发明的营养配方能减肥,变相推销保健品”。“有人提出赵立平的研究与国际主流脱节”。但是这与事实并不相符,近年赵立平参与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肠道菌群议国际会议,并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同行评审论文。还有人传说他要去国外工作,才敢叫板科技部。如果真这样,那说明他有国际竞争力。】

 

《知识分子》引的这句话“声称根据其发明的营养配方能减肥,变相推销保健品”其实是我以前说的,赵立平不仅以前是大忽悠,现在也还是大忽悠,而且比以前忽悠得更厉害,有传销公司撑腰了嘛。赵立平被否决的项目叫“营养功能性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创制”,“营养功能性食品”就是保健品的代名词,这个项目其实就是要搞保健品。这跟他以其基础研究结果参加国际会议、发表论文有什么关系?难道《知识分子》认为做过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基础研究工作,研发减肥保健品就不算忽悠了?难道赵立平研发减肥保健品也属于“国际主流”,还能在国外申请到国家经费研发减肥保健品?当年搞核酸营养品的那些人也可说他们也做过没有脱离国际主流的研究工作,参加过学术会议、发表过国际论文,《知识分子》是不是也要替他们平反?

 

我对科技部的批评很多,对这次科技部否决赵立平的项目申请,却非常支持。科技部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否决赵立平的申请,否定掉一个有传销公司背景的“保健食品”项目就是难得做了件好事。否则以后赵立平就可以打着“国家重大项目”的牌子帮完美公司卖保健品了。希望科技部能顶住舆论压力,坚持否决传销公司同党的项目。就让赵立平辞职去完美公司好了,别拿国家科研经费为传销公司干活。

 

2016.4.24.

 

 

科技部等部门的专家们自己先要有科学素养

2016年4月23日星期六

科技部等20个部门制定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号称是“经组织专家研究,在部分省(市)试点测评,并广泛征求部门、地方和社会各界意见,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制定的,要求全社会据此学习、培训,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然而里面的错误比比皆是。我们先来看一些事实错误。

 

【(45)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专家们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19世纪,以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实际上有很多物质并不是由原子组成的,而是由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组成的,比如中子星、黑洞,它们都不是由原子组成的。

 

【(48)知道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能描述牛顿力学定律,能用它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专家们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伽利略之前的时代。“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那是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说法,早就被伽利略推翻了。学过初中物理就知道,运动并不需要力,改变运动状态才需要力,牛顿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讲这个的。专家们要大家能描述牛顿力学定律,自己却不知道牛顿力学定律在讲什么。

 

【(49)知道太阳光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

 

专家们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牛顿的时代。牛顿认为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蓝靛、紫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那是因为他认为“七”是一个神秘数字,太阳系有七个天体(当时的认识)、一星期有七天、音符有七个,所以颜色就要有七种。这种划分当然是非常主观的,比如一般人是分辨不了蓝光和蓝靛光的,所以现在通常只说六色光。这些颜色的光也不是“单色光”。物理学上说的单色光指的是单一频率的电磁波,太阳光含有无数种单色光。

 

【(60)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一日,形成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伴有月圆月缺。】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这是公历;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更准确地说是月相变化周期)为一月,这是阴历。公历的月和月球公转周期没有关系。专家们是要大家恢复使用农历?

 

【(69)知道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把生物分成动物、植物与微生物,那是十九世纪的分法。微生物不过是微小生物的统称,并不是一个生物分类,微小的动物、植物也可被归为微生物。生物怎么精确地划分大类(界),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一般人至少也该知道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细菌这几大类。

 

【(72)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体。】

 

遗传物质不就是DNA和RNA嘛,还要大家怎么“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是不是专家们自己不知道什么是“遗传物质”?

 

【(75)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现象,知道心、肝、肺、胃、肾等主要器官的位置和生理功能。】

 

专家们忘了最重要的器官——大脑,难怪这么无脑。

 

再来看看观点的错误。

 

【(9)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提起阴阳五行,大家想到的可不是什么唯物论,而是风水、算命。某个大人物死了,就天地同悲、巨星陨落、阴雨连绵,这就叫天人合一,这是唯物论吗?当然不是。关于格物致知,有个很著名的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对竹子思考了七天七夜,想从竹子里格出什么道理,没格出来,病倒了。这是唯物论吗?也不是。关键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这些哲学思想观念和科学素养能扯上什么关系啊?说是文化素养还差不多。科学是没有国界,没有文化属性的。外国人不懂什么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难道就都没有科学素养了?

 

【(87)了解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疗手段,与西医相比各有优势。】

 

“西医”是俗称,在这么严肃的文件中应该叫“现代医学”。中医与现代医学相比是不是有优势且不说(如果真有优势早跟现代医学一样风行全世界了),关键是了不了解中医药和有没有科学素养能扯上什么关系啊?外国人不了解中医药,难道就都没有科学素养了?科学界很多人在批评中医药,是不是他们都没有科学素养?

 

【(20)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农医天算以及近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这也属于文化素养,跟科学素养无关。

 

同样:

 

【(5)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科学和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许对认识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认识自然、发展科学和技术能有什么作用?外国科学家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是就妨碍了他们认识自然、发展科学和技术?

 

还有像:

 

【(6)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能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2)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是检验科学真伪的重要手段。】

 

这属于中国官方哲学的内容,与科学素养无关,用来作为政治素养的基准还说得过去,用来作为科学素养的基准就莫名其妙,等于说不承认中国官方哲学的人,就没有科学素养。世界上大部分科学家岂不都没有科学素养?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中医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法……如果这也叫科学素养的话,那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素养。

 

这么多权威部门组织专家搞出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却充斥着科学常识错误,充斥着与科学无关的东西,说明这些专家自己就没有科学素养,他们首先就应该成为科普的对象,可见要提高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使命。

 

2016.4.23.

 

 

吃胆固醇对健康无害吗?

2016年4月23日星期六

    这几天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火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很耸人听闻,叫《关于胆固醇的说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医学欺骗》。文章中说,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膳食指南不再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美国政府部门最终接受胆固醇并非令人担忧的营养物,那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从现在起被认为是安全食品。关于胆固醇的说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医学欺骗,根本就没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分,胆固醇在我们体内不会导致任何阻塞,不会导致心脏病,等等。有好几个人都把这篇文章转给我,问我这篇文章说的是不是真的。

 

    医学界对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的。以前只是泛泛地说,如果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高。后来发现,胆固醇好不好,要看它是跟什么样的脂蛋白结合在一起。如果跟低密度脂蛋白相结合的胆固醇多,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是如果是跟高密度脂蛋白相结合的胆固醇多,反而会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通俗地叫做“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通俗地叫做“好”胆固醇。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高是低,看“坏”胆固醇和“好”胆固醇的比例,要比泛泛地看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更准确。那篇文章说根本就没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分,说胆固醇不会导致心脏病,完全是无稽之谈,如果相信它,会害人的。

 

    那篇文章有一点说得倒是对的,那就是最新版的美国膳食指南不再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以前的美国膳食指南建议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的量不要超过300毫克,这个量很容易就超了,比如说,吃一个鸡蛋,里面胆固醇的含量就高达200毫克。最新版的美国膳食指南把这个限制取消了。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给胆固醇平反,承认胆固醇不再令人担忧呢?不是的,美国膳食指南里头说得清清楚楚,取消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并不意味着膳食中的胆固醇不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美国膳食指南引用美国医学科学院的报告说,在采用健康饮食模式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少吃胆固醇。美国膳食指南还说,有强证据表明,低胆固醇的饮食模式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有不那么强的证据表明,低胆固醇的饮食模式能够降低肥胖的风险。

 

    可见美国膳食指南并没有为胆固醇平反。那么为什么取消了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呢?美国膳食指南对此的解释是,关于膳食胆固醇和血液胆固醇含量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来推荐应该对胆固醇怎么限量。也就是说,目前还不清楚吃多少胆固醇会增加多高的健康风险,所以不知道怎么限量,没法给一个定量标准,只能定性地说尽可能地减少摄入胆固醇。

 

    的确有一些研究发现膳食中的胆固醇对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影响不大,有些人也据此想给膳食胆固醇平反。但是这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更准确的说法就是美国膳食指南说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研究结果有定论之前,尽量减少摄入胆固醇,是明智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胆固醇虽然在人体内执行着重要的功能,但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胆固醇都完全可以自己合成,即使不从饮食中摄取任何胆固醇,也不会对身体健康有任何影响。而且,那些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往往还含有饱和脂肪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其他物质,即使胆固醇无害,本来也应该少吃这些食品。

 

2016.4.20

谁去参加肖传国的晚餐?

2016年4月21日星期四

“堂堂央视记者”王志安同志发了条微博,肖传国做了回应,我们才知道肖传国近日“巡视”北京,与王志安共进晚餐,筹划在“调查安保资金”之后下个阶段要怎么对付我,同时宣布自己成了“亿万富翁”。随后晚餐照片流出,我们才知道原来是个“武林大会”,除了肖传国、王志安这两个并肩而坐的主宾,还有众多陪客,总人数达18人之多。经过各个网友辨认,参加者能被认出的有这些人:

 

肖传国、夏嫣夫妇。按:在肖传国因雇凶被抓之后,夏嫣曾接受采访,造谣说肖传国是因为我侮辱她才雇凶。

 

王志安,“调查安保资金”的马前卒。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师刘兵、蒋劲松、吴彤,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师田松。这些都是十几年前被我揭露过的“反科学文化人”,肖传国不久前还对这些“反科学文化人”在其落难时的力挺感激涕零:“2010年9月20号我被方舟子为之分忧的周/永/康党逮扑并全国游街示众时,以刘华杰为首的这几位教授居然逆潮流而动,公开大声为我这全中国历史上最坏、最黑、最可恨的囚徒鸣冤叫屈,全力支持。更有甚者,我被判刑后,刘华杰等几位居然还去监狱看我继续支持我这坏人。当然,他们的计划没有得逞:不是直系亲属谁让你看?!最后几位只好待我刑满释放那天早上守在监狱门口接我这刑满释放犯。我出狱后,南下深圳办肖传国医院,现在医院市场估值2个亿;马上要在北京、成都、上海、哈尔滨办肖传国医院连锁上市;由于又救了成百上千病人,更由于周/永/康倒了方舟子臭了真相出来了,我似乎变成了好人(至少科学网大多数网友们现在同意我是好人吧?),可是,刘华杰、刘兵、田松、曹彤等却好像人间蒸发了。蒋劲松在我刚出狱时还在网上多有鼓励,现在也只顾讲科学不理我了。他们成天满世界到处飞,到深圳也躲开我。显然:当我是坏人时,刘华杰、刘兵、田松、曹彤、蒋劲松和我紧密抱团;当我成好人了,刘华杰、刘兵、田松、曹彤、蒋劲松和我划清界限;结论:刘华杰、刘兵、田松、吴彤等不是好人。蒋劲松也够呛。他妈的!你哥几个快来深圳喝酒啊!茅台都放臭了!”肖传国这一撒娇,这几个“哥们”赶快去拜见肖传国了。不过为首的刘华杰为什么没去呢?

 

吴宝俊,肖传国被抓时他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读理论物理专业博士,以“医学专家”的身份发表大量的网文为肖传国鸣冤,声称肖传国遭到我的迫害。

 

吴飞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经在科学网肖传国博客后面留言吹捧肖传国,据说该留言因为骂饶毅、施一公是骗子被科学网编辑删了,宣布退出科学网,肖传国也扬言要退出科学网:“如果飞鹏兄不回来,这是我在科学网倒数第二篇博文。希望小编们道个歉,希望飞鹏兄别和小孩子们计较。 ”不过后来两人还是继续在科学网上演双簧。例如2013年美国NIH因无效果且不安全而终止“肖氏手术”临床试验时,肖传国谎称是因为NIH已经认定肖氏手术安全不用再做临床试验了,吴鹏飞就凑上去献媚:“祝贺。今天我遇到的最高兴的事情了。”

 

上述都是跟肖传国有渊源的,都是当过肖传国吹鼓手的。难怪有人说是“恶人大会”。此外还有:

 

潘颖,《赛先生》编辑。此人与肖传国的关系不清楚,不过我们也明白了为何《赛先生》经常出现反科学、伪科学的文章了。

 

张生家、叶菁夫妇,原是清华大学的教师,去年闹出抢发论文的丑闻后被清华大学开除了。本来对张生家夫妇与北大谢灿的纠纷谁是谁非还不好判断(我还登了张生家的学生写的辩护文章),现在清楚了。有底线的学者谁会去朝见雇凶杀人的罪犯啊。

 

可惜还有六个与会者没能辨认出来,没法给他们来个立此存照。最后录网友“阳光照耀大榕树”的配图打油诗一首:“堂堂锤子相见欢,觊觎安保血蚂蟥。学术骗子齐上桌,砸嘴称赞粪坑香。”

 

2016.4.21.

更正:

据读者反映,其中两人辨认有误。照片中的“夏嫣”应是杨虚杰,反科学文化人的同伙,十几年前担任《科学时报》编辑期间就组织过一批攻击我的报道,现在不知在何处公干。照片中的“叶菁”应是张生家的学生龙晓阳,强发论文丑闻中的另一关键人物。特此更正。2016.4.30.

糖有害身体健康吗?

2016年4月15日星期五

人类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从甘蔗提取食糖的技术,但在17世纪之前,食糖一直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价格和胡椒、丁香、姜这些香辛料相当,只有富人才消费得起。十六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在西印度群岛、美洲热带地区大批地种植甘蔗,同时食糖提炼技术也得到改进,尤其是18世纪末开始机械化生产后,食糖的产量大幅度上升,价格随之下降,食糖逐渐变成穷人也消费得起的生活必需品。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之改变,开始习惯在饮食中大量地添加糖,比如英国人先是在喝茶时加糖,之后糖果、巧克力、果酱等等甜点也变得非常流行。食糖的消费量也就成倍地增长。1700年,英国每人的食糖消费量平均是4磅,1800年增加到18磅,1850年达到36磅,而到了20世纪,超过了100磅。

 

目前全世界每年每人平均要消费掉大约25千克糖,排第一位的美国人的消费量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人们从食糖摄入的能量在食物类群中排第三位,仅次于谷物和食用油。但是谷物和食用油除了提供能量,还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谷类能够提供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食用油能够提供必需脂肪酸,它们是难以被其他食物取代的;而糖除了提供能量,并不能提供任何营养素,属于所谓“空卡路里”,完全能被其他食物取代。医学界普遍认为人们从食物摄入的糖太多了,应该限制。美国农业部每五年颁布一部《美国人膳食指南》,最新版《2015-2020年美国人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来自添加糖的能量应少于食物总能量的10%,而当前美国人平均每天从添加糖摄取的能量占了食物能量的13%,大部分人都超标了。世界卫生组织也发起了限制糖摄入的战争,在2015年颁布的《成人与儿童糖摄入指南》给出了比美国膳食指南更加严格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一生当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强烈建议)。对成人和儿童,世界卫生组织都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减少到少于总能量摄入的10%(强烈建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游离糖的摄入进一步减少到低于总能量摄入的5%(有条件建议)。”

 

比较美国膳食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会发现二者略有差异。美国膳食指南针对的是添加糖,指的是加工、烹饪时添加到食品当中的蔗糖、糖浆、果糖、葡萄糖、蜂蜜、麦芽糖等各种糖类甜味剂,并不包括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而世界卫生组织说的游离糖指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和双糖(主要是蔗糖),以及蜂蜜、糖浆、果汁和果汁浓缩液中天然存在的糖。主要的差别在于“果汁”、“果汁浓缩液”,如果是未添加糖的原汁,美国膳食指南是不把里面的糖分算进去的,但是果汁中都含有游离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要算的。

 

至于完整水果和蔬菜中的糖被称为内源性糖,并不属于游离糖。为什么同样是糖,内源性糖就可以不算呢?这是因为内源性糖由植物细胞壁包裹,消化起来比较缓慢,进入血流所需的时间比游离糖长。淀粉等多糖类碳水化合物也会被消化成葡萄糖,但是消化、吸收同样比较缓慢。因此内源性糖、多糖虽然和游离糖一样能提供相同的能量(每克提供4千卡或16.7千焦的能量),但是对身体的危害没有游离糖那么大。

 

那么游离糖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危害呢?要确定一种在食物中几乎无处不在的成分的害处,是非常困难的。通常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试验对象随机地分成两组,控制他们的饮食,一组摄入的游离糖多,一组摄入的少,一段时间后比较他们的身体状况。另外一种方法是队列研究,并不对研究对象的饮食进行干预,而是根据他们过去或现在的饮食中游离糖含量的高低进行分组、比较他们的身体状况。如果根据的是他们过去的饮食情况做的对比研究,叫做回顾性队列研究;如果是根据当前和将来的饮食情况做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叫做前瞻性队列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最终认定的游离糖的危害只有两种。一种危害是能导致体重超重或肥胖。对成人做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减少游离糖的摄入与体重的减轻相关,相反地,增加游离糖的摄入伴随着体重的增加。对儿童做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未发现游离糖的摄入量与体重有关,但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摄入加糖饮料最多的儿童,要比摄入加糖饮料最少的儿童肥胖的风险更高。游离糖的另一种危害是能增加龋齿的风险。队列研究表明,游离糖摄入量超过食物总能量10%的儿童或成人,患龋齿的风险要比游离糖摄入量低于食物总能量10%的儿童或成人高。而且,有三项全国性人群研究发现,那些每年游离糖摄入少于10千克(大约占总食物能量的5%)的人,龋齿的严重性比较低。此外,还有一些证据表明游离糖摄入偏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实际上,肥胖本来就能增加这些慢性病的风险。

 

这些研究的证据的质量都不高,也就是说还不是定论,结论存在不成立的可能性。还不是定论就敢做少吃糖的建议?制糖业的人要抗议了。但是这是多项研究的综合结果,结论有一定的可重复性,虽然不是定论也很有可能是成立的。如果这个建议是对的,那么对健康大有好处。万一这个建议是错的,对健康也无害:目前并没有发现少吃游离糖对身体有任何害处。

 

因此摄入的游离糖越少越好,不要超过食物总能量的10%。这个量等于多少食糖呢?一个人为了维持健康体重所需要的食物能量,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运动程度等因素有关。营养学界通常把每天2000千卡作为一个参考值,这相当于一个身高1.6米、体重50千克、每天做30到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青年女子一天需要的食物热量。根据这个参考值,每天从游离糖摄取的能量不能超过200千卡。1克蔗糖能提供的能量是4千卡,也就是说这相当于50克蔗糖。喝咖啡用的一小袋砂糖的重量是2.8克,相当于11千卡能量,听上去似乎不多。但是对游离糖的限量包括的是所有食品里含有的游离糖,而不只是自己在日常饮食中添加的那一点蔗糖。一听可乐里糖提供的能量是130大卡,如果一天喝两听可乐,摄入的游离糖就超标了。

 

食品加工业使用的添加糖通常是从甘蔗、甜菜提炼的蔗糖。这种情形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生了变化。1977年美国政府为保护本国食糖产业,提高食糖进口的关税和实施限额,导致食糖价格上涨,迫使美国饮食厂商寻找便宜的食糖替代品,开始大量地使用用玉米淀粉生产的果葡糖浆(也叫高果糖玉米糖浆、高果糖浆,英文缩写HFCS)。淀粉在通常情况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但是葡萄糖的甜度不高。如果加入木糖异构酶,一部分葡萄糖会被转化成比较甜的果糖,这样生产出来的葡萄糖、果糖混合物就叫果葡糖浆。许多人指责果葡糖浆不是“天然”甜味剂,是导致三、四十年来美国肥胖症流行的元凶。的确,有一些研究表明摄入同等量的果葡糖浆和葡萄糖的话,果葡糖浆对身体的不良影响超过了葡萄糖。例如,有动物实验发现,吃葡萄糖会让动物产生饱足感,血糖浓度到一定程度动物就觉得吃饱了,从而停止进食;而果葡糖浆不会让动物有饱足感,所以动物会不停地进食,就容易发胖。还有的研究发现,果葡糖浆要比葡萄糖更容易转化成甘油三酯,造成脏器脂肪的沉积。

 

果葡糖浆与葡萄糖的区别在于它除了含有葡萄糖,还含有果糖,所以它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都是因为果糖导致的。但是果葡糖浆虽然也被叫做高果糖玉米糖浆,其实它里面的果糖含量并不算高。我们可以把它跟蔗糖做个对比。蔗糖是一种双糖,一分子的蔗糖消化后产生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相当于含有50%的果糖。食品加工业使用的果葡糖浆主要有两种。一种叫HFCS 42,用于糕点、谷物早餐、饮料等各种加工食品,其果糖含量为42%,比蔗糖中的果糖含量低。另一种叫HFCS 55,用在可乐等软饮料中,其果糖含量高一些,为55%,但也只是比蔗糖中的果糖含量略高而已。后一种果葡糖浆其实是模拟的蜂蜜,蜂蜜中果糖的含量大约是55%。反而是某些果汁中的果糖含量高得惊人,例如苹果汁中的果糖含量是葡萄糖的两倍(即其游离糖中有三分之二是果糖)。如果担心果糖的危害的话,首先要担心的是“天然”的果汁。

 

所以把美国肥胖症的增加归咎于用“非天然”的果葡糖浆取代“天然”的蔗糖,是没有道理的。果葡糖浆对身体的害处并不比蔗糖大。如果你听信了某些“养生专家”、“有机食品组织”的宣传,由于害怕果葡糖浆而改吃标榜不含果葡糖浆、只含“天然甜味剂”的食品,以为吃“天然”的蔗糖、蜂蜜就对身体无害,可以放开了吃,那就糟糕了。只要是游离糖,就对身体有害,不管是“非天然”的果葡糖浆,还是蔗糖、蜂蜜乃至果汁中的果糖、葡萄糖。明智的选择是尽量减少游离糖的摄入,而不是去寻找“天然”的替代品。

 

2016.3.13.

 

(《科学世界》2016.4)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素养

2016年4月14日星期四

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和搜狐教育最近联合主办了一个“如何培养科学素养”的公开课活动。会上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称“科学素养是不能培养的,每个孩子来到世间都带有自己的特殊使命,做父母的无非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不是去浇灭,而是鼓励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清华大学教授鲁白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科学素养是需要培养的,在科学素养里,最重要的是两个能力:创造力和领导力。

 

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5年发布过一份《科学框架》报告,把科学素养定义为“作为一个喜欢思考的公民,具有参与讨论科学相关问题和科学观念的能力”,听上去很拗口,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不仅要讲科学,而且要懂科学。那么,要懂科学,就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理解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也就是具有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的精神。

 

探索精神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连其他动物都会探索。这点秦春华说得对。然而儿童虽然有探索精神,却也容易轻信,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随便给一个答案他们就满足了。他们不具有怀疑精神,也不懂得怎么通过实证和理性来分辨答案的可信、可靠程度。具有怀疑、实证、理性精神,能够做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是科学素养的主要部分,都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必须通过后天长期的训练、培养才能形成的。比如秦春华讲了一个尼尔·阿姆斯特朗小时候要跳着上月球得到母亲的鼓励、长大后终于登上月球的故事,这个离奇的故事一见而知是胡编的,不管是秦春华自己编的还是从别的地方看来轻信地引用,都说明他很没有科学素养。

 

大家公认目前中国普通公众科学素养普遍很差,不是因为他们天生的科学素养被“浇灭”,而是科学教育没有做好。我们的教育,要么鼓励对书本、权威、领导、“大师”的崇拜、迷信,学生学了十几年科学课程却连科学究竟是什么都没搞明白;要么干脆反过来怀疑一切,连科学、理性都要怀疑。教师自己都不能理解科学,甚至有不少科研人员对科学的内涵和方法都稀里糊涂的。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又怎么能够培养出科学素养?

 

鲁白说的创造力和领导力跟科学素养没什么关系。作家、艺术家也很有创造力,但是很多作家、艺术家的科学素养很差。企业家、官员、宗教领袖很有领导力,但是同样的很多企业家、官员、宗教领袖也很迷信,能说他们的科学素养高吗?许多大科学家不要说领导力了,连跟人交流的能力都很差,能说这些大科学家的科学素养差吗?

 

鲁白说的其实不是科学素养,而是科研能力,但领导力也只是对极少数科研人员的要求,这类科研人员鲁白称为“帅才”,说好听点是“领导型科学家”,说难听点是“科研包工头”。对大部分科研人员来说,他们需要创造力,但不需要领导力。而对普通公众来说,有创造力当然好,没有也未尝不可。普通公众需要的是分辨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迷信、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能够理解科学,不被伪科学、迷信所迷惑,这才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所在。

 

2016.4.10

 

(《环球时报》2016.4.14.)

 

也说说特朗普和马云是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

2016年4月12日星期二

在博鳌论坛举行的“大学校长对话——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分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在发言中引用了马云的话,似乎认为马云可以教导我们如何进行高等教育。这引起了享受校长待遇去参加会议的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的异议,在发言时说:

 

【苏校长刚讲的故事,高盛公司欢迎耶鲁的英文专业毕业生,他们能说会道、还会交朋友,学校应该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听起来很有道理。让大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成功,对很多学校和家长来说,可能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但是,像耶鲁或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也应该以毕业生在社会上“成功”为教育的目标吗?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你们美国应该是很成功,正如马云在我们中国很成功,至少目前看来他们两人在权力和金钱方面非常成功。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确实经常出现个人无需具备太多的智识积累,就可以在今天的社会获得成功的例子。现实简单而庸俗:靠耍嘴皮子可以获得权力,改变商业模式也可以获得金钱。但是,我们所有的大学都应该为培养这样的人而自豪吗?所有的大学应该将培养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吗?】

 

虽然说得很委婉,但饶毅显然认为大学不应该将培养特朗普和马云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追求的目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写了一篇《和饶毅商榷:大学教育的目标凭什么不能是特朗普和马云?》,文章非常长且没有条理,大部分内容都与话题无关,我努力了几次都没能读下去,不过有几句话我倒是很同意:

 

【大学应该主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社会的现实就是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和“泛”科学化共存,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是社会的主流,……如果科学精神能够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追求科学规律的理想主义有可能会普遍地得到认可和实践,那么中国完全可以在科学方面也成为世界第一,……】

 

也就是说,张双南认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对于中国来说这个目标尤其显得迫切。那么马云和特朗普是不是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呢?

 

马云拜过“活神仙”李一,曾经如此吹捧他:“李一道长他的才华,他的技艺,他的融会贯通,我觉得是一个奇迹。就是有人跟我说,往往是几百年才有可能出的一个奇才,李一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奇才。”马云还拜过王林“大师”。马云虽然会赚钱却非常迷信,被各路“大师”骗得团团转,还迷信风水,正是中国社会普遍缺乏科学精神的体现,能够说是具有科学素养吗?马云身为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董事会董事,却参与很不环保的高消费狩猎活动,能够说是具有人文精神吗?特朗普否定全球气候变暖,也说明了他不具有科学素养,他那些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的奇葩言论,更说明他不具有人文精神。

 

赚到大钱,被人们视为“成功人士”,也许算得上在社会上很成功,特别是在一个拜金的社会。但是社会的成功未必就是教育的成功。有很多大富豪并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大学没有毕业。而一个大学毕业但不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成功人士”,只是意味着大学教育的失败。大学教育不仅不应该以特朗普和马云为目标,而且应该把他们作为反面教材,以之为戒,教育学生,一个人如果没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即使能赚到再多的钱,也是一个失败者,是穷得只剩下金钱的失败者。

 

2016.4.11.

王志安与肖传国“会师”了

2016年4月11日星期一

“堂堂央视记者”王志安同志在4月7日发了一条微博称:

 

“肖传国教授到北京,一起吃饭。席间他说,他在深圳的医院发展很好,估值已经有两点五亿,这几年不得己成为了亿万富翁。”并附有一盘剩菜照片为证。

 

“堂堂央视记者”和肖传国一起吃饭,讨赏去了。肖传国成了估值2.5亿的“亿万富翁”,王同志能分他百万分之一吗?席间是不是还商量了怎么对付我?(肖传国发微博称:“老王已公布的方舟子安保基金调查堪称深度调查经典,但只是上集,请大家静候下集。”)王志安“调查”安保资金的目的不就在于此嘛,搞清了安保细节,肖传国就可以再次下手。安保资金当初就是为了防范肖传国再次雇凶而设的,最恨安保资金的应是肖传国了。如果在王同志的背后除了徐壕、“科学公园”,还有肖传国,倒是不意外,以肖家的公安背景,可解释王志安泄露的那些比较准确的私人信息(比如我在国内的航班行程)是怎么来的。

 

方黑的最后归宿就是与肖传国抱团。王志安与肖传国会师了,此前徐壕也与肖传国会师了,跟在王志安后面造谣、诽谤安保资金的“科学公园”啥时候也跟肖传国会师?其实“科学公园”的主力“七是”(兰州交通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师顾琦)早就声称肖传国是个好医生,邀请肖传国“做科普”了。听说肖传国估值2.5亿,“科学公园”也可去讨赏百万分之一,就不用再捏造各种借口借钱了。

 

201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