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论文的实验结果是不是伪造的?

河北科大副教授(据闻已突击评为正教授)韩春雨因发明基因编辑新技术,被称为“诺贝尔级成果”,一夜成名,号称“诺公招手”了(注)。但是有多家实验室反映重复不出其论文中最关键的图4结果。有人仔细研究图4图片,发现其电泳结果不合理;还有人对这些图片做了亮度、对比度处理,发现有拼接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先给不是生物医学领域的读者粗略介绍一下其中的背景知识。论文图4是对DNA片段做电泳的结果。DNA片段带有电荷,把它添加到凝胶中,放进缓冲液,通上电,DNA片段就能在凝胶中移动,片段大的移动得慢,片段小的移动得快,染色以后可以看出这些片段在哪里,再跟已知大小的标识片段做对比,就可以知道片段的大小了。这就是所谓电泳。

image1.JPG

论文图4a是对DNA进行了编辑后产生的不同片段进行电泳的结果。DNA是由一个个核苷酸链接而成的,核苷酸越多,DNA片段就越大。经过剪切之后,图中的G6和G13相差30个核苷酸。这个大小差别是不是能在电泳上看出来,取决于凝胶的浓度和电泳的时间。看图4a中最左边的标识条带,250个核苷酸片段的和500个核苷酸片段的距离分得很开,估算可知大约相差10个核苷酸以上的条带就能分开,因此相差30个核苷酸的条带应该能够很明显地分开,但是在韩春雨出示的电泳图中,G6和G13却在同一个位置,高低一样,看不出差了30个核苷酸,这就很不合理。

 

这张图还有一个不合理的地方。DNA凝胶电泳的条带通常平整,但是由于电压不稳定或缓冲液用得太久了不均匀,有时在条带的两端会出现拖尾滞后的现象。这张图的标识一列和样品最下面的条带都出现了拖尾,然而样品第二行的条带却出现了相反的“拖中”(两端跑得快、中间跑得慢),就像是最后一行往下跑,第二行往上跑,真是奇怪。

image2.JPG

我们再来看看图4c。电泳图最下面的条带中含有的DNA片段和第二行条带中的DNA片段的量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最下面的片段比较小而且小片段通常会扩散开去,因此小片段的染色程度就应该比第二行条带浅得多(就像图4b那样)。但是在图4c中,显示的却是最下面的条带染色更强(密度可能差不多,但是算上条带面积就差别很大),这就很奇怪。图4a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不过不像图4c那么明显。

 

因此,从图4a和图4c的条带的位置和染色程度判断,这两个图不像是真实样品的电泳图,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真的假电泳”,是在Photoshop中PS拼接出来的;要么是“假的真电泳”,用假样品跑出的电泳。而且造假者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很差,都不知道怎么造出一个合乎常理的电泳图。

 

在我发出《河北科大“韩春雨现象”的真相是什么?》之后,昨天有人宣称已重复出了论文图4的结果,但要过一周再上传。即使真的有人重复出来了,也无法解释上述电泳图的不合理之处。我在上篇文章中猜测,韩春雨只做出了图3结果,做不出图4结果,就赌一把,编造图4结果,指望有别人能做出来。如果真有人做出来了,不过说明他赌对了。其实发明权应该属于能重复出来的人,韩春雨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

 

注:见河北科大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登的贺诗:浣溪沙/贺韩春雨博士发明基因剪刀 春雨惊春清谷天。玉虫任意剪春幡。基因生物可修编。面壁十年终破壁,攀登数载凌绝巅。诺公招手向平凡。

 

2016.7.17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