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的存档

有没有必要做肝癌的筛查?

2025年8月21日星期四

我前面介绍了哪一些癌症的筛查可以做、哪一些不应该做。有一些人问:你介绍的这些癌症筛查,怎么没有提中国人很关心的肝癌筛查呢?那是因为我的介绍根据的是美国预防服务工作小组的指南,并没有提到肝癌,因为肝癌在美国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癌症,跟中国完全不一样。

 

不过,美国有别的专业的机构对于肝癌的筛查给出了建议。对于普通的人群,没有必要去筛查肝癌,因为对他们来说,肝癌的发生率很低。对于高危的人群,可以考虑做肝癌的筛查。高危的人群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得了肝硬化,肝硬化的患者得肝癌的风险相当高。一种是虽然没有得肝硬化,但是得了慢性乙型肝炎,这些人中,男人到了四十岁、女人到了五十岁,也成了肝癌的高危人群了。所以,对于这两类人,可以考虑做肝癌筛查,每半年筛查一次。

 

接下来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来筛查?目前对于肝癌的筛查并没有标准。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抽血查肝癌标记物,主要是两种蛋白质:AFP和DCP。抽血检测肿瘤标记物的问题是敏感性和专一性都太差,会出现很多假阳性和假阴性。我们就拿AFP来说吧。理论上,如果得了肝癌,那么血液里AFP的含量就会升高。但是,有很多肝癌患者,在肝癌的早期,AFP的含量并不高。这样就会出现大量的假阴性。到了肝癌晚期,假阴性低了,也就是说筛查的敏感性高了,但是,到了晚期做筛查就没啥意义了,查没查出来对于死亡率没影响。

 

还存在假阳性的问题。除了肝癌会让AFP的含量升高,还有别的身体的状况,例如怀孕,别的疾病,例如肝炎或者别的癌症,也都会让AFP含量升高,就出现了假阳性。不过,AFP以及DCP作为肝癌筛查的最大的问题是假阴性太高,敏感性差,所以对于筛查肝癌用处不大。

 

筛查肝癌还有一种做法,那就是影像学检查,用CT、核磁共振以及超声来查。但是,CT、核磁共振太贵了,适合于用来做诊断,不适合于用来做筛查,性价比太低了。超声适合用来做筛查,而且对于肝癌的高危人群的筛查结果准确性还不错。它的敏感性能够达到65%到80%,不算很高,但是可以接受;它的专一性能够达到90%。所以,对于高危的人群,用超声来做筛查是可以的。如果结合了抽血检查和超声,当然可以提高筛查的准确性,但是那样就会导致性价比降低了。

 

2025.5.27.录制

 

2025.6.21.整理

可怕的甲状腺癌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2025年8月17日星期日

大约12年前,我在凤凰网有健康访谈节目,看的人很多,一些医生也在看。有一次有一个医生看完了我的节目之后,给节目的主持人打电话,说根据他的观察,方舟子可能得了甲状腺癌,建议我去做检查。我的视频下面经常有一些网民跑来骂我,说我得了癌症了快死了之类,他不是这种人,而是北京一家著名的医院的一个著名的医生,而且是很认真地提出来的。节目的主持人也是学医出身的,就赶快给我打电话转告了这个医生的建议。

 

我却很不以为然,因为我对于中国的这些名医的水平还是很知根知底的。如果我的甲状腺癌严重到医生通过看视频就能看出来的地步,那么应该有别的症状出来了。比如说说话声音变了,失声了,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觉得颈部、喉咙疼痛,或者能够摸到颈部的淋巴肿大了之类的。但是没有,一切都正常,所以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但是如果你没有我的定力,听到一个著名的医生这么说,吓坏了,赶快去医院查有没有甲状腺癌,那么倒是很有可能会查出来得了甲状腺癌,因为甲状腺癌其实非常普遍,只不过不查不知道而已。曾经有一项研究,对那些死于别的原因的人做尸体解剖,顺带把他们的甲状腺取出来看,发现超过10%的人都有甲状腺癌,到死都不知道,因为没有任何的症状。所以如果你去做检查,即使没有症状,也是有可能被查出来有甲状腺癌。然后就觉得这个医生真高明,真是神医,看了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你得了甲状腺癌。也许他就是这么出名的。

 

但是如果你没有任何甲状腺癌的症状,是没有必要去做检查的。甲状腺癌绝大部分,80%-90%都是乳头状癌。它的特点是生长极其缓慢,即使已经出现了癌变,往往到死不会表现出症状,没有必要去做检查、治疗。即使出现了症状,再去做诊断、治疗,效果非常好,预后很好。如果肿瘤还局限在甲状腺,或者只是扩散到了周围的淋巴,5年存活率能够高达98%,几乎是100%。即使已经扩散到了远处的器官,5年存活率也还有50%。所以并不可怕,完全没有必要早发现、早治疗。

 

但是对甲状腺癌做筛查,没有症状也去查有没有得了甲状腺癌,非常普遍。要筛查甲状腺癌比较容易,用的是超声波检查,无创的,很多人就觉得,何不去检查一下呢?但是这种检查存在着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假阴性。它的敏感性只有大概70%,假阴性非常高,很多已有癌症但没有查出来。这样就有一个后果:你做过了筛查,发现没有甲状腺癌,就放心了,以后出现了甲状腺癌症状也就掉以轻心,以为是别的原因导致的,就会耽误了诊断和治疗。另一个问题是有假阳性。通过超声波筛查甲状腺癌的特异性大约是90%,不能以此就诊断得了甲状腺癌。要诊断就必须做活检。这是有创的一个小手术,有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诊断得了甲状腺癌,还面临着一个问题,要不要治呢?虽然发现的肿瘤可能非常小,所谓的小微肿瘤,但是很多人还是选择治疗,因为害怕会发展。医生往往也会建议做治疗。治疗办法就是把甲状腺摘了,全部摘掉或者摘掉一部分。甲状腺是很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把它全部摘掉了,身体就没有甲状腺素了。即使只是切除了一部分,也有可能导致甲状腺素分泌太少。所以手术后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而且既然是一个手术,也会有并发症,并发症有可能很严重。有可能损害到了甲状腺旁边的甲状旁腺。甲状旁腺对于调节人体的钙代谢很重要,受损伤的一个后果会导致体内钙含量减少。也有可能在做手术的时候损伤到了声带神经,就会导致失声。即使你选择不治疗,但是因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了,担心它会发展,所以就要定期做检测。一年要有一、两次去检查肿瘤有没有变大,这也是很折腾的。

 

所以虽然得了甲状腺癌,可能到死都不会表现出来,本来就没有必要知道,也没有必要治疗,那么你何必知道你得了这种癌症?可见甲状腺癌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后果是严重的。

 

而甲状腺癌也是所有的癌症当中过度诊断、过度治疗最严重的,这种情形在世界各国都存在。比如说美国。美国现在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三倍,但是甲状腺癌死亡率并没有增加。这说明新增加的那些甲状腺癌病例其实没必要发现,存在着过度诊断的问题。但是美国对于甲状腺癌并不做筛查,为什么甲状腺癌的病例越来越多了?无意中发现的。虽然不对甲状腺癌专门做筛查,但是会有别的原因对身体做检查,比如说做CT、核磁共振检查,意外发现甲状腺长了肿瘤。但是即使存在着过度诊断,甲状腺癌在美国还是一种很罕见的癌症,在美国的所有的癌症当中,每年发现的病例数排在第12位,一年也就发现4万多例,一年死于甲状腺癌的只有2000多人。

 

但是有的国家甲状腺癌不罕见,比如说韩国。韩国甲状腺癌在癌症当中名列前茅,因为韩国对甲状腺癌有筛查。韩国在1999年开始有组织地进行癌症筛查。本来筛查的项目不包括甲状腺癌,但是只要多交一点钱就可以同时做甲状腺癌的筛查,很多人就做了。医生往往也会建议做甲状腺癌筛查。从1999年开始,才过了10年,韩国的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上升了15倍。但是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并没有增加,说明存在着过度诊断的问题。

 

中国更厉害。中国以前甲状腺癌也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癌症,但是到2016年,甲状腺癌在中国女人的癌症发病率当中已经上升到了第三位。那一年中国女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是2000年的20倍。这个趋势越来越快,直线上升。在2020年那一年,中国新发现的甲状腺癌的病例是20多万例,过了两年,2022年新发现的中国甲状腺癌的病例变成了40多万例。才两年就翻了一番。美国一年发现4万多例。中国女人新发现的甲状腺癌的病例是美国男女甲状腺癌的10倍。

 

美国的所有医学机构都反对对甲状腺癌进行筛查,都认为对甲状腺癌筛查弊大于利。即使是无意中发现的那些甲状腺癌的病例,也认为太多了,存在着过度诊断的问题。所以近年来,美国医学界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更严格,美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就开始下降了。

 

但是中国直到现在还在提倡要对甲状腺癌进行筛查。医生们都在建议、鼓励人们要筛查甲状腺癌,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警告人们说,不要把甲状腺癌当成“懒癌”,以为得了没啥事,不是的,有的甲状腺癌非常凶险的,不能掉以轻心。的确,有的甲状腺癌比较凶险,叫未分化癌。这种癌症发现了之后都会被定为是4期,5年的存活率只有7%。得了这种癌症,发现了之后一般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可活了,所以很吓人。但是这是极其罕见的癌症,在甲状腺癌当中只占了1%。不能拿这种非常罕见的小概率事件来吓唬人。

 

但是中国的医生就是很擅长于拿这种小概率的事件吓唬病人。中国对于癌症的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不限于甲状腺癌,很多癌症都存在这个问题。在我关于癌症筛查的那期视频节目下面,有一个中国网友留言说,他刚刚做了一个非常昂贵的体检项目,其中有9项是筛查癌症,都是抽血筛查。抽血筛查癌症比较靠谱的只有查PSA筛查前列腺癌,但是我说过了,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也没有必要去做。有的抽血筛查癌症对于高危的人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对肝癌的高危人群抽血查AFP,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作用也没那么大。还有的抽血筛查癌症就更没有什么用处了,或者是假阴性太高,或者是假阳性太高,还有的纯粹就是骗人的了。

 

2025.5.24.录制

 

2025.6.14.整理

癌症筛查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2025年8月16日星期六

大约40%的人在一生中会得癌症。得了癌症并不是都很可怕,如果是癌症的早期,经过正规的治疗,不找死去找中医的话,那么基本上都能够治愈。只是到了晚期,扩散了,治疗效果才没那么好。但是癌症早期通常没有症状,很难发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号称能够早期就查出来一个人有没有癌症,有所谓的筛查——对于没有症状的人也要检测,看能不能尽早地找出他得了癌症。

 

这种筛查有没有必要做呢?一般的人认为当然有必要做,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啊。问题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有一个成本的问题。有一些癌症非常罕见,或者在比较年轻的人当中非常罕见,那么就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的资源、成本去做大规模的筛查了。即使有必要筛查的那个人群,也要考虑到筛查的方法是不是准确。如果准确率很低,大部分的癌症查不出来,那么也没有必要做筛查了。即使准确率很高,还面临着一个问题:查到的阳性结果未必就是癌症。有可能别的因素导致了阳性的结果,也就是假阳性。所以筛查的结果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并不能作为诊断。

 

要诊断的确得了癌症,还要进一步地做活检。将怀疑有癌症的组织摘下来,在显微镜底下看看是不是的确发生了癌变。做活检是一个有创的手术,就有可能出现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甚至会死亡。如果活检并没有查出有癌症,却因此被折腾了一番,得了并发症、住院乃至死亡,那么就亏了。

 

即使诊断得了癌症,还面临着一个问题:要不要治疗?有一些人可能觉得奇怪,既然已经发现得了癌症,为什么不马上治疗呢?这是因为癌症跟癌症是不一样的。有的癌症进展非常缓慢,即使发现了,在早期也不一定就要治疗,有可能到死了都没有进展到表现出症状,为什么要治疗?例如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进展往往都非常慢,在多数的情况下其实是没有必要治疗的。

 

但是一旦发现了癌症,病人还是很担心,为预防万一还是想要治疗。因为是早期,治疗的效果会很好,能够治愈。但是治疗的结果有可能出现并发症,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带来别的问题,对生活的质量和影响很大。如果不治疗,那么还要观察、监测,终身折腾。所以对于有一些癌症,你完全没有必要去知道你得了。很多人死了都不知道自己得了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因为没有表现出来,死后做尸体解剖才知道生前得了甲状腺癌、前列腺癌。

 

我们就举前列腺癌为例。因为前列腺癌对于比较年轻的人是非常罕见的,55岁以下的人得前列腺癌的很少,对于55岁以下的人没有必要去做筛查。而对于70岁以上的人也没有必要做筛查,因为前列腺癌非常常见,上了70,有一半的人去查都能够查出得了前列腺癌。但是因为前列腺癌往往进展很缓慢,如果是70岁得了前列腺癌,到死了都未必有症状。即使等有了症状再治疗,不一定死于前列腺癌,还没治疗结束,可能已经死于别的疾病了。所以对于上了70的人,即使发现得了前列腺癌,对于预期寿命通常也不会有什么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何必知道你有没有得了癌症?进行治疗,或者要不断地进行监测,都会影响到生活的质量。

 

所以对于前列腺癌来说,有必要做筛查的局限于55岁到69岁。即使是这个年龄段的男人,做筛查也未必就是利大于弊。用得最多的前列腺癌筛查的方法是抽血查血中PSA的含量。PSA是“前列腺特异抗原”的缩写,它是前列腺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如果前列腺发生了癌变,血液里的PSA含量会比较高。但是还有别的前列腺的疾病也能够导致PSA含量增加。例如良性的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都能够导致PSA增加。所以检测到PSA的含量比较高,不等于就是得了前列腺癌,还需要做活检才能够确诊是否得了前列腺癌。

 

如果对1000名55到69岁的男人做PSA的筛查,能够查出230人是阳性。其中220人要去做活检,把前列腺组织通过穿刺的方式取出来。这是有创的手术,就会有并发症。有2人会因为做了活检导致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做了活检会发现,大部分不是前列腺癌。这220个人只有100个人诊断得了前列腺癌。

 

得了前列腺癌未必要治疗。医生会根据病理诊断的结果判断前列腺癌的癌细胞凶险到什么程度,需不需要马上治疗。这100个人当中,有65个人医生会建议马上就治疗。治疗的方式是把前列腺摘除,或者做放疗来杀死癌细胞。剩下那些人进行监测、观察,但是其中也有15个人后来会做治疗。治疗就会有并发症。这80个人当中,由于做了治疗,会有50个人性功能出现障碍,没法勃起,还有15个人会尿失禁。即使经过了筛查、诊断、治疗,这1000人当中,最后还是会有5个人死于前列腺癌。通过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死于前列腺癌只有1.3人。这么一对比,就会觉得做筛查虽然有好处,但是好处不大。

 

那么有没有必要做前列腺癌筛查呢?目前的建议是,如果属于55到69岁这个年龄段的,跟医生讨论,权衡利弊,由患者做决定要不要筛查。

 

美国有一些专业的医学的机构都在对癌症的筛查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其中比较权威的一个机构是美国卫生部组织的“美国预防服务工作小组”,它建议做的筛查,法律规定医保都必须报销。这个工作小组对于要不要做筛查的建议分成五级:A级是强烈推荐,也就是说表明筛查有非常好的好处;B级是推荐,也就是说筛查的好处一般;C级是不推荐也不反对;D级是反对;还有一个I级,意思是目前的证据不足,没法判断究竟要不要做筛查。刚才说的前列腺癌的筛查,55到69岁年龄段推荐的级别是C,也就是说不推荐也不反对;而70岁以上级别是D,反对做筛查。

 

这个推荐指南会根据研究结果改变。例如乳腺癌的筛查推荐就变过几次,最新的推荐是40岁到74岁的女人建议做筛查,推荐的级别是B,做X光的照射,看乳腺有没有长了肿瘤,建议每两年做一次筛查。到了75岁,目前是不推荐也不反对筛查乳腺癌。

 

女性容易得的另外一种癌症——宫颈癌,目前的建议是21岁到65岁每三年做一次筛查,推荐的级别是A;不到21岁的,或者超过65岁的,目前反对做筛查,级别是D。

 

对于结肠癌的筛查,目前的建议是45岁到75岁这个年龄段建议做筛查。45到49岁推荐的级别比较低一点,是B;而50岁到75岁推荐的级别是顶级的A。对于结肠癌的筛查,有多种的方式。有的是一年查一次便潜血,或者大便里有没有DNA;有的是做结肠镜的检查,每十年做一次。

 

对于肺癌,目前的建议是50到80岁有吸烟史的人,现在还在抽烟,或者戒烟的时间还没有超过15年,每年做一次低剂量的CT进行筛查。如果戒烟的时间超过了15年,就不用再做了。

 

还有的癌症是反对做筛查的,包括卵巢癌、睾丸癌,以及在中国做得很多的甲状腺癌筛查,级别都是D。还有的癌症做筛查的级别是I,也就是证据不足,包括口腔癌、包括皮肤癌、膀胱癌。

 

这个工作小组的推荐,根据的是美国的情况,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中国有特殊的情况。例如这个工作小组对胃癌筛查没有给出指南,因为在美国胃癌发病率非常低。但是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很高,有可能有必要用胃镜做筛查。在胃癌发病率同样很高的韩国和日本,就对胃癌做胃镜筛查。

 

2025.5.22.录制

 

2025.6.11.整理

纵欲并不伤身而是养生

2025年8月15日星期五

我在《射精频率与前列腺癌的关系》中说,跟老中医说的相反,纵欲并不伤身,反而有可能能够养生。有一些人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我就再来具体地讲一讲这个问题。

 

我那么说,并不像老中医随口一说,而是有证据的,实际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少。这些研究都表明了,如果性活动的次数比较多,能够减少死亡率。

 

有一项研究是对15000多名美国人做的调查,询问他们性生活的频率。发现大约72%的人平均一个月不少于一次性活动,而有32%的人,性活动的次数平均一周不少于一次。调查之后,对这些人进行追踪,追踪了1-11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人因为各种疾病死了,主要是死于心脏病、癌症,也有死于其他疾病。这样就可以做对比了。对比的结果发现,那些性生活比较频繁的人(平均一周不少于一次),跟那些几乎没有性生活的人(一年0到1次)相比,全因死亡率降低了5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了20%,癌症死亡率降低得更明显,降低了70%。

 

这属于流行病学的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只能表明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性。可能有别的因素导致了这种现象。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因素,身体比较差的人,往往性生活比较少,也更容易死亡。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得性功能障碍的比例比较高,那么性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少,而这些人也更容易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所以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疾病,导致了这个结果,跟性生活的次数其实没啥关系。

 

不过,有不少的研究都表明了,性活动对人的健康有正面的影响。这些好处包括:能够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精神压力。这些对于身体健康都是很重要的,都能够降低死亡率。所以性生活次数比较多,很可能能够导致死亡率降低。

 

如果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话,那么是什么机理在起作用?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是锻炼的效果。性活动经常被叫做“床上运动”,是一种锻炼,而锻炼对于身体是有好处的。的确也有这方面的研究,是对20多岁的年轻人做的。他们从事一次性活动的时间平均是25分钟,男人因此消耗掉的能量平均100千卡,女人消耗掉的能量平均70千卡。运动的强度大致相当于在跑步机运动的70%。所以性活动是有一定的锻炼效果,但是也没有那么强。这当然跟性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强度有关系。特别是这个研究是对20多岁的年轻人做的,那么对于年纪比较大的人来说,运动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所以大家也别太指望能够通过性活动来达到多好的运动效果。

 

性活动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最重要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能够减压,减轻了精神的压力。在性活动之后,特别是在有性高潮的性活动之后,人会感到心满意足、精神放松、没有了精神压力。这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人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会大量地分泌应激激素,例如皮质醇。它对身体危害很大,会对器官、组织造成慢性的伤害,导致慢性的炎症,对心血管会造成慢性的损伤,增加了癌症的风险等等。而在性活动之后,体内的皮质醇的含量大大地减少了,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好处。

 

而且在性活动之后,特别是在性高潮之后,人体会大量地释放对身体有好处的“好激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激素:催乳素和催产素。大家不要听名称就以为只是跟女人有关,不是的,男女都会分泌。这两种激素会让人觉得非常宁静、放松。这样就起到了减压的作用。这两种激素还有别的好处。催产素是“爱的激素”,它大量地分泌之后,会让人对身边的人有一种亲密感,增进了两个人的关系。催乳素具有催眠的作用,会让人想要睡觉,而且会睡得更香。良好的睡眠对身体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性活动对身体健康还有别的好处。在性活动过程中以及过后,身体会大量地分泌内啡肽,这是一种天然的镇痛药,会缓解慢性的疼痛,缓解痛经。性活动还会缓解女人绝经之后的一些症状,提高老人的认知能力。

 

所以性活动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但也有健康的风险。最主要的健康风险,是有可能感染疾病,特别是那些性传播的疾病。所以在从事性活动的时候,做好卫生,特别是做好安全性行为,是很重要的。

 

有一些人会担心,会不会性生活过频、过度?过度了对身体是不是就不好了?一般的人是不用担心过度的。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会自然地做出调节。性活动的次数达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对性失去了兴趣。如果对性活动已经没有了兴趣,还要勉强去做,就不正常了,可能精神、心理有问题。例如,是不是属于性瘾患者?这是另外一回事了。还有,你有兴趣而对方不感兴趣,也不能强迫。如果强迫,那么不仅是不道德的,还会涉嫌犯罪。即使是亲密伴侣之间也是如此,那属于性虐待,是家暴的一种形式。所以,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家暴男,像王志安那样。

 

2025.5.20.录制

 

2025.6.10.整理

射精频率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2025年8月14日星期四

我在《从拜登得前列腺癌说说前列腺癌的筛查与预防》谈到,射精频繁有可能会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有一些人觉得很惊讶。其实这并不是新发现,已经研究了有二三十年,发表过不少论文。

 

为什么会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呢?因为前列腺的主要的功能是制造精液,所以就会想到会不会射精频繁跟前列腺癌有关系,是前列腺癌的一个风险因素。没想到做出来的结果是相反的:射精比较频繁,反而会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

 

这方面的研究质量最高的是哈佛大学做的。他们研究了三万多名美国男医护人员,询问他们在二十到二十九岁、四十到四十九岁以及上一年这三个时间段射精的频率,每个月有多少次的射精,然后跟踪十八年。在这十八年内,有一些人陆陆续续地得了前列腺癌,总共有三千多人得了前列腺癌。这样就可以做对比。对比发现,不管是二十岁到二十九岁这个时间段,还是四十到四十九岁这个时间段,射精非常频繁、一个月射精的次数超过了二十次的那些人,要比一个月只射精四到七次的人,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这是流行病学的调查。流行病学的调查只能得出相关性,得不出因果关系。有可能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是别的因素导致了这个结果。很容易想到的是,那些射精比较频繁的人,是不是因为他们身体比较健康,或生活方式比较健康,导致了他们得前列腺癌的风险比较低。的确,有一些研究发现,那些射精频率比较低的人,往往体重也比较容易超标,也不太爱运动。那么,体重超标、不爱运动,就是前列腺癌的风险因素。不过,对于这些所谓的混杂因素,在做流行病学研究的时候是会尽量排除的。哈佛大学的那项研究就排除了这些混杂因素,还是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但是,有的不是那么明显的混杂因素是不容易排除的。例如,有一个因素跟体内的睾酮的含量可能有关系。睾酮含量高的男人往往性欲比较旺盛,所以射精的频率就会比较高。而现在也知道了,体内的睾酮含量高,不仅不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反而会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所以,射精频繁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可能跟射精的频繁其实没有关系,而是由于这些人体内睾酮的含量比较高导致的。

 

如果射精频繁跟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不是相关性,而是因果性,那么是什么原理导致的?目前不清楚,有一些猜测。一种假说认为,因为精液能够富集从环境摄入的致癌物质,所以如果能够把这些致癌物质及时地排出去,那么就降低了前列腺细胞癌变的风险了。另一种假说认为,前列腺里的精液制造出来,如果没有很快地排出去,会产生晶体,而前列腺晶体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还有一种假说认为,射精比较频繁降低了前列腺发生慢性炎症的风险,而慢性的炎症也是致癌的一种危险因素。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也做了不少,也做了二三十年了,其实还是很初步的,还不能说是一个定论。

 

但是不管怎样,根据现在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射精频繁即使对前列腺起不到保护的作用,也不会有什么坏处。而且射精频繁即使对于前列腺没有好处,对于身体也可能有别的好处。现在知道了,射精以及性高潮可能对身体有一些益处,例如对心血管起到保护的作用、降低精神压力、增强免疫功能等等。所以,跟老中医说的相反,纵欲并不伤身,反而有可能能够养生。

 

2025.05.20录制

 

2025.6.9整理

从拜登得前列腺癌说说前列腺癌的筛查与预防

2025年8月13日星期三

拜登前几天还出来接受采访,今天突然宣布他被诊断得了前列腺癌,而且是晚期,已经扩散开去了,转移到了骨骼。前列腺癌非常常见,大概八分之一的男人在一生当中会被诊断得了前列腺癌。而实际上,得了前列腺癌的人大部分都没有诊断,死都不知道自己得了前列腺癌。对尸体解剖的结果发现,50岁以上的男人超过40%都得了前列腺癌;如果是80岁以上的男人,像拜登这种年纪的,接近70%得了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细胞生长非常缓慢,所以即使已经发生了癌变,往往等到一个人因为别的原因死亡了,前列腺癌都没有表现出来。大部分的前列腺癌患者在生前被诊断,是因为做了前列腺癌的筛查,只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出现了症状,像拜登这样的,因为发现排尿困难、尿频、尿血或者精液里出现了血,然后去做检查才发现得了前列腺癌。

 

由于前列腺癌的生长非常缓慢,诊断了不一定要做治疗。如果做治疗,动手术,有可能出现并发症,会导致尿失禁、大便失禁,或者性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所以对于那些没有症状被发现得了前列腺癌的,医生会做评估,看有没有必要做治疗。有一部分的人即使被诊断得了前列腺癌,到死了都没有做治疗,只是一直在做观察、监测。

 

如果癌细胞变凶险了,生长快速,要治疗,就要看到了什么程度。如果癌细胞还局限在前列腺,没有扩散开去,治疗起来就比较直接了当,通过手术摘除前列腺,或者做放疗把前列腺癌细胞杀死。在这个阶段,治疗效果非常好,能够治愈,5年存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但是如果癌细胞已经扩散开去了,转移到了别的器官,例如转移到了淋巴结、骨,像拜登这样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做手术就没有意义了。就要改用吃药治疗,服用能够抑制睾丸制造睾酮的药物,或者能够抑制睾酮发挥作用的药物。前列腺癌细胞本质上也是一种前列腺细胞,只不过生长失控了,而它的生长需要睾酮的刺激,让身体不再分泌睾酮,或者让睾酮不起作用了,那么癌细胞也就死了。同时也要进行化疗。化疗是直接把癌细胞杀死。药物治疗一开始效果很好,过几个月就把癌细胞都清除干净了。但是会复发,癌细胞会产生抗性,短的过几个月,长的过几年就又回来了。就要换别的药,还是激素治疗和化疗的药,但是又能够把癌细胞杀死。然后过一段时间癌细胞又回来了。所以一旦扩散开去了,就没法治愈了,治疗的效果就没那么好了,5年的存活率变成了30%到40%。

 

所以要治愈前列腺癌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但是前列腺癌的早期没有症状,要怎么发现?以前提倡做筛查,抽血筛查测里头有没有前列腺特异抗原,叫PSA。它是前列腺的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如果血液里PSA的含量比较高,那么就有可能是因为前列腺细胞发生癌变了。但是前列腺发生了别的病变,比如说前列腺增生或者前列腺炎,同样也会让血液里的PSA的含量增加,也就是会出现假阳性,这是很常见的。所以光是检测到PSA的含量增加,并不能确诊得了前列腺癌。要确诊,就要做活检,把前列腺的细胞取出来,在显微镜底下看看是不是发生了癌变。做活检有可能引发感染,甚至死亡。

 

一旦确诊得了前列腺癌,要不要治疗,这个决定是很难做的。虽然大部分前列腺癌其实是不用治疗的,但是保险起见,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会选择要治疗或者医生会建议要治疗,治疗的结果就会导致并发症,让生活的质量下降。

 

可见做筛查存在着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问题,需要权衡利弊。做普遍的筛查是不是真的能够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能够降低多少?值不值得去冒过度治疗、过度诊断的风险?有一些研究认为,通过PSA的筛查并没有真正地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或者虽然降低,但是很小。

 

美国以前PSA的筛查做得非常多,可能80%的男人都做过PSA的筛查,但是近年来已经不是这样了。近年来权威机构的建议是,70岁以后不再做PSA筛查。拜登82岁了,早在12年前就已经不再做PSA筛查。70岁以后做PSA筛查,查出前列腺癌的概率非常高,而即使查出了前列腺癌,由于前列腺癌进展很缓慢,等到它进展到有可能对生命构成威胁、会致死的时候,这个人可能早就因为别的原因死亡了,并不降低死亡率,反而增加了他的心理负担,以及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负担。所以一般70岁以上,或者预期寿命已经少于10年,就不再建议做PSA筛查。

 

如果很年轻,55岁以下的,现在一般也不建议做PSA筛查,因为他们得前列腺癌的风险非常低。如果是55岁到69岁之间的,做PSA筛查可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同样也有风险,所以就要权衡利弊。那么这个决定由谁来做呢?现在的建议是医生告知利弊后,由患者做决定,而不是由医生主动地建议做PSA筛查。

 

拜登比较年轻的时候做过PSA筛查,最后一次是2014年做的,这十年来根据指南没有再做。所以没有早发现,不是他的保健医生的失职。更不是像川普的那个傻儿子以及一些川粉说的,拜登做过PSA筛查查出得了前列腺癌,掩盖、隐瞒下来。

 

现在既然认为前列腺癌的筛查并不是利大于弊,已经不提倡把它作为一种常规的癌症筛查手段,那么要怎么样预防前列腺癌呢?导致前列腺癌的那些风险的因素,跟导致其他癌症的风险的因素有共同之处,包括肥胖、不运动、吸烟以及饮食不健康,比如吃了很多的高脂肪的食物、红肉。还有遗传因素,有一些癌症基因被认为能够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比如著名的BRCA2基因,在女性能够增加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在男人身上能够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

 

遗传的因素我们没法避免,那是爹妈给的。对于带了致癌基因的,属于高危的人群,的确可以去做筛查。对于不是高危的人群,要预防前列腺癌,能够做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体重,不要让自己变肥胖,有健康的饮食,经常锻炼,不吸烟。

 

对于前列腺癌的预防有特殊的地方。有一些食物可能能够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包括西红柿、十字花科的蔬菜(像西兰花、花菜)、大豆。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前列腺癌的风险跟射精频率有关系。如果射精的次数比较多,能够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但是这是很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不是那么可靠。某一些药物现在发现能够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主要是那些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以及男性型脱发的药物,例如非那雄胺。但是,服用这些药物是有副作用的,其中的一个副作用是有可能降低了男性的性欲和性功能。而且如果服用这种药物来预防前列腺癌,后来得了前列腺癌,癌细胞生长会更加快速。要做选择,是很难的,往往就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2025.5.18.录制

 

2025.6.7.整理

让白米饭变健康的简单办法

2025年8月8日星期五

我在特供会员的视频节目谈到了吃苹果要不要削皮的问题,说存在着增加营养和降低健康风险的矛盾。在日常饮食当中,像这样的矛盾还有的是。比如说吃米饭,是要吃白米饭还是要吃糙米饭?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从营养的角度,提倡吃糙米饭,因为糙米属于全谷物,吃全谷物要比白大米这种精加工的谷物更健康,应该尽量地吃全谷物,尽量地吃糙米。但是,最近在网上流传着一篇文章,说研究发现糙米里头砷的含量要比白大米高得多,吃糙米有导致慢性砷中毒的危险。

 

这个研究是我的母校密歇根州立大学农学院的人做的,但是这并不是新的发现,很早人们就已经知道吃米饭有导致慢性砷中毒的危险。这跟水稻的生长特性有关。水稻是种在水田里的,导致了它容易从水和土壤富集砷。砷更容易富集在米糠里。这就是为什么糙米(因为它含有米糠)要比白大米砷的含量会更高,要高70%到90%。这个事实以前早就发现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密歇根州立大学这项最新的研究,是对大米里,特别是糙米里的砷带来多大的健康风险做了评估。它是根据美国市场上的白大米和糙米里砷的含量,以及美国人吃的米饭和大米制品的量做的评估。

 

大米里砷的含量很低,吃了不会导致急性的砷中毒。但是,因为砷是一种重金属,在体内有积蓄的作用,长期摄入微量的砷也有可能导致慢性的中毒和多种慢性疾病。他们评估的结果认为,对于美国成年人来说,从糙米里摄入的砷的含量不至于有多大的健康风险,不用担心;但是对于5岁以下的小孩,风险比较大,所以建议5岁以下的小孩不要吃糙米或者糙米的制品。

 

这项研究根据的是美国的情况做的评估,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的情况。很显然,中国人吃的米饭、米制品的量要比美国人多得多,所以风险也就要大得多。很可能即使是对于成年中国人,糙米里的砷带来的健康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也应该避免吃糙米。甚至白大米里的砷的含量虽然比较低,但是因为中国人吃白大米吃了很多,可能的健康风险也不容忽视。这就提醒我们对于主食也要多样化,不要只吃米饭,而是应该连别的主食(杂粮、面食)混着吃,减少吃米饭的量,这样也就降低了砷带来的健康风险。

 

美国很多人流行吃糙米,称为“棕米”,但中国人本来平时都不吃糙米,因为不好吃,大家还是喜欢吃白大米。即使是吃白大米,如果注意一下的话,也有办法让吃白大米变得跟吃糙米一样健康。那么,有什么办法呢?

 

为什么糙米要比白大米更有营养?这是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因为米糠里含有多种微量的营养素,包括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特别是含有比较丰富的B族维生素。白大米将米糠去掉了,这些营养素就基本上没有了。不过,美国市场上的白大米通常是做了强化的,把去掉的B族维生素又给加回去了。中国市场上的白大米应该没有做过强化。这其实并不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还会吃很多蔬菜和杂粮,在杂粮、蔬菜里含有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米糠里的维生素、矿物质完全可以从别的食物补充。

 

另外一个因素是米糠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没法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它有很好的好处。一个好处是,能够把消化道里的胆固醇带走,迫使身体分泌更多的胆固醇。这样就把血液里的胆固醇的量降下来了,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另一个好处是,这些纤维素虽然没法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到了大肠,那里面有很多细菌,它们可以分解这些纤维素,变成了它们的食品。所以多吃纤维素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还有一个好处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纤维素没法被消化,这样就会使我们在吃糙米的时候,消化糙米里的淀粉的速度变慢了。消化淀粉的速度变慢,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如果把米糠去掉了,也就把纤维素去掉了,变成了白大米,里头的淀粉很容易被消化。消化之后变成了葡萄糖,葡萄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吸收了之后,血液里的葡萄糖的含量直线地上升,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胰岛素不敏感,会导致二型糖尿病。所以,吃糙米有助于预防二型糖尿病,而吃白大米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就是因为它缺乏纤维素。

 

对于白大米缺乏纤维素这一点,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有的,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

 

为什么白大米里的淀粉很容易被消化?如果大家生吃白大米的话,是没法消化的,煮熟了之后淀粉才变得能够消化了。并不是让大家去生吃白大米,还是要吃熟的。但是如果大米煮熟了之后,不要趁热吃,而是先把它放进冰箱,让它冷却。在4摄氏度的条件下冷却几个小时之后,大米里的那些淀粉从可消化的就变成了不能消化的“抗性淀粉”。也就是说,它能够抵抗消化了,消化道里的淀粉酶没法消化这种抗性淀粉了。如果冷却的时间更长,在冰箱里面放过夜,米饭里的抗性淀粉的量会更多。

 

如果吃了富含抗性淀粉的大米,因为没法消化抗性淀粉,就相当于吃了纤维素。吃纤维素的种种好处就都有了。比如说,抗性淀粉在大肠里也会变成了肠道细菌的食物,那么也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由于这些抗性淀粉的存在,也会影响到大米里那些还可以消化的淀粉的消化速度,葡萄糖的吸收也就很慢了,不会迅速地上升,这样也就降低了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了。

 

但是,这并不是要让大家就去吃冷饭。冷饭很不好吃,不用从冰箱里头拿出来就直接就吃,完全可以加热,用微波炉加热,或者炒米饭。加热并不会破坏抗性淀粉。只不过,因为这种米饭里抗性淀粉含量很高,不容易消化,为了避免消化不良、吃了不舒服,吃饭的速度就要慢一些,要多喝水。

 

对于其他富含淀粉的主食,例如面食、土豆也是这样。如果吃的不是全麦面粉做的面食,而是精白面粉做的面食,跟白大米一样,对于健康是不利的。但是如果对用精白面粉做的面条、面片和其他面食,在冰箱放过夜,同样会产生大量的没法消化的抗性淀粉,同样是有益健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吃剩饭要比吃刚刚煮出来的饭要健康得多。

 

2025.5.14.录制

 

2025.6.3.整理

 

洗菜的确不要“洗得太干净”

2025年8月5日星期二

纪小龙大夫最近去拜访何祚庥院士夫妇,对话被随行的人拍下来,作为科普放到了网上。棒棒医生抓住纪大夫的两句话猛批,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不着调、不靠谱的膳食科普。”这个帽子够大的,难道纪大夫说的话比那些老中医,或者那些卖保健品的人做的“膳食科普”还不着调、还不靠谱吗?那是属于日常的对话,不能以写科普文章或者做科普视频的标准来要求。人们在日常的对话中有一些表述不会那么严谨,有夸大的地方,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原则上是准确的就可以。纪大夫的那两句话原则上没有问题,棒棒医生对纪大夫的批评反而是有问题的。

 

我们先看第一句话。纪大夫说:“吃的食物的种类要尽量多,什么都可以吃。”这句话的语境是批评何院士吃得太单一。这是没有问题的,它符合营养学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为了做到膳食平衡,吃的食物要尽量地多样化。但是棒棒医生反驳说:什么都可以吃,难道那些有毒的、有害的物质也可以吃吗?就完全是抬杠了。食物的种类要尽量多样化,前提当然是可以吃的东西,对于有毒、有害、明显对健康不利的东西,当然不要去吃了。至于说“什么都可以吃”,那只是日常夸张的说法,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按照棒棒医生的说法,纪大夫以前说过“外卖不要吃”,可见并不是真的认为“什么都可以吃”。但是棒棒医生却说纪大夫自己就没有坚持“什么都可以吃”的原则,所以才去反对吃外卖。这就完全是胡搅蛮缠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话。纪大夫说:“洗菜不用洗得太干净,草也可以吃。”棒棒医生反驳说:草的确是可以吃,但是菜要是不是洗得很干净的话,怎么能够最大限度地去除寄生虫、细菌、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呢?纪大夫的话并不是反对洗菜,甚至也不是说不要把菜洗干净,他反对的是把菜洗得太干净。至于菜洗到什么程度算是干净了,什么程度算是太干净了,他没有说。

 

那么怎么洗菜算是洗干净了呢?洗菜的主要目的是要洗掉菜里的泥土等脏东西。根据美国研究人员做的研究,可以这么洗:一、对于可以用手搓洗的蔬菜(瓜果类和根类蔬菜),在自来水下面用手搓洗五秒钟,然后再最后冲洗一下就可以了;小西红柿以及各种各样的浆果,可以放在漏盆里冲洗。二、没法用手搓洗的蔬菜,先放到盆子里用自来水浸泡两分钟,再冲洗15秒。对于有叶子的蔬菜,在浸泡之前要先把最外层的叶子去掉再浸泡,因为最外层的叶子是最脏的,如果一起浸泡的话,反而会把里面的叶子污染了。对于茎类蔬菜,清洗完了之后要把两头切掉,因为两头是很难洗干净的。

 

所以要把蔬菜和水果洗干净,其实很简单,也很快速。那么什么算是洗得太干净了?我看到有人说,另一个科普作家京虎子建议的是用盐水浸泡菜20分钟,然后再用清水冲洗。这就属于洗得太干净了。

 

棒棒医生说不把菜洗干净的话,怎么能够最大限度地去除寄生虫、细菌、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这也是很多人洗菜时的担心,但是是多余的。

 

如果菜污染了重金属的话,那都是从土壤里富集的,富集在细胞、组织里,通过清洗是去除不掉的,所以我们就不再谈重金属的问题了。接下来涉及到的实际上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寄生虫和细菌,可以归为都是要怎么样避免摄入病原体;一种是关于怎么样去除农药残留。

 

我们先说要怎么样避免摄入病原体。通过洗菜的方式是可以洗掉一部分的病原体,但是不可能清除掉病原体,因为洗菜不是消毒。用水洗是不可能把菜上面沾上的细菌、寄生虫卵完全都去除掉。那些能够通过消化道感染人的寄生虫和细菌,对于消化道环境适应得很好,只要有少量的寄生虫卵、病菌(比如说大肠杆菌),被吃下去了,就能够感染人。所以菜如果被病原体污染了,通过清洗的方式难以把它们全部都清洗掉,难以避免被感染。要避免被感染,就必须要消毒。对于菜来说,最好的消毒的方式就是煮,不生吃。煮熟了,就可以避免被寄生虫、病菌感染了。

 

我们再说农药残留的问题。现在用的农药基本上都不是水溶性的,通过清洗的方式很难把菜上面的农药残留清除干净。这是做过研究的。对于菜上面的有机磷农药残留,如果用清水洗15分钟,洗得够干净了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洗菜花这么长的时间,即使洗到了这种程度,也只能将菜上面的农药残留清除掉30%,还是没什么用的。如果不是用的清水,像有一些人喜欢用的加盐(像京虎子那样的)、醋、柠檬酸,这些做法的确能够提高清除农药残留的效率,但是提高的也不是很多,没有数量级的区别。

 

而且洗菜的时间太长,还要加上盐、醋这些东西,有不好的一面。第一,浪费时间;第二,会造成一些营养素的流失。我们吃菜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吸收一些营养素,特别是那些水溶性的营养素,维生素C、叶酸、矿物质。它们如果在水里浸泡的时间太长,特别是加了盐、醋,会对细胞造成破坏,让细胞液渗透出来,那么就会导致这些水溶性的营养素的流失。更不要说加了盐、醋,改变了菜的味道。这种做法是不应该提倡的,是有害无益的。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菜上面的农药残留就没办法去除了呢?不是的,有个简单的办法——煮熟了。这也是有实验证明的,煮了之后菜上面的有机磷的农药残留就几乎接近百分之百都去除掉了。所以如果你那么担心菜上面的病原体、农药残留的话,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要生吃,煮熟了再吃。与其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洗菜,还要加这个东西、那个东西,为什么不煮一下再吃呢?对于中国人来说,本来就喜欢吃煮熟的菜。

 

有一些人喜欢吃生的菜,例如喜欢吃沙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解决的办法是去超市买那种包装的、专门用来做沙拉的菜,有的还是切好的。它们是工厂出来的,用机器进行了高速有效的清洗,还用了消毒液进行消毒,把里面的病原体最大限度地杀死了。用的消毒液最常用的是稀释的氯漂白剂。一听说漂白剂,很多人就很害怕,是不是对健康有害?只要稀释到浓度很低,是对健康没有害的。自来水里头都加了氯漂白剂,我们不照样也在喝自来水吗?更何况用漂白剂处理过的菜,还要用清水清洗,把加的这些漂白剂洗掉,还要甩干,再包装拿到超市上卖。所以买这种包装的菜,要比自己买菜回来清洗,要卫生得多。

 

农药残留的问题是被大大夸大了。现代用的农药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低毒、低残留,没有必要太担心。如果担心的话,煮熟了也就能够把农药残留去除掉了。但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会被夸大呢?因为有人要贩卖恐惧。所以在中国的市场上有号称能够去除农药残留的洗菜机,还有号称能够去除农药残留的果蔬洗涤剂之类。本来很简单的一个解决办法,煮一下就好了,何必去用什么洗菜机?何必去买果蔬洗涤剂?之所以有人要贩卖对农药残留的恐惧,还有一个目的,是要推销那些昂贵的“有机食品”。

 

2025.5.8.录制

 

2025.5.28整理

语言表述的退化是老年痴呆的早期迹象

2025年8月2日星期六

最近,川普接受NBC记者克里斯汀·威尔克(Kristen Welker)的采访。威尔克谈到增关税就会引起物价上涨,举了一个例子,说现在婴儿车的价格上涨了。川普对此很不满意,说现在油价大幅度下降了,鸡蛋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了,什么东西的价格都下降了。第二天,川普在“空军一号”接受一批记者的采访的时候,又谈到了这事,说现在什么东西价格都下降了,汽油的价格下降了,除了威尔克说的那种“带着小孩到处走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忘了“婴儿车”(stroller)这个词了,只好用描述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他指的是什么东西。

 

一般的人偶尔会想不起某一个单词要怎么说,这并不能说明脑子出了问题,尤其是年纪大了之后,这种情况会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是,川普的表现有他的特殊性。第一,他忘掉的是一种日常用品的名称,非常常见的日常用品。这一般的人是不会忘的。其次,他不知道那个东西应该叫什么,并没有停下来去想一想。我们一下子想不起某一个东西是什么的时候,会尽量地去想一想,实在想不出来也会说忘了那个叫什么东西。川普不是,而是立即用描述的方式来说明这是什么东西。

 

忘了日常用品的名称,用描述的方式来表达,是老年痴呆的早期迹象。比如说忘了“手表”怎么说,就改用描述的方式“那种戴在手上的钟”,这是人们在说明老年痴呆早期迹象忘词时常举的例子。川普的这个表现就是很典型的老年痴呆的早期迹象。

 

老年痴呆的早期迹象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语言的表述方式发生了变化,退化了。美国总统因为经常要接受记者的采访,通过分析他们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述方式发生的变化,就可以知道他们的脑子是不是出现了严重的退化,是不是开始老年痴呆了。

 

大家知道,里根总统后来被诊断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他是下台之后过了六年,才被诊断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但是他在当总统期间,已经表现出了老年痴呆的迹象。有人曾经分析过里根当总统的那八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语言表述发生的变化。发现他的词汇量变得越来越少;在表述的时候越来越不连贯;使用没有意义的插入语、填充词越来越多;经常重复一些用语,越来越频繁。这些就都是老年痴呆开始发作的迹象。

 

作为对比,老布什当总统时,年龄跟里根当总统时差不多,但是他在当总统期间就没有出现这种语言表述的变化。老布什并没有老年痴呆,到死脑子都还是非常地清楚,非常地敏锐的。

 

不过,如果要研究川普表述方式的变化的话,会比较麻烦,因为他起点一开始就很低,词汇量一贯就非常少。有人统计过,他可能只有三年级水平的词汇量。他又一向很喜欢重复一些词,比如说经常说“很大”“很伟大”“很漂亮”,这是他的习惯的用语,经常地重复。所以,要像研究里根的语言表述的变化那样研究川普的语言表述的变化,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2025.5.6.录制

 

2025.5.27.整理

煤气炉做饭增加癌症风险

2025年7月28日星期一

现在很多人家做饭还是用煤气炉,烧的煤气(天燃气)主要的成分是甲烷,但是里面还有一些杂质。有的杂质有急性危害,例如一氧化碳;还有的杂质能够致癌,像苯、甲醛,主要是会导致白血病。这些杂质在做饭燃烧的时候不断地释放出来。不只是在厨房里会有,还会飘到其他的房间,飘到了起居室、卧室。也不只是在做饭的时候才有这些杂质,即使停止做饭了,这些杂质还会在室内的空气中存在,再慢慢地飘散到室外。

 

最近斯坦福大学研究这个问题:做饭的时候煤气炉飘出来的那些苯,会在房间里存留多长时间?量是多少?它们能够增加多高的导致白血病的风险?

 

他们首先对6户人家各个房间的苯的含量做实时的检测,再根据检测的结果,用一个模型去估计这些苯会导致的癌症的风险。他们的检测结果发现,在做饭的时候,房间里的苯的含量是最高的。但是停止做饭之后,房间里的苯的含量是逐渐地降低的,是要过4个多小时,苯的含量才降低到了接近本底水平。各个房间里面都是这样,而且卧室的风险可能比厨房还要高,因为人们呆在卧室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根据检测到的苯含量去估计导致白血病的风险,估算出来美国每年大约有几十个白血病的病例跟做饭使用煤气炉有关。对于小孩来说,风险会更高。

 

室内空气当中苯的含量越高,致癌的风险也就越高。苯的含量的高低跟三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煤气炉的使用率,使用的次数越多,当然会导致苯的含量越高。第二个因素跟住房的面积有关系,住宅的面积越大,那么苯的含量也就越低,反过来住宅的面积越小,苯的含量也就越高。第三个因素跟通风状况有关系。如果一天24小时把所有的房间的窗户都打开,房间里的苯的含量就基本上没有了,都飘走了。但是这一般是做不到的。特别是在比较寒冷的地方,在冬天,不可能一天24小时所有的窗户都开着。他们也测了一天只开4个小时的窗户:晚上开两个小时,早上开一个小时,中午开一个小时。那么苯的含量就只能减少40%。

 

另外一个做法:做饭的时候使用抽风机。使用抽风机能够减少的苯的含量,跟抽风机的效率有关。能够达到75%的效率的抽风机,他们检测的结果发现,能够降低苯的含量也是大约75%。但不是所有的抽风机都有这么高的效率。那些效率比较差的抽风机,50%、25%的,能够降低的苯的含量也是差不多就是降低50%、25%。

 

所以,如果你还在使用煤气炉做饭,用一个抽风效率非常高的抽风机,是至关重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条件。很多人租房子住,住公寓,里面有没有抽风机、抽风机是什么样的,都是定死的。特别是住公寓,往往住房面积比较小,所以对于住公寓的人,这个风险是最高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不要用煤气炉做饭,改用电磁炉或者电炉。

 

2025.4.30录制

 

2025.5.2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