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的存档

《谷物大脑》的真相

2016年10月14日星期五

人们把米饭、面食这些谷物食品叫做主食,因为它们是我们每餐都要吃,而且往往是吃得最多的一类食品。谷物主要是提供淀粉这类碳水化合物的。淀粉在消化道里消化成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里。葡萄糖为我们人体提供了生命活动必须的能量。大脑监测到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足够高以后,知道有了足够的能量,就会让人产生吃饱了的感觉。所以吃主食最容易填饱肚子。在食物缺乏的年代,进餐的首要目的是获得足够的能量,谷物就成了最重要的食物,所以我们中国人才把进餐叫做吃饭。

 

然而最近国内风行一本从美国引进的“健康”读物《谷物大脑》,却声称根据“进化理论、现代科学和生理学”,谷物以及水果和其他碳水化合物能对大脑造成永久的伤害,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慢性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癫痫、运动障碍、精神分裂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各种与大脑相关的疾病,而且还会加快身体的老化进程,人们关心的肥胖、关节炎、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都跟这有关系。说得极其恐怖,然后“提供了一条光明的、充满希望的讯息”:吃极低的碳水化合物(每天不超过60克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一份水果的量)、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饮食是预防脑部疾病和慢性病的理想方案。

 

该书声称这些观点“都以最受推崇的、最新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不仅仅令人大吃一惊,而且无可争辩地确凿无疑”。它的确令人大吃一惊,但是绝非无可争辩地确凿无疑。恰恰相反,它与主流医学界、权威科学机构的建议背道而驰。主流医学界推荐的均衡饮食方案中,谷物和水果都是主要的食物类群,每天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大约占了食物能量的一半。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得太少,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要找新的能量来源。除了把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还会分解体内储存的脂肪作为能源。脂肪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物质叫做酮体。血液中如果酮体含量太高,就会出现酮体中毒的症状,会恶心、头疼,还会有口臭。这种口臭的味道不是因为口腔不卫生产生的,而是酮体的味道。葡萄糖是维持我们大脑正常运行最好的能源,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葡萄糖,被迫改从酮体获得能量,功能就会受影响。所以酮体中毒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会变得很暴躁。这是大脑在提醒你,赶快给我葡萄糖吃。可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反而会对大脑功能造成伤害。膳食中的胆固醇是否会有害健康目前还有争议(参见方舟子《胆固醇被平反了吗?》),但是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却没有争议。该书推荐的低碳水化合物、高饱和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其实是极不健康、有害身体的。

 

但是,主食如果吃得太多,获得的能量超出了生命活动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转化成脂肪在体内储存起来,人就会逐渐变得肥胖。肥胖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增加了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即使获得的食物能量没有超出消耗的能量,人没有变肥胖,但是如果在饮食结构中主食占的份额太多,血糖浓度偏高,也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那么一天吃多少主食合适呢?这取决于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活动程度。如果你是一个青年妇女,那么你一天需要的主食大概是750毫升,相当于6片面包,或者3小碗米饭。如果是小伙子,每天多250毫升,也就是1000毫升,相当于8片面包,或者4小碗米饭。当然,如果你运动量比较大,那就要多吃点。如果年纪大,那就要少吃点。此外还要注意,主食要尽量吃全谷的,每天吃的主食至少要有一半是全谷物。把谷粒的壳去掉以后剩下的完整种子,包括了谷皮、谷胚和胚乳这三部分的,就叫全谷物,比如糙米、黑米、红米、小米、燕麦、荞麦、全麦面粉、玉米面、爆米花都是属于全谷物。如果把谷皮和谷胚也去掉了,只剩下了胚乳,那就属于精制的谷物。精制的谷物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白大米、白面粉,它把谷皮和谷胚都去掉了,剩下的胚乳基本上都只是碳水化合物了。而全谷物由于保留了谷皮和谷胚,除了碳水化合物之外,还有其他对我们身体很重要的营养素,包括B族的维生素、铁、锌、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等。而且吃全谷物的话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就没有那么快,这样血糖就不会一下子升得很高,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然而该书却声称主流医学界的这些建议属于“外行人的教条”,涉及“企业的既得利益”,要人们摒弃。那么该书的作者是怎样一个内行人和超脱既得利益的高人呢?该书对作者戴维·珀尔马特(David Perlmutter)的介绍是“一名具有专科医师资格的执业神经科医生”、“在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珀尔马特博士是世界公认的权威”。很多读者相信他,就是被这些光环所迷惑,以为他们接受到的是一个世界公认的权威提供的科学信息,那么,挖一下这个作者的底细,是很有必要的。

 

珀尔马特于1981年获得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该校的医院做了几年住院医,于1987年获得行医执照后在佛罗里达州自办私人诊所行医。他的本行是神经外科,受的是神经外科手术训练,与营养学没有关系。在当了十几年神经科医生之后,自1996年起,他开始以“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的权威自居,发表演讲、文章、出书推销他对这个问题的独特观点。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当然可以转行从事营养学研究,但是学术研究成果首先应该写成论文经同行评议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珀尔马特也知道这一学界常识,在其英文简介中介绍自己:“在世界医学文献中大量地发表学术成果,论文发表在《神经外科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南方医学杂志》(The Southern Medical Journal)、《应用营养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Nutrition)和《神经学档案》(Archives of Neurology)。”他列举的这四种期刊中,《应用营养学杂志》是一本早已停刊、各个医学文献数据库都不收录的非正规期刊,而他发表在另外三种期刊上的论文,都是他在学生时代发表的神经外科论文,没有一篇属于“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

 

在珀尔马特的详细英文履历中,他列出了他发表过的全部24篇“期刊论文”,但是这其中有10篇是他当学生时发表的神经外科论文,8篇是发表在推销另类医学的非学术期刊上的介绍文章,2篇是访谈,1篇是给《美国医学杂志》的读者来信,两篇发表在学术资质可疑的期刊上(包括上述《应用营养学杂志》)。其获得行医执照之后唯一一篇正规的论文是2009年发表的通过注射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临床试验研究。这篇论文的发表背景是:珀尔马特一直在鼓吹通过注射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声称他的病人经过如此治疗后效果极佳,有效率达到80~90%,于是南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学系研究人员与他合作做了初步的临床试验,发现没有效果。有趣的是,在这篇论文中珀尔马特是排在最后的最不重要的作者(不是通讯作者),然而珀尔马特在履历中却把自己的署名挪到第一,变成了最重要的第一作者。当然,他是不会告诉你这篇论文的结论是否定了他推销的疗法的,一直到去年他还在推销通过注射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

 

由此可见,珀尔马特从来就没有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任何“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他在这方面的资质和一个外行没有什么不同,他怎么就成了这个研究领域的“世界公认的权威”?不错,《谷物大脑》这本书在美国非常畅销,有不少非医学界的名人都相信、推崇它,但是这并不等于就让他成了“公认的权威”,否则中国自己的“养生大师”,例如张悟本,也出过极其畅销的书,也有过很多非医学界的名人推崇,是不是也成了“公认的权威”?

 

珀尔马特抨击主流医学界受到“企业的既得利益”的影响,其实他本人推销的种种另类疗法、健康方案才带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从2000年起,他陆续出版了几本“健康”类畅销书,同时配套推销相应的昂贵的独创疗法和各种保健产品,号称这些疗法、保健产品能够治疗、预防种种脑部疾病和其他疾病,疗效极其显著。可笑的是,他的这些畅销书的观点还互相矛盾。例如,他在2000年出的第一本畅销书《大脑复原.com》并不认为谷物是大脑的杀手,没有提倡要避免吃谷物,而是认为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胆固醇才是大脑的杀手,应该尽量避免,提倡最好的饮食是素食加鱼肉,这与《谷物大脑》所提倡的刚好相反。当然,我们应该允许他改变观点,问题是,在《大脑复原.com》和《谷物大脑》中,他都列举种种案例证明他的健康方案对预防、治疗脑部疾病效果极好,而这两种健康方案是截然相反的,那么你应该相信哪一种?

 

珀尔马特和中国那些前赴后继、风靡一时的“养生大师”其实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宣扬与主流医学界的建议格格不入的标新立异的另类健康观,都没有专业资质(更不要说是“公认的权威”),而且都有着商业利益。另类的观点当然未必就一定错,毕竟现在的主流观点有些也是从另类的观点演变来的。但是大部分另类的观点过去错、现在错、将来也还是错,特别是那些由没有专业资质的人提出的另类观点。如果有谁坚信自己的另类观点是正确的,那么首先应该是发表论文、出示证据争取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而不是急着向没有专业识别能力的大众推销,更不应该冒充是获得公认的专业观点。特别是在健康的问题上,更应该慎重,否则是把大众当成自己的另类观点的小白鼠。在健康的问题上去相信另类观点,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拿来给“养生大师”们做试验品,不管这些“养生大师”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2016.9.3.

 

(《科学世界》2016.10)

酸奶是个大骗局吗?

2016年10月13日星期四

耸人听闻的文章总是容易在网上传播,特别是那些跟健康有关的。这几天很多人都转给我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很吓人,《喝酸奶能长寿?全世界被他骗了100年,诺奖得主的惊世谎言造就万亿产业》,说是在上个世纪初法国出了一个大骗子梅契尼科夫,宣称喝酸奶能让人长寿,能活到2000岁,在欧洲掀起了喝酸奶的狂潮,他本人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瑞典皇家科学院还看走了眼,把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他。虽然梅契尼科夫本人并不长寿,71岁就去世了,但是喝酸奶骗局持续到现在。

 

炮制这样的文章才是个骗局。梅契尼科夫不是大骗子,而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被称为细胞免疫学之父。他在190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因为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和酸奶没有任何关系。他的确提倡过喝酸奶延年益寿,不过那是1910年他获得诺贝尔奖以后的事。他注意到当时有保加利亚科学家发现保加利亚有些地区很穷,却有很多长寿老人,他们有喝酸奶的习惯。保加利亚科学家还在酸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乳酸杆菌。梅契尼科夫就提出了一个学说,认为人会衰老是因为肠道里的有害细菌分泌毒素导致的,乳酸杆菌能够杀灭肠道里的有害细菌,是长寿的秘诀。如果能从小喝酸奶,就能活到人的自然寿命。梅契尼科夫认为人的自然寿命是100岁,他没那么弱智,说人能活到2000岁。梅契尼科夫提倡喝酸奶,自己也喝酸奶,但是并没有靠卖酸奶赚钱。实际上,在他去世两年后,世界上才有了第一家酸奶工厂。

 

梅契尼科夫关于衰老的学说是错误的,而且后来人们也发现保加利亚用来做酸奶的那种细菌没法在人的消化道里生存,不会给人体带来好处。但是也发现有别的类似细菌能在人的消化道里生存,对人体有益,这类细菌就被叫做益生菌。现在对益生菌的研究非常多,非常热门,可以说梅契尼科夫开创了这个研究领域。但是,口服益生菌产品,是不是就能在人体内起到保健作用呢?有的研究认为能,市场上因此出现了很多益生菌保健产品。但也有的研究认为吃益生菌没有用。总之,这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具体到酸奶,有些研究发现喝酸奶能够起到改善消化、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认为这和酸奶里头的乳酸杆菌有关。但是这些只是初步的研究。即使酸奶里头的细菌并不能起到保健作用,酸奶也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它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特别是钙,是很好的补钙食品。酸奶的营养成分和牛奶类似,但是酸奶里头的乳糖被乳酸杆菌转化成了乳酸,所以那些因为有乳糖不耐、喝不了牛奶的人,就可以改喝酸奶。

 

和牛奶一样,酸奶里的饱和脂肪对人体是有害的,所以应该选择喝低脂或无脂的酸奶。此外还要注意,市场上的酸奶为了掩盖酸味,往往是加了很多糖的,而吃糖是不健康的。所以要留意一下食品标签注明的成分,尽量选择无糖、少糖的原味酸奶,如果觉得这种酸奶不好喝,可以自己在酸奶里掺入水果,自制果味酸奶。

 

2016.9.23.

发烧会不会烧坏脑子?

2016年10月7日星期五

小孩一发烧,特别是发高烧,家长就很担心,会不会发烧时间太长把脑子烧坏了?有一家叫“科学公园”的所谓科普网站,发了国内一名医生写的一长篇文章,说发烧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有益的、生理性反应,不增加任何实质性损害,就是说,发烧本身烧不出疾病,更不会烧坏脑子。你读了这样的所谓“科普文章”,是不是从此就觉得可以对发烧放心了呢?

 

发烧本身的确不是一种疾病,但是它是疾病的症状,说明身体出了问题。我们平常见到的急性发烧,通常是因为病毒、病菌感染引起的。但是还有其他原因能够引起发烧,例如身体有关节炎之类的炎症,颅内出血,患有癌症,药物反应等等。所以发烧绝对不是什么生理性反应,而是病理性反应,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找出病因。有时候长期发烧三周以上又找不出病因,就把它叫原因不明发热。

 

病毒、病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可能是身体进化来的一种防御机制。理论上,体温高一些能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系统消灭病原体的效率,也能够抑制某些病原体的增殖。有一些实验发现,轻度的发烧能够让受感染的动物或病人康复得比较快。所以仅仅是在感染导致的、体温不那么高的发烧这一点上,可以说发烧虽然是病理性反应,但是对身体的康复可能有些益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一定要急着退烧。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发烧是有害的。由于发烧能够让心跳急速、呼吸加剧,那么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者有呼吸功能障碍的病人,发烧就会有风险。发烧能影响大脑的认知,对于老年痴呆患者,发烧也会有风险。所以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老年痴呆的病人,发烧往往是有害的,要考虑退烧。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感染引起的发烧通常无害。但是一旦体温超过了41摄氏度,那么就会对身体器官、组织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如果体温达到了42摄氏度,大脑神经细胞就会受到伤害,而神经细胞死了是没法再生的,也就是所谓烧坏了脑子。所以发烧超过41摄氏度是非常危险的,要立即设法把体温降下来,甚至要进行抢救。

 

一般感染引起的发烧很少超过41摄氏度,但是如果发烧了不及时散热,反而迷信民间疗法,盖被子捂汗,身体产生的热散发不出去,身体对体温的调节失灵,出现了所谓热射病,就有可能让体温超过41摄氏度,把脑子烧坏了。严重的感染,例如脑膜炎、疟疾、脓毒症,也有可能让体温超过41摄氏度。

 

所以发烧会不会烧坏脑子,关键是看体温有多高。一般感染引起的发烧,不用太担心,但是要尽量找出病因,随时测量体温变化。轻度的发烧不一定要退烧,但是一旦体温达到41摄氏度,就要采取降温措施,吃退烧药,或者擦温水、泡温水澡,但是不要用冷水、冰块降温,那样反而会刺激身体产生更多热量,也不要擦酒精降温,因为酒精能够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关键是,发烧了就要让身体产生的热量尽快散发出去,少穿衣服、吹风扇、开空调,千万不要捂着。

 

健康的问题,性命攸关,大家既不要迷信民间的疗法,也不要相信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害人伪科普,那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2016.9.29.

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培育的吗?

2016年9月29日星期四

最近在网上和微信朋友圈疯传着一个视频,一位正在卖葡萄的中年男子说:现在的无籽葡萄都是沾了避孕药,才变成无籽的,吃了对孩子不好,绝育。很多人看了这个视频,吓得不敢吃葡萄了。据说有些葡萄产地的葡萄因此滞销,销量只有平时的十分之一了,价格也下降了不少。

 

那个人说的话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人吃了避孕药能避孕,给葡萄抹避孕药不就能让葡萄不结种子吗?这么想的人忘了一个事实,葡萄不要说不是人了,连动物都不是。对人体能起到避孕作用的避孕药,对葡萄是完全无效的,不会有人傻到浪费金钱和时间去给葡萄抹避孕药的。

 

无籽葡萄在发达国家也非常常见,难道这些国家的监管部门也都腐败了,都不管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了?其实人类种植无籽葡萄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年前古罗马时期,那时候连人都没有避孕药可以用,更不要说葡萄了。无籽葡萄最初不是培育出来的,而是天然形成的,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了种子早早地停止了发育,只长出一点点种子就停了。所以无籽葡萄并不是真的完全无籽,而是种子非常小,吃不出来。古人偶然发现了有这么个无籽葡萄的变异,觉得非常好,吃葡萄不用吐籽,就想让它一直传下去。没有种子怎么传啊?很简单,采用扦插这种无性繁殖的方式就可以了。

 

有些无籽的水果品种,例如无籽西瓜,是要用秋水仙素这种药物进行处理才培育出来的。虽然无籽葡萄也能通过药物(不是避孕药)处理培育出来,但是市场上常见的那种无籽葡萄不是,它是一个天然的无籽品种,不需要用任何药物处理就是无籽的。不过无籽葡萄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果实很小。这是因为葡萄的种子在发育过程中,会分泌一种叫赤霉素的生长调节剂,它能刺激果实长大。但是无籽葡萄的种子早早停止发育了,不分泌赤霉素了,果实就长不大了。为了克服这个缺陷,现在在种无籽葡萄时,都会在它开花时喷上或抹上赤霉素,这样葡萄果实就可以长得很大。赤霉素是葡萄自己就会分泌的生长调节剂,使用的剂量很小,是不会对人体有害的,而且是在开花的时候使用的赤霉素,等到葡萄结果成熟上市,赤霉素已经没残余了。那个果农可能就是误把赤霉素当成避孕药了,以为给无籽葡萄的花抹赤霉素是在抹避孕药,其实有籽葡萄也能用赤霉素来刺激果实增大。

 

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还是不放心,还不敢吃无籽葡萄,那么你也别吃葡萄干了,因为葡萄干通常都是用无籽葡萄做的。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类似的谣言,导致水果降价,大家还不如乘机多买些水果吃。

 

2016.9.8.

牛奶究竟应该喝全脂还是脱脂?

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

全脂牛奶比脱脂牛奶好喝,但是我们又经常听说全脂牛奶不健康,脱脂牛奶才健康,所以很多人就牺牲了美味,坚持喝脱脂牛奶。但是最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发了一条微博说,若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喝脱脂牛奶并不更有利于控制体重,并引用了一篇最新论文说,喝低脂奶让人不觉得饱,人们会吃更多的淀粉食物来弥补,不如直接喝美味的全脂牛奶和全脂酸奶。范志红号称是做健康科普的专家,比如曾经入选中国科协评选的2015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相信她的人很多。她这条微博一发出,很多人就纷纷表示以后要改喝全脂牛奶了。

 

首先需要指出,范志红引用的那篇论文并没有她说的那些内容,她很可能读不大懂英文论文。关于喝的牛奶的脂肪含量,与体重的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我找到了两项,都是在2006年发表的。一项是美国的研究,他们发现对男人来说,吃奶制品的多少总体来说和体重的增加没有关系,但是吃脂肪含量高的奶制品的男人,吃得越多,体重也越重。另一项是瑞典的研究,研究的是中年妇女,他们也发现吃奶制品的多少总体来说和体重的增加没有关系,但是喝全脂奶制品的中年妇女,吃得越多体重反而增加得少。可见这两项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为什么会这样,并不清楚。

 

其实范志红引用的那篇论文,里面也有类似的内容,其结果也是喝牛奶多少和体重增加没有关系,但是吃全脂奶酪会增加体重,而吃低脂奶酪则会减轻体重,刚好跟范志红说的相反。

 

可见喝脱脂牛奶究竟是不是有利于控制体重,还只有初步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假如某一天,有很确切的证据证明了喝脱脂牛奶的确并不能帮助控制体重,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地喝全脂牛奶,不再喝脱脂牛奶呢?不是的。牛奶中的脂肪主要是饱和脂肪酸,有非常多的证据证明摄入饱和脂肪酸对健康有不利的影响,主要是能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应该尽量少摄入。也就是说,之所以提倡喝脱脂牛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控制体重,而是为了减少摄入饱和脂肪酸,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美国农业部每隔五年就要发布一份膳食指南,是美国医学界专家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制定的,其中一直是提倡吃无脂肪、低脂肪的奶制品的。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2015-2020年膳食指南,也继续提倡吃无脂肪、低脂肪的奶制品,并没有改变。可见提倡吃无脂肪、低脂肪的奶制品,是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作为健康科普专家,范志红应该科普科学界主流观点,不要标新立异耸人听闻,误导相信她的普通公众,这会带来健康的风险。

 

2016.9.10

牙线洁齿有用吗?

2016年9月14日星期三

美国牙医建议人们每天坚持要用牙线清洁牙齿至少一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以前是没有这种习惯的,市场上也没有牙线这种产品。我是二十多年前到美国留学后才知道有牙线这种东西,每次回国都要带很多牙线备用。近年来中国牙医也推荐使用牙线,中国市场也开始有牙线卖了。牙医推荐使用牙线的理由是,牙齿的两侧是牙刷刷不到的,用牙线可以帮助去除那里的菌斑,预防龋齿。

 

但是最近牙线的使用却在美国遭到了质疑,让人想起网上的一句俏皮话:我们乡下人吃得起肉了,你们城里人又说吃肉不好了。美国政府每隔五年就要出一版《美国人膳食指南》,美联社记者注意到,《美国人膳食指南》以前的版本推荐使用牙线预防龋齿,但是最新的2015年版却没有这方面的推荐。于是美联社发表长篇报道,说由于没有证据证明牙线对保护牙齿有用,美国政府不再推荐使用牙线;并且暗示美国牙科协会之所以推荐使用牙线,是因为有利益关系,牙线虽然便宜,但是市场很大,牙科协会能够从中收取认证费。这当然引起了美国牙科协会的不满,向美国卫生部求证。美国卫生部就给美国牙科协会发了一份声明,说最新版的《美国人膳食指南》虽然没有提及使用牙线,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使用牙线不是保持口腔健康的重要部分。

 

其实美联社在这里摆了个乌龙。以前的《美国人膳食指南》在建议减少摄入糖分保护牙齿的时候,还顺便提到通过饮用加氟的水、刷牙和使用牙线来预防龋齿。最新版的《美国人膳食指南》没有关于牙齿卫生的内容了,不仅没有提到使用牙线,也没有提到饮用加氟的水和刷牙,那么是不是能够说美国政府不再推荐饮用加氟的水和刷牙呢?显然不能这么说。

 

不过美联社有一点说得倒也没错,目前推荐使用牙线的证据不是很充分。要证明牙线有没有效果,是要做临床对照试验的。牙线虽然使用了一百多年,对它的研究却不是很多。有些证据表明它对减少牙龈发炎有效果,还有比较弱的证据表明它能减少牙齿上的菌斑,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它能预防龋齿。综合起来看,可以说推荐使用牙线的临床试验证据是比较弱的。这不是说使用牙线没用,而是说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它有用。临床试验证据弱,指的是参与临床试验的人数太少,持续的时间太短,所以试验结果比较没有说服力。但是要搞大规模的、长时间的临床试验,是很花人力也很花钱的。牙线和药物不一样,专利保护早就过期了,搞大型的临床试验无利可图,而对一种已经使用了一百多年的生活习惯,证明它有用也出不了名。所以科研人员就没有动力去做大型临床试验来证明它的确有效。

 

牙线使用不当的话会导致牙齿特定部位的磨损,还可能损伤牙龈。不过这种风险很低,而牙线又很便宜,使用它至少能去除牙缝的食物残渣,减少牙齿菌斑在理论上也说得通,所以权衡利弊,牙医还是推荐使用牙线。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用喷水来冲洗牙齿,也能起到牙线的作用,而且还没有牙线使用不当带来的风险,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它来代替牙线。

 

2016.8.25.

“富氧水”和“富氢水”有没有保健作用?

2016年9月7日星期三

有一个笑话说,世界上有一种叫一氧化二氢的化学物质,它具有很多危害,例如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促进泥土流失、引起温室效应、导致腐蚀、吸入呼吸道会致命、皮肤长时间接触它的固体形式会导致严重损伤、它的气体形式能引起严重灼伤、能在肿瘤细胞中找到、污染了全世界的河流湖泊等等,但是政府和企业却无视它的危险,还在大量地使用……有些人因此呼吁禁用一氧化二氢。

 

学过初中化学就知道,所谓一氧化二氢指的就是水,是根据水的分子式起的“雅号”——不是水的化学名称,水的化学名称就是水。一个水分子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对水进行电解,就会释放出氧气和氢气。但是在通常状态下,水是不含有氢气的,含有少量的氧气,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会溶解在水里。也幸亏水中有氧气,鱼类才能生存。

 

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水里的氧气对人体健康有益,如果人为增加水里氧气的含量,就会对人体起到保健作用。市场上因此有所谓的“富氧水”,通过加压的方式往水里注入氧气,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再密封起来销售。国内有一家著名的饮料集团就在推销“富氧水”,在其广告中先是描述了人体缺氧的种种害处:

 

“你是否有想到?很多压力可能是因为‘缺氧’导致的?现代科研表明,人体摄入的氧气不足,血液中的氧分压过低,血红蛋白处于不饱和状态,各部分组织的细胞就会由于供氧不足出现一定的变化和损伤。当轻度急性缺氧时会表现出头痛、激动、记忆力下降,慢性缺氧时表现疲劳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缺氧时表现出烦躁、惊厥、昏厥等问题,加上本来就很大的生活压力,导致了全社会‘你有压力,我有压力’的局面。”

 

然后声称喝“富氧水”能解决身体缺氧问题,而且还能抗疲劳、延缓衰老、保护肺部呢:

 

“基于‘喝氧’的研究,该团队研究结果表明,口服高氧液可明显改善缺氧反应,且口服比静脉输注维持时间更长,并认为“高氧液进入消化道后,溶解氧可直接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人体组织,提高血液氧含量以维持全身各种器官机能的需要”。同时,该团队研究结果还表明,口服高氧液还具有显著的抗疲劳、加速体内自由基清除(延缓衰老)、对肺损伤有保护作用等健康益处。”

 

人的生存、健康当然离不开氧气,去高原、高山旅游的人都对此深有体会。空气中氧气占了21%,不管是在海平面还是在高山,都是这个相对含量。但是在高山上,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相对含量虽然不变,绝对含量却减少了。到海拔2500米时,空气中氧气的绝对含量只有海平面的75%,有些人就会开始出现高山反应。我们身体需要的氧气,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运输的。长期在高原、高山缺氧环境中生活,身体会做出适应,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或者增加血红蛋白的浓度,提高了身体供应氧气的效率,就不会觉得缺氧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暂时出现缺氧状况。例如身处密闭狭小、人群密集的空间,或者蒙头睡觉,氧气消耗后,没能从外界及时获得补充,空气中氧气的相对浓度下降,氧气的绝对含量也减少了,这时就有可能导致身体缺氧。根据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署的说法,当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19.5%时,就属于缺氧环境,身体组织未能获得足够的氧气来维持正常功能,在活动时就会开始出现缺氧症状,例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思维和动作迟钝。当氧气含量低于16%时,即使是在静止的状态下,也会出现这些缺氧症状。氧气含量低于10%时,会出现恶心、呕吐、没精打采甚至昏迷。在氧气含量低于6%时,会出现抽搐、窒息、心跳停止。所以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署要求在工作环境中氧气含量不能低于19.5%。要避免缺氧,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做好通风。

 

另一方面,处在富氧的环境中却未必对身体有特别的好处。上述饮料公司声称额外摄入氧气能抗疲劳、加速体内自由基清除以延缓衰老、保护肺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日本名古屋大学综合保健体育科学中心教授石田浩司等人在2006年做了一个实验,让10名男生在不同的日子里分别饮用350毫升普通水和氧浓度为普通水4倍的富氧水,而且不告诉学生他们喝的到底是哪一种水。之后学生们被要求运动15分钟,然后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饮用这两种水后,生理指标并未出现差异。实际上,体内自由基是氧化产生的,要清除自由基的话应该是靠抗氧化剂,氧气不仅清除不了自由基,反而能产生更多的自由基。

 

用简单的科学常识就可以知道富氧水有益健康的说法是无稽之谈。上述饮料公司声称其富氧水溶解氧含量在100mg/L左右,达到普通饮用水的6-10倍。这么高的溶氧量是通过向水中加压打入氧气达到的,在打开瓶盖喝水时,额外的气压消失了,多溶的氧气会从富氧水中跑出来,不过这有一个过程,如果你立即喝水,总还能多喝下一些氧气。我们的消化道是用来吸收营养素的,不是用来吸收氧气的,喝下去的氧气能否由消化道有效地吸收,本来就值得怀疑。退一步说,假定富氧水中的氧气全被喝下去了,而且完全被吸收进了体内,就会对人体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吗?不会,我们人类不是鱼,不靠从水中吸收氧气,而是通过呼吸吸收氧气。一个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大约呼吸16~20次,吸入氧气量大约是250毫升,等于360毫克氧。也就是说,你多做几次深呼吸,吸入的氧气量就比得过一升富氧水中的溶氧量了,水中那点氧气对人体来说微不足道,毫无价值。

 

近年来除了富氧水,又出现了富氢水。水里天然就含有氧气,但是不含氢气,必须完全靠人工才能制造富氢水。通常的做法是在水中加入镁棒,镁和水发生反应,产生氢氧化镁和氢气。这么折腾干什么呢?富氢水的广告声称,喝富氢水可以排毒、养颜、延缓衰老、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力,可以远离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是神奇之水。其“科学原理”是,活性氧产生的自由基是生命杀手,是万病之源,而富氢水中的氢能够清除自由基,当然就能包治百病了。这跟卖富氧水说的恰好相反,不知有没有哪家公司既卖富氧水又卖富氢水,来个左右互搏?

 

富氢水要比富氧水有更多的“科学依据”。近年来的确有不少的研究声称摄入氢对人体有种种好处,用来预防或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癌症、炎症、过敏、感染、损伤、中毒等等,以及抗衰老、提高运动能力等,总之,你能想到的疾病和保健作用,几乎都有人声称用氢能够预防、治疗、改善,简直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然而,这些研究几乎全都是在几所不那么著名的大学、研究机构工作的日本人和中国人做的,发表在低档次的学术期刊上。让推销富氢水的人津津乐道的是有一篇发表在了《自然·医学》这份著名的期刊上,是日本人在2007年报道的。他们在体外培养细胞,发现氢能够减少细胞里的自由基,又发现氢能够减轻大鼠脑部的氧化损伤。其实其他有关氢的保健、治疗作用的研究与此相似,主要都是体外细胞、动物模型实验,也有少量的小型人体试验。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就应用于人体,小型人体试验也不能作为疗效的证明。要证明疗效需要有大型的随机、对照、双盲人体临床试验。也就是说,关于氢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虽然不少,但是在现在最多只能算是初步的研究,关于氢的种种好处的声称,仍然值得怀疑。

 

这些研究大多是让动物和人吸入氢气,或者是注射含氢的生理盐水,而不是喝富氢水。那么,即使氢真的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的话,富氢水里的氢是不是能被人体有效地吸收、利用,就很值得怀疑了。实际上,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就会产生氢,每天产生的氢气超过了一升。在常温常压下,氢气的溶解度为1.83%,也就是说100毫升的水能溶解1.83毫升的氢气。人体肠道细菌每天产生的氢气相当于50多升富氢水中的氢气的量,喝富氢水摄入的那点氢气与其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人体能够通过肠道有效地吸收、利用氢气的话,你也没有必要去喝富氢水,肠道里的细菌已经替你大量地制造氢气了。

 

和很多保健品一样,富氢水的“科学理论”基础是自由基对人体有害,清除它就能预防、治疗疾病。自由基是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虽然它们会对生物分子、细胞造成损伤,但是也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没有自由基或自由基过少,生命活动将会停止。自由基还能抗感染、杀死癌细胞。所以自由基并非一无是处,非要把它赶尽杀绝不可。人体自己能够清除自由基,蔬菜、水果等食物含有的抗氧化剂也能帮助人体清除自由基,所以没有必要通过吃保健品来清除自由基,何况把自由基清除得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

 

市场上号称具有保健、治疗作用的水产品还不少,例如小分子水、碱性水、频谱水、等离子水等等,五花八门,其“科学原理”都很荒唐,其效果更不可信。只要是符合卫生、饮用标准的水,就是对人体有益的好水,没有必要幻想能通过喝水达到不可能达到的神奇效果。

 

2016.8.8.

 

(《科学世界》2016.9)

 

 

被蛇咬了怎么办?

2016年8月30日星期二

有一个叫“科学公园”的所谓“科普”网站,发了一篇教读者怎么荒野求生的文章,说是如果在野外被毒蛇咬了,心狠手辣用火烧伤口非常有效。据说其原理是蛇毒都是蛋白质,蛋白质遇到高温会分解,因此被咬后迅速烧肉,或者用烧红的刀子扎进伤口,是个很有效的解毒方法。

 

其实这是一个很没效而且危险的做法。蛇毒遇到高温会分解没错,但是前提是要让蛇毒都能受到高温处理,火烧伤口并不是把蛇毒放进烧杯里加热煮沸,烧不到的地方是不会让蛋白质分解的。毒蛇的毒液一旦注入了体内,就会迅速向四周扩散开去,即使把伤口烧焦烧烂了,也不可能把蛇毒都消灭掉,反而造成严重的烧伤。

 

民间还有一些处理毒蛇咬伤的做法,也都是害处大于益处,例如割破、挤压伤口把蛇毒挤出来,或者用嘴把蛇毒吸出来,给伤口敷号称能抗蛇毒的草药,用冰块敷伤口,等等,这些做法,都没有效果,反而会帮助蛇毒在体内扩散,或者会造成伤口受细菌严重感染。以前医学界还建议过在伤口的上方紧紧地绑上止血绷带,不让蛇毒随着血液循环。但这样做很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导致截肢,所以现在医学界是反对这种做法的。

 

那么在野外被毒蛇咬了怎么办呢?首先不要心慌,要保持冷静。咬你的可能并不是毒蛇,是毒蛇的话咬人也不一定会注射毒液,有的毒蛇咬人有大约一半的可能没有注射毒液。即使你被注射了毒液也不是说马上就会被毒死。有的毒蛇咬人号称毒性发作很快,说是几分钟就会死人,但是实际上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从被毒蛇咬伤到死亡要经过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你有足够的时间得到有效的治疗。现在被毒蛇咬死的,基本上都是没有条件接受正规治疗,或者拒绝接受治疗的。

 

所以被蛇咬了以后,要立即叫救护车。如果没法叫救护车或救护车来不了,要立即往医院送。注射抗蛇毒血清是唯一有效的解毒方法。即使医院没有相应的抗蛇毒血清,也可以通过对症做保守治疗增加生存的机会。在等待救助或送往医院的途中,尽量不要移动身体,特别是不要移动被咬伤的部位,让伤口处在低于心脏的位置,这是为了延缓蛇毒随着血液、淋巴液扩散到全身的速度。如果咬在手上,拿掉戒指、手镯、手表;如果咬在脚上,脱掉鞋,这都是为了避免一旦伤口浮肿取不下来。如果可能,给咬人的毒蛇拍张照片,或者带上已经被打死的毒蛇,这样有助于医生鉴定毒蛇。如果蛇没有死或跑掉了,就不要试图打死它了,那样会有被咬到的危险。

 

如果咬人的毒蛇是眼镜蛇类的毒蛇,它们的蛇毒是神经毒素,有迅速导致呼吸麻痹、窒息死亡的危险。这时候可以采用缠绷带固定的方法来延缓蛇毒的扩散,具体的做法是用绷带把受伤的那条腿从脚趾头到大腿根一圈圈缠绑,紧贴脚放一根夹板,再缠绑一遍。如果是手被咬到,与此类似。

 

当然,最好是别被蛇咬到。被蛇咬到基本上都是无意中踩到、抓到蛇,或者有意挑逗蛇导致的,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减少被蛇咬到的概率。被蛇咬伤的部位大部分是脚的膝盖以下。在有蛇出没的地方,穿上高帮的鞋或靴子,以及穿上长裤,就可以避免大部分蛇咬。尽量在路上走,看清路面,不要跑,不要钻草丛或灌木丛。跨越岩石、木头时不要一脚跨过去,下面可能躲着蛇,而是要先站上去,看清了再落脚。手抓树枝的时候要看清,不要误抓到蛇。如果遇到了蛇,不要靠近,更不要挑逗,小心地后退两大步。你不是蛇的猎物,蛇没有必要冒险进攻,只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你的。不要迷信有什么驱蛇药能够让蛇不敢接近。市场上有很多所谓驱蛇药,号称撒在地上蛇就不敢来。美国有专家对它们一一做了实验,发现基本都没有效果,只有用蛇的天敌王蛇的蛇皮和獴的尿液做的驱蛇药有效,但是持续的时间很短,并不实用。

 

    了解一下所在地方的蛇类分布,知道当地哪些蛇有毒哪些蛇无毒,也是很重要的。“科学公园”那篇文章说无毒蛇怕人毒蛇不怕人,这也是无稽之谈。没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能够区分毒蛇和无毒蛇,有些无毒蛇也进化成了跟毒蛇长得很像。但是记住当地一些著名毒蛇的特征还是可能的。比如在我生活的加州,本地的蛇除了响尾蛇,都是没有毒的,而响尾蛇是很容易辨认的。所以在加州如果不是被响尾蛇咬到,就知道不会中毒了。但是即使被无毒蛇咬到,也不能掉以轻心,也要尽快去医院处理伤口,避免细菌感染。

 

2016.8.18.

 

 

 

运动会损害膝盖吗?

2016年8月22日星期一

我住在山下,几乎每天都要花一个半小时去爬一趟山当作锻炼身体,美国人之所谓hiking(野外远足)。按手机自带软件的测算,我每走一趟,共15000步,10公里,相当于爬70层楼高。有一些人担心,每天都这么走,膝盖受得了吗?更有人言之凿凿,某某年轻时喜欢爬山,年老膝盖就得了关节炎。最近在网上流传一篇北医三院医生写的文章,也说爬山对膝盖不好,会对膝关节造成损伤,最好不要爬山。

 

关节炎极为常见,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报道,18岁以上的美国人有22.7%患有关节炎,年龄越大,患病比例越高,65岁以上的美国人有一半患有关节炎。身体最容易出现关节炎的部位是膝盖。几乎一半的美国人早晚都会得膝骨关节炎,肥胖者会得膝骨关节炎的比例则高达三分之二。中国人的关节炎问题可能更严重,但缺乏较准确的数据。有人估计在中国大陆6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达50%,75岁以上的人群中则达80%,目前有一亿关节炎患者。所以喜欢爬山的人,难免有很多后来膝盖会得关节炎,然后就很容易把病因归咎于爬山。

 

关节炎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是关节发生了退行性病变所致。关节软骨里没有血液供应,没有血液细胞来帮助修复受损伤的组织,所以关节软骨一旦受损伤就很难修复。由于损伤或反复的撞击让关节软骨磨损越来越厉害,变得越来越薄,最终关节两头的骨骼失去了软骨的缓冲,直接撞到一起,就出现了关节炎。人们想当然地以为,下肢的运动会压迫膝关节,磨损关节软骨,长期下去,必然会出现骨关节炎。

 

这种想法低估了关节的适应性。在正常情况下,施加在膝关节上的力大部分被肌肉吸收,剩下的部分则分散到骨上,并不被软骨吸收。如果发生了损伤、错位、肌肉功能障碍或半月板被摘除,力才分散到软骨上,导致软骨磨损。那么运动是否会导致关节软骨磨损?

 

运动能否损伤膝关节,与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大小有关系,不停地加大压力,当然最终膝关节会承受不了。那么这个压力有多大呢?实验表明,人的关节软骨能够承受25兆帕的压强而没有出现明显的损伤,压强超过25兆帕后,会导致骨细胞死亡和软骨出现裂缝。这样的力量已足以导致股骨骨折,也就是说,还来不及影响到关节,骨头先就断了。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外力只达到导致骨折所需的力的一半时,也能使关节软骨的某些地方承受的压强超过25兆帕。不过,在一般的运动中,如果关节没有受到意外的创伤(例如摔伤、撞伤),是达不到这么大的力的。

 

在关节没有受创的情况下,长期的运动反复地给关节施压,是否会导致关节软骨的磨损呢?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适度的运动不仅不会损害关节,反而能保护关节。例如,让狗每天跑4千米,每周跑5天,持续40周后,发现它们的关节软骨不仅没有受磨损,软骨厚度、蛋白聚糖含量反而增加了。蛋白聚糖是一类和多糖相结合的蛋白质,它们是软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吸附水分起到润滑关节的作用,蛋白聚糖含量增加说明运动后关节得到了改善。但是如果增加运动量,让狗每天跑20千米,每周跑5天,持续15周,则它们的软骨厚度、蛋白聚糖含量都下降了。不过,让狗每天跑40千米,持续一年后,这些狗并没有出现退行性关节病。这表明虽然长期的高强度重复运动会让关节软骨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但是这可能是一种适应性,未必是骨关节发生退化的征兆。

 

当然,动物实验的结果未必能应用于人类。但我们没法拿人来做这种实验,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对退役运动员进行跟踪调查,看看他们是否比一般人更容易患骨关节炎。这与退役运动员原来从事的体育类别有关系。对117名男性退役高水平足球、举重、赛跑、射击运动员(45-68岁)做X光照相检查的结果表明,原足球和举重运动员更容易患膝骨关节炎。举重运动员容易患膝骨关节炎可能与他们体重比较重有关。已知体重超重、肥胖是膝骨关节炎的重要风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膝关节要一直承受比较重的负荷而容易受损,但是研究发现体重超重、肥胖的人的其他与受重无关的关节例如手部关节也容易得关节炎,说明还有别的原因与之有关(例如脂肪细胞会释放导致炎症的细胞因子)。足球运动员容易患膝骨关节炎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膝盖容易受伤。足球运动员患膝骨关节炎的风险是一般人的5倍。有的研究发现,在退役顶级足球运动员中,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高达60%~80%。其他接触性体育项目运动员也有类似的高风险,例如膝部受过伤的美国橄榄球运动员在退役10~30年后超过80%患有膝骨关节炎。

 

长跑不是接触性体育项目,但却是膝关节活动最频繁的。许多人相信,膝关节频繁的活动会导致磨损,容易患膝关节炎,以致有“跑步膝”的说法。由于长跑运动员或长跑爱好者的膝盖很少会严重受伤,而且他们往往能很好地记得参加跑步的时间长短和频率,长跑就成了研究锻炼对骨关节炎的长期影响的最佳案例。根据长跑运动员或爱好者跑步的时间长短、频率高低进行分组,比较他们的身体状况,这叫做队列研究。如果是根据他们过去的长跑情况做的对比,叫做回顾性队列研究;如果是根据他们当前和将来的长跑状况做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叫做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说服力要比回顾性队列研究强。有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结果都表明,长跑并不增加膝骨关节炎的风险。

 

有的研究甚至发现,长跑不仅不增加膝骨关节炎的风险,反而能降低其风险。1984年起,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开始对比研究51名长跑俱乐部成员和62名对照对象的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这些人的年龄都已超过50岁。到2002年这项长达18年的研究告一段落时,有些研究对象退出或死亡,还剩下45名长跑爱好者和53名对照。在设计该研究时,研究人员设想长跑组膝骨关节炎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会高于对照组。结果却出乎意料。1984年研究刚开始时,长跑组有6.7%患有轻微膝骨关节炎,对照组没人患关节炎。18年后,长跑组有20%膝部有关节炎,其中2.2%为严重关节炎,而对照组却有32%膝部有关节炎,其中近9.4%为严重关节炎。1997年,奥地利多瑙河医院研究人员对参加维也纳马拉松比赛的7名运动员和1名因伤退役的前运动员的膝部做磁共振造影。10年以后,他们对这些人的膝部再次做磁共振造影。与10年前相比,7名现役马拉松运动中有6名的膝关节并未出现新损伤,有一名发生了关节炎病变,但属于自然退化。而那名前运动员的膝关节则严重恶化。

 

    有些人患了膝骨关节炎,就觉得要静养,不敢再锻炼。其实对他们来说,适度地从事跑步等锻炼有助于缓解关节炎症状,这是治疗关节炎的重要措施。为什么跑步反而对膝关节健康有好处呢?这是因为它能让膝部的肌肉、韧带变得更强健,从而让关节更能承受压力、更灵活。

 

我未能找到有关休闲式登山对膝骨关节炎的影响的研究。但可以将休闲式登山与长跑对膝关节的影响强度做一个比较。根据各种体育和锻炼活动对骨关节的撞击和扭力负荷的程度,可以将它们的强度分成三类:

 

低强度:休闲式游泳、静止划船或滑雪、健身操、高尔夫球、散步、交际舞、水中有氧运动。

 

中强度:保龄球、击剑、骑自行车、划船、滑冰、攀岩、网球双打、爵士舞和芭蕾舞、有氧运动、举重、帆船运动、快步走、越野滑雪、乒乓球、皮划艇运动、野外远足、骑马、纵列式滑冰、高山滑雪。

 

高强度:棒球、垒球、篮球、排球、足球、橄榄球、手球、壁球、网球单打、跑步、长曲棍球、滑水、空手道。

 

既然休闲式登山(包含在野外远足中)对膝关节的影响强度低于跑步,而跑步并不增加甚至降低膝骨关节炎的风险,那么经常登山应该也会降低膝骨关节炎的风险,当然,前提是关节没有受伤。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对膝盖的感觉(叫做“本体感觉”)有可能恶化,影响了身体对膝盖运动的控制,就会增加关节受伤的风险。研究发现,上山不会影响对膝关节的本体感觉,下山则会削弱对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所以膝关节受伤往往是在下山时发生的,如果负载过重的话更会增加下肢关节疼痛和受伤的风险。所以在下山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让膝关节受伤。下山时使用登山杖可以有效地减轻下肢关节的负荷。在陡峭的山坡,放慢步伐能有效地减轻下肢关节负荷,从而避免疼痛和受伤,特别是在下山时效果更为明显。许多人认为使用护膝能够在登山时保护膝关节不会磨损,这并没有研究依据。护膝限制了关节的活动范围,反而可能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所以,在爬山时负载不要太重,步伐不要太快,必要时使用登山杖,避免膝盖受伤,应该是不用担心会增加患膝骨关节炎的风险的。锻炼,只要适度和防止受伤,总体上是有益于膝盖健康的。

 

2016.6.26.

 

(《科学世界》2016.7)

 

孙杨感冒吃抗生素,管用吗?

2016年8月18日星期四

孙杨是伦敦奥运会1500米自由泳的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但是这次在里约奥运会参加这个项目的预赛只得了小组第七名,没能进入决赛。据他说是因为他感冒了,人很难受,全身肌肉发酸,没力气,特别疲劳。200米决赛比完后,怕发烧后面比赛没法游,一天吃了6片抗生素,没想到身体状态下降这么快。那么感冒吃抗生素有效吗?

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叫做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其他病毒引起的叫做普通感冒。流感和普通感冒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因为症状相似,经常就被笼统地叫做感冒。但是不管是哪种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抗细菌的,抗不了病毒。所以感冒吃抗生素是没有用的,即使一天吃6片抗生素也不会管用。

但是在国内,感冒了去看医生,往往就给你开抗生素,甚至打针、输液,打的也是抗生素。你要是跟医生说,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抗不了病毒,医生就会辩解说,感冒会并发细菌感染,用抗生素可以预防细菌感染。其实感冒虽然有时会并发细菌感染,但是提前使用抗生素并不能预防这类并发症。所以可以肯定,孙杨那6片抗生素是白吃了,既不能治疗感冒,也预防不了并发感染,也不会退烧。

既然感冒是病毒引起的,要治疗感冒,就要能杀死或抑制引起感冒的病毒,也就是使用抗病毒药物。但是目前并没有能针对普通感冒病毒的抗病毒药物,针对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倒是有,例如磷酸奥斯他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达菲,但是达菲的作用也很有限,如果在流感症状出现的早期使用达菲,可以缩短流感病程大约2天并减轻症状。所以一般也用不着。而且达菲是处方药,患者自己在药店是买不到的。

那么感冒了怎么办呢?感冒是自限性疾病,过一、两周自己就好了。如果忍受得了,完全没有必要吃药,注意多喝水和休息就可以了。忍受不了,吃感冒药也行,但是所谓的感冒药并不真正治病,而是缓解感冒症状的,让你觉得舒服一些,并不能治愈感冒或缩短病程。市场上感冒药的品种虽然繁多,但是有效成分就这几种: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也叫扑热息痛)用于退烧和缓解头痛,抗组胺药马来酸氯苯那敏(也叫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用于减少鼻黏液分泌和缓解鼻塞,伪麻黄碱用于减轻鼻黏膜充血,右美沙芬用于止咳。

中国比较特殊的是还有形形色色的中药感冒药,中药中除了麻黄能够减轻鼻塞,并没有哪一种被证明了对感冒有疗效。如果中药感冒药有些效果,是添加了上述化学药成分。中药感冒药尤其喜欢添加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有的注明,有的没有注明,但经常被香港、台湾和外国药监部门查出偷加了西药成分。所以要吃感冒药的话,吃化学药也就是所谓西药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吃中药。

201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