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素养

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和搜狐教育最近联合主办了一个“如何培养科学素养”的公开课活动。会上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称“科学素养是不能培养的,每个孩子来到世间都带有自己的特殊使命,做父母的无非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不是去浇灭,而是鼓励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清华大学教授鲁白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科学素养是需要培养的,在科学素养里,最重要的是两个能力:创造力和领导力。

 

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5年发布过一份《科学框架》报告,把科学素养定义为“作为一个喜欢思考的公民,具有参与讨论科学相关问题和科学观念的能力”,听上去很拗口,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不仅要讲科学,而且要懂科学。那么,要懂科学,就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理解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也就是具有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的精神。

 

探索精神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连其他动物都会探索。这点秦春华说得对。然而儿童虽然有探索精神,却也容易轻信,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随便给一个答案他们就满足了。他们不具有怀疑精神,也不懂得怎么通过实证和理性来分辨答案的可信、可靠程度。具有怀疑、实证、理性精神,能够做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是科学素养的主要部分,都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必须通过后天长期的训练、培养才能形成的。比如秦春华讲了一个尼尔·阿姆斯特朗小时候要跳着上月球得到母亲的鼓励、长大后终于登上月球的故事,这个离奇的故事一见而知是胡编的,不管是秦春华自己编的还是从别的地方看来轻信地引用,都说明他很没有科学素养。

 

大家公认目前中国普通公众科学素养普遍很差,不是因为他们天生的科学素养被“浇灭”,而是科学教育没有做好。我们的教育,要么鼓励对书本、权威、领导、“大师”的崇拜、迷信,学生学了十几年科学课程却连科学究竟是什么都没搞明白;要么干脆反过来怀疑一切,连科学、理性都要怀疑。教师自己都不能理解科学,甚至有不少科研人员对科学的内涵和方法都稀里糊涂的。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又怎么能够培养出科学素养?

 

鲁白说的创造力和领导力跟科学素养没什么关系。作家、艺术家也很有创造力,但是很多作家、艺术家的科学素养很差。企业家、官员、宗教领袖很有领导力,但是同样的很多企业家、官员、宗教领袖也很迷信,能说他们的科学素养高吗?许多大科学家不要说领导力了,连跟人交流的能力都很差,能说这些大科学家的科学素养差吗?

 

鲁白说的其实不是科学素养,而是科研能力,但领导力也只是对极少数科研人员的要求,这类科研人员鲁白称为“帅才”,说好听点是“领导型科学家”,说难听点是“科研包工头”。对大部分科研人员来说,他们需要创造力,但不需要领导力。而对普通公众来说,有创造力当然好,没有也未尝不可。普通公众需要的是分辨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迷信、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能够理解科学,不被伪科学、迷信所迷惑,这才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所在。

 

2016.4.10

 

(《环球时报》2016.4.14.)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