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的存档

不要妖魔化自慰

2017年7月31日星期一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其中被列为渲染淫秽色情和庸俗低级趣味的第一条是:“具体展现卖淫、嫖娼、淫乱、强奸、自慰等情节。”很显然,这个通则的制定者认为自慰是和卖淫、嫖娼、淫乱、强奸类似的不良行为,他们认为,如果是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只要不过分渲染或暴露,可以有,而自慰行为即使不过分渲染、暴露,也不能有。

 

这是一个很过时、落后的观念。以前自慰的确是被当成不良行为的。我上初中的时候,《生理卫生》课本还写着手淫是一种不良习惯,教导学生要怎么防止。现在的中学课本不知道还是不是这么写。以前西方国家也把自慰当成一种有害身体健康的疾病,美国精神病科协会一直到1968年还在《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把自慰列为一种精神疾病。到1972年,美国医学会宣布自慰是一种正常的性行为。现在这在国际医学界早已成为共识。但是在中国,仍然有一些所谓“专家”宣扬自慰有害,甚至把其后果说得十分严重。认为自慰有害是非常荒唐的。自慰是对做爱的模拟,如果自慰有害,岂不是意味着做爱也有害?

 

实际上,自慰是一种完全自然、正常的行为。对少年儿童来说,通过自慰探索自己的身体,是正常成长的一部分。大部分人成年后还继续自慰。美国有一个调查,95%的男性和89%的女性都有过自慰行为。《默克诊断与治疗手册》指出,只有在妨碍了性关系,公开地做,或者成了强迫症,自慰才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我再补充两点,第一,如果自慰方式不卫生或者很奇葩,那么是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例如临床上经常有这样的例子,自慰时往尿道、直肠乱塞东西,结果取不出来了只好上医院。还有的男的在开车时自慰,遇到情况一个急刹车,把阴茎碰断了。第二,由于错误地认为自慰有害身体,自慰之后有负罪感,造成了精神压力,这对身心也是有害的,也就是说,如果认为自慰有害,反而成了伤害。

 

自慰是最安全的性行为,它不会传染性病,不会导致怀孕,所以有些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门还提倡中小学生自慰。有些研究发现,自慰对身体可能有一些好处。例如,有一项研究发现,男性在20多岁时如果每周射精5次或更多次,以后得前列腺癌的风险会显著降低。研究者认为,年轻人这么频繁的射精,最好通过自慰,因为如果是通过频繁的性关系,那么得性病的风险也增加了。还有的研究发现,性高潮越频繁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风险也越低。

 

有人说,虽然偶尔自慰无害,过度了就有害。实际上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会自我调节,自慰太频繁自然就失去了兴趣,无所谓过度。只要不因为自慰影响了生活、工作,次数再多也是正常的。如果影响了生活、工作,成了强迫症,那才不正常,要去做心理治疗,但是这是强迫症的危害,不是自慰本身的危害。如果因为上网影响了生活、工作,你能说上网有害吗?

 

2017.7.7

科学不会教人行善吗?

2017年7月30日星期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最近因为研究佛教、中医引起了很大争议。有媒体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会从研究科学转去研究中医、佛教呢。他回答说:“中医关乎济世,佛学为人必须行善提供理由。我知道科学很伟大了不起,但是科学不会教人行善。”

 

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宗教信徒,都是这么说的,说是科学是求真的,不是求善的,求善要靠宗教。这个说法很常见,对不对呢?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科学能不能求善?说科学只求真不求善的人,其理由是科学只提供事实判断,不提供价值判断,也就是说,科学只告诉我们是不是,不告诉我们对不对。但是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科学在很多情况下只提供事实,不提供价值判断,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了事实就有了价值判断,告诉了事实真相就分清了是非,求真同时也是在求善。例如,科学告诉我们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告诉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这也就告诉了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防止全球气候变暖,那些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不利于后代的生存,都是不道德的。这是事实判断,也是价值判断,既是真,也是善。这就是科学告诉我们的。

 

第二,价值判断离不开对事实的认定。没有科学基础甚或违背科学的价值判断,都必然是盲目的。善应该建立在真的基础上,违反科学的行善反而是在作恶。例如,佛教徒喜欢举行放生活动,他们显然认为这是在行善,但是他们放生的动物,有的是入侵物种,比如在中国放生巴西龟,就会对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这就是在作恶。那些搞恐怖活动的极端教派信徒,显然也认为自己在行善。所以宗教虽然标榜自己是在求善、行善,实际可能相反。至于中医,那是一个不科学的体系,有很多愚昧、危害身体健康的内容。医学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科学的中医虽然标榜是在济世,但结果就很可能成了害世。

 

朱清时说:“我很担心,科学这么强大,人心若没有制约,社会就有灾难。”其实宗教如果没有制约,社会更有灾难。他这么说,就是在美化宗教,妖魔化科学。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仅搞伪科学研究什么真气,还要反科学贬低科学,这不是很讽刺吗?

 

2017.6.23.

 

同性恋不是不正常的性关系

2017年7月29日星期六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以此指导各网络视听节目机构开展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工作,规定了网络视听节目中含有某些方面的内容或情节的,应予以剪截、删除后才播出,其中有一条是:“表现和展示非正常的性关系、性行为,如乱伦、同性恋、性变态、性侵犯、性虐待及性暴力等”,也就是说,制定该标准的人把同性恋当成了非正常的性关系。

 

人们长期以来的确把同性恋当成不正常,医学界、心理学界还曾经发明了多种治疗方法想要把同性恋改造成异性恋。在一些国家同性恋还曾经被当成是犯罪。计算机科学创始人之一、英国著名科学家图灵就是因为是同性恋被迫自杀的。但是这种情形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生变化。1973年,美国精神病科协会率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删除,不再把同性恋列为精神疾病,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性关系、性行为。随后美国心理学会也在1975年采取了相同立场,呼吁所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不要再把同性恋当成疾病。美国医学界、心理学界的做法逐渐获得了其他国家医学界的认同。世界卫生组织在1977年还在疾病名册中把同性恋列为一种疾病,但是在1990年正式将同性恋从疾病名册中去除,认为同性性取向是人类正常性取向的一种。2001年,中华精神病科协会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可见,不管是国际医学界还是中国医学界,都不再认为同性恋是不正常的,都公认它是正常的性倾向。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对同性恋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有人之所以认为同性恋不正常,是因为认为它不自然。其实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的性倾向。这是因为,第一,在其他动物中也存在同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并不是人类独有的。第二,一个人是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基本上是由基因决定的,是天生的。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如果同性恋是由基因决定的,同性恋基因是怎么传下来的?对此进化生物学是有解释的,但说来话长,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退一步说,即使同性恋不自然,也不等于就是不正常的。认为同性恋不自然、异性恋才自然的人,是认为异性性行为能够繁殖后代,所以是自然的,而同性性行为不能繁殖后代,所以是不自然的。其实人类的性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和繁殖脱钩了。如果认为不以繁殖为目的的性行为是不正常的,那么很多异性行为也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比如采取避孕措施,岂不也是不正常的?在不打算再要小孩之后还去发生性行为,是不是也是不正常的?在丧失了生育能力之后继续发生性行为,是不是也是不正常的?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性取向,不管是异性恋、同性恋,还是双性恋,或者什么都不恋,都是正常的,都是他或她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也不应该歧视。

 

2017.7.1

 

只抓一个“广告神医”是不够的

2017年7月21日星期五

因为涉嫌虚假广告罪,全国著名“医药广告演员”胡祖秦被淮安警方刑事拘留。事情的起因是有群众向淮安警方报警,称他们看了省内某电视台两个频道播放的养生节目,根据节目留下的热线电话购买了治疗胃病和脑梗的药品,但服用后没有任何效果。接到群众报警后,淮安警方立案侦查,成立专案组,在北京、沈阳、长沙等地抓获涉嫌诈骗的犯罪嫌疑人45人,其中包括著名“医药广告演员”胡祖秦,她曾经在全国十多家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中冒充胃病、脑血管、妇科、减肥养生、苗医等专家,大肆鼓吹包治百病的所谓神药,欺骗全国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

 

吃了买的药觉得无效,就去报警,然后警方就立案侦查,这个缘由其实并不成立。一种药有没有效,是真是假,是要由药监部门来认定的,不能靠消费者自己认定,消费者觉得无效的药未必是假药,觉得有效的药未必是真药。但是这绝不是说这些人不应该抓。他们冒充医学专家,在电视节目做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涉嫌诈骗,当然该抓,淮安警方抓得好。

 

全国知名的“医药广告演员”不止胡祖秦一个。卖中成药、卖保健品的雇演员冒充医学专家在各个电视台养生节目推销,是普遍现象,网上有所谓“四大神医”的说法,指的就是其中四个最著名的“广告神医”,胡祖秦并不在里头,也就是说,胡祖秦还不是这个行当里最著名、危害最大的。那么,既然胡祖秦能抓,为什么“四大神医”和其他“广告神医”不能抓?难道其他的“广告神医”就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只抓胡祖秦,别人只会觉得她倒霉撞在了枪口上,只有把“广告神医”一网打尽,才能体现出法律的公正和严肃。

 

警方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发现,电视台播出的由胡祖秦担任专家的养生栏目往往都是在电视台录制的,而主持人也是电视台的正规主持人。这些电视台节目的编导、主持人对这些“广告神医”的底细是清楚的,但是还是联合起来一起欺骗消费者,他们实际上就是诈骗的同谋。那么,为什么只抓“广告神医”和雇佣她的药商、保健品商,却放过了电视台的共犯呢?

 

中医管理部门曾经出来辟谣说,这些“广告神医”没有中医资格,不是真正的中医。其实要搞一个中医资格并不难,这些人如果去搞一个中医资格,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中医,是不是怎么胡吹做虚假广告,也都没事呢?在各个电视台养生节目,的确有很多有中医资格的真中医,甚至是著名中医,也在胡吹自己的医术,推销神药,警方是绝对不会去抓他们的,药监部门也不会去处理他们的。而实际上这些真中医和“广告神医”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他们有了中医资格,也就有了肆意欺骗消费者的资格。“广告神医”们应该很后悔自己没有去搞一张行骗通行证。

 

2017.6.30.

从陈忠实去世谈预防口腔癌

2017年7月14日星期五

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去世,享年73岁。73岁在现在并不算长寿。但是有一篇报道陈忠实去世的新闻稿,却在后面介绍起陈忠实的“养生”经验。说陈忠实出名以后还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不贪大鱼大肉,引用陈忠实的话说,“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但是陈忠实晚上必须喝酒,得加点下酒菜。从其他报道看,陈忠实喝的酒不是啤酒、葡萄酒之类的低度酒,而是烈性酒,最喜欢陕西出的一种白酒。而且喝得不少,要喝到进入状态。

 

在新闻报道配的陈忠实照片中,他都拿着香烟,看来烟瘾很大。据说陕西作家们都知道,陈忠实的三大爱好是抽烟、喝酒、看足球。新闻报道只简单地说陈忠实因病去世,没有说是什么病,但是我听到报道的第一感觉是与抽烟、喝酒有关的某种癌症。网红“十年砍柴”发微博说他了解到陈忠实得的是口腔癌,证实了我的猜测。也有人在网上说陈忠实得的是舌癌,舌癌就是一种口腔癌。

 

口腔癌的第一风险因素就是香烟。大部分口腔癌患者都抽烟,有的研究认为口腔癌患者的抽烟比例高达80%。也有的研究计算出抽烟的人患口腔的风险是不抽烟的6倍。有人喜欢吸鼻烟,或者嚼烟草,这些人患口腔癌的风险更高,是不抽烟的50倍。还有的人自己不抽烟,但是家里、单位里有人抽烟,长期吸入二手烟,也会增加得口腔癌的风险,大约风险高了一倍。

 

口腔癌的第二风险是喝酒过量。在口腔癌患者中,大约三分之一都有酗酒的不良习惯。如果一个人既抽烟又喝酒,那么这两种危险因素就会叠加在一起,大大地增加得口腔癌的风险。陈忠实刚好属于这种情形。

 

还有其他的风险因素跟口腔癌有关。在某些地方,流行嚼槟榔。槟榔含有致癌物,在这些地方,嚼槟榔就是口腔癌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在印度,口腔癌患者中,有嚼槟榔习惯的占了40%。

 

在西方国家,很多口腔癌患者都感染了人类乳头瘤病毒,简称HPV,而且这个比例在上升。HPV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通过性行为传播,现在知道它也能导致口腔癌,这跟不安全的性行为有关。

 

过多地晒太阳也能增加口腔癌的风险。你可能觉得奇怪,口腔癌长在嘴里,太阳照不到,怎么跟晒太阳有关系?这是因为嘴唇长癌症也是被包括在口腔癌里的,嘴唇经常受到阳光中的紫外线的损伤,会增加得癌症的风险。

 

此外,如果蔬菜、水果吃得太少,也会增加得口腔癌的风险。

 

还有一种风险,特别需要中国人注意。我们中国人喜欢喝热水、热茶、热汤,但是如果口腔长期受到高温的刺激,也会增加得口腔癌的风险。

 

所以,口腔癌主要是口腔细胞长期受到致癌物和其他不良刺激引起的。要预防口腔癌,就应该不抽烟、少喝酒,不嚼槟榔,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在阳光下要涂防晒霜和涂有防晒作用的唇膏,多吃水果、蔬菜,茶水、汤放凉了再喝。养成了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并不能保证就绝对不会得口腔癌,但是也能把得口腔癌的风险,以及得其他癌症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2016.4.29.

你还敢吃野菜吗?

2017年7月11日星期二

在我小时候,大家都很穷,饭菜常常只够吃饱,但也没想过要去采野菜吃,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野菜是在闹饥荒的时候才不得已吃的。现在生活富裕了,反而流行起吃野菜,把它们当做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食品。有的野菜原本只在某些地方才习惯食用,现在也被当成美味风靡全国。蕨菜就是一种被很多人当成美味的野菜。但是吃野菜是有健康风险的。我以前在各种场合反复说过,吃蕨菜会致癌,最好不要吃。最近,中国农业大学有一名副教授在媒体上“辟谣”了,说是蕨菜可以放心地吃。这个副教授喜欢做“科普”,但是说话、写文章一向颠三倒四的,让人不知所云。她为吃蕨菜辩护的理由,也是东拉西扯不知想说明什么。我归纳一下,她的意思大概是说蕨菜虽然含有致癌物,但是吃致癌物不等于会让人致癌,所以就可以放心地吃了。

 

吃致癌物当然不等于就会致癌,然而如果因此就可以放心地吃的话,那么还去划分、研究致癌物干什么呢?划分致癌物的目的,是要警示人们小心,而不是反而把含有致癌物当成了放心地吃的理由。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致癌物分成五类:会致癌的归为1类,很可能致癌的归为2A类,可能致癌的归为2B类,不知道会不会致癌的归为3类,不会致癌的归为4类。蕨菜被归为2B类,意思是有限的证据表明它可能致癌。有些人说,咖啡以前也被归为2B类,和蕨菜是同一类致癌物,既然我们可以放心地喝咖啡,也就可以放心地吃蕨菜。其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致癌物的分类,只是根据证据的强弱来划分的,而不是根据致癌的严重程度,被划入同一类,只是说它们致癌的证据的证明力差不多,而不是说它们致癌的程度是一样的,是不能拿来相互对比的。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只是不定期地评估致癌物,每年评估那么几种,已经评过的很少及时更新,这就导致对很多物质的评估是过时的。例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在1991年把咖啡评为2B类致癌物的,而过了25年,他们才给咖啡平反,不再把它当成致癌物。他们对蕨菜的评估是在1987年,也就是30年前做出的,那个时候对蕨菜致癌的研究刚刚起步,证据非常少,所以被评为2B类致癌物。之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蕨菜能够致癌,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没有再根据新的证据对蕨菜的致癌性重新评估,所以是严重过时的。

 

要证明一个物质能够致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流行病学调查,而蕨菜致癌的证据这三个方面都有。第一是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蕨菜里头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叫欧蕨苷(又翻译成“原蕨苷”,根据英文原文的词根翻译成欧蕨苷比较准确),这是日本科学家在1983年发现的。实验表明蕨菜提取物和欧蕨苷都能够对细胞中的DNA造成损伤,诱发癌变。第二是动物实验的证据。用蕨菜喂牛,能让牛的膀胱长出肿瘤;喂小鼠,能让小鼠得白血病和胃部长肿瘤;喂大鼠,能够让小肠、膀胱长肿瘤。例如,在一个动物实验中,让蕨菜占大鼠食物的一半,喂了四个月后,所有大鼠的回肠都长出肿瘤。用欧蕨苷做实验,也能让实验动物长出肿瘤。第三是流行病学调查的证据,也就是对人群做调查、对比。世界上有一些地方有食用蕨菜的饮食习惯,除了咱们中国某些地方,还有亚洲、南美洲的一些国家。蕨菜经过加工、烹饪后能够消除一部分致癌物,但是不会完全都消除掉。对日本、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的调查表明,食用蕨菜会增加患上消化道癌症的风险。有研究算出每天吃蕨菜致癌风险增加了1.68倍,偶尔吃蕨菜致癌风险也增加了53%。也有研究认为,每天吃蕨菜的人,要比不吃蕨菜的人,患食道癌和胃癌的风险增加了5~8倍。

 

有一些地方没有食用蕨菜的饮食习惯,但是因为这些地方野外蕨菜植被很丰富,结果这些地方的人得某些癌症的风险也比较高,这是因为蕨菜中的致癌物会污染地下水,蕨菜的孢子会被人吸进体内,而且牲畜吃了蕨菜以后,蕨菜中的致癌物转移到牲畜的奶中、肉中,又被人吃下去。研究发现,奶牛吃了蕨菜以后,8.6%的欧蕨苷会进入牛奶中。生活在蕨菜植被丰富的地方的人,患食道癌和胃癌的风险至少是其他地方的2倍。

 

可见,近年来关于蕨菜致癌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证据也是相当充分的,如果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事隔30年再评估蕨菜,应该会重新分类,至少会把它评为2A类致癌物,有可能评为1类致癌物。

 

还有一种叫鱼腥草的野菜也要注意。鱼腥草更多地是被当作中药用的,关于它的药效的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鱼腥草注射剂因为不良反应太多、太严重,已经被禁用。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谈鱼腥草的药用问题,只来谈谈把鱼腥草当菜吃的问题。国内有些地方习惯把鱼腥草当菜吃,叫做折耳根。鱼腥草中含有一种值得重视的成分,叫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科的草药含有一类可怕的物质,叫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能导致上尿路上皮癌。无数人因为服用马兜铃科草药而得了肾衰竭和上尿路上皮癌。马兜铃酸在人体内代谢成马兜铃内酰胺,进而与DNA结合,损害肾脏细胞和诱发癌症。鱼腥草不是马兜铃科植物,不含马兜铃酸,但却含有马兜铃内酰胺。实验表明,马兜铃内酰胺也能对肾脏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癌症,其细胞毒性甚至比马兜铃酸还强。所以鱼腥草也有可能具有肾毒性。

 

最近也有专家对此辟谣,说鱼腥草里面的马兜铃内酰胺和马兜铃科草药中的马兜铃内酰胺不是同一种,不会损害肾脏,要大家放心吃鱼腥草。但是虽然不是同一种马兜铃内酰胺,化学结构却很相似,属性就有可能相似,而且已有体外实验发现鱼腥草中的马兜铃内酰胺具有细胞毒性,那么也有可能会对肾脏细胞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造成损伤。专家如果想要真正辟谣,就不能只是指责别人“逻辑推导不严谨”,而是应该拿出实验数据证明鱼腥草中的马兜铃内酰胺不具有肾毒性、致癌性。

 

专家还说,鱼腥草吃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发现有因此吃出肾病、癌症的病例,因此是安全的。食物与疾病的关系,不是那么容易发现的。如果不是国外专家通过长期、系统的研究发现了蕨菜、马兜铃科草药的毒副作用,国内某些专家也会以同样的理由认为蕨菜、马兜铃科草药是安全的。

 

有人说,谈毒性不谈剂量是耍流氓,只要不是海量吃,没事儿。有的毒素的确要达到一定的量才有毒性,达不到那个量的话人体能够解毒,不会造成伤害。但是有的毒素有积蓄作用,即使每次摄入的量非常少,也能在体内累积,逐渐对身体造成伤害。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就属于后一种毒素,即使摄入的量极其微小,也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对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是不存在安全剂量的,并不是只要不海量地吃就没事儿,而是要能不吃就不吃,吃了觉得没事儿并非就真的没事儿,实际上伤害已经造成,还没表现出来而已。

 

从进化论的角度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最好不要吃野菜。植物通常只有果实部分适合动物食用,因为动物吃了能够帮助传播种子(当然也有例外,这里是一般而言)。除了果实部分,植物的其他部分都是不“希望”被动物吃的,吃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植物通常会进化出排斥、毒害动物的成分,动物也因此会觉得不好吃。只有极少数植物其根、茎、叶部分碰巧适合人类吃,我们就会觉得它们可口,把它们当蔬菜,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可口,实际上就是不知不觉地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安全。而对那些含有有害物质的植物,我们会觉得它们又苦又涩,或者有奇怪的味道。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本能,在警告我们那个东西有毒。甚至有的蔬菜即使经过了长期培育,也还没能消除其中的毒性,例如茄子中的茄碱是天然杀虫剂,也是能让人中毒的毒素。有的蔬菜毒素能导致严重疾病,例如有些人吃了蚕豆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那些苦涩的蔬菜,例如苦瓜,更是含有毒素。实验发现苦瓜能降低小鼠生育力,能导致儿童低血糖昏迷、痉挛,并能导致类似蚕豆中毒的症状。

 

所以我们大部分人觉得野菜不好吃是有道理的,这是本能在告诉我们,不要碰这种“纯天然”、“绿色”植物。野菜不是粮食,也不含有人体必需的特殊物质,说吃野菜能够养生、保健更无科学依据。除非是闹饥荒不得已去吃野菜,否则是没有必要冒健康风险的。

 

2017.5.3.

 

(《科学世界》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