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的存档

每天该走多少步?(扩充版)

2019年7月25日星期四

我住在山脚下,生性喜欢远足、爬山,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普查当地野生植物的任务,基本上每天都会去野外远足。我并没有给自己定每天要走多少步,但根据手机自带程序的记录,今年以来每天平均行走的步数,恰好是一万步左右。其中最多的有一天走了一万七千多步。有的人很替我担心,每天这么走,会不会走得太多了?会不会达不到锻炼效果反而对身体有害啊?

 

并不止一般人会有这种担心。现在流行健步(也就是快步走)作为健身方式,很多人以一天健走1万步甚至更多步作为目标,这也引起了某些“养生专家”的担忧。2017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等七家专业机构,在云南腾冲联合发布《科学健走腾冲宣言》。对于朋友圈中动辄两三万步的运动量,《宣言》发布相关提示:过度健走可能造成腿部关节的慢性劳损,应避免大运动量地进行单一方式的锻炼。他们的建议是,对于仅以步行作为运动方式的普通成年人,每日步行总量8000-13000步,其中健走5000-8000步,日常生活约3000-5000步。

 

这些部门名头听上去很权威,他们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是不是每天健走超过了8000步就会伤害身体呢?我们来跟国外相关机构的建议做个对比。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没有建议每天应该健走多少步。他们的建议是每周至少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另外还要有2天以上做肌肉增强运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就包括健走。假如把中等强度有氧活动都算成健走,每周150分钟,分摊到5天,就是每天健走30分钟。多数人健走的速度是每10分钟走1300步,每天30分钟,就是大约4000步。但是美国疾控中心还建议,对于年纪比较大的人,每周锻炼的时间应该增加一倍,那就是每天健走大约8000步。这个刚好等于中国疾控中心建议的每天健走步数的上限。我怀疑中国疾控中心的建议就是从美国疾控中心的建议转换来的,但是理会错了美国疾控中心的意思。美国疾控中心建议的是下限,不是上限。事实上,美国疾控中心还建议,如果每周运动时间超过300分钟,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会更好,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它并没有规定运动时间的上限。也就是说,如果每天健走8000步以上,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会更好,走的步数越多,效果越好。

 

不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的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这是有很多研究作为依据的。但是我们把它完全换算成健走步数,不一定就很恰当。最好能够直接研究走路步数多少与健康的关系。这样的研究也不少。今年5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一篇论文,研究的就是这个关系。研究人员在2011~2015年间找了18000多名美国老年妇女(平均年龄72岁),让她们连续7天在行走时佩戴记录设备,记下了每天行走的步数。有大约17000人符合实验要求。然后在2018~2019年间跟踪调查这些人的状况,发现有504人已经死亡。这样就可以分析得出每天走路步数多少与死亡率高低的关系了。

 

分析的结果是这样的:行走的确有益健康,能降低死亡风险。每天行走步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大约15%。在每天步数达到4400步时,死亡率出现了显著下降,和每天步数2700步相比,死亡风险降低了大约40%。每天行走步数越多,死亡风险就越低,直到每天步数达到7500步时,死亡风险不再下降,也不上升,而是进入了平台。所以每天步数超过7500步并不会增加死亡风险,但是也不再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就此而言没有害处也没有额外的好处。此外,这项研究也分析了行走速度与死亡率的关系,发现行走速度的快慢与死亡率高低无关,影响死亡率的是每天行走步数的多少,而不是行走速度的快慢。

 

但是这项研究有很大的局限,它研究的是老年妇女,未必适用于中青年人。而且它只研究了每天行走步数与死亡率的关系,而没有涉及身体健康状况。即便每天步数到一定程度以后,不再能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但是能让身体更健康、降低疾病风险,不也很好吗?所以每天步数超过7500步,有可能仍然能带来额外的好处。事实上,以前有一些研究支持这一点。例如,有一项研究发现,患有高血压的绝经期妇女,每天行走步数从大约5000步增加到1万步,12周后,收缩压降低6毫米汞柱,24周后,再降5毫米汞柱。另一项研究发现,绝经期妇女每天行走步数5000-7500步的,体质指数明显低于每天行走不到5000步的,而每天行走7500-9999步的,体质指数又明显低于每天行走5000-7500步的(不过每天行走1万步以上的体质指数与每天行走7500-9999步的无显著区别)。2010年加拿大公共卫生署资助一批研究人员研究每天步行多少步才能达到健康指南的要求,结论是,想要有正常的体质指数,男人一天要走11000~12000步,女人一天要走8000~12000步。

 

值得详细介绍的是2017年3月英国瓦维克大学研究人员在《国际肥胖症杂志》发表的一项有关研究结果。他们研究的是苏格兰格拉斯哥邮电局的员工。那里的邮递员通常通过走路送信,每天要走很多路。但是邮电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当然和其他办公室工作人员一样是坐办公室的,上班时间大部分都坐在椅子上,显然走路要比邮递员少很多。这就为研究走路步数与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机会。研究人员找了该地邮局的111名员工(邮递员和坐办公室的人数差不多)参与研究,这些人有男有女,大部分年龄在40~60岁,没有人患有心脏病。研究人员让他们佩戴记录设备一星期,算出邮递员每天平均要走大约15000步,而坐办公室的人每天平均只走大约5000步。研究人员测量了这些研究对象的身体状况,发现坐办公室的人腰围更大、体质指数更高、血糖控制更差、胆固醇状况更差,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得心脏病。在每天静坐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后,每多坐一个小时,得心脏病的风险增加大约0.2%。而邮递员通常有正常的腰围、体质指数、血糖控制和胆固醇状况,得心脏病风险较低。只有那些每天行走步数超过15000步或站立时间超过7小时的人,才没有代谢综合征的指标。所以英国研究人员建议每天至少要走15000步。在中国疾控中心看来,这岂不是要把膝关节给走坏了?

 

认为走路走多了就会导致腿部关节磨损,完全是想当然的无稽之谈。我们可以和跑步做个对比。跑步和健走的活动部位是相似的,只是活动强度要大得多。以前人们也是担心经常跑步会把膝关节跑坏了,有所谓跑步膝的说法。但是近年来多项研究都表明,长跑运动员和跑步爱好者得膝关节炎的风险并不比普通人高,有的研究发现风险反而更低,跑步对膝关节有保护作用(参见我以前写的《运动会损害膝盖吗?》)。既然跑步都不会把膝关节跑坏,健走两三万步怎么可能反而把膝关节走坏呢?除非因为碰撞、扭伤导致膝关节受伤,否则锻炼总的来说对膝关节是有好处的。当然我不是说经常健走、跑步的人就不会得膝关节炎。膝关节炎非常常见,经常健走、跑步的人当中相当一部分也会得,然后就怪罪到健走、跑步,其实他们得不得关节炎跟健走、跑步没有什么关系。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健走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只要经常走路,对身体就有或多或少的好处,走的步数越多,锻炼效果越好,至少不会有什么害处。所以如果有时间、有条件,就应该多走路。每天健走1万步,当然是一个主观设定的目标,但是是一个很合理的、值得提倡的目标。中国好不容易有点运动热潮,专家们就看不惯,就出来吓唬人了,还是卫生主管部门的专家呢,还号称是提倡“科学健走”呢,却尽干与其职责、与科学相反的事。

 

2019.6.9.

 

(《科学世界》2019.7.)

 

 

当你听说“三峡大坝变形”

2019年7月13日星期六

最近出了一门根据谷歌卫星地图研究大坝状况的学问:国外有华人在研究谷歌卫星地图时发现,三峡大坝严重变形,变得歪歪扭扭,还制作了一个视频来展示其研究成果。著名“口水工程师”王维洛因此对轮子功办的报纸《大妓院》侃侃而谈,“科学”地证明为什么三峡大坝会变形,即将坍塌。国内官方媒体很快辟谣,说那是谷歌卫星照片拼接导致的失真,并出示国内卫星拍摄的高清照片,以证明三峡大坝笔直得很。国内媒体其实没什么公信力,有时候越辟谣越让人相信谣言。虽然有卫星照片为证,但那并不是像谷歌卫星地图那样公开可查的,谁知道会不会是修改过了再放出来的?

 

那么我们应该相信谁呢?既然卫星图片不可信,那就去找找航拍或者站在高处拍的三峡大坝照片。网上能找出不少,都没有变形的迹象。问题是这些照片或者拍摄时间不详,或者照片来源不能让人信服,不足以让“口水工程师”接受。大概只要是国内来源的照片、资料,他们都是不会接受的。对他们来说,谷歌地图才是最权威的,不可能伪造的。

 

那好吧,我们就用谷歌地图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要只盯着三峡大坝不放,也不要只盯着中国的大坝——有人说,从谷歌卫星地图上看葛洲坝也变形得厉害,那只能被认为中国所有著名大坝都坍塌在即,怎么能证明谷歌卫星地图不足信呢?所以还要看看其他国家的大坝。例如美国的胡佛大坝。咦,从谷歌卫星地图上看,怎么胡佛大坝也和三峡大坝一样严重变形?世界末日要到了吗?请王维洛也用“科学”证明一下,然后赶快通知美国媒体,揭露美国政府隐瞒胡佛大坝即将坍塌的真相。

 

这些“口水工程师”也许受过一些工程方面的训练,会口吐几个术语吓唬人,但是很显然没有受过恰当的科学训练,否则在下结论之前,就应该想到会不会有对照能否定其观点。大坝变形是不是卫星图片拼接引起的失真,其他大坝的卫星照片就是一个合适的对照。然而正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说服不了迷信保健品、中医的人,再合适的对照也改变不了有成见的人。你以为他们真的在乎三峡大坝的现状吗?当然不是。最新的进展是,《大妓院》声称,国内官方专家在辟谣之后,又改口承认三峡大坝坝体变形,处于弹性状态。然而查官方专家的原话,他们说的三峡大坝坝体变形,指的是几毫米范围内的变化,如果这样的变化能用肉眼看出来,莫非“口水工程师”长着一双氪金眼?

 

2019.7.7.

 

 

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造假比预料的还大胆

2019年7月12日星期五

我发出《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造假越来越大胆》后,收到一名读者来信,向我反映魏院士团队近年来发表的论文还有4篇也存在用PS代替实验的造假情形。经我核实,反映属实。这4篇论文是:

 

Cell Death Dis. 2016 Oct 20;7(10):e2428. 

ZNF32 contributes to the induction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by regulating TGF-β receptor 2 signaling in lung adenocarcinoma.

Li J, Ao J, Li K1, Zhang J, Li Y, Zhang L, Wei Y, Gong D, Gao J, Tan W, Huang L, Liu L, Lin P, Wei Y.

 

其Fig.2B b第1行第1张图和Fig.3B e第2行第1张图截取自同一张图,Fig.2B b第2行第2张图和Fig.3B e第2行第3张图是同一张图,Fig.2B b第3行第2张图和Fig.3B e第2行第4张图是同一张图。这是不同实验,不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结果图,所以是靠复制图片造假(下同)。

 

Sci Rep. 2015 Mar 19;5:9288. 

ZNF32 inhibits autophagy through the mTOR pathway and protects MCF-7 cells from stimulus-induced cell death.

Li Y, Zhang L, Li K, Li J, Xiang R, Zhang J, Li H, Xu Y, Wei Y, Gao J, Lin P, Wei Y

 

Fig.1D d第3行第1张图和Fig.2D d第4行第2张图截取自同一张图。

 

Sci Rep. 2016 Aug 10;6:31408. 

Menopause-induced uterine epithelium atrophy results from arachidonic acid/prostaglandin E2 axis inhibition-mediated autophagic cell death.

Zhou S, Zhao L, Yi T, Wei Y, Zhao X.

 

补充材料Fig.6b 第2行第2张图和第3行第2张图是同一张图。

 

Sci Rep. 2017 Sep 6;7(1):10737. 

Cholesterol-modified Hydroxychloroquine-loaded Nanocarriers in Bleomyci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

Liu L, Ren J, He Z, Men K, Mao Y, Ye T, Chen H, Li L, Xu B, Wei Y, Wei X.

 

Fig.4A a的第2行第1张图和最后1张图截取自同一张图。

 

这种拙劣的造假一旦被发现,造假者的借口都是放错了图。例如魏于全团队的这篇论文:

 

Sci Rep. 2015 Sep 23;5:14421.

A whole-cell tumor vaccine modified to express 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induces antitumor immunity against both tumor cells and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hen M, Xiang R, Wen Y, Xu G, Wang C, Luo S, Yin T, Wei X, Shao B, Liu N, Guo F, Li M, Zhang S, Li M, Ren K, Wang Y, Wei Y

 

国外揭露论文造假的网站pubpeer曾在2017年揭露这篇论文的补充材料Fig. S2的第2行第3张图和第3行第3张图是同一张图。魏于全当时辩解说是放错了图片,更换了图片。但是最近pubpeer发现魏于全换上的新图片同样是靠图片造假制成的,只不过巧妙了一点,复制后做了180度翻转,不容易看出来了。不知魏于全对此又有何辩解?换错了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第3篇造假论文,魏于全和其妻子赵霞是共同作者,赵霞是通讯作者;第4篇造假论文,魏于全和其女儿魏霞蔚是共同通讯作者。真是造假世家,PS大法是其传家宝。

 

魏于全之所以造假越来越大胆,越来越拙劣,因为十三年前的风波已让他知道即使被揭露出来也不会被追究,更有同一利益集团的人主动出来为其洗白。他们对揭假者的愤怒远远超过对造假者。我前面的文章发表后,就有一些人出来替魏于全辩护,怒斥我“外行”、“炒作”、“碰瓷”。这种洗白方式一点儿也不新鲜。十三年前我揭露魏于全造假的时候,不仅有饶毅“山上的朋友”120人联署公开信认为我们无权揭露魏于全,更有一个饶毅“山上的朋友”嘲笑我脱离科研太久所以看不懂魏于全的论文,愿意向我提供实验室空间让我学习新技术呢。难道是要我去学习PS技术?这种以PS代替实验的技术,是中国科研人员为世界科学做出的最大贡献,的确是我不懂的。

 

2019.7.4.

 

 

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造假越来越大胆

2019年7月7日星期日

13年前,时任四川大学副校长的魏于全院士被揭露多篇论文存在造假,魏院士以“原始数据属于学术秘密”为由拒绝向质疑者出示原始数据,四川大学当然为其保驾护航。此后魏院士掌握的科研资金越来越多,开公司获得的股权越来越大(据报道有3亿多元),继续着名利双收的伟大事业。魏院士当四川大学副校长一直当到2017年才因为年龄过大下台,只是继续当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此后魏院士团队发表的论文时不时又被发现有假。即使在他不当副校长之后,余威犹在,依然没有收敛。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国外揭露论文造假的著名网站pubpeer揭露出魏院士团队2018年发表在Oncotarget上的论文Betulinic acid impairs metastasis and reduces immunosuppressive cells in breast cancer models有3张图是用PS代替做实验,不同的实验结果用的是同一张图片,只不过裁剪了不同部分,甚至懒到同一张图片裁剪了几次用于显示几个实验结果,都是裁剪成圆形的伪造是培养皿图,被讽刺是用圆形模具“切饼干”。

 

魏院士团队狡辩说这是学生处理图片出错,原始数据是没问题的。我们很难想象什么样的图片处理会用到“切饼干”的裁剪方式,难道是切着玩的?至于原始数据究竟是什么样的,外人是别想看到的,“学术秘密”嘛。

 

魏院士今年60岁了,到了该把名利双收的伟大事业交给下一代的时候了。他的女儿魏霞蔚在魏院士的亲自领导下,于2015年获得四川大学博士学位,然后留校,很快升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魏院士“肿瘤治疗”的未竟事业。最近魏霞蔚以项目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201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人是魏院士的妻子赵霞。为了扶持女儿,魏院士很谦虚地没有把自己列为项目完成人。

 

然而魏霞蔚不过毕业才三年,虽然以前魏院士发表论文时经常把魏霞蔚名字挂上,但作为主要完成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毕竟太少。然而这难不倒魏院士,一声命下,其学生、下属纷纷声明将自己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转让给魏霞蔚、赵霞用于报奖,自己不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

 

有人说,在国内这种做法很正常啊,报奖人数有限,论文第一作者没能参与报奖,就要声明同意让论文其他主要完成人拿去报奖。如果是魏院士本人要报奖,他是论文通讯作者,别人无话可说。但是魏霞蔚、赵霞是这些论文的主要完成人吗?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论文:

 

Liposomal quercetin efficiently suppresses growth of solid tumors in murine models.

Yuan ZP, Chen LJ, Fan LY, Tang MH, Yang GL, Yang HS, Du XB, Wang GQ, Yao WX, Zhao QM, Ye B, Wang R, Diao P, Zhang W, Wu HB, Zhao X, Wei YQ.

Clin Cancer Res. 2006 May 15;12(10):3193-9.

 

该论文魏霞蔚不是作者,赵霞是挂名的倒数第二作者。

 

Anticancer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polymer micelle-encapsulated quercetin on ovarian cancer.

Gao X, Wang B, Wei X, Men K, Zheng F, Zhou Y, Zheng Y, Gou M, Huang M, Guo G, Huang N, Qian Z, Wei Y.

Nanoscale. 2012 Nov 21;4(22):7021-30.

 

此文魏霞蔚是不能算主要完成人的第三作者,赵霞不是作者。

 

Active immunogene therapy of cancer with vaccine on the basis of chicken homologou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Su JM, Wei YQ, Tian L, Zhao X, Yang L, He QM, Wang Y, Lu Y, Wu Y, Liu F, Liu JY, Yang JL, Lou YY, Hu B, Niu T, Wen YJ, Xiao F, Deng HX, Li J, Kan B.

Cancer Res. 2003 Feb 1;63(3):600-7.

 

此文魏霞蔚不是作者,当时她还只是成都外国语学校的初中生。赵霞是挂名的第四作者。

 

所以这是把自己作为挂名作者甚至连作者也不是的论文侵吞了作为自己的成果报奖,即使论文主要完成人同意转让,也改变不了侵吞的事实,因为论文是不能转让的。

 

魏院士十几年前被揭露造假时虽然掀起很大风波,但安然无恙,自然胆子越来越大。虽然年年讲对学术造假要“零容忍”,实际上监管机构一直在忍,造假者地位越高,越容易被忍。何况已经爬到院士、校领导位置,就更有同属一个利益集团的人为其洗白。当年魏院士被揭露造假时,饶毅校长“山上的朋友”几乎倾巢而出,联署公开信为其辩护,反过来指责我们是在搞“网络文革”迫害魏院士。饶校长这些“山上的朋友”有的当时就已被证明本身就是造假者,后来又陆续被发现是造假者,我相信以后其中还会有人被发现是造假者。我始终相信,一个正直、清白的人是不会去为造假者洗白,反过来攻击揭假者的。十几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

 

院士、校领导造假,造成的危害比一般教授造假要大得多,至少他们让学生学着以造假为荣、谋利。四川大学有魏于全这样闻名全国的造假院士、副校长,必然让其学风比一般高校更差。最近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大张旗鼓表彰2019届荣誉毕业生,动辄发表三、四十篇SCI论文,最多的一个自2016年以来发表46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平均一个月发表一两篇,数量实在吓人,不要说是还要学习的学生,专职的研究人员也难以做到。我查了一下其论文,基本上分两类,一类是大数据分析,自己不做实验,而是把某一个问题的论文搜出来将数据合在一起分析,这还可以说是投机取巧灌水,还有一类则是给期刊写读者来信,登出来就当成了在该刊发表论文,这就完全是造假了。所以这些荣誉毕业生,其实是造假毕业生。有造假校长、造假院士带头,出几个造假毕业生,有什么奇怪的呢?他们都是以后当校长、院士的料。

 

2019.6.30.

 

 

电子烟的危害不容忽视(修订版)

2019年7月2日星期二

罗永浩手机做不下去了,改开起了杂货铺,旅行箱、加湿器、鞋子等等什么都卖。最近还推销起了电子烟,美其名曰“福禄电子烟”。罗永浩推销电子烟的卖点有二,一是说电子烟对身体的危害很小,比烟草少95%;二是说推销电子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烟民戒烟。

 

罗永浩说的有道理吗?我们先来看第一点,电子烟的危害究竟有多大。电子烟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而烟草除了尼古丁,焦油里还有很多种有害物质,特别是多种致癌物。从这点看,的确可以说电子烟的危害比烟草小很多。但是电子烟的成分也有它的特殊之处。烟草里的尼古丁含量基本是固定的,而电子烟不是,尼古丁含量高低可以随意改变。事实上,电子烟往往把尼古丁含量高、吸了过瘾作为产品亮点。例如有一个很流行的品牌的电子烟声称其尼古丁含量每毫升高达59毫克,一份电子烟的体积只有0.7毫升,却相当于20包香烟中尼古丁的含量。尼古丁不仅让人上瘾,而且对身体也有危害,含量越高,危害也越大。电子烟除了尼古丁,还含有丙二醇、甘油作为溶剂,以及各种香精。有的研究发现里面有60-70种化学成分,也有的研究发现里面有113种化学成分。在电子烟汽化之后,还会生成更多的化学物质。这些成分中有的已知有毒性,有的则是致癌物。实验表明,电子烟的烟雾能够损伤肺、膀胱、心脏细胞里的DNA,表明吸电子烟可能会导致肺癌、膀胱癌和心脏病。所以,电子烟对人体是有危害的。这种危害究竟有多大,目前还不清楚,因为电子烟还是个新产品,还没法知道它对人体的长期危害。

 

    电子烟还有一个香烟没有的危害,那就是它的电池会发生爆炸,而电子烟使用的有机溶剂又容易燃烧。把这样一种易燃易爆品往嘴里塞,有时后果就很严重。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过一个病例,美国一名高中生在吸电子烟时,电子烟在嘴里爆炸,牙齿、嘴巴被炸烂。据《纽约时报》报道,佛罗里达州有一个人在抽电子烟时忽然发生爆炸被炸死。这些并不是孤立事件。2015-2017年间美国共发生了2000余起电子烟爆炸或烧伤事件。

 

有人会说,电子烟虽然对人体有危害,但是比烟草的危害要小,如果烟民能够戒烟改抽电子烟,也是好事。这是推销电子烟的人,包括罗永浩的一大卖点。尼古丁替代疗法可以帮助戒烟,电子烟主要成分是尼古丁,似乎也可以像尼古丁替代疗法那样帮助戒烟。这个道理听上去似乎不错,但是研究的结果令人失望,电子烟不是尼古丁替代疗法,它不仅不能帮助戒烟,反而会妨碍戒烟。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曾经在2016年分析了38项临床试验的结果,发现那些用电子烟帮助戒烟的人,他们戒烟成功的可能性比没有用电子烟的人反而低了28%。2018年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得出了更糟糕的结论,他们在分析了2015–2016年间美国1284名吸烟者戒烟的结果发现,使用电子烟的人戒烟的成功率只有9.4%,而没用电子烟的人戒烟的成功率反而高达18.9%,也就是说,不用电子烟戒烟的成功可能性是用电子烟戒烟的两倍。

 

何况很多人吸电子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戒烟,而是作为抽烟的补充,例如在那些禁止抽烟的场合才改吸电子烟。电子烟的厂商、推销商肯定是不希望人们真的戒烟戒到连电子烟都不吸的,否则它们的市场就会越来越小。电子烟厂商、推销商最想要的是青少年市场。别看罗永浩假惺惺地声明“未成年人严禁购买或使用电子烟”,实际上青少年才是电子烟最重要的销售对象。电子烟新潮的外型、听上去很酷的多种口味、隐秘的吸入方式,都是为了吸引青少年推出的,让他们在家里、教室里吸电子烟都不会被家长、老师发觉。因此电子烟在青少年当中变得越来越流行。2011年美国高中生吸过电子烟的人数不到2%,而到了2015年,这个比例一下子上升到16%。吸电子烟不仅本身对青少年的身心就有危害,而且会刺激青少年去吸烟。吸电子烟的青少年,尝试吸烟的可能性是没吸过电子烟的青少年的四倍。

 

由此可见,电子烟的危害虽然没有香烟大,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大。罗永浩把他推销的电子烟叫做“福禄电子烟”,这不禁让人想起鸦片在清朝曾经被叫做“福寿膏”,不知罗永浩是不是从那里得到的灵感?不管名字叫得多么好听,不管罗永浩怎样欺骗说电子烟多么“健康”,也掩盖不了其害人的实质。

 

2019.1.21.

    2019.6.28.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