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的存档

《自然》:同行评议的论文升级了NgAgo基因编辑争议

2016年11月26日星期六

记者:David Cyranoski (翻译:方舟子)

2016年11月23日

 

6个月前,中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一种叫NgAgo的酶能够用于编辑哺乳动物基因,而它可能比流行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更精确、更通用。但是其他科学家几乎马上就在互联网论坛抱怨说他们没能重复出该实验结果。

 

现在,一篇有20个作者的论文在《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列出多次试图重复原始实验但是失败的结果,而另一篇发表在《细胞研究》上的论文表明,把NgAgo注射入斑马鱼胚胎中,它可能只是在遏制而不是编辑基因。

 

位于石家庄的河北科技大学生物学者韩春雨是第一个报告NgAgo基因编辑实验的,他说他坚持原来的主张。

 

《蛋白质与细胞》论文的20个作者描述了他们如何试图用NgAgo编辑各种基因组而未能成功。其中8个实验室用尽可能与韩春雨实验相同的方式,使用韩春雨提供的材料,针对相同的基因,也将该技术用于人类细胞,再次做了尝试。他们全都失败了。

 

该论文呼吁韩团队“澄清围绕NgAgo的不确定性,提供能重复当初非常重要的结果的所有必需细节”。但是其中一个作者、北京大学分子生物学者魏文胜已经对NgAgo有了结论。“它根本就不工作,句号,”他说。

 

北京出版的《蛋白质与细胞》曾在2015年发表关于在人类胚胎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第一篇报道,它的编辑张晓雪说,该杂志尽量快地发表该NgAgo论文,是因为围绕着该研究的辩论还在持续。“在中国,它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也是一个道德和政治问题,”她说。

 

在《细胞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报告他们试图用NgAgo编辑一个斑马鱼胚胎的基因,该基因被认为与眼睛发育有关。有些胚胎发育出一个非常小的眼睛和一个基本正常的眼睛,还有的胚胎的眼睛融合在一起,长在头顶“就像一个独眼龙”,这是人们预料如果NgAgo把那个基因敲除掉后会出现的结果。但是研究人员在对斑马鱼基因组进行测序之后,惊讶地发现该基因还是完整的。

 

该论文的首要作者、江苏省南通大学一名分子生物学者刘东提出了一种解释:NgAgo分子与基因组结合,但是没有切除目标基因,而只是降低了其表达。因为NgAgo蛋白很容易在实验室制备,刘东说这种功能能够让它作为暂时遏制斑马鱼基因功能的更便宜、更容易得到的另一种方法。但是如果他是对的,那么NgAgo并不会产生能够传递给下一代的永久变化,因此不会被认为是一种基因编辑器。

 

刘东不据此对围绕最初NgAgo实验的争议提供什么见解,他注意到该实验是用人类细胞做的。他说,他的论文只是提供了NgAgo一种新的可能用处,用来作为遏制而不是编辑基因的便宜工具。

 

但是批评者说,刘东的论文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表明最初NgAgo论文的说法站不住脚。“这是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的另一篇报道证实了NgAgo不能作为基因编辑器发挥作用,”马德里的西班牙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的遗传学者Lluis Montoliu说,他以前已批评过韩春雨的论文,“有必要强调这一点。”

 

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遗传学者Gaetan Burgio是最早在网上报告未能重复韩春雨实验的研究人员之一,他说他不相信NgAgo能够在韩春雨或刘东实验使用的温度下具有功能。两个实验使用的温度都比该蛋白质的来源——一种细菌——生活的环境温度低得多。

 

Burgio认为斑马鱼的异常结果可能是由于与NgAgo活性无关的毒性导致的。刘东说他的数据让他确信NgAgo能够可靠地遏制基因,但是承认他需要更多的证据决定性地证明这一点。他说他现在正在汇总这些证据。

 

韩春雨告诉《自然》他已发现了其他研究人员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够解释为什么其他人难以重复他的结果。他说他目前正在做确认实验,这样他就能发表数据和实验步骤让批评者满意。“我现在不能说,因为无论我说什么中国媒体都会跳,”他告诉《自然》,“我需要一点点时间。”

 

发表其论文的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说,很多批评韩春雨NgAgo论文的人和团体已经与该刊联系,它根据发表研究结果的准则已经或正在仔细对此进行评判。“目前我们对该论文的调查还在继续,”该发言人说。《自然·生物技术》隶属《自然》的出版社Springer-Nature,与《自然》新闻团队的编辑是相互独立的。

 

有少数几名科学家此前告诉《自然》他们能重复出韩春雨的发现,但还未发表这些结果,现在其中一个说他用NgAgo做与其研究有关的实验,希望不久能够发表。但是另一个此前注意到用NgAgo有初步阳性结果的人现在说,“数据令人困惑”,“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这两人都不愿透露姓名,因为害怕被牵涉到争议当中。

 

这一大失败让人质疑韩春雨所在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在八月份宣布要建的基因编辑中心项目,该项目由当地政府投资2.24亿元人民币。“没有韩春雨的《自然·生物技术》论文和之后的炒作,该校不可能获得如此巨额的资金来建基因编辑中心,”方舟子说,他以前是生物化学学者,因为揭露造假科学家而闻名,是最早公开批评韩春雨论文的人之一。

 

他说,除了韩春雨关于NgAgo的主张,该大学并无从事基因编辑研究的专业资质。因此如果韩春雨的工作站不住脚,“该中心就失去了其合理性。”

 

魏文胜也批评建立该基因编辑中心的决定,他也把它归因于韩春雨论文导致的激动。“考虑到这是一个热门领域,在中国建一个基因编辑中心并不是坏主意,”他说,“但是把这样的中心建在河北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韩春雨的论文。”

 

河北科技大学拒绝与《自然》新闻团队讨论该中心。

 

NgAgo gene-editing controversy escalates in peer-reviewed papers

One paper describes surprising results in zebrafish embryos, another lists failed replication efforts.

 

David Cyranoski

23 November 2016

 

Six months ago, Chinese researchers reported that an enzyme called NgAgo could be used to edit mammalian genes — and that it might  be more accurate and more versatile than the popular CRISPR–Cas9 gene-editing technique1. But almost immediately, other scientists complained on Internet forums that they could not replicate the experiment.

 

Now, a paper with 20 authors, published in Protein & Cell2, lists multiple attempts that failed to replicate the original experiment — while another, published in Cell Research3, suggests that NgAgo may only block, but not edit, genes when it is injected into zebrafish (Danio rerio) embryos.

 

Han Chunyu, a biologist at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hijiazhuang who first reported the NgAgo experiment, says he is standing by the original claims.

 

The 20 authors of the Protein & Cell paper2 describe how they attempted without success to use NgAgo to edit a variety of genomes. Eight of the labs then tried again, adhering as closely as possible to Han’s experiment, using genetic materials provided by Han, targeting the same genes and also applying the technique to human cells. They all failed.

 

The paper urges Han’s team to “clarify the uncertainty surrounding NgAgo and provide all the necessary details for replicating the initial, very important results”. But one of the authors, Wensheng Wei, a molecular biologist at Peking University has already made his mind up about NgAgo. “It simply doesn’t work, period,” he says.

 

Zhang Xiaoxue managing editor at Protein & Cell in Beijing China — which also published the first report of gene-editing in human embryos in 2015 — says that the journal made an effort to publish the NgAgo paper quickly because of the ongoing debate over the work. “In China, it’s not just a scientific issue. It’s also an ethical and political issue,” she says.

 

In the Cell Research paper 3, researchers reports an attempt to use NgAgo to edit a gene thought to be related to eye development in zebrafish embryos. Some of the embryos developed either just one very small eye and one largely normal eye, or eyes that were fused and that formed on the top of the head “like a cyclops”, as one would expect if NgAgo had knocked out the gene. But when the researchers sequenced the genomes of the fish, to their surprise they found that the gene was still intact. 

 

The lead author, Liu Dong, a molecular biologist Nantong University in Jiangsu province, offers an explanation: the NgAgo molecules clamp onto the genome but instead of cutting the target gene, just reduces its expression. Because the NgAgo protein can be easily prepared in the laboratory, Liu says that this capability could make it a cheaper, more accessible  alternative to current methods of temporarily blocking gene function in zebrafish. But if he is right, then NgAgo would not make permanent changes that are passed 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would therefore not be considered a gene-editor.

 

Liu offers little insight into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original NgAgo experiments, which he notes were done in human cells, in vitro. Rather, he says, it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use for NgAgo, as a cheap tool to block but not edit genes.

 

But critics say Liu’s paper i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claims in the original NgAgo paper1 don’t stand up. “This is another report, now published in a peer-reviewed  journal, confirming that NgAgo does not work as gene editor,” says Lluis Montoliu, a geneticist at the Spanish National Centre for Biotechnologyin Madrid, who has previously criticized the Han paper. “This needs to be highlighted.”

 

Gaetan Burgio, a geneticist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in Canberra and one of the first to post online a failed attempt to replicate’s Han’s experiments, says he doesn’t believe that NgAgo can function at the temperatures used in either Han’s or Liu’s experiment. Both were carried out at much cooler temperatures than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protein’s source — a bacterium — lives.

 

Burgio thinks the zebrafish abnormalities might have formed because of a toxicity unrelated to the activity of NgAgo. Liu says his data convince him that NgAgo can reliably block genes, but acknowledges that he needs more evidence to show this conclusively. He says he is working on assembling that now.

 

Han told Nature he has discovered a problem that would not have been obvious to others and that could explain why others are having difficulty replicating his results. He says that he is currently running confirmatory experiments so that he can publish data and a protocol that satisfies his critics. “I cannot say right now because the media in China jumps on everything I say,” he told Nature. “I need a little bit of time.”

 

A spokesperson for the journal that published his paper, Nature Biotechnology, said that a number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critical of Han’s NgAgo paper had contacted the journal, and that it has considered or is considering them carefully, alongside any published critiques of the research.  “Our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paper are continuing at this time,” says the spokesperson. Nature Biotechnology is editorially independent of Nature’s news team and is owned by Nature’s publisher Springer-Nature.

 

One of the few scientists who previously told Nature he had corroborated Han’s findings — but has not published these results — now says that he is using NgAgo for experiments related to his research, and that he hopes to publish soon. But another who previously noted positive initial results with NgAgo says now that the “data are confusing” and “we cannot make a conclusion”. Neither wanted to be named for fear of being dragged into the controversy.

 

The debacle has raised questions about a 224-million yuan (US$32-million) gene-editing centre that Han’s university —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announced in August that it would build, to be paid for with local government money. “Without Han’s Nature Biotechnology paper and the hype after that, it’s impossible for the school to get such huge funding to establish the gene editing research centre,” says Fang Shimin, a former biochemist who has become famous for exposing fraudulent scientists and one of the first to publicize criticism of Han’s paper.

 

He says that aside from Han’s NgAgo claims, the university lacks gene-editing expertise. So if Han’s work doesn’t stand up, “the centre will lose its legitimacy”.

 

Wei too is critical of the decision to build the gene-editing centre, which he also attributes to the excitement over Han’s paper. “It’s not a bad idea to have one in China considering that it is such a hot area,” he says, “but the only reason such centre is built in Hebei is because of Han’s publication.”

 

The university has declined the Nature news team’s requests to discuss the centre.

 

Nature doi:10.1038/nature.2016.21023

 

References

 

1.Gao, F., Shen, X. Z., Jiang, F., Wu, Y. & Han, C. Nature Biotech. 34, 768–773 (2016).

2.Burgess, S. et al. Protein Cell http://dx.doi/org/10.1007/s13238-016-0343-9 (2016).

3.Qi, J. et al. Cell Res. http://dx.doi.org/10.1038/cr.2016.134 (2016).

长跑会损害健康吗?

2016年11月19日星期六

网上流传一篇批评中国各地盲目举办马拉松比赛的文章,说这些地方为了挣钱,降低参赛门槛,组织、管理混乱,有的人还在参赛的时候猝死。并且批评说中国现在流行的健身热是很盲目的,其实长跑是有害健康的,一是会损害膝盖,有的人跑了半个月就把半月板磨平了;二是会对心脏造成损伤,据称美国慢跑协会会长就是因为心脏病发作死的。

 

有可能国内在举办马拉松比赛时过于急功近利,过于商业化,不够规范,这些当然都值得批评。马拉松是一种高强度的运动,即使是训练有素的马拉松运动员也是在身体超负荷的状态下竞赛,跑到身体崩溃的并不少见,偶尔也有运动员在竞赛时猝死的。这个现象当然也值得重视。但是作者把对比赛举办不规范的批评,把对超负荷、高强度运动的风险的警示,转而否定长跑作为一种锻炼方式的益处,就值得分析一下。

 

我们的确经常见到有人说,他以前喜欢长跑,后来把膝盖跑坏了。平时有长跑锻炼习惯的人,有些后来得了心脏病,就让人联想是不是长跑在磨损心脏。膝关节炎和心血管疾病都是极其常见的疾病,长跑又是最常见的锻炼方式之一,所以经常长跑的人,有很多得了膝盖关节炎和心血管疾病,并不奇怪。关键是,他们得病是不是长跑引起的呢?他们不长跑,是不是也一样会得膝关节炎和心血管疾病呢?这就要把经常长跑的人,和没有长跑习惯的人,做个比较,看看得膝关节炎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高了,还是低了。

 

先来看看长跑和膝关节炎的关系。有很多项研究发现,长跑并不增加膝关节炎的风险,有的发现长跑甚至能够降低膝关节炎的风险。美国贝勒医学院和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今年6月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根据这项研究,如果把不长跑的人得膝关节炎的风险设为1,那么以前练长跑的人得有症状的膝关节炎的风险是0.81,现在还在练长跑的人得有症状的膝关节炎的风险是0.64,这说明长跑让膝关节炎的风险降低了,反而对膝盖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长跑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则比较复杂。有的研究发现,那些从事长跑、自行车、滑雪等比赛的运动员,他们患心房纤颤这种心脏病的风险比较高。但是有很多研究发现,如果只是业余练长跑,那么反而降低了高血压的风险,能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

 

所以,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长跑是对心血管和膝关节有好处的,对身体的健康总的来说也是很有好处的,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

 

2016.10.26.

崔永元要卖什么非转基因商品?

2016年11月14日星期一

11月4日,在苏州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主办的2016中国全零售大会上,崔永元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著名主持人的身份,做了演讲。崔永元在讲话中提及,今年他成立自己的食品公司,实行会员制。公司业务在3个城市,每个城市1万名会员,为会员提供非转基因商品。

 

崔永元反对转基因,把转基因食品说得很恐怖,把滥种转基因作物说得很严重,已经有三年了。此前很多人就怀疑,他作为一个电视主持人,这么热心地反对他没搞明白的转基因技术,是不是有商业目的。以前他曾被发现在为有机食品站台。对此他也曾经激烈否认,说都是别人的污蔑。不过现在很清楚了,他不只是要为别人的商品站台,而且要推销自己的产品。他说那些科普、推广转基因的人都是有商业目的的,都是被孟山都公司收买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比如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孟山都长什么样,也没有要开店专门卖转基因商品。崔永元其实是用自己的心思揣度别人。

 

有媒体查过崔永元新成立的这家食品公司,貌似规模不小,光是注册资本就有一个亿。这么大的投资,却只为三万名会员服务,想必会员费是非常昂贵的。那么你有必要支付昂贵的会员费去购买非转基因商品吗?我们以前科普过很多次了,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检验证明了无害的,甚至有益的,根本不用害怕它,没有必要刻意回避。

 

假如你不相信科学,或者不相信中国监管部门,或者是出于追究所谓“天然”的信仰,非要避开转基因食品,那也没有必要加入这种会员,而可以自己挑选。因为中国对转基因食品实行的是标识制度,如果是以转基因作物为原料的,都要标识出来,你避开有这类标识的就可以了。其实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种类很少,就国内自己种的转基因木瓜和转基因棉籽油,还有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这几种。

 

当然,崔永元一直在说,中国监管部门对转基因作物管理不力,存在滥种的问题,没有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也在大量种植,没有标识是以转基因作物为原料的食品也可能是转基因食品,自己识别不出来。非法种植没有批准的转基因作物的事不能说没有,但并不像崔永元说的那么严重,而且这些转基因作物,比如转基因水稻,它的安全性是已经被证明了的,只不过因为程序的问题没有被批准,就是无意中吃到了也不会有危害。退一步说,就算转基因作物的滥种像崔永元说的那么严重,什么食品都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防不胜防,那么崔永元怎么保证他卖的产品就不含有转基因成分?难道他对他卖的产品都做过了检测,查有没有转基因成分?如果没有做过检测,却以非转基因商品的名义推销,被查出来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话,算不算是虚假广告呢?算不算是滥卖非转基因商品呢?

 

严格地说,大部分加工食品都会含有转基因成分。加工食品如果用到植物油,基本上就是用的转基因大豆油或者转基因棉籽油,如果用到果葡糖浆,基本上就是来自转基因玉米。那么崔永元的食品公司卖不卖加工食品?如果卖,怎么保证里面没有用到转基因植物油和转基因果葡糖浆?假定他的公司自己生产加工食品,控制所有原料的采购,只采购非转基因的原料,那也很难避免非转基因原料不会掺杂了相同品种的转基因原料。例如,在美国市场上卖的有机食品,按规定是不用转基因原料的,但是检测表明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掺杂了转基因原料的,有的是在运输时受到污染,有的是在种植时受到污染,要完全避免转基因成分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即使你花再大的价钱,想要完全避开转基因食品,在今天就是一个幻想。与其花钱买幻想,还不如增长科学知识,放心地吃转基因食品。

 

2016.11.7

喝碱性水有益健康吗?

2016年11月10日星期四

最近新华社报道了一条消息,说是浙江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用十几块钱的小苏打能饿死癌细胞,用来治疗肝癌有效率达到百分之百,结果还登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呢,听上去像是获得了国际公认,中国又有了一个诺贝尔奖级成果了。其实登那篇论文的是个创刊才4年的新杂志,算不上权威。这项研究也不能简单地说成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而是说在用高浓度化疗药治疗肿瘤的同时,加入碳酸氢钠(也就是俗称的小苏打),效果要比只使用化疗药好,也就是说,治疗肿瘤主要还是要要化疗,小苏打只是辅助药物。所谓有效率达到百分之百,也只是指肿瘤缩小了,并不是说肿瘤消失、癌症治好了。还有,这个研究只是治疗了几十个病人,样本太小,最多算是初步研究,不能说是定论。

 

所以,如果你以为真的光靠小苏打就能饿死癌细胞,那是大错特错的。实验是把碳酸氢钠直接打到肿瘤那里的,但是却被人误以为喝小苏打水就能预防、治疗癌症了。对此,研究这个项目的浙大医生澄清说,喝碱性水有益健康是公认的,但对于苏打水防癌作用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

 

其实,喝苏打水防癌不仅不是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而是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所谓喝碱性水有益健康也绝不是公认的,也是无稽之谈,是典型的伪科学。如果你真的相信这个浙大医生的话,认为虽然喝苏打水未必能防癌,但是能有益健康,从此每天都喝苏打水或市场上推销的碱性水,会有什么好的作用吗?不会。懂点生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胃里的胃酸含有盐酸,是强酸性的,pH值可以低到1~2,苏打水、碱性水pH再高,到胃里也会变成酸性。如果你喝了非常多的苏打水,真把胃酸的pH值提高了,胃酸不那么酸了,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会导致消化不良。而且,小苏打(碳酸氢钠)吃得太多,钠摄入太多,就跟食盐吃多了一样,对身体也是很有害的。

 

所谓喝碱性水有益健康,和所谓吃碱性食物有益健康、吃酸性食物有害健康一样,都是骗人的伪科学。我们身体有很强大的酸碱平衡系统,让血液pH值保持在7.35~7.45之间,在身体正常的情况下,不会因为饮食发生变化。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让血液的pH值小于7.35,那是酸中毒,如果血液pH值高于7.45,那是碱中毒,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都是需要治疗的严重疾病。那些宣扬喝碱性水有益健康的人说体内环境如果偏碱性就能抑制癌症,在pH值为8.5时能杀死癌细胞,而正常细胞却能存活,这都是无稽之谈。在那样的碱性条件下,正常细胞同样会被杀死。

 

总之,说人的体质分酸碱性,说喝碱性水、吃碱性食物有益健康,是一种骗人的伪科学学说,即使是浙大医生说的,也是骗人的,如果相信了它,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2016.9.29.

“诺贝尔奖级成果”成了大笑话

2016年10月27日星期四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浙江大学教授沈啸的所谓“诺贝尔奖级”成果遭到质疑一事,最近有些新进展。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教授Joe Miano几次试图重复韩春雨实验都失败,要求韩春雨要么公布秘密方法要么承认造假,并要求韩春雨用他获得的巨额经费赔偿各个实验室为重复其实验造成的金钱和人力损失,向学术界道歉。国内有13名研究人员发表公开信,说他们都没能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结果,要求对他进行调查。与此同时,韩春雨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和科研经费。国内有一家报纸采访韩春雨,针对各种质疑,他说:“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

 

这话我听着熟悉。2012年我质疑韩寒的作品是别人代笔的时候,他一开始还敷衍一下,后来一看敷衍不下去,就遛了,说是“作家不能自证清白”。作家当然是能够自证清白的,比如说拿出能够证明创作经过的手稿,就能自证清白。当时有个著名作家也被怀疑作品是别人写的,他拿出了手稿,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修改,证明了是他写的,别人就无话可说了。现在大多数作家都用电脑写作,没有手稿了,但是也能自证清白,比如出来详细地介绍创作经过。韩寒团队其实也是知道作家能够自证清白的,出版了手稿就是想自证清白,不料弄巧成拙,那份非常干净的、有很多奇怪的抄写错误的手稿,反而证明了不是创作稿,而是抄稿,是别人写好了以后,让他抄写的。

 

科学研究要自证清白就更容易了。科研人员把成果写成论文拿去发表,就表明了和这个成果有关的所有数据都是可以公开的,如果有人质疑,随时可以拿出原始数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另一种证明清白的方式是,成果被别的实验室重复出来了。韩春雨其实也是知道这一点的,他说有很多家实验室重复出了他的成果,但是不愿公布这些实验室的名字,说质疑的那些人都是匿名的,他们要是愿意实名出来,他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其实国外质疑韩春雨的科学家有很多是实名的,这回国内也有13名研究人员实名质疑了,但是韩春雨还是拒绝公布究竟有哪家实验室重复出了他的结果,说明他心虚得很。而别人要求他拿出原始实验数据证明没有造假,他又说“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如果无缘无故就抓住人要求自证清白,那当然是不行的。但是在面对众多有根有据的质疑时,不自证清白,就是有病,或者有假。

 

河北科技大学校方发了一份声明,说是:“已经有独立于我校之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该机构与韩春雨团队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具体信息我们会适时向社会公布。”并说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恳请社会各界多一点支持、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

 

对比韩春雨、河北科大校方以前的说法,会觉得这份声明很有意思。以前韩春雨说是有20家实验室重复出了他的实验,后来改口说是有6家重复出了他的实验,再后来又改口有3家机构,现在又变成了有一家机构重复出来了。然而就像他以前从来不说明究竟是哪家机构、哪个实验室重复出来了,这回究竟是哪家机构重复出来了,河北科大也不说。这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又不是什么商业机密,有什么保密的必要?什么机构这么神秘,连名字都不能透露?在韩春雨的实验结果遭到全世界各个实验室质疑,甚至有人要求其赔偿损失的时候,有独立机构重复出了韩春雨结果,河北科大应该赶快公布出来还韩春雨清白才对,为什么还扭扭捏捏地不好意思说?为什么全世界各家实验室没有一家能重复出韩春雨的结果,却唯独有一家重复出来了,这是什么样的高级机构,掌握了没人能掌握的先进技术?这么牛的机构,还遮着掩着怕人知道?还需要与韩春雨洽谈好合作再出来?

 

几个月前河北科大说用一个月时间公布对韩春雨实验的验证结果,一周前韩春雨说一周后会公布验证结果,当然他们都食言了。现在河北科大学乖了,不再给一个明确的时间,说是“会适时向社会公布”。适时到什么时候?到把能搞到的经费都搞到手、大家全都忘了有这回事的时候?有什么必要需要拖着不公布?如果是涉及到商业利益,完全可以用专利的方式保护。实际上韩春雨、沈啸就已经申请了专利,而能获得专利保护的前提,就是公布具体信息。

 

河北科大说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这是对的,但是忘记了这一点的,恰恰是河北科大。在韩春雨刚刚发表论文,其发现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验证的时候,河北科大就迫不及待地给予了韩春雨各种荣誉,申请建立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了2亿多元的政府投资……他们显然已经认定了韩春雨的结果是真的,怎么一被质疑,就改口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呼吁全社会多一点耐心呢?他们自己的耐心又在哪里?如果他们真有耐心,那就应该等到韩春雨的实验结果被别人验证了以后,再给予韩春雨各种荣誉,再建立研究中心,再申请巨额经费。

 

从河北科大这份可笑的声明看,所谓的独立机构很可能是假的,或是被其收买的,所谓适时向社会公布,不过是继续拖时间避开风头的做法。河北科大实际上就是韩春雨造假的同谋,因为能够靠造假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早些时候,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公布了他们一封给河北科大校长的信。原来在九月上旬我建议他们亲自验证韩春雨实验时,他们没有采纳,而是私下给河北科大校长写信要求调查韩春雨,而河北科大校长装聋作哑,拖了一个月才简单地回了一封没有实质内容的短信。河北科大是造假同谋,去私下和他们商量要调查韩春雨,这不是与虎谋皮吗?难怪讨了个没趣,最后还是得公开地说。而在这个扯皮的时间,韩春雨、河北科大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规范的做法应该是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公开举报。我上个月举报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没有给我任何答复。但是如果是大教授、院士去举报,可能就不好不给答复。

 

韩春雨在今年5月份说他发明了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的时候,《知识分子》最早发表一系列文章,吹捧他在国内一所末流大学做出了世界一流的成果,其他媒体因此进一步吹捧为“诺贝尔奖级”成果。可以说,在吹捧韩春雨,让韩春雨获得各种荣誉和巨额科研经费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之后韩春雨的成果遭到了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的质疑,《知识分子》却没做任何跟踪报道,甚至在英国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报道了韩春雨遭到质疑之后,《知识分子》也没有任何反应,好像没事一样。直到几天前,几个月过去了,《知识分子》才去采访韩春雨对遭到质疑的看法。《知识分子》解释说,以前不报道韩春雨遭到质疑,是因为“不依据私下匿名来源为主左报道,直到13位中国科学家公开实名发言后,《知识分子》才有可以较为完整、公开的事实可以报道”。

 

《知识分子》的这个辩解完全不符合事实。以前对韩春雨的质疑并非都是私下匿名的,恰恰相反,大都是公开、实名的。我本人就写过好几篇文章质疑韩春雨的结果,分析那是造假。我虽然用的是笔名,但大家都知道我的真名,实际上也是实名。而且我还用本名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报韩春雨。《知识分子》可能认为我不是学术界的人,不算数,那么在国外还有多位科研人员也都是公开、实名地质疑韩春雨,甚至要求韩春雨赔偿损失,难道《知识分子》认为国外科研人员也都不算数?难道要等中国科学家实名出来才算数?

 

《知识分子》对韩春雨的采访,基本没有新意,提出的问题是几个月来人们一直在追问的,韩春雨的回应也是老调重弹,说别人重复不出来他的实验结果是因为实验受支原体污染,说不能透露有谁重复出了他的实验结果是因为不想让这些人受到骚扰。不过韩春雨的回应有一点是新的。《知识分子》问韩春雨有没有实验记录来佐证他的实验成功率时,他说他的条件非常有限,有时要用公共实验室的仪器,只是把数据扫在电脑上,有些是能扫的有些是不能扫的。韩春雨承认实验记录不完整,原因他说是实验室很穷。

 

保存实验记录是对科学实验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在小学、中学做实验时,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做好实验记录,难道读过博士的韩春雨不知道?他说有的实验数据不能扫到电脑里,难道不能用笔录,或者用相机拍照保存?难道他的实验室穷到连实验记录本、照相机都买不起?这么穷的实验室又是怎么做出世界一流的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的实验结果的?

 

保存实验记录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证明实验结果的真实性。美国大学要求实验记录至少要保存五年。如果一个成果的真实性遭到质疑,那么实验记录就要无限期保存,以便供调查、核实。一个号称“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居然没有实验记录来证明它的真实性,这是天大的笑话。在一个成果遭到质疑时,没有实验记录来自证清白,都可以认定就是造假。只有造假的成果才不需要有实验记录。连当初吹捧韩春雨的《知识分子》拖了几个月后现在也不得不发表质疑韩春雨的报道,说明他们也知道韩春雨的成果成了天大的笑话了。

 

2016.10.19.

 

 

方舟子再次起诉崔永元侵犯名誉权

2016年9月15日星期四

(方舟子按:鉴于崔永元继续在网上诽谤我“诈骗”、“骗子”,决定再次起诉崔永元侵犯名誉权。今天北京海淀法院通知已立案受理。)

 

民事起诉状

 

原告:方是民

笔名:方舟子

 

被告:崔永元

 

案由:名誉权侵权纠纷

 

诉讼请求:

 

一、请求依法判令被告删除“新浪微博”网站中微博用户“崔永元”发表的侮辱、诽谤原告的侵权微博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被告在以下时刻发表的微博: 2016年7月17日16:05;2016年6月8日23:47;2016年6月19日01:15;2016年6月13日01:37;2016年6月6日23:26;2016年6月8日23:47;2016年3月14日21:19;2016年2月27日20:27;2016年2月21日14:49;2016年2月20日17:19;2016年2月5日18:07;2016年1月21日22:38; 2016年1月2日03:37),以停止侵害;

二、被告在《新华每日电讯》和《人民日报》报纸广告版及“新浪微博”网站首页刊登道歉信(其中网站道歉信刊载时长不少于一个月),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以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三、被告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

四、被告赔偿原告律师代理费2万元;

五、被告赔偿原告公证费    元;

六、本案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原告是自由撰稿人,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教育界学术腐败现象、虚假新闻报道等,长达数余载。这些批判行为因有损个人或集团利益,原告常招致种种打击报复行为。

 

被告是前知名节目主持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新浪微博网站中微博用户“崔永元”的使用者,并获得V认证。

 

2014年原告因名誉权侵权纠纷起诉被告,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程序审理完毕,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程序审理完毕,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要求被告删除侵权微博信息,公开向原告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该判决于2015年12月25日生效,并为终审判决。

 

几日后,被告再次发表具有侮辱性、攻击性的微博信息,捏造虚假事实,对原告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伤害。经整理,从2015年末至今被告发表此类微博信息数十条,导致不知情的微博网友轻信其编造的谎言,不断转发、评论,对原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舆论影响。现整理如下:2016年1月2日03:37“流氓听不懂道理”;2016年1月21日22:38“对过街老鼠,对世人皆知的方骗子来说呢,它怕人,人打它。货舱比头等舱封闭,隐秘,安全”;2016年2月5日18:07“方骗子的脸皮厚,五颗子弹还没打穿?警察蜀黎,看好你们!”; 2016年2月20日17:19“年快过完了,骗子们也都上班了,小心啊” ;2016年2月21日14:49 “是我带坏的,她的奥运冠军也是我带出来的,肘子和肘子粉的坏都是自学成才的”;2016年2月27日20:27“现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不容易,抢红包抢到一分钱倒是不难。警察蜀黎好辛苦,那个骗了三百万的方骗子,抓起来了没有?”;2016年3月14日21:19“打骗子,迎接315。”;2016年6月8日23:47“方是民方骗子,三百万骗起来容易,吐出来不容易。警察蜀黎还没出手,想来是监狱里的转基因饲料、瘦肉精还没准备充足。方骗子,还钱!请问各位,三百万在刑法里属于数额巨大么?”;2016年6月6日23:26“骗了三百万的方骗子,居然还没被抓起来?别着急,人民警察为人民,警察蜀黎会出手抓骗子的,等待警察出手前,咱们发扬点娱乐精神,做个游戏,请朋友们用一句话,或者一个段子,描绘流氓骗子方是民的无耻。”;2016年6月13日01:37“请站出来解释清楚,欠债就要还钱,做人不能像方骗子一样。希望你不要愧对网友筹钱的信赖,我和你素昧平生,你私信里诚恳请求转发请大伙免费喝咖啡图喜庆,我就转发了,有要求转发书店,我没转。直到现在我依旧希望你不应该是方骗子。”;2016年6月19日01:15“老肥问我,瘦肉精也是方是民方骗子心之所爱,肘子们为什么不全国试吃瘦肉精呢?骗子无利不起早的本性,老肥不懂,我已按程序对安委会名单提出异议,等待回复,群众的眼睛比老肥的亮,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这点事,早晚大白于天下,名单在这里,清者自清”;2016年7月17日16:05“薛宇先生科学网博客,罗伯茨爵士回信下面的主要评论,大家自细瞅瞅,有点意思。谢谢发给我的朋友,科学网的用户都是科研工作者,当然不包括骗人三百万,这几天还跑回国来继续骗的方是民方骗子。”

 

被告作为前知名节目主持人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应知其言论会使大众舆论产生一定的倾向性,更应遵守媒体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非但如此,被告屡次捏造虚假事实,恶意公然侮辱、诽谤原告,使原告的名誉受到严重损害。尤其在法院做出生效判决后,被告不仅没有删除侵权微博信息,而且无视法院的判决,继续对原告进行侮辱、诽谤,侵害原告的名誉。这种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的行为,是藐视法院判决、亵渎司法权威的表现。

 

综上,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原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及第一百二十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的规定,特提起诉讼,请求贵院查明事实,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此致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

方是民(签字)

 

2016  年  7  月  19  日

 

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报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

2016年9月10日星期六

 

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近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31650002,项目名称为《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及应用研究》,批准金额100万元,项目起止年月2017-01至2018-12。

 

显然,韩春雨能获得这笔资助,是基于其“发明”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是真实可靠的,否则“完善及应用”也就无从谈起。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该基因编辑技术是不真实不可靠的。

 

自韩春雨于今年5月初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有关该技术的论文以来,国内外至少有几十家实验室试图重复其实验结果,都失败了。全世界只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声称能够重复出韩春雨的结果,但是后来也表示结果与韩春雨在论文中所述相差甚远。韩春雨于8月8日提交了一份新的实验protocol,与其论文所述大同小异,但试剂配方有所不同,实际上已承认其论文有错。然而即使根据新的protocol,至今也没有哪家实验室能够重复出其结果。韩春雨极其可笑地把如此多的实验室重复不出其结果归咎于别人的实验技术不过关,声称有20家实验室已重复出其结果,后来又改口有6家实验室已重复出其结果,然而又拒绝透露这些实验室的具体名字。

 

因此,目前已可以认定,韩春雨发明的基因编辑技术是不真实不可靠的,其原因要么是无意的失误,要么是有意的造假。由于韩春雨有关该技术的论文插图存在明显的造假(注),由于韩春雨在遭到质疑后拒绝按照学术规范公布实验原始数据,可以判断,是属于有意的造假。

 

但是要经过正式的调查、获得其实验原始数据才能最终得出是否造假的结论。河北科技大学因为韩春雨的这项工作已从河北省政府获得了2.24亿元的投资建设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该校校长孙鹤旭在刚刚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把韩春雨立为教师榜样,可以说,该校的利益和名誉已与韩春雨紧密绑在一起,是不可能通过该校校方进行调查的。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组成独立调查组,对韩春雨涉嫌造假一事进行深入的调查,要求韩春雨交出实验原始数据,请其他实验室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如果造假属实,应撤销对其项目的资助,并根据规定给予处罚。建议聘请曾经大力推荐韩春雨的成果为其获得各种利益和荣誉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京大学饶毅、清华大学鲁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等人参与调查。

 

举报人:方舟子(实名:方是民)

 

2016.9.9.

 

注:例如其图4a是对DNA进行了编辑后产生的不同片段进行电泳的结果。经过剪切之后,图中的G6和G13相差30个核苷酸。根据marker判断,相差30个核苷酸的条带应该能够很明显地分开,但是在韩春雨出示的电泳图中,G6和G13却在同一个位置,高低一样,看不出差了30个核苷酸,这就很不合理。用其他基因编辑方法做类似的切割能看出区别。

 

调查韩春雨造假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

2016年9月6日星期二

今年8月2日,对于公开韩春雨实验原始数据的要求,河北科技大学向《人民日报》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河北科大并没有如期公布对韩春雨实验做调查的结果。实际上,据我所知,河北科大校方并没有真正启动对韩春雨的任何调查程序,他们采取的是缓兵之计。在一片质疑声中,韩春雨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当上了河北省科协副主席,被河北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授予“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韩春雨和河北科大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河北科大基因编辑项目入选河北省“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河北省发改委在8月9日批复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项目,总投资2.24亿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安排,并于8月31日开始招标采购进口仪器设备。

 

而更多的迹象表明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是伪造的。韩春雨在8月8日提交了一份更详细的实验步骤,与其论文里的实验步骤大同小异,但是在试剂配方上存在差别,这实际上已承认了原论文的实验存在问题。但是即使是根据其新的实验步骤,仍然没有人能重复出来。迄今为止,不管是根据原有的还是新的实验步骤,全世界实名宣称能重复出韩春雨实验结果的只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研究员仇子龙一人,而仇子龙在这个月内也躲到了幕后,全世界还在实名为韩春雨辩护的,只剩下一个对分子生物学技术一窍不通的名为岳东晓的物理学博士,因为其辩护理由过于荒唐,甚至被国外分子生物学家怀疑是韩春雨的马甲。

 

与一个物理学博士藐视全世界分子生物学家一样荒唐的是,韩春雨声称国内外众多实验室之所以重复不出来其实验结果80%是因为实验受支原体污染,剩下的20%是因为实验基本技能太差,好像他做过调查、统计似的,又好像世界各国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条件都不如他那个简陋的实验室,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会做分子生物学实验——虽然他声称世界上有6家实验室重复出了其实验结果(从原先说的20家大大缩水),但是拒绝透露究竟是哪6家。他也拒绝按照学界惯例公布实验原始数据,把这比做韩寒公布手稿。2012年韩寒作品被质疑是他人代笔时,他为了“自证清白”出版了号称一气呵成的手稿,结果里面无数匪夷所思的抄写错误反而成了代笔的铁证。那么,很显然,韩春雨不敢公布实验原始数据,也是害怕成为造假的铁证。

 

因此,韩春雨的造假已是昭然若揭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有一个调查结果。《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编辑部虽然说要启动调查程序,但是按照惯例,具体的调查仍然只能是交给河北科大或其主管部门去做。但是河北科大及其主管部门的利益已经跟韩春雨紧密地绑在了一起,是不可能真正去调查的。怎么办呢?

 

韩春雨能在国内暴得大名,获得种种荣誉和利益,要归功于饶毅、鲁白、谢宇主编的《知识分子》对其成果给予的极高评价。除了饶毅、鲁白本人的大力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也撰文“呼唤更多的韩春雨”。这些评价在韩春雨的宣传材料中被反复引用。例如在《[美丽河北·最美教师]韩春雨: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报道中,如此说: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如此评论:“韩春雨的工作是国际一流的技术推进。”他担任主编的科学类新媒体《知识分子》刊文,介绍了这项成果的学术细节和价值。……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鲁白表示,在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在简陋的实验室,用极少的钱做出了这样的成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根据我对国内学术界惯例的了解,不难设想这几位学界大佬的评语也会出现在河北科大基因编辑项目的申请报告上,为该项目的获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调查韩春雨造假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就是由饶毅、鲁白、邵峰的实验室来尝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

 

第一,这三家实验室都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都有条件验证韩春雨的实验结果(《知识分子》的另一主编谢宇是搞社会学的,没这个条件)。韩春雨的实验其实是个简单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用一两周的时间就可出结果。

 

第二,这三家实验室不论按国内标准还是按国际标准都是生物学界顶级实验室,实验条件好,研究人员水平高(最早在《知识分子》上对韩春雨实验做出高度专业评价的就是饶毅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如果重复不出实验结果,韩春雨就不好再以受支原体污染、实验技能不过关作为借口。

 

第三,这三位大佬可谓韩春雨的伯乐,如果他们的实验室重复不出实验结果,向韩春雨请教,甚至请韩春雨现场指导,韩春雨也不好像对待其他实验室那样给予拒绝。

 

第四,这三位大佬德高望重,韩春雨本人也一再表示过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还向记者炫耀过饶毅加了他的微信。因此,他们的实验室做出来的结果,不管是阳性还是阴性,大家都能接受。如果是阳性的结果,相当于验证了一项“诺贝尔奖级”成果,如果在韩春雨指导下仍然做出阴性结果,那么就可以认定是“诺贝尔奖级”造假。

 

在韩春雨论文刚刚发表之时,这三位大佬出于对中国本土人才的关爱之心,对中国本土出重大成果的殷切希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洋溢的推荐,虽然有过于心急、被人利用之嫌,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该成果遭到国内外众多专家的质疑,韩春雨在质疑声中获得许多荣誉和巨大利益的时候,三位大佬却默不作声,熟视无睹,《知识分子》不仅没有发过任何质疑声音,甚至对此没有任何报道(只是由其影响力低得多的姐妹刊《科学春秋》翻译了《自然》的报道),好像没这回事似的,这就非常不妥。三位大佬有责任参与对韩春雨的调查,利用自己的条件和声望,给这个事件一个结论,而不要让它像国内其他重大学术造假案一样不了了之。妖怪是你们帮着放出来的,你们就有责任帮着收回去。

 

2016.9.5.

 

 

评吴兴川、景涛、陈涛为王志安做伪证

2016年9月4日星期日

自称“堂堂央视记者”的王志安造谣、诽谤我“诈骗安保资金”,被我在北京海淀法院起诉侵犯名誉权后,他提起管辖权异议,被驳回,因此拖了一年,近日开始正式进入审案程序。王志安找了三个证人吴兴川、景涛、陈涛到法院作证证明我“诈骗安保资金”。这是三个什么样的证人呢?

 

先来看看陈涛,他报给法院的身份是上海索凡实业有限公司员工,作证称:“2012年通过搜狐微博认识方,知道其从事打假工作,通过其微博看到安保资金募集公告,捐款1000元。2015年看到许多质疑安保资金使用的信息,看到关于滥用安保资金和挪用安保资金的信息,本人也提出了质疑,后被方列为方黑,并暗示网友搜索我的真实身份。后对方的行为产生怀疑,认为其没有兑现捐款承诺,后和其他网友一起提出退款。”

 

他没有报他的网名,我不知道此人是谁,在我认识的人当中并没有叫陈涛的,第一次听说有“上海索凡实业有限公司”这么家公司,搜索得知是一家卖医疗器械的小公司。所谓“2015年看到许多质疑安保资金使用的信息,看到关于滥用安保资金和挪用安保资金的信息”,经我方律师询问,其实就是王志安的所谓“调查”,那么他的信息源就是王志安,怎么能够反过来替王志安作证?这不是循环作证吗?他说我暗示网友搜索其真实身份(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此人的网名,也就不知道是否真有这回事,姑且算是有吧),把这当成我的“罪状”,貌似很害怕自己的真实身份暴露,然而又跑到法院作证自报家门,可见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身份暴露,这不是不打自招吗?

 

更有意思的是,我方律师问他是否看过安保资金募捐公告,他说没有仔细看公告内容,意思是自己是稀里糊涂地捐款的,然而他又做出很了解安保资金管理内幕的样子,断言我也参与管理安保资金。实际上,我多年来在各种场合都一再表示不参与资金管理,他哪看来的我也参与管理安保资金?又是个梦游症患者。

 

再来看景涛,报给法院的身份是深圳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二级执法员。他的网名我知道,科学公园的“我爱雨果”是也。他说质疑安保资金的原因是因为我“经常游山玩水,个人享受”,啥意思呢?有了安保资金我就只能天天做苦行僧状,不能游山玩水、个人享受了?我乐意花自己的钱游山玩水、个人享受,关他什么事?我方律师问景涛从哪里得来的质疑安保资金的信息,他和陈涛一样也说是王志安,然后也和陈涛一样,做很了解安保资金管理内幕状,断言彭剑只是表面上的管理人,我才是实际的支配人,这应该也是他做梦知道的。

 

他说他质疑安保资金后我威胁要起诉他。我如果说过要起诉他,那也是因为他化名“我爱雨果”天天在网上造谣、诽谤、侮辱我和我家人,为此发了上万条微博。而且他很可能利用深圳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二级执法员的职权之便泄露我的个人信息。在他的身份被网友曝光后,他吓得一天之内把微博清空了。如果问心无愧担心被起诉干吗?清空微博干吗?他说他的单位领导了解到情况后,劝他不要招惹我。好吧,他现在跑到法院做伪证诽谤说“安保资金是打着安保名义的幌子的骗局”,请问深圳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曾思克局长,这是不是招惹我?

 

景涛、陈涛是给安保资金捐过款的成百上千的捐款人中的两个,然而与绝大多数捐款人不同的是,他们以安保资金的监管人自居,要替安保资金限定使用范围(比如景涛在法庭上声称安保资金只能用于“购置安保设备,雇佣专业的安保人员”),要干预我的生活,而且认为多年前捐出的钱还属于他的,想要讨回。他们有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是其自由,然而他们不过两个路人,根本就不可能了解安保资金的情况,他们知道的关于安保资金的信息,要么来自公开的资料,要么来自王志安和其他道听途说,有什么资格反过来给王志安作证说我“诈骗”?

 

最后一个隆重出场的证人吴兴川和前两个不同。王志安说吴兴川多次给安保资金捐款,但据我所知,吴兴川没有捐过款,他只会用各种借口到处找网友借钱,哪会捐款?但是吴兴川也不是路人。他是科学公园网站的站长,曾经表现得对科普非常热心,也曾经以“核心方粉”自居,发过很多文章、微博赞扬我、批过王志安等方黑,获得了很多网友的信任(也因此才能从多名网友那里借到很多钱),甚至一度有机会差点就打入了安保资金管理层。2012年年初,安保资金在组建监管小组时,曾经考虑过让吴兴川参与,方玄昌打电话问过他是否愿意,他答应了下来,所以当时海淀经侦接到罗永浩的诬告来调查安保资金的使用情况时,彭剑律师报的监管小组成员名单里有吴兴川的名字。但随后爆出吴兴川用多种借口找网友借巨款且拖欠不还,我们觉得其人品有问题,就没有让他真正加入监管小组,他从未参与安保资金的管理,所以根本不知道安保资金的使用情况,只能是做伪证诬称我对安保资金有决定权。幸好吴兴川人品暴露得早,没让他实际参与管理,否则他现在就可以真正泄露安保细节,而不是造谣、做伪证。

 

然而还有比这更恶劣的。吴兴川做伪证称:“听说在郭亮旅游一次活动中,方玄昌当面询问方舟子是否将本次活动费用走安保资金,方舟子点头表示同意,说明方舟子对资金使用有决定权。”

 

吴兴川并没有跟我们一起去郭亮旅游,他有什么资格来作证?只能说是“听说”。听谁说的?王志安说的。王志安又是听谁说的?科学公园的叮当蓝色鱼说的。叮当蓝色鱼是这么向王志安“爆料”的:“那次去郭亮是方玄昌邀请的,所有费用AA,包括住宿餐费门票油费过路费等,方玄昌最后算账,其他费用都很清楚,但是路费比较麻烦,因为去程我跟另一位网友和方舟子同车,而那位网友有事提前回去了,回程是我和方玄昌跟方舟子同车,方玄昌就提议方舟子那辆车的路费从安保里走,同时免了我和另外那位网友的路费,他的还是自己出,方舟子点头同意。”

 

即使是作为吴兴川同党的叮当蓝色鱼也不得不承认,去郭亮旅游的所有费用都是各人平分的,只有我坐的那辆车的路费没有拿出来平分,因为那是安保人员驾驶、用于保障我出行安全的安保车辆。我遇袭后,在国内失去了单独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自由,不管是工作、旅游,出行都要有安保人员开车接送,安保车辆的费用由安保资金报销。我使用安保车辆时有很多人搭过顺风车,从来就没有找搭车的人要过油费,根本不需要我“点头同意”。叮当蓝色鱼得了便宜还卖乖,把没让她分担油费当成我的一大罪状报告给王志安,被大家嘲笑,吴兴川大概也觉得这很可笑,竟做伪证造谣说去郭亮旅游的活动费用都走安保资金。

 

吴兴川最阴险毒辣的还不是诬称我们用安保资金旅游,而是诬称方玄昌多次安排他在举办转基因食品品尝会时开发票“给安保资金冲账”,做伪证说:“方玄昌多次安排我在聚餐时开华欢律师事务所抬头的发票,说是为了安保资金冲账,湖北大厦的一次1.7万元还在我手里,说明管理极不规范。”“方玄昌说安保资金需要票,就让我开票,多次。”

 

对此方玄昌早已澄清过:“北京一共举办了十二次转基因品尝会,第一次华欢律所买单;第二次在前门附近举办,我没参加;第三次是第一届无神论论坛,发票在科学公园手里;第四次是大侠杨过买单;第五次又是无神论论坛,发票在科学公园;第六次是基因农业网组织并买单;第七次就是目前争论最多的8.17(按:也就是湖北大厦那次);第八次已经公开发票;第九次我没参加;第十次在私人会所举办,未开发票;第十一次基因农业网买单;第十二次发票还在组织者手中。”(方玄昌《说说发票与科学公园那些事》)

 

可见北京转基因食品品尝会绝大部分都不是科学公园组织的,没有一次是吴兴川付款的,方玄昌何必安排他开发票?方玄昌想要发票不会自己开,何必通过不付款的吴兴川?吴兴川拿出的证据,是湖北大厦那次聚餐的开华欢律师事务所抬头的发票(那次的款是RhettZhang付的,他不知道为何吴兴川手上有这么张发票)。我方律师问吴兴川为何这张发票在他手里,他竟然说“忘了”。他当然只能说“忘了”,难道他会老实交代他当时就已经处心积虑,偷偷去开这张发票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拿出来陷害我和方玄昌?

 

我从来不参与安保资金的管理,此前从不过目安保资金的帐目。安保资金今年年初由彭剑律师移交赵南元、许志强、方玄昌管理时,内部做了审计,有些账需要向我核实,我才第一次看到安保资金的支出帐目,特地留意了一下,里面根本就没有报销过任何聚餐的账,更不要说“多次”。

 

就像一个网友说的,方玄昌可能是这世界上除了吴兴川的父母对他最好的人。2012年,吴兴川用不同的借口到处找网友借钱时,也找过方玄昌借一笔巨款。当时方玄昌本来准备把这笔钱替同班同学捐给母校,就先借给了吴兴川。之后吴兴川逾期赖着不还钱,方玄昌只好借了高利贷给母校捐款。2015年5月,吴兴川实际上已跟我们翻脸,但他有脸找方玄昌第二次借钱,方玄昌仍然毫不犹豫地借给他。然而吴兴川造谣、诬陷起方玄昌仍然毫不手软。这世界上有一小部分人是天生没有良知的,你对他好,他只会觉得你傻、可以利用。如果不是现实中遇到,很难想象世界上真的有这种毫无良知、坏透的恶人。

 

美国法庭要求证人作证前宣誓只说真话,只要做了伪证,不管有没有造成后果,都是妨碍司法公正,是重罪。而中国法庭没有这个要求和法律责任,虽然中国也有伪证罪,但只限于刑事案重要证据的造假,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通常不会被追究。所以王志安找的证人吴兴川、景涛、陈涛可以肆无忌惮地出庭做伪证,肆意造谣、污蔑、诽谤而不用担心受到处罚,最多是受道德谴责,但对毫无良知的习惯性说谎者,谴责有啥用?这种证言有啥意义?

 

2016.9.3.

 

从王宝强夫妇的加州房产说起

2016年8月19日星期五

近年来国内明星、高官都喜欢在美国买房,尤其喜欢在加州买房,或者是作为投资,或者是准备移民,或者是为了子女来美国留学,或者是作为度假房,或者是到美国生孩子顺便买一套房住着……但是在美国买房有个“坏处”,房产记录都是公开可查的。近日国内电影明星王宝强跟妻子马蓉闹离婚,起诉书里提到在洛杉矶有一处房产,马上就被人查了出来公布在网上,还有人惋惜这个房子买亏了。

 

新浪微博有个认证的SLPD圣利安祖市警察局账号也来凑这个热闹,发了条长微博说:“从洛杉矶县府纪录资料办公室(LA Ccounty Record Office)显示,王宝强马蓉夫妇在巴沙迪那的房产上特别注明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附加条款‘with the right of survivorship’,意思是房子虽然为夫妻二人共同拥有,但只给活著的人,如果其中一方发生意外,另一方会无条件成为这套房产唯一产权人。……通常夫妻合伙购房,极少写上这一附加条款。若没有这一条款,而男方发生意外,男方在这套房子中本享有的一般产权通常会和老婆、孩子一同分享,而且如果男方父母也要来分房产,‘这件事就会变得很乱、很麻烦’,但加上这一点后,孩子与男方的父母就完全不必动心思了,‘没有任何争议空间,房子100%属于女方,就算男方另立遗嘱,写明要将房子给父母,遗嘱都无效’。 ”

 

暗示加这条“不同寻常”的条款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马蓉想在王宝强死后独占房产。圣利安祖市是加州旧金山附近的一个小镇,以警察局的权威发布这一消息和暗示,让人不能不信,国内各个媒体例如财经网、京华时报、今晚报、观察者网等纷纷转载,惊叹“不同寻常”。有人称之为“死亡条款”,还有人联想到王宝强曾经遭遇车祸,认定是马蓉为了独吞房产搞的未遂谋杀(其实该车祸发生于买房之前)。新浪猛推这条微博,一天之内转发几万次。

 

其实这是个谣言:不是说王宝强夫妇的房产契约上没有这个附加条款,而是这个附加条款并非“不同寻常”、“通常夫妻合伙购房,极少写上这一附加条款”。恰恰相反,夫妻在加州买房,通常都会在契约上加上这一附加条款。

 

美国各个州关于房产的法律规定不太一样。加州是所谓“共同财产”(community property)州,也就是说,除非特别声明,夫妻购买的房产属于夫妻的共同财产,双方具有同等产权。但是如果夫妻有一个先去世怎么办呢?他或她的那一半房产就成了遗产,要由配偶或子女继承。继承遗产在美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要做遗产公证(probate),很费时间,如果遗产价值很高,还要交遗产税。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大部分夫妻在买房时,就在房契上附加一个条款“生存者权利”,意思是如果夫妻有一方先去世,那一半的产权就自动转为活着的一方所有,这样就不用做遗产公证、交遗产税。等夫妻双方都死了,房产才整个变成了遗产,才要做遗产公证、交遗产税。例如王宝强前老板冯小刚在洛杉矶的房产,契约上也是写着“带生存者权利的共同财产”,难道冯导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也有的夫妻在买房时,改变法律推定的“共同财产”属性,而改成“联合拥有”(joint tenancy),黄健翔在洛杉矶的房产就属于这种。联合拥有的意思也是夫妻双方具有同等产权,而且不必声明就自动具有“生存者权利”,和“带生存者权利的共同财产”类似,区别在于“联合拥有”形式可以被一方随时改变,而且在一方死后卖房时纳税方面可能有点吃亏。所以如果咨询律师,一般会建议采用“带生存者权利的共同财产”这种形式。不过,“共同财产”形式只有夫妻才能用,而“联合拥有”形式不是夫妻也能用。夫妻或非夫妻一起买房还可以采用“共同拥有”(tenancy in common)的形式,双方的产权可以不均等,一方死了也不会自动把产权转给对方。

 

总之,夫妻在加州买房,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带生存者权利的共同财产”和“联合拥有”,二者都是有“生存者权利”的,都是“如果其中一方发生意外,另一方会无条件成为这套房产唯一产权人”的,这是最为常见的,而绝不是“不同寻常”、“极少写上这一附加条款”的。

 

SLPD圣利安祖市警察局微博为什么要散布这一虚假信息,暗示马蓉阴谋独占房产呢?新浪微博上很多认证官微是假的。不过这个官微曾经在圣利安祖市聚会上做过推广活动,其小编晒过推广活动上跟该市市长、警察局局长的合影,看来是获得该市警察局认可的官微。从合影看,一男一女两个小编未穿警服,不像是警察局员工,大概是当地两个华裔平民承包了警察局微博。这两个华裔虽然在加州,大概没有买过房,或者没有以夫妻身份买过房,也不会上网搜搜资料,就大惊小怪地发布了信息,以加州警察局的权威身份误导了中国网民。这是很没有职业道德的,甚至可能引发诉讼、索赔,无疑有很多中国网民因为这条微博认定了马蓉阴谋谋害丈夫。而中国媒体连简单的查核工作都不做,就信以为真,帮着传播谣言,同样没有职业道德。

 

在我纠正之后,SLPD圣利安祖市警察局微博小编一方面悄悄删掉了这一谣言而不做任何澄清,一方面火速点赞“堂堂央视记者”王志安对我的诽谤,让人觉得其小编简直就是承担着败坏美国警察形象的使命。至于那些转发这一谣言的媒体,也未见有哪家做了澄清,没事一般继续转发其他谣言,这倒是中国媒体“联合拥有”的特色。

 

201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