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的存档

有什么办法返老还童吗?

2018年1月24日星期三

到年终了,就有各种各样的年会、论坛。在《财富》全球论坛上,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表示:“国家863计划研究结果表明,喝王老吉可延长寿命大约10%。”据说,该研究“获得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尹烨总裁的高度认同及全场嘉宾的热烈掌声”。华大基因CEO尹烨随后解释并非“高度认同”,只是“礼节性点头”。如果你当时也在现场当嘉宾,听到这个说法,当然不应该高度认同,也不应该礼节性点头赞同,或跟着鼓掌。而应该问一下,这么说,有什么依据?

 

广药集团说有依据,他们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课题功能性食品安全评价因子研究项目,通过对576只老鼠样本做为期两年的安全性试验,发现王老吉凉茶实验组的大鼠存活率比对照组高了大约10%。听到这么说,我们还应该问一下,这个研究结果可不可信?一项研究不可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研究结果完全是造假,没有做过这个实验,胡编出实验结果,或者虽然做过了,根据需要篡改实验结果。中国学术造假非常严重、非常普遍,听到耸人听闻的结果,首先要怀疑其真实性,免得上当。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造假,的确做过这个研究,也的确得到这个结果。但是这也不等于实验结果就是可信的,因为有可能是实验设计不严密、不合理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例如,如果喝王老吉的那一组和对照组饮食情况存在大的差异,那么实验动物寿命长短也不同,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写成论文发表,我们不知道其研究的细节,无从判断。

 

退一步说,即使这个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即使喝王老吉的老鼠寿命比对照组老鼠长了10%,也不能因此就说王老吉能够延长人的寿命10%,因为老鼠的实验结果最多只能算是初步结果,不能简单地推广到人。如果动物实验的结果就能作为有效性的依据的话,癌症已经被征服了无数次了,人类也已经发现许多种延年益寿的方法了。

 

可见,说喝王老吉可延长寿命10%,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耸人听闻的说法,完全是虚假宣传。相反地,凉茶里含有中药材,其中有的已知对人体有害,例如王老吉里含有夏枯草,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夏枯草还有肝脏毒性。因此喝凉茶是一种对身体有害无益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禁止。但是对于企业为迎合乃至推广不良生活习惯而生产的产品,却应该加强管理,对做虚假宣传的,应该处罚。

 

那么有没有什么靠谱的方法能够延缓衰老呢?找到一种延缓乃至逆转衰老的方法,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广药集团想要利用的,就是这种梦想。各种自我吹嘘、传说、甚至百岁老人的经验之谈,都是不足为凭的,只有科学研究结果比较可靠。科学研究需要做实验,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很难拿人来做实验,动物实验倒是做了不少。其中做得比较早、比较多的是限制饮食热量摄入实验。和王老吉实验不同,这些实验都是公开发表的,而且许多实验室都重复过。多项实验结果都表明,如果让鼠类的食物包含完备的营养物质,但是把食物中的热量减少25%~60%,它们在中年后得慢性病的危险降低了,而寿命也延长了大约30%。限制饮食热量对老鼠和其他动物的健康和寿命的积极作用已被充分证明了,它是不是也适用于灵长类和人类呢?美国有两个研究小组对罗猴做过实验,由于罗猴的寿命很长,大约40年,实验持续了很多年才有了结果。不幸的是,这两个研究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不一致,威斯康星大学发现限制饮食热量能显著降低罗猴的死亡率,而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发现虽然限制饮食热量让罗猴显得更健康,在免疫、运动协调性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但是寿命却没有延长。

 

因此我们现在还不清楚限制饮食热量是否确实能够延长灵长类的寿命,更不要说能够延长人的寿命了。即使能,这也不是一个吸引人的做法。正常人一天需要从食物中吸收2000~2500大卡的热量,如果把热量供应降低30%,那么每天只能吸收大约1500大卡。如果长期如此,身体会变得非常精瘦,丧失了大部分脂肪,体内将没有足够的脂肪作为骨骼缓冲物,坐下的时候臀部的骨骼会因为被压着而感到疼痛。走路也会感到疼痛,因为脚底没有脂肪垫着。并且总是感到饥饿和寒冷,需要有极强的意志力才能做到,而且不能保证每个这么做的人都能长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有一名教授拿自己做实验,身体力行限制食物热量。他声称自己因此至少能活到120岁,但是在79岁时就因为运动神经疾病导致的呼吸系统衰竭去世了。

 

人们仍然想找到一种更吸引人的延缓、逆转衰老的方法。这几年比较受重视的一种方法是输血。一直有传说有些高官、富豪靠定期输入年轻人的血液来永葆青春。不知是不是受这种传说的启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2005年做了一个实验,把年轻老鼠和年老老鼠的血管接在一起,让它们共享血液循环,几周后发现年老老鼠的一些指标都获得了改善,例如记忆力增强,似乎变年轻了。这个研究发表后,在媒体上引起了轰动,让人觉得似乎年轻血液里有什么神奇的物质能够返老还童。实际上这项研究并不是很严谨。两只老鼠的血管接在一起后,它们不仅共享血液,还共享各个器官,年老老鼠能够利用年轻老鼠的肺、心脏、肝脏、肾脏、免疫系统,这些都有可能让它们变得年轻。所以这些研究人员后来做了更严谨的实验,不让年轻老鼠和年老老鼠共享器官,而只是相互换一半的血,也就是年轻老鼠的血有一半来自年老老鼠,年老老鼠的血有一半来自年轻老鼠。结果那些换了年轻血液的年老老鼠的各项指标改善很小或没有改善,并没有变得更年轻,反而是那些换了年老血液的年轻老鼠各项指标都老化了。这说明并不是年轻血液里有返老还童的物质,而是年老血液里积累了让身体老化的有害物质。年老老鼠换上年轻血液后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也只是因为血液里的有害物质被稀释了。

 

所以,换上年轻血液是不是会延缓衰老,并没有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即使得到了证实,也并不一定适用于人。而且对人来说,长期、大量的换血并不是一个可行的做法,反而相当危险,有可能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导致器官衰竭。总之,目前并没有找到什么简单的方法能够延缓衰老。想要健康长寿,没有捷径可走。不抽烟,少喝酒,饮食合理,坚持锻炼,心态放松,这些似乎平常的方法,仍然是获得健康长寿的最可靠方法。

 

2017.12.26.

 

(UC名家首发)

 

 

 

施一公还是不是骗子?

2018年1月23日星期二

我在《施一公是骗子的严密证明》一文中指出,施一公声称要在5年内把西湖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不可能的事,他不是疯子就是骗子,既然他还没有疯到从清华辞职去专心办世界最好的大学,说明他自己也不相信其梦呓,他不是个疯子,而是个骗子。

 

在被我严密证明了施一公是骗子之后,大概为了表明施一公是疯子而不是骗子,《中国新闻周刊》发了一条独家报道《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全职执掌西湖大学》,报道中说:“经多方渠道证实,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已于近日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此消息已经得到施一公本人的证实,但他表示,在辞去副校长之后,他将继续保留在清华的教授职务。他同时表示,这是为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脚踏两只船’也不符合他一贯的做事风格。”

 

施一公如果要全职去搞西湖大学了,西湖大学的前身西湖高等研究院应该第一时间知道吧。但是浙江在线记者就此事向西湖高等研究院求证,得到的反馈却是高研院方面目前尚未确认。所以我们不知道施一公是不是真的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了。即使他真的请辞了,清华大学还可以挽留嘛,结果是皆大欢喜。

 

假如施一公真的辞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而且被清华大学接受了,但是他还继续保留清华大学教授职务,怎么就成了“全职执掌西湖大学”、“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难道清华大学教授就不是职、不需要精力投入?难道他以后在清华大学只是当挂名的客座教授,把他在清华的庞大实验室搬到西湖大学了?把他以清华名义招的二三十名博士生博士后、以清华名义申请的每年几千万元经费转到西湖大学了?把他花三亿元建设的冷冻电镜系统搬到西湖大学了?没了冷冻电镜,他还怎么在CNS(Cell、Nature、Science)上灌水?不在清华当官只当教授,就敢说是离开清华全职去创业,那么清华普通教授是不是都可以算失业了?

 

施一公声称“脚踏两只船”不符合他一贯的做事风格,这和他声称要在5年内把西湖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样可笑。事实是,“脚踏两只船”才是他一贯的做事风格。2008年他高调宣布全职回国,被我查出他实际上并没有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而是以学术休假的名义到清华大学工作,一年后他才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所以他当时“脚踏两只船”一年。2015年12月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施一公当院长,即使他今天就把清华大学的所有职务全都辞去,他也已“脚踏两只船”两年。所以施一公已累计“脚踏两只船”至少三年。何况他根本就没计划从清华大学完全辞职,也就会一直“脚踏两只船”下去。

 

只要施一公还一边在清华当着全职教授,一边在西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就仍然只能把他当骗子。如果哪天他真的从清华完全辞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西湖大学,才能说明他从骗子转型变成了疯子,大话说多了把自己都给骗了。

 

2018.1.10.

 

 

新语丝网站2017年十大新闻

2018年1月23日星期二

一、方舟子质疑普洱茶普遍含有真菌毒素。中国科协的“科普中国”平台将方舟子文章定为“谣言”,云南普洱茶协会声称将代表600万茶农向方舟子索赔600万元,云南方面组织茶叶、食品领域专家围剿方舟子,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声称要组织专家在全国范围内检测1万份普洱茶样品,2个月后发表论文,至今不见下文。

 

二、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号称发现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因为没法被他人重复,被质疑一年多之后终于撤稿。韩春雨因该论文获得的巨额资助和荣誉得到保留,河北科技大学校方承诺进行的调查遥遥无期。

 

三、崔永元专卖非转基因食品的网店璞谷堂开张,因价格比市场上同款产品高出数倍,遭到抨击,崔永元声称因为反对转基因遭到报复,撤出璞谷堂,另外开了一家专卖俄罗斯高价大米、面粉的网店。

 

四、施普林格公司旗下学术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下中国学者在2012年到2016年在该刊发表的107篇论文,因为发现这些论文通过假审稿骗过了编辑。中国科协领导人紧急约见施普林格公司中国地区总裁,质问他们撤销这么多中国人的论文是不是冲着中国来的,指责施普林格公司审稿把关不严,应该为发表这些论文承担责任。

 

五、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宣布西湖大学即将正式成立,将在1年后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5年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5年后成为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被指是骗子。

 

六、南开大学接受靠推销中药烧伤药起家的美宝国际集团捐赠的五千万元,成立南开大学徐荣祥再生生命科学中心。徐荣祥曾在2007年宣布克隆出人体全部器官,起诉诺贝尔奖委员会不颁奖给他。南开大学被指为了五千万元把节操卖给了伪科学。

 

七、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剽窃学生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肿瘤的硕士论文,获得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博士学位。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认定蔡建春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和引文上的严重不规范行为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八、中纪委宣布原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因严重违纪正在接受调查。鲁炜曾在2014年下令封杀方舟子在中国所有的自媒体账号。

 

九、新语丝网站最早的镜像点xys.dxiong.com在坚持了17年、更换了12次三级域名之后,被国内彻底屏蔽。新语丝启动新的镜像点newxys.com。

 

十、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学术研究室主任申振钰获得第五届新语丝科学精神奖。该奖表彰她在揭露以人体特异功能为代表的伪科学、收集和整理1979-1999年这段历史时期中国伪科学现象的资料、首创与国外反伪科学组织合作等方面的贡献。

秦伯益院士有没有闹笑话?

2018年1月18日星期四

网刊《知识分子》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的文章《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亟待改革》,从国际学术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回2012—2016年间中国学者发表在该刊上的107篇论文这一事件,反思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里面有些事实和观点错误。例如,他在批评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时,拿了美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做对比:

“世界各国研究生制度并不一样。美国医学生经三年预科,五年本科,毕业后就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作为执业医生,MD够用终身,可以做到最高层的临床主任医生。医生在执业生涯中如对某个临床问题有兴趣,有思路,可以申请研究基金,安排研究课题。做出成果后,就写论文,申请答辩,如获通过,再授予哲学博士称号(PhD),得双学位。以医术而论,得双学位的医生并不一定比单学位的医学博士强,但他对医学有创新贡献。这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制度,因此在美国就没有中国这类纠结。”

我在社交媒体指出这是闹了不熟悉美国医学院制度的笑话之后,《知识分子》主编饶毅为他辩护说秦院士的女儿就在美国行医,他对美国常识了如指掌,没有闹笑话,是我闹了笑话。但是有亲属在美国不等于本人就了解美国情况。只要对美国医学院情况有点了解的人(不了解的也可找一家美国医学院网站看看入学和毕业要求),就知道美国并不存在秦院士说的这种培养制度。美国医学院通常要求报考者有学士学位(以生物专业学士学位最常见),必须学过学医必备的课程(称为premedical course,一般包括微积分、统计、生物、化学、物理等课程)。美国大学本科通常是四年,医学院教育通常也是四年,所以美国医学教育的惯例是四年本科加四年医科,之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而不是秦院士说的三年预科、五年本科。

饶毅说秦院士说的没错,美国医学院有的直接招高中毕业生,比如布朗大学医学院。首先,秦院士说的是美国医学院普遍制度,不是特殊情况,布朗大学医学院常规入学都要求有学士学位和学过premedical课程。其次,即使那些直接招高中毕业生的特殊项目也不是秦院士说的三年预科、五年本科。布朗大学医学院是常春藤联盟中唯一有直接招高中毕业生读医学院项目的(每年只招大约50人),但是规定先读四年本科获得学士学位,再读四年医科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其实是本科、博士连读。(见:https://www.brown.edu/academics/medical/plme/current-students/requirements-graduation )

秦院士对美国MD/Ph.D双学位获得方式的说法也是错的。美国和中国不一样,一般不允许“在职读博”,医生不能在执业时通过写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Ph.D。这里的“哲学”不是学科意义上的,指的是偏向学术研究)。在美国要想获得Ph.D,就必须全职去研究生院或医学院上课、进导师的实验室、做学位论文研究。MD/Ph.D双学位通常是在医学院读书时通过特殊培养项目获得的。也有人获得MD之后,放弃了行医,又去读书获得Ph.D改行做科研。

秦院士不仅不了解美国医学院制度,也不了解美国医师制度。他说美国医生只要有MD就可以“做到最高层的临床主任医生”,显然以为美国也和中国一样医生还分等级,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不同职称。实际上美国医学院毕业生做完住院医获得行医资格后就都是平级的,都是attending physician,没有职称差别。不信去问问秦院士女儿她有什么职称?

秦院士希望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向美国制度学习,介绍的美国制度却完全是他凭空臆想出来的,这不是笑话是什么?

秦院士在文章闹的笑话不止这些。他说中国医生没有必要都去读硕士、博士学位,又说中国医生没有必要都做科研,这我完全同意,也是我在以前就已经建议过的。但是他又说做科研没必要有学位,这就又闹笑话了。他先举了中国的例子,说在1949年之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医药界做出过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如烧伤治疗、断肢再植、器官移植、地方病防治、抗毒药二巯基丁二酸钠、抗疟药青蒿素等”,“这些获得国际同行认可的成果没有一项是学位论文做出来的,而且基本上都不是具有学位的专家做出来的。”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等教育并建立了学位制度之后,医学界却再也没有产生过一项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位制度是在1981年才建立的,在此之前的32年没有自己培养的博士、硕士,那么在此期间做出的科研成果都不是学位论文做出的,基本上都不是具有学位的科研人员做出的(说“基本上”是因为有国外培养的博士、硕士),当然只能如此,否则就怪了。如果当时有学位制度,焉知不会做出更多更大成果?秦院士举的这些成果,有的现在看来并不具有国际影响,当时为了政治需要大肆吹嘘,有的的确有国际影响,但是是特殊历史时期举全国之力做出来的(例如青蒿素),不能以个别的例子来代表整个科研水平。改革开放后中国医学界科研水平总体上远远超过改革开放前,退一步说即使不如改革开放前,那也不能归咎于学位制度。打个比方,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普遍吃不饱饭,有科研成果都是饿着肚子做出来的,现在能吃饱饭了,没做出成果能怪到不饿肚子吗?能要求以后搞科研都要先饿几天肚子吗?

秦院士还举了国外的例子:“创造发明并不一定与学位相关。爱迪生、富兰克林、诺贝尔等人有什么学位?居里夫人获化学和物理硕士学位后不再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她急于要实现从沥青里提出放射性物质的想法,不愿为攻读学位耽误时间,这才是大科学家的情怀。如果斤斤于几篇论文的发表,耿耿于一个学位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掉入了小家子气的格局,难成大器。”

秦院士关于居里夫人的说法与事实刚好相反。居里夫人在1894年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后,曾回波兰求职,居里写信说服她回巴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当时要获得博士学位其实并不需要“攻读”,只要以科研成果写成学位论文就可以了,不存在为了科研“不愿为攻读学位耽误时间”的问题。居里夫人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就是其博士学位课题,导师李普曼,学位论文题目《放射性物质的研究》(Recherches sur les substances radioactives),于1903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富兰克林不是职业科学家,只是业余从事科研,当时现代科学刚刚起步,还没有高度专业化,所以他没经过学术训练业余也能做出成果。爱迪生、诺贝尔是发明家,技术发明和科研不同,并不一定要有学术训练,当然如果经过学术训练,可能能做出更大的成就。而且这些都是一百年出不了几个的天才人物,不能以他们的成功来否定学位制度的必要性,因为教育面向的是普通人,不是要把每个人都当成大天才看待。否则华罗庚连高中都没上过,秦院士是不是认为连高中、大学教育都没有必要?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高度专业化了,没有经过恰当的学术训练的人,想要做出科学成果,已不可能(当然不排除有超级天才)。攻读学位,特别是攻读博士学位,就是学术训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训练你知道怎么做科研,而且还能训练你如何让思维更严谨。中国学者之所以习惯信口开河,就是因为没有受过恰当的学术训练。即使获得过学位,也不等于就都得到了恰当的学术训练。秦院士号称在苏联得过副博士学位,后来贵为院士,我看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连基本的事实都不知道去求证,基本的逻辑都不通,所以就一再闹笑话了。

2018.1.4.

(头条号首发)

荒唐的中药“经典名方”

2018年1月11日星期四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7年10月公布了《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里面规定中药经典名方申报生产可仅提供药学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免报药效研究及临床试验资料。这个规定最近在网上引起了一场风波,有些人大惊小怪,以后中药可以不经过临床试验验证就上市,安全性和有效性怎么保证,谁还敢用啊?说得好像现在市场上的中药都是经过临床试验验证,证明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放心使用似的。其实现在市场上的中成药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做过临床试验就上市了,一部分虽然做过临床试验,也只是走个过场。并不是以后中药才不用做临床试验,从来就是这样的。

 

这也不是国家药监第一次发布这种规定。早在2008年国家药监颁布实施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就已经规定经典名方“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并直接申报生产”。2016年通过的《中医药法》第三十条也规定:“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这次国家药监只是根据《中医药法》做出更具体的规定而已。

 

可见经典名方不用做临床试验研究的规定,早就有了。那么什么是经典名方呢?《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说是: “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制定的遴选范围与遴选原则》对此说得更具体。例如,它把经典名方遴选范围界定为:1911年前出版的古代医籍。为什么以1911年为界呢?那一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朝完了。这就奇怪了,怎么大清朝完了经典名方也跟着完呢?难道政权的更替还能影响到药方的有效性?1911年之后新出的药方都不能算数了?如果提前一年在1910年出版的才能成为名方?一个药方是在1910年出版还是在1911年出版居然有这么大的不同?其实应该说这是封建王朝名方,民国一成立就不行了。

 

这个封建王朝名方据说已经遴选好了,但是还没有公布。据报道,总共有100个药方,其中汉代方剂29个,唐代方剂4个,宋代方剂11个,金元时期方剂11个,明代方剂17个,清代方剂28个。这也很奇怪,怎么不多不少正好100个?显然这是先定好了要选100个的目标,然后再去凑数,没有100个也要凑到100个,多出100个也要删到100个。古籍里的方剂当然是只多不少,而且越晚收得越多。《伤寒论》收方113个,《金匮要略》收方245个,而《本草纲目》收方11096个,这三本书是公认的中医经典著作,如果把其他中医古代文献收录的药方都算上,有几十万个药方。凭什么就这100个是经典名方,其他的几十万个药方就不是?即使只算名著的药方,《本草纲目》也还有一万多个药方没收,凭什么它们就不能是经典名方?究竟用什么标准做的取舍?据说经典名方之所以不用做临床试验,是因为千百年来在医疗实践中已经用人做过试验了。就算这个理由能够成立,收录的这100个药方经过了千百年的试验,那么没有被收的多得多的其他药方不也是经过了千百年的试验,为什么只接受这100个,不接受其他的?

 

对经典名方的遴选还有一条奇怪的原则:“原则上处方适用范围不包括急症、危重症、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但对确有疗效的、特色突出的方剂,酌情列入,以适应临床需求。”适用范围不包括急症、危重症、传染病,说明对这些经典名方的有效性其实是没有把握的,怕用于治疗急症、危重症、传染病会把人治死,所以只敢用来治慢性病、非传染病,死不了人,把急症、危重症、传染病留给真正有效的现代医学疗法去处理。适用范围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则说明对这些经典名方的安全性没有把握,怕对孕妇、婴幼儿造成伤害,否则如果是很安全的药物,没有理由不让孕妇、婴幼儿用,西药就有很多是可以让孕妇、婴幼儿用的。

 

这条原则留了一个口子:“但对确有疗效的、特色突出的方剂,酌情列入。”这其实就是承认了被收入经典名方的其实绝大部分都不是确有疗效的,所以才不能用于急症、危重症、传染病、孕妇、婴幼儿,否则就可以用了。但是这又出来了两个问题。第一,即使确有疗效、特色突出,不等于就是安全的,为什么就能用呢?难道因为有效,就可以不管它会不会对孕妇、婴幼儿造成伤害了?有没有特色,跟能不能治病又有什么关系?难道虽然确有疗效但特色不突出也不行?第二,怎么知道这个经典名方确有疗效,那个经典名方疗效不确呢?如果说是因为它收入了经典名著,用了千百年,患者反映不错,那么其他药方不也都可以这么说?

 

没有临床的验证,是不是确有疗效就没有一个客观标准,最终也就只能由所谓的“中医大师”说了算,厂商说了算,官员说了算,也就难免有腐败。

 

2017.12.3

锤子手机为何被失败博物馆收藏?

2018年1月7日星期日

瑞典有一家失败博物馆,专门收藏各种失败的产品。该博物馆在全世界巡回展览,最近到了洛杉矶。有人惊讶地发现,在展品中有一件是中国产品,那就是罗永浩的锤子手机,赶快在网上告诉罗永浩,想听听罗永浩有何评论。哪里用得着罗永浩亲自出马,早被洗脑的罗粉们已纷纷出来为他辩护了。有人说锤子手机是创业产品,即使失败了也很正常。这些人忘了当初罗永浩是怎么吹嘘锤子手机的,号称是用工匠情怀精心打造的东半球最好的手机,感动得罗粉们掏出三千大洋买罗永浩的情怀,你现在好意思告诉他们高价买的是连山寨机都不如的失败产品(罗永浩现在承认锤子手机第一代连山寨机都不如),还应该体谅?

 

还有人说,失败博物馆收藏的都是大品牌产品,因为理念过于超前才失败的,例如google glasses也被收藏了,这意思是罗永浩应该为锤子手机被失败博物馆收藏引以为豪。失败博物馆是收藏了不少过于超前的大品牌失败产品,但不等于失败产品就都是因为超前、大品牌被收藏的。锤子手机为什么被收藏,展览说明里说得很清楚。原文是英文,我把它翻译出来,全文如下:

 

“智能手机的制造者通常会找名人做为代言人。就锤子手机而言,它的制造者就是名人,但是二者最终看上去都没那么聪明。罗永浩是一名著名的中国博客写手和网络名人,他宣布自己是‘新斯蒂夫·乔布斯’,推出锤子手机,这是一款有很多针对中国市场定制的功能的智能手机。但是他没能填补乔布斯遗留下的空缺。锤子手机一开始供不应求,有些人不得不等了四个月才拿到货。然后,从松掉的按键、平庸的音响到模糊的照片,各种质量控制问题纷纷暴露出来,导致愤怒的客户要求退款。没那么聪明嘛。”(译按:锤子手机英文名称叫Smartisan,smart是“聪明”的意思,所以展览说明一直在讽刺它和罗永浩没那么聪明)

 

看明白了没有?锤子手机被收藏的原因哪里是因为理念超前?是因为牛皮吹破了、愚蠢到家了才被收藏的。罗永浩自称学的是哑巴英语,毕竟在新东方混过,展览说明的原文应该是看得懂的,所以才装做没这回事。其实罗永浩、锤子手机随着失败博物馆的巡回展览也算是全世界出名了,看看罗粉为之兴高采烈,称得上功德圆满,可以再找地方政府再要几个亿投资。恭喜成都政府几个亿投了一个世界著名的锤子。

 

2017.12.30.

 

 

细辛究竟有没有毒?

2018年1月5日星期五

中国的医生喜欢在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治疗的同时,开一些中成药,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似乎只有牙医没有这种惯例,大概是因为一种药物对牙疼有没有效是患者很容易感受到的。在现代医学传到中国之前,牙疼起来除了忍着也没什么办法。鲁迅对此深有体会:“我幼时曾经牙痛,历试诸方,只有用细辛者稍有效,但也不过麻痹片刻,不是对症药。至于拔牙的所谓‘离骨散’,乃是理想之谈,实际上并没有。西法的牙医一到,这才根本解决了……”

 

鲁迅提到的细辛,是马兜铃科细辛属几种植物的统称,虽然不是一个种,但长得像,古人并没有植物分类的概念,有时不同科的植物都当成一种药材来用,何况是同一个属的呢。它的根很细,味很辛,所以叫细辛。味很辛是因为含有刺激性挥发油,刺激性挥发油能缓解疼痛,所以除了牙疼,还有头痛、关节痛、咽喉痛等等,中医也都用细辛来治,暂时让人感到好受些,细辛因此成了最常用的中草药之一。至于治疗的效果,如鲁迅所言,不过是“稍有效”,但正因为还有点效,所以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中国第一部草药著作、成书于汉朝的《神农本草经》已收了细辛,将它列为上品药,意思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以多吃、常吃,不仅没事,还能“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主要是抄录前人各种说法,一面根据《神农本草经》说细辛无毒,一面又抄录宋朝名医陈承的《本草别说》:“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从那以后中医就有了“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古代一钱大约等于3~4克,各种中药药典对细辛的用量也都严格限制不超过3克,例如各个版本的《中国药典》、各种《中药学》教科书都规定细辛的用量1~3克,也就是不过钱,因为《本草纲目》这么说了嘛。

 

很少有人去查核陈承究竟是怎么说的。《本草别说》原文是:“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说的是“细辛不过半钱匕”,而不是“细辛不过钱”。这二者的差别大了。钱匕是古代量取药末的单位,用汉代五铢钱盛取药末盛到不散落为止,叫一钱匕,用来盛草木粉末大约相当于0.6克,半钱匕就是0.3克。吃这么少的量就能把人毒死,可谓剧毒,砒霜的致死量也不过0.1~0.2克。陈承当然知道《神农本草经》说细辛无毒,他不敢违背经书,所以补充说:“非本有毒,单以不识多寡之用,因以有此。”意思是细辛本来是无毒的,吃多了才会死人。按这个辩解所有毒药都可以说无毒了,而且其实还是违背了《神农本草经》,因为里面说了细辛这种上品药是吃多了也不伤人的。

 

奇怪的是李时珍把“半钱匕”抄成“一钱”。也就是说,《本草纲目》把细辛的致死量增加到10倍,不知是李时珍无意抄错,还是因为觉得陈承把细辛毒性说得太恐怖,故意篡改的呢?后来的“细辛不过钱”就是根据李时珍的以讹传讹。如果真的把陈承当权威,那么就应该根据其原来的说法,规定细辛用量不超过0.3克才对。那一点点的量,让细辛没法当药材了。

 

但是即使把细辛用到3克,挥发油的含量仍然太少,连暂时的镇痛效果也难以体现出来了。要有镇痛效果就要加大用量。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细辛经常过钱。在陈承之前,中医不认为细辛有毒,用量很大,例如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记载的药方,细辛的用量都远远超过一钱,最多的达到六两。东汉一两相当于14克,六两就是84克。有《伤寒论》在前,现代中医往往就不顾《中国药典》的规定,有人甚至几十克乃至上百克地使用细辛,并没有发现有哪个病人因此窒息而死。

 

为什么陈承认为细辛有剧毒呢?他的解释是:“近年关中或用此毒人者。闻平凉狱中尝治此,故不可不记。”他的依据不过是听说有人用细辛把人毒死的案子。但按他的说法,被细辛毒死的人是窒息而死的,死了找不到伤。这样的话怎么知道人是被细辛毒死的呢?很可能是吃了细辛之后,碰巧心脏病发作死了,然后就被归咎于细辛中毒了。所以那很可能是一起冤案。除了陈承,再也没有人听说过还可以用细辛下毒的。

 

古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的是出于臆想,有的则是经验之谈。但是即使是经验也未必就可靠。经验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古书记载,一个是亲身见闻。但是这二者都有可能是以讹传讹。这就使得古人对毒性的认识非常模糊,只是简单地把药物分成无毒和有毒。但这种分法是错误的。没有什么药物是多服不伤人的无毒上品药。任何药物到了一定的剂量都会伤人乃至死人。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一种药物的中毒剂量呢?临床的实践有时能够提供依据,但是更可靠的方法是做实验。直接拿人来做毒理实验是很不人道的,只能是用动物做实验。同一种动物会存在个体差异,对毒素的耐受程度不同,毒理学上通常用“半致死量”作为标准,也就是能把一半的实验动物毒死的剂量。中毒剂量还跟体重有关,所以半致死量的单位是克/千克,千克表示体重。

 

现代有人用小鼠做过细辛的毒理实验,发现其半致死量是l2.375克/千克。因为人的身体比较大、代谢比较慢,人的半致死量一般比小鼠的小,通常的做法是除以12.3。这样细辛对人的半致死量大约是1克/千克,对体重60千克的人来说,半致死量是60克。由此可见,细辛即使过了钱,甚至用上几钱,也不至于就让人中毒身亡。《中国药典》根据“细辛不过钱”把细辛用量限制在3克以下是没有毒理学依据的,而那些不顾《中国药典》规定几十克、上百克使用细辛的中医,也是胆大妄为,有让患者中毒身亡的危险。

 

那么细辛只要用量不是太大,就没有毒了?未必。细辛用上几钱不会把人毒死,这只能说明用那个剂量没有急性毒性。但是毒性还有慢性的。经验虽然不是很可靠,但是还是有可能通过经验发现药物的急性毒性的,吃了某种药物很快就毒性发作乃至死亡,容易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古人能够通过经验知道砒霜是毒药。但是对于吃了要过比较长的时间,几个月乃至几年、十几年才会毒性发作的慢性毒性,就不是通过经验能够发现的。例如古人是不可能知道吃了某种药物会导致慢性肾病或会致癌的,这是因为慢性肾病、癌症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等病情发作的时候,难以知道是吃了什么导致的,何况古人根本就不知道也不会检测慢性肾病和癌症。

 

我们怎么知道一种药物有没有慢性毒性呢?这要用现代医学的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才能知道。1991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医院的医生范赫维根在治疗两个患了急性肾衰竭的年轻女患者时了解到,她们都服用了一家减肥诊所提供的减肥药。他怀疑这种减肥药就是病因,随即展开了调查,发现共有70个急性肾衰竭患者都服用过同一个减肥诊所提供的同一种减肥药。这些患者的症状都类似,肾脏纤维化、萎缩,出现尿毒症,必须换肾或终身做血液透析。此前该减肥诊所已营业15年,未出现过问题。1990年该诊所改变减肥药配方,用了两种中草药,其消费者中才突然出现肾衰竭患者。其中一种中草药是马兜铃属的防己。比利时研究人员怀疑防己就是祸首。实验证明了他们的猜测,防己中的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消息传出后,在世界医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其他国家也都报告发现因吃马兜铃科中药导致肾衰竭的病例,这种肾病因此被称为中草药肾病。随后的调查和实验发现马兜铃酸还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能导致肾癌、上尿路上皮癌、肝癌。

 

到了2003年,马兜铃酸中药的问题才在国内引起了重视,中国药监部门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这三种马兜铃科药材的用药标准。理论上,只要是马兜铃科植物,都可能含有马兜铃酸。但是还有几十种马兜铃科植物用作中药药材,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细辛。药监部门不敢禁用细辛,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减轻细辛的危害。前面已提到,细辛其实是细辛属几种植物的统称,其中中药用得最多、被当成药材正品的是辽细辛和华细辛。国内有人做过检测,辽细辛中马兜铃酸含量比较高,华细辛中马兜铃酸含量比较低,而且马兜铃酸集中在植物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几乎没有。因此药监部门改变了细辛用药标准,规定只有华细辛是正品,而且只用其地下部分。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保证细辛不含或几乎不含马兜铃酸,不会造成伤害了。

 

但是国外的检测结果与此不同。根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药学院研究人员在2017年发表的检测结果,华细辛中马兜铃酸的含量虽然较低,但是同样能够损害肾脏和致癌的马兜铃酸衍生物的含量并不低,而且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没有区别。不是说国内研究人员测定结果就不对,但是至少说明细辛的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的含量变化很大,不能让人放心。有人可能会说,这可以通过质量控制来解决,药监部门已规定了细辛中的马兜铃酸含量必须低于十万分之一。但是这个规定并没有涉及同样有害的马兜铃酸衍生物,而且也不具有可操作性:细辛不同植株的马兜铃酸含量变化大,总不能每株都测一遍马兜铃酸的含量再决定能不能用吧?而且马兜铃酸是不存在安全剂量的,极小的量也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损伤,并有致癌风险。此外,细辛还含有黄樟醚,黄樟醚也能诱发肝癌。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辞:中药的毒性可以通过药材炮制、药方配伍、辨证施治来消除。但是马兜铃酸非常稳定,可以耐200多摄氏度的高温,炮制没法消除其毒性,也没有发现有什么药物能够抵消马兜铃酸的毒性。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都是经过炮制、复方配伍的,同样让很多人得了肾衰竭、癌症,受害者中包括著名中医。并不是说有毒性的药物就不能用,关键是要权衡利弊,看毒性的大小和使用的必要性。毒性太大的药物一般是不能用的。有时为了救命,才不得不使用毒性大的药物。但是细辛不过是用来“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中药大辞典》),即便有疗效,也不值得去冒得肾衰竭、癌症的风险。

 

2017.11.5.

 

(《科学世界》2017.12.)

 

 

牛顿为什么有两个生日?

2018年1月2日星期二

    有一年的圣诞节,我发过一条推特,是从美国科学家尼尔·泰森那里翻译过来的,全文是:很久以前的今天,一个小孩诞生了,他到30岁的时候,改变了世界。生日快乐,伊萨克·牛顿,生于1642年12月25日。

 

    这个当然是在开圣诞节的玩笑。但是有人查了百度百科,说我搞错了,牛顿的生日不在圣诞节这一天,而是1643年1月4日。那么我和尼尔·泰森都搞错了吗?没有,这两个生日都对,这是因为它们用的是不同历法,12月25日那个用的是儒略历,1月4日那个用的是格里历。

 

    儒略历是古罗马独裁者儒略·凯撒在公元前46年发布的。儒略历是阳历,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也就是回归年定为一年,但是回归年按天算的话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365.2422天。儒略历把一年设为365天,比一个回归年略少,为此每四年设一个闰年,闰年366天,这样平均下来每年是365.25天,和回归年相比,多了0.0078天,这样的话每400年就要多出3天,用了1500多年以后,就要多出10天,所以在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就颁发了命令,那一年少算10天,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不是10月5日,而是10月15日。同时改变闰年的设法,凡是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是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这样平均下来一年有365.2425天,比回归年多了26秒,过3000年左右才会有1天的误差。这个新历法就被叫做格里历,也就是现在用的公历。

 

    按照史学界惯例,在1582年之前日期还按儒略历算,并不换算成格里历,1582年之后的才按格里历算。牛顿出生于1582年之后,那么是不是就应该按格里历算呢?不是的,这是因为格里历颁发以后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立即采用。英国不是天主教国家,不听教皇的命令,一直拖到1752年才改用格里历。也就是说,牛顿出生的时候,英国用的还是儒略历,所以在英文文献中,就习惯用儒略历来算牛顿的生日,也就是1642年12月25日,那一天英国在过圣诞节,而那些已经改用格里历的国家,圣诞节在十天前就过过了,对那些国家来说,牛顿是在1643年1月4日出生的。

 

    还有很多国家使用格里历的时间比英国还晚。俄国是一直到1919年才从儒略历改用格里历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但是为什么叫十月革命呢?因为那时候俄国还在用儒略历,那一天是儒略历1917年10月25日。但是在改用格里历之后,俄国等国的东正教教会还在坚持使用儒略历,所以在这些国家,实际上是在公历1月7日过圣诞节。

 

(头条号首发)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