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的存档

“诺贝尔奖级成果”成了大笑话

2016年10月27日星期四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浙江大学教授沈啸的所谓“诺贝尔奖级”成果遭到质疑一事,最近有些新进展。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教授Joe Miano几次试图重复韩春雨实验都失败,要求韩春雨要么公布秘密方法要么承认造假,并要求韩春雨用他获得的巨额经费赔偿各个实验室为重复其实验造成的金钱和人力损失,向学术界道歉。国内有13名研究人员发表公开信,说他们都没能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结果,要求对他进行调查。与此同时,韩春雨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和科研经费。国内有一家报纸采访韩春雨,针对各种质疑,他说:“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

 

这话我听着熟悉。2012年我质疑韩寒的作品是别人代笔的时候,他一开始还敷衍一下,后来一看敷衍不下去,就遛了,说是“作家不能自证清白”。作家当然是能够自证清白的,比如说拿出能够证明创作经过的手稿,就能自证清白。当时有个著名作家也被怀疑作品是别人写的,他拿出了手稿,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修改,证明了是他写的,别人就无话可说了。现在大多数作家都用电脑写作,没有手稿了,但是也能自证清白,比如出来详细地介绍创作经过。韩寒团队其实也是知道作家能够自证清白的,出版了手稿就是想自证清白,不料弄巧成拙,那份非常干净的、有很多奇怪的抄写错误的手稿,反而证明了不是创作稿,而是抄稿,是别人写好了以后,让他抄写的。

 

科学研究要自证清白就更容易了。科研人员把成果写成论文拿去发表,就表明了和这个成果有关的所有数据都是可以公开的,如果有人质疑,随时可以拿出原始数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另一种证明清白的方式是,成果被别的实验室重复出来了。韩春雨其实也是知道这一点的,他说有很多家实验室重复出了他的成果,但是不愿公布这些实验室的名字,说质疑的那些人都是匿名的,他们要是愿意实名出来,他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其实国外质疑韩春雨的科学家有很多是实名的,这回国内也有13名研究人员实名质疑了,但是韩春雨还是拒绝公布究竟有哪家实验室重复出了他的结果,说明他心虚得很。而别人要求他拿出原始实验数据证明没有造假,他又说“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如果无缘无故就抓住人要求自证清白,那当然是不行的。但是在面对众多有根有据的质疑时,不自证清白,就是有病,或者有假。

 

河北科技大学校方发了一份声明,说是:“已经有独立于我校之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该机构与韩春雨团队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具体信息我们会适时向社会公布。”并说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恳请社会各界多一点支持、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

 

对比韩春雨、河北科大校方以前的说法,会觉得这份声明很有意思。以前韩春雨说是有20家实验室重复出了他的实验,后来改口说是有6家重复出了他的实验,再后来又改口有3家机构,现在又变成了有一家机构重复出来了。然而就像他以前从来不说明究竟是哪家机构、哪个实验室重复出来了,这回究竟是哪家机构重复出来了,河北科大也不说。这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又不是什么商业机密,有什么保密的必要?什么机构这么神秘,连名字都不能透露?在韩春雨的实验结果遭到全世界各个实验室质疑,甚至有人要求其赔偿损失的时候,有独立机构重复出了韩春雨结果,河北科大应该赶快公布出来还韩春雨清白才对,为什么还扭扭捏捏地不好意思说?为什么全世界各家实验室没有一家能重复出韩春雨的结果,却唯独有一家重复出来了,这是什么样的高级机构,掌握了没人能掌握的先进技术?这么牛的机构,还遮着掩着怕人知道?还需要与韩春雨洽谈好合作再出来?

 

几个月前河北科大说用一个月时间公布对韩春雨实验的验证结果,一周前韩春雨说一周后会公布验证结果,当然他们都食言了。现在河北科大学乖了,不再给一个明确的时间,说是“会适时向社会公布”。适时到什么时候?到把能搞到的经费都搞到手、大家全都忘了有这回事的时候?有什么必要需要拖着不公布?如果是涉及到商业利益,完全可以用专利的方式保护。实际上韩春雨、沈啸就已经申请了专利,而能获得专利保护的前提,就是公布具体信息。

 

河北科大说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这是对的,但是忘记了这一点的,恰恰是河北科大。在韩春雨刚刚发表论文,其发现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验证的时候,河北科大就迫不及待地给予了韩春雨各种荣誉,申请建立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了2亿多元的政府投资……他们显然已经认定了韩春雨的结果是真的,怎么一被质疑,就改口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呼吁全社会多一点耐心呢?他们自己的耐心又在哪里?如果他们真有耐心,那就应该等到韩春雨的实验结果被别人验证了以后,再给予韩春雨各种荣誉,再建立研究中心,再申请巨额经费。

 

从河北科大这份可笑的声明看,所谓的独立机构很可能是假的,或是被其收买的,所谓适时向社会公布,不过是继续拖时间避开风头的做法。河北科大实际上就是韩春雨造假的同谋,因为能够靠造假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早些时候,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公布了他们一封给河北科大校长的信。原来在九月上旬我建议他们亲自验证韩春雨实验时,他们没有采纳,而是私下给河北科大校长写信要求调查韩春雨,而河北科大校长装聋作哑,拖了一个月才简单地回了一封没有实质内容的短信。河北科大是造假同谋,去私下和他们商量要调查韩春雨,这不是与虎谋皮吗?难怪讨了个没趣,最后还是得公开地说。而在这个扯皮的时间,韩春雨、河北科大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规范的做法应该是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公开举报。我上个月举报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没有给我任何答复。但是如果是大教授、院士去举报,可能就不好不给答复。

 

韩春雨在今年5月份说他发明了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的时候,《知识分子》最早发表一系列文章,吹捧他在国内一所末流大学做出了世界一流的成果,其他媒体因此进一步吹捧为“诺贝尔奖级”成果。可以说,在吹捧韩春雨,让韩春雨获得各种荣誉和巨额科研经费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之后韩春雨的成果遭到了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的质疑,《知识分子》却没做任何跟踪报道,甚至在英国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报道了韩春雨遭到质疑之后,《知识分子》也没有任何反应,好像没事一样。直到几天前,几个月过去了,《知识分子》才去采访韩春雨对遭到质疑的看法。《知识分子》解释说,以前不报道韩春雨遭到质疑,是因为“不依据私下匿名来源为主左报道,直到13位中国科学家公开实名发言后,《知识分子》才有可以较为完整、公开的事实可以报道”。

 

《知识分子》的这个辩解完全不符合事实。以前对韩春雨的质疑并非都是私下匿名的,恰恰相反,大都是公开、实名的。我本人就写过好几篇文章质疑韩春雨的结果,分析那是造假。我虽然用的是笔名,但大家都知道我的真名,实际上也是实名。而且我还用本名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报韩春雨。《知识分子》可能认为我不是学术界的人,不算数,那么在国外还有多位科研人员也都是公开、实名地质疑韩春雨,甚至要求韩春雨赔偿损失,难道《知识分子》认为国外科研人员也都不算数?难道要等中国科学家实名出来才算数?

 

《知识分子》对韩春雨的采访,基本没有新意,提出的问题是几个月来人们一直在追问的,韩春雨的回应也是老调重弹,说别人重复不出来他的实验结果是因为实验受支原体污染,说不能透露有谁重复出了他的实验结果是因为不想让这些人受到骚扰。不过韩春雨的回应有一点是新的。《知识分子》问韩春雨有没有实验记录来佐证他的实验成功率时,他说他的条件非常有限,有时要用公共实验室的仪器,只是把数据扫在电脑上,有些是能扫的有些是不能扫的。韩春雨承认实验记录不完整,原因他说是实验室很穷。

 

保存实验记录是对科学实验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在小学、中学做实验时,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做好实验记录,难道读过博士的韩春雨不知道?他说有的实验数据不能扫到电脑里,难道不能用笔录,或者用相机拍照保存?难道他的实验室穷到连实验记录本、照相机都买不起?这么穷的实验室又是怎么做出世界一流的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的实验结果的?

 

保存实验记录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证明实验结果的真实性。美国大学要求实验记录至少要保存五年。如果一个成果的真实性遭到质疑,那么实验记录就要无限期保存,以便供调查、核实。一个号称“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居然没有实验记录来证明它的真实性,这是天大的笑话。在一个成果遭到质疑时,没有实验记录来自证清白,都可以认定就是造假。只有造假的成果才不需要有实验记录。连当初吹捧韩春雨的《知识分子》拖了几个月后现在也不得不发表质疑韩春雨的报道,说明他们也知道韩春雨的成果成了天大的笑话了。

 

2016.10.19.

 

 

秋季养生有道理吗?

2016年10月22日星期六

秋天到了,一些关于秋天要怎么注意养生的帖子就开始在网上流传。按照中医的说法,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所以要注意养阴防燥。具体做法是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多锻炼、保持心情愉快、少吃瓜果、节制房事、注意进补等等。

 

中医的这套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秋天日照时间越来越短,中医就说是阳气渐收,阴气生长,因为它是把阳光当成阳气,这么说等于是正确的废话。但是因此就说人要注意养阴防燥,就是乱联想了。人体的阴是什么,完全就是主观的想像,并没有物质基础。天气的干燥倒是可以感觉到的。但是有些地方秋天的确会变得更加干燥些,有些地方一年到头气候就一直很干燥,还有的地方一年到头气候一直很湿润,到了秋天并没有更干燥,难道在这些地方秋天也要防燥?

 

中医那些养生建议,就是根据这套胡思乱想的理论衍生出来的。因为要防燥,所以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而且由气候干燥联想到人的心情烦躁,所以要保持心情愉快,其实干燥的“燥”和烦躁的“燥”只是谐音,还不是同一个字。因为要养阴,所以就要节制房事、注意进补等等。

 

不过,中医的养生理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胡思乱想,不等于它的建议就一定都是错的。从科学保健的角度看,有的建议是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例如多喝水、多吃水果、多锻炼、保持心情愉快,就对身体有好处,但是这些做法任何时候都应该这么做,一年四季都应该这么建议,而不只是在秋天才要注意这些。

 

有的养生建议是没有道理的。例如少吃瓜果,说是怕伤胃,导致腹泻。这是没有道理的。瓜果并不会伤害胃。当然,什么东西吃多了都不好,对此四季并没有区别。又如节制房事。中国传统文化对性生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认为会伤身体,不能过度。这种担心在其他国家很少见。其实人体对性行为的频率能够自我调节,次数多了以后性欲降低,频率自然减少了,不存在过度。即使有些人性生活频率非常高,也许是心理有问题,但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除非是传染上性病。在秋天也是如此。所以不用因为担心房事过度而去节制房事。

 

还有的养生建议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例如进补。进补有两种,一种是食补,吃的往往是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对健康有害。另一种是药补,也就是吃中药的补药,而中药的补药不仅补不了身体,反而会有毒副作用,同样对健康有害。

 

总之,对那些好的养生建议,一年四季都要尽量做到,对那些坏的养生建议,一年四季都要尽量避免。秋季没有那么特殊,所以秋季不用特别注意养生。

 

2016.10.5.

你知道怎么洗手吗?

2016年10月17日星期一

一到了流感之类的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医学专家们总要提醒大家要注意经常洗手。洗手洗掉手上的病毒、病菌,能减少得传染病的风险。如果用肥皂、洗手液来洗,杀菌效果更佳。那么,如果能把细菌消灭得更彻底,不就更好吗?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添加了抗菌成分的所谓抗菌肥皂、抗菌洗手液。但是在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却把这类抗菌产品禁掉了,总共禁了19种抗菌成分。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理由是,生产这类抗菌产品的厂家既没能证明在肥皂、洗手液中添加抗菌成分之后抗菌效果会更好,也没能证明长期使用这些抗菌成分对人体健康无害,反而在广泛使用这些抗菌成分之后,它们会随着下水道释放到环境当中,存在着两种风险:一种风险是环境中的细菌长期接触这些抗菌成分之后,会进化出具有抗药性的所谓“超级细菌”;另一种风险是这些抗菌成分随着饮食进入人体以后,有的可能具有类似激素的活性,会导致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所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权衡利弊之后,禁止在肥皂、洗手液中添加抗菌成分。由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国际上很有权威,其他国家可能也会跟着禁止抗菌肥皂、抗菌洗手液。

 

肥皂、洗手液里面有表面活性剂,本身就已经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再去添加抗菌成分,的确有些多此一举。但是要让洗手最大程度地发挥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就要知道怎么正确地洗手。虽然从小父母、幼儿园老师就教我们洗手,但是他们教的未必就是对的,很多人还是不知道怎么洗手。那么洗手要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小时候都用洗脸盆接水洗手,现在的装修洗手间里都配备洗手池,很多人就还习惯堵住洗手池,放满水后再洗手。这其实不是讲卫生的做法。脸盆、洗手池都有细菌,这么洗反而会让它们上面的细菌污染了手。正确的洗法应该是打开水龙头后,在流水下面直接洗。有的人认为热水洗得更干净,但是实验发现用热水洗手和用冷水洗手的抗菌效果是一样的,热水反而会刺激皮肤,而且烧热水也浪费能源。

 

用自来水把手打湿后,关上水龙头,然后在手上抹上肥皂或洗手液,一直抹到出现泡沫,这样有助于洗掉手上的尘土、油脂和微生物。注意手背、手指之间和指甲也要抹上。抹手的时间不能太短,那么要抹多长时间合适呢?这个当然和手的肮脏程度和需要的干净程度有关系。例如外科医生洗手需要的时间就要比一般人的长。不过有些研究发现,抹手20秒左右就能有很好的去除微生物的效果,所以日常生活中,抹手至少要有20秒。

 

抹完手后,打开水龙头,在流水下把手上的肥皂泡沫冲洗干净,然后关上水龙头。有些人认为,这时候手洗干净了,再去关水龙头就会再把手搞脏了,所以建议拿着纸巾关水龙头。不过这样做会增加流水的时间浪费水,也浪费纸,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这样做的确有助于预防传染,所以不提倡。

 

手如果湿漉漉的,也容易传播病原体,所以要把手擦干。在家里大家习惯用毛巾擦手,但是毛巾如果不是经常更换的话,上面也会聚集了细菌,反而又把手搞脏了,还不如让手自然晾干。还有两种干手的方法,用纸巾擦或吹风机吹干。有的研究发现这两种方法效果一样,也有的研究发现纸巾的效果比吹风机好,还有的研究发现吹风机反而能把病菌吹得到处都是。在家里时我们是没有吹风机这个选项的,直接用纸巾擦就是了。

 

有时到了没有洗手条件的地方,比如野外,怎么办呢?用湿纸巾擦手也能起到洗手的作用,但是要注意是那种至少含60%酒精的湿纸巾才有比较好的杀菌效果。

 

2016.9.20.

《谷物大脑》的真相

2016年10月14日星期五

人们把米饭、面食这些谷物食品叫做主食,因为它们是我们每餐都要吃,而且往往是吃得最多的一类食品。谷物主要是提供淀粉这类碳水化合物的。淀粉在消化道里消化成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里。葡萄糖为我们人体提供了生命活动必须的能量。大脑监测到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足够高以后,知道有了足够的能量,就会让人产生吃饱了的感觉。所以吃主食最容易填饱肚子。在食物缺乏的年代,进餐的首要目的是获得足够的能量,谷物就成了最重要的食物,所以我们中国人才把进餐叫做吃饭。

 

然而最近国内风行一本从美国引进的“健康”读物《谷物大脑》,却声称根据“进化理论、现代科学和生理学”,谷物以及水果和其他碳水化合物能对大脑造成永久的伤害,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慢性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癫痫、运动障碍、精神分裂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各种与大脑相关的疾病,而且还会加快身体的老化进程,人们关心的肥胖、关节炎、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都跟这有关系。说得极其恐怖,然后“提供了一条光明的、充满希望的讯息”:吃极低的碳水化合物(每天不超过60克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一份水果的量)、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饮食是预防脑部疾病和慢性病的理想方案。

 

该书声称这些观点“都以最受推崇的、最新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不仅仅令人大吃一惊,而且无可争辩地确凿无疑”。它的确令人大吃一惊,但是绝非无可争辩地确凿无疑。恰恰相反,它与主流医学界、权威科学机构的建议背道而驰。主流医学界推荐的均衡饮食方案中,谷物和水果都是主要的食物类群,每天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大约占了食物能量的一半。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得太少,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要找新的能量来源。除了把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还会分解体内储存的脂肪作为能源。脂肪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物质叫做酮体。血液中如果酮体含量太高,就会出现酮体中毒的症状,会恶心、头疼,还会有口臭。这种口臭的味道不是因为口腔不卫生产生的,而是酮体的味道。葡萄糖是维持我们大脑正常运行最好的能源,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葡萄糖,被迫改从酮体获得能量,功能就会受影响。所以酮体中毒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会变得很暴躁。这是大脑在提醒你,赶快给我葡萄糖吃。可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反而会对大脑功能造成伤害。膳食中的胆固醇是否会有害健康目前还有争议(参见方舟子《胆固醇被平反了吗?》),但是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却没有争议。该书推荐的低碳水化合物、高饱和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其实是极不健康、有害身体的。

 

但是,主食如果吃得太多,获得的能量超出了生命活动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转化成脂肪在体内储存起来,人就会逐渐变得肥胖。肥胖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增加了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即使获得的食物能量没有超出消耗的能量,人没有变肥胖,但是如果在饮食结构中主食占的份额太多,血糖浓度偏高,也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那么一天吃多少主食合适呢?这取决于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活动程度。如果你是一个青年妇女,那么你一天需要的主食大概是750毫升,相当于6片面包,或者3小碗米饭。如果是小伙子,每天多250毫升,也就是1000毫升,相当于8片面包,或者4小碗米饭。当然,如果你运动量比较大,那就要多吃点。如果年纪大,那就要少吃点。此外还要注意,主食要尽量吃全谷的,每天吃的主食至少要有一半是全谷物。把谷粒的壳去掉以后剩下的完整种子,包括了谷皮、谷胚和胚乳这三部分的,就叫全谷物,比如糙米、黑米、红米、小米、燕麦、荞麦、全麦面粉、玉米面、爆米花都是属于全谷物。如果把谷皮和谷胚也去掉了,只剩下了胚乳,那就属于精制的谷物。精制的谷物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白大米、白面粉,它把谷皮和谷胚都去掉了,剩下的胚乳基本上都只是碳水化合物了。而全谷物由于保留了谷皮和谷胚,除了碳水化合物之外,还有其他对我们身体很重要的营养素,包括B族的维生素、铁、锌、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等。而且吃全谷物的话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就没有那么快,这样血糖就不会一下子升得很高,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然而该书却声称主流医学界的这些建议属于“外行人的教条”,涉及“企业的既得利益”,要人们摒弃。那么该书的作者是怎样一个内行人和超脱既得利益的高人呢?该书对作者戴维·珀尔马特(David Perlmutter)的介绍是“一名具有专科医师资格的执业神经科医生”、“在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珀尔马特博士是世界公认的权威”。很多读者相信他,就是被这些光环所迷惑,以为他们接受到的是一个世界公认的权威提供的科学信息,那么,挖一下这个作者的底细,是很有必要的。

 

珀尔马特于1981年获得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该校的医院做了几年住院医,于1987年获得行医执照后在佛罗里达州自办私人诊所行医。他的本行是神经外科,受的是神经外科手术训练,与营养学没有关系。在当了十几年神经科医生之后,自1996年起,他开始以“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的权威自居,发表演讲、文章、出书推销他对这个问题的独特观点。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当然可以转行从事营养学研究,但是学术研究成果首先应该写成论文经同行评议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珀尔马特也知道这一学界常识,在其英文简介中介绍自己:“在世界医学文献中大量地发表学术成果,论文发表在《神经外科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南方医学杂志》(The Southern Medical Journal)、《应用营养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Nutrition)和《神经学档案》(Archives of Neurology)。”他列举的这四种期刊中,《应用营养学杂志》是一本早已停刊、各个医学文献数据库都不收录的非正规期刊,而他发表在另外三种期刊上的论文,都是他在学生时代发表的神经外科论文,没有一篇属于“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

 

在珀尔马特的详细英文履历中,他列出了他发表过的全部24篇“期刊论文”,但是这其中有10篇是他当学生时发表的神经外科论文,8篇是发表在推销另类医学的非学术期刊上的介绍文章,2篇是访谈,1篇是给《美国医学杂志》的读者来信,两篇发表在学术资质可疑的期刊上(包括上述《应用营养学杂志》)。其获得行医执照之后唯一一篇正规的论文是2009年发表的通过注射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临床试验研究。这篇论文的发表背景是:珀尔马特一直在鼓吹通过注射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声称他的病人经过如此治疗后效果极佳,有效率达到80~90%,于是南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学系研究人员与他合作做了初步的临床试验,发现没有效果。有趣的是,在这篇论文中珀尔马特是排在最后的最不重要的作者(不是通讯作者),然而珀尔马特在履历中却把自己的署名挪到第一,变成了最重要的第一作者。当然,他是不会告诉你这篇论文的结论是否定了他推销的疗法的,一直到去年他还在推销通过注射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

 

由此可见,珀尔马特从来就没有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任何“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他在这方面的资质和一个外行没有什么不同,他怎么就成了这个研究领域的“世界公认的权威”?不错,《谷物大脑》这本书在美国非常畅销,有不少非医学界的名人都相信、推崇它,但是这并不等于就让他成了“公认的权威”,否则中国自己的“养生大师”,例如张悟本,也出过极其畅销的书,也有过很多非医学界的名人推崇,是不是也成了“公认的权威”?

 

珀尔马特抨击主流医学界受到“企业的既得利益”的影响,其实他本人推销的种种另类疗法、健康方案才带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从2000年起,他陆续出版了几本“健康”类畅销书,同时配套推销相应的昂贵的独创疗法和各种保健产品,号称这些疗法、保健产品能够治疗、预防种种脑部疾病和其他疾病,疗效极其显著。可笑的是,他的这些畅销书的观点还互相矛盾。例如,他在2000年出的第一本畅销书《大脑复原.com》并不认为谷物是大脑的杀手,没有提倡要避免吃谷物,而是认为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胆固醇才是大脑的杀手,应该尽量避免,提倡最好的饮食是素食加鱼肉,这与《谷物大脑》所提倡的刚好相反。当然,我们应该允许他改变观点,问题是,在《大脑复原.com》和《谷物大脑》中,他都列举种种案例证明他的健康方案对预防、治疗脑部疾病效果极好,而这两种健康方案是截然相反的,那么你应该相信哪一种?

 

珀尔马特和中国那些前赴后继、风靡一时的“养生大师”其实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宣扬与主流医学界的建议格格不入的标新立异的另类健康观,都没有专业资质(更不要说是“公认的权威”),而且都有着商业利益。另类的观点当然未必就一定错,毕竟现在的主流观点有些也是从另类的观点演变来的。但是大部分另类的观点过去错、现在错、将来也还是错,特别是那些由没有专业资质的人提出的另类观点。如果有谁坚信自己的另类观点是正确的,那么首先应该是发表论文、出示证据争取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而不是急着向没有专业识别能力的大众推销,更不应该冒充是获得公认的专业观点。特别是在健康的问题上,更应该慎重,否则是把大众当成自己的另类观点的小白鼠。在健康的问题上去相信另类观点,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拿来给“养生大师”们做试验品,不管这些“养生大师”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2016.9.3.

 

(《科学世界》2016.10)

酸奶是个大骗局吗?

2016年10月13日星期四

耸人听闻的文章总是容易在网上传播,特别是那些跟健康有关的。这几天很多人都转给我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很吓人,《喝酸奶能长寿?全世界被他骗了100年,诺奖得主的惊世谎言造就万亿产业》,说是在上个世纪初法国出了一个大骗子梅契尼科夫,宣称喝酸奶能让人长寿,能活到2000岁,在欧洲掀起了喝酸奶的狂潮,他本人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瑞典皇家科学院还看走了眼,把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他。虽然梅契尼科夫本人并不长寿,71岁就去世了,但是喝酸奶骗局持续到现在。

 

炮制这样的文章才是个骗局。梅契尼科夫不是大骗子,而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被称为细胞免疫学之父。他在190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因为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和酸奶没有任何关系。他的确提倡过喝酸奶延年益寿,不过那是1910年他获得诺贝尔奖以后的事。他注意到当时有保加利亚科学家发现保加利亚有些地区很穷,却有很多长寿老人,他们有喝酸奶的习惯。保加利亚科学家还在酸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乳酸杆菌。梅契尼科夫就提出了一个学说,认为人会衰老是因为肠道里的有害细菌分泌毒素导致的,乳酸杆菌能够杀灭肠道里的有害细菌,是长寿的秘诀。如果能从小喝酸奶,就能活到人的自然寿命。梅契尼科夫认为人的自然寿命是100岁,他没那么弱智,说人能活到2000岁。梅契尼科夫提倡喝酸奶,自己也喝酸奶,但是并没有靠卖酸奶赚钱。实际上,在他去世两年后,世界上才有了第一家酸奶工厂。

 

梅契尼科夫关于衰老的学说是错误的,而且后来人们也发现保加利亚用来做酸奶的那种细菌没法在人的消化道里生存,不会给人体带来好处。但是也发现有别的类似细菌能在人的消化道里生存,对人体有益,这类细菌就被叫做益生菌。现在对益生菌的研究非常多,非常热门,可以说梅契尼科夫开创了这个研究领域。但是,口服益生菌产品,是不是就能在人体内起到保健作用呢?有的研究认为能,市场上因此出现了很多益生菌保健产品。但也有的研究认为吃益生菌没有用。总之,这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具体到酸奶,有些研究发现喝酸奶能够起到改善消化、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认为这和酸奶里头的乳酸杆菌有关。但是这些只是初步的研究。即使酸奶里头的细菌并不能起到保健作用,酸奶也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它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特别是钙,是很好的补钙食品。酸奶的营养成分和牛奶类似,但是酸奶里头的乳糖被乳酸杆菌转化成了乳酸,所以那些因为有乳糖不耐、喝不了牛奶的人,就可以改喝酸奶。

 

和牛奶一样,酸奶里的饱和脂肪对人体是有害的,所以应该选择喝低脂或无脂的酸奶。此外还要注意,市场上的酸奶为了掩盖酸味,往往是加了很多糖的,而吃糖是不健康的。所以要留意一下食品标签注明的成分,尽量选择无糖、少糖的原味酸奶,如果觉得这种酸奶不好喝,可以自己在酸奶里掺入水果,自制果味酸奶。

 

2016.9.23.

发烧会不会烧坏脑子?

2016年10月7日星期五

小孩一发烧,特别是发高烧,家长就很担心,会不会发烧时间太长把脑子烧坏了?有一家叫“科学公园”的所谓科普网站,发了国内一名医生写的一长篇文章,说发烧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有益的、生理性反应,不增加任何实质性损害,就是说,发烧本身烧不出疾病,更不会烧坏脑子。你读了这样的所谓“科普文章”,是不是从此就觉得可以对发烧放心了呢?

 

发烧本身的确不是一种疾病,但是它是疾病的症状,说明身体出了问题。我们平常见到的急性发烧,通常是因为病毒、病菌感染引起的。但是还有其他原因能够引起发烧,例如身体有关节炎之类的炎症,颅内出血,患有癌症,药物反应等等。所以发烧绝对不是什么生理性反应,而是病理性反应,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找出病因。有时候长期发烧三周以上又找不出病因,就把它叫原因不明发热。

 

病毒、病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可能是身体进化来的一种防御机制。理论上,体温高一些能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系统消灭病原体的效率,也能够抑制某些病原体的增殖。有一些实验发现,轻度的发烧能够让受感染的动物或病人康复得比较快。所以仅仅是在感染导致的、体温不那么高的发烧这一点上,可以说发烧虽然是病理性反应,但是对身体的康复可能有些益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一定要急着退烧。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发烧是有害的。由于发烧能够让心跳急速、呼吸加剧,那么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者有呼吸功能障碍的病人,发烧就会有风险。发烧能影响大脑的认知,对于老年痴呆患者,发烧也会有风险。所以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老年痴呆的病人,发烧往往是有害的,要考虑退烧。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感染引起的发烧通常无害。但是一旦体温超过了41摄氏度,那么就会对身体器官、组织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如果体温达到了42摄氏度,大脑神经细胞就会受到伤害,而神经细胞死了是没法再生的,也就是所谓烧坏了脑子。所以发烧超过41摄氏度是非常危险的,要立即设法把体温降下来,甚至要进行抢救。

 

一般感染引起的发烧很少超过41摄氏度,但是如果发烧了不及时散热,反而迷信民间疗法,盖被子捂汗,身体产生的热散发不出去,身体对体温的调节失灵,出现了所谓热射病,就有可能让体温超过41摄氏度,把脑子烧坏了。严重的感染,例如脑膜炎、疟疾、脓毒症,也有可能让体温超过41摄氏度。

 

所以发烧会不会烧坏脑子,关键是看体温有多高。一般感染引起的发烧,不用太担心,但是要尽量找出病因,随时测量体温变化。轻度的发烧不一定要退烧,但是一旦体温达到41摄氏度,就要采取降温措施,吃退烧药,或者擦温水、泡温水澡,但是不要用冷水、冰块降温,那样反而会刺激身体产生更多热量,也不要擦酒精降温,因为酒精能够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关键是,发烧了就要让身体产生的热量尽快散发出去,少穿衣服、吹风扇、开空调,千万不要捂着。

 

健康的问题,性命攸关,大家既不要迷信民间的疗法,也不要相信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害人伪科普,那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2016.9.29.

总统辩论谁赢了?

2016年10月4日星期二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将在11月8日投票选出新一届总统。按惯例两个主要政党的总统候选人要举行三场辩论。今年的第一场辩论在9月26日举行之后,几乎所有美国媒体请的裁判、评论员都一致认为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大胜共和党候选人川普。但是辩论的胜负判断本来就是很主观的,即使媒体一致认为希拉里获胜也不会让川粉(川普的狂热支持者)接受,因为他们本来就认为美国主流媒体基本上都是自由派,都是支持希拉里的。举行辩论的主要目的是要影响选民,那么,我们可以给胜负定一个客观标准,那就是认为哪一方获胜的选民人数比较多,这一方就获胜了。第一场辩论刚刚结束,CNN就立即报道了他们通过一家民意调查机构ORC对521名选民做民意调查的结果,62%认为希拉里赢,27%认为川普赢,据此可以说希拉里大获全胜。

 

但是网上有很多对这次辩论结果的投票,有的票数几十万、几百万,都是一面倒地认为川普赢。川普就因此宣布自己赢了,说除了“没人看的CNN”,所有的“民意调查结果”都是他赢得了辩论,并嘲笑说CNN只对300人(其实是500多人)的调查怎么能算数呢。川粉也坚信网上投票结果,跟着川普嘲笑CNN的民意调查人数太少,甚至有一家一直力挺川普的微信公众号还抱怨人们想去CNN网站投票找不到门,大骂CNN。

 

其实那种网民自己去投的网上投票的结果才是完全不可信的,即使有几百万、几千万票数,也不可信。首先是网上投票很容易作弊,一个人可以反复地投,也就是刷票。有的网站为了避免刷票,限定一个IP只能投一次票,但是通过代理服务器是可以随便换IP的,这种限制难不倒懂点网络技术的人,何况还有现成的刷票软件可以自动换IP刷票,想刷多少票都可以。有一个关于支持谁当总统的网络投票有高达一千七百万次投票,95%是支持川普,谁会傻到去相信这样的投票结果没有作弊?即使投票的网民都很诚实,不作弊,网上投票结果也不可靠。支持者会到处拉票,比的是哪方支持者更狂热更爱拉票。川普支持者往往比希拉里支持者狂热、偏执,川普支持者就被发现在某些论坛拉票,列出了各个投票网站的链接号召川普支持者去投票。再退一步说,即使某个网站的网络投票没人作弊也没人拉票,其投票结果也只是反映该网站读者的意见,而不能反映全体选民的民意,因为一个网站的读者往往是有倾向性的,例如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极右网站Breitbart是一直支持川普的(其主编是川普竞选团队的CEO),该网站的读者就基本上是支持川普的,投票的结果当然是大部分人(约75%)认为川普获胜,其实我们应该惊讶的是其读者中居然还有25%认为希拉里获胜。

 

所以网上投票说难听点是垃圾,说好听点是好玩,不能当真。想要知道民意,就要做民意调查。民意调查要由组织者通过打电话、发邮件等方式主动找人询问(以打电话为主,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接陌生电话了,所以也有网上调查,但是是通过发邮件邀请的方式,不是网民自己找上门),这样就可避免调查对象重复投票、拉票、倾向性等问题。如果要调查的人群很小,挨个挨个去问就可以了。例如对“你认为总统辩论谁赢了”这问题,你想统计一个班的学生的看法,让每个学生依次回答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了解全校学生的看法,假定一个学校有三万名学生,一个个去问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能做到,工作量也太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只找一部分人做调查。如果找的人数太少,没有代表性,结果容易出现偏差;但是如果找的人数太多,则是浪费。那么找多少人合适呢?或者说,需要多大的样本呢?

 

样本的大小和几个因素有关。一个因素是置信度,它表示的是你对调查结果的信心。因为不是对所有的人做调查,置信度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但是如果调查了足够多的人数,你就会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很有信心。一般取置信度95%,意思是有95%的几率是这个结果。另一个因素是抽样误差,据此可以知道调查结果的正负变化范围(所谓置信区间)。可接受的误差越大,需要的样本就越小,反之,可接受的误差越小,需要的样本就越大。民意调查可接受的误差通常是2%~5%。“你认为总统辩论谁赢了”是个比率问题(支持希拉里和支持川普之比),在调查前我们是不知道比率的,这时候可以设置为50%,因为在比率为50%时需要的样本最大。知道了人群总数(总体)、置信度、误差和比率这些参数之后,统计学上就有公式可以计算需要的样本大小。网上有现成的民意调查计算器(例如http://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把这些参数输进去,就可以算出样本大小。假定总体有3万人,置信度95%,误差5%,算得样本大小为379。也就是说,你要知道3万名学生对“你认为总统辩论谁赢了”这个问题的看法,随机抽样379人做调查就够了,调查结果有95%的可能是成立的,有5%的误差——假如调查结果是50%的人认为希拉里赢,意思是如果重复调查20次,有19次的结果是45%~55%的人认为希拉里赢。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一个30万人的城市对这个问题的民意呢?其他参数不变,把总体改成30万,算得的样本大小是384,只需要多调查5个人。如果要调查的是全美国人口呢?美国人口大约是3亿人,算得的样本大小还是384。在总体足够大以后(几万人以上),需要的样本大小基本不变了,调查全国和调查一个城市需要的样本大小其实是一样的,这虽然违反直觉,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要对全美国做民意调查,随机抽查300人也是可以的,川普、川粉的嘲笑只不过暴露了他们对统计学的无知。不过,抽查300人的误差有些大,全国性民意调查的误差一般控制在3%左右,因此需要的样本大小通常是1000人左右。CNN/ORC调查了521人,误差是4.5%,误差稍大,但是因为调查的结果比率悬殊(62%:27%),这个误差并不会改变希拉里大胜的结论。CNN/ORC调查采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这样抽得的随机样本不一定能很好地符合人群分布特征,例如其中认同民主党的人数偏高。所以有时候为了获得能代表人群分布的样本,会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先根据人群特征设定各个群体的比例,然后再在各个群体随机抽样。

 

因为是抽样调查,即使精心地设计,也不能保证每次调查结果就一定可靠。但是如果有别的调查机构也做了类似调查,那就可以相互验证。如果各个调查的结果都一致,就说明非常可靠。CNN是第一个公布总统辩论的民意调查结果的,随后其他民意调查也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NBC News的结果52%:21%,ppp的结果51%:40%,YouGov的结果49%:22%,Politico的结果49%:26%,Echelon Insights的结果48%:22%,路透社的结果:48%:23%,福克斯的结果61%:21%,Post-ABC的结果53%:18%。所有的调查结果都认为希拉里赢了,而且除了ppp的调查,都认为希拉里大获全胜,认为希拉里赢的选民人数是认为川普赢的选民人数的2~3倍。不知为何川普、川普支持者只顾着骂最先出头的CNN,而无视其他的调查结果?特别是保守派电视台福克斯一直是支持川普、获得川普的信任的,其民意调查结果比分比CNN还悬殊,认为希拉里赢的人数是认为川普赢的人数的3倍,川普、川粉怎么不去骂福克斯?

 

当然,再多的民意调查结果也不会让川普承认自己输了,他本来就是极度自恋的人,从不认输也从不认错。而川粉对川普是一种类似邪教的追随,川普认为自己赢了,他们也就只能跟着喊他赢了,然后认为所有的民意调查结果都是不可靠的,都是被民主党收买的,只有他们刷出来的网上投票才能代表民意。

 

201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