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的存档

谁去参加肖传国的晚餐?

2016年4月21日星期四

“堂堂央视记者”王志安同志发了条微博,肖传国做了回应,我们才知道肖传国近日“巡视”北京,与王志安共进晚餐,筹划在“调查安保资金”之后下个阶段要怎么对付我,同时宣布自己成了“亿万富翁”。随后晚餐照片流出,我们才知道原来是个“武林大会”,除了肖传国、王志安这两个并肩而坐的主宾,还有众多陪客,总人数达18人之多。经过各个网友辨认,参加者能被认出的有这些人:

 

肖传国、夏嫣夫妇。按:在肖传国因雇凶被抓之后,夏嫣曾接受采访,造谣说肖传国是因为我侮辱她才雇凶。

 

王志安,“调查安保资金”的马前卒。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师刘兵、蒋劲松、吴彤,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师田松。这些都是十几年前被我揭露过的“反科学文化人”,肖传国不久前还对这些“反科学文化人”在其落难时的力挺感激涕零:“2010年9月20号我被方舟子为之分忧的周/永/康党逮扑并全国游街示众时,以刘华杰为首的这几位教授居然逆潮流而动,公开大声为我这全中国历史上最坏、最黑、最可恨的囚徒鸣冤叫屈,全力支持。更有甚者,我被判刑后,刘华杰等几位居然还去监狱看我继续支持我这坏人。当然,他们的计划没有得逞:不是直系亲属谁让你看?!最后几位只好待我刑满释放那天早上守在监狱门口接我这刑满释放犯。我出狱后,南下深圳办肖传国医院,现在医院市场估值2个亿;马上要在北京、成都、上海、哈尔滨办肖传国医院连锁上市;由于又救了成百上千病人,更由于周/永/康倒了方舟子臭了真相出来了,我似乎变成了好人(至少科学网大多数网友们现在同意我是好人吧?),可是,刘华杰、刘兵、田松、曹彤等却好像人间蒸发了。蒋劲松在我刚出狱时还在网上多有鼓励,现在也只顾讲科学不理我了。他们成天满世界到处飞,到深圳也躲开我。显然:当我是坏人时,刘华杰、刘兵、田松、曹彤、蒋劲松和我紧密抱团;当我成好人了,刘华杰、刘兵、田松、曹彤、蒋劲松和我划清界限;结论:刘华杰、刘兵、田松、吴彤等不是好人。蒋劲松也够呛。他妈的!你哥几个快来深圳喝酒啊!茅台都放臭了!”肖传国这一撒娇,这几个“哥们”赶快去拜见肖传国了。不过为首的刘华杰为什么没去呢?

 

吴宝俊,肖传国被抓时他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读理论物理专业博士,以“医学专家”的身份发表大量的网文为肖传国鸣冤,声称肖传国遭到我的迫害。

 

吴飞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经在科学网肖传国博客后面留言吹捧肖传国,据说该留言因为骂饶毅、施一公是骗子被科学网编辑删了,宣布退出科学网,肖传国也扬言要退出科学网:“如果飞鹏兄不回来,这是我在科学网倒数第二篇博文。希望小编们道个歉,希望飞鹏兄别和小孩子们计较。 ”不过后来两人还是继续在科学网上演双簧。例如2013年美国NIH因无效果且不安全而终止“肖氏手术”临床试验时,肖传国谎称是因为NIH已经认定肖氏手术安全不用再做临床试验了,吴鹏飞就凑上去献媚:“祝贺。今天我遇到的最高兴的事情了。”

 

上述都是跟肖传国有渊源的,都是当过肖传国吹鼓手的。难怪有人说是“恶人大会”。此外还有:

 

潘颖,《赛先生》编辑。此人与肖传国的关系不清楚,不过我们也明白了为何《赛先生》经常出现反科学、伪科学的文章了。

 

张生家、叶菁夫妇,原是清华大学的教师,去年闹出抢发论文的丑闻后被清华大学开除了。本来对张生家夫妇与北大谢灿的纠纷谁是谁非还不好判断(我还登了张生家的学生写的辩护文章),现在清楚了。有底线的学者谁会去朝见雇凶杀人的罪犯啊。

 

可惜还有六个与会者没能辨认出来,没法给他们来个立此存照。最后录网友“阳光照耀大榕树”的配图打油诗一首:“堂堂锤子相见欢,觊觎安保血蚂蟥。学术骗子齐上桌,砸嘴称赞粪坑香。”

 

2016.4.21.

更正:

据读者反映,其中两人辨认有误。照片中的“夏嫣”应是杨虚杰,反科学文化人的同伙,十几年前担任《科学时报》编辑期间就组织过一批攻击我的报道,现在不知在何处公干。照片中的“叶菁”应是张生家的学生龙晓阳,强发论文丑闻中的另一关键人物。特此更正。2016.4.30.

也说说特朗普和马云是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

2016年4月12日星期二

在博鳌论坛举行的“大学校长对话——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分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在发言中引用了马云的话,似乎认为马云可以教导我们如何进行高等教育。这引起了享受校长待遇去参加会议的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的异议,在发言时说:

 

【苏校长刚讲的故事,高盛公司欢迎耶鲁的英文专业毕业生,他们能说会道、还会交朋友,学校应该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听起来很有道理。让大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成功,对很多学校和家长来说,可能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但是,像耶鲁或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也应该以毕业生在社会上“成功”为教育的目标吗?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你们美国应该是很成功,正如马云在我们中国很成功,至少目前看来他们两人在权力和金钱方面非常成功。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确实经常出现个人无需具备太多的智识积累,就可以在今天的社会获得成功的例子。现实简单而庸俗:靠耍嘴皮子可以获得权力,改变商业模式也可以获得金钱。但是,我们所有的大学都应该为培养这样的人而自豪吗?所有的大学应该将培养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吗?】

 

虽然说得很委婉,但饶毅显然认为大学不应该将培养特朗普和马云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追求的目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写了一篇《和饶毅商榷:大学教育的目标凭什么不能是特朗普和马云?》,文章非常长且没有条理,大部分内容都与话题无关,我努力了几次都没能读下去,不过有几句话我倒是很同意:

 

【大学应该主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社会的现实就是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和“泛”科学化共存,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是社会的主流,……如果科学精神能够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追求科学规律的理想主义有可能会普遍地得到认可和实践,那么中国完全可以在科学方面也成为世界第一,……】

 

也就是说,张双南认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对于中国来说这个目标尤其显得迫切。那么马云和特朗普是不是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呢?

 

马云拜过“活神仙”李一,曾经如此吹捧他:“李一道长他的才华,他的技艺,他的融会贯通,我觉得是一个奇迹。就是有人跟我说,往往是几百年才有可能出的一个奇才,李一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奇才。”马云还拜过王林“大师”。马云虽然会赚钱却非常迷信,被各路“大师”骗得团团转,还迷信风水,正是中国社会普遍缺乏科学精神的体现,能够说是具有科学素养吗?马云身为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董事会董事,却参与很不环保的高消费狩猎活动,能够说是具有人文精神吗?特朗普否定全球气候变暖,也说明了他不具有科学素养,他那些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的奇葩言论,更说明他不具有人文精神。

 

赚到大钱,被人们视为“成功人士”,也许算得上在社会上很成功,特别是在一个拜金的社会。但是社会的成功未必就是教育的成功。有很多大富豪并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大学没有毕业。而一个大学毕业但不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成功人士”,只是意味着大学教育的失败。大学教育不仅不应该以特朗普和马云为目标,而且应该把他们作为反面教材,以之为戒,教育学生,一个人如果没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即使能赚到再多的钱,也是一个失败者,是穷得只剩下金钱的失败者。

 

2016.4.11.

王志安与肖传国“会师”了

2016年4月11日星期一

“堂堂央视记者”王志安同志在4月7日发了一条微博称:

 

“肖传国教授到北京,一起吃饭。席间他说,他在深圳的医院发展很好,估值已经有两点五亿,这几年不得己成为了亿万富翁。”并附有一盘剩菜照片为证。

 

“堂堂央视记者”和肖传国一起吃饭,讨赏去了。肖传国成了估值2.5亿的“亿万富翁”,王同志能分他百万分之一吗?席间是不是还商量了怎么对付我?(肖传国发微博称:“老王已公布的方舟子安保基金调查堪称深度调查经典,但只是上集,请大家静候下集。”)王志安“调查”安保资金的目的不就在于此嘛,搞清了安保细节,肖传国就可以再次下手。安保资金当初就是为了防范肖传国再次雇凶而设的,最恨安保资金的应是肖传国了。如果在王同志的背后除了徐壕、“科学公园”,还有肖传国,倒是不意外,以肖家的公安背景,可解释王志安泄露的那些比较准确的私人信息(比如我在国内的航班行程)是怎么来的。

 

方黑的最后归宿就是与肖传国抱团。王志安与肖传国会师了,此前徐壕也与肖传国会师了,跟在王志安后面造谣、诽谤安保资金的“科学公园”啥时候也跟肖传国会师?其实“科学公园”的主力“七是”(兰州交通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师顾琦)早就声称肖传国是个好医生,邀请肖传国“做科普”了。听说肖传国估值2.5亿,“科学公园”也可去讨赏百万分之一,就不用再捏造各种借口借钱了。

 

2016.4.10

热爱科学,远离科骗——评“科学公园”之“科普”

2016年4月6日星期三

有一个自称在做“科普”的网站“科学公园”几个月来发表的文章几乎每篇都被发现有低级错误,因为错误实在太多,没法在此一一列举,只从其近日发表的四篇文章中各举一例。

 

【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这种习惯跟正确、神圣无关,其实完全是历史上政治力量博弈后妥协的结果。因为不这样的话就会流血冲突,生灵涂炭。现在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已到了荒谬的地步,只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所以不觉得了。假如有人的政治观点是左派或右派、或者经济学上是市场自由派或者政府干涉派,我们可以随便嘲笑攻击他们的观点;但是要是有人相信地球只有几千年历史,同性恋违反自然,忽然间我们就得尊重了,就因为这是他们的宗教信仰。这非常的扯淡。】(oztiger《无神论者随笔——我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

 

虽然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要“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但是并不存在这种“习惯”。无神论者在批评各种宗教信仰,各种宗教之间在互相攻击对方的宗教信仰,甚至同一种宗教内部的不同派别也在互相攻击对方的宗教信仰,何曾相互尊重了?那么是不是一直在“流血冲突”、“生灵涂炭”?现在在西方国家正如火如荼的新无神论运动,正是以抨击各种宗教信仰为己任,可谓极其不尊重宗教信仰,难道是政治力量的博弈失灵了,就要“流血冲突”、“生灵涂炭”了?该文作者自称是强无神论者,却只是对“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已到了荒谬的地步”不以为然,也就是说只要没到荒谬的地步他是支持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的,因为在他看来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的后果极其可怕,“不这样的话就会流血冲突,生灵涂炭”,如此荒谬地鼓吹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还好意思自称“强无神论者”?

 

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不等于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该文作者可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了。但是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并非“完全是历史上政治力量博弈后妥协的结果”,而是启蒙运动的产物,恰恰是“正确”、“神圣”的。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没有信仰自由,但那些国家并非就“流血冲突,生灵涂炭”。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实际上一直在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始终。面对生存压力时,人类在狩猎、采集、探险、避害等方面显示出充分的科学精神。如何取火也是这样,我们祖先一面崇拜火神,牺牲禁忌讨好神灵;另一方面,现实中取火、用火却是彻头彻尾的科学方法。】(七是《播火记》)

 

稍微有点科学史常识的人就知道,科学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才诞生的。如果要把科学的前身自然哲学当作“古代科学”,那也是在古希腊才有的。科学精神包括哪几方面,众说纷纭,但是对科学方法则有公认的定义,《牛津英语大词典》对其定义是:“科学方法是自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以之为特征的一种操作方法,包括系统的观察、测量和实验,以及假说的构建、检验和修改。”科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伽利略的发明。

 

然而该文作者却把科学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相提并论,声称“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实际上一直在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始终”,实在骇人听闻。按该文作者的逻辑,动物面对生存压力时,也会狩猎、采集、探险、避害(有的是本能,有的是后天学习而得),岂不也显示出充分的科学精神?黑猩猩会草茎钓白蚁,岂不和取火、用火一样也是“彻头彻尾的科学方法”?那样的话,应该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实际上一直在伴随着动物的发展始终嘛。

 

【有意思的是,文特尔和柯林斯,这两个曾经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公开的无神论者,一个是公开的基督徒。我无法理解作为基督徒的柯林斯是如何做到在人类对生命以及整个自然界的认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保持对神的信仰的,但是作为无神论者的文特尔,应该无意充当上帝去创造新的生命,媒体最好不要把这样的角色强加于他。】(线粒体也《文特尔和他的“人工合成新生命体”》)

 

该文作者声称作为无神论者应该无意充当上帝去创造新的生命。如此看来要创造新生命需要先去信上帝了,创造新生命成了有神论者的专利。

 

【给病人吃了药,然后看看病好了没有,这属于科学观察范畴;而选取病情相同或相似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群,一群吃药,一群吃安慰剂,然后分析对比两群人的病情变化情况,就属于科学实验范畴。中国传统医学拥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这一点没有人否认。但是,这几千年与病痛作斗争的历史只是观察的历史,并非几千年科学实验的历史。因此,中医理论迄今为止基本上还是没有经过科学实验验证的,我们并不能把它当成科学。】(飞蠓《何谓科学实验?》)

 

中医也会给病人吃药看看病好了没有,该文作者说这叫“科学观察”。然而又说中医不做科学实验所以不是科学,都能做“科学观察”了还不是科学?谁告诉他是不是科学必须看做不做实验?该文作者声称会做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个“科学实验”才叫科学,而实际上现代医学也是迟至上个世纪40年代才开始做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那么在那之前现代医学不是科学?流行病学调查只做观察不做实验,是不是科学?很多科学学科都主要依赖于观察而不是实验,天文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等都是如此。认为实验才算科学而观察不算的,完全是无知。听说了一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就以为懂了现代医学,要靠它包打天下了。中医的问题不仅是不会做科学实验,更不会做科学观察。什么样的观察是科学的,参照前面说的科学方法。

 

限于学识以及疏忽,写科普文章难免会有错误,甚至低级错误。我自己写的科普文章有时也会被发现有错误。有错误改了就是。然而几个月来,“科学公园”登的“科普文章”被挑出了大量的低级错误,对此他们几乎不做纠正,而是狡辩、攻击、谩骂给他们挑错的人,听任谬种流传,说明他们完全不在乎这些错误的内容会打着“科普”的名义误导读者,说明他们完全没有科普责任感,根本没有科普的资格。名为“科普”,实为科骗。热爱科学,远离科骗。

 

2016.4.6.

 

 

由“韩寒”作品改编电影《喜乐长安》票房惨淡想到的

2016年4月3日星期日

今天看到一则报道《韩寒作品改编电影〈喜乐长安〉票房惨淡 投资方怒斥韩寒不作为》称:

 

“还没来得及听说,一部全新的‘韩寒’电影就要下映了。这部改编自韩寒小说〈长安乱〉的〈喜乐长安〉,号称打磨五年,上映一周,票房刚过160万,豆瓣评分3.3,从没见微博4000多万粉丝的韩大V为其宣传,羸弱得简直不像亲生的。……(影片投资方)称如今没有讨论电影本身质量的必要,更多的问题是电影宣传力度不够,并质疑韩寒本人从未公开为电影进行过任何宣传,未出席《喜乐长安》电影首映礼并亲笔撰写影评,怒斥韩寒的不作为。……面对投资方质问,导演竹卿一度潸然泪下,称自己也和韩寒方面有过沟通,但一直没有结果。‘我之前和韩寒妻子联系,称韩寒在某县城拍戏,之后又和韩寒的助理联系,看能否为电影宣传站台,但得到的回应是不能保证通知到(韩寒)’。3月23日影片上映前2天,在首映发布会上,导演表示,五年以来,她一直在和韩寒进行精神对话。”(http://m.guancha.cn/Celebrity/2016_04_02_355823.shtml )

 

这事其实跟我有点关系。

 

2012年,揭露韩寒被代笔事件正风起云涌之时,广西卫视在赵忠祥的居所安排了一次对我的采访,也就是赵忠祥在节目的最后忠告以“当代鲁迅”自居的人“好自为之”的那一次。现场看热闹的人不少。节目录制结束后,广西卫视安排车送我回去,同车有一个在录制现场旁观的人自我介绍是一名电影导演,一年前购买了“韩寒”小说《长安乱》的改编版权,正在筹拍电影,我揭露韩寒没有写作能力,凡是署名“韩寒”的上得了台面的作品都是他人代笔之后,他感到压力很大,问我究竟有没有证据证明《长安乱》不是韩寒自己写的。

 

我问,韩寒在接受凤凰卫视“非常道”专访时亲口说的话能作为证据吗?他说可以。

 

我告诉他,韩寒在节目里说,《长安乱》一书是他在国外参加赛车比赛期间,用十几天时间一气呵成的,你觉得有可能吗?导演说,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也不能排除韩寒是一个天才,能够一边赛车一边快速写作啊。

 

我再告诉他,如果他是个写作天才,应该也会记得很清楚自己都写了什么吧?而在“非常道”节目上,主持人转述网友的现场提问,问他“有没有计划给《长安乱》写续集”时,韩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长安乱》写的什么内容,我已经忘了……”导演几乎要跳起来:“糟糕糟糕,看来真不是他写的。版权已经买了,怎么办怎么办?”停了一下,他问:“他真说过这些话?”我说,你可以自己把节目视频找来看看,就知道了。

 

这则报道称:“〈长安乱〉最初的版权由著名导演张艾嘉买走,后转手现在的导演竹卿(本名张竹)为法人的公司。”

 

张艾嘉是来自台湾的女导演,而询问我的是个男导演,可能是张艾嘉在大陆的合作者。很可能他真去看了“非常道”的视频,确认《长安乱》不可能是韩寒自己写的,就把版权转手了。现在的导演明知是假货还以为有剩余价值可赚,还以为有很多“韩粉”会捧场,赔惨了只能说活该。

 

“从没见微博4000多万粉丝的韩大V为其宣传,羸弱得简直不像亲生的。”不是“不像亲生的”,而是本来就不是亲生的。《长安乱》根本不是韩寒写的,而是路金波找人代笔或从别人那里买来的冠名权,韩寒连这本小说写的什么内容都不清楚,哪敢去参加其宣传活动?被人一问岂不全露馅了?

 

有人可能会说,即使《长安乱》不是韩寒写的,他不会把它看一看,熟悉了其内容去应付宣传啊?别忘了韩寒是一个有学习障碍的人,根本不可能读进去一本书,读了也记不住内容。2012年春节刚过,韩寒接受凤凰网采访时答应了和我一起上视频网站做直播回答我的质疑,突然又取消了。据韩寒的好友后来发微博透露,韩寒妻子请他们吃“海底捞”时说,她曾经对韩寒进行模拟训练,让他阅读《三重门》,然后假设我问他十个相关问题,他一个都答不上来,于是赶快取消了直播。

 

2016.4.2.

 

 

不锈钢电水壶还能用吗?

2016年3月27日星期日

前不久江苏省质监局发布对水壶产品抽查报告和风险监测报告。抽检结果显示,55.6%的电水壶产品锰含量在10%左右,存在使用高锰钢的问题。网上有文章称锰摄入多了会让人“变笨”,使用这种高锰钢电水壶烧水会把人“喝傻”,要大家不要使用这种不合格的电水壶。随后又有“专家”、“科普网站”出来“辟谣”,说这种说法不靠谱,是炒作,要大家放心使用用高锰钢做的电水壶。

 

现在的电水壶大多是用不锈钢做的。不锈钢是铁和铬的合金,为了增加强度和抗腐蚀,往往还要加镍。但是镍比较贵,所以为了降低成本,有些厂家就用锰来代替镍,这种不锈钢的锰含量比较高,被叫做高锰钢。

 

锰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我们吃的食物里就有。微量的锰不仅对人体无害,还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摄入过量的锰对人体健康有害,甚至导致急性中毒,主要是会损害神经系统。网上有“辟谣”文章说,应该担心的是锰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锰中毒,不需要担心饮食中摄入的锰。这种说法是很误导人的。如果饮用水、食物受到污染,锰含量太高,同样会导致锰中毒。即使饮水中的锰含量没有高到会导致急性中毒的程度,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长期饮用含锰量高的水,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尤其是会对儿童的智力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智商降低。不过,对这种慢性的伤害是不是真的存在,锰含量高到什么程度会产生慢性伤害,目前还有争议。美国环保署建议饮用水中锰的浓度不要超过0.05mg/L。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建议瓶装水中的锰的浓度不要超过0.05mg/L。而此次检出的高锰钢电水壶锰析出量有的高达1.168mg/L(http://www.jsqts.gov.cn/zjxx/GovInfoPub/Department/Showinfo.aspx?infoid=6c190a95-0d05-447e-aa5a-4ae76f854bea&categoryNum=001010 )。

 

“辟谣”文章说,我国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每天从食物、饮水中摄入的锰是6.8毫克,没有超过11毫克的限量,这表明用高锰钢电水壶烧水没有问题。这个逻辑是错误的,营养调查结果指的是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有很多人每天摄入的锰比6.8毫克高,不能据此说明每个人的锰吸收处于正常水平,更不能以此证明高锰中的锰不需要担心。

 

“辟谣”文章还说,“我们用的钢材都是合金状态,这些状态下金属的惰性会很强。也就是不容易溶解到食物里,不论是平时吃的醋、酱,加热,都没有那么容易析出。”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不锈钢中的金属是可以析出到食物中的。国外对不锈钢炊具中的铬、镍的析出情况做过很多研究。如果烹饪的是非酸性的食物,析出的铬、镍量很少,与食物中原有的铬、镍相比可以忽略。但是如果烹饪的是酸性的食物,比如该“辟谣”文章说的醋、酱,那么不锈钢炊具析出的铬、镍的量就不能忽略(J Agric Food Chem. 2013 Oct 2; 61(39): 9495–9501)。微量的铬、镍对人体是无害的(铬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到一定程度就对人体有害了。

 

那么锰呢?国外一般不用高锰钢做炊具,我没有见到有对锰的析出的研究。但是高锰钢比铬-镍不锈钢更不耐腐蚀,理论上其中的金属应该更容易析出。“辟谣”文章说,到目前为止未发现由于使用不锈钢制品导致锰过量、锰中毒的案例,没有一个真正的受害者。这种说法也是荒唐的。我们担心的不是大量摄入锰导致的急性中毒,而是长期摄入超量的锰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慢性的,发生的时候难以确定病因,难以找到特定案例、受害者,而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

 

那么是不是要吓得就从此不敢使用不锈钢电水壶或不锈钢炊具呢?也不是。为保险起见,要使用那些用食品级不锈钢做的电水壶、炊具。国内外监管部门对什么样的不锈钢属于食品级其实并没有规定,但是有行业惯例。国外行业的惯例就是,高锰钢(美国标准属于200级的不锈钢)因为容易磨损、受腐蚀,不用于食品用具。食品用具用得最多的不锈钢是含锰量很低(低于2%)的304不锈钢,其次是比304不锈钢更抗食盐腐蚀也更贵的316不锈钢。正规厂商出的不锈钢器皿应该都会注明使用的是什么样的不锈钢。那些对铬、镍过敏会出现接触性皮炎的人,避免用不锈钢炊具烹饪酸性食物也许是明智的。

 

总之,用高锰钢做电水壶、炊具并不是没有风险的,虽然这种风险究竟有多大,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既然有理论上比它更安全的不锈钢,那就没有必要贪图便宜去冒这个风险。高锰钢电水壶应该被视为不合格的、有风险的产品,应该避免。那些“专家”、“科普网站”说高锰钢没有风险,要消费者放心使用,是对消费者的健康很不负责任的。

 

2016.3.26.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请慎言

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

“山东疫苗案”引起广泛关注后,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接受了《新闻晨报》记者贺莉丹的独家专访(http://tech.gmw.cn/scientist/2016-03/23/content_19406922.htm )。访谈的主旨总体是好的,但是其中暴露出高院士的知识缺陷,则令人担忧。例如,高院士是这么介绍疫苗的“偶合反应”的:

 

【高福:个别人打了疫苗以后会有副反应,这不是所有人都会有,个别情况下这种副反应还会出现极少极少的死亡事件,这也是很正常的;另外,个别情况下也有疫苗的偶合反应。偶合反应就是打疫苗的时候,某个人正好同时得了某种病,而这种病跟疫苗会有相互作用导致死亡或致残,这种偶合反应是有的;还有,个别人会有一些过敏反应,这也是有的。】

 

偶合,英语叫coincidence,指的是两件先后发生的事没有因果关系,纯属巧合。因为几乎所有的婴幼儿都要接受疫苗接种,而婴幼儿又有一定的比例会生病乃至猝死,那么在概率上,只要样本足够大,必定会有一小部分婴幼儿碰巧在接种疫苗之后的短时间内会出现疾病甚至死亡,而其实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疫苗接种毫无关系,是别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容易让人归咎于疫苗接种。例如,根据澳大利亚婴儿猝死综合症发病率估算,澳大利亚每年发生1.7起婴儿在接受疫苗接种之后一天内猝死,3.5起在两天之内猝死(Pediatrics. 2005 Jun;115(6):e643-6.)。中国人口比澳大利亚多多了,发生这种偶合的死亡案例当然也多多了,必然会有一些父母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宝宝是打疫苗打死的,为此不断地投诉、索赔,还有媒体义愤填膺地打抱不平。实际上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接种没有关系。

 

高院士说的疾病跟疫苗相互作用导致死亡或致残的情况不属于偶合,而是属于疫苗接种导致严重异常反应。那么会不会是记者误记或高院士口误呢?我曾几次接受过贺莉丹的长篇专访,她碰巧是那种记录访谈很准确的记者,而且高院士在后面再次谈到“偶合反应”,表明不是口误:

 

【高福:但是疫苗确实会有偶合反应,就是在极低极低比率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死亡,但你从群发病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几率总会有的,就像你开个车,也可能会有车祸的发生,一样的道理。】

 

看来高院士的确不知道什么是偶合,他把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异常反应而死亡的低概率事件叫做偶合反应,比做开车出车祸。出车祸与开车有因果关系,但是偶合死亡与疫苗接种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巧合。2010年让王克勤暴得大名成为“良心记者”的“山西疫苗案”,2013年导致乙肝疫苗接种率直线下降的“乙肝疫苗致死案”,以及这几天在网上传来传去耸人听闻的“疫苗之殇”,此前免疫专家、科普工作者都已反复解释过它们全部或大部分是偶合事件,与疫苗接种无关,而现在高院士却以权威的身份说偶合事件与疫苗接种有关,是疫苗接种导致了病情加重、死亡,这不是让以前的科普努力毁于一旦吗?

 

高院士对防疫工作的陌生还不限于此。例如他是这么介绍破伤风疫苗的:

 

【高福:我们国家过去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在农村生个孩子可能会得破伤风,现在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给打破伤风疫苗,就再也没有出现因破伤风会死孩子的情况了。】

 

过去农村新生儿容易得破伤风的主要原因是不洁分娩(例如用没有消毒的剪刀剪脐带)和产后卫生条件差。破伤风疫苗可以预防新生儿破伤风,但是新生儿对破伤风的免疫是通过对孕妇注射破伤风疫苗来实现的,而不是靠一生下来就打破伤风疫苗,打完疫苗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出现抗体,哪来得及?婴儿打白百破疫苗是为了对以后起保护作用。 

 

有人说,高院士是学兽医、生化出身的,现在研究的是结构生物学,其实对卫生防疫是外行,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但是一个卫生防疫的外行却要主管全国卫生防疫工作,主管了又不好好补课仍然缺乏卫生防疫常识,缺乏卫生防疫常识却偏要以权威的身份乱发言,这不是很可悲吗?

 

2016.3.24.

 

“问题疫苗”究竟有多大的问题?

2016年3月22日星期二

近年来国内媒体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曝光”国产疫苗又出问题了,然后就引起了家长们一阵恐慌。这一次曝光的是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疫苗案,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18个省市。一些媒体用了一个惊人的标题——“毒疫苗”,仿佛接种了这些疫苗就会让人中毒似的,如果那样的话,这么大批量的疫苗早就导致大批被接种者中毒了。

 

这些疫苗是正规厂商生产的合格疫苗,是没有毒的。问题出在没有严格冷链存储运输。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除了脊髓灰质炎糖丸可冷冻,所有儿童用疫苗都应在2~8摄氏度的冷链运输。如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温度偏高,有可能让蛋白质变性,导致疫苗效价降低乃至失效。如果温度偏低,冻起来了,有可能导致抗原和佐剂分离,降低疫苗效价。所以,疫苗没有严格冷链储存运输,并不会变成“毒疫苗”,最大的风险是疫苗失效,打了白打,起不到免疫效果。

 

但是并不是所有疫苗都对温度很敏感的。实际上不同的疫苗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不同,有的疫苗对温度非常敏感,一旦不在冷链范围就很快失效;有的疫苗非常稳定,即使没有用冷链也长时间不会受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归纳过各种疫苗的温度敏感性(http://www.who.int/immunization/programmes_systems/supply_chain/resources/VaccineStability_EN.pdf ),根据这个归纳,此次有问题的疫苗的温度敏感性是这样的:对热很敏感的有水痘减毒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有些敏感的有腮腺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不敏感的有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脑膜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冻干粉)、狂犬病疫苗。

 

所以接种了没有冷藏的疫苗,会有多大的风险,还要看是什么样的疫苗。但是有的所谓“专家”却把这种风险大大夸大了。例如有媒体如此报道:

 

“这是在杀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评论称,接种未经2℃-8℃存储冷链运输的疫苗,首要风险是无效免疫。例如狂犬病这类致命性传染病,接种者免疫无效会感染发病死亡。

 

实际上狂犬病疫苗恰恰是所有疫苗中对温度最不敏感、最稳定的。狂犬病疫苗如果是液体,在37摄氏度环境中可以存放一个月,而如果是冻干粉,在37摄氏度环境中存放时间可长达3个月。(http://www.path.org/publications/files/TS_vaccine_stability_table.pdf )所以不用担心因为使用了这批没有经过冷藏的狂犬病疫苗而无效导致死亡。曾经有报道有人因为接种了无效狂犬病疫苗没能预防狂犬病的发作而死亡,那是疫苗本身就有问题(比如是假疫苗),而不是因为没有冷链运输存储。担心狂犬病疫苗无效的话,可以在注射后十天左右去查一下体内是否产生相应的抗体。

 

疫苗没能按要求严格冷链存储运输,在各国都不少见。发展中国家经常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发达国家也不一定能做好。2004年有报告,加拿大安大略省医疗机构有20%没有达到疫苗冷藏储存要求(JAMC, 2004: 171 (90))。也没见这些国家因此引起社会恐慌。

 

介绍这些情况,不是要为不法商人开脱,而是想告诉大家,这些“问题疫苗”的问题并没有媒体、“专家”说的那么可怕,不要因此吓得不敢让子女去接种疫苗。如果不幸用了这批疫苗,最严重的后果是免疫无效,需要补打。有医生建议在目前情况下暂时停止接种疫苗,这种建议极其愚蠢。这就好比,市场上发现了有某种无效的假药,然后建议病人暂时不要吃药。有这么愚蠢的医生吗?

 

还有媒体翻出了两三年前的一篇报道《疫苗之殇》,说有人接种疫苗后变傻了、成植物人了、残废了、得怪病了等等,把疫苗接种的后果说得极其可怕。虽然疫苗接种有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是极其罕见,媒体报道的这些病例其实大都跟疫苗接种没有任何关系,连不良反应都算不上,属于偶合现象:那么多人接种疫苗,总会有人碰巧在接种疫苗后得了某种重症,就赖给疫苗,其实不是疫苗导致的。

 

从“山西疫苗案”开始,某些中国记者就以正义感爆棚的愚昧无知,前赴后继地妖魔化疫苗注射,把无效疫苗说成毒疫苗,把偶合现象说成疫苗不良反应,终于把中国公共卫生搞崩溃了,害人无数。有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不会带孩子去打疫苗。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子女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生产、销售无效疫苗的应该严惩,借机吓唬公众制造社会恐慌的也不应放过。 

 

2016.3.22.

 

 

“引力波”闹剧

2016年2月27日星期六

最近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首次检测到引力波,在中国却引发了一大风波。5年前我参与录制的一个电视选秀节目视频被人翻出来了。我当时经常收到这类娱乐节目的邀请,但是从来是不接受的,那次破了个例,是因为编导说那是个科普节目,请我作为特邀评委评点一些“民间发明家”的发明。在那个节目里有一个初中文化程度的下岗工人自称“诺贝尔哥”,声称推翻了现有的物理学,创建了一套全新的物理学,能够用来造出没有轮子的汽车,甚至长生不老药,将会获得诺贝尔奖,当场遭到我的质疑。有人说我态度不好、不尊重人,其实我不过告诉他,如果他觉得自己做出了科学发现,应该遵循科学规范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而不要在媒体上炒作。因为这个“诺贝尔哥”当时蹦出的一串物理名词里头有“引力波”,于是有人就认为引力波是他首先提出的,被我无知打压了,现在却被国外科学家证实了,好像中国一个诺贝尔奖就这么被我搞没了。很多名人、媒体纷纷转发这个节目视频,呼吁尊重别人的科学梦想,说我欠“诺贝尔哥”一个道歉。百度百科关于引力波的词条也做了修改,把“诺贝尔哥”列为提出引力波的第一人。

 

这实在是让我哭笑不得。引力波是一百年前爱因斯坦首先提出,根据广义相对论推导出来的。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时空弯曲的表现,而时空弯曲是物体的质量导致的,物体质量越大,时空弯曲也越大。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在时空中运动的时候,时空的弯曲也跟着发生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做加速运动的物体产生的时空弯曲变化,会以波的形式以光速传播开去,这就叫引力波。但是引力波是非常微弱的,所以在爱因斯坦提出一百年来,一直没有被直接检测到。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这次是怎么检测到的呢?在13亿年前,有两个巨大的黑洞发生了融合。其中一个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36倍,另一个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29倍,融合后形成的黑洞质量是太阳的62倍,少掉了3个太阳的质量。这些少掉的质量哪里去了呢?根据相对论,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这少掉的3个太阳质量就转化成了能量。这个能量无比巨大,其功率比整个可观察宇宙的所有恒星发出的所有的光的功率还要大50倍,它以引力波的形式辐射开去,经过了13亿光年的距离,到达了地球,用一个能够检测到幅度变化不到质子大小的千分之一的极其精密的仪器,才被捕捉到了。

 

可见引力波的提出和检测跟“诺贝尔哥”毫无关系,他只不过是从某本科普书里听说了“引力波”这个名词,拿到电视上唬人罢了。引力波的推导要用到非常高深的数学,不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下岗工人能够理解的。引力波是非常微弱的,是没有应用价值的,“诺贝尔哥”却说他能够应用引力波制造没有轮子的汽车,这也说明他说的引力波和科学界说的引力波不是一回事。太阳与地球这个系统发出的引力波的功率也就大约200瓦,不到一辆汽车功率的1%。而且引力波是向各个方向扩散开去的,难道他想把整个太阳-地球系统的引力波都想办法收集过来用来制造一辆玩具车吗?

 

除了引力波、没有轮子的汽车、长生不老药,“诺贝尔哥”还有很多异想天开。比如他声称自己几次看到UFO(不明飞行物)的飞行,并从理论上找到了它的飞行原理,证明UFO是外星人的飞船,进一步也发现了一个新的大科学。因为《科学世界》刊登过我否定UFO是外星人飞船的文章,“诺贝尔哥”曾经给《科学世界》写信抗议,说“方舟子的文章很幼稚,也很可笑”。他还声称亲眼看到沈阳空军与UFO产生了正面的遭遇,跑去找沈阳空军,要求他们做好防范UFO的准备,据他自述,被沈阳空军当成了精神病,气得他写了篇文章大骂中国空军“弱智”。那些力挺“诺贝尔哥”的名人、媒体,是不是也认为中国空军欠诺贝尔哥一个道歉?

 

有些人把诺贝尔哥叫做“民间科学家”,但我觉得称为“伪科学妄想家”更为合适,简称“科妄”。类似这样的人我遇到过很多,算下来没有上百也有好几十位了。以前是经常在国内名牌大学的校园内、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门口、门槛较低的学术会议的听众席中见到这些人的身影,现在则总能在网络论坛(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有关的论坛)见到他们铺天盖地的帖子。我也不时地收到这些人寄来的稿件,抱怨由于国内学术腐败导致他们的成果被埋没,希望我为他们伸张正义。曾经还有一位希望和我合作,请我把他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发表,以后如果得了诺贝尔奖,奖金可与我平分。

 

他们并不是有什么科学梦想,而只有伪科学妄想,说自己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律、黎曼猜想、三等分角,推翻了相对论、进化论、万有引力理论,发明了永动机、飞碟飞行器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或者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训练,却认为自己做出了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无法获得科学界的认可,连该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出其漏洞,但他们认为是受到学术权威的打压,以当代哥白尼、伽利略自居,到处推销自己。他们推销的劲头其实远远超过了其“探索”的劲头,可能只是花几天、几个月时间灵机一动做出了“发现”,然后就用一生的时间去推销,坚信自己的成就总有一天会获得公认。因为痴迷于其中难以自拔,他们的生活往往过得很艰难。比如“诺贝尔哥”,在网上贴过照片,说他为了争诺贝尔奖,要卖肝卖肾,可以说已经走投无路了。那些口口声声力挺他的名人、媒体,真那么相信他的话,是不是不要只会喊口号,拿出点实际行动,去资助资助他。

 

心理学界认为这类自认是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的人得了“夸大妄想症”,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中国空军认为“诺贝尔哥”是精神病,也是这么个意思。这种人当然并非中国才有,国外也有的是。但中国这种人数量之多,为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中国为何盛产伪科学妄想家?我以前曾分析过,认为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传统因素。中国古代并无科学传统,只有技术传统。科学与技术在思想、方法、内涵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在中国二者常常被相提并论,混为一谈。搞技术发明有时是靠经验积累和灵机一动就能做到的,使有些人误以为做科学研究也可以走这条捷径。第二是文化因素。中国历来没有“专业性”观念,欣赏全才、通才,不重视乃至鄙视专业人才,以为只要悟“道”,就可以融会贯通,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什么领域都可以去坐而论道。这种文化背景导致了许多人在科学问题上也好高骛远、夸夸其谈。第三是政治因素。大跃进、文革时对专家、权威的鄙视达到了顶点,无限夸大劳动群众的创造性,至今流毒不浅。文革刚结束时号召全民“攻关”、“向科学进军”,把科学研究当成了群众运动。随着陈景润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全国各地也出现了成千上万个陈景润的继承者。第四是经济因素。在科技产业化的刺激下,连专业的科研人员都在用浮夸虚假的成果去捞钱,许多伪科学妄想家也跟着梦想用妄想出来的科技成果发财,有意无意地骗钱。

 

其实还有一个媒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国内媒体上经常能见到关于这些“民间高人”的报道,电视节目也会请这些人去露一下脸。而由于中国公众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非常低,这些人也不难找到市场,包括很多名人的支持。不管媒体、公众和名人对伪科学妄想家是抱着什么态度,是支持、鼓励、同情、打抱不平、猎奇还是娱乐,对他们的关注都让他们满足了被关注的欲望,实质上都是在促使他们越陷越深,加深其妄想。以前我跟几位伪科学妄想家有过争论,本意是不希望别人受误导,倒不是想改变他们的立场(他们不可能被改变)。后来才觉得,无视他们才是人道的做法。在五年前的那个电视节目上,几位来自娱乐界的评委很赞赏“诺贝尔哥”勇于探索、挑战权威的精神,给了他最大的红包。我相信“诺贝尔哥”是不会从此就听人劝告好好过日子的,而只会把上电视拿红包作为对他的某种肯定,更痴迷地推销自己。所以我当时说这是在害人,而不是在救人。五年后再看,也的确如此。

 

如果“诺贝尔哥”的动机是很纯粹的只是有一个科学梦想的话,现在对他的新一轮炒作,不过是在让他陷得更深,是在继续害他和他的家人。其实他的动机并不纯粹。他曾经在网上贴过一个“为有实力争诺贝尔物理奖的课题筹资”的告示,征集“有欲恢复声望、名誉的不在位贪官”、“有欲获得新出国途径的在位贪官”、“欲为本企业产品做全球性广告宣传的”、“欲为孩子打造虔诚的富人家长”的投资,说是只要投资5~10万元,就可以作为他的一篇论文的共同作者。现在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声称他接到很多电话表达了投资意向。这说明他可能是要借此忽悠赚钱,那就更值得警惕了。

 

有人说,你为什么不能圆滑一点,学那些名人说点鼓励的话呢?在科学的问题上是不能圆滑的。去鼓励伪科学妄想,往小了说是在害他本人更加痴迷其中不能自拔,往大了说是在帮他忽悠、骗人。对科学梦想应该鼓励,对伪科学妄想则应该无视,如果借此骗人敛财的话还应该揭露。

 

2016.2.20.

 

谁欠我一个道歉——关于我参与的“非你莫属”节目

2016年2月23日星期二

我在2011年春节前夕参与录制的一期天津卫视“非你莫属”节目视频最近被翻了出来。因为在那期节目中有一个自称“诺贝尔哥”的初中文化程度的下岗工人提到“引力波”,遭到我的“打压”,而最近国外科学家宣布检测到引力波,于是我就成了把中国一个诺贝尔奖给搞没的罪人,很多人说我欠“诺贝尔哥”一个道歉。后来人们发现“诺贝尔哥”说的“引力波”和科学界说的引力波不是一回事,这个“诺贝尔哥”还有很多不靠谱的言论,甚至被认为是精神病人,但很多人仍然因为我没有尊重一个精神病人的发言权,没有风度没有教养,要我道歉。再后来又有人说“非你莫属”这个节目是专门奚落、嘲笑人的,找了一个疯子让嘉宾玩弄,太欺负人了,还是要我道歉。非要把我弄成“道歉哥”不可。

 

我参加了那么多电视节目录制,大概就这一期最火。先说说我为什么会去参加这个节目的录制。我那个时候时不时会接到担任电视选秀节目评委的邀请,因为不愿参与娱乐节目,都被我拒绝了。“非你莫属”的编导几次来联系我,我也是都拒绝的。后来编导说有个春节特别节目,是评点“民间发明家”发明的,带科普性质,和我的身份比较相符;并且说是司马南推荐我的,他要和我一起当评委,我才答应下来。到了录制现场,才知道司马南来不了了,换了从国外来的莫先生和我搭档。除了我们两个评委负责点评,还有张绍刚当主持人,十来名娱乐界、企业界人士当嘉宾负责投票。

 

临录制时,编导给了我一份选手的资料。我看到其中有一个“诺贝尔哥”自称自己创建了“新物理学”,带了几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要用它制造“无轮子的汽车”、“长生不老药”,还说自己亲眼看到外星人飞船,发明了新型飞行力学等等。我就跟编导说,怎么找这种搞伪科学的妄人做节目?让他在电视上胡说八道误导观众,还以为他真受科学界打压了,影响不好。编导说是拿来当反面典型,让大家知道民间发明不是都靠谱的。我说他搞的那些东西并不是什么“发明”,心理学界公认这种人其实是有精神病,媒体不应该去关注他,不人道的,而且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多数观众都没有基本科学素养,反而容易支持这种人。编导说人已经到了,不能不让他上台,到时候你就把把关。

 

那次节目来了八名选手,有的带了自己的发明现场展示,有的只是提出了一个古怪的想法,连个模型也没有,还有两个是声称自己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除了“诺贝尔哥”,另外一个说自己证明了一个什么数学难题,得到国外学者的认可,还拿了一封英文回信给我看,其实那只是一封收到来稿的礼节性回函。这些人,有几个得到主持人和嘉宾的一致赞赏和鼓励,有几个争议比较大,即使是那个“诺贝尔哥”,也有三个嘉宾是支持他的,嘉宾们之间还自己吵了起来,企业界的嘉宾认为不应该鼓励这种人,娱乐界的嘉宾认为要鼓励梦想——瞧瞧,并非所有的嘉宾都“不尊重别人的梦想”的。嘉宾慕岩随口说了一句,“支持他的都是娱乐明星”,另一个嘉宾、歌星孙浩火了,说自己不是“娱乐明星”,是“艺术家”,慷慨激昂发表了一番演说,给“诺贝尔哥”发了一千块钱红包(红包最高一千),另两个“艺术家”嘉宾也都给了他一千块钱红包。这是个求职节目,当老板的嘉宾对选手有各种反应都正常(事先并没有计划嘉宾要说什么、怎么投票,完全是随机发言、自主投票),但大气物理所一个博士后写文章说这个节目就为了“奚落和嘲笑”选手,完全是造谣。我不知道“非你莫属”的其他节目是什么风格,但我参加的那期,对大部分选手都是很友善的,因为是春节,还通过评委、嘉宾给选手发了红包。据说张绍刚的主持风格是毒舌,但在那一期,他并没有表现出来,即使对“诺贝尔哥”,他也表现得很友善,被《法制晚报》鸡蛋挑骨头挑出的,也不过是纠正“诺贝尔哥”说要“让中国成为20世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的错误:“21世纪!20世纪已经过去了。”

 

那么怎么有那么多人满嘴脏话、骂骂咧咧地要教育我怎么尊重人呢?比如那个跳水世界冠军劳丽诗?还有那么多名人、媒体呼吁尊重“诺贝尔哥”的梦想呢?比如姚晨、刘春、崔永元、孔二狗、人民网、法制晚报、未来网(排名不分先后)?

 

有人说不应该找一个精神病上节目。这个我完全同意,不仅在节目录制前就跟编导说过,在节目录制后还写过一篇文章《不应鼓励伪科学妄想》发在《新华每日电讯》上(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1-02/11/c_13726697.htm ),批评媒体去关注这种人。但是我只是一个特聘评委,选手并不是我找的,事先也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我不负这个责任。编导在找这个人时并不知道这种人是病人。即使现在大家都知道他是个病人了,不还有很多媒体采访他?据悉连央视都采访他了(会不会播出我不知道)。这些媒体比“非你莫属”好到哪去?

 

有人说既然找人做节目就要让人说话,不能不让人把话说完,有一个时评家还夸张地说“连一秒钟让他解释的时间都不给”。半天的时间要录八个选手,时间本来就比较紧,有的选手上台说了几句话,老板嘉宾一致灭灯,他就下去了。反而是这个“诺贝尔哥”因为有几个嘉宾亮灯支持他,在台上停留的时间比较长,说的话也比较多。但这是电视录播节目,不是实况直播,后期制作时要控制播出时长和节奏,最后大家看到的,是经过大量删减的。有的所谓打断人家的话,其实是剪辑的结果。比如《法制晚报》那篇力挺“诺贝尔哥”的报道这么说:

 

【“我发明了几个新理论,这些东西合集到一块,就会产生新的科学,这些新科学会带来什么新的技术呢,未来的各种车辆都不用有车轮……”郭英森说,现科学是在“惯性系加粒子实体”,在这个运动范围之内,物体运动的速度极小极小于光速,它的物理学叫正物理学。而在新科学当中,是“加速系+引力波+物质波”,它的速度可以极大极大地超光速。

在做进一步阐述时,郭英森被节目嘉宾方舟子打断:“我看到他的介绍是初中学历,我是觉得他可能连初中都没有学好,只记住了几种术语,就开始乱用。什么引力波、物质波的。”】(http://3g.k.sohu.com/t/n118299793 )

 

《法制晚报》这个记者如果不是人太傻或心太坏的话,应该注意到所谓“在做进一步阐述时,郭英森被节目嘉宾方舟子打断”是剪辑的结果。我那几句话是在张绍刚问我怎么评价“诺贝尔哥”的发明时说的,只不过播出时把张绍刚的询问剪掉了。

 

“诺贝尔哥”后来要介绍他根据阴阳八卦发明的“新型飞行力学”和“长生不老药”时,的确被打断没有让他说下去,但那也是主持人和力挺他的嘉宾请他别再说下去。孙浩虽然不懂科学,但也不是傻子,知道什么“长生不老药”是鬼扯,“诺贝尔哥”说得越多,只会让支持他的人越尴尬,所以孙浩才说:“老郭,求求你别再说下去了。你那长生不老药我不信。”

 

所以所谓的“打断”、“不让他做进一步阐述”,也和尊不尊重他没有关系。何况对这种伪科学妄想,本来就不应该让他胡扯浪费大家的时间。如果要让他把他的“发明”都阐述完,一天都不够,后面的节目也别录了。

 

    有人说,你不让他把话说完,怎么知道他说得对不对啊?连“它的速度可以极大极大地超光速”、“阴阳八卦新型飞行力学”、“长生不老”都扯出来了,还需要听听他怎么阐述才能判断他靠不靠谱,也太对不起自己受过的教育了吧?我还做什么科普啊?这些人遇到传销、接到行骗电话,为了表示自己有教养、会尊重人,是不是也要很耐心地听完?

 

    至于“引力波”,我知道那是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推导出来的,广义相对论要用到非欧几何,我看了都头疼,不是初中学历的人能懂的。而且理论上引力波极其微弱(太阳-地球这个系统的引力波功率大概只有200瓦),所以一直检测不到,不可能用来制造什么无轮子汽车、长生不老药。那是个娱乐节目,我不可能去讲这些,讲了也不会播出来。我在这个“诺贝尔哥”的节目中表达了这些意思:

 

    【我看到他的介绍是初中学历,觉得他可能连初中都没有学好,只记住了几种术语,就开始乱用。

 

    我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但不知道他说的“相对论学”,他所谓的“表达式”是自己发明的,我不懂,物理学家也不会懂。

 

    我们这个庙太小,他应该去拿几个诺贝尔奖,而且他的发明发现如果能够成立的话,我们的物理都不用学了。

 

    想要获得诺贝尔奖,不是靠自己吹的,要获得国际科学界认可的。要获得科学界认可,就要遵循科学的规范,第一步要把成果写成论文发表。我不相信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过中国诺贝尔获奖者会在民间诞生的话。

 

    很多诺贝尔奖的内容,的确一般人不懂,但是有懂的人,科学家是懂的,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能力。(这话是针对孙浩说的“反正诺贝尔奖的东西我们也不懂”)

 

    有梦想有追求是好的,但是要先过好自己的生活。他生活这么艰难了,别再折腾了,回去好好过日子吧。你们鼓励他,是让他更加痴迷,其实是在害他。(这话是针对那几个说有梦想是好事、要鼓励的嘉宾说的)】

 

    不知我这些话哪一句是“奚落和嘲笑”?难道要像“艺术家”嘉宾那样鼓励、支持他才不算“奚落和嘲笑”?不过“艺术家”嘉宾的所作所为现在也是被当成是“奚落和嘲笑”的,真是白给了那么大的红包。哦,对了,我说了一句“他可能连初中都没有学好”,可能让很多连初中都没有学好的人受刺激了。看到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在力挺“诺贝尔哥”,痛骂我把中国一个诺贝尔奖给搞没了,不正说明连初中都没学好的中国人是非常非常多的吗?初中没学好当然也并不就低人一等,但是初中没学好却自以为比谁都懂科学,这就叫反智。这个事件也该让大家明白,中国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蒙昧的中世纪,还是义和团时代。所以做科普,讲道理,要有不怕挨骂的勇气。正如我在接受《华商晨报》的记者采访时说的:

 

记者:为什么在节目中的表述不能圆滑点呢?

 

方舟子:对科学的问题是不能油滑、敷衍的。如果对这种伪科学妄想说鼓励的话,一则是促使他更痴迷其中不能自拔,二则是在帮他忽悠。他不是在拉投资要研发引力波吗?甚至要找贪官投资。

 

记者:作为科普作家,如果总是因为表述技巧和态度被公众误会,怎么能更好的传播呢?

 

方舟子:科普经常要针对公众的误区,消除公众的错误认知,所以不能迎合、讨好公众。中国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可能不到1%,做科普挨骂是正常的,不挨骂不正常。由于批评中医、科普转基因,我已经挨了很多骂,不担心再多一次骂。

 

20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