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的存档

长津湖战役的真相

2022年6月22日星期三

抗美神剧《长津湖》在墙内热映,号称票房破了记录。很多人是因为这部电影才第一次听说长津湖战役。那场战役对中国军队来说并不是很光彩,所以以前墙内很少宣传。现在把它作为反美宣传片的素材来拍,里面肯定有很多歪曲历史事实的地方,我就来讲一讲长津湖战役的真相。

 

朝鲜战争是金日成的部队越过了三八线,入侵南方引发的。联合国部队进行反击,把金日成的部队赶过了三八线,一直赶到了鸭绿江边。当时追打金日成部队的主要是两支美国部队,一支是第八集团军,负责长太山脉以西的战场;另一支是第十军,负责太白山脉以东的战场。长津湖在东边的战场。第十军有两个步兵师,还有韩国第一军也归它指挥。除此之外还有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以下简称陆战一师。长津湖战役主要是陆战一师在打。

 

陆战一师从元山登陆,到长津湖遭遇到了中国军队第42军。42军往后徹,陆战一师就去追击。这是中国军队在诱敌深入。当时中国华东野战军的第九兵团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朝鲜,美国没有发觉。毛泽东命令第九兵团司令官宋时轮要把美军陆战一师包围起来全部消灭掉。

 

形势对中国军队很有利,本来有可能实现这个战术意图。第一,中国军队是秘密地进入朝鲜的,美军根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的中国部队已经到了长津湖一带,属于偷袭。第二,兵力数量中国军队远远多于美军。除了42军有三个师大概三万人,还有第九兵团,是主要参战部队。第九兵团有三个军。它是精锐部队,一个军跟一般的军不一样,有四个师,所以第九兵团总共有12个师,一个师有一万的兵力。这样,第九兵团和42军的兵力加起来,总共有15万人。美军那边,整个第十军有十万人左右。到长津湖的陆战一师有25000人。美军陆军有三个团各派了一部分的兵力援助海军陆战队。加起来在长津湖一带的美军总共才三万人。中国军队的意图就是以15万人包围、歼灭这三万人。

 

执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仗打了两星期,从11月27日开始打,到12月11日美军陆战一师撤离,在新南港跟第十军的大部队会合,从海上撤走。美国派了近200艘船运输,到12月24日圣诞节前夕完成撤离,总共撤走10万军队,同时还有9万多朝鲜难民也跟着撤了。这被称为美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海上撤离行动,不仅把军队基本上全都撤走了,而且把难民也撤走了。在9万多的难民中,有现在韩国总统文在寅的父母。

 

所以,中国军队的战术意图并没有实现。而且,中国军队的伤亡要比美军大得多。

 

美军的伤亡是多少呢?美军公布出来的数据不只是限于长津湖战役,而是整个东线的伤亡情况,从登陆到撤走,有约1000人阵亡,4000多人受伤,4000多人失踪。此外还有7000多人属于非战斗伤亡,主要是冻伤或冻死,因为刚好碰到了西伯利亚冷风,气温骤降,降到了零下30多度,很多人被冻伤、冻死。战斗伤亡和非战斗性伤亡加起来,总共17000多人。

 

中国军队的伤亡呢?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在战斗中伤亡的有19000多人,除此之外还有28000多人是非战斗性伤亡,主要也是冻伤、冻死,其中冻死的就有4000多人。为什么非战斗性的冻伤、冻死的反而比阵亡的或战斗中受伤的还要多得多呢?因为第九兵团当时是很仓促地进入朝鲜的,得到毛泽东的命令临时决定参战,没有棉衣棉裤,很多人就被冻伤、冻死了。加起来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总共是48000人伤亡,差不多是美军伤亡的3倍。这个数据可能还是压低了的。后来整个第九兵团撤出朝鲜战场休整了三个月才重新投入了朝鲜战场。在休整过程当中进行了改编。本来一个军有四个师,改成了三个师。三个军就少掉了三个师。而且,即使一个军改成三个师,兵力还是不够,又增补了29000多人。算下来中国军队伤亡人数可能有60000左右。

 

所以,光是伤亡对比也没有什么值得吹的。15万人打3万人,结果死、伤更多,并不是很光彩的一件事。

 

中国方面在介绍长津湖战役时,喜欢强调把美军的一个团全部歼灭了,而且说是一个加强团、王牌团,叫“北极熊团”。这是中国在整场朝鲜战争中最大的成就,也是吹出来的。

 

为了支援陆战一师,美军陆军组成了一个31团战斗群在长津湖东岸作战(陆战一师在西岸)。31团战斗群主要由31团组成,另外还调了32团的人。它应该有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迫击炮连、一个坦克连,但是有一个步兵营和坦克连都没有到位,只有两个步兵营和炮兵到位,总共2500人。当时美军一个团的编制是3800人左右,2500人还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中国军队为了消灭31团战斗群,总共派了两个半师,兵力20000多人,是它的10倍。但是最后也没有把它全部消灭。31团战斗群的军官全部阵亡,但是有1050名士兵突围了,去跟西岸的陆战一师会合。其中有380多个人没有受伤,还可以参加战斗,临时编了一个营。它本来有2500人,跑掉了1000人,被歼灭的(包括阵亡、被俘和失踪)也就1500人,连一个团的一半都不到,不能说是把美军一个团歼灭了。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队倒是有两个师可以说是被歼灭了,因为那两个师打到最后合起来就剩200个人。

 

这场战斗之后,中国军队才意识美军比他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用12个师去消灭一个师都做不到。所以后来毛泽东制定的战术就变成了要用一个军来消灭美军的一个营。一个军三个师的兵力30000人,一个营的兵力也就1000人,要用30000人才有可能干掉人家1000人,意识到了中美之间战斗力的悬殊。

 

有人认为,长津湖战役虽然没有实现战术意图,没有把美军歼灭,但是实现了战略意图,把美军赶回南方,从北方全部撤走了。其实这跟长津湖战役没啥关系,因为一旦美国知道中国派出了大量的部队进入朝鲜参战,就会撤出朝鲜北方。

 

长津湖战役的结果反而让美军很容易就在南方守住了。当时中国投入朝鲜的兵力有30个师,包括宋时轮指挥的第九兵团的12个师。打完长津湖战役以后,这12个师就撤出了朝鲜战场,到中国去整编、休整了三个月,再重新投入朝鲜战场。有三个月的时间中国军队在朝鲜的兵力差不多少了一半。这样就让联合国部队有了喘息的机会。从战略上来说,长津湖战役的结果对中国是不利的。

 

我不反对拍战争片,但是,我们拍战争片的目的应该是:第一,反映战争的残酷,让人们知道和平的可贵;第二,刻画在战争中激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可以去歌颂在战争当中的一些可歌可泣的事迹,但是不要把战争片拍成是在歌颂战争、美化战争,只是单纯地表现我军多么神勇,那样的话就变成神剧了。不管是抗日神剧还是抗美神剧,都是不值一看的。

 

2021.10.4.录制

2022.2.16.整理

中国“天才”出少年

2022年6月13日星期一

中国曾经出过两个“文学天才”,一男一女,男的叫韩寒,女的叫蒋方舟。几年前我用大量的证据证明过,韩寒、蒋方舟并不是真正的文学天才,他们小时候出的书、发表的文章是他们的父母代笔的。父母要把自己的子女包装成文学天才要有一定的条件:第一,父母是一个作家,会写文章、写书;第二,父母在文学界、出版界、媒体有关系,它们会帮你包装、炒作。

 

中国搞科研的人没有这些条件把自己的子女包装成“文学天才”,但是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子女包装成“科学天才”。最近,云南有一个小学生被发现就是这样的天才。云南昆明一名六年级学生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虽然只是一个三等奖,但是她获奖的项目非常高大上,研究一种基因与直肠癌的关系。她不仅发现了这种基因,还用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这种基因,而且还构建了一个动物模型,还不是普通的动物模型,而是剔除了那个基因的动物模型。她还做了临床的调查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研项目,是只有博士生才能够做的。一个小学生如果已经能够做这样的研究课题,还读小学、中学、本科干什么?直接授予博士学位就好了。做这样的课题不仅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必须掌握高中、大学本科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要有很多科研经费,起码也得几十万元。还要全职地、花好几年的时间来做实验、调查。还要跟别人合作,因为这种课题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即使是博士生来做这个课题也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一个小学生号称能够做这样的课题,明显就是假的,就是父母把自己的科研项目给了子女去评奖。一查果然是这样,这个小学生的父母都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而且做的就是这个课题。

 

我很奇怪,这么一个高大上的课题居然只得了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不知道高大上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把获奖课题拿来看了一遍。有的获奖项目只是小发明,还有的是人文学科的,看不出有多高的门槛,是中小学生有可能完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父母或者是老师帮着做的,只是表面看不出来是假的。但是,有些获奖课题明显就是假的,特别是生物医学方面的课题,几乎都是假的,都不可能是中小学生能够完成的。

 

我举一个例子。获得一等奖的一个项目是北京人大附中的一个中学生做的,他号称在南极半岛发现了一种新的、抗辐射的微生物。他还附了一张他去南极半岛的一张照片,来证明他的确去过南极。他如果真的去了南极半岛,而且发现了这种新的微生物,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光凭这点就应该给一等奖,甚至应该给一个特等奖。但是,他对此还不满足。他号称在发现了这种新的微生物以后,还对它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它的RNA序列做了测序,对序列做了各种各样的比较来确定这种微生物在进化中的地位、跟其他的微生物的亲缘关系,还做了生理、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这就成了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也是只有博士生、甚至是只有博士后才能够做的课题,不是一个中学生能够完成的。所以,可以肯定,这也是他爸把自己的课题给了子女去评奖。这不妨碍他爸或者他爸的学生在评完了奖后再把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发表。

 

如果父母不是搞科研的,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子女包装成科学天才了?是不是就没法到这种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了?也未必。现在中国市场上有一些培训机构就是专门帮父母把子女包装成科学天才去评奖的。这是商业化的操作,需要给这些培训机构钱。培训机构自己不做科研,它再拿钱去科研人员手里买课题,让小孩拿去评奖。把自己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卖给这些机构,对学生或者导师其实也没啥影响,因为他们可以继续用它发论文、获得学位,相当于额外赚了一笔钱。

 

父母愿意花这么多的钱、精力,冒着被揭露的危险来做这种事,当然是因为有利可图。以前如果获得了科技大赛的奖,高考可以加分,可以破格录取,所以都是要参加高考了才去弄一个课题获奖。后来大概因为造假实在太多了,最近这几年据说获得科技创新大赛的奖对高考已经没什么用了。但是,很多地方在小学升初中、或者初中升高中如果获得了科技创新大赛的奖,也是可以加分的,甚至可以破格录取,所以家长才会花这么多的钱去弄一个奖。而且造假的参赛者的年龄越来越低。以前是高中生在造假,现在连小学生都在做很高大上的项目了。即使以后发现问题引起关注,不让加分了,还是会有人要造假去得这种全国大奖的,因为这是很大的荣誉,不仅对家长,而且对学校都很光彩,所以学校也愿意参与造假。这就是为什么这种造假往往还有老师参与。比如,云南那个小学生的造假,指导老师就是这个小学生的老师。

 

要完成造假,不仅父母和老师都要参与,组委会也要参与,最后要不要给奖是由组委会来把关的。云南小学生获奖遭质疑后,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发声明说,经过调查,发现其项目是假的,违反了参赛的报告必须由参赛者自己完成的规定,撤销了奖项。因为这事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才号称做了调查(其实根本不用做调查,一看就是假的),把它撤销了。我刚才说了,参赛的获奖项目里头还有很多是假的,包括北京附中学生的那个项目明显也是假的,要不要做调查,要不要撤销?如果都做调查、撤销,是不是获奖的项目就没剩几个了?

 

组委会的人事先知不知情呢?如果这个获奖项目不被揭露出来,他们知不知道它是假的?这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这些组委会的人太无知。一般的人看到这样的研究课题会知道不可能是小学生能够完成的,那是一个博士生的课题。组委会的人居然不知道,说明他们非常无知,连一般的人都不如,还有什么资格当组委呢?

 

第二种可能性,组委会的人还是有识别能力的,但是不管事,评奖时不对项目做评估。或者是大家来分配奖项,你北京的?给你一个一等奖;你上海的?也给你一个一等奖;你云南的?给你一个三等奖算了。评奖的结果完全是靠关系评的,跟奖项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这说明组委会失职。

 

第三种可能性,评委会还是对项目做了评估的,也知道项目是假的,但是觉得这样很正常,拿一个父母或者培训机构给的项目来评奖,大家都这么干,也就无所谓了。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性,都说明组委会失职,不应该发奖。给明显造假的课题发奖,没有正面的意义,反而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个由科协、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大奖,其实是可以靠造假获奖的,这不是很恶劣的社会影响吗?对于这些获奖者的成长其实也是很不好的,从小学就开始在造假,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的呢?所以,这种充满了虚假的、又有很恶劣的社会影响的“大赛”,早就该取消了。

 

2020.7.16.录制

2022.2.19.整理

中国医生职业要能重新获得人们的尊敬——2021年12月25日智识医学论坛的发言

2022年6月5日星期日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病理、生理、心理、伦理”,我想就着这个话题来讨论一下中国的医患关系问题。大家知道,中国的医患关系是很紧张的,而且不是最近这一两年的事,至少有二、三十年了,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造成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医生这个行业不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行业。我这么说并不是针对医生个人,在中国医生当中还是有很多受人尊敬的好医生的。我指的是医生群体,它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是很不好的。虽然媒体上还有很多关于中国医生的宣传,特别是利用疫情的机会颂扬他们,但是效果并不好。在中国往往是缺什么才要去宣传什么,宣传什么反而暴露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最近出了一部关于中国医生的电影,但是因为跟现实反差太大,反而在网上受到了群嘲。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在其他国家医生还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甚至是最受人尊敬的行业。有一些国家的民意调查表明,如果要排受人尊敬的行业榜,医生能够排到前列。这些国家最好的学生中,很多人的志向都是长大以后要当医生。

 

为什么中国就这么特殊呢?为什么中国医生的形象跟其他国家医生的形象相比就要差那么多呢?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体制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因素。

 

我先说体制的原因。中国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看不起病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中国也有医保,但是碰到大病的时候,医保其实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本来大病是最应该由医保来资助的,反而没起到什么作用。低收入的人一生了大病就看不起,要放弃治疗。即使是收入还不错、生活过得还可以的人,一碰到大病照样要倾家荡产。所以网上众筹最多的就是筹医疗费。正因为中国医院知道中国很多人是看不起病的,怕看完病以后交不起医疗费,所以采取的做法都是先交钱再看病,先交钱再做各种各样的检查,先交押金才能住院,甚至在抢救之前都要先拿出足够的钱来。这样就导致很多人只好放弃治疗,甚至抢救也被耽误了。这种情况发生后,大家就会把怨气出在医院、医生头上。

 

在很多国家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发达国家,还有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全民医保、公费医疗,所有的人去看病都是免费的,或者只需要交很少的费用,当然就不存在看不起病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医疗制度被认为是最差的,它没有实现全民医保、免费医疗,但是基本上也不存在看不起病的问题。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看病的费用已经全部都由政府包了。这些人群大概占到美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那些比较发达的州还会由州政府出钱扩大免费看病覆盖的范围。例如在加州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包括一半的未成年人,看病的费用全部由政府出。65岁以上的老人,即使不属于低收入人群,也可以加入政府的医保,看病的费用大部分也由政府出了。所以他们也是能够看得起病的。那些既不是低收入的、也不是残疾人、又是65岁以下的人,必须要自己买商业医保,看病的费用大部分也都由商业医保出了。在美国看病,医院是不会担心你缴不起医疗费的,因为或者由政府出了,或者由医保出了。所以,在美国看病,都是先看病、先抢救,如果需要交钱再寄账单。那些由政府包了的就不需要寄账单了。

 

美国的医疗费虽然很高,但是如果有医保,大部分费用就由医保公司承担了,不会说医疗费有多贵缴不起。少部分人没有医保,医疗费用对他们来说的确是很高的,收到账单可能缴不起。但是这些人是自己不愿意花钱买医保,本来就是想碰运气,那也只能怪自己倒霉缴不起医疗费。如果实在是缴不起,还可以申请破产。所以这些人也不会把怨气出在医生头上。关于美国的医疗制度,美国人也有很多怨气,也经常批,但是一般批的是制度,或者是骂医保公司、制药公司太贪婪,也有的可能会骂骂医院,但是没有人会因此骂医生。

 

再说一说个人的因素。这指的是中国医生普遍地失去职业荣誉感,不觉得当医生是多么高大上的事。医生把自己等同于普通人,甚至等同于商人。中国的医院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手交钱、一手看病的商业机构,那么医生也就变成了商人,变成了赚钱的机器,所以就会想到怎么样来谋利,拿红包、拿回扣、过度的治疗,想方设法赚钱。一旦因此遭到批评,很多医生为自己辩解说,医生也是人,也是要吃饭的,也是要生活的。没错,医生当然是人。但是,当你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的时候,就不能把自己当成普通人。因为医生的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是跟人的生命、健康有关的,所以当你在从事医疗行为的时候,就应该要用比一般的人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就是说,要有职业的道德。你在生活中是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从事职业行为的时候就应该有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比一般的道德还要高。所以,作为医生,当你在看病、治疗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等同于常人。

 

但是,很多中国医生不这么看,不仅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人,甚至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如普通的人。有的医生,包括有的在网上很出名的医生,就是这么看待自己的,把患者当成敌人,跟患者对骂、对打。患者敢有不满就被当成“医闹”。这样的医生,道德水平这么低,本来应该遭到同行的谴责。但是他们反而被很多医生当成是维护医生群体利益的英雄。这些医生抱团取暖,没有原则的行为,让公众更看不起医生的群体,进一步破坏了医生的形象。

 

要改变这种状况,要让医生群体、医生行业重新获得人们的尊敬,就要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做出解决。一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这基本上是属于政府的事,医学界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医学界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要让医生具有职业的荣誉感,以更高的标准——职业的标准、职业的道德来要求自己。这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制定行规、行内互联监督的方式来做到。但是,这两方面都要做到是很难的,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所以,中国的医生要重新获得人们的尊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饶毅胡批威尔逊说说研究历史需要的能力

2022年6月1日星期三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去世了。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这个人,只听过“瑞士生物学家威尔逊·爱德华兹”,那就是根据爱德华·威尔逊的名字编造出来的。即使是听说过威尔逊的人也未必了解威尔逊。例如北大神经生物学教授兼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他是听说过威尔逊的,还因为威尔逊去世发了一篇评论威尔逊的文章。饶毅很喜欢写文章评论生物学家,但是他那篇文章对威尔逊的评价都是错误的。

 

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威尔逊在生物学方面做出了什么贡献。威尔逊的本行是研究蚂蚁,发现了几百种蚂蚁。但是他最大的贡献还不在于蚂蚁,他的贡献主要有三大方面。

 

第一个贡献是他在早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提出了一个研究岛屿生态的模型,而且还做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这个理论应用非常广,不限于研究岛屿地理生态,研究其他的生态,例如森林的生态、微生物的生态都有应用。它可以说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诺贝尔没有生物学奖,有生理学或医学奖,涵盖生物学领域很小的部分。如果诺贝尔有生物学奖的话,威尔逊凭这个发现可以得一个诺贝尔奖。

 

威尔逊的第二个贡献是在1975年创建了一门新的学科,叫社会生物学。它要研究动物(包括人)的社会行为有什么样的生物学基础,是怎么进化来的。这也是非常重大的贡献。如果生物学有诺贝尔奖的话,他可以因此再得一个诺贝尔奖。

 

威尔逊的第三个贡献是他在晚年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除了学术方面的贡献,威尔逊还是一个很杰出的科普作家,也很多产,出版过很多部生物学方面的科普著作,其中有两部获得了普利策奖。他在美国很出名跟他的这些科普著作有很大关系。他也经常在媒体上发表各种各样的见解。所以他除了是一个生物学家,还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

 

饶毅在其文章中对威尔逊的评价都是错的。他说威尔逊创建了社会生物学,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遗传决定论,被绝大多数的生物学家唾弃、批判,这完全与事实不符。社会生物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当时的确有人指责它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遗传决定论。但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先说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说的是人类社会应该运用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最合理的。它是一种政治主张。但社会生物学没有这种政治主张,完全是对威尔逊的污蔑。

 

再说遗传决定论。怎么样解释人类的行为,历来有两派观点针锋相对。一派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天生的,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天生如此,是由遗传决定的。这叫做遗传决定论。另一派则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文化决定的,是后天受环境、教育的影响形成的。这叫做文化决定论。在以前学术界的主流相信文化决定论。相信遗传决定论或生物决定论的基本上是极右派的思想家、政客,比如说纳粹就是相信遗传决定论的。所以遗传决定论一直受到学界批判。威尔逊创建了社会生物学,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完全由文化决定,而是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是进化来的,有人就给他扣了遗传决定论的帽子。其实,他并没有说人类天生就是这样,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说会受到遗传的影响,有基因的因素在里头。而且,他也不认为先天的影响就等于是对的。比如说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有遗传的因素,并不等于说我们就要接受种族主义、性别歧视。这完全是两回事:一个是指出事实,一个是观点。

 

社会生物学刚创建时虽然争议很大,但是在学术界的争论并不是一面倒,不像饶毅说的被绝大多数的生物学家批评、唾弃。当时是势均力敌的,支持威尔逊和反对威尔逊的人数差不多。支持的一方逐渐占了上风,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争论基本就结束了,大家都公认社会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的人非常多。进入21世纪以后,几乎没有生物学家还会怀疑社会生物学能不能成立,因为遗传学的发展已经证明,有很多很多的基因能够影响到人的行为。所以,威尔逊在七十年代的预测已经被证实了,甚至衍生出了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心理、行为是怎么进化来的新学科,叫做进化心理学,非常热门。饶毅还在说什么社会生物学被绝大多数的生物学家唾弃,他可能还生活在七十年代,而且跟七十年代的情况也不符。

 

饶毅对威尔逊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也有评价,说威尔逊属于右派,是信仰基督教新教的白人。这也是错的。威尔逊是在美国很保守的一个州阿拉巴马出生、长大的,他的家庭的确是信教的。那个时候,在阿拉巴马大概谁都信教,属于浸洗礼教。但是,威尔逊自传说得很明白,中学毕业以后他就不信教了。他自称是不可知论者,信仰的是科学唯物主义和科学人文主义。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信仰才能够跟科学兼容,科学家不应该信教。他承认宗教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力量,认为科学界应该跟宗教界合作,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他是想利用宗教,并不是自己信教。但是,他后来又认为宗教起到的是阻碍的作用,人类应该逐步地消除宗教的影响,最终消灭宗教。这在美国就是一个很激进的观点了。

 

威尔逊在政治上也不属于右派。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左派人士。右派怎么可能信仰科学唯物主义?威尔逊以前跟一些左派学者关系很好,例如他跟马克思主义者列万廷以前是芝加哥大学的同事,他去哈佛后也把列万廷招过去。后来因为威尔逊提出了社会生物学,列万廷才和他决裂。哈佛还有一个左派教授古尔德也因此和威尔逊闹翻。他们认为威尔逊背叛了左派,给右派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他们也是把威尔逊当左派的,只不过认为他是左派的叛徒。

 

我指出饶毅的这些错误后,饶毅回微信说:“我研究过社会神经生物学,当然没有你懂,因为我很愚蠢。”还把我跟他在微信的对话截头去尾贴到他的公众号上。我后面有根有据、具体指出他的错误的部分他就不贴了。然后他在其公众号上说:“饶毅很蠢,大家不要看他写的生物学历史。”这是一种无赖的手段,在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以后,他没法做正面的反驳,就假装谦虚,以自污的方式想糊弄过去来博得同情。当然他的微信公众号下面的评论一大堆都是他的粉丝在骂我。

 

其实,饶毅在这个事情上的问题首先不在于愚蠢,而是无知。读书太少,对于他要评论的问题,比如说威尔逊、社会生物学,他并没有系统地读过相关的资料,对威尔逊、古尔德、列万廷这些人的代表作都没读过,对当时的争论也没有读过。他可能看过七十年代的一篇有关文章或者一本书,然后就还停留在那个时候。对于后来社会生物学的发展、争论的结束,他都不知道。

 

其次才是愚蠢。这个愚蠢表现在他的思维很混乱,不知道要怎么跟人争论,采用的论证方式很奇怪,经不起推敲。

 

例如,他一开始回我,说他研究过社会神经生物学。言下之意是他其实很专业,研究过这个问题,比我懂。他所谓的研究社会神经生物学,也就是他曾经研究过果蝇的某一些社会行为,比如说研究果蝇的同性恋行为跟基因的关系。那是一个非常狭窄的研究领域。他研究过这个领域、发表过论文,不等于说他对整个社会生物学的全貌、历史、发展就很懂。就像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生物学家,他们研究的都是一个很狭窄的领域,不等于他们对整个生物学的发展都非常懂。所以饶毅的这种论证方式经不起推敲,但是他很喜欢用。

 

饶毅虽然表面上承认自己很愚蠢,但是又咽不下这口气,又登了一篇文章,列举他在生物学历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几项“原创性发现”,来证明自己是很有资格研究生物学历史的,而且水平很高。这能够证明什么呢?他在某几个具体的生物学历史问题上面也许有什么发现,不等于说他在很多的生物学历史问题上面就都懂,更不等于说在我们争论的社会生物学的问题上他就懂。何况他列举的那些原创性发现有的是已经被否证掉的。比如说,他把张亭栋列为发现砷剂治白血病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人物,认为这是他在科学史方面的原创性发现。张亭栋早被证明是一个剽窃、侵吞别人科研成果的学术骗子。我已多次向饶毅指出过了,但是他还是把它作为他的原创性发现拿出来,可见他的原创性发现有根本性错误,不能说明他研究历史的能力和水平。

 

饶毅很喜欢谈论生物学历史、生物学家,对此非常自信,写过很多文章,还在写一部类似于生物学通史的本科教材。周围有很多人肉麻地吹捧他,他也很得意,曾经贴过某人的吹捧,吹捧他是华人当中最懂生物学历史的。其实,饶毅很不适合研究历史。他也许很适合去研究某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但是研究历史跟研究某一个具体科学问题完全不一样,需要的是不同的能力,而饶毅并没有研究历史的能力。

 

研究历史需要有“学”,就是学问要大、阅读要多,各方面的材料要能够通读、掌握,记忆力也要好。但是饶毅做不到这一点。当然他不服,一直认为自己读书多,前几天还晒过他的书架,以显摆读的书多。我仔细把他晒的书架看了一遍,不要说跟我的藏书比了,跟我的阅读更没法比。如果那些就是他读的书的全部,即使他真的都读过,也是不值一提的。而且,他缺乏系统的阅读。对某一个问题他可能就看过那么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就觉得了不得了。不是的,真正要研究一个问题是要通读很多东西的。比如说研究社会生物学的历史,不能只看一篇文章、一本书就觉得了解了,而是各个相关作者的代表作、争论文集都要看,才能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通盘的、全面的掌握。

 

饶毅还喜欢显摆自己读的历史文献多。他关于生物学历史、某个生物学问题的文章后面都会列出一大堆的参考文献,吓死人了,好多都是很古老的,17世纪、18世纪的文献,甚至用德语、法语、拉丁语写的,他不可能读懂的。我曾经问过他,你看得懂德语、法语、拉丁语文献吗?他说看不懂,但是会让人把这些论文、书翻译出来让他了解。这不可能的,因为里面有一些是大部头的著作。后来我去查了一下,发现其实是他抄来的文献列表。维基百科的条目下面会列一堆的历史文献,他把它复制过来当成自己读过的文献。我为什么知道是抄来的?因为维基百科文献里面的一些错误他也都给复制过去了。他根本就没有看过他列举出来的那些文献,却抄过来吓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恶习,也是一种学术造假,大家不要这么干。即使有些文献他读过了,不等于他读得懂,因为他基础太差,没有受过很好的基础教育,阅读面也太窄。我曾经写过文章指出他误读了达尔文的一篇论文,他没读懂,反而怪达尔文太弱智。

 

研究历史还必须要有“识”,就是说要有很好的识别、思辨能力。但是,饶毅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跟他争论过就知道,他一直在胡搅蛮缠,缺乏批判性思维,思维很不严谨,不善于有根有据、有逻辑地跟人争论。

 

研究历史还需要有“才”,表现在会写文章,文笔好。“文笔好”不是说会写得多么优美,那是文学,不是文笔。文笔好指的是善于说理,写文章很有条理,能把问题说透,让人接受。这是写议论文的能力,不是写抒情散文的能力。饶毅承认自己中文水平太差,说是因为英语水平太好了,所以导致中文水平差。这个理由是很可笑的。不会有人因为英语学得太好了,反而中文不行了。语文能力跟用什么语言没啥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英文好,中文也不会差。中文是母语,怎么会比英文还差?我看过饶毅跟美国科学家辩论的文章,写得也不好。中文不行,反映的是语文能力不行。语文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说理的能力。就是说,他不善于说理。而不善于说理,还是因为思维能力不行,思维很混乱,没有条理,当然写不好文章。

 

研究历史很重要的还有一条,要有求真精神。求真精神表现在对错误难以容忍。不仅对别人的错误难以容忍,看到别人的文章有错误忍不住要指出来,而且对自己的错误也难以容忍,发现自己的文章里头有错误就要改正、澄清。老有人骂我“死不认错”,包括在饶毅的文章后面他的那些粉丝也有人这么骂我。其实我认过很多的错。我只要发现我的文章有错,不管是我自己发现的还是别人有根有据指出来的,我都要改,不改的话是很难受的。今天我贴了我在2005年出的一本书《寻找生命的逻辑》里头关于社会生物学的那一章,重读了一下发现里面有一个小错误我以前没注意到的,所以贴出来还做了一番改正说明,不改自己就过意不去。

 

但是饶毅是不一样的。别的不说了,他关于科学史的文章被指出有很多的错误。有的是我指出来的,我写过几篇文章,都是在批饶毅在所谓科学史研究上面出的错误。有的是别人指出来的,比如说关于张亭栋的问题,棒棒医生阅读原始文献以后写过一系列的文章,证明“砒霜治白血病”不是张亭栋发现的,而是他侵吞了别人的成果。有这么多的人指出过饶毅在科学史研究方面的问题,但饶毅从来不给正面的回应,或者假装不知道,或者假装谦虚——“我很愚蠢”,或者要来摆谱。谦虚是假的,摆谱是真的,要跟人摆资格:我是教授,你不是教授,我在山上,你在山下,你没有资格批评我。他今天贴那篇文章也是为了表示自己在科学史研究方面做过原创发现,所以比我行,我没有资格去指出他的错误。

 

所以,对于别人指出的错误饶毅是从来不认的,也不会做更正。别人指出的那些错他照样说。我早就指出他对达尔文论文是读错了,他不回应,继续说达尔文很愚蠢,所以没有发现遗传规律。关于张亭栋的问题,早就被人指出了,但是他今天还继续在讲,把这作为他的重大的原创性发现。死不认错的其实是饶毅。没有求真的精神,是不适合研究历史问题的。

 

2021.12.27.录制

2022.2.6.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