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的存档

圣诞节是个什么节?

2017年12月31日星期日

圣诞节到了。我看到有报道说,中国年轻人现在也流行过圣诞节,但是不会过。比如说,很多中国年轻人选择在圣诞节这天结婚,西方人就不这么干。听上去好像圣诞节有什么标准的过法似的。其实即使是在那些传统上就在过圣诞节的国家,也有不同的习俗,即使是同一个国家,过圣诞节的习俗也一直在变。比如说,以前圣诞节的宗教意味是比较浓的,因为在那些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耶稣的诞辰。但是现在圣诞节的宗教意味越来越淡,甚至没有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曾做过调查,发现美国人越年轻,越认为圣诞节是一个文化节日而不是宗教节日,到最年轻的千禧年这一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90后),认为圣诞节是文化节日的人数超过了认为圣诞节是宗教节日的人数,有44%的人认为圣诞节是文化节日,而只有32%的人认为圣诞节是宗教节日,剩下的要么不过圣诞节要么不在乎它是什么样的节日。

 

你可能觉得奇怪,圣诞节既然是纪念耶稣诞辰的,怎么不是个宗教节日呢?其实耶稣并不是一个历史人物,并没有任何确切的史料能够证明历史上存在过耶稣这个人。关于耶稣的说法全部来自基督教圣经中的福音书。福音书并没有说耶稣是哪天出生的,按照里面的描述,耶稣也不可能是在12月份出生的,因为里面提到,在耶稣诞生时,有天使向夜间牧羊的人们报喜。十二月份的巴勒斯坦很冷,牧羊人在那时候根本不可能在晚上出去牧羊。

 

后来的基督徒把12月25日当作耶稣的生日,实际上这本来是异教徒庆祝的太阳神生日。这一天跟冬至有关。冬至日一般都在12月21日到12月23日这三天之间,在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过了这一天,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所以古罗马人选在12月25日这天庆祝太阳神生日。在基督教变成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太阳神生日就变成了耶稣的生日,其实它本来和耶稣没有关系的。圣诞节的一些习俗都是来自于异教徒的传统,例如圣诞树其实就是来自于异教徒的树木崇拜。

 

    所以,消除圣诞节的宗教意味,让它回归文化意味,是在正本清源。就我个人的感觉,即使是美国这种有很浓厚的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圣诞节的确宗教味越来越淡了。比如在圣诞节期间问候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不说“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而改说“节日快乐”(Happy Holiday)。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在平安夜不去教堂礼拜,而是在家里和家人团聚。美国过圣诞节很重要的一个习俗是几乎家家都会张灯结彩,所以我开玩笑说这是个灯节。现在彩灯、户外装饰也很少有宗教含义了,我注意了一下,我的美国邻居中只有一两家在圣诞期间摆的户外装饰有纪念耶稣诞辰的主题,其他都是雪人、雪花、动物、圣诞老人、星星、拐杖糖之类的非宗教主题。美国人过圣诞节还提倡要有圣诞精神,意思是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也很好,中国完全可以借鉴。

 

(头条号首发)

 

2017.12.25.

是谁杀死了禾花雀?

2017年12月28日星期四

十几年前有一次我去广州,有人请我吃饭,上了一盘小鸟。我以为是烤乳鸽,尝了一口觉得味道不对,一问,得知是一种叫做禾花雀的野生小鸟,广东人认为是美味的。我并不觉得有多好吃,而且我是不吃野生动物的,所以就没再吃下去。

 

禾花雀的中文学名叫黄胸鹀,是一种候鸟,从欧洲飞到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国家过冬,然后就被当地人捕杀了吃。国际上有一个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机构,简称IUCN,它的职责是给世界各地的物种评定濒危的等级,分成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灭绝几类。十几年前我在广州初次见到禾花雀的尸体的时候,它还被归为无危,到2004年升级为近危,之后每过1~4年升级一次,到现在竟然成了极危,马上就要灭绝了。媒体上有人说,它是被广东人吃得快灭绝的,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广东民间突然流传一种说法,说禾花雀是“天上人参”,吃了可以“补肾壮阳”,于是禾花雀遭到了大量的捕捉。禾花雀在广东、广西的过冬地点被杀得很少见了,人们又去禾花雀在北方途经的地点捕杀。禾花雀变得越稀少,价格就越贵,就越刺激捕杀,形成了恶性循环,终于成了极危了。

 

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有个叫马立明的广东人,是吃禾花雀的爱好者,在腾讯“大家”栏目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濒危动物吃灭绝?这个锅中国人不能背》。此人是个政治学博士,怎么成了研究禾花雀灭绝的专家呢?难道是因为他吃过很多禾花雀,所以自学成才了?既然自学成才变成了动物学“大家”,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他这篇文章虽然写得很长,其实观点主要就两条。首先,他质问:“一个东西能壮阳,它就会灭绝?”他的答案当然是不会,举的例子是山药、韭菜、生蚝、虾、元贝、蛇鞭、羊肉等等都被认为能壮阳,但并没有灭绝。这个政治学博士的思维真是一点也没有逻辑,不知当初拿博士学位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学术研究。有其他东西没有因为壮阳迷信就被吃灭绝了,不能证明禾花雀就不会因为壮阳迷信被吃灭绝。何况他举的这些例子,要么是人工饲养、种植的,要么是数量极多的海产品,和很容易被捕杀光的野生小鸟有什么可比性呢?

 

马博士大概也觉得这个论证没啥说服力,所以又质问:“一个物种的灭绝,是被吃掉的?”他的答案当然还是否定的,理由是“自然界的食物链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生物之间捕猎、食用的场景是存在的,但这都不是导致某个品种绝迹的原因”。也就是说,马博士发明了一条动物政治学原理,一个物种(他误称为“品种”,在动物学上这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术语)是不可能被人捕杀灭绝的,他因此说:“禾花雀的大量死亡,不能形而上地怪罪饮食文化,恐怕背后有更深刻的原因。”他举了渡渡鸟为例,说它不是被人类吃绝种的,而是外来物种压迫了渡渡鸟的生存空间。的确,渡渡鸟的灭绝人类的捕杀不是主要因素,但是还有很多物种的灭绝主要就是人类捕杀导致的。中国人为了吃穿山甲的肉和用其鳞甲做中药,在中国境内把穿山甲杀光以后,又到其他国家去杀,把它杀得成了濒危物种,就是个例子。如果说穿山甲毕竟还没有灭绝,那么也有别的物种已经被人类杀灭绝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北美旅鸽。在19世纪中叶旅鸽还是美国最常见、数量最多的鸟,有几十亿只之多,但是主要是由于被大量地捕杀当廉价的肉来吃,几十年后,旅鸽就被杀得彻底灭绝,一只不剩了。在旅鸽濒临灭绝时,动物园曾试图靠人工繁殖延续这个物种,但是没能成功。并不是什么动物都可以人工养殖的。

 

禾花雀是因为什么原因濒临灭绝的,当然不能听政治学博士的,要听动物学家的,特别是听IUCN的。禾花雀十几年前在其欧洲繁殖地还有几十万只,到现在只剩下几百只,如此惊人的减少速度,IUCN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禾花雀在其迁徙路线和非繁殖地遭到了大量捕杀,多次提到了中国南方、广东省把禾花雀当成美味,而且雄性禾花雀还被中国人当成吉祥物,大量地捕杀做成标本摆在家中指望靠它招财纳宝。所以把禾花雀杀得濒临灭绝,这个锅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得背。

 

2017.12.16.

 

(头条号首发)

 

 

施一公是骗子的严密证明

2017年12月25日星期一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2017年12月7日在杭州浙商年会做主题演讲称,他2015年开始就在杭州筹划创建一所民办大学,即“西湖大学”,按照规划,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至2019年末,拥有教授师资力量规模超过洛克菲勒大学。在教师科研水平上,很可能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在尖端研究方面异军突起;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团队;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参与倡议成立西湖大学的饶毅教授说施一公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要我们相信施一公,拭目以待等待其结果。我不知道为什么雄心勃勃创办世界最好大学是“忍辱负重”,但我并不觉得有等待的必要,现在就可以断言施一公号称要在五年内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十五年内办出世界最好的大学,和上世纪中国号称要三年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几年前罗永浩号称要三年内收购苹果公司一样,都只是梦呓。施一公虽然当着清华大学副校长,在教育方面经常发表惊人之论,但是并不是一个大教育家。即使是大教育学家,也绝无可能在五年内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十五年内办出世界最好的大学。加州理工创办于1891年,出了3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用15年时间就要各项指标都赶上人家?他的西湖大学准备出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以为办大学和他的解析蛋白晶体工程一样,有钱有工就可以很快出成果的?人类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也不曾有过这样的天才。敢于夸下这样的海口的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施一公如果真的对西湖大学如此有信心,信誓旦旦过五年就赶上清华,怎么还脚踏两只船,还对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恋恋不舍?世界上有哪所一流大学的校长是兼职干的?既然他还没有疯到从清华辞职去专心办世界最好的大学,说明他自己也不相信其梦呓,他不是个疯子,而是个骗子。证毕。

 

施一公号称要在一年师资力量超过洛克菲勒大学,这也很可疑。洛克菲勒大学是世界上研究生物医学领域最好的大学之一,虽然学校规模很小,只有78名教授,但是其中有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8名拉斯克奖获得者、38名美国科学院院士。难道施一公要花重金聘请6个以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加盟他的大学?挖人毕竟比办学容易,既然只有一年的时间,对此我们倒是可以拭目以待。

 

2017.12.10.

 

 

牛初乳有没有保健作用?

2017年12月22日星期五

牛初乳是母牛生下小牛后分泌的最初一批牛奶,量很少,所以卖得比普通牛奶要贵得多。它的成分跟普通牛奶有所不同,含有比较多的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对小牛的生长甚至生存至关重要。例如,小牛刚生下来,免疫系统还不健全,遇到病原体没法产生抗体抵抗,就会死亡。怎么办呢?就要由母牛提供它制造好的抗体,就是通过牛初乳来提供的。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G,简称IgG。牛初乳里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就是IgG。有人想,牛初乳对小牛的健康这么重要,那么人吃了牛初乳也会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所以牛初乳就被当成了保健品卖高价。还有的人干脆卖起了免疫球蛋白,认为吃了它就能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但是对小牛有好处的东西,未必对人就能够起到同样的好处。人类的母亲也会分泌初乳,但是人初乳和牛初乳的成分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人初乳里头IgG的量很少。是人类初生儿不需要母亲给他预备好抗体吗?不是的,同样需要。但是人和牛不同,在婴儿出生前,母亲的抗体已经通过胎盘把抗体传给他了,所以出生后他就不需要通过母乳来吸收抗体,即使母乳里含有抗体,他也吸收不了,这是因为初生儿一出生消化道的屏障就很完善了,没法直接吸收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牛和人不同,小牛在刚出生的几个小时内,它的消化道还可以把蛋白质吸收进血液中,所以牛初乳中的抗体能够被小牛吸收、利用。

 

但是牛初乳里中的抗体是没法被人吸收、利用的。如果人能够吸收牛初乳里的抗体,反而麻烦了,因为牛的IgG和人的IgG是不同的,它们不是人体产生的蛋白质,而是外源蛋白质,如果进入了血液里,会导致过敏反应。所以幸好牛初乳里的抗体没法被人体吸收。它们经过消化道的时候,会和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成氨基酸,再被人体吸收。有人做过实验,健康人在吃了牛初乳后,排出的粪便里几乎找不到IgG了,都被消化掉了。用IgG做实验,结果也是一样。所以吃抗体的结果和吃其他蛋白质没有什么不同,都被消化成了氨基酸,起不到特别的作用。吃牛初乳,不过是在昂贵地补充蛋白质。

 

人类的初生儿消化功能还不健全,蛋白质比较不容易被消化,可能有些抗体没被消化掉,那么它们在经过消化道的时候,能不能起到消灭消化道里的病菌、病毒的作用呢?这也是值得怀疑的,这是因为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针对一种抗原起作用。母牛要在牛初乳里产生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它首先要接触到这种病原体。母牛和小牛的生长环境相同,接触的病原体相似,所以母牛产生的抗体也能对小牛起保护作用,但对初生儿就没有用了。如果是对母牛进行免疫,专门用某种人的病原体来刺激母牛产生针对它的抗体,那么才有可能对人有用。这种经过专门免疫接种、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牛初乳叫超免疫牛初乳,有些试验表明吃超免疫牛初乳可能能起到抵抗相应的消化道传染病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也不明显。例如,用人轮状病毒接种母牛,产生了特殊的牛初乳。孟加拉在1995年有一项研究称,让得了轮状病毒腹泻的婴儿吃这种牛初乳,连续吃三天,能把病程从平均72小时缩短为56小时,如此而已。

 

除了抗体,牛初乳里头还含有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有人认为它们也能对人有保健作用。但是生长因子也是蛋白质或多肽,同样没法被人体直接吸收,而是会像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掉。然而,因为牛初乳市场不小,涉及到很大的利益,还是不断地有人做实验想要证明它有种种保健作用。例如,国外的运动员流行吃牛初乳,认为它里面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增强肌肉、提高体育成绩。所以就有人做试验想要证明这一点。但这些试验都很初步,试验对象人数少,试验设计不合理,结果也不一致,有的发现没有效果,有的发现有效果,但是即使有效果的,也不明显。2002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做过一个试验,找了26人分成两组,一组每天吃60克牛初乳,一组吃乳清蛋白作为对照,持续8周,然后对比他们体内生长因子的量和跑步的成绩,发现两组并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吃牛初乳并不能增加体内生长因子含量,也不能提高体育成绩。但是休息20分钟后再测,发现吃牛初乳的一组成绩要好一些,于是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牛初乳能帮助体力的恢复。其实所谓成绩好一些,不过是跑步高峰速度提高了5%,没有什么意义。

 

总之,吃牛初乳和喝牛奶的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所谓的特殊保健作用并没有得到证实,即使特殊制造的超免疫牛初乳对某些人有些好处的话,作用也是很有限的,不值。至于由牛初乳衍生出来的免疫球蛋白保健品,则连有限的作用也没有,完全是骗人的。

 

2017.11.26

 

 

百兽之王的厄运

2017年12月16日星期六

谁是百兽之王?这要看你问什么人了。如果问东方人,大抵会说是老虎,中国民间传说老虎的额头上就写着“王”字,好像老虎也懂汉字似的。如果问西方人,则会说是狮子,迪斯尼有部电影就叫《狮子王》嘛。老虎和狮子谁是真正的王者,是网上经常在吵的一个话题。老虎和狮子的生活范围几乎没有重叠,不存在竞争关系,即使偶尔碰上了双方也会避免冲突,在野外难以目睹它们打起来。想知道谁更会打,就要人为地把它们放在一起。古罗马有个皇帝提图斯就爱干这种变态的事,经常让孟加拉虎和非洲狮打架,据历史记载,古罗马的狮虎斗每一次都是老虎获胜,老虎是当之无愧的百兽之王。

 

这个百兽之王现在已濒临灭绝了。一百年前,老虎在野外还有大约十万头,到2011年只剩下了3200头,2016年调查的结果发现老虎数量有所上升,达到大约3860头,大部分在印度,有2226头,而中国野外只剩下了大约7头。传统上把老虎分成9个亚种,其中有3个亚种已经灭绝了:里海虎、巴厘虎和爪哇虎。里海虎也叫新疆虎,也就是说在我国新疆也曾经有过老虎的,现在当然没有了。在其他国家没有分布的华南虎在野外也已经灭绝了,只有几十头在动物园里苟延残喘。剩下的5个亚种,除了孟加拉虎还有2千多头,东北虎、印支虎、马来虎、苏门答腊虎都各只剩下了几百头,都岌岌可危。今年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猫科动物分类小组对老虎重新分类,只分成两个亚种,那些生活在大陆的为一个亚种(包括孟加拉虎、东北虎、印支虎、马来虎、华南虎、里海虎),生活在岛屿的为一个亚种(包括苏门答腊虎、巴厘虎、爪哇虎)。这么一来,让老虎的现状显得好看一些,我们不用再哀叹老虎有三个亚种已经灭绝、一个亚种已经在野外灭绝,老虎的所有亚种都还在呢。但是如果不好好保护,老虎整个物种都要在野外灭绝了,再怎么分亚种也没用。

导致老虎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是栖息地的缩减。一百年来老虎栖息地减少了90%以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立保护区,例如我国建有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印度早在1973年就开始建老虎保护区,当时印度老虎的数量只剩下1200头,保护区的建立挽救了老虎的命运,到2000年的时候,印度老虎的数量增加了2倍,达到了3500头。但是到了2007年,印度老虎数量突然锐减一半,只剩下1400头。这是因为老虎还面临着另一个严重的威胁——偷猎。

tiger5.jpeg

(假虎鞭)

 

偷猎老虎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赚钱,除了虎皮能卖高价,虎的其他部分还能作为昂贵药物卖给中国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虎鞭(也就是老虎的阴茎)和虎骨。奇怪的是,虽然《本草纲目》记载了虎骨、虎肉、虎膏、虎血、虎肚、虎肾、虎胆、虎睛、虎鼻、虎爪、虎牙、虎皮、虎须乃至子虚乌有的虎魄、恶心人的虎屎都能当药,却没有虎鞭。虎鞭被当成灵验无比的壮阳药来用,不知始于何时,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上的虎鞭都是假的。反正几乎没人见过真正的虎鞭是什么样子,伪造起来也很容易。人们想像虎鞭一定很长,所以一般用牛鞭冒充。传说虎鞭头部布满了长长的肉刺,所以还要费心对牛鞭进行加工,在头部雕刻出吓人的肉刺。其实这都是臆想出来的。真的虎鞭是什么样子的呢?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服务局为了帮助工作人员鉴定他们没收的虎鞭的真假,专门做了介绍:真实的虎鞭长度只有大约14厘米长,头部的确分布着突起(用于刺激排卵),但是非常小,只有0.7毫米长,晒干了就几乎看不出来了。这么不起眼的东西如果拿去卖,反而要被当成假货吧。市场上的虎鞭都是假的,却传说吃了很有壮阳效果,无非是心理作用。即使是真的虎鞭,吃了也不可能真有壮阳效果。它的成分和一般的肉没有什么两样,不会有神秘的特殊成分。

tiger31.jpg

(真虎鞭)

 

和虎鞭不同,虎骨倒是自古以来就被中医当成祛风通络、强筋健骨的药物,一度被载入中国药典。《本草纲目》对虎的其他部位的介绍都很简略,唯独对虎骨大书特书,隆重推出,可见其重要。为什么虎骨能够祛风通络、强筋健骨呢?《本草纲目》引用前人的解释说:“风从虎者,风,木也;虎,金也。木受金制,焉得不从?故虎啸而风生,自然之道也。所以治风病挛急,屈伸不得,走疰,骨节风毒,癫疾惊闲诸病,皆此义也。”“虎,阴也;风,阳也。虎啸风生,阳出阴藏之义,故其骨能追风定痛。”意思是风属木、属阳,虎属金、属阴,木受金制,阳出阴藏,所以虎大叫一声就能够生出风来,而吃虎骨也就能追风定痛,治疗各种风病了。所谓虎啸生风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虎叫真的能够扇出风来,老虎嘴巴又不是吹风机。既然虎啸不能生风,按照中医的推理方式,岂不也该说吃虎骨并不能追风定痛?可见中医解释虎骨效用的理论荒诞不经,不值一驳。有人可能会说,也许是中医在实践中发现了虎骨的药用,才编出一套理论解释呢?但是虎骨的成分和其他哺乳动物骨头的成分不会有什么大的差异,并没有什么神奇物质,吃虎骨和吃别的动物骨头不会有任何不同,最多只能补一点钙,而且是极其昂贵的低效率补钙。

 

最神奇的还得属虎魄。这是什么东西呢?《本草纲目》是这么介绍的:“凡虎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猎人候而射之,弩箭才及,目光即堕入地,得之如白石者是也。”说的是:老虎在晚上的时候,会一个眼睛发光(手电筒啊?),另一个眼睛看物,这时候猎人向它射箭,老虎被射死之前目光坠落进入地下,去那里挖掘,挖到白色石头,就是虎魄,可以“主治惊邪,辟恶镇心”。这么奇怪的东西,古代也有人不信,认为是胡说,李时珍专门反驳,说这是真实可信的,不懂的人才觉得是胡说。那些把《本草纲目》当权威的人,是不是也该相信李时珍力挺的虎魄呢?找一堆白色石头当成虎魄卖给他们,倒不至于危及老虎的生存。

 

华人对虎骨、虎鞭的推崇,和李时珍对虎魄的力挺一样,都是一种迷信。正是这种迷信刺激了对老虎的灭绝性捕杀。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境内的老虎几乎被杀光了以后,中国还有100多家药厂在生产虎骨酒,哪来的虎骨呢?当然要从国外进口了。国内生产的虎骨酒和其他含虎骨成分的中成药还要出口给海外华人。1987年,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虎制品的跨境贸易。但是在1990-1992年间,中国还向26个国家出口了2700万份含虎骨成分的药物。到了1993年,中国终于禁止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邮寄虎制品,取消虎制品药用标准。但对虎骨的迷信并没有就此消失,交易转入了地下,偷猎仍然在继续。

 

如果野外老虎灭绝了,老虎作为一个物种还有望通过人工圈养残存。现在人工圈养的老虎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野外老虎的数量。光是中国境内圈养的老虎就有6000头之多。但是圈养的老虎已失去老虎习性,徒具老虎形态,还是老虎吗?不过是大猫。如果我们不想让这个美丽的物种变成了大猫,让它能在野外繁衍生息,至关重要的是,要破除对虎制品的迷信。

 

2017.11.27.

 

(UC名家约稿)

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吗?

2017年12月12日星期二

针对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马兜铃酸导致肝癌事件,《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文章内容大致是说: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减轻或消除。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离开中医的指导,乱用或滥用中药,就容易出问题。如果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就不会引发毒性反应。

 

这些说法很常见,我以前几次批驳过。现在既然由《人民日报》登出来,我就再说几句。中医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中药被分成无毒、有毒、小毒、大毒等几类。但是中药说的毒性,跟现代医学说的毒性,不完全一致。有的物质,中医认为有毒,现代医学也认为有毒,例如砒霜。也有的物质,中医认为有毒,现代医学认为无毒,例如马肉,中医认为有毒,但是现在没人会因此吓得不敢吃马肉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只不过是古人的胡思乱想。还有的物质,中医认为无毒,现代医学认为有毒,马兜铃酸中药就属于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现在说马兜铃酸有毒性,能够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肾衰竭,能够导致癌症,都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毒性,不是中医说的毒性。那么中医关于药物毒性的种种说法,什么以毒攻毒,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减轻或消除毒性,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就不会引发毒性反应,等等,就都不适用。目前并没有发现马兜铃酸能够治疗什么疾病,所以不能以毒攻毒。马兜铃酸非常稳定,不能通过炮制或配伍消除毒性。不管用来治疗什么病,不管中医认为对不对证,马兜铃酸的毒性都在那里,不存在安全剂量,再小的剂量、再短的用药时间,也会引发毒性反应。

 

《人民日报》要人们向国外学习怎么对待中药,举了一个例子,说马兜铃科植物中有一种名为汉防己的药材,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然后感叹说:“中国人用科学性来较真中药的毒性,而国外科学家更关注毒性中药的有效性。结果,老祖宗的宝贝成了外国人的摇钱树。”

 

这个例子举错了。汉防己是防己科植物,不是马兜铃科植物,《人民日报》把汉防己和马兜铃科的广防己混淆了。也不能怪《人民日报》,中药用药就是这么混乱,两个不同科的植物也可以当成同一种药材来用。而且,药物含不含有效成分,跟它含不含有毒成分,完全是两回事。即使某种马兜铃科植物含有某种有效成分,并不意味着它就变得无毒了,就可以无视其毒性了。我们完全可以把那种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单独使用,这样就可避免了其毒性。假如“防己碱”有什么疗效,就用它好了,又何必因此要连马兜铃酸一起用呢?难道为了治病就必须承受不必要的毒性?

 

《人民日报》说国外科学家更关注中药的有效性,而中国人用科学性来较真中药的毒性,这完全说反了。虽然国外科学家会试图从各种植物、包括一些被当作中药药材的植物里头寻找能够治病的成分,但是这和中药没什么关系。中医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埃博拉病毒,怎么可能知道哪种中药能抗埃博拉病毒呢?这是现代医学的发现,中医药不要抢功。而且这只是初步的研究,能不能当成药物还不好说。事实上,几乎就没有哪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在国外得到了承认,中药市场在国外小得可忽略,并没有成为外国人的摇钱树。而中药的毒性在国外却引起很大的重视,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最初就是国外科学家发现的,还给取了个疾病名称叫中草药肾病。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至今没有批准过任何中药作为药物上市,却禁止了所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见其对中药有效性很不在乎,而对中药毒性却很重视,唯恐它伤害消费者的健康。相反地,国内很多人对没有任何可靠证据的中药疗效吹得天花乱坠,对有确切证据的中药毒性却矢口否认,百般狡辩,这才是把中药当成了摇钱树,为此完全不顾消费者的健康。

 

2017.11.22

 

海瑞是不是“回族”?

2017年12月10日星期日

黄仁宇名著《万历十五年》在《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一章中提到海瑞一件轶事:

 

“他的节俭的名声遐迩皆知,据说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竟然以传播特别消息的口吻告诉别人,说海瑞替母亲做寿,大开宴席,竟然买了两斤猪肉。”

 

最近网上有人发现中华书局在2006年出该书新版时,删掉了这句话里的“猪”字,认为是在避讳“猪肉”,引起一场风波。其实该版编辑写过一篇《我编辑黄仁宇作品的体会》,说明他为什么要做删改:

 

“海瑞为回族人,他为母贺寿,《明史》本传言‘市肉二斤’,而老版误为买了两斤猪肉。查英文版原文,黄先生用的是‘pork(猪肉)’一词,看来是他本人误记。这次均予以改正。”

 

《万历十五年》中文版是根据英文版翻译的,但是经过黄仁宇审定,出新版时他已去世,所以这是编辑未经作者同意的擅改。如果编辑认为内容有误,可以加注解说明,而不应该自作主张直接改动原文,这是对作者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鲁迅文章中也偶有误记,如果让该书编辑去编辑鲁迅文集,难道他也“均予以改正”?

 

如果编辑认为是改正误记而其实不是误记,那就更成问题。编辑删改的理由是认为海瑞为回族人,所以买的肉不可能是猪肉。那么海瑞究竟是不是回族人呢?国内学界的确多认为海瑞是回族(例如《辞海》说海瑞是回族)。但明朝并没有现代的民族概念,我们今天说的回族,大致相当于当时的回回。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改成:海瑞是不是回回呢?一个人是回回,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他有回回血统,第二,他保持回回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信仰伊斯兰教。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回回血统而不保留回回生活方式,那只能说其祖先是回回,而本人不是。如果信仰伊斯兰教但没有回回血统,也不能算回回,因为在中国境内还有很多族裔也信仰伊斯兰教。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海瑞有没有回回血统?《明史·海瑞传》只是简单地说海瑞是琼山人,没有记载他的家世。海瑞的同乡、侄女婿和门生梁云龙写过一篇《海忠介公行状》,对海瑞的家世是这么说的:

 

“公讳瑞,字汝贤,其上世以来未详。在国初以军功世广州卫指挥某者,隶籍番禺,今为番禺人。洪武十六年,答儿从军海南,著姓于琼,遂为琼山人。不再传而族氏蕃衍,明经纷起,有讳宽者以经行闻,领乡荐,知闽中县事,即公大父也。宽从子澄登,成化十一年进士,为御史。又有讳潣、讳鹏、讳迈,皆举于乡,俱名贤。有讳瀚,系廪生。瀚即公父也。”

 

就是说海瑞的先人明以前的姓名都已不可考,明初有一个不知姓名的先人因为军功当了广州卫指挥,住在番禺,成了番禺人。之后有一个叫答儿的(那个广州卫指挥的儿子?)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4年)到海南从军,在琼山成为望族,于是成了琼山人。答儿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宽,是海瑞的祖父,宽的儿子中有一个叫翰,是海瑞的父亲。

 

所以海瑞先人第一个留下名字的是答儿。梁云龙在介绍海瑞先人时把姓都省略了,加上了就是海答儿。“答儿”不像汉人名字,但海答儿是回回常用名字,是当时对阿拉伯语名字Haydar(意思是“狮子”)的译音。元朝至元年间有一个管课税的叫海答儿:“海答儿等管课程的说,做买卖的是和尚、也里可温每,却不纳税呵。”(《通制条格》卷第二十九)至顺年间有一个回回叫海答儿,官至宣武将军、绍兴路治中(《至顺镇江志》卷十九)。所以这个到琼山定居的海瑞先祖海答儿应是回回,之后跟很多回回一样用名字的第一个字作为汉姓,改姓海。

 

关于海瑞的家世,还有一种更详细的说法,见于海瑚《海氏族谱序》。海瑚据说是海瑞的从兄,这篇序记载他重修海氏族谱的经过。以前的海氏族谱是叔父海澄修的,从海答儿开始,海答儿之前的祖宗姓名族人没人知道了(“族无长老,失记始祖、迁祖之名。”)。后来海瑚北上参加乡试时,寻访到番禺的海氏族人海秀,见到旧谱,于是得知海答儿之前的家世:

 

“盖自南宋时,始祖指挥三公讳俅,由闽而来,占籍于广,娶杨氏,生惠来训导公讳钰。钰生庠士大公讳甫震、二公讳甫云。秀为甫云公后。甫震公生冠带公讳逊之,逊之生答儿公,从军海南,著籍于琼,即始迁祖也。”

 

于是这个族谱在海答儿之前又给海瑞加了四代有名有姓的祖宗。但是这个族谱早已失传(现传的《海氏族谱》是光绪年间重修的),只留下这篇序收在《琼山县志·艺文志》中。

 

如果这个谱系是真的,海瑞的祖先当然不是回回,而是汉人。但这个谱系不可信。按序的落款,写于明嘉靖甲午年(公元1534年),当时海瑞只有20岁,之后海瑞还活了53岁,又是整个家族最德高望重的,不可能没见过这个新修家谱。如果真有这份家谱,他就不可能不知道海答儿之前的祖先名字,那么梁云龙也就会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梁云龙和海瑞的关系非同小可,他自称之所以要给海瑞写行状,是因为:“不佞龙忝在戚末,事左右最久,亲炙最真。”说自己虽然是海瑞亲戚中最差的(这个是自谦,其实是海瑞亲戚中地位最高的,当过巡抚),但是跟随海瑞最久,受到的教导最真切,所以敢给海瑞写行状(所谓“行状”,就是亲友写的死者生平,提供给官方写传记用的)。海瑞很可能生前已托付他给自己写行状,那样的话当然会向他详细介绍自己的家世。但梁云龙对海瑞祖、父辈、妻妾、子女介绍甚详,如数家珍,对海答儿之前的海瑞先人却只说“未详”,合理的解释就是海瑞自己也“未祥”,当时不存在海瑚发现的那个谱系。

 

而且这个谱系自身也很奇怪。按它的说法,海答儿之前的祖先分别叫俅、钰、甫震、逊之,这些都是很文雅的汉人名字,但是之后却突然冒出了“答儿”这个不伦不类的外族色彩浓厚的名字出来。有人说答儿在海南方言里是三儿的意思,元代庶民没有名字,用家族排行叫的。但是海答儿的父亲也是元代庶民吧,为什么却有“逊之”这个名字呢?

 

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一串海氏祖宗的文雅名字都是后人在修家谱时编造的。中国人修家谱为了显得自己的家族传承源远流长,本来就喜欢乱编造祖宗,所以越修越离谱,光绪年间重修的《海氏家谱》竟然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春秋战国了。可惜海答儿名字写在《海忠介公行状》里,没法改了,只能让他的名字突兀地放在祖宗名单中,反而突显了他之前那些祖宗名字都是后人编造的。

 

如果编造者是海瑚,那么显然他编造完了没有公开,所以海瑞不知道。但是更可能是海氏在出了海瑞这个大名人之后修家谱时,假托海瑚写了一篇序来编造祖宗谱系。这篇《海氏族谱序》最早见于《琼山县志》,而《琼山县志》是清朝咸丰年间才编的,可能就是摘自海瑞之后才修的《海氏族谱》。

 

总之,海瑞最早的祖先可考的只有海答儿,而海答儿是回回,所以海瑞有回回血统。但是祖先是回回,不等于海瑞也是回回。他是不是回回,首先要看他是不是穆斯林。海瑞的所有著述、言行都表明他信仰的是儒学,而不是伊斯兰教。在他留下的文字中,没有任何他信仰伊斯兰教的信息,证明不了他是穆斯林。当然,这也证明不了他不是穆斯林。也许他是暗地里信伊斯兰教不愿张扬呢?

 

要证明他不是穆斯林,要看他有没有与穆斯林相违背的言行。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他吃不吃猪肉?这就回到开头的海瑞买肉风波了。《明史·海瑞传》是这么说的: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原文只说“市肉二斤”,没具体说是什么肉。中华书局编辑先入为主地认为海瑞是回族,所以认为海瑞买的不是猪肉。但是在中国自古以来最常见的肉就是猪肉,没有明说买什么肉,指的就是猪肉,如果买的是羊肉、牛肉,都会具体指出以免误会。何况淳安属浙江,以前羊肉很少或没有,而《大明律》禁止杀牛,虽然屡禁不绝,但是即使有牛肉黑市,海瑞身为刻板的县令,也不会去买。如果他买的竟是牛肉,知法犯法,更值得大书特书了。所以可以肯定海瑞买的是猪肉,黄仁宇并没有错。

 

但是这是胡宗宪听人说的,也许是误传呢?或者,海瑞只是买给母亲吃(海瑞母亲姓谢,无疑是汉人)自己不吃呢?所以我们还需要找到海瑞说自己吃猪肉的证据。海瑞当应天十府的巡抚时,颁发了《督抚条约》,告诉众人应该怎样招待他。其中一条是:

 

“本院到处下程,止鸡、肉、鱼、小瓶酒等件,不用鹅及金酒。”

 

应天十府属于江南,基本不吃羊肉。海瑞也不会让人违法杀牛来招待他。鸡和鱼都提到了。所以他这里的肉,也只能是指猪肉。这就证明了海瑞自己是公开吃猪肉的,而且还喝酒,这也是伊斯兰教规不允许的。所以海瑞不是穆斯林,虽然祖宗是回回,但是由于一代代与汉人通婚,其回回血统已经很淡薄,而在文化上他已经完全汉化,是汉人了,是不会认为自己是回回的。我们不能因为他有一个祖先是回回,就非要让他也当他自己不认的回回。海氏后人显然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回回,所以才会编造家谱想要证明自己的祖先都是汉人。

 

2017.11.30.

 

(头条号首发)

 

甘草不能多吃

2017年12月3日星期日

前一段时间美国过万圣节,万圣节前夕小孩要挨家挨户去讨糖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因此在其网站上发出警告,说有一种糖不能多吃,那就是甘草糖。甘草是一种豆科的植物,它的根有甜味,中国主要用它来做中药,有时也作为调味品,但是在美国,主要是用它来做糖果,把甘草根的提取液、蔗糖、淀粉、果胶等成分混在一起加热融化,然后压成一条一条的,颜色黑乎乎的,所以叫黑甘草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警告说,40岁以上的人,如果甘草吃多了,就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其实甘草的副作用并不止心律失常一种。甘草有甜味是因为含有一种天然甜味剂叫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甜度是蔗糖的50倍。但是甘草酸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甘草还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有临床报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

 

那么吃多少甘草会出现不良反应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说如果每天吃甘草糖50克,连续吃两周,就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前面说了,甘草在中国不是用来做糖果的,主要是用来做中药,又应该怎么算合适的量呢?有一项研究认为甘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根据这项研究,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服用的甘草酸不应超过12毫克,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5%,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24克。

 

含甘草药物中最常用的是用来治疗咳嗽的复方甘草片。一片复方甘草片含112.5毫克甘草浸膏,甘草浸膏含甘草酸不少于20.0%,即至少含22.5毫克甘草酸。复方甘草片剂量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甘草酸至少202.5毫克,是可接受量的17倍。服用复方甘草片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有很多。

 

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其实不是甘草,而是阿片。阿片是什么东西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换一个说法,大家就清楚了,就是著名毒品鸦片。阿片是一种麻醉品,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咳嗽中枢,暂时抑制住咳嗽反射而发挥作用。问题是它是毒品,会成瘾。某些人工合成的麻醉品,例如右美沙芬,具有与阿片类似的作用,能止咳,但不会成瘾。所以如果要止咳的话,现在也有比复方甘草片更安全的药物可用。如果为了救命,不得不服用毒性强又不可替代的药物,倒也罢了;只为了止咳,就去吃毒性强、能成瘾而且有更安全的替代品的复方甘草片,是完全不值得的。这种药物早该被淘汰了。

 

201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