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的存档

鲁花真是小作坊,煤制油不是煤油

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

我上次谈到,关于油罐车运输食用油,鲁花集团发了一个声明,说他们用的都是专门的运输车辆,运过转基因油、劣质食用油的车也不能用,更不要说运输过化工产品的车。我当时质疑说,难道鲁花集团生产的散装花生油是用油罐车运到小作坊去分装的吗?我本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没想到还真是这样。

 

鲁花集团卖的油,包装上就印着一大批分装商的名称和地址。它还真是把散装油送到分装商那里分装。我查了一下,这些分装商都是很小的企业。例如武汉鲁花,名称听上去很大,但只有几十名员工,就是一个微型企业,也就是小作坊。难怪别的大企业都声明,它们的油是一体化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用到油罐车,所以不受这个事件的影响,只有鲁花标榜自己用的是专用油罐车。

 

以前鲁花集团的文章宣传过,散装油从总厂用油罐车运到分厂分装,要怎样控制好花生油的质量,免得变质,号称用的油罐车是充液氮的油罐车。我们姑且相信它的宣传,那么问题来了:鲁花集团用的油罐车是自己的还是物流公司的?如果是自己的油罐车,当然对这些车运过什么东西一清二楚,不可能运过转基因油或所谓的劣质食用油。因为鲁花集团不生产转基因油,也不会认为自己生产的油是劣质食用油,所以不存在这些油罐车运过这些油的可能性。那么它为什么要说运过劣质油、转基因油的车就不能用?自己的油罐车不用做这种鉴别,别人的油罐车才存在这种可能性,才需要做鉴别。如果是物流公司的油罐车,没法控制,怎么知道这些油罐车有没有运过转基因油、劣质油、化工产品?所以,这样的声明没有意义。

 

退一步说,姑且认为鲁花集团的确有自己的油罐车运输队,用的都是自己的油罐车,能够完全控制,那么问题又来了:油罐车把散装油从总厂运到小作坊去分装,回来的时候不可能再运鲁花自己的散装油,那么运什么东西呢?如果空载,成本得有多高?鲁花之所以把散装油运到小作坊去分装,就是为了降低成本。鲁花集团宣传过没有一辆自己的运输车,也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以前鲁花有自己运输车,把货发出去,回来要空载,成本很高,所以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就把运输包给了物流公司。所以,鲁花集团不可能只是为了油罐车运输就不惜成本,就不考虑空载回来的成本。可见鲁花集团的宣传和声明都是不可信的,就是在骗人。就像我上次说的,对这种骗子企业说的话都不要信,对它卖的东西也不要信。

 

为什么会发生罐车换装事件?就是因为物流公司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把货发出去,回来不能空载,就要运别的东西。有时运化工产品,有时运食用油。这个事件之所以被说得那么可怕,是因为一开始就把运过煤制油说成了运过煤油。最早的《新京报》的报道本来说得很清楚,运过煤制油,但《新京报》采访了“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后,就被歪曲了。朱毅是一个被我揭露过无数次的、不学无术的半文盲、伪专家、伪科普人士,根本分不清煤油和煤制油。把煤制油当成煤油,这一字之差可是天壤之别。

 

她把混了煤油的食用油的危害性说得无比恐怖:会对全身各个系统都造成损伤、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有短期的影响、长期的影响。她现在频频接受媒体采访,都在讲吃煤油危害有多大。还在凤凰网写了一篇文章,解释为什么掺入了煤油的食用油吃不出煤油味儿,说是因为量太少,所以吃不出来。也就是说,朱毅自始至终把煤制油当成了煤油,然后中国的官媒、法学界人士也都把煤制油说成了煤油。港台和海外的中文媒体、国外的英文媒体例如CNN在报道这个事件时,也都说中国用运过煤油的罐车运食用油,都是被朱毅误导的。央视说这是一种投毒行为,也是被朱毅误导的。可见半文盲多么祸国殃民。

 

煤油是一种燃油,有毒,很多人都很熟悉。我们小时候经常停电,就要用煤油灯,所以很熟悉煤油的味道。这个事件爆出来以后还有人说,难怪到外面吃饭会吃到煤油味儿,原来用的油混入了煤油。这是疑神疑鬼,因为即使食用油混入了煤油,量也极其微小。这一点朱毅倒是没说错,就因为量很少,所以尝不出来,哪怕混入的是煤油。但混入的不可能是煤油。煤油是燃油,属于危险化学品,危化品要用特殊的罐车运输,不能用普通的罐车运输。运过危化品的罐车是不会运食用油的,两者不会混在一起。

 

这次涉及到的不是煤油,而是煤制油。把煤液化之后生产的油就叫煤制油。煤的液化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直接液化,加氢催化,让煤从固体变成液体。这是比较早的技术。现在普遍采用更新的技术即间接液化。先让煤气化,变成气体,再合成油,让它液化。中间经过了气化这个步骤,所以叫做间接液化。现在中国生产煤制油的基地、工厂一般用的就是间接液化技术,比如这一次涉及到的中国目前最大的煤制油基地宁东化工能源基地,用的就是间接液化技术。间接液化的一个好处是比直接液化杂质少,危害没那么大。

 

煤制油最主要的产品是燃油,属于要用专门的罐车运输的危化品,跟食用油不会混在一起。能够跟食用油混在一起的,实际上是煤制油的副产品。煤制油的副产品有的是危化品,比如煤制烯烃、乙烯、丙烯都是易燃品,也要用专门的罐车运输。有可能跟食用油混在一起运输的就是低危的产品,这一次涉及到的、《新京报》最早报道的是白油和液体石蜡。液体石蜡也叫白油,其实是一种东西。液体石蜡本身没有毒,食品级的液体石蜡可以食用,在食品业用得非常多。但是,没有高度纯化过的液体石蜡是工业级的,里面混有有害的杂质,不能食用。我上次说过,混入到食用油里的液体石蜡的量只有万分之几,里面有害杂质的量就更少了,所以它的危害性、健康风险非常低。

 

有人说,这次运的是液体石蜡,别的罐车是不是以前还运过别的化工产品呢?一般来说,都是运了液体石蜡再运食用油。液体石蜡没有颜色、气味、味道,运过液体石蜡的罐车不清洗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司机会直接去运食用油,因为食用油至少表面上看不出质量问题,买散装油的厂家就不会拒收。如果运过别的化工产品,那也是低危低毒产品,同样的道理,它们的健康风险也很低,因为量太少了。

 

有人不服:你以前批过“谈毒性不谈剂量是耍流氓”的说法,现在为什么又说因为量少,所以健康风险低?这不就是“谈毒性不谈剂量是耍流氓”吗?其实这是两回事。我们反对“谈毒性不谈剂量是耍流氓”这种说法,是因为它认为只要谈毒性就必须谈剂量,否则就不能谈毒性。这跟说“谈毒性可以谈剂量”在逻辑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谈毒性是要谈剂量的,因为有很多东西如果剂量很小,就没有毒性,或者毒性可以忽略不计。像液体石蜡这种低毒产品,在谈毒性时完全可以和应该谈剂量。

 

我要强调一下,虽然健康风险很低,但并不是说这种做法可以接受、是应该的,毕竟还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对于食用油,运输的油罐车应该专用、规范化,至于会不会因此增加成本,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应该做到食用油罐车专用。所以,我并不是在为这个事件洗白,而是说这个事件的健康风险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大,不要为此恐慌。

 

有些人说,恐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是好事:虽然像朱毅、官媒这些半文盲把这事炒起来,引起了社会的恐慌,但如果因此能够引起政府对这种事件的重视,能够让食用油的运输更规范,这不是好事吗?但是大家要想一想,引起社会恐慌之后,吓得很多人不敢在超市买油吃,改用土榨的、自榨的油,网上很多人还说以后要改吃猪油。而土榨的油、自榨的油、猪油,它们对健康的危害可比混入什么煤制油的食用油大多了。

 

2024.07.12录制

 

2024.08.02整理

英、法、德领导人都是名校毕业

2024年9月27日星期五

我以前谈到,与中国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很注重领导人的学历,举了美国总统为例。有人留言说,欧洲各国的领导人不是这样的,很多都只有高中文凭。这完全是想当然地信口开河,只要查一下资料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先说英国的首相。英国首相以前的确有没上过大学的。最后一个没上过大学的英国首相是梅杰,也就是撒切尔夫人之后的那个首相。但在梅杰之后,英国的历届首相,除了布朗是爱丁堡大学毕业的,其他的清一色全都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包括以前的撒切尔夫人也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布朗是苏格兰人,他上的爱丁堡大学是苏格兰最好的大学。而且布朗也是首相里学历最高的,是历史学博士。

 

法国现在的总统马克龙是巴黎第十大学毕业的。之前的法国总统奥朗德毕业于巴黎第二大学毕业,萨科齐毕业于巴黎第十大学,希拉克、密特朗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所有这些大学都是法国最好的大学。

 

德国现在的总理朔尔茨毕业于汉堡大学。之前的总理默克尔是莱比锡大学毕业的物理化学博士,从政之前做过量子化学方面的研究。施罗德毕业于哥廷根大学,科尔毕业于海德堡大学,施密特也是汉堡大学毕业的。所有这些大学也都是德国最好的大学。

 

所以,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都是学霸治国。如果不是学霸,不能证明自己智商很高、受过很好的教育,很难当上总统、总理、首相。而中国现在是学渣治国。

 

2023.03.15录制

 

2024.07.23整理

油罐车运输食用油没那么可怕

2024年9月25日星期三

用装过化工产品的油罐车运输食用油不是什么新鲜事,十几年前就有媒体揭露过,这十几年来也多次揭露过,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突然引起了这么大的风波。官媒纷纷出来抨击这个事件,国务院、各级政府组成了调查小组要彻查。这件事被说得非常恐怖。央视说,用装过化工产品的油罐车运输食用油,相当于投毒。媒体采访的那些做伪科普的人,例如中国农业大学著名的水货副教授朱毅,尽管被我揭露过很多次,现在还在以“食品安全专家”的面目出现,也把这事说得很恐怖,说吃了这种食用油有可能中毒。吓得很多人不敢在市场上买食用油,说以后要改用土榨的花生油、菜籽油,或自炼猪油。

 

其实这事没那么可怕。我这么说并不是要为这种做法洗白。运食用油应该用专用车,不应该跟运输化工产品的车混用。混用应该受谴责,也应该处理。只不过大家没必要因此就吓得不敢买市场上的油了。这种事对超市卖的油,特别是大企业生产的大品牌食用油没有影响。大企业的食用油是一体化生产的,油料进了厂就压榨,压榨完了精炼、灌装、包装,是一条龙生产线。出厂的时候已经包装好了,全过程没有经过油罐车运输。所以,这次涉及到的中储粮、汇福集团有点冤枉。有些超市把这两家生产的油下架了,其实它们卖的散装油跟他们卖的包装油没有关系。

 

它们生产的散装油到哪去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散装油属于刚刚压榨出来,还没有精炼过的“毛油”,被小企业买去了。小企业没有压榨条件,就从大油厂买毛油来精炼,作为自己的品牌油上市。毛油里本来就含有很多杂质,要经过精炼,去除杂质之后才能吃。经过精炼之后,里面含有的杂质,包括污染油罐车的杂质就都被去除了。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些散装油是精炼过、可以直接食用的成品油。这次报道的散装油有一个发票上写着“一级豆油”,就是已经精炼过的。毛油精炼过之后,会根据精炼的程度分级,一级是最后的一个级别,表明是可以吃的成品油。

 

买精炼过的散装油干什么用呢?一种情况是卖给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业。这种企业要用很多油,为了降低成本就要用散装油,而不会到市场上买小包装的油。还有一种情况是卖给小作坊、小微企业,小油厂本身没有精炼油的条件,就买散装的食用油进行分装,作为自己的品牌上市,有的杂牌油就是这么来的。有人查过这次涉及到的油罐车的去向,有一辆把一级大豆油运到了陕西勉县的一家油脂厂。我查了这家油脂厂,是一个很小的企业,它的业务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有自己的小品牌油,显然是买来散装油简单地分装上市。那些品牌大家可能都没听说过,什么“汉家香”“立欣”,估计就是卖给当地的老乡。还有一个业务是给当地的学校食堂供货,也给民政部门供货,用于扶贫救灾。这是要直接吃的,这种情况就有健康风险了。

 

健康风险究竟有多大呢?媒体采访了所谓做科普的人,把这事说得非常恐怖。我前面说到的中国农业大学的副教授朱毅,都已经被我揭露了多少年了,本来就不学无术,一个学马列出身的,摇身一变成了食品安全专家,直到现在,媒体还把她的话当成权威依据。她把这事说得非常恐怖,说这些油罐车之前运过煤制油,煤制油含有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成分将影响人体健康,可能导致中毒,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损伤。这完全就是在胡说八道。

 

煤制油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把煤液化,经过精炼得到的产品,这次涉及到的产品是液化的石蜡。石蜡本身没有毒,如果经过纯化变成食品级的石蜡,还可以吃。油罐车运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没有经过纯化的工业级石蜡,里面的确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芳香烃之类,但消费者并不是直接把工业级的液体石蜡吃下去。食用油受到石蜡污染的量很少。运过液体石蜡的油罐车如果没有清洗,据司机说有十几公斤残留。《新京报》报道说,一个油罐车运35吨大豆油,那么十几公斤煤制油残留混到里面,量只有万分之几。里面的杂质和有害物质更少,可能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计。更何况不管是食品加工还是烹饪,每次用油的量本来就很少,里边受污染的杂质更是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肯定不会让人中毒。朱毅就是在胡说八道,说吃了这种油会对消化系统造成损伤,她是不是以为煤制油就是煤油?而且没稀释直接喝的?煤油直接喝下去当然会对消化系统造成损伤,但这是煤制油不是煤油,也不是没稀释直接喝的,那么一点点污染物怎么可能对消化系统造成损伤呢?她还说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伤,那更是胡说八道。难道把油直接往鼻子里灌吗?不然的话怎么会损伤到呼吸系统?可见这种人完全是不学无术。

 

有人说,以前媒体报道过,这种油罐车不只是运煤制油,还运别的化工产品,是不是会有更大的危害呢?如果运的化工产品是低毒产品,那一点点残留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也跟煤制油一样,可以忽略。如果是剧毒的危险化学品,要用专门的、特殊的危化品罐车运,不能用普通罐车运。没有哪个司机敢用普通罐车运危险化学品,因为对他们自己也会造成危险。

 

所以,这事只是听上去比较恶心,至于健康风险,比地沟油、农药残留还要低。如果因此吓坏了,不敢再买超市的油吃,而去买土榨的油或者自己榨油吃,健康风险更大。小作坊榨卫生条件非常糟糕,而且土榨的油没有经过精炼,里面有一大堆杂质,这些杂质有的会对健康有害。例如土榨的花生油就会受到黄曲霉素污染,而黄曲霉素是强烈致癌物,所以,吃土榨的花生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猪油则富含饱和脂肪酸,吃了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这个事件中,我觉得最恶心的是鲁花集团。鲁花集团发了一个声明,说它运油都是专用车辆,不要说运过化工产品,连运过转基因油、劣质食用油的车都不用。鲁花集团一直在抹黑转基因,已经很多年了。因为鲁花集团的产品主要是花生油,而目前没有转基因花生,所以它就标榜自己是健康的非转基因的油,以此攻击抹黑转基因的大豆油和转基因的菜籽油。这一次又借机抹黑转基因。鲁花集团强调说运油是专用的车,难道在生产过程中还要用到油罐车吗?莫非它是从别的企业运来散装油,然后像小作坊一样分装上市的?否则强调自有专门车辆来运输油是什么意思呢?而且,以前有媒体报道过,鲁花集团为了降低运输成本,自己没有一辆运输车,把运输交给了物流公司,现在怎么突然标榜自己有专门的运油车辆呢?这不纯粹就是在骗人吗?对于这种骗子企业卖的任何产品,大家都不要信,不要买。

 

2024.07.10录制

 

2024.07.30整理

防民之口甚于防洞庭湖

2024年9月24日星期二

中国最近出了大事,洞庭湖决堤,在华容县那一块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事大到惊动了习主席。他还在国外访问,就第一时间做了抗洪救灾的指示,为抗洪救灾指明了方向。习主席心善,看不得人民群众受苦受难,所以从来不去灾区视察,也并不经常为抗洪救灾指明方向。最近一段时间,广东、广西也出现了大洪水,就没见习主席做过指示。可能是地方政府也知道习主席心善,不愿意向他报告灾情,免得他听了不舒服、不高兴。这一次洞庭湖决堤是很罕见的,瞒不住,所以只好向习主席报告,请习主席为抗洪救灾指明方向。

 

向上瞒不住,向下又想控制信息,在洞庭湖发生决堤的第一时间,华容县政府就发出通知,禁止任何人发布相关信息,“一切以官方通告为准”。但现在是网络、智能手机时代,谁都能够拍视频,拍完视频就可以传上网。即使网监迅速删除这些视频,但传到国外之后就没法删了。所以这一次洞庭湖决堤的视频不少。从一开始怎样发现险情,到最后出现大缺口,整个过程都被拍下来,都能找得到。

 

刚开始发现堤坝有裂痕就没有采取加固措施,出现一个小缺口后采取的措施是用卡车运沙子,想用沙子把缺口填上。直接用几辆卡车往缺口里填,还派了运沙船往缺口灌沙子。我不是水利专家,但我见过以前怎样堵缺口,都是用沙袋去堵。水那么急,不要说散沙,连车子都被冲走了,怎么可能堵得住?缺口越冲越大,最后冲成了一个220米的大缺口,淹了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农田、住宅都被淹掉了。看了这些视频,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地政府第一时间的反应是禁止任何人发布相关信息,因为这些视频上网,很多人看了都要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历来就是中国的传统技能。

 

禁止任何人发布相关信息,一切以官方通稿为准,那么官方的通稿会写成什么样,我们完全想象得到。无非就是丧事喜办。碰到灾难就是摆拍一些抗洪救灾的视频,集中报道怎样抗洪救灾。看了这些视频也让人觉得很奇怪,他们终于在摆拍的时候想到装沙袋堵缺口了,视频里就那么零零星星几个人在装沙袋,周围站满了一大堆警察,有的警察还在拍视频。他们是在监工,还是在监制摆拍视频呢?

 

缺口终于堵上了,突然有一大群人高举着红旗从两边冲上了合龙的缺口,开始庆祝。乍一看还以为是在耍什么把戏,或者搞什么庆功大典。我不知道这有啥可庆祝的。虽然新华社的新闻报道说堵缺口刻不容缓,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马上去堵缺口,一直等到堤坝两面的水位已经齐平才开始作业。这时已经没有落差,堵起来当然很容易,有什么值得庆祝的?现在只是把洞庭湖第一条堤防的缺口堵上了,洪水已进入了第一堤防与第二堤防之间,而且据说第二道的堤防质量更差,多处出现了险情。水没排掉,险情还在,就开始庆祝,万一第二道堤坝又出现缺口怎么办?难道第二道堤坝的缺口堵上再庆祝一次吗?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举着红旗上去庆祝呢?因为迷信所谓的“红色力量”。在发生决堤的6天前,岳阳新闻就报道过,“党旗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红色力量筑牢安全‘堤坝’”。这才过了几天,所谓的“安全堤坝”就决堤了,可见“红色力量”也没有那么靠谱。

 

为什么会发生决堤?说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这段时间湖南连续强降雨十几天,据说是六十年代以来最大的一场降雨。另一个原因是洞庭湖的堤坝都是很早以前建的,质量本来就不怎么样,年久失修,就频繁出现险情。

 

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险情也会越来越多,发生决堤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高。那么就应该做好应对。怎样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怎样预防,这是全球性的问题,因为是全球气候变暖。加州今年11月要对州政府发行100亿美元债券进行公投,这些债券就是专门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其中就包括怎样预防洪水。

 

有网友搜到,中国2022年已经有加固洞庭湖堤坝、预防决堤的项目,投资了85亿元。2023年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为什么还会发生决堤呢?这85亿元都投到哪去了?我查了一下2023年完成一期工程的报道,发现号称加固了1000多公里洞庭湖堤防,虽然也提到加固了华容县的堤防,但加固的那一段不包括现在发生决堤的这一段。可能洞庭湖的堤防很长,没有全部都加固,所以发生决堤的这一段还来不及加固。

 

不论是资金不到位,还是资金已经批了但没来得及加固,这都可以理解。但是,已经知道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也知道现在还没有加固的堤防靠不住,险情已经频发,就应该做好应对。堤坝万一出现裂痕、缺口,要及时堵上,至少应该准备好沙袋,那又不需要花多少钱。想用散沙把缺口堵上,那不越堵越误事吗?难道真的迷信什么“红色力量”、神秘力量能够筑牢堤坝吗?

 

2024.07.08录制

 

2024.07.28整理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背后的腐败

2024年9月23日星期一

浙江《教学月刊》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刊登了一篇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由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大组长陈建新做点评,也就是作为一篇满分的范文,推荐给学生学习。题目叫做《生活在树上》,开头的几段是: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后面还有好几段,我就不折磨大家了,不引了。大家看得懂他这篇作文究竟要说什么意思吗?看不懂吧。我也看不懂。你看不懂,不是因为你语文能力太差。我不觉得我语文能力差。我是1985年福建高考语文第一名,现在又是靠写作为生的作家,没有人敢说我的语文能力差。但是我也看不懂这篇作文的意思。不仅是因为它用了很多偏僻的词汇,以及自己生造出来的词汇,而且它的表述很不连贯、很没有逻辑性,完全可以说是不知所云。一个不会写文章的人才会这么写。

 

但是,浙江语文高考语文阅卷组大组组长陈建新对这篇作文赞不绝口。这篇作文被第一个阅卷的教师打了低分,只有39 分,作文满分是 60 分。但是,被陈建新改成了满分。陈建新为什么认为这篇作文写得好呢?他的点评也不短,我只挑几句: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人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道与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淡具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

 

他说这篇作文“展现了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但是有缺点,其中的晦涩不希望大家模仿。口口声声说不希望大家模仿,却不仅打了满分,还作为范文推出来,不就是要大家去模仿吗?他说这篇作文“逻辑严谨,说理到位”,但说理的目的是要让大家能够明白。一般的人都看不懂,连我这种作家都看不懂,怎么能够说“说理到位”呢?我说完全是不知所云,他却说“从头到尾逻辑严谨”。可见陈建新评判作文的标准跟一般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你的想法。不管是抒情也好,说理也罢,首先要说人话,让人能够听明白你究竟想要表示什么意思,而不是用非常晦涩的语言、不知所云、前后不连贯、没有任何逻辑性的文风把大家绕晕。

 

陈建新作为浙大的副教授,号称是研究作文的,会不懂这个道理吗?他当然懂。他曾经做过关于高考作文的指导讲座,反对骄柔造作的文风,提倡准确、简洁、流畅、明了的语言。他说:“写论述文不要掉书袋,不要过多举例。要提升用词准确性,准确性放在语言的第一位。很多人陷入一个误区,以为用优美的语言和不常用的词语就是一篇好文章。写作不是简单的堆砌材料。”

 

他当时说的和这篇满分作文完全是相反的。他说,作文不要掉书袋。这篇满分的作文掉了一大堆的书袋。他说,反对骄柔造作的文风,不要用不常见的词语。这篇作文用了很多不常见的用语。他说,提倡准确、简洁、流畅、明了的语言。这篇作文他自己也承认晦涩。所以,按他在讲座里提的标准,这篇作文应该得很低的分数才对。为什么得了满分呢?答案在陈建新的其他讲座和出的书里。

 

陈建新在2019年出过一本《高考作文实战指南》,里面有一篇满分的范文,标题叫做《书写自我的生活》,跟刚才我读的那篇满分作文的标题挺像,都有“生活”。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篇满分的范文是怎么写的:

 

【尼采曾经说过,世界从来不曾如此世俗化,如此缺乏爱和善良。这是时代的堕落。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路旁观望的读者的鲜花、掌声、石块、抨击都无碍我们昂首阔步地向前走。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也就能够轻易解释为什么人渴望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进行自我调整与修正。然而,正如学者沃特.里普曼所言,我们一早便能辨认出为自己定义好的文化,服从于此。我们服从于读者给我们定义的条条框框,认为创作的生活作品符合自己的社会属性,从而使身份焦虑得到缓解。但当个体意识需靠外界的评价来充实时,我们的生活便像气球一般被虚无的膨胀化、空虚化。这样为读者所满意的生活,是我们由本心出发想要创作书写的生活吗?诚然,个人在这个时代已无法完全达到孤立化、原子化的绝对状态,由此就像小说《中国世二代》中提到的那样,我们被大流裹挟而去,在两堵高墙之间自以为做了自我的选择,到头来只是对大众潮流的体现。】

 

大家比较一下这篇满分的范文和那篇满分的作文,是不是文风非常相像?这篇满分的范文的表达稍微流畅一些,还没那么晦涩,不是那么难懂。但是文风是一样的,都是堆砌一堆词藻,用一些不常见的名人名言,不是那种大众化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名言,有的我也没听说过。表达也没有任何的逻辑性,都是要把人绕晕。

 

可见,那篇高考的满分的作文,实际上就是对陈建新《高考作文实战指南》里的满分范文的套写。陈建新看到这篇作文就知道这个人是他的好学生,看过他的书,而且是根据里面的范文来写的,要给满分。这种作弊的方法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中国古代就有。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非常的严格,比现在的高考严格多了,绝对不允许作弊,发现作弊是要杀头的。但是即使在那种情况下也发生过作弊,有的是比较巧妙的作弊。其中一种巧妙的作弊方式,就是学生在作文里用一些很晦涩、不常见的字词,别人看不懂,但是评卷的考官看了就知道是他的学生写的。实际上就是一种暗号。那篇高考满分作文用这种文风实际上也是一种暗号,告诉评卷组组长陈建新:“我买过你的书,听过你的讲座,我认认真真地根据你提供的范文套写了一遍。”所以就给满分了。

 

我查了一下陈建新的背景。他从2000年就已经开始担任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大组长,权力非常大。如果评卷的老师对一篇作文的评分有不同的意见,要由组长拍板。而且只有组长有权力决定作文给满分。一篇作文分数高低,是由他说了算的。所以,陈建新被称作是“浙江高考作文的教主”,而且教主一当就是20年。

 

这让我想起我的高考,真是庆幸。我是在福建参加的高考,不知道福建高考现在怎么样了。我们那个时候是不提倡晦涩的、不知所云的文风的,提倡的还是要说人话。我当时的作文也是说人话,要让你明白我究竟想要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当时是像陈建新这样的人在当阅卷组的组长,或者如果我现在是浙江的考生,我作文肯定得不了高分。我的语文别说想得全省第一名了,可能还不及格,得一个很低的分数。

 

我的作文就是大白话,即使引用名人名言也是引用鲁迅之类的这种大家都知道的名人的说的人们比较熟悉的名言。但是,陈建新认为,不能引用这些人的话。他在一个讲座里说:如果你引用的是像鲁迅、司马迁、苏东坡、陶渊明这些人的话,那叫套话,只要作文引用了这些人的话,就会得低分。可见陈建新不懂为什么我们写作文要引用名人名言。首先是因为引用的这些人是大家比较钦佩的、认为是权威的伟人,引用他们的话才有说服力。其次,引用名言是为了说明问题,证明你的观点。但是,不管是陈建新在他的书里头列的那篇范文,还是他给打了满分的这篇作文,引用的那些人有的大家听都没听说过,根本不认为他们是权威。那么,引用他们的话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可见陈建新自己其实就不会写作文。让一个不会写作文的人当了20年的高考作文的教主,是不是一种腐败?

 

更可怕的是,陈建新是把高考作为一门生意来做的。他出了不少的书,都是指导高考作文的写作的。还到浙江各地做讲座,在网上上课,这些都是要给钱的。我相信他因此赚了很多钱。他卖书做讲座、上网课,打的招牌都是他是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看他的书、听他的讲座,不是为了学怎么写作文,而是想知道要怎么样能在高考作文得高分,甚至得满分。陈建新把这种不知所云的、根本就不通的作文作为一篇高考满分的范文推荐介绍,放到刊物上,让大家学习,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你只要买我的书、听我的讲座,那么就很可能得满分。

 

作文得满分,跟作文得39分,这21分的差距,就有可能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上一个好学校、能不能被录取。我不知道陈建新这20年来已经害了多少的考生。如果我现在在浙江参加高考,作文能得30分就不错了,还想去上什么中国的好学校?像我这样的人,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所以,这是非常害人的,是非常严重的腐败。

 

我刚才说了,陈建新实际上不会写作文。浙江居然让一个根本就不会写作文的人当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而且当了20年。在这20年的时间,误导了浙江作文写作的风格、写作的方向,而且不知道害了多少高考考生。这是浙江的耻辱。浙江号称是文化大省,从这件事看,应该把它叫做文盲大省。这种人能够当20年的高考作文教主,还应该挖一挖背后的腐败。

 

(按:陈建新后来被取消了高考作文的改卷资格。处理的理由,不是因为陈建新在搞腐败,也不是因为陈建新作文能力太差,对作文的认识也太差,把浙江高考作文的方向给带歪了。处理他的理由是说他不应该把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公布出来,相当于泄露了浙江高考作文评分的内幕。这种处理并不承认浙江的作文高考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在怪陈建新泄密,把浙江高考作文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所以迁怒于他,把他处理了。)

 

2020.8.11.录制

 

2024.7.27整理

我们应该怎样写作文

2024年9月22日星期日

我在二十多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中国高考作文的问题。二十多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作文教学和考试的方向都错了。

 

先说作文的体裁。中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把作文分成三种文体:抒情散文、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属于一种文学作品。如果学生以后当了作家,或者成了文学青年,也许会写抒情散文。但是跟一般的人关系不大。一般的学生毕业以后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写抒情散文。所以对于抒情散文只要学会欣赏就好了,不用学着写。记叙文有一些用处。记叙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以后在工作中可能会用到。但是,这样的机会也不是很多。而且记叙文的好坏差别也不是很大。

 

议论文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以后不管干什么,不管干哪一行,都难免要写议论文。如果做生意,要拿投资,写意向书,就是写一篇议论文说服投资人投资。写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实际上也是写议论文。有人说,我是理科生,以后要搞科研,不写文章。其实搞科研也难免要写文章,那就是写论文。论文分成四部分:前言、步骤、结果、讨论。前言和讨论,特别是讨论部分,也是在写议论文。

 

所以议论文用处是最大的,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教议论文。评判议论文写得好不好,要比评判抒情散文、记叙文,有更客观的标准。所以,作文考试应该只考议论文。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一篇议论文的好坏呢?

 

第一,要讲真话。写议论文的目的是要说服别人。要说服别人,首先自己要相信自己说的话是真的,也就是真实想法的流露。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说的话,怎么可能要求别人相信你说的话呢?所以写作文首先要讲真话,讲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是中国的作文教学是反过来的,历来提倡要讲假话。以前要学生去抄报纸,现在是去抄网上官媒的文章,或者“范文”。都是要求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而不是讲心里话。当然,在中国讲真话可能有危险,特别是涉及到政治敏感的问题。如果学生讲了真话有可能得零分乃至被开除。以后工作了,讲了真话有可能惹来政治、法律的麻烦,发一篇讲真话的网络文章,就被寻衅滋事抓起来。但是,至少在涉及到一些没那么敏感的内容的时候,要尽量地讲真话,不要养成什么事都讲假话的习惯。

 

第二,要讲人话。写议论文的目的是要去说服别人,那么就应该让读者能够明白你究竟在说什么。我不是说非要让文盲、半文盲都能听明白不可,但是只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都应该能够听明白。所以写文章应该尽量地通顺、平实。不要用一大堆生僻的字、词,甚至生造一些谁也不懂的词,句子又是花里胡哨的,让人读了不知所云。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就是不讲人话,是最坏的作文,应该得低分,甚至应该得零分。

 

第三,要讲道理。写议论文的目的是要说服别人,就应该以理服人,而不要煽情,想以情动人。以情动人是抒情散文、记叙文的事。一篇议论文应该尽量避免煽情。我不是说都不应该煽情,偶尔一两句、两三句煽情是可以的,特别是在结尾,最后以煽情做总结,完全可以,我自己有时候也这么干。但是煽情的文字就像是佐料,不能放多。如果通篇都在煽情,不讲道理,那么就太油腻了,会让人作呕,就不是一篇好文章。

 

要讲道理,就应该讲逻辑,摆证据。对一篇文章不能以论文的严谨来要求,但是至少不应该有很明显的逻辑漏洞,前言不搭后语,前后自相矛盾,经不起起码的推敲。要让读者相信你讲的理由,应该拿出证据,也就是所谓的论据。最强的论据就是事实,而且是可靠的事实。

 

中国的作文也讲论据,但是,不完全指的是事实。例如,有所谓以名人名言的话作为论据。以前学生写作文引用毛主席的话作为论据,现在就引用某一个大领导或名人的话。在逻辑上,这属于“诉诸权威”的错误。名人、伟人、领导人说的话,不等于就是对的。写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引用别人的话作为论据。我前面提到的那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用了一大堆的引言,有的还不是名人的。引用名人都不算是很好的论据,更何况是引用一个谁都没听过的人说的话,能够证明什么呢?什么都证明不了。

 

但是,我并不是说写文章不能引用别人的话。我有时候也会引用,比如说引用鲁迅的话。引用别人的话,不是认为他说的话就是对的,大家就必须接受。引用别人的话,是认为他说得好,深表赞同。鲁迅文章里面的很多话,虽然写在几十年前,但是还适用于中国现在的社会,还可以用来抨击中国的现实,那我就引用一下,认为他说得非常的好,引起了我的共鸣,希望读者也能够引起共鸣,而不是说鲁迅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

 

最后一点,文风要正。写议论文要去说服别人,就堂堂正正地摆事实,讲道理,而不要走歪门邪道,想把人家绕晕。例如用非常玄乎,娇揉造作的语言,想让大家觉得你水平很高,懂一大堆的生僻的字词、生僻的典故。这些都不是写议论文的正道。恰恰说明你说不出什么道理,所以,才需要用这种“盘外招数”把大家绕晕了,稀里糊涂地接受。在网上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一篇文章会恶搞,写得很幽默、滑稽、可笑,就觉得这个人很会写文章,文笔很好。其实也是走了歪门邪道。我并不是说写文章不能说一点俏皮话,有时候我也会在文章里写一两句俏皮话。但是这就跟煽情一样,只是一种佐料,加一点点,让人读起来比较爽,有阅读的兴趣。但是如果用得太多了,整篇文章都是在搞笑,就变成了油嘴滑舌了。这样的话就失去了严肃性了,读者就不会很认真地对待你想要表述的意思、想要说明的道理了。

 

我讲我们应该怎么样写作文,并不是要真正教大家怎么样写作文,并不是说你听了以后你就会写文章了。一个人会不会写文章,第一靠语言的天赋,第二靠平时的积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不是说去上几堂作文课,听一个讲座,就学会写文章了。也许去参加什么作文培训班,会让你知道怎么样去应付作文考试,能在作文考试得高分。但这不等于就真正地会写文章。就像浙江那个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虽然他得了作文满分,我认为他还是不会写文章。作文考试得高分和会不会写文章是两回事。如果一个会写文章的人,作文考试中也能够得高分,那当然最好,这是作文教学的问题。所以我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中国作文教学应该往什么样的方向改,而不是要教怎么样写文章。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因此得到一些启发,提高辨别文章好坏的能力。

 

2020.8.23.录制

 

2024.7.26整理

我们应该怎样写作文

2024年9月22日星期日

我在二十多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中国高考作文的问题。二十多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作文教学和考试的方向都错了。

 

先说作文的体裁。中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把作文分成三种文体:抒情散文、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属于一种文学作品。如果学生以后当了作家,或者成了文学青年,也许会写抒情散文。但是跟一般的人关系不大。一般的学生毕业以后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写抒情散文。所以对于抒情散文只要学会欣赏就好了,不用学着写。记叙文有一些用处。记叙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以后在工作中可能会用到。但是,这样的机会也不是很多。而且记叙文的好坏差别也不是很大。

 

议论文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以后不管干什么,不管干哪一行,都难免要写议论文。如果做生意,要拿投资,写意向书,就是写一篇议论文说服投资人投资。写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实际上也是写议论文。有人说,我是理科生,以后要搞科研,不写文章。其实搞科研也难免要写文章,那就是写论文。论文分成四部分:前言、步骤、结果、讨论。前言和讨论,特别是讨论部分,也是在写议论文。

 

所以议论文用处是最大的,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教议论文。评判议论文写得好不好,要比评判抒情散文、记叙文,有更客观的标准。所以,作文考试应该只考议论文。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一篇议论文的好坏呢?

 

第一,要讲真话。写议论文的目的是要说服别人。要说服别人,首先自己要相信自己说的话是真的,也就是真实想法的流露。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说的话,怎么可能要求别人相信你说的话呢?所以写作文首先要讲真话,讲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是中国的作文教学是反过来的,历来提倡要讲假话。以前要学生去抄报纸,现在是去抄网上官媒的文章,或者“范文”。都是要求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而不是讲心里话。当然,在中国讲真话可能有危险,特别是涉及到政治敏感的问题。如果学生讲了真话有可能得零分乃至被开除。以后工作了,讲了真话有可能惹来政治、法律的麻烦,发一篇讲真话的网络文章,就被寻衅滋事抓起来。但是,至少在涉及到一些没那么敏感的内容的时候,要尽量地讲真话,不要养成什么事都讲假话的习惯。

 

第二,要讲人话。写议论文的目的是要去说服别人,那么就应该让读者能够明白你究竟在说什么。我不是说非要让文盲、半文盲都能听明白不可,但是只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都应该能够听明白。所以写文章应该尽量地通顺、平实。不要用一大堆生僻的字、词,甚至生造一些谁也不懂的词,句子又是花里胡哨的,让人读了不知所云。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就是不讲人话,是最坏的作文,应该得低分,甚至应该得零分。

 

第三,要讲道理。写议论文的目的是要说服别人,就应该以理服人,而不要煽情,想以情动人。以情动人是抒情散文、记叙文的事。一篇议论文应该尽量避免煽情。我不是说都不应该煽情,偶尔一两句、两三句煽情是可以的,特别是在结尾,最后以煽情做总结,完全可以,我自己有时候也这么干。但是煽情的文字就像是佐料,不能放多。如果通篇都在煽情,不讲道理,那么就太油腻了,会让人作呕,就不是一篇好文章。

 

要讲道理,就应该讲逻辑,摆证据。对一篇文章不能以论文的严谨来要求,但是至少不应该有很明显的逻辑漏洞,前言不搭后语,前后自相矛盾,经不起起码的推敲。要让读者相信你讲的理由,应该拿出证据,也就是所谓的论据。最强的论据就是事实,而且是可靠的事实。

 

中国的作文也讲论据,但是,不完全指的是事实。例如,有所谓以名人名言的话作为论据。以前学生写作文引用毛主席的话作为论据,现在就引用某一个大领导或名人的话。在逻辑上,这属于“诉诸权威”的错误。名人、伟人、领导人说的话,不等于就是对的。写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引用别人的话作为论据。我前面提到的那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用了一大堆的引言,有的还不是名人的。引用名人都不算是很好的论据,更何况是引用一个谁都没听过的人说的话,能够证明什么呢?什么都证明不了。

 

但是,我并不是说写文章不能引用别人的话。我有时候也会引用,比如说引用鲁迅的话。引用别人的话,不是认为他说的话就是对的,大家就必须接受。引用别人的话,是认为他说得好,深表赞同。鲁迅文章里面的很多话,虽然写在几十年前,但是还适用于中国现在的社会,还可以用来抨击中国的现实,那我就引用一下,认为他说得非常的好,引起了我的共鸣,希望读者也能够引起共鸣,而不是说鲁迅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

 

最后一点,文风要正。写议论文要去说服别人,就堂堂正正地摆事实,讲道理,而不要走歪门邪道,想把人家绕晕。例如用非常玄乎,娇揉造作的语言,想让大家觉得你水平很高,懂一大堆的生僻的字词、生僻的典故。这些都不是写议论文的正道。恰恰说明你说不出什么道理,所以,才需要用这种“盘外招数”把大家绕晕了,稀里糊涂地接受。在网上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一篇文章会恶搞,写得很幽默、滑稽、可笑,就觉得这个人很会写文章,文笔很好。其实也是走了歪门邪道。我并不是说写文章不能说一点俏皮话,有时候我也会在文章里写一两句俏皮话。但是这就跟煽情一样,只是一种佐料,加一点点,让人读起来比较爽,有阅读的兴趣。但是如果用得太多了,整篇文章都是在搞笑,就变成了油嘴滑舌了。这样的话就失去了严肃性了,读者就不会很认真地对待你想要表述的意思、想要说明的道理了。

 

我讲我们应该怎么样写作文,并不是要真正教大家怎么样写作文,并不是说你听了以后你就会写文章了。一个人会不会写文章,第一靠语言的天赋,第二靠平时的积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不是说去上几堂作文课,听一个讲座,就学会写文章了。也许去参加什么作文培训班,会让你知道怎么样去应付作文考试,能在作文考试得高分。但这不等于就真正地会写文章。就像浙江那个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虽然他得了作文满分,我认为他还是不会写文章。作文考试得高分和会不会写文章是两回事。如果一个会写文章的人,作文考试中也能够得高分,那当然最好,这是作文教学的问题。所以我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中国作文教学应该往什么样的方向改,而不是要教怎么样写文章。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因此得到一些启发,提高辨别文章好坏的能力。

 

2020.8.23.录制

 

2024.7.26整理

“美军偷叙利亚小麦”的笑话

2024年9月21日星期六

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央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记者第一个提问:“日前总台央视发布一份调查报道显示,驻叙利亚美军在当地进行非法小麦运输活动,每天用十多辆卡车将叙利亚粮食运往境外。为了掩盖盗运行为,沿路检查站甚至会逐一检查过路者手机,防止照片流出。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低头念稿子,用很文学化的语言义正辞严地批了美国一顿,最后要求美国“立即结束在叙利亚非法驻军,停止掠夺叙利亚国家资源”。

 

我在几天前看到央视这则报道感到很奇怪,美军偷叙利亚的小麦干什么?我上网搜,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英文报道。结果发现,英文报道只有叙利亚政府通讯社和新华社的报道,没有别的国家报道过这件事。还发现,早在2021年,央视就已经报道过美军偷叙利亚的小麦了,而且2022年、2023年也都报道过。也就是说,这4年来,央视每年都要报道一次美军偷叙利亚的小麦,而且都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他们出示的那些影视资料都跟偷小麦没有关系,只是美军开着悍马出动的镜头。他们所谓的证据,就是采访叙利亚政府官员和支持叙利亚政府的民众,所谓的目击者控诉美国的罪恶,说他们看到美军在偷叙利亚的小麦。

 

最新的报道倒是有一个新料,通过网络远程采访了一个支持政府的民众。这个叙利亚人出示了手机上很模糊的照片,可以看到几辆大卡车,但看不出这些卡车属于谁,究竟在干什么。他说这是他拍下来的美军偷运小麦的卡车的照片,而且是冒险拍下、带出来的。他说他接受采访要经过二十几道关卡,美军和反政府武装守着这些关卡,而且都要查手机,看有没有美军偷运小麦的视频、照片,怕流出去。

 

这个“冒险”的说法让人难以相信。叙利亚难道没有网络吗?既然拍到了美军偷运小麦的照片、视频,就可以赶快传上网,没必要冒险带着手机上的照片。既然这么危险,会被查出来,干嘛要带着它经过二十几道关卡?就为了远程向央视记者展示?把照片传到网上,让央视去下载不就完了,而且可以看得更清楚,不是模模糊糊的手机上的照片。所以,所谓的证据不能证明什么,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我还注意到2001年、2002年、2003年央视关于这个事件的报道,主要是说美军每天出动几十辆油罐车偷叙利亚的石油,说叙利亚80%的石油都被美军偷走了,再顺便说一下美军除了偷叙利亚的石油,还偷叙利亚的小麦。最新的报道不再说美军偷叙利亚的石油,只说偷叙利亚的小麦,难道叙利亚的石油已经被偷完了吗?还是说美军现在不偷更值钱的石油,而去偷根本不值钱的小麦?

 

这就回到我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美军为什么要去偷小麦?美国最不缺的就是粮食。美国是小麦出口大国,美军不缺粮。即使缺粮,偷到小麦也没法吃。难道还要先磨成面粉吗?就算是把偷来的小麦卖掉,也不值钱,一天十几卡车小麦能卖多少钱?按照所谓目击者的说法,美军并不是只出动了几个司机开着卡车去运小麦,还要出动军车保卫这些卡车,多数时候还要出动直升机保卫。出动悍马军车、直升机都是很耗油的,跑一趟光油钱就有多高?卖小麦的那点钱能抵得上油钱吗?更何况美军现在驻在叙利亚的就剩几百个人,这几百个士兵没事干,每天就去偷小麦,未免太闲了吧。

 

央视2021年第一次报道这事的时候,可能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美国不缺粮,粮食又那么便宜,赚不了钱,为什么要去偷小麦?他们采访了一个中国所谓的军事专家,问他这个问题。军事专家承认说,从经济上看,美国这么做得不偿失,小麦赚不了钱。为什么美军要这么干呢?专家说这是战争手段,是故意给叙利亚制造麻烦。也就是说,要故意让叙利亚人民没饭吃,所以才把粮食偷走。这个专家的解释很弱智。美军偷小麦的麦田在库尔德武装的地盘,小麦落不到叙利亚政府武装手里,美军没必要把它运走。只要把这些小麦守住,就可以让叙利亚政府控制区的人民没饭吃。如果真是为了给叙利亚人民制造麻烦,就没必要去偷;如果担心叙利亚政府军打过来把小麦抢走,把它就地烧掉不就完了吗?干嘛每天都要浩浩荡荡地出动军车、直升机、大卡车,一趟一趟地把粮食运走?浪费了物力、人力、油钱。

 

可见这是一个谣言,而且是一个很弱智的谣言。这个谣言的源头是叙利亚政府,最早是叙利亚政府通讯社报道出来的。中国的央视去做所谓的调查,采访的人也是叙利亚政府官员安排的支持叙利亚政府的民众。叙利亚政府炮制弱智的谣言可以理解,因为叙利亚现在民不聊生,人民吃不饱饭,政府要赖给美国,说是美军把叙利亚的石油、粮食抢走了,所以你们才吃不饱饭。有些叙利亚民众可能真信了。因为吃不饱饭,对他们来说粮食就是很珍贵的东西。推己及人,就觉得粮食对于美军来说也是很珍贵的东西,所以他们要把它偷走。

 

中国的官媒一而再、再而三,连续4年都帮着叙利亚政府散布这种弱智的谣言,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帮助叙利亚政府欺骗叙利亚民众,叙利亚民众又不看央视;如果是为了骂美国,呼吁美国从叙利亚撤军,美国也没理,连续报道了4年,美国没有任何回应。这一次毛宁跳出来,直接在记者会上把这个作为重点,要求美国撤军,美国也没给回应。显然,美国政府认为这个谣言太弱智,弱智得根本就不值一驳,没有人会相信。我搜了英文报道,除了叙利亚政府的官媒,就只有中国的官媒在报道,找不到第三国还有人报道这个事件,所以美国政府根本就懒得理睬。

 

中国外交部搞这种记者会的主要目的是表演给中国人看,向中国民众做反美宣传。但是这么弱智的宣传真的会有民众相信吗?中国人难道弱智到这种程度,连这么弱智的谣言都会信吗?我注意到中国最著名的那几个反美斗士,本来是再弱智的反美谣言都会帮着传播,借机骂美国,但这一次美军偷叙利亚小麦的谣言,他们居然没有帮着传播,居然没有借机骂美国。可见连这些反美斗士都觉得这个谣言过于弱智,弱智到他们都不好意思传播,怕说出来会被人耻笑。

 

2024.07.06录制

 

2024.07.25整理

不要把美国人的信任当愚蠢

2024年9月20日星期五

我在网上看到一些视频,很多加州的中国移民都去领救济穷人的免费食品,领来之后就在唐人街的街道上摆摊出售。如果没有看到这些视频,我不知道原来在美国也可以随便摆摊,没有城管来管。这种事一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政府就会采取措施预防再发生类似的事情,给真正需要免费食品的穷人带来一些麻烦。

 

这让我想起了刚到美国留学时发生的两件事。一件是,使用系里的复印机复印学术期刊上的论文,需要输入密码才能用。有老生跟我说,以前使用复印机是不需要密码的,可以随便用,后来发现有中国留学生用它复印中文小说,而且是整本整本地复印,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就给复印机加了密码,每个实验室有一个密码。这样就知道每个实验室复印了多少,再从实验室的经费里扣复印费。

 

另外一件事是我刚到美国留学时,系大楼卫生间里的卫生纸和住宅的卫生间一样可以整卷拿出来,所以卫生纸经常被人拿走,很快就没有了。后来系里采取了一个办法,给放卫生纸的小盒子加锁。这样的话,卫生纸没法整卷拿走,只能抽取。这种事也是中国留学生干的。曾经有中国留学生向人炫耀说,他从来就不需要买卫生纸。有免费的卫生纸可用,干嘛去买?就把整卷的卫生纸都拿走。整卷的卫生纸后来拿不走了,只能抽,那就多抽一点带回家用。

 

中国人老觉得美国人很傻,很容易骗,很容易占到他们的便宜,其实是把人家的信任当成了傻。美国社会很多时候都是靠自觉遵守来运行的,一旦发现有人在破坏规则、占便宜,人家也不傻,也可以采取措施预防,只不过就会对所有的人都造成不便。

 

所以对于这些破坏规则、占小便宜的人,就应该将他曝光,加以谴责,因为他损害到了大家的利益,给大家带来了不便,而且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

 

2023.05.04录制

 

2024.07.23整理

杜诗解读:清明二首之二

2024年9月18日星期三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清明二首》两首诗每一首都有六联十二句,属于七言排律。律诗一般四联八句,中间两联对仗,写长了就叫做排律,不管多长除了头尾两联都要对仗,所以排律很难写。《清明二首》第一首堆砌了很多典故,一般人不知道那些典故,欣赏不了,但把那些典故解释清楚就会索然无味。所以第一首我就不说了,只解读第二首。这两首诗的关联性不强,即使不知道第一首,也不妨碍欣赏第二首。

 

这首诗的主旨是杜甫想回老家。杜甫在成都听说老家河南已经被官军收复,马上就想到回去,也就是大家在中学学过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甚至还规划了回家的路线,那就是走水路,坐船顺流而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洛阳在河南,指代杜甫的老家。但他只是有了这个想法,并没有马上去实现,在成都又待了两年。两年之后才开始动身,买了一艘船,带着全家沿着长江顺流而下。

 

到了夔州(现在的重庆奉节),他又停下来待了一年十个月。夔州的生活对他来说相对安逸,不到两年就写了400多首诗。这是他最高产的时期,而且精品非常多,像《登高》《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阁夜》都是他在夔州时写的。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可以把它叫做“杜甫的奇迹年”。他在夔州呆了不到两年之后,大历三年正月继续带着全家坐船出了三峡,沿长江顺流而下。

 

到了江陵(湖北荆州),本该北上,“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打听到商州一带又发生了战乱,没法再往北走了。回不了家怎么办呢?只能在江陵暂时住下来。这么一耽搁,生活就出问题了。身上没有那么多钱,又不可能去打工,只能结交地方官员,或者靠远房亲戚、以前认识的朋友接济一下,以解决生活问题,毕竟一家老小都跟着。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待很长时间,待得太久,接待的人也很烦,所以一般几个月就得换别的地方。杜甫在江陵待了几个月后,没法往北走,就沿着长江南下,到了湖北的公安。在公安待了几个月又得离开,依然沿着长江继续往前,漂流到湖南的岳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第一次看到了洞庭湖,留下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登岳阳楼》。在岳阳待了几个月之后,还得继续往前走。这回没法顺着长江往前漂了,就往南渡过了洞庭湖,再沿着湘江逆流而上,到了潭州(湖南长沙)。这组诗就是他到长沙后,清明时节写的。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在讲自己这辈子一直漂泊之苦:“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他的“飘泊”跟我们现在所谓的漂泊不一样。我们现在说到哪打工、留学,也喜欢说自己在漂泊、流浪,比如“北漂”。杜甫的漂泊则是被迫的,由于战乱,只好拉家带口到处跑。即使是年轻时、身体健康,这种漂泊本来也已经够悲苦了,更何况老迈年高,一身是病。杜甫当时有什么病呢?“右臂偏枯”,他的右臂已经不能动弹,中风了;“半耳聋”,耳朵也有一半聋了(两只耳朵有一只聋了,不是半只耳朵聋了)。他在夔州写过一首《复阴》,说“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可知他的左耳朵在夔州时就已经聋了。

 

接下来的第二联继续写他的飘泊和多病:“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上半联继续写漂泊。他的“飘泊”并不是比喻,是真的坐在船里到处漂。到一个地方停下时,还不可能上岸就有房子住,而是船系在岸边,人住在船里。周围没有别人,显得非常孤单,“寂寂”就是很孤单的样子,比一般的漂泊更悲苦。想到这种情况就两眼流泪,所以说“双下泪”。为什么要强调“双下泪”呢?因为上一联提到了“半耳聋”,“双下泪”跟它呼应——两个耳朵已经有一个聋了,两只眼睛虽然还好,却都在流泪。

 

下半联继续写多病。“悠悠”有几种意思,这里跟“悠悠我心”一样,是形容悲伤的样子。“伏枕”,指生病了躺在船上不能动弹,没法到处走,只能一直躺在船上。躺在船上既忧伤又无聊,只好用手在空中写字排遣,就是“书空”。但是已经“右臂偏枯”,只能用左手写,所以叫“左书空”。

 

这两联的飘泊和年迈多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写,跟诗题《清明》并不贴切,所以接下来就写清明:“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清明时玩“蹴踘”(古代的踢足球)和荡“秋千”是一种习俗,这跟诗题《清明》贴上了。这一联不能分开理解,要串起来看,这叫“互文”。第三联的意思就是,十年来“将雏”(带着幼小的孩子),也就是拉家带口走了万里远的路,不论走到哪里,清明时节都看到人们还是在玩“蹴踘”、荡“秋千”,跟自己老家的习俗一样。十年来,每逢看到别人玩这些东西就联想到跟老家一样,表明时刻都在想念着故乡。清明的习俗有很多,为什么特地挑出“蹴踘”和“秋千”呢?这里面有隐喻。看到“蹴踘”,就想到自己这十年来像足球被人踢来踢去;看到“秋千”,就想到自己这万里飘泊像秋千荡上荡下。

 

“万里”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杜甫在诗里面喜欢用“万里”;但“十年”并不夸张,真的是漂泊了十年。从他乾元二年在华州(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司功小小的官任上辞职不干、带着全家去漂泊算起:先到秦州(甘肃天水)待了一段,后在同谷(甘肃成县)几个月差点全家饿死;又到四川成都住了六年,再到夔州住了差不多两年,现在又流浪到了湖南。乾元二年是公元759年,在湖南长沙写这首诗时是大历四年,也就是公元769年,刚好十年。所以,这个“十年”没有夸张,而且也不是一个虚数,是很精确的一个数字。

 

第四联写景:“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上半联写的是抬头往天上看到的远景。“旅雁”指从北方旅行而来的大雁。春天来了,大雁要回北方了。“紫塞”,也就是紫色的关塞。秦朝修建长城、汉朝修建关塞,都用紫色的泥土,看上去是紫色的,因此叫做“紫塞”。这里用“紫塞”指代北方。大雁回北方老家,只要飞上云天就可以走了;但人要回老家,没法像大雁一样飞回去。这是在感慨自己还不如大雁。

 

下半联写低头看到的近景,自己的家人在钻木取火。为什么要取火呢?古代清明时候要停火三天,吃三天寒食(冷饭),三天过后要重新开火,那就要取火了,“钻火”指的就是取火。取火是有讲究的,北方清明取火用榆树或柳树,而湖南那时取火用的是“青枫”。所以,上一联说的“习俗同”只是形式相同,其实并不完全一样。这里强调各地有不同的清明习俗,是要表达一个意思:毕竟身在异地,不能把异地当家乡。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这一联是在想象。

 

唐人喜欢用“秦城”指长安,用“汉主”指当今天子。杜甫在想象现在的都城长安和周围的山河,春天来了,到处都是鲜花,该有多么美。这只是想象,望是望不到的,只能说是在想望。杜甫自从十年前离开长安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长安了,但“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一直在想着长安,对长安念念不忘。因为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所以第五联把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意义升华了:以多病之身漂泊流浪到了江湖之远,也还是念念不忘国家的安危。

 

他能不能再去长安,能不能回到老家?我们看最后一联:“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杜甫当时在潭州(长沙),不在洞庭湖边上,看不到洞庭湖,所以他这里写的“洞庭阔”并不是他看到的景色。为什么要写没有看见的洞庭湖呢?因为从长沙回老家要北上,就必须先渡过洞庭湖。洞庭湖非常宽阔,那时是中国的第一大湖,面积是现在洞庭湖的两倍以上,这么宽阔的湖泊就是回家的一大障碍。而且湖泊一直就那么宽阔,不是春天来了,春水上涨才变阔的。春去春来一直都是一大障碍,并不是春天过去,春水退了就可以轻易渡过的。所以,“洞庭阔”代表着自己回家乡的重重障碍。

 

看到宽阔的洞庭湖,也看到了湖上有“白苹”。白苹就是浮萍,漂泊的人看到水上的浮萍就会感到一种哀愁。为什么不叫浮萍,而叫白苹呢?因为浮萍开的花是白色的。但浮萍夏天才开花,清明时还没有开花,他看到浮萍想到浮萍也叫白苹,再由“白”字想到自己已经白发苍苍,垂垂老矣,来日无多,很可能没法再渡过洞庭湖,突破重重障碍回到老家了。杜甫最终的确没能回到老家。

 

在潭州住了几个月之后,他又得离开了。他打听到青年时代结交的一个好朋友现在在衡州(现衡阳)当刺史,就想去投奔他,于是从潭州出发,沿湘江逆流而上。好不容易到了衡州,好朋友已经被调到潭州去当刺史了,所以又赶回潭州。到了潭州才知道,他的朋友就任没多久就病死了,他在潭州又没有了依靠。在潭州呆了一段时间后,潭州发生了叛乱,新任刺史被人杀了。这时的潭州很危险,杜甫又得离开。

 

他打听到一个远房亲戚在郴州当官,那更远了,在潭州南方。他想去郴州投靠亲戚,就继续出发漂泊,又乘船逆流而上。结果耒阳发大水,过不了,一家人困在舟中饿了5天。幸好耒阳县令知道了,给他送来了牛肉和酒,才没有饿死。郴州过不去,只好又回到潭州。住了一段时间后又想去岳阳,去岳阳又得过洞庭湖,他在洞庭湖上再次中风,这一次就没有恢复过来,死在了洞庭湖的船上。他在临死前写了一首很长的诗送给湖南的亲友,这首是三十六联的五言排律,是他的绝笔。在绝笔中有两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至死都念念不忘战乱未休。

 

杜甫死后,他的儿子很穷,没办法把棺材送回老家。棺材暂时停放在岳阳,这一停放,就停放了40多年。他的二儿子有一个儿子,找亲朋好友资助盘缠,把爷爷的棺材护送回老家,埋在河南的首阳山。这个时候,杜甫已经死了四十多年了,终于魂归故里。

 

2024.04.05录制

 

2024.05.06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