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的存档

被蚊子叮咬要怎么止痒

2025年1月18日星期六

最近美国有两个传染病病例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一个是著名的福奇医生感染上西尼罗病毒,一个是马萨诸塞一个老人感染了东方马脑炎病毒。这两种传染病都是通过蚊子传播的。蚊子先叮了被这两种病毒感染的鸟,然后叮人,把病毒传染给人。但这两种病毒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为人即使被这两种病毒感染,体内病毒的量也非常低,蚊子即使叮了被这两种病毒感染的人再去叮别人,也不会把病毒传过去。由于没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以人被这两种病毒感染的几率非常低。

 

人被蚊子叮后感染上某种疾病的风险非常低,绝大部分人被蚊子叮咬后,最悲惨的结果就是起一个大包,非常痒。为什么会起一个包、感到痒呢?蚊子在叮人的时候会往人体里注射几种蛋白质,一方面起麻醉作用,使人在被叮的时候没有感觉;另一方面还能让毛细血管舒张,有助于蚊子吸血。但是,外来的蛋白质进入人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有炎症反应,分泌组胺,组胺会导致起包,同时让人觉得痒。

 

人们感到某一个地方痒,第一反应就是挠。挠为什么能止痒呢?因为挠的时候会产生轻微的痛觉,而传导痛觉信号和痒信号的是同一条途径,这条途径被痛觉信号占了,痒的信号就暂时传不过去。等疼痛的感觉消失后,马上又能够感到痒,所以用挠的方式止痒只是暂时的。而且,在我们感到疼痛时,大脑会分泌五羟色胺来镇痛,而五羟色胺有一个相反的作用,会放大痒的感觉,这就导致越挠越痒。所以,通过挠来止痒是暂时的,过后反而会越来越痒。

 

要止痒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用冷敷。同样也是因为冷的感觉和痒的感觉是通过同一途径来传递信号的,这个途径被冷的感觉占据,痒的感觉传不过去,就让人不觉得痒了。冷敷比挠产生的痛觉持续的时间更长,而且冷敷还会导致被蚊子咬的部位血管收缩,可以减少组胺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所以冷敷是比挠更好的止痒方式。

 

有些人对蚊子叮咬的反应非常强烈,包起得很大,痒的感觉也比较强烈,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也就是在药店、超市都能买到的抗过敏药。

 

2024.08.26录制

 

2024.11.22整理

避免蚊子叮咬的有效办法

2025年1月17日星期五

南加州的居民区以前没有蚊子,大概在10年前发现了3种斑蚊从外地入侵,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叫埃及斑蚊。埃及斑蚊生命力非常顽强,只要有一点点水,比如一个瓶盖里有积水,它就可以在那儿产卵。水干以后,它的卵不会死,至少可以存活一年。碰到下雨又有水了,卵马上就孵化,不到一周孑孓就变成蚊子飞出来了。不过这种斑蚊飞行的距离很短,所以如果在家里发现了这种蚊子,就可以断定是从家里或者院子里的积水孵化出来的,不是从其他地方飞过来的。

 

虽然有蚊子,但目前还不严重,一年大概也就发现那么几只,还不是大问题。以后随着气候变暖,也许蚊子会越来越多。但是去野外或者山上,蚊子就多了,所以要做好避免被蚊子叮咬的准备,穿上长裤、长袖,皮肤裸露的地方喷上驱蚊剂。

 

我以前写文章介绍过,最有效的驱蚊剂是避蚊胺,英语名DEET。这是美军在二战之后研发出来的,后来改为民用,非常有效,被认为是驱蚊的金标准。市场上还有很多驱蚊剂号称是天然的,要取代避蚊胺,因为避蚊胺是化学品。但市场上所谓天然的驱蚊剂,要么没什么效果,要么里面偷加了避蚊胺。

 

现在又有了一种人工合成的驱蚊剂,跟避蚊胺一样有效,叫做派卡瑞丁(Picaridin),是德国拜尔公司研发出来的。各种试验表明,20%浓度的派卡瑞丁驱蚊效果跟避蚊胺一样好,而且还克服了避蚊胺缺点。避蚊胺虽然驱蚊效果很好,一个缺点是有味道,派卡瑞丁没有味道。第二,避蚊胺会融化塑料和化纤,如果喷到衣服、帽子上,就有可能损害衣服、帽子。派卡瑞丁不会损害衣服,甚至可以直接喷在衣服上,避免蜱虫落到身上。有一些号称能够避免蜱虫叮咬的袜子就是泡了派卡瑞丁。我现在已经不再用避蚊胺,改用派卡瑞丁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买浓度20%的才会有效果。

 

2024.08.28录制

 

2024.11.21整理

喝咖啡究竟能不能减肥

2025年1月15日星期三

喝咖啡能够减肥是很常见的一种说法,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咖啡里最重要的成分是咖啡因,咖啡因能够刺激肠胃的蠕动,有助于消耗能量。我们每天消耗的能量有10%是消化系统的蠕动引起的,咖啡因能让这种蠕动更加快速,就有助于多消耗一些能量,但多消耗的能量并不是很多。有一项研究发现,喝咖啡的人每天多消耗的能量为80~150大卡。一块奥利奥饼干的能量是50大卡,多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3块奥利奥饼干的热量。

 

咖啡因还能氧化体内的脂肪,这样就有助于消耗体内的脂肪。有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一天喝4杯咖啡,那么这些人跟其他人相比,体内的脂肪少了4%,这个效果也很小。

 

咖啡里还有一种重要的物质叫绿原酸,我们喝咖啡之所以会觉得苦,就是绿原酸导致的。身体感受到苦味之后会起反应,抑制胃口。也就是说,咖啡的苦味会让人产生一种饱足感,吃东西容易觉得饱,摄入的食物就会比较少,这也有助于减肥。

 

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喝咖啡的减肥效果究竟怎么样呢?哈佛大学有一项研究,研究了15万人喝咖啡及其体重变化的情况,发现每天多喝一杯咖啡,四年后,体重平均每年少增加0.12千克。也就是说,如果一天喝四杯咖啡,四年后体重平均只少增加了0.5千克左右,体现不出减肥效果。

 

所以,靠喝咖啡减肥虽然有效果,但效果微乎其微。而且这是喝黑咖啡,也就是不加糖的咖啡,才会有的效果。如果喝咖啡的同时加了糖,效果就更差了,反而会导致体重增加。

 

2024.09.05录制

 

2024.11.19整理

身体衰老过程的两个坎

2025年1月11日星期六

斯坦福大学做了一项非常庞大的研究。他们找了住在斯坦福附近的108个25岁~75岁的人,检测他们血液里各种各样的大分子、小分子、代谢产物,以及他们粪便、口腔、皮肤、肠道里的微生物。因为是定期做检测,所以有些人跟踪了很长时间,最长的一个跟踪了将近7年。做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对比不同年龄身体里各种分子和微生物发生的变化,从而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各种分子和微生物为指标,了解衰老的过程。

 

这项研究的结果发现,人的衰老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按一定步骤发生的缓慢变化,而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在两个时间点会出现很大的变化,第一个在44岁左右,第二个在60岁左右。这两个时间点出现的大的变化还不一样。44岁左右主要是脂质代谢产生了大的改变,60岁左右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发生了大的改变。在60岁左右免疫系统也发生了大的变化,跟免疫系统失常有关的指标大量出现,免疫系统功能容易失常。

 

这项研究主要研究的是身体状况的变化,是分子、微生物的变化,至于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不是很清楚,但对我们了解疾病产生的根源很有启发。比如,我们知道了脂质代谢会在40岁左右发生大的变化,而脂质跟心血管疾病的产生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我们就知道40多岁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关键阶段。虽然不一定马上就表现出来,但根源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60岁左右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发生了变化,是不是意味着那个时候的身体比以前更容易发胖呢?更关键的是,免疫系统功能在那个时候最容易发生异常,也就是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最差。这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对于很多传染病,比如新冠,60多岁的人属于高危人群。

 

2024.09.09录制

 

2024.11.15整理

202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是怎么回事

2025年1月10日星期五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颁发给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安布罗斯以及哈佛医学院的鲁夫昆,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RNA。我不知道自称比谁都懂诺贝尔奖的饶毅有没有预测到这次诺贝尔奖,预测到也没有什么可吹的,因为这个奖的颁发完全在意料之中。此前,他们两人由于这个发现已经一起获得了很多生物学领域的奖项,包括2008年一起获得拉斯克医学奖,那个奖被认为是诺贝尔生理学奖的一个风向标;还获得了沃尔夫奖、奖金最多的突破奖,就差诺贝尔奖。为什么他们的发现那么重要,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最早做这项工作的是安布罗斯。他在1979年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巴尔的摩,也是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后安布罗斯到麻省理工学院霍尔维茨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霍尔维茨实验室研究的是一种很小的蠕虫,叫做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模型动物。因为很小,所以对它的各种基因和基因突变的研究非常透彻。霍尔维茨因为研究这种线虫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安布罗斯去做博士后研究之前,霍尔维茨实验室已经发现,这种线虫有两个基因突变跟线虫的发育有关。一个基因叫lin-14,如果发生突变,线虫就会停在幼虫阶段不再发育。一种基因叫lin-4,如果发生突变,线虫会从幼虫发育成成虫,但有一些组织器官会乱套。比如它的生殖器开口没了,线虫体内就会有很多卵堆积在体内排不出去。安布罗斯做博士后研究时发现这两种基因是关联在一起的,lin-4基因能够调控lin-14基因的表达。lin-14基因的产物是一种蛋白质,它是一种调控因子,对幼虫发育成成虫非常重要。但到了成虫阶段,这种基因就不能再生产蛋白质,不然就乱套了。安布罗斯的发现是,lin-4可以在线虫的成虫阶段抑制lin-14的表达,不让它产生lin-14的蛋白质。如果lin-4基因发生了突变,就没法抑制lin-14的表达,会产生很多lin-14的蛋白质,导致线虫的发育出现紊乱。

 

1982年,鲁夫昆在哈佛大学读完博士,也到霍尔维茨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跟安布罗斯一起想把lin-14基因克隆出来。在八十年代要克隆出一个基因极其艰难,直到1985年两个人做完博士后,这项工作也没完成。安布罗斯去了哈佛大学当助理教授,而鲁夫昆去了哈佛大学医学院,两个人继续合作,分头研究,分别克隆基因。安布罗斯分到的是克隆lin-4基因,而鲁夫昆分到的是克隆lin-14基因。他们在哈佛工作的这段时间有了很重要的发现。

 

高中生物课讲过,基因在DNA上面,以DNA作为模板可以合成RNA,这个过程叫做转录;以RNA为模板可以合成蛋白质,这个过程叫做翻译。安布罗斯把lin-4基因克隆出来后发现,根据它的模板合成的RNA非常短,只有22个核苷酸。用这么短的RNA显然没法合成蛋白质,所以他怀疑lin-4基因的产物就只是22个核苷酸的RNA,没有进一步用它合成蛋白质,也就是不编码蛋白质的所谓的非编码RNA。因为这个RNA很短,后来就被叫做微小RNA。

 

鲁夫昆把lin-14基因克隆出来后,1992年两人碰头比对他们分别克隆出来的这两种基因的序列。lin-14基因序列比较长,在它的编码之后还有一段非编码区,而lin-4的RNA序列跟lin-14编码之后的序列有相似性,有部分可以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配对,但是不完全配对。他们就想到,lin-4的微小RNA之所以能够调控、抑制lin-14基因,是因为它能够跟lin-14的RNA在编码之后的片段结合,抑制了RNA合成蛋白质。他们同时在著名的杂志《细胞》上分别发表了论文。安布罗斯的论文是关于lin-4基因的产物是一个微小RNA,鲁夫昆的论文是关于微小RNA的调控机理。

 

论文是在1993年发表的。那时候因为长期做不出什么重大发现,安布罗斯拿不到终身教职,在哈佛大学没法待下去了。一般的大学做了4年助理教授后升为副教授,就相当于终身教职,但哈佛大学很恶心,必须是正教授才是终身教职。所以,安布罗斯在哈佛待了8年还没有拿到终身教职,只好在1992年换到达特茅斯大学去当教授。鲁夫昆一直待在哈佛医学院。

 

他们的论文虽然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但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因为在别的生物找不到类似的微小RNA。人们认为,在线虫上面发现微小RNA能起调控作用,虽然有意思,但并不是普遍现象,可能只是线虫这种动物比较古怪。如果在别的动物,特别是人的身上找不到微小RNA,这个发现就没有价值。

 

进一步的突破是鲁夫昆做出来的。他在1999年在线虫上找到另外一种21个核苷酸的微小RNA ,叫let-7,它能调控lin-41基因。1999年,人类基因组工程已经接近完工,人基因组的序列大量公布了。鲁夫昆发现let-7微小RNA后,就拿let-7的序列去搜人的基因组序列,发现有一段跟let-7的序列很接近,意味着在人的身上也有这种微小RNA。他继续搜别的动物的基因序列,发现在他找到的各种动物的基因组里都有let-7微小RNA。这才知道,微小RNA的调控基因并不只是线虫那种古怪的小蠕虫才有,而是所有动物全都有。

 

微小RNA从此变成了热点,各个实验室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了更多的微小RNA,到现在已经发现了2000多种微小RNA。这些微小RNA对于生物的发育、细胞的命运和生理功能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也跟一些疾病有关,特别是跟癌症发生有关系。这就不仅有基础研究的意义,还有医学的意义,变成一个非常大、也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研究领域。

 

这两个人出名了。2007年,哈佛大学邀请安布罗斯回去当教授。安布罗斯很有骨气,不去哈佛大学,而是跳槽去了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当教授。鲁夫昆则一直在哈佛医学院当教授。

 

2024.10.06录制

 

2024.11.14整理

玩电子游戏有益精神健康

2025年1月9日星期四

关于玩电子游戏对于精神健康有益还是有害,一直有争议。早期的研究发现,那些玩打打杀杀的暴力电子游戏的人更富有攻击性。后来有研究推翻了这个结论,认为玩电子游戏反而对精神健康有益。不过,这些研究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方面的很多研究都是所谓的观察性研究,甚至是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这样的研究质量不高,只能得出相关性,而得不出因果性的结论。还有的研究是在实验室里做的,这样的研究可以得出因果性的结论,但实验室和日常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所以从实验室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日常生活的情况。

 

最近,日本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关于玩电子游戏对精神状态究竟是好是坏的论文,基于新冠疫情导致的“自然实验”。在2020年~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呆在家里没事干,很多人热衷于玩电子游戏。然而由于供应链出了问题,游戏机在日本供不应求,卖游戏机的公司不得不采取随机抽奖的方式出售游戏机。这就给研究这个课题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这相当于一个随机试验。他们联系了15万人,有8000多人答复说要参加游戏机抽奖,这些人最小的10岁,最大的69岁。后来有的人抽到了游戏机,有的没抽到。研究者让他们记录自己在30天内,每天有没有玩电子游戏、玩的时间是多长,并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打分。结果发现,玩电子游戏跟不玩电子游戏相比,精神健康的得分和对生活满意程度的得分都要略高一些。每天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越长,得分越高,但每天玩3小时以上,得分就降低了。

 

由于这个研究相当于一个自然实验,所以研究结果的质量比较高,可以得出因果关系。从这项研究的结果来看,玩电子游戏只要时间不是太长,至少对精神状态是没有害处的,说不定有好处。

 

2024.09.01录制

 

2024.11.13整理

加州为何要禁止人造食用色素进学校

2025年1月9日星期四

加州州长签署法案,从2028年开始,加州的公立学校禁止销售含有6种色素的食品。这6种色素是蓝色1号、蓝色2号、绿色3号、黄色5号、黄色6号、红色40号。去年年底,加州州长还签署过另外一个法案,从2027年开始,在全州的范围内禁止销售含有红色3号色素的食品。所以总共涉及到7种色素。

 

这些食用色素在食品中大量使用,市场上成百上千种食品都含有这些色素。它们都是人造色素,是石油化工产品,是从石油里提取合成的。这些食用色素至少已经用了几十年,有的甚至有上百年的使用历史,但最近十几年发现,它们有健康危害。加州环保局在2021年专门针对这7种人造色素发表过一个评估报告,认为现在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这7种人造色素能增加小孩得多动症的风险。这些证据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临床试验,有的是动物实验,还有的是体外的机理实验。红色3号还是一种可能的致癌物质,这就是加州要在全州禁止红色3号的原因。

 

美国在全国范围管食用色素的机构是FDA。FDA很早就批准这些色素可以上市食用。最早在1931年FDA批准第一批食用色素时,就把其中的几种都纳进去了。后来FDA也对这些食用色素的安全性重新做过评估,但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做评估并没有研究色素跟神经系统的关系。人造色素跟多动症的关系是这十几年才发现的。FDA评估过人造色素跟致癌风险的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红色3号能导致动物得癌,所以FDA禁止红色3号在化妆品中使用,但还是把它当作一种食用色素,继续允许它在食品当中使用。就像我以前说过的,FDA对于食品的管理实际上比对药品的管理松。而且目前关于人造色素的健康危害还有争议,因为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并没有危害。

 

对于食用色素应该严加管控。在所有的食品添加剂中,最没有用的就是食用色素。它既不能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也不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也不能增加食品的口感和美味。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给食品增加颜色,好看一些能吸引人来购买。如果非常安全,那当然无所谓,但只要有可能带来健康危险,就不应该用。更何况还有别的色素可以取代它。给食品上色可以用那些没有发现危害性、没有健康风险的天然色素,只不过天然色素比人造色素贵一些,而且颜色也没那么鲜艳。是希望吃颜色鲜艳的食品,还是希望吃健康的食品,选择不是很明显吗?

 

尤其对于小孩,这些色素可能的危险会更大。首先,面向小孩的食品、饮料、糖果、冰淇淋,甚至包括某些药品都喜欢添加色素,就是为了吸引小孩吃。其次,由于小孩的大脑还在发育,体重也比较轻,如果这些色素对身体有害,对小孩的影响也就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先从学校禁止起。作为家长,在购买食品时就要注意,在FDA把它们禁止之前,我们可以自保。购买食品,特别是给小孩购买食品时,要养成看成分表的习惯。如果是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还是尽量不要买或者少买。那些颜色特别鲜艳的食品,往往也意味着使用了人造色素。

 

2024.09.29录制

 

2024.11.12整理

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是怎么回事

2025年1月7日星期二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之后,我评论说那项工作实际上属于人工智能研究,跟物理学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给一项人工智能研究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呢?这说明现在要在物理学方面找重大成果发奖已经不容易了,所以就跨界发给了别的领域。就像现在要在化学方面找重大成果来颁发诺贝尔奖也不容易,所以化学奖经常发给生物学研究,因为生物学方面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成果太多了,排着队等着发诺贝尔奖都发不过来。所以我说,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是不是会像往常一样,也发给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果然,第二天公布的化学奖就是发给了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是关于蛋白质结构的研究。这个奖分成了两半,一半发给了谷歌DeepMind公司的两个科学家,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预测蛋白质的结构,这个成果太重大了,获得诺贝尔奖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另一半发给了华盛顿大学的贝克教授,是关于蛋白质设计的研究的。

 

获奖的都是关于蛋白质结构的。为什么关于蛋白质结构的研究这么重要呢?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一类分子,抗体、激素、酶等等,全都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跟它的立体结构有关系。我们怎么知道一个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呢?这是剑桥大学的人做出来的一个成果,也得了诺贝尔奖。他们采取的做法是,让蛋白质结晶形成晶体,然后用X射线去照射它,这样就会出现衍射现象,形成一个衍射图像。根据这个衍射图像就可以推测蛋白质的立体结构是怎样的。

 

但这样的研究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很花时间。做出一个蛋白质的结构往往要花几年的时间,很多人读一个博士或者做一个博士后,就只是为了获得一种蛋白质的立体结构。而且并非所有蛋白质都能形成晶体,一个蛋白质结晶出来要靠运气。如果不能获得蛋白质晶体,就没法用这种方法去测它的结构,它的立体结构就没法知道。后来有了冷冻电镜的方法测蛋白质结构,研究速度还是很慢。虽然研究了70年,有很多人都在做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研究,到现在总共也就获得约20万种蛋白质的立体结构。所以,人们一直想找到能破解蛋白质结构的简单方法。

 

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氨基酸一个连着一个组成氨基酸序列。每一种蛋白质都有特定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是由这种蛋白质的基因编码的,所以,如果知道了某种蛋白质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就能知道它的氨基酸序列;而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又决定了它的立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如果让一种蛋白质变性(即让蛋白质的结构乱掉),再把变性的蛋白质放到合适的溶液里,它就会慢慢地复性,恢复成立体结构。而且恢复的立体结构跟原来的结构一模一样,没有改变,说明一种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完全是由它的氨基酸序列来决定的。

 

那么,如果能根据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来预测它的立体结构,就简单了。现在测定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太容易了,而只要知道了核苷酸序列,就可以推定氨基酸序列。不过这存在一个问题:根据氨基酸序列随机形成蛋白质的结构,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比如一个蛋白质有100个氨基酸,能够形成的结构可以多达10的47次方,而其中只有一种结构才是正确的。仅有1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是很小的蛋白质,蛋白质往往都是几百个甚至几千个氨基酸组成的,可能性就更多,从无数的可能性中认定准确的结构就非常困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算机发展之后,人们想到可以通过编程来预测蛋白质的结构。我读博士时,这项工作刚刚开始。我们克隆出了一种基因,然后根据基因的序列推测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再把这个序列输入程序,就可以预测蛋白质的结构。但当时预测的结果非常粗糙,只能预测局部的结构,即所谓的“二级结构”,而且准确性不高。后来,随着计算机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蛋白质结构性质的了解越来越深、蛋白质的模式研究越来越多,预测的准确性也提高了。而因为参与的人多了,都在编各种各样的程序,也就开始有竞争、比赛了。

 

从1994年开始有一种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比赛,比谁的预测程序准确性更高。但进展一直比较缓慢。2018年,谷歌的DeepMind公司参与了比赛。他们最开始研究的是下围棋的人工智能AlphaGo,这项工作完成后就把重点放在了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的结构。DeepMind参赛程序AlphaFold一开始的准确率并不是很高,直到2020年底,他们这项工作才有了重大突破,搞出了另一个版本的程序AlphaFold2。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人类已知的所有2亿多种蛋白质的结构全都预测了,而且准确性非常好,80%的结构都跟通过X射线的衍射实验获得的结构一样,或者差不多。那么多的实验室参与,用实验方法研究了70年,才获得20万个蛋白质的结构,而它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所有2亿多个蛋白质全都预测了。用实验方法测一个蛋白质的结构要几年的时间,用预测方法几分钟就测好了。

 

华盛顿大学的贝克教授是一个生物化学家,他的实验室主要做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他同时也对蛋白质预测很感兴趣,自己编了一个预测程序罗塞塔去参加预测蛋白质的比赛,预测的准确性还可以,成绩不错。他想到一个别人没想到的做法。别人做蛋白质预测都是要根据氨基酸的序列来知道蛋白质的立体结构,他想到的是根据想要的蛋白质的立体结构,让罗塞塔预测一下应该有什么样的氨基酸序列。以前要获得某种蛋白质的结构,是在已有的蛋白质的序列基础上改掉某一个或几个氨基酸做突变,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能不能获得想要的结构。而贝克想到的是,抛开已有的所有蛋白质,“从头设计”一个新的蛋白质。

 

2003年,他们实验室设计出一种蛋白质,让罗塞塔程序预测什么样的氨基酸序列会得到这样的蛋白质结构。再根据预测的结果反推什么样的基因序列能得到这样的氨基酸序列。然后根据基因序列合成核酸,把这段核酸放到细菌里,用遗传工程的方法让细菌根据这段基因生产蛋白质。最后把获得的蛋白质结晶出来做X射线衍射,测它的结构。结果发现,获得的结构跟一开始设计的结构符合得很好,而获得的蛋白质是一种全新的蛋白质,其结构也是自然界没有的、全新的蛋白质结构。这就是所谓的“蛋白质设计”。在2020年之后,他们也用人工智能的办法做蛋白质设计,一个一个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结构的蛋白质。

 

不管是蛋白质结构的预测,还是蛋白质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们不仅有很重大的基础研究价值,让我们知道细胞的生理功能;而且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以用来研究疾病是怎么产生的,用来设计药物、疫苗。这两项工作获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

 

2024.10.08录制

 

2024.11.11整理

用人工智能模拟民意调查

2025年1月4日星期六

我以前说过,民意调查现在越来越难做,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响应率太低。打电话抽查,目前依旧被认为是民意调查最准确的金标准,但现在的人一般都不接陌生电话,因为垃圾电话太多了。九十年代通过电话做民意调查,100个电话打过去,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接听,可以对他们进行抽查;但现在打电话做民意调查,只有大概百分之一的人会接听。不仅成本高多了,而且因为响应率低,容易出偏差。另外一个问题是,即使愿意接受民意调查的人,未必会讲真话,讲假话也会影响到抽查的结果。

 

自从ChatGPT横空出世后,有人就想到用聊天机器人,即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模拟民意调查。因为机器人不会拒绝接受调查,而且也不会说假话,响应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所以以上两个问题就都不存在了。犹他的杨伯翰大学去年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编写很多聊天机器人,模仿美国选民的不同年龄、性别、信仰、政治派别、选区等等,赋予它们不同的选民特征,用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料等极其庞大的数据来喂它们;然后从中进行抽查,问它们对选举结果的看法、要支持谁。他们拿2012年、2016年、2020年的选举去问它们,结果发现抽查来的支持率跟实际的投票结果非常接近。

 

有的公司就想到做这方面的生意。我知道的至少有两家,其中一家是纽约两个年轻人干的。他们大学不上了,退学创办公司,专门做这种生意。他们编写了无数聊天机器人,而且赋予了非常多的特征,按他们的说法,每个机器人有几百个特征,代表不同的选民。可以问它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一定是关于总统选举的。他们说现在有不少的生意,地方的选举或者议员的选举也找他们做民意调查,但没有公布这些客户究竟是谁。能够查到有一家基金会的确找过他们做民意调查,但问的是对人工智能有啥看法。让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代表美国选民,问它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没法验证结果是否可靠。这家公司也公布过一些数据,但都是模拟以前的总统选举和别的选举。按他们公布出来的数据,说是符合得非常好,跟实际的结果很接近,比实际的民意调查结果接近得多,但这也没法验证。

 

按他们的说法,做这种模拟的民意调查很简单,只要花一两分钟就可以一次抽查5000个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而他们收取的费用只有做民意调查的十分之一。既然这么简单,成本这么低,为什么不对某一次选举做个预测呢?他们说他们对今年的总统大选做过民意调查,查出哈里斯在全国范围内领先4.2%,跟实际的民意调查结果很接近,略好一些。但也没法验证它究竟是真是假、是对是错。既然这么简单,他们应该对某一次大选在投票之前做出预测,如果实际结果比民意调查的结果更符合,一下子就会轰动。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干。其实可以专门搞一个网站,每天就发布预测,如果真的说得准,公司马上就能拿到大笔资金。

 

所以目前这种模拟民意调查,结果究竟有多可靠、可信,我们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但不管怎样,这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以后全都改成模拟的,实际的民意调查可能就没法做,也没人做了。

 

2024.09.23录制

 

2024.11.08整理

以川普为例说说老年痴呆迹象

2025年1月1日星期三

人过了30岁,记忆能力、认知能力、反应能力都会逐渐下降,人老了之后记忆衰退、反应迟钝是很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得了老年痴呆,则是病态,是大脑的细胞大量死亡引起的。有多种原因能导致老年痴呆,最常见的是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比较轻微逐渐发展到非常严重。最近这段时间,美国的媒体都在讨论川普是不是已经开始出现了老年痴呆症状。如果老年痴呆已经很严重,症状就很明显,谁都能看得出来;但如果只是早期症状,就没那么明显,所以才会讨论。我们以川普为例,讲讲老年痴呆早期的症状都有哪些表现。

 

川普的家族有阿尔兹海默症家族病史,他父亲、姐姐和一个表哥都得了阿尔兹海默症。阿尔兹海默症有遗传因素,所以川普得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相当高。在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能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身边的人,川普的侄子现在就说已经注意到川普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了。但是,这个侄子以前跟川普关系很好,后来跟川普闹翻了,所以他说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信度。而作为外人,因为跟川普没有密切的接触,所以他即使表现出老年痴呆症状,我们也没法通过他的日常生活行为注意到。然而川普是个公众人物,频繁发表演说,特别是现在竞选总统,更是天天都在发表演讲、接受采访,那么我们可以从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挖掘出他已经开始老年痴呆的迹象。

 

老年痴呆早期的一个迹象是说话没有连贯性,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并不是思维紊乱、说话没有逻辑。思维紊乱不等于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很多正常人也是这样,只是由于没有逻辑性,讲话经常前言不搭后语、经不起推敲,但人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意思。而川普频繁地演说、回答提问,经常出现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人们听不明白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思维是跳跃性的。这句话讲的是这件事,下句话马上就跳到另一件事,第三句话又跳到了别的事情上面,甚至一句话还没讲完就已经岔开去讲别的事情了。回答别人的问题往往也是答非所问。因为发生了太多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川普自己也知道了,辩解说这是一种讲话技巧,叫作“编织”。说他可以同时把几十件、几百件事情“编织”在一起讲,最后又能够回到起点,说只有天才才做得到。不过他说回到起点,其实往往没有回到起点,最后都忘了自己究竟在讲什么了。像他这种号称能同时讲很多事情,却让人们听不清楚他究竟在讲什么事情,究竟是天才还是痴呆呢?

 

老年痴呆的另一个迹象是会把不同的人物、时间、地点都搞混。比如川普在演讲中频繁地把希拉里说成奥巴马,或者把拜登说成奥巴马,这不是一时的口误,而是发生过很多次了。川粉为他狡辩说,他在讽刺奥巴马才是真正控制希拉里和拜登的人,现在实际的总统是奥巴马。但是从川普讲话的上下文和语气来看,他丝毫没有开玩笑或讽刺的意味,而是在很认真地说,所以很难让人相信是每个人都难免的口误。

 

有一件事可以明显地说明他绝对不是口误,而是把不同的人搞混了。川普在跟黑利竞争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时,有一次接受采访谈到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攻打国会,川普攻击黑利说应该由她负责,因为她负责的国会安保工作没做好。但黑利连国会议员都不是,根本不负责国会安保工作。川普以前也曾以此抨击过当时的议长佩洛西,因为她对国会大厦的安保工作没搞好,所以才发生了1月6日事件。他如果在接受采访时要抨击佩洛西却说成了黑利,我们还可以说是口误;但根据上下文关系,他要抨击黑利,结果举的是佩洛西的例子,显然不是口误,只能说明他把两个人搞混了。因为都是女政客,而且都是他痛恨的人,所以就混为一谈了。

 

他把地点搞错我也举一个例子。他有一次去佐治亚发表演讲,一开口就说今天是路易斯安那美好的一天。他以为是在路易斯安那。这就让人想起当年里根跟人家在路易斯威尔辩论,却说成我们刚刚去了华盛顿的教堂。当时人们就怀疑里根已经开始老年痴呆了,这个怀疑后来被证实是正确的,他下台之后确诊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老年痴呆还有一个迹象,一开始还有长期的记忆,短期记忆却逐渐消失,所以多年前发生的事记得很清楚,比较近的事反而记不得了。有一个娱乐记者是川普的老熟人,川普还在搞“学徒真人秀”的时候就已经跟川普认识了。他当时就经常采访川普,最近又采访川普,因为要写一本关于“学徒真人秀”的书。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川普对于以前搞真人秀发生的事记得可清楚了,但最近几年的事往往搞不清楚,已经说不清、记不得了。更严重的是,这个记者今年5月份第一次采访川普,谈了很长时间,8月份去做补充采访,川普已经忘了曾经在5月份接受过他的采访,说:很多年前,我还在搞“学徒真人秀”的时候,我们见过面的。记者提醒他说,我们5月份已经长谈过了,川普却坚决否认曾经接受过他的采访,坐下来又把5月份说过的故事原原本本地重新说了一遍。

 

不要说两三个月前发生的事他已经记不得了,连刚刚讲过的话也马上记不得了,这也是老年痴呆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说过的话忘了自己说过,马上重复地说刚刚说过的事。我以前举过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在采访时,主持人恭维他说:你把子女教育得这么出色,有什么育儿经验?川普第一句话说,我教育子女不抽烟、不喝酒、不吸毒。然后马上就岔开去说美国现在毒品多么的严重,说他请教过习主席,为什么中国没有人吸毒,习主席说“我们的方法是把那个毒贩子抓了,从速判处死刑”;川普接着就说美国就应该这么学,对毒贩子判处死刑。这话刚讲完,马上又说,我曾经见过习主席,问他对吸毒应该怎么弄、你们中国为什么没有吸毒……又把整个故事从头讲一遍,忘了刚刚讲过。这才隔了半分钟,他就已经完全忘了,这也是老年痴呆的一个明显特征。

 

老年痴呆还有一个特征是有妄想症,容易凭空捏造事情,不仅自己当真,而且以为别人也会当真,以为别人很容易就接受了,把它当成事实。这种例子就太多了,川普在演讲时就经常捏造各种各样的事实,而且不停地说,每一次演讲都会讲那些话。那些捏造的事实明显不可能有人相信,正常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但他还是不停地说。比如他因为攻击非法移民,所以就经常说科罗拉多的奥罗拉被非法移民占领了,而且非法移民是拿着比军事武器还要厉害的重型武器把奥罗拉占领了。后来又说,现在非法移民持枪把美国的很多城市、小镇都占领了,我当了总统就要去解放美国的这些城市。这种话哪会有人相信呢?如果美国各个城市已经被非法移民持枪占领,那得是多大的新闻?所以他讲的这些话,显然连最忠诚的粉丝也不可能相信,但是他每次都要讲。

 

我再举一个例子。他在电视节目里连线一些小孩提问,一个小孩问他:川普总统,你最喜欢的农场动物是什么?他说我最喜欢奶牛,奶牛多可爱呀,但如果卡玛拉·哈里斯当了总统,奶牛就要被她禁止了。这当然完全是凭空胡说,但他以前演讲也这么说,现在又拿来跟小孩说,已经分不清幻想和事实了。

 

老年痴呆还有一个迹象,由于人的大脑的意志功能逐渐丧失,言行的自制力就变差了,所以言行举动往往就显得很怪异。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也是最近发生的。川普搞的所谓市政厅交流要回答听众的问题,有一次他回答了几个问题后,有两个人因为天气很热,晕过去被抬走了。这一打岔,川普就提出,我们来欣赏音乐吧。一开始本来只是说欣赏一首他喜欢的歌,后来雅兴大发,要跟听众们一起听歌,然后在舞台上摇摇摆摆地晃了40分钟。

 

还有一种表现是一些老年痴呆患者很容易得秽语症,喜欢不分场合地讲黄段子、飙脏话,不管是不是公开场合,也不管在场有什么样的人。比如他在做竞选演讲时居然讲起了黄段子,这是美国有史以来,一个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演讲时讲黄段子。还有飙脏话、破口大骂。他对哈里斯骂得越来越严重。起初骂她是一个白痴、蠢货、天生智力就低,这本来就已经非常出格了,以前的总统竞选演讲没有人会这么骂对手的,现在又发展到飙脏话。就在我刚才提到的那次演讲中,他破口大骂哈里斯是一个“屎一样的副总统”,这也是美国有史以来,一个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演讲时飙脏话。如果换了别的总统候选人在演讲当中飙脏话、讲黄段子,政治生命肯定马上就结束了,竞选也就结束了。但对于川普来说,不管在他身上出了多大丑闻都无所谓,媒体还会替他掩饰,川粉们更不会因此就抛弃他。

 

川普的老年痴呆症状很明显,但他究竟是不是老年痴呆,要由医生来鉴定,作为外人只能是推测。但是川普拒绝出示他的医学记录和体检结果,这也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第一次拒绝出示自己的体检结果。可见他的体检结果和医学记录非常不堪,说不定里面就写着已经开始出现老年痴呆迹象,所以不敢出示。不管是不是已经真的开始得了老年痴呆,他的智力、认知能力严重衰退已经是很明显的事实,所以极可能已经是老年痴呆了。如果他这次又跟2016年一样再次侥幸地当上总统,那就又要创一个记录,不仅是一个重罪犯、性侵犯当了总统,还是一个已经老年痴呆的人当了总统。那个时候,他闹的笑话就会更多,又会让美国在全世界出丑,出更大的丑,变成一个国际笑柄。

 

2024.10.20录制

 

2024.11.05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