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的存档

中科院神经所发神经

2020年7月30日星期四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付向东举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剽窃其未发表的实验结果,大概因为涉及的问题太专业,没有引起普通公众的关注。其实这事很值得深究。

 

这个事件涉及的课题与帕金森病有关。帕金森病的病因是大脑某个区域的神经元受损伤,而神经元是不可再生的。2011年,付向东实验室偶然发现,如果把其他细胞中的PTBP1基因的表达降低,有可能让其他细胞转变成神经元,这样可以在帕金森病受损区域重建神经回路,达到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

 

有了这个想法后,付向东实验室用六年时间做实验来证明,于2017年写成论文,向美国《科学》投稿被拒,改向英国《自然》投稿,被审稿人要求做补充实验完善论文。这段时间,付向东去外地做学术报告时也会讲这个还未发表的实验结果。其中有一次是2018年6月应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邀请去该所做的报告。据付向东说,杨辉听了报告,并在报告后共进晚餐时问了付向东很多实验细节。杨辉此前对PTBP1基因一无所知,在这次报告之后就着手用别的技术研究降低PTBP1基因的表达,得到类似的结果,用半年时间完成论文,向《自然》投稿被拒,改投给《细胞》,在今年4月发表。而付向东的论文到今年6月才终于通过了审稿在《自然》发表。

 

付向东见到自己实验室研究了十来年的课题被杨辉抢发,很气愤,打电话给蒲慕明要求神经所做调查。但杨辉声称他没有剽窃付向东在神经所介绍的工作,在付向东去做报告的一个月前他已经开始在研究这个课题。蒲慕明辩解说杨辉可能是基于付向东此前已发表的论文做的进一步研究,这属于“灰色地带”。付向东见私下反映没用,就写了一封公开信把这事公之于众,不仅指控杨辉剽窃,而且怀疑杨辉为了赶进度捏造实验数据。

 

杨辉很快给了答复,答复写得很长,里面很多术语,一般人看不明白,但杨辉的意思是很清楚的,否认剽窃付向东未发表的实验结果,说付向东是在抹黑、诽谤他。杨辉论文的实验数据是否造假,调查起来比较麻烦,但杨辉有没有剽窃付向东学术报告内容,查起来就很容易。付向东说杨辉是在听了报告之后才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而杨辉说他在付向东做报告之前已经在研究这个课题,谁说真话谁说假话,把杨辉实验室的记录查一下就一清二楚了。

 

大概发现难以抵赖,杨辉很快换了嘴脸,又发表一份声明承认借鉴了付向东的报告内容,为没有向付向东及时交流通报实验进展而道歉,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马上联系《细胞》编辑部,在论文的致谢部分加上一句感谢付向东。杨辉的这种做法,就好比偷东西被抓到,一开始矢口否认,实在抵赖不了,就承认是借用,为没有及时告知偷了你的东西而道歉,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感谢你让他偷了东西。

 

我以前没听说过这个人,因为这个事件就去查了一下,发现他是神经所重点培养的明星青年科学家,35岁就成了课题组负责人,发表过不少论文。他的论文署名有一个特点,前面一堆共同第一作者,后面一堆共同通讯作者。论文第一作者是论文中的实验做得最多的人,所以一般就一个,有时两个人做的实验差不多,就会注明他们对论文的贡献相等,也就成了共同第一作者。但是杨辉的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能多达6个,这就不正常了。通讯作者是课题负责人,一般也就一个,而杨辉的论文通讯作者能多达4个,这也不正常。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怪现象,是因为中国评价科技成果算论文时只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所以就用这种多写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方式互相分享论文,实际上就是用论文做交易和输出利益,但是像杨辉这样肆无忌惮地列这么多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还是不多见的,说明此人并非正经做科研的,干出剽窃的事也就不奇怪。

 

杨辉的科研还有一个特点,不是像付向东那样对一个课题做长期、深入的研究,而是像施一公那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只不过施一公是不停地换不同的蛋白质来解析晶体结构,而杨辉是不停地换不同的基因来编辑。这种科研“风格”决定了他要到处寻找研究热点,更有动力去剽窃、抢发别人成果。

 

神经所不乏神人。例如神经所还有一个叫仇子龙的研究员也很神。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的基因编辑技术遭到质疑,很多人都重复不出其结果时,仇子龙却宣布他重复出来了韩春雨的结果,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声称能重复出来韩春雨结果的。仇子龙还声称要用基因疗法治疗自闭症,让全世界的人都来找他治病,其实是他连他想要治疗的瑞特综合征不属于自闭症都不知道,而且国外已经对基因疗法治疗瑞特综合征开展临床试验,而仇子龙的基因疗法还停留在嘴上,却幻想全世界都来求他治病。

 

神经所神人辈出,反映了该所的学风很成问题。而一个机构的学风问题,又与机构领导很有关系。具体到杨辉的事,就与蒲慕明所长脱不了关系。付向东是他请去做报告的,他当然很清楚该所此前有没有人在做类似的课题。杨辉在论文致谢部分感谢了蒲慕明,说明蒲慕明对杨辉在付向东报告之后秘密从事相关研究的过程一清二楚,杨辉的剽窃、抢发行为是得到其支持的,所以他在付向东向他反映时要为杨辉狡辩。

 

这个事件还反映了中国学术界的风气。有很多人为杨辉辩护,认为他的做法无可厚非。例如《知识分子》网刊置顶了一条读者评论,就认为杨辉既没有剽窃实验材料,也没有剽窃实验数据,只是借鉴别人的实验结果,不能算剽窃,付向东不想让人借鉴未发表的成果,就不应该公开讲该成果,要怪付向东自己嘴巴不严。他们难道不知道,剽窃别人的研究思路也是剽窃?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是新的研究课题的起点,有时比用什么技术来实现它还重要。

 

做学术报告介绍未发表的实验结果,是重要的学术交流方式。有的报告邀请明确要求讲未发表的结果。听报告的人能提前知道最新进展,也许能促成合作或得到启发而尽快做相关研究,但是不能抢发和忽视别人已完成的工作,否则就是剽窃。如果神经所不认为这是剽窃,不对杨辉的剽窃行为做出处理,我建议大家抵制神经所,不要去神经所报告未发表的实验结果,免得再被剽窃。付向东敢去中国讲未发表的结果,其实很让我惊讶的。

 

2020.7.19

 

文化汉奸胡锡进

2020年7月28日星期二

7月2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发了一条微博说:

 

【今天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160周年纪念日。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历史始于1860年,当时俄罗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军事港口,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统治东方”)。】

 

这条微博收获了十几万点赞。这些点赞的中国人,往轻了说是由于无知。他们不知道,符拉迪沃斯托克有一个中文名字叫“海参崴”,本来是属于中国的,至迟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已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当时那一带属于奴儿干都司,都司相当于现在的军区。那里实行民族自治,朝廷不派人去那里当官,但是会封当地的人各种官职,要听朝廷的命令。

 

到清朝的时候,康熙年间清廷和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明文规定海参崴那一带属于中国领土。到了1860年6月20日,俄国军队占领海参崴,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那一年11月,俄国政府逼着清政府签署《中俄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到海岸(包括库页岛)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再加上此前《中俄瑷珲条约》割让的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俄国总共侵占了东北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几年后,1864年,通过《塔城议定书》,俄国又侵占了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三次算下来俄国侵占了1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再加上后来违反条约侵占不还的,俄国总共侵占中国领土大约160万平方公里。

 

这些被侵占的土地中,最重要的就是海参崴,因为它是一个天然良港。大家拿一张中国地图看一看就知道了,海参崴离现在的中国边境是非常近的。吉林、黑龙江离海岸就那么一点距离,但是就是没有出海口,因为靠海的地方都被俄国划走、侵占去了。就这样,吉林、黑龙江由沿海省份变成了内陆省份,难以发展。如果海参崴不被侵占,中国航运直接能到日本海。所以那一带被占,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而且,俄国侵占了乌苏里江以东之后,对生活在那里的中国人采取的是种族清洗的政策。1900年,沙皇政府制造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屠杀了大约7000名中国居民。1938年,苏联政府决定对远东地区的华人赶尽杀绝。当时那里还有几万名中国人,大部分被枪杀或抓到劳改营当劳工折磨致死,少部分被赶回中国,只剩300多人得以幸免。之后一直到苏联解体,苏联政府都禁止外国人去远东地区。苏联解体后禁令才撤销。

 

可见中俄之间,可谓有着血海深仇。俄国驻华大使馆跑到中文网上庆祝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160周年,还要特地注明“统治东方”,这是往中国人的伤口撒盐,是公然挑衅,是真正的辱华。

 

奇怪的是《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对此的反应。《环球时报》在国外被叫做“民族主义小报”,动不动就痛批西方国家“辱华”“反华”,然而,面对俄国大使馆真正的辱华言论,胡锡进却表现得特别宽宏大量,轻描淡写地说这么做“效果不好”“不应该”,好像是在惋惜俄国宣传工作没做好似的。而对那些对海参崴历史有所了解、驳斥俄国大使馆的网友,胡锡进却是另一副嘴脸,教训他们要接受海参崴是俄国领土的事实,不要翻中俄之间领土的旧账,想在未来要回被割让的领土是不符合国际法的,甚至说这是中国崇美公知在煽动仇俄舆情,破坏中俄友好关系。

 

如果被割让的领土都不能要回,想要回就是违反国际法,那么香港就不会回归了。1842年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九龙一部分,都是在条约里声明了永久割让的,只有新界才是租借,1898年起租借99年,1997年新界租界到期,英国同时把割让的香港岛、九龙归还了。可见割让的领土并非不能回归。如果俄国不在海参崴搞种族清洗,那里的居民大多数是华人,以后就可能是另一个香港。

 

即使割让的领土不能回归,也不等于就不能翻历史旧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是祖先的耻辱,但是忘记历史,不愿还原史实,不敢据理力争,则是子孙的耻辱。按胡锡进的逻辑,我们也不应该翻与日本的历史旧账,不该要求其道歉了?俄国对历史罪行的态度,比日本还要恶劣,不仅从来没有道歉、反省,现在还到中文网络耀武扬威。俄国早已不是超级大国,已经没落,为什么还敢在中国这么肆无忌惮?就是因为有太多像胡锡进这样的向俄国献媚的文化汉奸。

 

胡锡进说这是崇美公知在破坏中俄友好,这真是倒打一耙。其实是胡锡进反美反到变态,为了反美这个共同目标,不惜巴结俄国,要人们忘记中俄之间的血海深仇,容忍其辱华,为此认贼作父,丧失民族立场,罔顾民族大义,不折不扣就是文化汉奸。

 

2020.7.5

 

新冠病毒早在巴塞罗那出现了吗?

2020年7月26日星期日

这几天国内媒体大肆报道,说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研究人员从去年3月的废水中检测出了新冠病毒,比新冠病毒在武汉传播早了大半年,可见新冠病毒是从国外传到中国的。在国内做伪科普的几个人,例如松鼠会云无心、中国农大范志红,也趁机拿巴塞罗那大学的这个研究结果说事,以此证明他们有先见之明。很多人都在问,巴塞罗那大学的这个结果可信吗?

 

现在已经知道,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在他们的粪便中是有可能含有新冠病毒的,新冠病毒随着粪便进入下水道,可以存留一段时间。有些人就想到,如果能查一查下水道里有没有新冠病毒,就可以监测新冠病毒的传播情况。怎么查呢?用的是反向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简称RT-PCR,对病毒基因组片段大量地扩增,如果废水里含有微量的病毒基因组片段,也可以检测出来。

 

巴塞罗那大学这个研究小组一开始检测的是废水处理厂保存的今年的废水样本,发现今年1月以来每个月的废水样本都能检测到新冠病毒。巴塞罗那最早是在今年2月发现新冠病例的,1月份的废水里已经能检测到新冠病毒,说明新冠疫情被发现之前已经传播了几个星期,这个并不奇怪,各地都存在这种情况,不算什么重大发现。

 

巴塞罗那废水处理厂还冷冻了去年1月到12月的九个废水样本,巴塞罗那大学的那个研究小组就对这些样本做了检测,发现去年3月的一个废水样本也能检测出新冠病毒,虽然病毒量很少,信号很弱,但是能检测到。这个就算是重大发现了,因为一般认为新冠病毒最早是在去年11月在武汉出现的,这相当于把病毒出现的时间提前了8个月。研究人员赶快就写了论文,等不及经过同行评议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而没有经过审稿直接就放在网上,然后巴塞罗那大学校方发了新闻稿,就引起媒体注意了。

 

做这项研究的人并不是想证明新冠病毒是在巴塞罗那起源的。他们还是认为病毒是在中国起源的,被中国游客带到了巴塞罗那,也可能被带到了世界其他地方。但是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新冠病毒早在去年3月就已经满世界传播了,新冠病毒传染性还是很强的,为什么当时没有在世界各地出现疫情呢?巴塞罗那大学研究人员认为是有疫情,但是被当成流感了。这个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的症状、预后还是不完全一样的,个别的病例有可能被误当成流感,但是在传播了几个月、大半年后,就会出现大量的病例,大量的不明肺炎,就不会被当成流感了。

 

而且即使根据巴塞罗那大学自己的检测结果,也说明新冠病毒去年并没有在巴塞罗那传播开去。他们检测了九个去年的废水样本,只有3月1个样本出现阳性,3月之后还有4个样本,都没有检测出来病毒,说明即使3月份就有人把病毒带到巴塞罗那,也没有传播开来,而是潜伏了大半年再在武汉爆发,这与我们现在对新冠病毒传染性的了解是不符的。巴塞罗那是不太可能在去年3月就有了新冠病毒的。所以这个研究是不可信的。

 

那么怎么解释在去年3月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呢?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个样本被今年的样本污染了。做PCR如果操作不小心,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因为PCR要大量地扩增,只要一点点的污染就能得出假阳性结果。另外一种可能是检测到的是别的病毒基因组片段。不同的病毒的基因组在某些区域存在着相似性,有可能也被当成新冠病毒基因组片段检测出来,也就是所谓交叉反应。

 

要排除是样本受污染或是交叉反应出现的假阳性,就应该对样本做更进一步的详细检测,例如对检测到的病毒基因组做测序。但是由于样本量太少,这个样本做完检测后就没了,没法重复检测了,也就没法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科研上有一条原则,不寻常的主张需要不寻常的证据。认为新冠病毒在去年3月已经出现,是不寻常的主张,但是证据却只有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孤证,也就不能让人信服。至于有人迫不及待地想拿这种不可信的结果摔锅给西班牙,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只能说很无耻。

 

2020.6.28

 

批判性思维看时事:美国种族问题

2020年7月8日星期三

(2020年6月20日科学猫头鹰微课实录)

 

今天根据美国时间是6月19日,在美国是一个节日叫“Juneteenth”。什么意思呢?它是6月19日的缩写,所以中文可以把它叫做“6·19日”或者“6·19节”。这个本来是黑人庆祝的一个节日,庆祝美国结束了奴隶制,但是近年来其他的族裔也开始庆祝。而且有人一直在呼吁要把它变成一个全民的节日,由联邦政府定下来的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1865年的6月19日,美国联邦的军队打到了得克萨斯,带领这支军队的将军在这一天宣布解放了得克萨斯州的黑奴。当时光得克萨斯州黑奴就有20多万,那天就宣布把他们解放了。得克萨斯是维护奴隶制的南方邦联最偏远的一个州。联邦军队到了那里以后,基本上也就是占领了南方邦联了。

 

那个时候距离林肯总统宣布解放黑奴已经过了两年多了。林肯总统是在1862年9月签署解放黑奴的宣言的。但是当时宣布解放南方邦联的那些州的黑奴实际上还做不到,因为还在打仗。要等到把南方邦联给打败了,才有可能真正把那里的黑奴给解放了。在1865年4月份,南方邦联就投降了。南方邦联投降的消息是不像现在这样,宣布了然后马上就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不是的。它宣布投降、签署了投降协定以后,这个消息要慢慢传的。传到了得克萨斯以后已经是六月份了,得克萨斯才投降了。所以他们是一直到那年的6月19号这一天才宣布解放得克萨斯的奴隶。

 

 

因为得克萨斯是最后一个投降的南方邦联的州,所以一般就认为,美国的奴隶制就在那天结束了。其实不是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当时还有两个州在实行奴隶制:一个是特拉华州,一个是肯塔基州。一直要到1865年的12月份,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被完全通过了、生效了,那两个州才取消了奴隶制,那个时候美国才真正地终止了奴隶制。但不管怎么样,6月19号这一天就被黑人们当成是美国结束了奴隶制(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得州结束奴隶制)的日子进行庆祝,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北方就要对南方开始重建,重建的主要目的就是让黑奴能够享有公民权。所以在这段时间通过了三条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就是我刚才说的第13宪法修正案,宣布美国废除奴隶制。接下去是第14宪法修正案,宣布只要在美国出生、或者是归化的人,就都享有公民权,都能够得到宪法的保护。这个实际上就是让黑人也都享有公民权,变成美国的公民。虽然它里面没有明确规定是针对黑人的,但这是让黑人跟其他的人一样也都享有了公民权。还有一条就是宪法第15修正案,明文规定了只要是公民,不管是什么肤色,不管什么种族,都有投票权。

 

第13、第14、第15这三条宪法修正案被叫做“重建修正案”,是战后重建的修正案。它的目的就是让黑人享有公民权,跟其他的美国人平等。这个本来是它的用意。但是,大家知道,这个重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没有彻底地完成的。一方面,是因为林肯遇刺,接替林肯的副总统约翰逊是很糟糕的一个总统(本来他就是南方的),另外南方反对重建的阻力也非常地大。

 

虽然在战后重建时期通过了三条宪法修正案、在宪法上保障了黑人作为公民的权利,但是到了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南方的这些州的白人种族主义者就开始疯狂地反扑,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实质上限制黑人的权利。

 

通过的法律名义上是不能剥夺黑人的投票权的,但是它可以采用别的方法来让黑人失去投票权:比如说它可以规定,如果要享有投票权,你必须要有一定的财产,必须要纳特殊的税收,必须要识字。黑人的文盲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光是必须要识字这一条,很多黑人就没法去投票了。甚至还有更主观的要求,只有道德品质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投票,这个也可以限制一批黑人去投票了。

 

大家可能会说,白人不是也有文盲、也有穷人吗?他们也没有财产,那是不是这些贫穷的白人、文盲的白人也跟黑人一样没有投票权呢?不是的。因为这一系列的法律里头还专门规定了这种情况是可以豁免的:即使是穷人、是文盲,但是如果你的爷爷有投票权的话,那么你自动也有投票权。这就是专门针对黑人的:因为黑人的爷爷是奴隶,不可能有投票权的,所以这样就导致很多很多的黑人是不可能去投票的。

 

除此之外,南方的各州还陆续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实行种族隔离政策:黑人和白人不能上同一个公立学校,不能去同一家餐馆,甚至坐公共交通也不能跟白人坐在一起。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一段时期通过的这一系列的法律,后来就被叫做“吉姆·克劳法律”——Jim Crow,crow就是“乌鸦”的意思,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吉姆·乌鸦法律”。

 

吉姆·克劳是一个虚构的黑人形象,当时有一些所谓的“表演艺术家”为了丑化黑人把自己的脸涂黑了,然后来做丑化黑人的表演,其中塑造了一个人物的形象就叫“吉姆·克劳”。所以后来吉姆·克劳就变成了黑人的一个代名词,是一个丑化黑人的代名词。所以这一系列针对黑人搞种族隔离的法律就被叫做“吉姆·克劳法”,那一段时期就被叫做“吉姆·克劳时期”。

 

这些明显歧视黑人的法律当时也是有人去挑战它们的,认为这是违反了宪法关于所有的公民人人平等的规定,这个官司一直打到美国最高法院。但是,当时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说“隔离不等于不平等”,就找了这么一个理由,所以这个判决就被叫做“隔离但平等”。就是说,搞这种种族隔离是不违宪的——通过法律上来规定白人和黑人要隔离开来,不违宪。

 

所以从19世纪末开始,在美国南方各州、也就是以前实行奴隶制的那些州,虽然已经没有奴隶制了,但是又开始实行种族隔离。这样一直实行了几十年,一直到1954年这种种族隔离政策才真正受到了挑战。那个时候最主要是因为美国出了一个很著名的自由派的大法官——沃伦大法官,由他主持在1954年判决说,在公立学校实行种族隔离政策是违反宪法的。

 

当时这个判决一下来美国南方的那些州都不服,都不想理睬这个最高法院的判决,还是不允许黑人学生到白人学校去上学。那个时候是艾森豪威尔当总统,他就派兵护送这些黑人学生到白人的学校去上学,强力执行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从那时候开始,美国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的判决,逐步地取消“吉姆·克劳法”。

 

在那个时期,美国黑人也起来抗争,不断地游行、甚至骚乱,开始有了民权运动。这个是一直持续了很多年,有十来年的。所以那段时间的美国社会可以说是非常地动乱的。一直到1964年美国通过了《民权法案》,保证不能对弱势群体(包括少数族裔、女性等等)歧视,才真正从法律上完全地取消那些实行种族隔离的法律,在法律上黑人才真正不再受歧视了。不只是黑人,其他的少数族裔、弱势的群体都不能再受歧视了,在法律上是真正的平等。然后在1965年、就是第二年,又通过了《投票权法案》,确立了不能对一个公民行使投票权时去刁难他们、加各种各样的限定。

 

有了这两条法律,才从制度上消除了对黑人的歧视。但是,是不是从此黑人就真正的不受歧视了呢?是不是真的在美国社会黑人跟其他的族裔就完全平等了呢?不是的。因为这只是在制度上不能再歧视黑人了,但是在社会上、在实际的执行中,还是存在着对黑人的歧视的。只不过,这种歧视已经不是明文规定了,而是在实际做法上对黑人进行歧视。

 

这种歧视是很普遍的,所以在美国就把它叫做“系统性歧视”。有一些人说,我们中文说的“系统性的歧视”不是指的是“制度性的歧视”吗?既然在制度上黑人跟大家都已经平等了,怎么还说有系统性的歧视呢?这个是因为翻译的问题了。因为英语里头有两个单词,翻译成中文都叫“系统性”歧视,但是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两个单词都是从“系统”过来的、都是从system这个词变过来的。

 

一个是systemic。Systemic的意思就是说这种歧视非常地普遍,但是它不是制度上规定的、不是一种制度性的歧视,而是整个系统都有的,所以就叫“系统性歧视”。另外一个词,叫systematic。这个直译的话也是“系统性歧视”,但是它指的是在制度上有明文规定的歧视。所以我觉得后者就不要再翻译成“系统性歧视”,要翻译成“制度性歧视”。我们今天说的“系统性歧视”指的是非制度性、但是非常普遍的systemic的这种歧视。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还存在着很严重的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我们就拿投票权来说吧。1965年的《投票权法案》已经规定,不能对一个人投票做什么限制,不能制定针对黑人的法律,所有的人投票权是平等的。但是,他可以采取某一些做法来打压黑人的投票的激情:比如说,在黑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少设几个投票点,你要投票的话就要排长队,从早上排到晚上可能都投不上票,那这样的话很多人就走了,就不愿意去投了。

 

在教育、在就业、在生活当中,也会存在对黑人的歧视:一看申请的人是个黑人,就不招他。这种歧视不是有明文规定的,也不是明说出来的,不会说“我是因为你是黑人不招你”,他会找别的借口,说你不合格之类的,那你还没法说他是违反法律的。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存在着所谓的“对黑人的潜规则”。这个也是一种系统性的歧视,因为是很普遍的,但是又不是制度化的。

 

警察在执法方面更是存在着对黑人的歧视和偏见:黑人被警察给拦截下来、被警察命令靠边停车、被警察搜身、被警察打死的概率都远远高于他在那个地方所占的人口的比例。这个是有不少的统计的。甚至还有人统计过,如果是在白天,黑人被拦截的概率远远高于他的人口的比例;但是到了晚上,这个概率就跟其他的族裔差不多,就是因为在晚上不容易看清一个人的肤色。

 

有人说,这是因为黑人的犯罪率比较高,所以黑人容易被拦截、被搜身、被打死,本来犯罪率就比较高,所以你不能光看黑人在人口占的比例。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就拿拉丁裔来说:拉丁裔在某一些大城市的犯罪率也是比较高的,但是统计表明,拉丁裔被拦截、被搜身、被打死占的比例跟他在人口占的比例实际上是很一致的。这就说明,黑人在这方面占的比例高得离谱,跟犯罪率高其实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是因为警察对黑人的歧视和偏见。

 

警察对黑人的嫌犯、对他们逮捕的黑人,甚至还不是逮捕、只是拦截下来的黑人,更倾向于使用暴力,甚至更倾向于使用致命的武器,把黑人给打死。打死以后,往往还不用承担责任。

 

所以,就在前几年,黑人开始发起了一个运动,叫“Black lives matter”。有人故意把它翻译成“黑命贵运动”。这是一些川普的华人支持者故意这么翻译,让人觉得意思是“黑人觉得自己的命比别人要宝贵”。这个是完全曲解了它的意思。如果我们直译过来,它本来的意思就是说“不能对黑人的生命无视”,“不能觉得黑人的生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可以把它翻译成“黑人的生命也重要”,也有一种翻译法叫“黑人的命也是命”,这个就是中国式的译法了。

 

有一些人说,你觉得黑人的命重要,难道别的命不重要吗?所以他们又提出什么“All lives matter”。这个完全是在胡搅蛮缠了。当然所有的命都重要,但是正因为黑人的命老是不被重视、老是被认为无关紧要,所以他们才需要去强调说“黑人的命也重要”,不是无关紧要的。你如果非要说什么“所有人的生命都重要”,那么实际上就是想要忽视、想要掩盖黑人生命被践踏、不被重视这么一个事实。

 

以前警察把黑人动不动就打死了,打死了以后黑人很难去追究警察的责任,因为是很难有证据的,听的是一面之词——被打死的黑人是不会为自己作证的,那你只能听警察的话。在场的警察互相袒护,所以是很难追究责任的。后来要求警察必须戴执法仪、有摄像头。但是很多警察故意不开执法仪、或者是不戴执法仪。现在还没有法律要求所有的警察都必须戴执法仪。

 

黑人经常动不动被警察施加暴力、被打死,这种事情本来只是在黑人圈子里头传来传去的,黑人都互相知道,说“你碰到警察要注意保护自己、不然就会被打死”。而其他的族裔就不一定能够意识到有这么一个问题,甚至还觉得是不是黑人在夸大其词。这个问题引起了美国全社会的重视,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警察、特别是白人警察在对黑人执法的时候,怎么样动粗、甚至怎么样把人打死,这个时候就有可能被路人给录下来。然后视频传到网上就会引起重视。当然引起重视的程度也取决于视频录下的过程严重到什么样的程度。

 

最近的这一波示威抗议,大家知道就是因为在Minneapolis那个叫“乔治·弗洛伊德”的黑人被几个警察用跪压的方式给杀死了,其中一个是跪在他的脖子上跪了8分多钟,然后死了。这个过程被旁观者给录了下来传到了网上。因为整个过程非常地触目惊心,你只要还有点良心、有点人性,看的话都会觉得非常地愤怒的。甚至在已经没有脉搏以后、警察都已经摸了说“这个黑人已经没脉搏了”,他们还继续跪了三分钟,还怕他会活过来。所以,这些细节被揭示出来,一下子引起了美国很多人的愤怒,就引发大规模的抗议。

 

到现在,美国大大小小的城镇已经有2000多个都爆发了抗议。这可能是美国有史以来爆发抗议最多的一次了。有一些城镇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爆发过抗议,还有很多城镇的里面根本就没有黑人、95%以上都是白人,也都是看了这个视频以后非常地愤怒,都起来抗议。包括我在的这个社区,因为这个社区基本上也没有黑人,是一个以白人为主的社区,他们也起来抗议,都是要替黑人讨公道的、替那个被打死的乔治·弗洛伊德讨公道的,好几百个人都到公园抗议去了。这是我们这个社区自从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抗议了。

 

不仅是在美国,在世界各国好多地方也都在抗议,都是要为美国的黑人讨公道。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国没有参与到世界性的这种抗议活动当中去。当然这里边对中国大陆来说有它的特殊性,即使有人想抗议的话也是不允许的,没有游行示威的自由。但是即使是在有游行示威自由的地方,比如说在香港、在台湾,我也没有看到有人去抗议,去为这个黑人的生命发声。

 

在中文网上当然对弗洛伊德之死、对美国各地发生的这些抗议是有很多评论的。我看了一下这些评论,很少真正是站在维护黑人的权利这个立场上的、是真正要替黑人发声的。最主要的是两类:一类是借这个机会嘲笑美国,说美国大乱了,很幸灾乐祸,特别是因为香港的事以后,他们觉得,美国现在也跟香港一样了、也乱起来了,那个时候美国不是支持香港动乱吗?现在美国自己也动乱了。这是一类,就是趁机要反美的。

 

还有一类,是对这些抗议很不以为然的,要去抹黑它、丑化它。在抗议的早期发生了一些骚乱,商店被砸了、警察局被烧了、个别的人因为发生了冲突被杀死了。有一些人就说,我是支持和平示威抗议的,但是你们现在已经变成了暴乱了,就是要反对的。就是对于这种示威抗议是很不以为然的。

 

实际上发生在美国的这些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总体上还是和平的,发生骚乱的是个别的,而且主要是在早期——就是这个事件刚刚发生以后,后来就没有了。后来抗议的规模越来越大,反而越来越和平了。所以,不能拿个别的骚乱试图把整个和平示威给抹黑掉。这些人之所以这么做,本来就是对于“黑人的生命也重要”这个运动是很不以为然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些人本来就是歧视黑人的。

 

中国人对于黑人的歧视绝对不是个别的,而是相当普遍的。在我看来,中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可能比美国还要严重。有些人很不服气,认为黑人在中国很受优待:比如说非洲的学生要来中国大学读书门槛很低,还给他钱,给他很好的住宿的条件,甚至还要派学生去陪读等等。这说明黑人是很受优待的,在中国不存在歧视的。这还是混淆了制度性的歧视和系统性歧视的差别。黑人留学生在中国大学得到优待,那是属于中国的外交政策、属于政治的需要,你可以说中国在制度上不存在对黑人的歧视。但是,在社会上对黑人的歧视还是非常地严重的:很多人在日常的谈话当中、或者是在网上发表言论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表现出对黑人的蔑视,一说起来,有人就觉得黑人很懒、很笨、“智力天生就低”,觉得皮肤黑就认为他们长得丑。这些在中国人当中是很普遍的看法,而且他们这么说的时候、这么觉得的时候还觉得很自然,不觉得是在歧视黑人。然后又把黑人群体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犯罪率比较高、贫困率比较高都归结为是黑人本身的问题,认为在美国黑人已经不受歧视了,是你们自己干不好,所以黑人区才这么乱、犯罪率才这么高、才这么穷。

 

而且这么说的人还不只限于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国人,文化程度很高的、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里头同样有很多人也是对黑人进行歧视的:写文章来论证说,黑人的问题都是自身造成的、不是社会造成的。而且,这些人有的还号称是“自由派”,只不过是“中国式的自由派”,跟世界上的自由派——那些要维护弱势群体、反对歧视的自由派,其实是两回事。

 

其实大部分的中国人是根本就没有亲身接触过黑人的,他们对黑人的这种歧视来自哪里呢?这种歧视其实是文化的一个反映:可以说对黑人的歧视、种族的歧视,反映的是对弱势群体整体上的歧视。在中国,除了这种种族的歧视、对黑人的歧视,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其他的歧视:对中国自己的少数民族的歧视,对女性的歧视、对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的歧视,对残疾人的歧视,这都是很普遍的。

 

所以对黑人的歧视,其实反映的是对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的歧视。这是教育的问题和文化的问题。因为中国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地变成一个现代的社会,像“人人平等”的这种理念还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你要去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反而要挨骂、反而要被瞧不起的。网上就有很多在嘲笑,说你要维护弱势群体实际上是很虚伪的,是什么“白莲花”、“圣母婊”、“白左”,有各种各样的丑化的说法。

 

因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教育更推崇的是弱肉强食,崇拜的是强者、蔑视的是弱者,觉得你作为弱者是活该、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个是几千年的文化一脉相承下来的,然后中国又没有真正地进入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还没有人人平等的人文教育,所以就会让很多人普遍地有各种各样的歧视。

 

甚至到了美国留学也不愿意去接受现代化的思想、进步的理念,而是不仅继续保持着自己在中国受到的那些教育、那些理念,还要去认同美国社会中那些丑陋的、落后的部分,更去认同那些白人种族主义者、跟着白人种族主义者去歧视黑人、歧视其他的少数民族,标榜自己是模范少数民族,觉得跟在白人的后面也能够分一点好处、可以当白人的小老弟。很多人有这种心态,即使到了美国还带着中国社会的烙印、而且还要去接受美国社会最丑陋的部分,更认同那些。

 

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的子女是在美国受的教育、是在美国长大的,受的而且还都是很好的教育、上的是好学校、上的大学也是很好的大学。美国的好学校、美国的好大学占主流的还是自由派的思想,也就是所谓的“白左”的思想。所以,他们更有这种人人平等的理念,更不会说歧视。这样的话,就会跟他们的父母发生冲突了。

 

最近在网上很热闹的就是华人在美国的二代移民、上了名牌大学的华人学生给父母写信,批评他们的父母(也就是一代移民)这种种族歧视、瞧不起黑人,希望能够改变他们的理念,能够支持黑人的生命运动。有一些华人的一代移民对此是很不以为然的,又要写文章去反驳。所以就很热闹,一来一往的、到现在还没完。

 

实际上这种冲突不只是代沟,反映的就是文化的冲突和教育的冲突。因为很多的华人一代的移民即使到了美国实际上整个的思想还停留在中国。在到了美国以后也不看美国的主流媒体。有一些可能读英文还有点吃力,然后又觉得美国的主流媒体都是假新闻,整天看的还是中文的媒体、看的还是微信、朋友圈的东西,还在继续接受着中文媒体的那些垃圾信息、接受着它们的洗脑。所以中文网上的各种各样的比较丑陋的部分又被他们接受了,他们还继续受到这种熏陶。这就是他们自己不进步,所以又跟他们的子女发生了冲突的一个因素。

 

他们还觉得比他们的子女——这些从小在美国长大、受美国教育的子女更懂美国,或者更知道什么样的政策会对美国社会更有好处,觉得美国要往何处去他们更明白、更有发言权。他们这些人会有一些很奇怪的说法,比如说,我前一阵子就看到有人说美国黑人在美国不仅不受歧视、反而还受到了优待,受歧视的是华人、是白人。为什么呢?他说,如果在美国,黑人入学、就业是会受到照顾的。同等条件下,如果是黑人的话,那么就会被优先录取、优先招聘。所以,他们就认为,这个说明黑人在美国已经不受歧视了、反而是变成了一个有优势的、强势的群体。

 

这个当然是很荒唐的。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对黑人的教育方面和就业方面的优惠是有的,但是能够享受在教育方面、就业方向优惠的黑人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你不能因为有少数的黑人得到了照顾,然后就否认“黑人在总体上仍然受歧视”这么一个社会现实。为什么要对某一些黑人的教育和就业进行照顾呢?恰恰是因为黑人在社会上还总体上受到歧视。所以,为了弥补社会的不公才需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照顾。这在美国叫做Affirmative Action,简称AA,直译的话叫“支持行动”,意译的话就叫“平权行动”,为了保证黑人的权利。

 

平权行动也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我刚才说了,当时美国通过了《民权法案》,在法律上已经消除歧视。但是,我刚才也说了,在社会上还是存在着对弱势群体——比如说对黑人的歧视,这种系统性的歧视还是存在的。其次,即使对黑人已经不存在歧视了,比如说招生的人、招工的人不歧视黑人了,已经对所有的族裔都一视同仁了、大家都机会平等了,但是,即使是机会平等,黑人也是有劣势的。为什么呢?因为黑人在历史上长期受到打压,而且在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黑人的歧视。这样的话,就导致黑人在教育方面、在经济方面、在社会地位方面总体上都会比较差,这样的话他们的竞争力也就比较差。所以即使大家都来平等地竞争,黑人还是竞争不过白人的。这样的话就很难真正地改变黑人的地位,也很难真正地消除对黑人的歧视。

 

所以,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就采取这种平权行动。要来维护黑人或者女性的权益的话,光是强调一视同仁、大家平等是不够的,而是应该给这些弱势的群体一定的照顾、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样的话才能够弥补社会的不公、才能够真正地消除歧视。所以,这个就叫做“平权行动”。

 

平权行动最开始是美国联邦政府搞的,是由总统发布行政命令。但是行政命令的范围只适用于联邦政府部门、不适用于地方。但是联邦政府带了这个头以后,各地也都跟着开始搞平权行动。但是到1996年平权行动受到了挫折。当时加州还不是说像现在这样自由化,保守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

 

当时就有一些保守派认为,搞平权行动照顾了弱势群体、照顾了少数民族,那么反过来不是在变相歧视白人、歧视强势群体吗?所以,他们就提了一个提案,叫“209提案”,然后让选民们都来投、要求取消平权行动,在公立学校、还有公共的部门招生、招工、招聘不能看种族的因素。这个提案公投以后通过了。所以从1996年开始,加州的公立的部门就不能搞平权行动了。

 

比如说加州大学在录取的时候是不能看考生的种族因素的,不能说为了平权行动然后去照顾少数民族,基本上也就是看学习成绩了。后来加州慢慢地变成了最自由化的州、变成了自由化灯塔州了。在美国其他大部分州还有平权行动、包括那些保守州,结果反而是一个最自由化的州没有平权行动,这个就很尴尬了。

 

所以最近几年来一直有人提出要取消“209提案”,要把它推翻。最近有议员提出了一个法案叫ACA5,加州众议院已经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但是这个法案要变成法律,还需要交州参议院通过、然后还需要州长签字。在众议院通过以后,很多华人很不满(这几天可能大家在中文网上看到了),攻击这个ACA5,说如果这个ACA5一旦通过了,就要在大学招生的时候搞种族配额了,根据你这个种族在人口当中占的比例来录取,这样的话对亚裔就很亏。现在加州大学亚裔占了40%几,但亚裔在加州人口只占12%。所以他们认为,ACA5一旦通过,那么加州大学以后招生就只能招12%的亚裔了。所以这些华人就发起了反对ACA5、发动大家去抗议去。有一个中国的时评家叫“石述思”,他最近这段时间号称也是在洛杉矶、写了好多关于洛杉矶疫情的文章,里面也提到这个ACA5,说录取的时候要搞种族配额了、这个是为了黑人的利益来牺牲华人的利益,所以引起了公愤、大家都去反对。

 

这个其实完全是造谣,因为ACA5是要去推翻209提案。把209提案推翻以后,让加州可以采取平权行动、跟其他的大部分的州一样,并不是说要实行种族配额、这个法案里头根本就没有说要实行种族配额这一条。而且美国最高法院很早就已经判决过:如果说在录取的时候实行种族配额是违宪的、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有人有想法的话也不可能实施。所以这个纯粹就是造谣了。但是美国最高法院也判决过,如果学校为了学生的多样性,那么是可以适当地照顾比较弱势的少数民族的。

 

美国的大学都是希望校园能够多样化的,所以它们一般都是支持平权行动的。像加州大学没法实行平权行动,但是他们都是希望能够实行平权行动的、希望能够适当地照顾某一些弱势的少数民族,这样的话让这个大学的学生群体能够更具有代表性、更具有多样化,不要跟校外、跟美国社会脱节太严重。现在加州大学没有实行平权行动、主要是靠学习成绩,亚裔就特别地强势,因为亚裔相对来说是比较会读书的。亚裔也比较愿意在教育上投入,特别是对于华人来说,把教育自己的子女上名牌大学作为人生的最重要的目标。这个在其他的族裔是很少见的。愿意投入、又有经济条件,那么结果当然就更容易上好的大学了。所以亚裔在加州大学的比例已经高达40%几、在伯克利40%几都是亚裔。

 

这种情况跟美国社会就脱节了。学生在校园里头如果不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族裔、各种各样的文化,等走出校园,那就不利于适应社会。毕竟人生并不只是上了大学就好了,还是要毕业、要工作的。所以,整个社会脱节、不具有足够的多样化的话,实际上对教育是不利的。甚至那些反对平权行动的人,有的人实际上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我有一个朋友就反对平权行动,认为是变相地歧视华人,但是他又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到加州上大学。他的理由就是:去伯克利?那里亚裔学生占到40%几,那你跟到中国去上学有什么区别?——他也不觉得自己自相矛盾。所以,校园的多样化能让各个族裔在校园的群体当中更具有代表性。这个对于教育是有好处的,包括对华裔学生的教育也是有好处的。而且平权行动也并不只是限于在教育、在招生方面。而那些华人一代移民反对平权行动,他们集中的就是在招生这一方面。但是招工呢?因为平权行动不局限于教育,它还关于就业、关于你能不能从政府拿到合同,都是可以照顾弱势群体的。华人上完了好大学、然后毕业出来工作,如果从事科研、从事的是技术性的工作、当工程师,也许还不会受什么歧视、还不需要有平权行动的照顾,但是如果是从事其他的更多的行业,比如说从事商业、从事演艺界,或者是到部队里头、甚至是到司法部门去当法官的、执法部门去当警察,在其他的这些领域、在其他的这些职业当中,其实同样也存在着对华人的歧视、华人也是受打压的。

 

在一个公司里头搞技术的很多是华人、但是当管理的就很少,因为他们认为华人不善于搞管理。就是说隐性的这种歧视、系统性的歧视还是存在的。所以在就业这方面,有更多的领域,实际上华人还是需要受照顾的,平权行动对华人也是有益的。你光是盯着大学的入学这一块,这个是很短视的行为。

 

对华人一代移民来说,他们本人实际上都已经上完学了、工作基本上也固定了,也就是搞搞科研或者什么技术性的工作。主要是这些方面。所以有没有平权行动,对他们来说也没有影响了。他们之所以要反对平权行动,觉得是在为自己的子女着想。但是他们的子女是不领情的,因为他们的子女在美国受的教育更具有平等的观念,也更知道平权行动总体上对于华人是有好处的。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在瞎折腾、是在胡闹。这个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些父母想把中国那种传统观念——觉得为自己的子女好、觉得自己更善于安排子女的未来——这种做法要搬到美国来了。

 

如果我们在的是一个很理想的社会——很公平、很公正的社会,已经不存在种族歧视了,那么当然就业也好、教育也好、干什么也好,都可以完全无视种族因素了,大家都一视同仁了。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现在还不是处在那样的社会、在社会上还存在着种族的歧视,那么就不能无视种族的因素,在教育方面、在就业方面就应该适当地给弱势的少数民族一定的照顾。

 

同时,我们希望早日有一天让这个社会真正变得非常公平、不存在种族歧视。当然那个时候已经不需要平权行动、不需要对某一个少数民族做出照顾了。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平权行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华人总体上也是能够从中得益的。所以,作为华人、也是美国少数民族,不要去歧视别的少数民族,不要去跟种族主义者、跟白人种族主义者抱团,不管他们表面怎么说,实际上压根儿是瞧不起你的。

 

本来还有别的问题要谈,但今天时间已经拉得很长了,那就到这里吧。接下来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互动====

 

网友:方老师,请问您对《乱世佳人》的下架有何评论?小说《乱世佳人》是否也应该下架?

 

方舟子:乱世佳人的原著——《飘》,这本小说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它里面美化南方的奴隶制、奴隶主,甚至美化3K党。在小说里头,3K党是作为英雄人物出现的。它在被改编成电影这个过程当中,制片人、编导已经做了处理了,把3K党都改掉了、那个成分就没了。但是,改编的时间比较早、是上个世纪30年代,还是有美化奴隶主的内容,那么现在来看是有缺陷的。视频网站并不是说把这个电影完全下架、永远下架,他们只是把它临时下架,是要对里面的、现在看来是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做出说明,然后再重新上架。不会去改电影的内容、而是要以某种方式作出说明。具体怎么做出说明,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会在电影放映之前加一番评论?免得观众受到误导,这个是我能想到的。

 

但是对于名著有一些过时的内容,这个实在是很难免的。没有必要因为它有一些过时的内容,然后就一概地把它否定、把它完全下架、把它列为禁书,我觉得这个没有必要。但是可以通过加注解、加评论的方式来对读者、对观众进行一些指导,特别是对未成年的读者、未成年的观众,免得他们受到误导。我觉得这个是可以接受的做法。

 

网友:方老师,许多人认为黑人自身社会问题严重,他们移民到哪里,就会弄坏哪里的社会秩序,这是他们被别人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没有反思自己。是这样吗?

 

方舟子:各个族裔的人里面都有素质很差的人。作为少数民族,里边出现一些素质很差的人就很容易被放大。这样的话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偏见。所以你不要因为说在中国混的黑人当中有一些素质比较差的,然后就一概地认为这个就是很典型的黑人。没有统计数据表明,光是靠大家传来传去的,这个是很容易误导的,实际上也反映了某一种偏见。

 

网友:请问方老师,美国对生活在美国的华裔有歧视吗?美国警察对华裔友好吗?

 

方舟子:美国还有很多白人种族主义者,他们是歧视所有的其他的族裔的人的,包括华人也是会受他们歧视的、并不只是歧视黑人。只不过,在黑人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所以,华人在美国会不会受歧视?当然也会,特别是在一些比较保守的地方,对华人的歧视会更加严重。

 

网友:方老师,美国的同学告诉我:一个简单的事实:ACA5的主要作者就是圣地亚哥的非裔州众议员。第二,ACA5在公校录取方面的影响,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亚裔,为什么?现在加州大学亚裔的比例比较高,那是大批亚裔家庭努力的结果。如果ACA5通过,种族因素就会成为大学入学的一个考虑因素。就像国内给少数民族和不同省份的照顾一样。怎么招更多的非裔和拉丁裔的学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减少其它族裔的,特别是亚裔学生。

 

方舟子:ACA5并不是说只是针对大学招生的,它涵盖了教育、涵盖了就业、涵盖了政府合同,这些方面都要恢复实行平权行动的。所以亚裔在大学招生当中跟现在比也许会吃点亏,但在其他的方面、更多的方面会是赚的。所以只是盯着一个大学的录取,觉得能够上一个名牌大学就是人生的最高的成就,这个是非常短视的做法。而且,有一些人觉得各方面好处都要占——大学录取的好处要占、就业的好处也要占。如果说什么好处都想占、不愿意做出一点牺牲,那么,这个就是非常地自私。

 

网友:请问方舟子,如何看待我们平时生活中对素质很低的国人,比如一些农民工,保安等有歧视的行为?你怎么看待或对待这种人?

 

方舟子:各个群体都有素质很差的人。如果说你瞧不起的只是个人、而不是扩展到整个群体,那么这个就不叫歧视;你如果说对整个群体,因为里面一些素质差的人因此对这个群体的人都抱有了偏见,那这就是歧视。

 

网友:方老师,您讲到中国社会环境和教育导致的很多华人内心深处的歧视烙印,那么您在出国读书前有没有也受到中国社会教育文化的一些不好的影响?

 

方舟子:我在中国受的教育、又是在中国的文化环境当中长大的,也会受到里面的一些不好的因素的影响。所以,首先你自己要有这个方面的意识、要这种反省的意识;其次,你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去接受一些更先进的东西。不要因此就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自己在中国接受那些教育、那种文化就是最好的,然后去拒绝更先进的内容、甚至还要鄙视它们。

 

网友:方老师好,我身边有好几个严重黑人种族歧视者,他们认为黑人天生智商低、好吃懒惰、天生具有暴力倾向,说他们他们介于人与大猩猩之间动物。我也发现他们对进化论持怀疑态度。我想问方老师有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关于人种方面科普书籍或者文章来系统的驳斥他们的观点?

 

方舟子:关于人种的科普我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叫做《基因与人种:人类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那篇文章是收在《方舟子自选集》里头的,你可以找出来看一下。如果没有这本书建议你买一本。

 

网友:方老师,现有国内人文教育体系下,大众的权利意识是不是没有产生基础?

 

方舟子:你现有的中国的教育体系下,你想要产生这种平等平权的观念,主要还是要靠自学的,不能指望这样一个教育系统能够教你具有平等、平权的思想的。

 

网友:想请教一下方先生:UCLA教授在回答白人学生的那封邮件中有些不恰当的词语,但作为教授他是应该保持code of academic conduct,对学生应该平等对待。他现在最后可能要被fire,这样对教授是不是也有点过分了,想听听方先生对整件事的看法

 

方舟子:UCLA的那个老师不是个教授、是个讲师,讲师不是铁饭碗的、而是合同工。那么,如果你有什么出格的地方,比如跟学生打交道的时候做得不够好、不够规范,别人是可以不跟你续合同的,不一定要把你开除。至于说学校怎么处理,这个完全是学校自己的事了。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合同到期了以后(讲师的合同一般是三年的),觉得这个老师不够格就不续了,不一定说要开除。

 

我们今天主要是讲种族的问题,就是不要有种族歧视。跟这个相关的还有一个性别歧视的问题、还包括性倾向的歧视问题。这个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今天我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再见!

 

批判性思维看时事——以太极拳为例

2020年7月7日星期二

(2020年5月31日科学猫头鹰微课实录)

 

每过一段时间太极拳就会在网上引起一番风波。从几年前徐晓冬把那个什么“雷公太极雷雷”一拳给打倒了,到去年福建中医药大学说是申请到了一个研究太极拳的项目,一直到最近一个叫马保国的被一个业余的拳击手在30秒内打晕过去。每次这些事情在网上都很热闹,大多数的人都是趁机对太极拳进行一番抨击、嘲笑,甚至其中也包括一些科学爱好者。

 

因为我本人练太极拳练了很多年,有时候也为太极拳说点公道话,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包括一些科学爱好者的不满,认为这是我的一大缺陷、一个缺点——是因为我自己本人被太极拳也给骗了,所以就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没有科学精神、不讲科学了。所以这些人就自认为比我更懂太极拳,而且更懂科学。

 

我估计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也很难会发生什么改变。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太极拳又会在网上引起风波。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来理一理关于太极拳的一些问题,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要从批判性思维的这个角度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怎么样能够科学理性地看待太极拳这一种传统的东西。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就是,在擂台上被打倒的那几个人,虽然媒体为了耸人听闻把他们称为“太极大师”、甚至“太极宗师”,他们也以“太极宗师”的身份自居,但是他们实际上跟太极拳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是打着“太极”招牌的江湖骗子。所以把一个“太极骗子”给打倒了,是不能说明太极拳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一个人熟悉太极拳的话,那么一看那个雷雷跟徐晓冬比武的视频,或者一看那个马保国跟人比武的视频,一看就知道,雷雷还有马保国是根本就没有正而八经地练过太极拳的。他们摆出的那种架势,一看就是不具有太极拳的特色,是没有太极的味道的。甚至,他们连传统武术的代表都算不上。比如说,传统武术特别地讲究“下盘要稳”,但是你看雷雷、看马保国,他们有个特点,就是下盘是轻飘飘的,所以被人一打就倒了。

 

如果你没有练过太极拳,对太极拳不熟悉,从他摆出的拳架你看不出来这个人究竟有没有练过太极拳,那么,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可以知道这个人究竟能不能代表太极拳、跟太极拳有没有什么关系,那就是上网查一下这个人他的师承是怎么样:他的老师是谁,他是向谁学的太极拳?因为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跟中国其他的传统的东西一样,都是特别讲究师承的,就是你是必须向老师去学的。

 

太极拳是不可能自学的,是不可能说通过看视频、看书、或者看别人练拳,然后就学会了太极拳。所谓的“杨露禅偷拳”那只是传说而已,他最终还是要向师傅去学的。特别是,太极拳跟其他的拳术还不太一样,它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没有老师来教的话,你是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太极拳是怎么一回事的。所以在太极拳的拳谱里头,有一句话叫做“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就是你要进门、要知道太极拳是怎么回事是必须有人亲口来传授才有可能的。

 

一般说的太极拳,都是指的是杨式太极拳。这是一般的人想起太极拳的时候马上能够想到的。杨式太极拳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从杨露禅开始算起(那是清代时候的事),那么它的传承的脉络是非常地清楚的:杨式太极拳怎么一代一代地传过来,传到杨露禅孙子杨澄甫发扬光大,杨澄甫教过多少个徒弟,这些徒弟分布到全国的哪一个地方,他们又教了谁……这些全都是有据可查的。

 

其它的太极拳的流派应该也是类似的,就是这种传承关系都是很容易查清楚的。所以一个人如果自称是“太极高手”,那么他必然是向一个很有造诣的太极拳师正式地去学过拳的。就是他也应该能够算是一个太极的传人,而不会说是一下子冒出来的、是自学的,或者是向无名小辈学了,然后一下子突然开悟了变成了一个“太极大师”、“太极宗师”,这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个人究竟能不能算得上是太极高手、能不能代表太极拳,我们查他的师承的关系就可以搞明白的。比如说像马保国——就是最近被打倒的那个所谓的“太极宗师”,我查了一下他的资料,他自称最开始学拳是向他爸爸学的,是“祖传的”。但是他们马家是跟太极拳没有任何关系的——就是在太极拳的传承里头是没有他们这一家族的。所以即使他爸爸真的教过他拳的话,那也不可能跟太极拳有什么关系。

 

他跟太极拳能够扯上关系的,是在90年代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公园参加过3期的陈式太极拳推手培训班,每一期一个月。也就是说去学过两、三个月那样子,而且只是学推手,没有学拳架。如果对太极拳有了解的话,就知道你如果没有学过拳架去学推手,基本上就是去挨打而已。教他、办那个班的那个人能够算得上是一个太极传人——他是北京的陈式太极拳冯志强的一个弟子,他办班教过马保国这个可以相信是真的,因为有马保国跟这个师傅的一张合影。但是,这个太极拳师不认这个马保国是他的徒弟。这个太极拳师在网上列着他的弟子名单,里面并不包括马保国。

 

像他们这种拳师为了推广太极拳,或者干脆只是为了去赚钱走穴,就会在大学校园或者是在公园(现在可能还又多了一个在武馆里头)会办这种培训班。这种培训班因为是以推广或者是以赚钱为目的的,谁只要交了钱都是可以来学的,并没有说经过任何的挑选的。在这种班学习也就是能够对太极拳有一点接触,是不可能有很深入的学习的,特别是很短期的、就那么两三个月,那基本上只是有一些很粗浅的认识。而且这种班的学员因为来者不拒,所以人数是很多的,可能一办就很多期。很多年下来,这种培训班的学员可能有好几百个、甚至有上千个都有可能。所以像这种培训班的成员,就是不能算成是那个太极拳师的弟子的,你不能因此就自认为是太极传人的传人了。

 

像马保国,他跟太极拳能够沾点边的关系也就是在这种普及型的培训班去学过那么两、三个月。所以最多最多也就是算一个武术的爱好者、太极拳的爱好者而已,是不能认为他就是属于太极拳的传人、太极的高手、或者是太极拳的代表的。所以我们即使只是去查这个传承、查他究竟向谁学的拳,也可以知道他是跟太极拳没有关系的,是不能代表太极拳的。

 

他自称“太极宗师”,自称是一个叫什么“浑元形意太极门”的掌门,那都是自己吹的。包括那个雷雷自称是什么“雷公太极”的掌门,办班收徒弟,都是自己吹嘘的。这个只能说明他们是在打着太极拳的招牌在招摇撞骗。现在自称“太极宗师”的可以说全都是骗子,因为太极拳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了,现在也没有像以前那种自创门派的条件。所以如果自称是“太极宗师”的,都可以当成是骗子。

 

所以你把一个太极骗子给打倒了,你打倒的是一个骗子,跟太极拳实际上是没有关系。你是在替太极拳来“清理门户”,甚至连“清理门户”也算不上——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进入到太极拳的门户,而是在替代太极拳来打那些打着太极拳招牌的骗子,是在替太极拳清理骗子。所以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太极拳没用,或者说太极拳不能打、没有实战的价值,这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

 

有一些人说,你认为被打倒的这些人都是骗子,都不能代表太极拳,那你行你上啊。我是不行的——因为我不是什么“太极高手”,我也不能代表太极拳去跟人家比武。有一些人说,那你就让真正的太极高手上去,去替太极拳正名、去维护太极拳的名声,为什么这些太极高手不愿意出来呢?

 

那些真正的太极高手不愿意出来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一些太极高手可能根本就不愿意去跟人家打架、去比武,他自己玩一玩就算了。还有一些太极高手可能也知道、觉得自己不行,怕上去打输了然后影响到太极拳的名声。还有一些太极高手,可能现在因为社会地位已经很高了,他更不愿意去跟像徐晓冬或者是那种业余的拳击手去比武——因为你比武比赢的话对他来说又没有什么好处,而比输的话就惨了。最多可能会让徒弟去比而已。

 

如果大家想看这种热闹、想看太极高手或者太极传人出来跟徐晓冬或者跟哪一个拳击手比武,我觉得这种愿望基本上不太可能实现,就是我刚才说的这几方面的原因。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些人不愿意出来、不愿意去比武,那么太极拳究竟能不能去比武?究竟有没有实战的价值呢?能不能实战、或者更通俗的说能不能打架?

 

太极拳能不能实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明白什么叫“实战”?我们怎么定义“实战”、什么样的比武的方式能够称为“实战”?如果说“实战”指的是两个人根据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比赛、进行比武,那么太极拳肯定是能够实战的。为什么呢?因为太极拳有自己特殊的比武的方式,那就是推手。只不过,这个推手是需要满足一定的规则的。

 

有一些人说了,推手不能算实战——因为是你们太极拳圈子里头自己制定的规则自己玩的。如果按这个定义的话,那么有很多的比赛、比武也都不能称为实战。比如说,摔跤那也不能算实战——因为摔跤也是有规则的;柔道也不能算实战了——因为柔道也是有规则的;拳击也不能算实战了——因为拳击也有规则。拳击不让用脚,对吧?甚至自由搏击实际上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也是有一定的规则的。

 

当然,很多人认为所谓的“实战”就是没有规则的乱打——你要怎么打都可以。那样的话,那当然太极拳的推手是不能算实战的,而且拳击呀、摔跤啊、柔道啊、跆拳道啊、空手道之类都不能算实战了——只要有规则的都不能算实战了,那就是两个人瞎打,你有什么招都使出来的瞎打。认为这个才叫“实战”,那好,我们姑且认为说实战的定义就是这种没有规则的乱打、或者是只有非常少的规则的乱打,比如说不能打一些要害部位,其他都可以打的这种无规则的搏击。

 

如果我们认为实战就是两个人基本上没有规则的这种自由的搏击,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要看跟谁打:如果说跟一个普通的人、没有真正怎么去练过搏击的人打,那么太极高手要打这些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以前、几十年前、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对太极拳很感兴趣,接触过一些太极高手,我亲眼就见过好几场的比武。除了他们之间的互相的比武,有时候还要对付外人的挑战。因为一般的人总是觉得,你们打太极拳打起来慢悠悠的,这怎么可以打架呢?当然,如果以这个理由,那么反问一下:那其他的武术打起来是很快的、很有力的,那是不是意味着它们就能够用来打架呢?你这么问的话,这些人就会说,那个只是套路,套路是不能打架的,谁会按你这个套路来打架啊?这个实际上是对的。你练套路并不是说是为了真正能够用于打架、用来实战的。所以跟这个快、慢是没有关系的。

 

太极拳之所以打起来比较慢是有原因的。打太极拳的套路,它不是为实战做准备。首先它是一种锻炼方式、是一种身心锻炼的方式,是要带着呼吸、带着意念,所以就必须要慢、是不能快的,是要配合呼吸的,不可能快的;其次,打太极拳套路,它是对太极拳基本功的一个训练,只有在比较慢地练拳架的这个过程中,才有可能纠正一些动作的错误,才能够达到练太极拳的一些要求。

 

还有一点,我个人的感觉是,之所以太极拳打得慢,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练下盘功夫的方式。虽然太极拳号称也有“桩功”,但是据我所知真正去站桩的、为了练太极拳去站桩的很少的。那么如果打太极拳慢慢地打下来,然后把重心放得比较低、架子比较低的话,打个十几、二十分钟打下来,那就相当于站了十几、二十分钟的桩。所以这个是下肢的锻炼,打太极拳也是一种锻炼下肢肌肉的方式。

 

太极拳这个套路有个缺陷,就是对上肢的肌肉锻炼是不够的。所以那些太极高手实际上也要锻炼上肢的肌肉的。以前的一种锻炼的方式就是抖太极大杆——拿一根非常长的棍子抖,这个是需要很大的力量的。我的太极拳老师教我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他那个时候是每天起来也要舞一根铁棍子用它来代替太极大杆,用太极大杆的套路要耍100遍的这个铁棍子。

 

练太极拳也是要做力量锻炼的。一般人觉得太极拳不是讲究什么“以柔克刚”、讲究“四两拨千斤”,不需要力量么?这个完全是错的。太极拳也是要讲究力量,力量越大的话,你“克刚”更容易“克”,对吧?本来“四两拨千斤”,你就可以“四斤拨万斤”了。所以,并不是说不讲力量,它只不过是不讲究用力量去顶撞而已,不讲究所谓的“蛮力”,并不是说不要力量,所以也是要做力量训练的。

 

还有,还要做反应的训练,这个实际上就是推手。推手就是对力的感知、反应的一种训练。你怎么样感觉来的力量的大小,然后不多不少地把它化解掉;然后怎么样抓住对方的“死点”,把它打出去或者把他打倒。所以这个实际上就是一种反应的训练。虽然推手会被说得比较神秘,一些练太极拳的人把它说的很神秘,但说到底实际上还是一种力的应用,是有它的力学道理在里头的。我们不说那种比较玄乎的什么太极的功夫,我们只看这种力量的训练和这种下盘的训练、还有这种反应的训练就可以知道,一个太极高手要跟一般的人打架至少是有优势的。

 

但是现在一般人一说起“实战”,都说你要跟那种自由搏击的运动员去比武,你打得过吗?我想,如果是跟这种职业或者半职业的搏击运动员要比的话,太极高手很可能是打不过的。现在的职业或者是半职业的格斗运动员都是在体育科学、营养学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高强度的训练培养出来的。而太极高手都是业余的。我们说的高手、这种民间的高手都是业余的——他们都是没有经过高强度的、职业的、科学的训练的。所以,是不太可能打得过这些格斗运动员的。这个是传统与现代的区别、还有是业余与职业的区别,那这之间的鸿沟是很大的。

 

所以要让太极高手去跟格斗运动员比武的话,我认为很可能是打不过的。当然也许有一些太极高手经过一些格斗的训练,也有一些散打的运动员冒充太极高手跟人比武——这完全有可能,但这个就跟太极拳没有关系了,跟传统的武术就没有关系了,而是打着传统武术的招牌用现代的格斗术去跟人家比武。这种情况我们不考虑。我们说的是真正的练太极拳的传统的这些人要去跟格斗运动员比的话,我是不相信他们能够打得过的。

 

但是,一个太极高手打不过格斗运动员,不等于说太极拳就没有实战的价值。就是我刚才说的,就要看你怎么样定义“实战”了。其实很多人关心的是:太极拳有没有防身的价值?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应该基本上没有谁说目的是为了去跟人家比武、去格斗,现在练太极拳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健身。其次,必要的时候能够防身。所以一般的人说的实战的价值,可能更关心的是有没有防身的价值。

 

我刚才说了,如果你太极拳练得好,去对付一般的人还是有优势的。那么这个就可以说是一种防身的价值了。尤其是,太极拳跟别的武术不太一样的是,它有“推手”这种很特殊的竞技方式。推手也是有一定的防身的价值的。因为推手是在练习怎么样对付对方的这个力量、怎么样来抓住对方的弱点把它打出去。当然它有一定的规则,就是你在推手的时候是两个人必须搭手的,是必须要沾在一块的。有一些人就说了,那这个有啥防身的价值啊?人家要一拳打过来,你也没办法说用推手的办法把它对付过去,对不对?

 

如果按这个理由的话,那么你练摔跤也没有防身的价值了,练擒拿也没有防身的价值了,甚至练柔道也没有防身的价值了。因为人家都可以一拳打过来,对吧?甚至练拳击也没有防身的价值了,因为人家不跟你“一拳打过来”、人家一脚踢过来了,你拳击怎么办?就不练这个怎么样对付一脚踢过来的。所以,我觉得你不要把防身的价值理解得太狭隘,好像是必须要对付拳打脚踢才可以的。因为有时候防身还意味着你如果被人家抱住了怎么办?被人家抓住了怎么办?比如说像“女子防身术”,实际上都是练的就是被人抱住、抓住要怎么办。不能说这个没有防身的价值。那么在你被别人抱住、抓住的时候,推手还是有价值的。

 

所以,也没有必要说,因为觉得太极高手、太极大师打不过格斗运动员,然后就认为太极拳一点实战价值都没有。它用来对付一般的人、用来防身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但是,我刚才说了,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其实最主要的是为了健身,甚至连防身也是很次要的。太极拳健身这个作用,是一直在、一直有的,可以持续一辈子的;防身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所以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健身。

 

一说到太极拳健身,也有一些人是很不以为然的。他们不仅认为太极拳没有实战的价值,甚至连健身的价值都没有、完全是垃圾。网上经常看到的一种说法是,你要健身练太极拳还不如去跳广场舞、或者还不如去做体操。就是认为太极拳健身的价值比不上广场舞、比不上体操,或者最多最多是跟广场舞、跟体操是一样的。

 

如果按这种逻辑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你练广场舞、练体操,那还不如就去跑步、去游泳、去打球。实际上,不同的锻炼方式有不同的特色,并不能因为你推崇某一种锻炼方式,就把别的运动方式说得一文不值。只要某一种运动方式有它的特色、有它的优点,那么你就可以去练它、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太极拳跟体操、跟广场舞相比,因为它动作比较优雅大方、比较复杂,所以练太极拳不会觉得单调、就会容易坚持。所以练太极拳练入门的很多人就这么每天都练,然后坚持这么一辈子,与你跳广场舞、练体操那种比较单调的动作、纯粹是为了健身的这种比较单调的动作相比,是更容易坚持的。

 

当然,太极拳最大的特色并不是说因为它不单调、有趣味、容易坚持,因为还有别的运动方式可能也有类似的特点。太极拳最大的一个特点、其他的运动很难替代的一个特点,它是一种很特殊的身心锻炼的方式。这个身心锻炼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说是“既锻炼身体又锻炼心灵”,那不是这个意思。“身心锻炼”是一个生物医学界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这种锻炼方式——动作配合着呼吸、配合着意志这么一个锻炼的方式。

 

像瑜伽也被认为是一种身心锻炼。但是我是不建议大家去练瑜伽的。因为瑜伽有很多动作是不自然的、是反关节的动作,搞不好那就很容易损伤。瑜伽带有很强的神秘的色彩,搞不好就入了邪教了。在这方面,太极拳是有它的优势的:它动作比较自然,是不容易受伤的。当然我指的是杨式太极拳,也许陈式太极拳不太一样,有的动作蹦蹦跳跳也许有可能造成伤害。但是杨式呢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的。

 

虽然有一些练太极拳的人也喜欢把太极拳说得很玄乎——这个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但是,它的神秘感是没有像瑜伽那么强的。所以练太极拳是不会有入了邪教的危险的。所以我建议,如果你对身心锻炼感兴趣的话,那么太极拳应该是首选。

 

有一些人可能就觉得奇怪,你说身心锻炼是配合呼吸、意念这种锻炼方式,你怎么也讲“意念”?“意念”不是一种迷信的东西吗?其实不是的——不要一想起“意念”就觉得好像是那种气功大师在骗人的东西,那不是。像这种身心锻炼是目前国际生物医学界的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领域,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因为现在一般地认为说,身心锻炼有一些好处是其他的锻炼方式难以做到的,它对治疗慢性疾病、还有对于改善心理的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这种好处并不是说想当然的,而是有很多的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作为基础的。像太极拳已经被研究了好几十年了。国际上对太极拳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因为台湾有一个太极大师叫郑曼青(他是杨澄甫的弟子、因为跟国民党的关系逃到台湾去了),在台湾教了很多人。他自己到美国来教拳、他的弟子也到美国来教拳,这样慢慢地就传到世界上去了,引起了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兴趣。所以从六、七十年代,国际生物医学界就开始在研究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有好几百项的研究,包括直到现在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的研究一直还是一个热点,过一段时间就有论文、新的研究结果发表。所以说它是有科学基础的。当然研究太极拳的健身作用,这种研究有的质量高、有的质量比较差。所以,对于太极拳究竟有哪一方面的作用?我们说它对慢性病的作用,慢性病有好多种,它对哪些慢性病有作用?以及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心里疾病也有好多种,它对哪一些心理疾病比较有作用?这个证据的强弱是不一样的,有一些证据比较强、有一些证据比较弱。但不管怎么样,这些研究都认为,太极拳对治疗某一些慢性的疾病、还有对于改善心理的健康是有一定的好处的。这个是已经被国际医学机构、还有各个国家的医学机构所认可的。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太极拳作为一种锻炼的方式已经有好多年了。其他的国家级的或者国际的医疗医学机构推荐太极拳也不少。像美国的风湿病学会就推荐有关节炎——有膝关节炎和髋关节炎的患者练太极拳,这个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关节炎的状况。所以这个跟很多人的说法是相反的——很多人都认为说练太极拳把关节搞坏了,其实不是的,练太极拳是对关节有益的。

 

最后我讲一点,就是有很多人之所以反感太极拳,是因为他们认为太极拳跟中医是性质一样的东西。所以我再讲讲太极拳跟中医的关系。太极拳传统的理论因为也讲阴阳五行,所以在这方面跟中医是有相似的地方的。但是,这种“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所谓“中国哲学”,只要中国传统的东西都会讲阴阳五行的,那么不能因此就认为说中国传统的东西都跟中医是一回事儿。

 

有一些人说了,你说你见识过太极拳高手能够打败一般的人,那也经常有人说某某人被某一个中医大师给治好了呢?这个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不相信某一个人真正是被中医大师给治好的、认为这些中医大师都是骗子,那是因为我们知道对于医疗来说存在安慰剂效应——你可能是因为安慰剂的作用好的,跟中医药没有什么关系。但对太极拳来说就不存在这种安慰剂效应的:你说跟一个太极高手比武被打倒了,难道是被吓倒了?所以不是因为心理作用,那是不一样的。

 

像太极拳的这种健身的作用是被很多的生物医学的研究所证实的、然后被国际的医学机构所认可的。那么,这点也是跟中医药不一样的。国际的这些权威机构是不认可中医药的作用的。所以,不要因为对中医中药反感,因此就祸及到太极拳、认为太极拳也都是垃圾。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我们不能轻信,但是也没有必要就一概否认。

 

我之所以要为太极拳说公道话,实际上也是在做科普。因为科普的是生物医学的研究结果、科普的是国际权威机构的看法,并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我没有练过太极拳的话,那么我同样会来做这种科普,让大家来了解太极拳的健身的作用。只不过,因为我练过太极拳,而且练了很多年,对太极拳的了解要比一般的人要深入,所以就要比一般的人更容易识别太极骗子。但是我讲太极拳的这种健身作用,从来不会去讲个人的体会。如果去讲个人的体会,那就真的就跟那些中医粉讲自己对中医中药的体会一样了。所以我一般都不会去讲,说我因为我练太极拳所以我身体变好了、或者是说精神很健康等等。也许有作用,但是我不会去讲。这种健身的作用是要经过生物医学研究才能够确定的,是不能拿个人的经验来说问题的、来说事的。

 

所以我替太极拳说一些公道话,并不是因为我练太极拳、有感情,而是在做科普。只不过,我比一般的人更了解太极拳,更了解国际生物医学界对太极拳的研究,更了解这些国际的医学机构对打太极拳的看法,并不是在讲个人的观点。

 

我们如果要反对一个东西,不管是反对太极拳也好、或者是反对别的东西也好,那么你至少应该对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很多人反对太极拳都只是凭想象的,那这些人反而认为比我更懂太极拳、比我更懂科学,认为我在太极拳的问题上堕落了。我认为,这些人表现得才是没有科学精神、才是真正地堕落了。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接下来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

 

========互动=======

 

网友:方老师,我觉得推手和中国式摔跤作为对抗性运动,其技巧性观赏性和安全性都高于柔道自由式摔跤甚至自由搏击,为什么推广不开呢?是不是观众更愿意看暴力血腥的项目?

 

方舟子:中国式的摔跤我不懂。至于说推手那是很难推广的。因为推手要推得好,是要有一定的太极拳拳架的基础的。我看过推手的比赛的视频——就中国大陆的这种推手比赛的视频,说实在的没什么看头,因为那些运动员明显不像是练过很多年的太极拳的样子。

 

网友:方老师您好。想顺便问一下方老师如何看待电影《好莱坞往事》“侮辱”李小龙事件?这个电影是否在“抹黑”中国传统武术?老师觉得李小龙真的能和专业技击手抗衡吗?谢谢。

 

方舟子:李小龙是一个演员、并不是一个职业的格斗运动员。所以我是不相信他能够跟职业的格斗运动员去比武的。关于他去比武的那些都只是传说而已、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至于说《好莱坞往事》有没有去抹黑?即使抹黑李小龙那也不等于抹黑中国的武术。即使抹黑了中国武术又怎么样呢?所以我觉得像这种事情没必要对一个电影有太大的不满,本来它就是一个娱乐的电影。

 

网友:方老师,很明显太极拳是个有价值的事物,您对太极拳的推广有没有什么建议呢?谢谢!

 

方舟子:我刚才说了,太极拳目前的最重要的价值实际上就是它的健身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身心锻炼的这种健身的价值。有关太极拳的健身价值的研究,基本上研究的是杨式太极拳。所以,太极拳推广的话还是应该以杨式太极拳为主。目前来说,陈式太极拳的势头很凶。但是,我是觉得陈式太极拳跟杨式太极差别还是很大的,真正能够体现太极拳特色的还是杨式的。作为一种身心的锻炼方式,杨式可能是更合适的。

 

网友:我想问下太极拳该怎么去学,既然说看视频没用,怎么能找到靠谱的老师

 

方舟子:要学太极拳肯定是必须要找老师学的。那么找老师你怎么样避免找到一个不懂装懂的、或者甚至是找到一个骗子呢?很重要的一点,刚才我谈到了,你要去查他的师承,就是他是向谁学的?还有一点其实也很重要,就是你去试一试他的推手。真正的好的太极拳的老师都是会推手的,而且他是不怕别人来跟他推手的,特别是像你这种根本不会推手的人,他更不怕。所以你可以去试一试,他能不能轻易地把你打倒就知道了。

 

网友:很多人热捧徐晓东,甚至称他是“搏击界的方舟子,请问方老师如何评价一系列炒作得很热门的传武界打假的意义?

 

方舟子:徐晓东用比武的方式去打传统武术的假,当然这个很热闹、大家都喜欢看打架。但是,我觉得他现在打得这些假基本上还是以打骗子为主。像他打的雷雷这些人严格意义上来说跟传统武术实际上也没什么关系。我希望他能够去真正地打倒那些传统武术的高手、真正能够代表传统武术的。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些人可能是不会出来跟他打的。这个原因,我刚才实际上也说过了。

 

网友:方老师,现在大部分妇产医院针对孕妇都开了孕妇瑜伽班。刚才你讲到瑜伽动作是反关节的容易受伤不推荐,那么对孕妇来说这种医院的瑜伽课程是不是最好不要再上了?

 

方舟子:我不知道孕妇做瑜伽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必要性?我刚才谈到了身心锻炼,但是我并没有见到有研究来证明说身心锻炼会对孕妇有什么特殊的好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去参加这种“孕妇瑜伽班”,因为毕竟练瑜伽还是有身体受损的风险的。

 

网友:方老师您好,网上有不少杨式太极拳的教学视频,有85式、40式、24式等,哪一种才是正宗杨式太极拳?初学者如何才能练好太极拳呢?

 

方舟子:传统的杨式太极拳是80多式的。从锻炼的效果来说,你学的这个“式”越多,那么练的时间越长,当然锻炼的效果也会越好。所以,如果你真正的要练太极拳、要学太极拳的话,要学杨式太极拳还是应该学这个80多式的。40式的那个是当时是为了表演搞出来的。因为你如果要比赛,打一个80多式的太极时间太长了;这个40式很短就练完了。24式的简化太极拳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学。

 

网友:可以请问方先生是师承的太极传人吗?

 

方舟子:我并不是太极传人、也不是太极高手,只不过我跟一个太极传人认真学过一段时间而已。但是,并没有说正式地拜师去学。

 

网友:平时在公园里和电视上看有人打杨氏太极拳,动作优美柔中带刚赏心悦目,练习的人自己也是像跳舞一样的觉得很优美飘然?请教方先生,这是否可以作为有益身心健康的一个证据?

 

方舟子: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好处,跟它这个拳的动作优美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我说动作优美,可能一个作用就是会增加练拳的人的趣味性,所以就容易坚持。

 

网友:方老师怎样看太极拳的那套哲学?谢谢。

 

方舟子:太极拳的那套哲学其实跟练太极拳的关系是不大的。像太极拳经里头大家经常引用的也就那么几句话。就是说,有价值的、有启发作用的可能也就是那么几句话,其他的都是为了增加太极拳的神秘感编出来的,从现在来看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有很多太极拳师显然文化水平不高,你让他去背太极拳经他都不一定能背得下来的。

 

那好,时间到了,今天的微课就上到这里,下次微课再见。

 

做一个博物学爱好者

2020年7月4日星期六

(2020年3月21日“科学猫头鹰”微课实录)

 

在前面有一节微课,我谈到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很喜欢去采集各种标本——有动物的标本、也有植物的标本,采集完了以后又对它们做一些鉴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博物学爱好者。

 

我们说的博物学,另外一种说法叫做自然历史学。这是从英语直接翻译过来的。它是指观察、收集自然界里的很多东西,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地质方面的、天文学方面的等等。就是对自然界里的一切东西都进行观察和收集的。喜欢做这方面的工作的,我们把它叫做“博物学家”。如果从英语直接翻译的话,那就是“自然学家”。

 

所以,我在中学的时候喜欢采集标本,就可以说是一个博物学的爱好者。那个时候我更喜欢采集的是动物方面的标本。植物标本也采集,但是相对来说是更喜欢动物方面的。为什么呢?其中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呢,就是对植物要做鉴定的话是比较麻烦的。那个时候我们中学有一套《中国植物志》。但是你要根据《中国植物志》对你采集来的标本做鉴定,是很麻烦的一件事儿。如果鉴定不出来究竟是什么东西,那么我就觉得采集标本意义不是很大。

 

再后来上了大学以后,学生物学的是现代生物学,是分子、细胞层次的,已经不需要到大自然去做观察、做野外研究、也不需要采集标本。所以这个爱好呢也就放下了。但是我对于博物学的兴趣一直是还保持着的。比如说我买了很多博物学方面的书,平时有时间也翻一翻、看一看,去野外远足的时候如果看到什么花啊、动物啊,也会拍下来。

 

不过我以前主要的兴趣还是在动物方面的。拍摄的照片,比如说鸟的、蝴蝶的,主要还是动物方面的。我对动物也比较熟悉,对植物呢就不熟悉。这个还是因为要识别植物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儿。有时候跟朋友一起出去到野外去玩,他们回问我,这个花是叫什么名字?他们认为我是学生物的,应该懂这一行。我从来都是回答说我是研究动物的,对植物不熟悉。但你如果问我动物方面的,那我是很了解的。

 

后来这方面的兴趣保持下来,已经不是说去采集标本了。我是上了大学以后就没有再去制作过动物标本的,没有再去捉过蝴蝶了,只是限于拍照。这样的话也不会去伤害到这些动物,没必要把它们杀死。

 

后来对植物发生了兴趣是从去年年初开始的。当时看了一些关于加州生物方面的资料,了解到加州的植物群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植物群,在世界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而且有很特别的属性,比如说它们对火非常的喜爱。一般植物是怕火的,但是加州的很多植物是喜欢火的。只有在火的刺激下它们才能发芽的。我当时对这个就觉得非常的有意思。

 

后来我把这方面的知识写成了一篇科普文章——就是《与野火共生》那一篇文章,介绍加州特殊的植物群。就在那一段时间,因为对加州的植物群感兴趣,所以我就想要认识一下加州的植物,就是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加州的圣地亚哥,它的植物。要认识植物,就需要去找资料、要做鉴定。现在要做植物方面的鉴定要比我小时候方便多了,因为已经有了互联网了。

 

我是住在山脚下的,基本上每天都会出去爬山,因为只要走出去就都是山。在爬山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些植物,特别是一到春天的时候野花都开了,很漂亮的野花我就会把它拍下来。以前只是处于一种欣赏的状态,看到这朵花比较漂亮就拍下来。有时候也会去查一下,究竟这个花是叫什么名字?但是鉴定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所以,以前也就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识别这些花,主要是作为一个欣赏。

 

但是,后来想要认识加州的植物,那么在把这些花拍下来以后,我就想鉴定出它们究竟是哪一个物种。不是说只是限于某一大类,而是想要知道它具体是属于哪一个物种。到网上去查,就是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也有一些帮助识别植物的软件。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就开始去找这些软件来试,看哪一个比较靠谱。因为这些软件它用的是人工智能的办法,不完全准确的。

 

找来找去,最后发现,由加州科学院主持研发的一款APP叫iNaturalist,识别植物、动物是最准确的,推荐的人是最多的。我把自己拍的东西用它识别以后就上传了。这个APP不只是帮助识别,它实际上还是一个网上的社区,有很多的专家、爱好者都在那里活跃。识别如果不准确(人工智能的识别是不完全准确的),那么会有专家来帮你改正。

 

我第一次上传的照片上,就有的识别是错的。我们这里的圣地亚哥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部的主任就帮我改过来了,改成了正确的物种名称。然后,他又把我拉进了一个群——它那个软件是可以有群的——这个群是“圣地亚哥植物志”的群。

 

圣地亚哥是美国所有的郡当中生物多样性最多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已经编写过了圣地亚哥的《哺乳动物志》、还有圣地亚哥的《鸟类志》,但是这个《植物志》一直还没有编出来。这个植物部主任建这个群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让大家一起来协助编《圣地亚哥植物志》。把你在圣地亚哥看到的植物都拍摄下来上传,这样就可以知道各种植物——在野外的植物、这个不包括种的——各种野外植物在圣地亚哥的分布的情况,甚至有可能发现新的物种。

 

我知道了这个群以后,就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因为反正我每天都要爬山的嘛,所以那就每天都拍摄我看到的植物上传。然后,把自己活动的范围也扩大了,到各个保护区都去转一转,因为我发现了有不少的地方都还没有人上传过那里的植物。在上传了以后,一开始主要还依靠软件的识别。我刚才已经说了,其实软件的识别并不是很可靠的。所以一开始老是被人纠正错误。就要靠自己来提高识别能力了。

 

要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向专家学习。那个软件里头,活跃着很多植物学家,世界各地的都有。他们帮你鉴定、帮你改正你的错误的时候,有一些人会指出为什么要这么改。这样的话从里面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知道去分辨形态很相似的物种,它们的细微的特征。比如,我就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博物馆的一个植物学家那里学到了怎么分辨各种美国的火焰草。我们当地的植物部主任给我的帮助可能是最大的。

 

但是跟专家学毕竟还是很有限的。很多专家直接给你改了,但是不会详细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改。所以还要靠自学,就是要从书里面学了。有一些是电子书,还有一些是印刷的书。所以我除了看了一些植物学方面的教材,有两三本书是翻得最多的:一本是加州的《植物志》,还有一本是《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对形态的描述有很多特殊的术语,一般人看不懂。不了解这些术语,那是没法做植物的鉴定的。所以还必须有一本植物学的名词解释来告诉你,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样的意思。还有一本是圣地亚哥植物的列表。找到了某一种植物,初步认定可能是哪一个属的,到这个植物列表去查一查,就知道大概可能是哪一个物种。这个是属于排除法,但实际上也不完全100%的正确。为什么呢?因为很有可能你找到的这个物种是以前在圣地亚哥没有发现过的,当然它那个列表里边就不会有了。所以有可能就漏掉了植物发现。

 

我后来的确发现了一种圣地亚哥以前从来没有人发现过的物种。它是一种烟蓳。圣地亚哥以前只发现过两种烟蓳。我当时找到了这一株烟蓳以后,我以为肯定就是其中已经知道的两种当中的一种,就把这两种对比了一下,认定了是其中长得最相似的一种,就上传了。结果意大利研究烟蓳的一个植物学家说我搞错了,不是这两种当中的一种,而是别的。烟蓳在全世界有十几种,都是外来的,不是圣地亚哥、不是加州原有的。所以他就把我的改过来了。那么这么一改,就说明这个是从来没有被别人发现过的、在我们当地没有被人发现的一个新物种。

 

我现在基本上是每天都会出去拍摄植物,然后上传。到现在,已经找到并鉴定了620多种圣地亚哥的野生植物。这个只是圣地亚哥野生植物的一小部分。我刚才说了,圣地亚哥是美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一个郡。圣地亚哥光野生植物就有2500种左右。我现在只是发现了600多种。我的目标是看能不能把所有的物种都找到。

 

当然这个是很难的——因为有一些物种是很罕见的,还有一些可能在深山老林里、在沙漠里头,是我没法去的。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不断地找到我以前没见过的物种。然后,如果有可能还希望能够找到在圣地亚哥没有发现过的物种。最近这个目标实现了,就是因为我找到了一种新的烟蓳,在圣地亚哥、甚至在整个加州都没有的一种植物。更高的一个目标,那就是发现一个新的物种,就是全世界都没有的物种,但这个就是更难了。

 

这已经变成了一个习惯了,我每天出去爬山,然后去把那里的植物普查一遍,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花呀草呀普查一遍,然后上传。再选一些比较好看的野花贴到推特上面,基本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看我这么喜欢贴这些野花,好像还搞得还很专业,就觉得是不是我要把这个当成一个专业的事情来做?比如,上次我到华盛顿大学演讲的时候就有网友问过我,是不是以后要出一本书?

 

以后是不是要写一本关于圣地亚哥或者关于南加州植物的书,这个目前来说还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因为这个书写出来估计感兴趣的人不会太多。我做这方面的普查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并没有任何的功利心在里头的。如果有的话,也可以说是在为圣地亚哥的植物普查做贡献。圣地亚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如果发现我找到一种比较罕见的、他们没有的植物就会来找我,要我去采集标本。

 

但是这完全是一种业余的爱好,并不是说要把它当成一种职业来做。所以我就想到了好多年前、可能有十年了吧,我曾经跟中国的反科学文化人发生过一场争论,是关于博物学地位的争论。

 

中国的反科学文化人主要是以吴国盛为代表的。他当时提出了一个在我看来很可笑的观点:他认为现代科学已经走到尽头了,之所以走到尽头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抛弃了博物学方法。所以他认为应该用博物学来取代现代科学。我当时看了他这个演讲的演讲稿,觉得很可笑。当时就写过一篇批他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叫做《已经逝去的前科学“过去好时光”》。什么意思呢?就是博物学是属于过去的一门学问。

 

博物学研究天文、地质、动物、植物、矿物。但是这些研究后来都逐步地被天文学、地质学、矿物学、动物学、植物学,还有呢,如果我们把动物植物合起来的话就是生物学,已经都被它们逐步地取代了。博物学是现代科学学科产生之前的学问。它只是做观察、收集,但是不去做分析、不去试图找出现象背后的规律。如果开始去研究现象背后的规律,而不只是限于做观察和采集了,那么,博物学就变成科学了。所以如果只是去采集采集动物标本、植物标本,这个是属于博物学。但是,你采集来这些动物标本、植物标本以后,还想说研究出它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规律,比如说达尔文因此发现了进化论、发现了自然选择规律,那么这就已经不再限于博物学的研究了,而是变成了科学了。

 

研究动物植物,一旦变成了科学了,那么就变成了生物学了。所以,达尔文一开始是一个博物学家。但是后来就变成了生物学家,因为他找到了规律了。所以,我一直说达尔文是最后一个大博物学家、也是第一个大生物学家。生物学,可以说是他创立的——在他之前人们研究生物的现象,只是做一些观察和采集的工作,没有找到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的联系、没有找到背后的规律。

 

所以博物学的各个方面已经都被各个科学学科所取代了。生物学是最后一个取代它的,一开始是天文学,后来是地质学、矿物学,最后是生物学。所以,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博物学已经死了。你是不可能说再让它复活、来取代科学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反科学文化人很可笑的一个方面。他们因为反对科学,所以老想着来找出科学的弱点,然后要找出有什么东西能够取代它。所以他们竟然想到了把已经被取代了的、死去的博物学来取代科学。

 

在今天你是已经不可能做一个专业的博物学家了。你可以做专业的植物学家、专业的动物学家、专业的生物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但是已经不可能去做一个专业的博物学家了。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个业余的博物学爱好者。你可以去观察星星,做天文学的观察;可以去做地质学的观察,可以去采集矿物;可以去采集动物、植物,可以去观鸟。现在已经不需要采集植物,拿个相机就可以到处拍摄。

 

博物学的观察虽然是业余在做的,但是也是可以为科学研究做出贡献的。比如说,把你看到的动物、植物上传到我刚才说的iNaturalist这个APP上面去,那么这个数据就被采集了变成了大数据,是生物学家可以利用的大数据。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不少的论文是根据世界各地的这些博物学爱好者采集来的数据写出来的。所以,这实际上就是在为科学研究做贡献。

 

做博物学的观察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那就是有助于锻炼身体。因为你做博物学的观察,不管是你喜欢做天文学的观察也好、喜欢做鸟类的观察、或者去观察植物、昆虫等等,你都是要跑到野外去的,甚至是要跑到深山老林去的——就是要经常远足、要爬山的,那么这个就是非常好的一种锻炼的方式。对我来说,我是因为先喜欢远足、爬山,然后再对植物的观察产生了兴趣。这个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户外的活动。一般的都只是把户外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或者把它作为一种观赏大自然美景的方式。但是如果你在从事户外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做博物学的观察,那么,这就会增加了户外活动的趣味,就更容易坚持下来。

 

做一名博物学爱好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博物学的观察对你的心理的健康是很有好处的,可以缓解你的精神的压力。到森林里边走一趟,会让你觉得非常的放松。有过一项研究,说你到野外、到公园每去一次的话就相当于过一次圣诞节,就是让你的这种精神的感受像是过了一次圣诞节、心情特别的好。这样的话就不容易得抑郁症。

 

做博物学的观察能够满足一个人的求知欲。看到了某一种动物、看到了某一种植物,然后要想去知道它究竟叫做什么?这个是要下一番功夫的。而且你不只是说光知道它的名称,你还可以去查一查这种动物、植物它有什么样的习性?这就可以增加很多的知识。实际上我就是在找某一种、在鉴定某一种植物的过程当中呢,有时候会有意外的收获、会了解到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有趣的生物现象。

 

做博物学的观察还有发现的乐趣。我如果找到了一种以前从来没见过的植物,那么那一天都觉得特别的有收获。如果能够找到一个以前从来没有人发现过的,不只是说我没发现过、从来没有人发现过的,那么这种满足感那就更强了。当然,你不一定非要给自己定一个多大多高的目标,只要是你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以前不知道的,那么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做博物学的观察还会让你对你生活居住的地方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对天气的变化、季节的变迁会特别地敏感,会对这里的大自然有一种融为一体的感觉,觉得自己是身处在其中的——不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路人,而是有一种成为了这里的主人的一种感觉。

 

如果你有小孩的话,带着她一起做博物学的观察、经常往野外跑,那么,这也可以培养小孩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科学的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所以,我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博物学的爱好者。当然了,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不一样,不一定说都要花很多的时间、花很多的精力在这儿上面。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要跟我一样,我是每天几乎都会花两三个小时在做博物学的观察。整个圣地亚哥可能也找不到第二个像我这样的人——因为从我们那个群就可以看出来了:只有我每天都在上传大量的照片的,别人没有谁这么干的。我开玩笑说,他们群里的其他的人肯定以为我是一个退休的老头儿,所以整天没事干到处拍摄。我跟他们也没有见过面。但是,每一个人,你只要有机会其实都可以做博物学方面的观察。如果有时间出去散步的时候、跑步的时候、爬山的时候、做户外活动的时候,那么顺便也做做博物学方面的观察,把它作为一种业余的爱好,这就够了。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接下去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以下为互动环节~~~

 

网友:我在武汉,也很喜欢带着孩子从事户外活动,也想搜集、识别各种植物种类。

 

但是,不知道如何入手,方先生能够指教我们如何入门吗?

 

方舟子:我刚才谈到了,现在要识别植物的种类,入门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识别植物的软件了。当然,这些软件的质量有的不一定很高,有的会好一些。像我刚才谈的那个软件——iNaturalist,它公认是最好的一个。但是对国内的植物的识别是不是也特别好?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因为我没有拿它试过国内的植物的识别。

 

网友:方老师,通过你微博看到你总有当地的新植物物种的发现。这些发现,对当地的植物物种资源与植物志的完善有贡献。这些贡献,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感谢你呢?有没有一种物种,会以你的名字命名?

 

方舟子:我如果给我们这里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送去标本,然后这个标本入库了、入到他们标本库里头了,那么上面的采集者名字是会写我的名字的。这个就是他们对于这种贡献的认可了。

 

网友:方老师您好!假期想带孩子去实践一下方老师的博物学?请问就自然环境和风光来说您推荐美国还是加拿大[呲牙][呲牙]谢谢

 

方舟子: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独特的风光。是美国好、还是加拿大好?这个不好说。美国有一个可能比加拿大强一点的地方,就是国家公园特别地多,而且各个国家公园有不同的特色,变化比较大。

 

网友:我想请问您,每天在推特发布的植物照片和山景图都是用什么设备拍摄的?谢谢!

 

方舟子:我现在拍摄照片,基本上就是用iPhone拍摄的,因为这个方便。背着一个相机去爬山的话,觉得不太方便。但是有时候,我也会同时带一个相机、有一个长焦的镜头。这个主要是为了拍用iPhone没法拍的东西,比如说鸟类、蝴蝶离得比较远,这需要用到长焦镜头;或者是某一株植物长在比较高的地方、没法过去,那么也只能用长焦镜头相机来拍。不然的话,绝大部分都只是用iPhone拍摄。

 

网友:想请问,推特上的那些野花的中文名字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很多是自己翻译的???我自己也喜欢养植物,经常发现名称不那么统一,我养的那些植物都还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就想到,加州的野花的中文名,怕不是中文里面约定俗成的译名??

 

方舟子:加州的野生的植物很多是加州本地才有的。所以,它本来是没有中文名字的,那么就要靠翻译。翻译就有两种翻译法了:一种呢是根据拉丁学名翻译,但是这样翻译出来可能会比较别扭,有时候就显得很生僻;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根据英文的俗名来翻译。但是这样有时候翻译出来就显得莫名其妙。所以我基本上是这两种翻译方法,看哪一种更好就用哪一种。有时候就自己再意译一下,或者是发明一种叫法。

 

有一些加州的植物本来已经有中文的名称了,但是有的中文名称翻译得不好、或者叫得莫名其妙,我也不用了。比如说加州的州花California poppy,中国人把它叫做“花菱草”,这个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一个叫法,说是因为它的花瓣是菱形的。花瓣是菱形的花太多了,所以,这个本来是莫名其妙的。所以我坚持根据英文的名称直译,称“加州罂粟”。

 

网友:方老师有没有养宠物的兴趣?比如养狗,您每天去野外活动,带一只狗是否能给您增加一份安全?

 

方舟子:我对养宠物是没有兴趣的,我不喜欢养猫、也不喜欢养狗。唯一养的宠物,也就是养养鱼。至于带狗出去的话,其实很不方便。因为我去的那些地方、那些保护区,有的呢是禁止带狗进去的。所以对我来说呢,如果真养一只狗的话,反而是很不方便的。

 

网友:一个人的感性素质,是由人的体验能力和对美的追求构成,我们人类美化世界,创造优秀的文化艺术,体验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确实需要有这种素质。您认为这种素质可以怎么培养提高?

 

方舟子:走进大自然,是可以让人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的。所以做博物学的观察,我认为跟你说的要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呢是很有帮助的。

 

网友:还有一个问题,注意到方老师都是傍晚去爬山,是考虑紫外线吗??早上和傍晚,哪个时间比较好??

 

方舟子:我喜欢傍晚阿去爬山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跟南加州的气候有关系。因为南加州的太阳太毒辣,如果是中午去的话,那特别地晒。所以,如果比较晚一点出去爬山的话会更舒服一些。为什么不在早上去呢?因为早上我起床比较晚,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呢,因为加州是在太平洋的东边的,所以,你傍晚去的话还可以观赏到落日美景。当然有一些花,它是比较早的时候开的,所以,我有时候也需要早上或者中午出去爬山,去观察这些花。

 

网友:方老师您好。您觉得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动植物造成哪些影响?会改变动植物进化的进程与方向吗?谢谢。

 

方舟子: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动植物产生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会让某一些植物的开花的时间提前了。实际上根据我这一年多来的观察,有不少的花要开花,我看到它们开花的时间要比植物志上面记载的要早,甚至要早得多。这个有可能就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当然呢,也有可能是与某一些特殊的变异、发生了变异,它们要比其他的植物要开得早,有可能只是个别的现象。

 

网友:方老师,您这些年总是爬山膝盖疼过吗?我知道正常锻炼不会损伤膝盖,但也总看到一些骨科医生劝人不要爬山,而且身边同事确实有坚持跑步但膝盖疼了的。

 

方舟子:我虽然每天都爬山,但是膝盖没有问题。我爬山并不会说导致膝盖的损伤。跑步也不会。反而呢,你经常锻炼,包括像爬山、跑步这种锻炼,反而呢,对膝盖是有好处的。这方面,我已经写过一篇文章了,你去搜一下就有。所以在这里面我就不具体说了。

 

网友:我自己也是特别喜欢观察大自然,沉浸其中确实能够感受到方老师所说的那些乐趣。我自己所做观察很多时候都是为写作而积攒素材。不知道您是否也可以谈谈,这个对于你来说,在文学上有何特别帮助吗?

 

方舟子:亲近大自然,是会对文学创作有帮助的。比如说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叫《眼蝶标本》,那个就是我制作蝴蝶标本的时候想到的。当然现在我基本上不写文学方面的东西了。但是呢,我写科普文章的时候呢,有一些灵感也是来自于对动植物的观察。包括在鉴别、鉴定某一种植物的时候、去查资料的时候,然后看到了某一些知识、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然后激发了灵感,写一篇文章。

 

网友:请问方舟子:如果我想培养孩子的博物兴趣,需要哪些基本设备,比如最近我在考虑是否买个显微镜,怎样的显微镜配置适合小学到高中呢?谢谢

 

方舟子:要买显微镜的华,我不建议买那种专门给小孩用的显微镜。那个基本上是一个玩具。你用一段时间可能就没有什么用了,就失去兴趣了。我建议,要买就买专业的显微镜,实际上也不是很贵。因为像可能是中国生产的显微镜、质量也还可以。我家里有两台显微镜。就是一台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另外一台是解剖镜,都是专业级别的,但是也不是很贵,我觉得都还不错。因为你买专业的、专业级别的显微镜那么是可以一直用的,不管小孩读书读到什么程度,不管以后从事哪一行,是都可以一直使用的。

 

网友:方老师,我家孩子特别喜欢昆虫,我们全家也支持他观察、记录,包括参加一些户外兴趣活动,他很喜欢你写的《灰烬中繁衍》,里面介绍了神奇的火虫,学到了很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期待方老师今后有更多关于昆虫的精彩科普文章。不知道方老师户外活动时有没有留意到好看的锹甲?

 

方舟子:我对昆虫的兴趣主要是对蝴蝶的兴趣,所以我对蝴蝶很熟悉——基本上看到什么蝴蝶,我都知道,都能够识别出来。至于甲虫,我是觉得非常困难的。因为甲虫种类特别的多、很难辨别,特别是相近物种很难识别,所以我是知难而退的。当然,有时候你l在拍摄植物的过程中看到了某一种特别的甲虫,我也会拍下来,包括其他的昆虫也会拍下来。但是,我不把这个作为一个兴趣。

 

网友:请问方老师,中国古代有博物学吗?像《本草纲目》这样的中药著作,算不算博物学著作?

 

方舟子:中国古代也有人做博物学的观察。但是我不认为中国古代有博物学这门学问。因为你做博物学的观察,你是要有很仔细、很准确地观察的。但是中国古代基本上是没有这样的观察的,比如像《本草纲目》里头,他记载的很多的东西描述都是很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不认为那个叫做博物学。

 

网友:去户外该怎么防护啊,防晒防虫之类的。

 

网友:野外活动的防护我现在有点担心,比如有人提过的蜱虫防护

 

网友:请问方老师,野外碰到大型野生动物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方舟子:野外的防护主要是这几方面:第一是要防晒。然后戴帽子、大家看我拍张照片都会戴着一顶大帽子。涂防晒霜。第二种是要防虫。主要两方面,一个是喷避蚊胺,防止蚊子咬。还有一个是防蜱虫。防蜱虫有几种办法。一个是,每次回家的时候呢,都要查一下、仔细地查一下,有没有蜱虫附着在衣服上面,有的话就把它拿掉。再查一查,身上有没有被蜱虫咬。蜱虫咬人的话,它会一直叮着,然后一叮就很多天的。等到它吸血吸成了一个血球,再掉下来。所以如果它叮你的话,你仔细地找一找是能够发现的。如果发现了,用镊子镊住它的嘴巴的部分往上拔,就是要把它们的口器直接拔出来。还有一个呢,就是喷一种除虫菊,就是应该叫“氯菊脂”吧,就是有一种也是可以驱虫的药,喷在衣服上,那么这个是可以防止蜱虫咬的。

 

美国这边还有卖那种专门浸泡过除虫菊的药的袜子,就是袜子的上面的一截,就是跟一个绑腿一样,然后绑在上面——这样的话,蜱虫就不会往上爬啦。因为蜱虫它一般是在草尖上往下掉,掉到你的脚跟上、小腿上,然后再往上爬。所以如果仔细点是能够看到的。我去年是从来没有遇见过蜱虫的,今年遇见过好几次了。然后所以呢,我就现在特别注意这方面的防护了。就是在我的裤腿上发现了,有蜱虫往上爬,已经几次了。

 

还有一方面的防护呢,是防止毒蛇咬。在加州这边还比较好的一点,那就是毒蛇的种类比较单一,就是响尾蛇。其他的蛇都是无毒的。所以你只要注意响尾蛇就可以了。响尾蛇因为它不在树上、它都是在路上的、在地上的。所以呢,就要特别小心,不要踩到就可以了、它也不会主动攻击人的。所以对防蛇的话,主要呢还是要看清路面,不要踩到就可以了。还有就是防野兽。防野兽,在加州这边的,主要是美洲狮。

 

圣地亚哥已经没有熊了,熊已经灭绝了。所以我主要要防的是美洲狮。它一般也不袭击人。如果万一遇到美洲狮呢,会有一些处理的办法的——怎么样对付它、怎么样把它吓走,这是有一定的办法的。还有,就是郊狼。郊狼的话它一般不袭击人,所以留心一下就可以。最主要的是要知道你去的那个地方都有可能有什么样的野兽。然后要怎么样对付。那就心理要有准备。如果有可能呢,可以准备一个这种辣椒水。当然有的保护区是不允许带辣椒水进去的。所以,要查一下当地的规定,比如说优胜美地,是不允许你带辣椒水进去的。因为,它不允许你去伤害那里的熊,优胜美地的熊是比较温和的。但是黄石公园是允许你带防熊的辣椒水进去的。那里的熊如果是灰熊的话,那是比较凶猛的。

 

还有一种野兽其实是我比较担心的,就是麋鹿。我碰过几次了,因为主要是怕说万一它受惊吓了,然后朝我冲过来,这个就会比较可怕,把我撞伤啊什么的。所以我对这个呢是比较注意的。关键是各地不一样,所以,你对于当地的情况一定要了解,包括对当地的毒蛇的情况一定要了解。保护自己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掌握必要的知识。

 

还有一点呢,就是要注意防止一些有毒的植物。有毒的植物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那个果子、果实可能是有毒的。所以不要去尝试去吃野果,不管那个野果多么诱人,不要去尝试吃。这个野果是给野兽吃的、不是给人吃的:即使你知道那种野果能吃,最好也是不要去吃它,因为你吃野果就是浪费了:野兽吃的话它可以帮助播种,人吃的话是没法帮助播种的。另外一种呢,是有可能碰到了以后会让你过敏的植物,比如说我们当地有毒栎树,碰到了就会过敏、很痛苦的,所以要知道怎么样识别、避免。

 

网友:方老师,你好。我老家是农村,山上有很多野生植物,很多次都想带孩子去了解大自然,但山中可能会有一些毒蛇或其它的动物,多大的孩子才适合去?去之前要做什么样的准备?才能确保安全呢?

 

方舟子:再小的小孩也是可以带到野外去的。如果去的那个地方有可能会有野兽、有毒蛇,当然要注意保护好小孩。最好的保护的方式就是让小孩走在中间,前后各有大人,这样保护着。

 

网友:尤其是黄峰,很容易碰到它们

 

方舟子:至于各种蜂,太多了,蜜蜂、马蜂、黄蜂,这个是经常碰到的。它们不会主动去攻击你的,因为它们只是要去采蜜。所以你要看到的话,也可以欣赏它,不要去惹它就好了。

 

网友:请问方老师,野外如何正确处理垃圾,如果人有三急,就地解决会有大碍吗?

 

方舟子:在野外小便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只是要注意避开水源、不要在水旁边小便。大便的话最好还是不要、要尽量地避免,因为大便有可能会传播疾病。当然,如果你是在野外过夜、又不是在那种有大便的营地,不得已要大便,最好要做一些处理。美国这边的处理的办法是建议你随身带一个铁锹、挖一个坑,大便完了以后再把它埋上。

 

网友:您好请问方老师,您觉得《昆虫记》属于博物学记录吗

 

方舟子:《昆虫记》是属于博物学的,虽然里面有很多文学的成分、也有不准确的内容。但是,大体上还是比较准确的,所以把它算成博物学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就像我以前已经说过的,就是《昆虫记》虽然是一个博物学的著作,但是它的很多的观念已经过时了。所以我们今天如果去读它的话,更多的还是要把它当成一本描述自然的文学作品来看,不要把它当成一部科普的著作。

 

网友:看您发布的照片,圣地亚哥户外景观似乎缺少大树,都是灌木为主——是这样吗?

 

方舟子:我刚才说了,圣地亚哥是美国所有的郡里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这个其中也包括了它的植物群落变化是最多的。就是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群落的类型。这些植物群落里头呢,有的是以灌木为主的,比如查帕拉尔植物群,它主要就是各种灌木。但是,也有树的、甚至也有很高的树的,比如说圣地亚哥有很多的oak,就是很多的栎树,国内也把它翻译成橡树,那个就是树的、而不是灌木的,有的非常古老的。然后圣地亚哥如果再往东边到山顶,那还有很高大的森林的。

 

网友:请问方老师,博物学的目的之一是不是要采取种子,最大努力保护动植物多样性?

 

方舟子:大家做博物学观察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去做采集这种工作。在现在这种时代,你只要拍个照片就可以了,除非是博物馆提出要求让你去采集植物。我一般都是不去碰它的。除非是要制作标本,应要求制作标本才会去把它挖来的。

 

不要去碰植物、不要随便去挖植物、不要随便捉动物,这个我觉得就是在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网友:南加州蚊子的确少。我去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傍晚的蚊子简直可以把人吃掉,非常可怕。

 

方舟子:南加州因为气候比较干燥、水也比较少,蚊子相对来说也比较少,但是在野外还是会有蚊子的。所以我一到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去野外还是要喷驱蚊剂的。

伽利略有没有说过“然而它还在动”?

2020年7月1日星期三

1633年6月22日,伽利略穿着表示忏悔的白衣,跪在宗教裁判所大厅上,聆听对其宣扬哥白尼日心说一案的判决。由红衣主教组成的审判团判决:

 

“认为太阳是世界中心,不会移动,这个主张在哲学上是荒谬、虚假的,是异端邪说,因为它与《圣经》所述不符。认为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会动,而且还绕着太阳动,这个主张在哲学上是同样荒谬、虚假的,在神学上至少是错误的信仰。”

 

对伽利略的处罚分成三部分:命令伽利略放弃、诅咒、憎恶日心说这一异端邪说;将其撰写的《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列为禁书(实际上伽利略的所有著作此后都被列为禁书);判其正式囚禁,方式由裁判所决定。

 

据说,伽利略在听完判决之后,低声嘟囔了一句:“然而它还在动。”但是这个传说与正式的记载不符。此前,在审讯过程中,伽利略已按要求宣布放弃日心说。在判决后,他根据判决的要求,再次发表声明,“放弃、诅咒、憎恶”日心说,并发誓以后不再讲述或评价日心说。如果他这时候有任何不满让别人觉察到,是非常危险的,只会激怒裁判所加重对他的处罚。

 

我们可以理解伽利略的软弱表现。虽然他被判决囚禁,但具体的执行方式未定。因此,对他来说,最有利的就是要表现得心悦诚服,争取得到宽大处理。对是否判决伽利略有罪,审判团里是有不同意见的,十名成员有三名没有签名。如果伽利略表现得好,那些支持他的红衣主教和贵族才有斡旋的余地。审判团显然对伽利略的认罪态度很满意,在判决的第二天将正式囚禁改为家中软禁。

 

伽利略与天主教会的恩怨,始于1610年。那一年,伽利略出版了一本名为《星的信使》的小册子,报告他首创用望远镜做天文观测的发现。这些发现与托勒密地心说相矛盾,而与哥白尼日心说相符。他发现,木星有四颗卫星,而根据托勒密地心说,所有的天体都应该围绕地球运转才对。更要命的是,他还发现金星的亮度和月亮一样有周期性的盈亏变化,这只能用金星围绕着太阳运行才能解释,是日心说最有力的证据。

 

但是托勒密地心说是天主教会认定的权威理论,而且,基督教《圣经》明显也是认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是不会动的。《圣经》中多处提到太阳是绕着大地转动的,例如:“它(太阳)从天这边来,绕到天那边去,没有一物被隐藏不得它的热气。”《圣经》里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约书亚让太阳停止转动而使时光停止流逝,这很明显地认为时间是由太阳的绕地运行决定的。《圣经》也多处提到地是不会动的,例如:“(神)将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动摇!”《圣经》是古人写的,其写作者和当时的人们一样认为太阳绕着大地转,这本不奇怪。但是后人将其视为不可质疑的经书,也就难免会与科学的进步发生冲突。

 

伽利略的性格和布鲁诺不同,并不是果敢决绝、义无反顾的人。他不想公开抛弃《圣经》,更不敢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他试图调和《圣经》与科学发现的矛盾,争取天主教会接受日心说。

 

矛盾在1613年开始爆发。一名哲学教授提醒伽利略的保护人托斯卡纳大公梅第奇,虽然伽利略的天文观测结果是可信的,但是这与《圣经》的说法冲突。伽利略以前的学生、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卡斯特里在场听到了这番对话,写信向伽利略报告。伽利略回了一封七页长信,其主要内容是,对《圣经》关于天文的说法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不能因此说日心说与《圣经》有冲突。这封信和伽利略的许多信一样被人传抄、阅读,其中的一份抄件落到一名多明我会修道士手中,作为伽利略宣扬异端邪说的罪证交给宗教裁判所。

 

当时在佛罗伦萨的伽利略听到消息后,写信向罗马的一个朋友抱怨说他的信被篡改,附上了原信,请朋友转给宗教裁判所。我们现在知道,这封“原信”其实是伽利略后来做了润色的,改掉了一些激烈措辞,但是认为日心说与《圣经》不冲突的主要观点并没有改变。随后,伽利略动身前往罗马去为自己辩护,试图说服教会接受日心说,却遭到惨败。宗教裁判所在1616年2月判决,日心说是与《圣经》冲突的异端邪说,伽利略不许传授日心说,也不许为其辩护。

 

但这个判决并没有真让伽利略放弃日心说。他在1632年出版《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以辩论的方式展现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是非,表面上不偏不倚,实际上却揭露了地心说支持者的愚昧。本来,这本书的写作得到教皇的支持,教皇甚至要求伽利略把他支持地心说的理由写进书中。等到书出来了,教皇才发现自己成了笑柄,下令禁止该书的销售,并启动审讯伽利略的程序,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伽利略没有在判决后当场嘟囔“然而它还在动”,这是可以肯定的。那么有没有可能,伽利略被软禁时,曾经向来看望他的朋友或学生嘟囔过这句话,因此传开了呢?

 

上个世纪初,科学史家安东尼奥.法瓦罗(Antonio Favaro)对这句名言的来源做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它最早出现在一名意大利人于1757年在伦敦出版的《意大利图书馆》一书中:

 

“他(伽利略)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仰望天空,俯视大地,跺跺脚,说,它还在动,意思是地球在动。”

 

该书的出版距离伽利略受审已有120多年,并非同时代的人的记载,也就不可信,而且,从这段描述看,这明显是为了突出伽利略的光辉形象而做的虚构。因此法瓦罗撰文认为这句话是后人编造的。

 

但是在1911年,法瓦罗收到比利时人凡贝勒(Jules Van Belle)的来信,信中附上他收藏的一幅画的照片。它画的是伽利略被囚禁在地牢中,用钉子在墙上刻画出地球围绕太阳,并写上“然而它还在动”。凡贝勒称,该画由一名西班牙画家做于1643或1645年。如果是真的,这意味着在伽利略1642年去世后不久,这句话就已众所周知,说明伽利略生前已在传了。

 

这幅画的发现改变了科学史学界的看法。从那以后多数学者认为,虽然伽利略没有在接受判决时嘟囔那句话,但是很可能在软禁期间向某个访客说过。

 

但是有个关键的问题被学界忽视了:凡贝勒手上的那幅画真的是17世纪的作品吗?这幅画后来下落不明,有的艺术史家根据其照片判断,它更像是19世纪风格的画作。这引起了美国天文物理学家马里奥.利维奥(Mario Livio)的怀疑。他的调查找到了这幅画的下落,2007年安特卫普的一次拍卖会上,凡贝勒的曾孙将这幅画卖给了一名私人收藏家。拍卖行的专家没发现该画有签名,但鉴定它是19世纪的作品。但是由于对隐私的保护,拍卖行并没有公布这幅画卖给了谁,其他专家没法去做进一步的鉴定。

 

利维奥的调查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比利时一家艺术博物馆收藏着法兰德斯画家凡马尔德希姆(Romaan-Eugeen Van Maldeghem)画于1837年的画作《伽利略在狱中》,几乎与凡贝勒的画一模一样。

 

这有两种可能性,要么凡马尔德希姆临摹了一幅17世纪画作,要么有人临摹了凡马尔德希姆的画作。利维奥找到了19世纪出版的两本介绍法兰德斯画家的书,里面都把《伽利略在狱中》列为凡马尔德希姆的原创画作。这两本书分别出版于1842年和1859年,当时凡马尔德希姆还活着,没有人怀疑其画作的原创性。再考虑到这幅画被艺术史家们一致认定是19世纪风格,而伽利略受审在19世纪才成为画家流行的题材,定论就有了,凡贝勒手上的画并非17世纪的作品,而是有人临摹了19世纪的画作,那时候“然而它还在动”这个传说已人尽皆知,不能作为伽利略曾经说过的证据。

 

所以“然而它还在动”这句话不过是后人出于同情伽利略而杜撰出来的,没有证据表明伽利略生前曾说过这句话。伽利略是否在内心说过,我们当然无从知晓。但我们可以相信的是,虽然伽利略为了避免受到更严重的迫害而在表面上屈服,却不可能真正放弃日心说,那是他亲眼观测得出的结论,而正如他在致卡斯特里的信中说的,那些宗教权威人士并不具有判定科学的能力,他们“恶毒而且愚昧”。

 

虽然被软禁家中,伽利略仍然在从事他最擅长的科学研究,秘密撰写另一部划时代的著作,采用的仍然是《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的形式,甚至对话的人物都完全一样。这本书在1638年送到宗教裁判所管不到的荷兰出版,那就是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的《两种新科学》。他就以这种方式,蔑视了宗教裁判所的判决。

 

2020.5.13.

 

(《科学世界》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