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的存档

不要妖魔化自慰

2017年7月31日星期一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其中被列为渲染淫秽色情和庸俗低级趣味的第一条是:“具体展现卖淫、嫖娼、淫乱、强奸、自慰等情节。”很显然,这个通则的制定者认为自慰是和卖淫、嫖娼、淫乱、强奸类似的不良行为,他们认为,如果是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只要不过分渲染或暴露,可以有,而自慰行为即使不过分渲染、暴露,也不能有。

 

这是一个很过时、落后的观念。以前自慰的确是被当成不良行为的。我上初中的时候,《生理卫生》课本还写着手淫是一种不良习惯,教导学生要怎么防止。现在的中学课本不知道还是不是这么写。以前西方国家也把自慰当成一种有害身体健康的疾病,美国精神病科协会一直到1968年还在《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把自慰列为一种精神疾病。到1972年,美国医学会宣布自慰是一种正常的性行为。现在这在国际医学界早已成为共识。但是在中国,仍然有一些所谓“专家”宣扬自慰有害,甚至把其后果说得十分严重。认为自慰有害是非常荒唐的。自慰是对做爱的模拟,如果自慰有害,岂不是意味着做爱也有害?

 

实际上,自慰是一种完全自然、正常的行为。对少年儿童来说,通过自慰探索自己的身体,是正常成长的一部分。大部分人成年后还继续自慰。美国有一个调查,95%的男性和89%的女性都有过自慰行为。《默克诊断与治疗手册》指出,只有在妨碍了性关系,公开地做,或者成了强迫症,自慰才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我再补充两点,第一,如果自慰方式不卫生或者很奇葩,那么是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例如临床上经常有这样的例子,自慰时往尿道、直肠乱塞东西,结果取不出来了只好上医院。还有的男的在开车时自慰,遇到情况一个急刹车,把阴茎碰断了。第二,由于错误地认为自慰有害身体,自慰之后有负罪感,造成了精神压力,这对身心也是有害的,也就是说,如果认为自慰有害,反而成了伤害。

 

自慰是最安全的性行为,它不会传染性病,不会导致怀孕,所以有些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门还提倡中小学生自慰。有些研究发现,自慰对身体可能有一些好处。例如,有一项研究发现,男性在20多岁时如果每周射精5次或更多次,以后得前列腺癌的风险会显著降低。研究者认为,年轻人这么频繁的射精,最好通过自慰,因为如果是通过频繁的性关系,那么得性病的风险也增加了。还有的研究发现,性高潮越频繁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风险也越低。

 

有人说,虽然偶尔自慰无害,过度了就有害。实际上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会自我调节,自慰太频繁自然就失去了兴趣,无所谓过度。只要不因为自慰影响了生活、工作,次数再多也是正常的。如果影响了生活、工作,成了强迫症,那才不正常,要去做心理治疗,但是这是强迫症的危害,不是自慰本身的危害。如果因为上网影响了生活、工作,你能说上网有害吗?

 

2017.7.7

同性恋不是不正常的性关系

2017年7月29日星期六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以此指导各网络视听节目机构开展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工作,规定了网络视听节目中含有某些方面的内容或情节的,应予以剪截、删除后才播出,其中有一条是:“表现和展示非正常的性关系、性行为,如乱伦、同性恋、性变态、性侵犯、性虐待及性暴力等”,也就是说,制定该标准的人把同性恋当成了非正常的性关系。

 

人们长期以来的确把同性恋当成不正常,医学界、心理学界还曾经发明了多种治疗方法想要把同性恋改造成异性恋。在一些国家同性恋还曾经被当成是犯罪。计算机科学创始人之一、英国著名科学家图灵就是因为是同性恋被迫自杀的。但是这种情形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生变化。1973年,美国精神病科协会率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删除,不再把同性恋列为精神疾病,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性关系、性行为。随后美国心理学会也在1975年采取了相同立场,呼吁所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不要再把同性恋当成疾病。美国医学界、心理学界的做法逐渐获得了其他国家医学界的认同。世界卫生组织在1977年还在疾病名册中把同性恋列为一种疾病,但是在1990年正式将同性恋从疾病名册中去除,认为同性性取向是人类正常性取向的一种。2001年,中华精神病科协会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可见,不管是国际医学界还是中国医学界,都不再认为同性恋是不正常的,都公认它是正常的性倾向。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对同性恋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有人之所以认为同性恋不正常,是因为认为它不自然。其实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的性倾向。这是因为,第一,在其他动物中也存在同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并不是人类独有的。第二,一个人是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基本上是由基因决定的,是天生的。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如果同性恋是由基因决定的,同性恋基因是怎么传下来的?对此进化生物学是有解释的,但说来话长,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退一步说,即使同性恋不自然,也不等于就是不正常的。认为同性恋不自然、异性恋才自然的人,是认为异性性行为能够繁殖后代,所以是自然的,而同性性行为不能繁殖后代,所以是不自然的。其实人类的性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和繁殖脱钩了。如果认为不以繁殖为目的的性行为是不正常的,那么很多异性行为也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比如采取避孕措施,岂不也是不正常的?在不打算再要小孩之后还去发生性行为,是不是也是不正常的?在丧失了生育能力之后继续发生性行为,是不是也是不正常的?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性取向,不管是异性恋、同性恋,还是双性恋,或者什么都不恋,都是正常的,都是他或她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也不应该歧视。

 

2017.7.1

 

从陈忠实去世谈预防口腔癌

2017年7月14日星期五

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去世,享年73岁。73岁在现在并不算长寿。但是有一篇报道陈忠实去世的新闻稿,却在后面介绍起陈忠实的“养生”经验。说陈忠实出名以后还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不贪大鱼大肉,引用陈忠实的话说,“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但是陈忠实晚上必须喝酒,得加点下酒菜。从其他报道看,陈忠实喝的酒不是啤酒、葡萄酒之类的低度酒,而是烈性酒,最喜欢陕西出的一种白酒。而且喝得不少,要喝到进入状态。

 

在新闻报道配的陈忠实照片中,他都拿着香烟,看来烟瘾很大。据说陕西作家们都知道,陈忠实的三大爱好是抽烟、喝酒、看足球。新闻报道只简单地说陈忠实因病去世,没有说是什么病,但是我听到报道的第一感觉是与抽烟、喝酒有关的某种癌症。网红“十年砍柴”发微博说他了解到陈忠实得的是口腔癌,证实了我的猜测。也有人在网上说陈忠实得的是舌癌,舌癌就是一种口腔癌。

 

口腔癌的第一风险因素就是香烟。大部分口腔癌患者都抽烟,有的研究认为口腔癌患者的抽烟比例高达80%。也有的研究计算出抽烟的人患口腔的风险是不抽烟的6倍。有人喜欢吸鼻烟,或者嚼烟草,这些人患口腔癌的风险更高,是不抽烟的50倍。还有的人自己不抽烟,但是家里、单位里有人抽烟,长期吸入二手烟,也会增加得口腔癌的风险,大约风险高了一倍。

 

口腔癌的第二风险是喝酒过量。在口腔癌患者中,大约三分之一都有酗酒的不良习惯。如果一个人既抽烟又喝酒,那么这两种危险因素就会叠加在一起,大大地增加得口腔癌的风险。陈忠实刚好属于这种情形。

 

还有其他的风险因素跟口腔癌有关。在某些地方,流行嚼槟榔。槟榔含有致癌物,在这些地方,嚼槟榔就是口腔癌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在印度,口腔癌患者中,有嚼槟榔习惯的占了40%。

 

在西方国家,很多口腔癌患者都感染了人类乳头瘤病毒,简称HPV,而且这个比例在上升。HPV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通过性行为传播,现在知道它也能导致口腔癌,这跟不安全的性行为有关。

 

过多地晒太阳也能增加口腔癌的风险。你可能觉得奇怪,口腔癌长在嘴里,太阳照不到,怎么跟晒太阳有关系?这是因为嘴唇长癌症也是被包括在口腔癌里的,嘴唇经常受到阳光中的紫外线的损伤,会增加得癌症的风险。

 

此外,如果蔬菜、水果吃得太少,也会增加得口腔癌的风险。

 

还有一种风险,特别需要中国人注意。我们中国人喜欢喝热水、热茶、热汤,但是如果口腔长期受到高温的刺激,也会增加得口腔癌的风险。

 

所以,口腔癌主要是口腔细胞长期受到致癌物和其他不良刺激引起的。要预防口腔癌,就应该不抽烟、少喝酒,不嚼槟榔,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在阳光下要涂防晒霜和涂有防晒作用的唇膏,多吃水果、蔬菜,茶水、汤放凉了再喝。养成了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并不能保证就绝对不会得口腔癌,但是也能把得口腔癌的风险,以及得其他癌症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2016.4.29.

你还敢吃野菜吗?

2017年7月11日星期二

在我小时候,大家都很穷,饭菜常常只够吃饱,但也没想过要去采野菜吃,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野菜是在闹饥荒的时候才不得已吃的。现在生活富裕了,反而流行起吃野菜,把它们当做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食品。有的野菜原本只在某些地方才习惯食用,现在也被当成美味风靡全国。蕨菜就是一种被很多人当成美味的野菜。但是吃野菜是有健康风险的。我以前在各种场合反复说过,吃蕨菜会致癌,最好不要吃。最近,中国农业大学有一名副教授在媒体上“辟谣”了,说是蕨菜可以放心地吃。这个副教授喜欢做“科普”,但是说话、写文章一向颠三倒四的,让人不知所云。她为吃蕨菜辩护的理由,也是东拉西扯不知想说明什么。我归纳一下,她的意思大概是说蕨菜虽然含有致癌物,但是吃致癌物不等于会让人致癌,所以就可以放心地吃了。

 

吃致癌物当然不等于就会致癌,然而如果因此就可以放心地吃的话,那么还去划分、研究致癌物干什么呢?划分致癌物的目的,是要警示人们小心,而不是反而把含有致癌物当成了放心地吃的理由。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致癌物分成五类:会致癌的归为1类,很可能致癌的归为2A类,可能致癌的归为2B类,不知道会不会致癌的归为3类,不会致癌的归为4类。蕨菜被归为2B类,意思是有限的证据表明它可能致癌。有些人说,咖啡以前也被归为2B类,和蕨菜是同一类致癌物,既然我们可以放心地喝咖啡,也就可以放心地吃蕨菜。其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致癌物的分类,只是根据证据的强弱来划分的,而不是根据致癌的严重程度,被划入同一类,只是说它们致癌的证据的证明力差不多,而不是说它们致癌的程度是一样的,是不能拿来相互对比的。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只是不定期地评估致癌物,每年评估那么几种,已经评过的很少及时更新,这就导致对很多物质的评估是过时的。例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在1991年把咖啡评为2B类致癌物的,而过了25年,他们才给咖啡平反,不再把它当成致癌物。他们对蕨菜的评估是在1987年,也就是30年前做出的,那个时候对蕨菜致癌的研究刚刚起步,证据非常少,所以被评为2B类致癌物。之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蕨菜能够致癌,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没有再根据新的证据对蕨菜的致癌性重新评估,所以是严重过时的。

 

要证明一个物质能够致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流行病学调查,而蕨菜致癌的证据这三个方面都有。第一是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蕨菜里头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叫欧蕨苷(又翻译成“原蕨苷”,根据英文原文的词根翻译成欧蕨苷比较准确),这是日本科学家在1983年发现的。实验表明蕨菜提取物和欧蕨苷都能够对细胞中的DNA造成损伤,诱发癌变。第二是动物实验的证据。用蕨菜喂牛,能让牛的膀胱长出肿瘤;喂小鼠,能让小鼠得白血病和胃部长肿瘤;喂大鼠,能够让小肠、膀胱长肿瘤。例如,在一个动物实验中,让蕨菜占大鼠食物的一半,喂了四个月后,所有大鼠的回肠都长出肿瘤。用欧蕨苷做实验,也能让实验动物长出肿瘤。第三是流行病学调查的证据,也就是对人群做调查、对比。世界上有一些地方有食用蕨菜的饮食习惯,除了咱们中国某些地方,还有亚洲、南美洲的一些国家。蕨菜经过加工、烹饪后能够消除一部分致癌物,但是不会完全都消除掉。对日本、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的调查表明,食用蕨菜会增加患上消化道癌症的风险。有研究算出每天吃蕨菜致癌风险增加了1.68倍,偶尔吃蕨菜致癌风险也增加了53%。也有研究认为,每天吃蕨菜的人,要比不吃蕨菜的人,患食道癌和胃癌的风险增加了5~8倍。

 

有一些地方没有食用蕨菜的饮食习惯,但是因为这些地方野外蕨菜植被很丰富,结果这些地方的人得某些癌症的风险也比较高,这是因为蕨菜中的致癌物会污染地下水,蕨菜的孢子会被人吸进体内,而且牲畜吃了蕨菜以后,蕨菜中的致癌物转移到牲畜的奶中、肉中,又被人吃下去。研究发现,奶牛吃了蕨菜以后,8.6%的欧蕨苷会进入牛奶中。生活在蕨菜植被丰富的地方的人,患食道癌和胃癌的风险至少是其他地方的2倍。

 

可见,近年来关于蕨菜致癌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证据也是相当充分的,如果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事隔30年再评估蕨菜,应该会重新分类,至少会把它评为2A类致癌物,有可能评为1类致癌物。

 

还有一种叫鱼腥草的野菜也要注意。鱼腥草更多地是被当作中药用的,关于它的药效的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鱼腥草注射剂因为不良反应太多、太严重,已经被禁用。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谈鱼腥草的药用问题,只来谈谈把鱼腥草当菜吃的问题。国内有些地方习惯把鱼腥草当菜吃,叫做折耳根。鱼腥草中含有一种值得重视的成分,叫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科的草药含有一类可怕的物质,叫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能导致上尿路上皮癌。无数人因为服用马兜铃科草药而得了肾衰竭和上尿路上皮癌。马兜铃酸在人体内代谢成马兜铃内酰胺,进而与DNA结合,损害肾脏细胞和诱发癌症。鱼腥草不是马兜铃科植物,不含马兜铃酸,但却含有马兜铃内酰胺。实验表明,马兜铃内酰胺也能对肾脏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癌症,其细胞毒性甚至比马兜铃酸还强。所以鱼腥草也有可能具有肾毒性。

 

最近也有专家对此辟谣,说鱼腥草里面的马兜铃内酰胺和马兜铃科草药中的马兜铃内酰胺不是同一种,不会损害肾脏,要大家放心吃鱼腥草。但是虽然不是同一种马兜铃内酰胺,化学结构却很相似,属性就有可能相似,而且已有体外实验发现鱼腥草中的马兜铃内酰胺具有细胞毒性,那么也有可能会对肾脏细胞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造成损伤。专家如果想要真正辟谣,就不能只是指责别人“逻辑推导不严谨”,而是应该拿出实验数据证明鱼腥草中的马兜铃内酰胺不具有肾毒性、致癌性。

 

专家还说,鱼腥草吃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发现有因此吃出肾病、癌症的病例,因此是安全的。食物与疾病的关系,不是那么容易发现的。如果不是国外专家通过长期、系统的研究发现了蕨菜、马兜铃科草药的毒副作用,国内某些专家也会以同样的理由认为蕨菜、马兜铃科草药是安全的。

 

有人说,谈毒性不谈剂量是耍流氓,只要不是海量吃,没事儿。有的毒素的确要达到一定的量才有毒性,达不到那个量的话人体能够解毒,不会造成伤害。但是有的毒素有积蓄作用,即使每次摄入的量非常少,也能在体内累积,逐渐对身体造成伤害。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就属于后一种毒素,即使摄入的量极其微小,也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对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是不存在安全剂量的,并不是只要不海量地吃就没事儿,而是要能不吃就不吃,吃了觉得没事儿并非就真的没事儿,实际上伤害已经造成,还没表现出来而已。

 

从进化论的角度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最好不要吃野菜。植物通常只有果实部分适合动物食用,因为动物吃了能够帮助传播种子(当然也有例外,这里是一般而言)。除了果实部分,植物的其他部分都是不“希望”被动物吃的,吃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植物通常会进化出排斥、毒害动物的成分,动物也因此会觉得不好吃。只有极少数植物其根、茎、叶部分碰巧适合人类吃,我们就会觉得它们可口,把它们当蔬菜,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可口,实际上就是不知不觉地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安全。而对那些含有有害物质的植物,我们会觉得它们又苦又涩,或者有奇怪的味道。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本能,在警告我们那个东西有毒。甚至有的蔬菜即使经过了长期培育,也还没能消除其中的毒性,例如茄子中的茄碱是天然杀虫剂,也是能让人中毒的毒素。有的蔬菜毒素能导致严重疾病,例如有些人吃了蚕豆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那些苦涩的蔬菜,例如苦瓜,更是含有毒素。实验发现苦瓜能降低小鼠生育力,能导致儿童低血糖昏迷、痉挛,并能导致类似蚕豆中毒的症状。

 

所以我们大部分人觉得野菜不好吃是有道理的,这是本能在告诉我们,不要碰这种“纯天然”、“绿色”植物。野菜不是粮食,也不含有人体必需的特殊物质,说吃野菜能够养生、保健更无科学依据。除非是闹饥荒不得已去吃野菜,否则是没有必要冒健康风险的。

 

2017.5.3.

 

(《科学世界》2017.6)

 

 

练太极拳有什么用?

2017年6月1日星期四

一个自称“雷公太极”的所谓太极宗师,和一个练习综合格斗的运动员打擂比武,结果不到20秒就被打倒了。这事这一阵子在网上很轰动,很多人都在嘲笑太极拳不堪一击。那么怎么看待太极拳呢?

 

这个所谓“雷公太极”以前其实不是练太极拳的,自称最开始学过散手、摔跤、跆拳道,后来打不过一个太极拳运动员,就改学了太极拳。有一天突然号称就悟了,自己创了一个太极门派,当起了太极宗师,收徒弟一年学费要10万。但是我看他跟人打架的视频,从他的步法、身法看,就知道他其实没有认真学过太极拳,平时爱吹牛吹得自己也信了,属于自己骗自己。现在自创太极门派,自诩太极宗师的,都是欠揍的。

 

所以这个人是代表不了太极拳的,他连太极拳的门都没摸到,不是太极高手,更不要说是什么太极宗师了。那么太极拳有没有实战价值呢?这个要看你怎么定义实战了。如果是指参加职业格斗比赛,大概是不行的。要参加职业格斗比赛,需要在体育科学、营养学等科学学科的指导下做高强度的体能和实战训练,而练太极拳的人都是业余的,并没有这种训练条件。这是职业和业余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的差距。但是如果实战是指打败普通人,还是可以的。我上大学的时候跟一些太极高手处过一段时间,亲眼见过他们打败那些来挑衅、认为太极拳打不了人的人。

 

但是练太极拳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参加格斗比赛,也不是为了打架斗殴。认为练好了太极拳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就能成为当代杨露禅,那是武侠小说看多了。在现代社会,练太极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身心,它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锻炼方式。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太极拳被一个叫郑曼青的太极大师传到西方以后,国外医学界对太极拳有大量的研究,能搜到的英文论文就有好几百篇,研究发现练太极拳的确对身体和精神都有一些好处,例如增强身体平衡能力,增强下肢的肌肉,防止老年人摔倒,增强老年人认知能力,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帮助睡眠,增进心理健康等等。

 

有人说,如果要锻炼,那还不如去练体操。如果按这种逻辑,我们也可以说,练体操还不如去跑步、打球、举重……其实不同的锻炼方式各有特色、各有用途,并不是非此即彼、可以互相排斥的。太极拳作为一种锻炼方式,有其缺陷,例如对上肢肌肉的锻炼效果不佳(所以太极拳打得好的人都很注重用别的方法锻炼上肢肌肉。我的太极拳老师教我时已年过七旬,但仍然每天早上持一根铁棍耍一百趟太极大杆),但是也有其它锻炼方式不具有的优势,例如它的动作优雅而富有变化,不像体操那么那么单调,练起来有趣味,容易坚持。它还是一种身心锻炼方式,练的时候要注意意念、呼吸,能让精神放松,练完了不仅不累,还会感到很舒服。

 

太极拳除了套路,还有一种特殊的练习方式,即两人对练的推手。通过推手学会对力的感觉,学会通过放松肌肉和转动关节来化解力量、抓准着力点借力打力把对方推出或击倒,可以帮助练好套路,也是一种贴身缠斗的练习。推手是一种很有趣味的竞技,也有一定的自卫防身用途。推手的技击作用是被体育科学证明了的。例如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可以测出太极高手的确是通过微妙地调整身体来化解力量。当然,推手不是自由搏击,就像摔跤不是自由搏击一样,它们都是具有一定的技击作用又是在规则限制下的竞技。

 

所以,对太极拳没有必要神化,也没有必要贬低,把它都说成是骗人的。中国传统武术里头有很多骗子,太极拳也不例外。不过由于太极拳有推手这种特殊的竞技方式,所以要比其他武术门派更容易分辨真假。如果一个自称太极宗师的人不会推手,或者只跟徒弟表演推手,不敢跟别人推手,那么不管他怎样吹嘘,都是假的。会推手的人是不怕跟任何人比试推手的。

 

太极拳并不神秘,太极推手有力学和生理解剖学的道理,不存在什么太极内功。我以前遇到的太极高手都不讲内功,问的话都说不懂、不会。如果有人自称会太极内功,不要相信,反而要更加警惕是不是遇到了江湖骗子。

 

2017.4.29

 

每天该走多少步?

2017年5月10日星期三

现在流行健步作为健身方式,也就是快步走。有一些程序可以记录走的步数,很多人因此喜欢在微信朋友圈晒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这却引起了某些所谓“专家”的担忧。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等七家专业机构,在云南腾冲联合发布《科学健走腾冲宣言》。对于朋友圈中动辄两三万步的运动量,《宣言》发布相关提示:过度健走可能造成腿部关节的慢性劳损,应避免大运动量地进行单一方式的锻炼。他们的建议是,对于仅以步行作为运动方式的普通成年人,每日步行总量8000-13000步,其中健走5000-8000步,日常生活约3000-5000步。

这些部门名头听上去很权威,他们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是不是每天健走超过了8000步就会伤害身体呢?我们来跟国外相关机构的建议做个对比。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没有建议每天应该健走多少步。他们的建议是每周至少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另外还要有2天以上做肌肉增强运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就包括健走。假如把中等强度有氧活动都算成健走,每周150分钟,分摊到5天,就是每天健走30分钟。多数人健走的速度是每10分钟走1300步,每天30分钟,就是大约4000步。但是美国疾控中心还建议,对于年纪比较大的人,每周锻炼的时间应该增加一倍,那就是每天健走大约8000步。这个刚好等于中国疾控中心建议的每天健走步数的上限。我怀疑中国疾控中心的建议就是从美国疾控中心的建议转换来的,但是理会错了美国疾控中心的意思。美国疾控中心建议的是下限,不是上限。事实上,美国疾控中心还建议,如果每周运动时间超过300分钟,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会更好,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它并没有规定运动时间的上限。也就是说,如果每天健走8000步以上,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会更好,走的步数越多,效果越好。

最近英国公布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比了英国邮递员和邮电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活动和身体状况。邮递员每天平均要走15000步,而坐办公室的人每天平均只走5000步,结果邮递员的身体状况要比坐办公室的人好得多。所以英国研究人员建议每天至少要走15000步。在中国疾控中心看来,这岂不是要把膝关节给走坏了?

认为走路走多了就会导致腿部关节磨损,完全是想当然的无稽之谈。我们可以和跑步做个对比。跑步和健走的活动部位是相似的,只是活动强度要大得多。以前人们也是担心经常跑步会把膝关节跑坏了,有所谓跑步膝的说法。但是近年来多项研究都表明,长跑运动员和跑步爱好者得膝关节炎的风险并不比普通人高,有的研究发现风险反而更低,跑步对膝关节有保护作用。既然跑步都不会把膝关节跑坏,健走两三万步怎么可能反而把膝关节走坏呢?除非因为碰撞、扭伤导致膝关节受伤,否则锻炼总的来说对膝关节是有好处的。当然我不是说经常健走、跑步的人就不会得膝关节炎。膝关节炎非常常见,经常健走、跑步的人当中相当一部分也会得,然后就怪罪到健走、跑步,其实他们得不得关节炎跟健走、跑步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好不容易有点运动热潮,专家们就看不惯,就出来吓唬人了,还是卫生主管部门的专家呢,还号称是提倡“科学健走”呢,却尽干与其职责、与科学相反的事。

2017.4.14.

世上最毒的毒药

2017年5月9日星期二

1921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德国生理学家奥托·洛伊维做了一个梦。他在梦里设计出实验证明神经信号是怎么从神经传递到肌肉的。当时已经知道信号在神经纤维里是通过电传播的,但是怎么再传到肌肉细胞呢?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也是通过电。但是解剖发现,神经和肌肉细胞并不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有一个30纳米的间隙。间隙虽小,却也是一个障碍,让人疑惑:电流能否从神经通过间隙传到肌肉,还是有某种物质穿越间隙把信号传递过去?

 

洛伊维苦思冥想这个问题,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在梦中竟然想到了一个实验来证明它。半夜梦醒,他抓起床头柜上的纸笔写下了梦里所想,然后又躺下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他拿起床头柜上的纸张一看,傻了,完全看不懂写的是什么。幸而当天晚上他又再次梦见了这个实验计划,这回梦醒后不敢再拖延了,连夜去实验室做实验。

 

对于洛伊维晚年讲的这个梦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无从判断。我们知道的是他当时的确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这个实验用到了两个青蛙离体心脏,用生理盐水代替血液灌注离体心脏,还能让它们继续跳动。不同的是一个心脏还保留了迷走神经,另一个心脏没有。洛伊维先用电刺激第一个心脏的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会让心脏跳动减慢。然后洛伊维把灌注第一个心脏的生理盐水取出一部分,灌注到第二个心脏,发现它的跳动也减慢了。这就证明了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后会释放一种物质到生理盐水当中,是这种物质导致了心跳减慢。洛伊维把这种未知物质叫做“迷走神经素”,之后英国生理学家戴尔实验室证明了“迷走神经素”就是他们已研究多年的乙酰胆碱。1936年,这两个好朋友因为发现第一种神经递质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现在我们知道了,神经信号是这么传递到肌肉细胞的:运动神经受到刺激后,释放乙酰胆碱到间隙当中,乙酰胆碱在间隙里扩散,到达了肌肉细胞。肌肉细胞表面上有乙酰胆碱受体,乙酰胆碱和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但是肌肉不能一直收缩,不然就成抽搐了,所以这时候还需要乙酰胆碱酯酶上场,把乙酰胆碱分解掉,肌肉就放松了。

 

这个过程的某个步骤出了问题,都会是致命的。例如,如果乙酰胆碱酯酶失去了活性,没法分解乙酰胆碱,肌肉一直抽搐,然后麻痹,而控制呼吸的肌肉一旦麻痹,人就会窒息死亡。一些神经毒剂就是通过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让它失去活性来发挥作用的。这是德国化学家施拉德无意中发现的。施拉德本来是在研究用有机磷作为杀虫剂。1936年他合成了一种毒性非常强的杀虫剂——塔崩,不小心滴了一滴到实验桌上,几分钟后他和助手都感到瞳孔收缩、晕眩、呼吸困难,三周后才痊愈。

 

对人毒性这么强的物质显然不适合用作杀虫剂,而是适合作为杀人武器。纳粹在接到施拉德的报告后,大规模生产塔崩作为化学武器,后来又研发出了与塔崩类似的但是毒性更强的沙林、梭曼、环沙林,还没投入战场就被盟军缴获了。据说,希特勒曾经打算使用这些化学武器的,他的军事专家警告他说,同盟国也掌握了生产这些化学武器的技术,而且生产能力更强,如果首先使用它们,会遭到更严重的报复,希特勒才打消了使用化学武器的念头。这些神经毒剂被称为“G系列”,G代表德国。其中最著名的是沙林。日本邪教奥姆真理教1995年在日本东京地铁施放的“毒气”就是沙林。沙林其实是液体,但是挥发性强,所以可以当毒气使用。

 

虽然希特勒因为害怕遭到同盟国反击而不敢使用神经毒剂,但是并没有同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神经毒剂化学武器的记载。同盟国是在战后才研发出了比G系列毒性更强的V系列神经毒剂。和G系列一样,V系列也是在研发有机磷杀虫剂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是英国化学家在1952年研发出来的,也是因为发现毒性太强没法当农药使用,引起了英国军方的兴趣,把它接手用来作为化学武器研发。但是到了1958年,因为英国放弃了化学武器和化学武器的研发,英军拿这些神经毒剂的资料跟美军交换获得了核武器的资料。V系列神经毒剂有几种,其中毒性最强的是VX,它是油状液体,沾上皮肤后可以渗透入人体。一个人皮肤上只要沾上一滴(大约10毫克)VX,就会被毒死。VX是人类制造出来的毒性最强的毒剂,在国际上被视为大规模杀伤武器加以禁止。

 

VX从没有在战场上使用过(但愿以后都没人用)。作为一种毒性极强的毒药,它当然也可以被用来刺杀。最早这么干的也是奥姆真理教。1994年,奥姆怀疑某个信徒是间谍,派人用自制的VX将他刺杀:把VX装在针筒里,在街上对着该“间谍”的脖子上喷,“间谍”追了几十米后昏倒,在医院昏迷了十天后死亡,是史上第一个被VX杀死的人。第二个则发生在今年2月13日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场,受害者是著名的朝鲜人金正男,他遭到两个年轻女子的刺杀,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身亡,轰动了世界。他是怎么死的,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最终,马来西亚警方根据尸体解剖和化验的结果,认定金正男是被VX毒死的。

 

据马来西亚警方说,刺客是先把毒药抹在自己手上,然后再抹到金正男的脸上。有人就觉得奇怪了,既然VX可以透过皮肤进入人体,毒性又这么强,怎么刺客自己没事?两个刺客之所以没事,有个很好的解释,她们用的是二元VX。军方的研究发现,要把VX当化学武器使用,是没有必要直接释放VX的,可以把无毒的QL和硫混合,让它们发生反应,立即产生VX。这叫二元VX。在根据化学武器条约销毁VX之前,美国和俄罗斯都生产过二元VX。从监控视频看,金正男遇刺的过程,是先有一个女子朝他脸上抹东西,然后另一个女子从后面用布罩住金正男的脸。所以很可能这两个刺客各用了一种药剂,它们是没有毒的,在金正男的脸上二者混合后,才产生了VX,而两个刺客并没有接触到VX,所以她们没有受影响。

 

VX毒性太强,作用太迅速,适合用于做化学武器,是不适合用来下毒搞暗杀的,因为受害者会当场死亡,刺客不容易逃脱。那些等受害者离开了下毒现场才毒性发作的毒药,更适合用来下毒,下毒的人不容易被抓住。这是历史上VX第一次被用来搞暗杀,策划的人可能根本就不担心刺客被抓住,才会使用毒性这么强的毒药。

 

神经毒剂毒性这么强,有没有解药呢?有的。根据神经毒剂的中毒原理,解药有三大类,一类是和乙酰胆碱竞争,跟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让乙酰胆碱结合不上去,这样就抵消了乙酰胆碱的作用。这类解药主要是阿托品,它本身也是毒药,副作用很大,过量使用也会死人。第二类解药是通过让乙酰胆碱酯酶恢复功能来起作用的,例如解磷定,它倒是没有毒,但是药效比较慢,在临床上要跟阿托品同时使用。还有一类解药是通过清除体内的VX来起作用的,例如丁酰胆碱酯酶,这是生物制剂,成本非常高,目前还未用于临床。这三类解药中,最常见的是阿托品。如果部队上了战场担心会遇到敌人使用VX化学武器,就会让士兵随身带阿托品,一旦敌人使用VX,赶快注射阿托品就能消除VX的毒性。

 

前面我们说到VX是人类制造出来的毒性最强的毒剂,之所以加上“人类制造出来的”限定,是因为在自然界还有比VX毒性更强的毒素。毒性最强的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肉毒素,注射几十纳克就可以毒死一个人。肉毒素也是通过影响乙酰胆碱的功能起作用的,不过和有机磷神经毒剂不同,它抑制了运动神经释放乙酰胆碱,这样就导致了肌肉瘫痪。控制呼吸的肌肉瘫痪了导致呼吸困难,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人就会昏迷,然后死亡。不过,和有机磷神经毒剂不同的是,肉毒素毒性很慢,通常要几十个小时乃至几天后才会出现症状,抢救还来得及。

 

    和VX不同的是,肉毒素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时不时的,会有人因为吃了被肉毒杆菌污染的肉制品,而发生肉毒素中毒。偶尔也会有婴儿吃了被肉毒杆菌孢子污染的蜂蜜中毒,因为婴儿的消化系统还不完善,消化不了肉毒杆菌孢子,孢子可以在婴儿消化道内繁殖肉毒杆菌,导致中毒,所以婴儿不要吃蜂蜜。还有很多人,为了美容,定期往脸上注射肉毒素,人为制造肌肉瘫痪,暂时地消除皱纹。

 

奥姆真理教也试验过用肉毒素投毒,在1990~1995年间曾经三次在东京市中心和美军基地投放肉毒素,不过没人中毒。也有的国家试图研发肉毒素作为生物武器。美国和俄罗斯都研发过,最后放弃了,因为发现肉毒素难以作为针对军队的武器使用,容易伤及无辜。对恐怖分子来说当然不用担心这点。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的时候,伊拉克曾经宣布它生产出了19000升肉毒素。如果是真的,那足以杀死世界上所有的人。幸运的是,这些肉毒素和伊拉克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美军只搜到了一管肉毒杆菌。

 

2017.3.3.

 

(《科学世界》2017.4.)

蕨菜究竟会不会致癌?

2017年4月5日星期三

很多人都喜欢吃蕨菜这种野菜,认为是美味。关于吃蕨菜会致癌,最好不要吃的事,我在各种场合说过好几次了。最近,有一个叫朱毅的中国农大副教授,在央视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微信公众号上都“辟谣”了,说是蕨菜可以放心地吃。这个副教授喜欢做所谓“科普”,但是说话、写文章一向颠三倒四的,让人不知所云。她为吃蕨菜辩护的理由,也是东拉西扯不知想说明什么,我归纳一下,她的意思大概是说蕨菜虽然含有致癌物,但是吃致癌物不等于会让人致癌,所以呢就可以放心地吃了。

吃致癌物当然不等于就会致癌,然而如果因此就可以放心地吃的话,还去划分、研究致癌物干什么呢?划分致癌物的目的,是要警示人们小心,而不是反而把含有致癌物当成了放心地吃的理由。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致癌物分成五类,蕨菜被分为2B类,意思是有限的证据表明它可能致癌。有些人说,咖啡以前也被归为2B类,和蕨菜是同一类致癌物,既然我们可以放心地喝咖啡,也就可以放心地吃蕨菜。其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致癌物的分类,只是根据证据的强弱来划分的,而不是根据致癌的严重程度,被划入同一类,只是说它们致癌的证据的证明力差不多,而不是说它们致癌的程度是一样的,是不能拿来相互对比的。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只是不定期地评估致癌物,每年评估那么几种,已经评过的很少及时更新,这就导致对很多物质的评估是过时的。例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在1991年把咖啡评为2B类致癌物的,而过了25年,他们才给咖啡平反,不再把它当成致癌物。他们对蕨菜的评估是在1987年,也就是30年前做出的,那个时候对蕨菜致癌的研究刚刚起步,证据非常少,所以被评为2B级。之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蕨菜能够致癌,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没有再根据新的证据对蕨菜的致癌性重新评估,所以是严重过时的。

蕨菜致癌的证据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蕨菜里头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叫欧蕨苷,实验表明蕨菜提取物和欧蕨苷都能够对细胞中的DNA造成损伤,诱发癌变。第二是动物实验的证据。用蕨菜喂牛,能让牛的膀胱长出肿瘤;喂小鼠,能让小鼠得白血病和胃部长肿瘤;喂大鼠,能够让小肠、膀胱长肿瘤。例如,在一个动物实验中,让蕨菜占大鼠食物的一半,喂了四个月后,所有大鼠的回肠都长出肿瘤。用欧蕨苷做实验,也能让实验动物长出肿瘤。第三是流行病学调查的证据,也就是对人群做调查、对比。世界上有一些地方有食用蕨菜的饮食习惯,除了咱们中国某些地方,还有亚洲、南美洲的一些国家。蕨菜经过加工、烹饪后能够消除一部分致癌物,但是不会完全都消除掉。对日本、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的调查表明,食用蕨菜会增加患上消化道癌症的风险。有研究算出每天吃蕨菜致癌风险增加了1.68倍,偶尔吃蕨菜致癌风险也增加了53%。也有研究认为,每天吃蕨菜的人,要比不吃蕨菜的人,患食道癌和胃癌的风险增加了5~8倍。

有一些地方没有食用蕨菜的饮食习惯,但是因为这些地方野外蕨菜植被很丰富,结果这些地方的人得某些癌症的风险也比较高,这是因为蕨菜中的致癌物会污染地下水,蕨菜的孢子会被人吸进体内,而且牲畜吃了蕨菜以后,蕨菜中的致癌物转移到牲畜的奶中、肉中,又被人吃下去。研究发现,奶牛吃了蕨菜以后,8.6%的欧蕨苷会进入牛奶中。生活在蕨菜植被丰富的地方的人,患食道癌和胃癌的风险至少是其他地方的2倍。

可见,近年来关于蕨菜致癌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证据也是相当充分的,如果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事隔30年再评估蕨菜,应该会重新分类,至少会把它评为2A类致癌物。中国农大副教授本来就喜欢不懂装懂乱做科普,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经常漠视公众健康,经常干与它的职权不符的事,所以公众更需要多接受专业的科普,增加识别能力,免得受到伪科普、伪辟谣的误导,危害自己的健康。

 

2017.3.17

有必要做手术矫正近视吗?

2017年3月14日星期二

“加拿大发明仿生镜片,10秒内可恢复视力!”“2017年,世界上将不存在近视眼!”这个“福音”从2015年5月起就在微信朋友圈传,至今还时不时地有人问我这是不是真的。它是一则编译自国外报纸的报道,报道称,加拿大科技公司Ocumetic发明了一款仿生镜片,做一个小型植入手术,将仿生镜片折叠好与生理盐水一起置入注射器,然后通过无痛的注射植入眼球。用生理盐水冲洗后,10秒钟内,仿生镜片就会在眼球上扩散开来,马上矫正视力,而且还能比1.0的视力好出两倍。整个安装过程只要8分钟,佩戴者眼球不会感到疼痛和刺激,从此不用再戴眼镜,预计最快2017年产品将问世。听上去真是神奇。那么这是真新闻还是假新闻?

 

加拿大是有这么家公司,它有一个很简陋的网站,对该镜片的介绍很简单,并没有比媒体报道的提供更多的内容。据其发明人说,这个手术与白内障手术是一样的,把眼睛里的晶状体摘掉,换上仿生镜片,以后不会得白内障了。他说的白内障手术是指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这是目前帮助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的主要治疗手段,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非常成熟,做法就是把病变的晶状体摘除,换上人工晶状体,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

 

相似的手术也可以用来矫正近视。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轴过长或眼球的屈光率过高引起的,成像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看远处的东西就模糊了。通过改变眼球的屈光率,让焦点落在视网膜上,近视就矫正过来了。通过把晶状体换成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来改变眼球屈光率,当然就可以矫正近视了,也的确早有人通过这种手术来矫正近视。但是用人工晶状体取代晶状体之后,有一个缺陷:没法再通过睫状体来调节焦距了。睫状体和晶状体相连接,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放松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屈光率,进行对焦。换上人工晶状体后,睫状体失去了作用,眼球屈光率就完全取决于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大都是单焦的,用它治疗近视,就只能看清远处的东西,和老花眼一样,要看近处的东西就要带老花镜。人工晶状体也有双焦的,但是也只能看清两个距离。美国市场上有一种人工晶状体号称是能变焦的,通过在眼睛里的移动来连续改变焦距,做了这种手术后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不用戴眼镜,但是它的功能仍然无法与睫状体-晶状体的调节相比,几项研究发现它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地变焦,所以只适用于取代已丧失调节功能的老年晶状体,是不适于用来矫正近视的。

 

难道是这家加拿大公司发明了一种很完善的变焦人工晶状体,可以完全取代睫状体-晶状体了?这当然有可能,但是其网站说,接下来要做动物实验——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制造出了一种产品,却还没有做动物实验来验证它究竟是不是真的有效。如果动物实验效果很好,还要做人体临床试验进行验证,最后还需要提交监管部门审核、批准。这套程序走下来,顺利的话,至少也得好几年了,怎么可能在2017年就上市?根据其网站的最新说法,他们又推出一种新的设计,动物实验都不知道啥时候启动呢。甚至其设计的原理也语焉不详,他们的这种产品是不是比已有的变焦人工晶状体更好,没人知道。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晶状体是不太可能具有完善的调节焦距功能的,通过植入人工晶状体来治疗近视,就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但是要改变眼球屈光率以矫正近视,并不需要置换晶状体,把镜片贴在眼球前方就可以做到,这就是隐形眼镜的原理。但是每天要摘下、佩戴隐形眼镜毕竟不方便,能不能把镜片固定在眼球上,永久地改变眼球屈光率,从此不用再戴眼镜呢?这叫保留晶状体眼内镜(PIOL),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两种植入眼内镜但保留晶状体的矫正近视手术,一种是把镜片安置在角膜和虹膜之间,夹在虹膜上,可用于矫正-5.0D到-20.0D的近视(相当于500~2000度眼镜),一种是把镜片安置在虹膜和晶状体之间,可用于矫正-3.0D到-20.0D的近视。因为保留了晶状体,也就保留了眼睛原有的调焦能力。临床试验表明,在做了PIOL手术后,大约80%的人能够获得20/40(0.5)视力,30%~40%的人能获得20/20(1.0)或更好的视力。但这种手术需要切割角膜、植入异物,有一定的风险,虽然风险不高,但有的并发症很严重,包括感染、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白内障等。所以做这种手术有一个缺陷,做完手术后需要终身定期接受眼科检查,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在美国,它通常只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等于或高于-7.0D),因为高度近视本身发生视网膜脱落等严重眼科疾病的风险本来就比较高,用PIOL来矫正益处高于风险。

 

要改变眼球屈光率,也可以不植入镜片,而只是改变角膜的厚度。这就是目前最流行的近视矫正手术——准分子激光手术(LASIK)的原理。在做激光校正手术时,先要切割角膜,环切330度,制造出角膜瓣,然后把角膜瓣掀开,暴露出下面的角膜基质。这时激光才派上用场,对准角膜基质,让一部分基质组织蒸发掉,基质变薄,角膜的曲率就发生变化了。要蒸发掉多少基质,是由计算机计算好的,能精确地控制。然后把角膜瓣盖上,手术就完成了。

 

但是这个手术同样有风险,主要的问题出在角膜环切上。角膜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所以我们能够感受到眼睛里有异物,“眼里容不得沙子”,并根据需要即时地分泌眼泪润湿眼睛,防止眼睛干燥。LASIK手术要环切角膜,角膜上的神经就被切断了,角膜不能正常地感受到外界的变化,眼泪分泌的反射机制受到影响,眼睛就容易干燥。所以LASIK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是干眼。干眼会对视力造成影响。眼球保持湿润的一个作用是让角膜光滑,这样成像才会清晰,相反地,干眼让角膜不光滑,眼睛成像的清晰度就会受到影响。即使是最成功的LASIK手术,术后视力的清晰度也要比戴眼镜(包括隐形眼镜)要差一点。干眼如果严重的话,会导致角膜上皮细胞过早地死亡、脱落,使得角膜表面凹凸不平,出现散光、重影、雾状视力。术后角膜神经会逐渐长回去,但术后三年长回的角膜神经还不到50%。神经没法恢复到术前状态,干眼就可能是永久性的。

 

LASIK手术后,切开的角膜瓣虽然盖上了,但是它和角膜基质不像原来那么紧密了,之间存在间隙,而没有切到的部分是没有间隙的,这样角膜的厚度就相当于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在白天,由于光线强,瞳孔比较小,受的影响不大,但到了晚上,瞳孔放大到超过环切的边缘,视力就会受影响。另外,由于角膜瓣和角膜基质粘得不牢固,受到外力打击时容易发生角膜瓣异位,出现眼睛剧痛和视力迅速下降。最早把LASIK引入台湾的眼科医生蔡瑞芳举出过几个例子:一个患者接受手术已经六七年,去抱跑过来的狗时被狗头撞到眼睛,造成角膜瓣异位;还有2个女病人,在给婴儿换尿布的时候,被宝宝的脚踢到眼睛,造成异位。

 

因为没法接受该手术的风险,蔡瑞芳宣布“封刀”,不再做该手术。在美国也出现了类似这种反戈一击的例子。FDA在1998年批准LASIK,负责这项批准工作的是莫里斯·瓦克斯勒(Morris Waxler)。两年后瓦克斯勒退休,但这个手术并没有让他完全放心,在退休后反而花了更多的精力对它进行跟踪调查,在2010年频繁地上美国媒体质疑、反对该手术,并在当年9月上书FDA,要求禁止该手术。FDA是国际医疗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其对药品和疗法的审批非常严格,获得FDA的认证、批准几乎就等于获得风靡全球的通行证。LASIK并非美国首创,但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得到众多近视患者的信赖,FDA是功不可没的。现在负责批准该手术的FDA前官员突然变成了该手术的激烈反对者,使该手术的声誉大受影响。

 

LASIK是一项手术,手术就会有风险,关键是风险有多大,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根据美国白内障和屈光外科手术学会在2008年对3000多篇论文的分析,LASIK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高达95.4%。通常认为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3%左右。但是瓦克斯勒认为LASIK之所以能得到FDA的批准,是因为FDA未能获得关于手术风险的完整资料,LASIK设备制造商及其合作者隐瞒了相关数据。根据他本人的调查,虽然接受手术的人在第一年有95%不用戴眼镜,但在两三年后,却有50%的患者需要重新佩戴眼镜。而根据瓦克斯勒的统计,有并发症的患者高达20%,而且有0.9%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做角膜移植手术治疗。

 

面对这些差别很大的数据,我们只能希望有权威机构能给出让人信服的结论。FDA、美国国防部和眼科协会在2009年宣布对LASIK安全性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在2014年10月发布了第一份报告,2016年12月发布了第二份报告。根据这项研究,手术前已经患有视力症状(眩光、重影等)和对视力不满意的人很普遍,手术后患有视力症状和干眼症的人数降低了。但是在手术前原本没有视力症状的人中,有46%在手术三个月后至少会出现一种视力症状;手术前没有干眼症的人,28%在手术三个月后会患干眼症;1%~4%的人对手术后的视觉不满意,1%~2%的人对手术不满意。这个研究发现的术后并发症比例比别的研究高得多,研究人员认为是因为研究的方法不同导致的:他们直接对患者做问卷调查,而以前的研究是根据医生的报告,很多患者可能不好意思向医生报告负面的结果。

 

做近视矫正手术有风险,其他矫正近视的方法未必就没有风险。根据《眼科学档案》在200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每天佩戴隐形眼镜的人在30年内有百分之一的几率发生严重的眼睛感染,并有二千分之一的几率由于感染而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而LASIK导致严重视力丧失的风险是万分之一。从这个角度看,佩戴隐形眼镜反而比做LASIK手术还不安全。最安全的当然是戴普通眼镜,代价是不方便。

 

著名科技记者土摩托在十几年前接受了LASIK手术,他曾经在网上说,这是“花在自己身上最值的一笔钱”,“手术后,在弱光下的视力会变差,老花的时间会提前,但对于一个喜欢运动和旅行的人,不戴眼镜的好处实在太明显了。”很多人去做LASIK手术,就是因为有做过手术的朋友推荐,所以FDA特地指出,在做该手术之前,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仔细地权衡风险和益处,避免受到做过手术的朋友或鼓励做该手术的医生的影响。不仅要知道该手术可能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理解可能的风险,做好心理准备。美国梅奥诊所的建议是,如果患有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艾滋病)、正在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患有持续干眼症、角膜太薄或角膜表面不规则、瞳孔太大、眼睑位置异常、患有青光眼、视力不稳定、怀孕或正在哺乳等情形,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可能不适合做LASIK手术。有下面几种情况时也要慎重考虑是否要做LASIK手术:高度近视,手术风险可能超过了益处;视力已经相当好,只需要偶尔戴眼镜,那么通过手术能得到的有限改善可能不值得去冒风险;经常参加接触性体育运动,脸部或眼睛会频繁遭到撞击。所有的手术决定都是要权衡利弊才做出的,尤其是对矫正近视这种并非必要的手术,和美容手术一样,更应慎重。

 

2017.1.21.

 

 

雾霾来了怎么办?

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

我最近回了一趟北京,刚好碰上雾霾天,红色警报,工厂停工,车辆单双号限行,学生放假,满大街是戴口罩的。有人问我,戴口罩防雾霾有用吗,能不能挡住pm2.5呢?pm2.5是指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能不能把它们挡住,要看戴什么样的口罩。大街上人们戴的那种口罩,通常是防尘口罩、外科口罩,是用来遮挡灰尘和唾液的,挡不住pm2.5,戴这种口罩,最多起到心理安慰作用。

 

要挡住pm2.5,需要更专业的口罩,例如在2003年萨斯流行期间出名的N95口罩。所谓N95口罩,指的是通过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的认证标准的口罩,意思是在非常严格的测试条件下,能够过滤掉至少95%的直径大约0.3微米的非油性的悬浮颗粒,那就能过滤掉多数pm2.5了。现在也有很多人推销这种口罩防雾霾,也有很多人戴这种口罩上街。N95口罩的问题是,如果它不能刚好与使用者的脸庞相吻合,外部空气还会从鼻子两侧等部位泄漏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戴了等于没戴。因此,使用N95口罩,最好求助于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在其指导下佩戴,并且使用专门的密合度检测工具进行密合度检测,以确保该口罩有真正的保护效果。一般的人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的人更不适合戴N95口罩,因为这有可能让他们呼吸困难,加重病情。所有的N95口罩都是一次性的,都只能使用一次就要扔掉,这样成本就很高。如果戴口罩时不注意卫生,不随时更换,反而会造成二次污染。

 

还有人问,空气净化器能过滤掉pm2.5吗?空气净化器的原理很简单,其实就是一个抽风机加一个过滤膜,把空气抽动,经过过滤膜,吸附空气中的杂质,多多少少能有些用,但是究竟有多大的效果,目前并没有标准。有的空气净化器品牌声称能够过滤掉99%以上的pm2.5,是很值得怀疑的。其实自己可以找一台pm2.5仪器测一下,看使用空气净化器前后,房间里的pm2.5值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使用空气净化器的效果,和过滤膜的干净程度有关,如果长期不更换或清洗过滤膜,还不如不用。

 

在雾霾天该不该开窗户呢?之所以这也成了一个问题,是因为室内同样会产生pm2.5,例如炒菜的油烟、烧柴烧煤、吸烟都会产生大量的pm2.5,如果不通风,也会影响健康。此外,室内装修、家具散发的挥发性有机气体,也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所以要不要开窗户通风,取决于室外和室内污染物的浓度比。有人做过测量,如果室外pm2.5值低于75,适宜开窗户透气,如果高于150,适宜关闭窗户。当然这种测量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一定普遍适用。

 

一到雾霾天,就吓得大家都不敢出门,也大可不必。不过有一点倒是应该注意,就是雾霾天不要去室外锻炼了,因为锻炼时呼吸量加大,会吸入更多的污染物。

 

到了雾霾天,就有人说要吃清肺食品,比如木耳之类,甚至有的学校食堂也这么推荐。还有建议吃中药清肺的,同仁堂也乘机卖起了号称能够防治雾霾的中成药。其实并没有什么食品、中药能够起到所谓的清肺作用。你吃下的东西是要在消化道里被消化、吸收的,里面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物质能够跑到肺部把pm2.5清理掉。

 

201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