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的存档

对《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张进冒用他人《自然》论文》的澄清和其他

2019年6月11日星期二

昨天发出《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张进冒用他人《自然》论文入选“千人计划”》后,有朋友转来上海药物所赵强研究员的一封邮件,证明南昌大学张进教授在2012-2014年间曾经在该所做博士后研究,那两篇《自然》论文是他在上海药物所做研究的成果,没有冒用他人的论文。既然赵教授做了证明,那就是我搞错了,特此澄清,并向张进教授道歉。

 

我之所以搞错,有几个原因。

 

一是关于张进的报道没有提他曾经在上海药物所做博士后,只提他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后。没有料到他在上海药物所的博士后研究才是其最重要的学历。

 

二是当时上海药物所还有一个女张进在读博士。几年前我有过一次失误也是因为没料到匹兹堡大学有过两个都叫李勇的生物医学教授,幸而两个小时后发现、澄清了。

 

三是最重要的,没有料到会有人拿国内博士后的研究作为主要成果去申请“千人计划”。“千人计划”的目的是从国外引进高级科技人才,那么按常理就应该是根据申请者在国外做研究期间的成果来评估。正如我上篇文章所言,张进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期间没有做出值得一提的成果,发的论文全都是挂名论文,据此是不太可能评上“千人计划”的,所以才拿在国内时发表的论文去评,这是不正常的。所以我误以为张进是冒用别人的论文,没有想到他其实是拿国内的成果充当国外的成果。如果这样的操作也可以,那么那些曾经在国内发过比较好的论文的人,出国转一圈,不管在国外有没有做出成果,是不是都可以变成“千人”?

 

另外还有个原因,就是这件事让我想起了2012年的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冒用论文事件,有些先入为主了。现在把我当时写的文章附后,供不了解那个事件的读者参考。

 

最后,《知识分子》说我是在诽谤张进,显然他们搞不清楚失误与有意诽谤的区别。像《知识分子》那样为韩春雨诈骗国家巨额经费立下汗马功劳而至今无一字道歉,被人指出了无数错误从不更正,对别人揭露造假从不支持,偶有失误就跟捡到宝似的,才是对知识分子的诽谤。

 

2019.6.7.

 

 

附:

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张进冒用他人《自然》论文入选“千人计划”?

 

根据人民网2018年8月30日的报道《南昌大学“80后”特聘教授张进:回母校是想为家乡研发新药》,张进2004年自南昌大学本科毕业,2008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学习生物物理学专业,并于2012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4年,他又赴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7年5月,张进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当年7月,张进回国正式担任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特聘教授。该报道称:

 

“张进教授科研成果丰硕。主要成果发表于Nature、Developmental Cell、 Cell Cycle、 Proteins 等国际重要期刊, 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世界顶尖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2篇。”

 

南昌大学新闻网在2018年8月10日发的报道《Nature子刊发表我校张进教授团队重要研究成果》,里面对张进的介绍也说:

 

“近年来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2篇)、 Proteins(2篇)上发表论文;以共同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evelopmental Cell 、Cell Cycle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在《自然》发论文,要比在其子刊发论文困难得多,能够在读博士或做博士后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世界顶尖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2篇”,是非常难得的。以国内高校对CNS(《细胞》《自然》《科学》)的推崇,有这样的发表记录,去国内名牌大学当教授不会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却回生物医学研究并非强项的母校南昌大学当教授呢?张进真的在《自然》发表过2篇论文吗?于是我到《自然》网站搜了一下,2005年有一篇Jin Zhang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不过那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Jin Zhang,而当时张进在国内,不可能是他。2006年以来有两篇(也只有这两篇)是Jin Zhang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

 

Agonist-bound structure of the human P2Y12 receptor

Jin Zhang, Kaihua Zhang, Zhan-Guo Gao, Silvia Paoletta, Dandan Zhang, Gye Won Han, Tingting Li, Limin Ma, Wenru Zhang, Christa E. Müller, Huaiyu Yang, Hualiang Jiang, Vadim Cherezov, Vsevolod Katritch, Kenneth A. Jacobson, Raymond C. Stevens, Beili Wu & Qiang Zhao

Nature volume 509, pages 119–122 (01 May 2014) 

 

Structure of the human P2Y12 receptor in complex with an antithrombotic drug

Kaihua Zhang, Jin Zhang, Zhan-Guo Gao, Dandan Zhang, Lan Zhu, Gye Won Han, Steven M. Moss, Silvia Paoletta, Evgeny Kiselev, Weizhen Lu, Gustavo Fenalti, Wenru Zhang, Christa E. Müller, Huaiyu Yang, Hualiang Jiang, Vadim Cherezov, Vsevolod Katritch, Kenneth A. Jacobson, Raymond C. Stevens, Beili Wu & Qiang Zhao

Nature volume 509, pages 115–118 (01 May 2014)

 

网上查到的张进的英文简历也列出了这两篇论文,而且排在其论文发表记录的最前面,是其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这应该就是那两篇新闻报道提到的“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世界顶尖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2篇”。但是此张进非彼张进。这两篇论文的作者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张进,是女的,而南昌大学的张进是男的。

 

实际上,南昌大学的张进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的发表纪录非常糟糕,没有发表过任何第一作者的论文,只发表过三篇作为很不重要的中间挂名作者的论文,一篇是第6作者(PNAS,2017),一篇是第9作者(Developmental Cell,2016),一篇是第15作者(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此外,他在名古屋大学读博士时在Proteins上发表过两篇第一作者论文。

 

以这样的发表记录,不要说入选“千人计划”,连去国内普通大学当普通教授都不可能,所以他只能去冒用同名同姓的别人的论文:除了两篇《自然》论文是冒用药物所张进的,报道中提到的Cell Cycle论文也是冒用药物所张进的。这样的玩法,在名牌大学很难糊弄过去,所以他就只能拿着辉煌的“论文发表记录”去蒙骗南昌大学。

 

敢这样骗的学术骗子不止张进一个。2012年7月27日,我揭露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冒用耶鲁大学助理教授卢俊的七篇高档次论文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当天,陆骏就被“千人计划”办公室除名,北京化工大学很快也将陆骏开除。有此先例,张进还敢这么骗,可谓胆大包天,“千人计划”办公室、南昌大学会如何处理,我们拭目以待。

 

2019.6.6.

 

一次快速学术打假纪录——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冒用论文事件

 

昨天下午2点半,我一上网就收到一大堆电子邮件、微博私信向我反映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骏冒用耶鲁大学遗传学助理教授卢俊的论文。这件事最早是有人在国外“未名空间”BBS网站上捅出来。陆骏知道后把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上的简历中的论文列表给删了,但是在北京化工大学网站的其他简历中还能找到。陆骏在其简历中共列出七篇论文:

 

Nature 2005, 435:834-82

Nature 2005, 434:338-45

Nat Genet, 2007,39:673-7

Dev Cell, 2008, 14:843-53

PNAS, 2007, 104:19971-6

PNAS, 2008, 105:15535-40

PNAS, 2010, 107:14229-34

 

对生物学界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生物学领域高档次期刊的论文,如此集中在一名国内大学教授身上是很罕见的,令人难以置信。我把这些论文一一查出来核对,可知论文作者中的Jun Lu现在在耶鲁大学当助理教授。两个人的学历、工作经历、长相都不一样,不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以很容易确定是北京化工大学陆骏利用姓名拼音相同之便,盗用了耶鲁大学卢俊的论文。我们以前也发现过类似的情况。例如2006年我发现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盗用我的同班同学刘宏的一篇论文(因为两人在论文中的署名都可简写为Liu H.),后来刘辉被清华大学悄悄开除。但是冒用这么多的论文,而且都是高质量的论文的,还是第一次遇见。而且陆骏能入选“青年千人计划”,显然靠的是这些盗用论文,性质就更加严重了,应该即时制止。

 

所以我在核实后,在下午3点16分发了一条微博公布了此事。为确保这起严重造假事件能及时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减少国家损失,我又给负责千人计划的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打了个电话反映情况。他们非常重视,马上调查,查出结果后又立即找部长批示,在5点22分就在千人计划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取消陆骏“青年千人计划”的告示。

 

中组部处理速度那么快,北京化工大学也不敢怠慢了,在晚上9点39分在网站上发了一则声明,开始调查陆骏。学校要走程序,到今天下午4点37分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经调查核实,陆骏在求职应聘及申请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的过程中,盗用他人(姓名拼音字母相同)学术文章,伪造经历,属于严重学术不端行为。陆骏本人已承认上述造假事实。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经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教职工行政纪律处分委员会讨论,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给予陆骏开除处分,解除聘用合同。”

 

中组部、北京化工大学处理速度这么快,前所未有,我也有点意外。与其他高校对学术不端的举报能拖就拖,迟迟不予调查、处理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如果没有中组部快速取消陆骏青年千人计划的资格,北京化工大学也未必能如此快速地做出反应。所以在中国能否处理学术不端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政府主管部门是否作为。

 

这个事件也再次暴露了国内在聘用海外人才方面存在着把关不严的漏洞,低级的骗术都可以糊弄过去。其实这件事有些学界常识就应该起疑才对。以陆骏出示的论文发表记录,他可以去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当教授(被他冒用的卢俊就去了耶鲁),即使回国也可在国内生物研究最强的大学当教授,怎么可能去北京化工大学?不管北京化工大学在其他领域的声望如何,它毕竟不是国内生物研究的重镇。为什么决定聘用陆骏的专家、评委不觉得蹊跷?

 

像厦门大学傅瑾使用假文凭、北京化工大学陆骏冒用别人论文获得高待遇、国家资助的,应该是涉嫌犯罪了,是否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2005年一个名叫刘志刚的自考生冒充北大博士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当成高级人才引进,获得4万元安家费、一套住房,事发后被以诈骗罪判刑3年零6个月。对获益这么小的底层人员处罚严厉,为何对靠诈骗获益大得多的海外人才反而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是不是现代版的“刑不上大夫”?

 

2012.7.28

 

 

 

再说“科学组织有祖国”

2019年6月6日星期四

我前几天在文章中谈到,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简称IEEE)是在美国纽约州注册的美国非赢利性组织,必须遵守美国法律,它限制华为员工参与其旗下期刊的审稿、编辑,是作为美国组织对美国政府把华为列入黑名单而做出的相应举动。昨天IEEE发表声明,取消了对华为员工参与审稿、编辑的限制。有人说我被打脸了。其实这些人没有仔细去读IEEE的声明。IEEE的声明说得很清楚,他们请示了美国商务部之后,才取消了对华为员工的限制。也就是说,IEEE一开始限制华为员工,是出于对美国商务部对华为禁令的理解,之后取消对华为员工的限制,也是向美国商务部请示的结果,自始至终都表明IEEE必须服从美国政府的禁令,正说明它是一个美国组织。

 

饶毅说IEEE是分支出问题,总部现在纠偏,称赞IEEE领导有骨气,敢于抵制川普及其代表的种族主义。这实在是莫名其妙。一开始关于限制华为员工的声明就是IEEE总部发出的,并不是分支出问题。如果IEEE领导有骨气,怎么会先去请示美国商务部,得到澄清后再“纠偏”呢?根据美国政府的要求,IEEE至今还把伊朗等5个国家列入受全盘制裁的名单,把15个国家或地区列入有机构或个人受制裁的名单,指出在与他们打交道之前要联系法务部门,这算不算有“骨气”呢?饶毅认为一个科学机构的领导要有骨气对抗法律、法令,不知如果中国政府把国外某个机构列入黑名单的话,饶毅自己是否有骨气让北京大学理学部继续和该机构合作呢?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教授声称,IEEE不是美国组织,而是在美国注册的国际组织,提议IEEE改到瑞士之类去注册。周院长据说还是IEEE的会士,原来连IEEE是什么性质的组织都没搞清楚就稀里糊涂地加入了。IEEE是什么性质的组织,IEEE的法律顾问Claire H. Topp今年3月给IEEE标准委员会的新成员做培训时讲得很清楚:“IEEE是一个受纽约法律管辖的纽约非赢利机构”、“是一个受美国法律管辖的美国机构”(IEEE is: – A NY not-for-profit corporation – governed by NY law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issues (Articles,Constitution, Bylaws, policies, resolutions of theBoard, Operations Manual) – A U.S. corporation governed by U.S. law)。2018年IEEE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佳中型雇主之一(IEEE was rated one of America’s Best Midsize Employers in Forbes in 2018),这条消息现在还挂在IEEE网站首页。IEEE虽然在全球活动,但改变不了其作为美国机构的实质。很多中国人之所以误会IEEE是国际组织,是把其名称缩写的I误以为是Internatioanl(国际),其实是Institute(协会)。即使名称中有“国际”,也只是个表明其国际视野的名称而已,并不真的就成了国际组织。

 

有人说,周志华是人工智能大牛啊,能不比你了解IEEE?我搜了一下,周志华因为涉嫌剽窃、造假几年来多次在新语丝挂号,是不是真的牛本来就有疑问。即使真是大牛,就可以信口胡说改变IEEE的性质?就敢要求把IEEE搬去瑞士?他知不知道,IEEE作为非赢利组织如果在美国解散,财产是要被清算的?即使IEEE发了疯搬去瑞士,难道就不用遵守瑞士的法律?周志华如果真的牛,还不如自己去瑞士成立一个山寨版IEEE,让那些认清了IEEE实质的中国会员退会后有个去处。不过,现在IEEE取消了对华为的限制,这些义愤填膺的中国会员估计就放过IEEE继续当会员了,假装不知道IEEE是美国组织,更假装伊朗等国还在受IEEE制裁不是“政治干预学术自由”。那个曾经发表“郑重声明”准备退出IEEE的北京大学教授张海霞现在不就改口了嘛:“赞赏IEEE的勇气,很高兴学术界回归常识。今后我会继续支持IEEE的各项工作……”难道饶毅这些“山上的朋友”的学术界常识就是听美国政府部门的?继续支持IEEE在美国法律管辖下的各项工作?

 

中国电子学会等十个中国学会联合发表抗议IEEE的声明,宣布“对学术交流政治化的逆流坚决反对,对挑战自由平等学术交流准则的企图坚决反对,对破坏公平公正学术环境的行径坚决反对”、呼吁“确保科学研究无政治化”,说得很好,不过怎么只是针对国外学术组织才这么说呢?对内难道敢不公开“讲政治”?它们的领导显然忘了照照镜子,只有对外宾才表现出饶毅所谓“骨气”。

 

2019.6.3.

 

 

科学无国界,科学组织有祖国

2019年6月4日星期二

近日国内网上流传一封信,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简称IEEE)旗下期刊发函给各位编辑,信中说由于华为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黑名单,期刊不能再找华为员工审稿。这封信据称震惊国内学术界。有说美国政治干预学术自由的,有说科学没有国界从此成了笑话的,还有中国大学教授为抗议,宣布退出IEEE期刊的编委会,例如北京大学张海霞、清华大学刘奕群,刘奕群甚至禁止学生给IEEE期刊投稿。杜克大学华人教授陈怡然称,以后估计还要禁止华为员工投稿、担任协会职务、赞助会议了,建议欧洲、亚洲另搞一个IEEE。

 

这些人似乎都没有去看此前IEEE的声明。IEEE的声明里说得很清楚,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的机构人员可以投稿,可以组织、参加、赞助活动,可以担任编辑、协会职务,但是不能参与与技术有关的非公开会议,不能接触未被接受发表的来稿,来稿被接受后才可以参与编辑和审稿。这是作为美国机构遵守美国法规出于保密要求有所限制。虽然来稿的内容是准备公开的,但是期刊决定发表之前是保密的,审稿人不能公开来稿、不能利用来稿中未公开的内容,有的不道德的审稿人正是利用审稿的机会窃取投稿者的成果。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的就不能接触保密资料,被美国政府制裁的国家的人甚至不能与IEEE有关系,以前一直是这样,不是现在才有。只不过这次有著名中国公司也被列入,国人才如梦初醒。

 

虽然IEEE在中国被称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但它并不是根据国际公约成立的国际组织(英文名称里的I是Institute“协会”,不是International“国际”),而是在纽约州注册登记的美国非盈利机构,是1963年由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和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合并而成的,只不过也接纳外国会员。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组织有祖国。IEEE作为美国机构,就必须遵守美国法律,就像中国机构必须遵守中国法律一样。试想,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敢不遵守中国法律吗?敢以“科学无国界”为由与被中国政府制裁的机构、个人有联系吗?以前有很多中国教授以成为IEEE会员、编委、会议组织者为荣,也许有的人误以为IEEE是国际组织,现在知道了它是要受美国法律管辖的美国组织,是不是应该退出?光是退出编委会,还是不够的。为了抗议,应该彻底退出IEEE,像陈怡然建议的那样,山寨一个CIEEE嘛,那比搞技术“备胎”容易多了。不要只是在网上做爱国状,却连个会员都舍不得退。前一阵有中国科学家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内媒体大大吹嘘了一通,其实美国科学院也是要受美国法律管的,是不是也该退出?

 

至于学术自由,那也是有边界的,是受到法律、道德约束的自由。对此中国科学家应该比美国科学家更有体会,就不要把自己当外宾了。倒是刘奕群教授禁止学生给IEEE期刊投稿,那才是侵害了学生的学术自由。

 

201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