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的存档

复旦大学果然是世界“抄”一流的复制大学

2025年7月3日星期四

复旦大学公布了对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结果,宣布他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很多人说我被打脸了。其实我早在视频、推特说过好几次了,我不相信复旦大学会真的去处理张文宏,肯定会把他包庇下来。现在的结果就是这样,说明我说对了,我又当了预言帝了,怎么叫被打脸了呢?如果是复旦大学破天荒地居然处理了张文宏,那才能说我被打脸了。

 

我为什么一开始就认定张文宏是不可能被处理的呢?这是我多年经验的结果。我揭露学术造假已经有20多年了,揭露过无数起学术造假,其中只有极少一部分被处理了,都是一些学生或者没有什么势力的青年教师、普通教师。如果是有一点学术地位的就很难处理了,学术地位很高的院士、校长、名牌大学的教授,几乎是不可能被处理的。

 

对复旦大学,我也揭露过好几个大佬。例如,我揭露过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玉良伪造在德国的获奖记录,复旦的杨雄里院士写的综述是抄的。我还揭露过名人朱学勤获得复旦的博士学位的论文也是抄的。这些都没有处理,都被复旦包庇下来了。

 

中国关于学术规范、处理学术造假搞了很多规定、条例,但是都是针对学生、没有势力的老师的。如果涉及到有一点势力的,那么所有的规则、条例都相当于不存在了,甚至要改了,为这些有权有势的人重新定规则,或者重新解释规则。所以张文宏不被处理是预料中的。

 

这件事一开始就已经表现出了官方要力保张文宏。虽然有一些人得了妄想症,幻想张文宏之所以被揭露剽窃是政府要搞他,当然是无稽之谈。其实自始至终政府都是要力保他的,那些揭露张文宏抄袭的帖子都被删掉了,还加大了对张文宏的宣传力度。政府的态度是非常地明显的,复旦大学更不可能去跟政府对抗。说不定连复旦大学发的通告都是上海市政府写好了让它发的。

 

这个结果也有一些新的地方。复旦大学处理这件事要比以前更简单粗暴。以前它要包庇某一个大佬、大牌的学术造假,还要出一个调查报告,比较具体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们认为那不是造假。当然那些理由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都是一些歪理。但是毕竟还是做出了一副要摆事实、讲道理的样子,还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我还需要写文章一一地进行驳斥。但这次连调查报告都省了,直接就只给一个结论,就那么一句话,不跟你讲道理。这也算是“新时代”的特色,根本懒得跟你讲道理了。

 

但是,即使只是那么一句话,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它说,张文宏的博士学位论文“符合当时的规定”。符合什么样的规定?为什么符合规定?它没说,因为没道理可讲。张文宏论文的问题即使只是涉及到抄袭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是拿别人的两篇综述从头抄到尾。在20年前是绝对不可能有规定允许这么干的。不要说在20年前,在200年前、2000年前也会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严重的抄袭。

 

复旦大学的通告说,张文宏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附录综述部分写作不规范”,承认有问题,但是这句话也是错的:

 

第一,综述部分不是一个附录。它想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附录,可有可无。不是的。综述是博士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放在最前面作为前言。不知道为什么张文宏的博士论文把综述放到最后,也许当时上海医科大学的论文写作格式是这样?但是,虽然放在最后面,也不是附录,它并没有说是附录。

 

第二,不能说他只是写作不规范。如果写作的格式有问题,那叫写作不规范。或者是因为不懂,产生了某一些写作方法的错误,比如说,在引用别人的句子、段落的时候,虽然注明了出处但是没有做改写,这也可以说是写作不规范。张文宏的问题不属于写作不规范,他是把别人的文章从头抄到尾,抄了95%。去问小学生,也都知道这是抄袭。怎么可以把这么严重的抄袭叫做写作不规范呢?这就跟把图片造假说成是“图片误用”一样,都是一个大笑话。

 

复旦大学为了把综述部分的作用尽量贬低,又说综述部分有问题也不影响他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这也是错的,综述也是属于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很多教授给期刊写综述,也是把综述作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他们的履历里列举发表记录的时候也会把综述放进去。特别是给高档次的学术期刊写综述,是很高的荣誉,更会写进去。怎么能够说那不是科研成果呢?何况,即使指的是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我也早就证明了也是有问题的。张文宏的博士学位里的那些所谓的原创部分也是抄来的,是剽窃自美国FDA实验室的论文。对这一部分复旦大学就装死了,假装没看到我这方面的举报了。

 

复旦大学说综述部分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这也是错得离谱。综述恰恰是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写综述的目的就是表明你有学术水平来做这项研究,看了与这个课题相关的很多论文,对它进行了归纳、总结,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果连综述也要去抄,那就说明根本就没有看过足够多的相关的论文,或者是看不懂,或者是没时间看。这恰恰暴露出了没有必要的学术水平。

 

所以,即使是短短的这么一句结论,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这个事件还有一个新的地方,那就是官方加大了对学术造假的舆论控制。以前揭露学术造假,即使涉及到的人学术地位是非常高的——院士、校长、部长,都可以在网上揭露。揭露之后即使被官方包庇下来了,那么大家也可以讨论、批评、表示不同意见,可以争论。媒体也可以报道,特别是涉及到名人的学术打假,媒体可积极了,会有官方的报道,会采访各方的人士,有不同的意见。

 

但这次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对张文宏的揭露都被限制了,删帖的删帖,封号的封号。其次,媒体也不敢对这件事有什么报道,最多就是转一下官方的通告。通告出来以后也不准表示不同的意见,只能赞同。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复旦大学包庇学术造假,很快就被删掉了。饶毅也写了一篇文章,他鬼一点,没有点名张文宏,而且态度也比较温和,还吹捧了张文宏一番,提出了一个和稀泥的做法,建议撤销张文宏的博士学位,但是保留他的一切的职务和职责。即使是这种和稀泥的、不点名的文章也被删掉了,虽然活的时间长一点,没有活过一天,半天之后也被删掉了。这就说明,现在当局是不允许揭露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的学术造假的,已经把它当成非法了,因为删的理由就是说你违规、违法了。

 

因此,张文宏论文抄袭事件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表明中国以前对揭露学术造假还有一点言论自由,现在完全没有了。对那些没有权势的人也许还有揭露他们的自由,但对有一点权势的人,就完全不许揭露。

 

张文宏才是一个主任医师、教授,连院士、校长都还没当上,对院士、校长以后更别想揭露了。以后回头看张文宏论文抄袭事件,会发现它是中国揭露学术造假的一个拐点,只不过这个拐点是往后拐,是大踏步地后退。在这个事件之后,中国的学术造假应该会更严重,因为没人敢去揭露了,当然就会变得更严重了。官方老说对于学术造假要零容忍,那当然是笑话,以后会更容忍。

 

中国的学术造假一直就很严重,在名牌大学也非常严重。在名牌大学中,复旦大学的学术造假可能不算是最严重的,但是在处理学术造假的问题上,复旦大学是最无耻的。别的名牌大学碰到有人举报他们学校有权有势的人学术造假,采取的态度都是装死,装作没有这么一回事,或者是不了了之,说要调查,但不给结果。这当然也是很无耻的做法,但是至少表明这些学校还要点脸,还有一点点羞耻之心,不好意思公开出来包庇造假,不敢给出官方的结论说没有造假。

 

复旦就不一样了。复旦一向标榜自己对学术造假、学术规范问题非常重视,还搞了一个“学术规范委员会”,时不时地会发报告处理一些人,处理的当然都是那些没有什么地位的人。真正碰到有地位的、有权势的人,复旦虽然号称要做调查,但调查的结果没有例外地都是把这些人包庇下来。所以这是公开地包庇学术造假。为了一个学术造假者,不惜把学校的名声都赔上了。这不就是一点羞耻之心都没有吗?不是最无耻的吗?

 

复旦大学出现这种丑闻会越来越多。居然连学术造假都敢公开地包庇,那么学术造假当然就会越来越猖獗,越来越肆无忌惮了。在2015年复旦大学搞百年校庆的时候,集中暴露出了一堆丑闻,都是跟剽窃、抄袭有关的丑闻。我当时就说,复旦大学是一个“复制大学”。过了这么几年,这种丑闻越来越多了,复旦大学对于学术造假的处理又上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了。所以,复旦大学不止是一所复制大学,而且是世界“抄”一流的复制大学。

 

2021.8.23.录制

 

2025.5.4.整理

富豪科学家潘建伟又放了一颗“量子卫星”

2025年7月1日星期二

这两天大家被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刷屏了,中国科大潘建伟、陆朝阳团队建造出了世界上最快的量子计算机,还把它取名叫“九章”,纪念中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新闻报道说,这台量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是电子超级计算机的一百万亿倍,是谷歌2019年建造的量子计算机“悬铃木”的运行速度的一百亿倍。这台计算机运行200秒,超级计算机运行几亿年才能够得到相同的计算结果。

 

因为我以前老是在批潘建伟,所以很多人来问我对这事怎么看。我不是量子计算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报道、其他专家的评论、常识、常理,对这件事做一个判断。

 

我们先来说一下运行速度的问题。不同种类的计算机去比运行速度有时候是比较主观的。比如说谷歌建造的“悬铃木”量子计算机,2019年建造出来发了一篇论文,称这台量子计算机运行200秒相当于IBM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运行一万年。论文发表以后,IBM的人不服气,认为是高估了,其实也就是相当于IBM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运行2.5天而已。一个说一万年,一个说2.5天,估计的差别就这么大,说明对计算机速度的估算是非常主观的。

 

有一些人可能会说,跟这些电子计算机去比运行速度可能是比较主观的,但是谷歌的“悬铃木”也是量子计算机,同样是量子计算机是不是就能比呢?谷歌的那台量子计算机号称是53个量子比特的,“九章”量子计算机号称是76个量子比特,理论上是要快多了。但是新闻报道没有提的是,谷歌的量子计算机是可以编程的,而九章量子计算机是不能编程的。不能编程的计算机算是计算机吗?这本来就让人很疑惑。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严格地说也是不能编程的,只能算线性方程组问题,但是,只要是线性方程组,输进去了它就能算。而这个九章量子计算机连这点都做不到,只能算一道题。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可以算无数道题,只要是线性方程组的题都能算,“九章”只能算一道应用题。只能算一道题的计算机怎么能够说是计算机呢?

 

它算的什么题呢?“九章量子计算机”的全称叫做“高斯玻色分布量子计算原型机”,前面一大堆的定语,只能算一道题,就是“高斯玻色分布”,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问题。“玻色”指的是“玻色子”,是一类粒子的统称,光子就属于玻色子。所以,潘建伟他们的这个“量子计算机”,实际上就是拿光子做了一个取样的实验:用到了100台干涉仪、25台压缩机、100台超导单光子检测仪,是一个非常大型的实验,看看用探测仪能够探测到多少个光子。在一次运行当中他们用这100台探测仪探测到了76个光子,然后就说这就是76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但是平常他们只能探测到43个光子,是不是就又变成了只有43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了?这个“量子计算机”还会打摆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如果只有43个量子比特的话,比谷歌的53个量子比特还要少。

 

所以,这实际上就是做了一个光子取样的实验而已,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而且,这个实验是花了巨资做的。国外以前有人做过这种玻色取样的实验,一般也就能够探测到几个光子,潘建伟他们能够探测到几十个光子,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当然用到的仪器设备、花的经费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国外报道专家的评论,让他们震惊的是这个实验的规模这么大,用到了100台干涉仪、100台单光子探测仪,还用到超导,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做实验,这么大规模的实验,当然要花非常多的钱。

 

想必国外专家看到这样的论文都会感叹,你们中国人现在是太有钱了,我们可做不起这样的实验。就像几年前潘建伟用一亿美元发射了一颗叫做“墨子”的卫星,就是要做一个量子纠缠的实验,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这个大手笔当时也让很多国外专家非常震惊,都感叹太有钱了,这种规模的实验我们是做不了的。

 

花这么多的科研经费,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也就是发了一篇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上面发了一篇高档次的论文,然后传回国给大家打打鸡血、煽动民族主义的情绪,是不是很值?

 

但是,潘建伟又可以乘机捞钱了。我以前发过《富豪科学家潘建伟》,专门讲他是怎么捞钱的:他打着“量子”的招牌搞了一家上市公司“国盾量子”,按照他的股份他的身价已经几十个亿了,而且他曾经套现5个亿,所以他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亿万富翁了。这个上市公司打的招牌是做量子通信的。量子通信潘建伟已经吹了很多年了,多年前就已经吹嘘量子通信马上就要进入实用了。但过了这么多年,除了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亿万富翁,我们看不到有什么实用的东西出来。现在量子通信骗不动了,又改搞量子计算了。潘建伟号称是“量子之父”,只要是跟量子沾光的他都要搞。他起到的就是一个包工头的作用,用他的名气、关系拉来了钱,然后招一大堆的人干活。所以,不管什么样的量子——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或者别的什么量子,他都能做。

 

他能够做出来,发论文为国争光,算他有本事。但是,做这种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大型实验非常花钱,要花几千万元。他已经是亿万富翁了,光套现就5个亿了,几千万元也出得起,干嘛不自己掏钱来做?他如果花自己的钱做这种特别浪费钱的实验,我没有意见。但是,他用的是国家科研经费。国家科研经费就是纳税人的钱。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发一篇论文给自己涨名气,再到股市捞钱,让自己的财产、身价再升高一些,纳税人的钱变成了他个人的投资了。这就是学术巨骗,是国贼。

 

2020.12.5.录制

 

2025.5.2.整理

中国一个高官有三个博士学位的怪事

2025年6月29日星期日

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秘书长陈舜最近调到河南,没有宣布他到河南当什么官,媒体报道说,在开会的时候陈舜的座次位于统战部部长与纪委书记之间。“座次”听上去像是梁山好汉在开会排座次一样。我更感兴趣的是这篇报道后面附的陈舜简历,这个副部级的官员居然有三个博士学位。不是荣誉博士,都是正式博士。也不是从西太平洋大学之类的野鸡大学花钱买来的文凭,都是正规大学的,而且都是中国的名牌大学的博士: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跨了三个专业:世界经济学博士、国际法博士,还有一个居然是计算机理论的工学博士。

 

这很罕见,我是第一次见。一般的人也就读一个博士,读了博士就意味着读到头了,在一个领域受到的最后的、最高的教育就是获得一个博士学位。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有一些人会去读两个博士。一种情况是第一个博士不管用,不利于找工作。例如,第一个博士是在中国的大学读的“土博士”,到美国以后那个博士学位人家不认,只好在美国再读一个博士。或者,原来的第一个学位太基础,数学博士之类的,不好找工作,就再去读一个应用方面的博士。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兴趣转移了,读完第一个博士以后发现自己不愿意做那个专业的研究,要换专业,跨的专业跨度比较大,就需要去读新专业的博士,人家才会认你。这类情况毕竟很少见,而且想读第二个博士还未必有这样的机会。很多大学、特别是美国名牌大学,招博士生不要已经有了博士学位的,只有本科或硕士的才要。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拿了三个博士,而且是跨了三个领域的博士,难道这家伙是一个学术天才?更蹊跷的是,陈舜的博士学位有两个是同时读的:2001年到2005年在南京大学读了一个计算机理论的工学博士,同一时间,2001年到2006年又在北京大学读了一个国际法博士。他那个时候还在证监会当官呢,也是很忙的,至少要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应酬活动,居然在两地——北京和南京同时读了两个跨专业的博士。我们只能说,要么这个人是一个天才,要么是用不正常的手段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么,他究竟是怎么获得了这三个博士学位的呢?

 

陈舜是在1981年上的大学,读的是云南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后改行去读云南大学经济系的硕士,变成了搞经济研究了。硕士毕业以后先是去云南人口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后来又去云南财经学院当老师。在1991年,他去南开大学读世界经济学的博士。从他的简历看应该是脱产读的。而且这个博士跟他读的硕士的专业比较接近,都是属于经济方面,所以这个是通过正常渠道去读的博士。他的这个博士学位读了三年,这在中国也是很正常的。这个博士应该是货真价实的,虽然含金量不一定高,但那是中国的文科博士,本来含金量就不高。这个博士跟中国其他的经济学的博士是一样的。他毕业以后还去复旦大学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

 

做完博士后他就去证监会当官了。2001年他又去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副局级官员了,是证监会下面的一个部——市场监管部的副主任。博士读出来后他就到证监会下面的一个局——第二稽查局当副局长,后来又升了局长。他当时的级别不算是很高,才副局级,但是权力很大:在证监会负责监管市场。现在中国的大学都办上市公司,还有很多教授也办或者准备要办上市公司。证监会的中层官员,他们也需要去拉关系,去巴结的。所以,陈舜作为证监会官员,去中国的名牌大学在职读一个博士很容易,到时候写一篇论文交差就完了。如果他级别再高一点,论文有可能是秘书帮他写的。

 

读这种在职博士一般读的都是文科方面的,像陈舜在北京大学读的国际法的博士,研究的是美国证券执法,只要看一点资料就很容易弄一篇论文出来,就应付过了。陈舜比较特别的是,他居然还读了一个在职的工学博士,这就很罕见了。但是他那个工学博士其实是理论方面的,是计算机理论专业的,研究的是“在线金融交易与支付的协议”。这其实也是很容易应付过去的,不需要做实验、编程,跟文科其实也差不多。所以,他后面的这两个博士,能够在职同时读两个专业的博士,其实是靠他的权势捞来的。

 

中国的官员,特别是部级、副部级的官员,曾经有一段时间(2000年左右)很流行给自己弄一个博士当当,特别是从中国的名牌大学拿一个博士学位。因为这些人都是在文革期间长大的,没有好好地读过书,连中学都没有好好上过,上大学是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去上的,所以他们在学问面前是既羡慕又自卑。当了高官了,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给自己捞一个博士学位。这样显得自己很有学问,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但陈舜和这些人还不太一样,他是正儿八经读过书的,通过高考上了本科,又脱产去读了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他本来有一个名牌大学的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了,没有必要跟其他的官员一样去给自己捞一个在职的博士打扮自己。他后面的两个博士对他来说一点用也没有,并不能让他显得更高大上,对他的升迁也没有什么帮助。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人是不是很喜欢做学问?如果真的很喜欢做学问的话,可以写论文、专著,没有必要去给自己再捞两个博士学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干呢?这就让我想起有一些贪官,贪了非常多的钱,好几亿元,一辈子花不完,而且这些钱都是现金,不敢花,所以在家里专门有一个房间堆积这些收来的现金,还有各种各样的高档礼品。这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心理呢?觉得有机会捞,不捞就亏了,还能够满足囤积的变态心理。就像有很多人喜欢搜集各种各样的书、邮票,只不过这些贪官喜欢收藏的是钱、高档的礼品、各种名酒,用不完,只是作为收藏品囤积起来,类似于一种行为艺术。陈舜可能也是出于类似的心态,只不过别人搜集的是钱、高档礼品,他喜欢的是博士学位。反正他能搞到博士学位,不要白不要,那就捞呗,就创造了一个人有三个博士学位的记录。

 

孔夫子以前说过,“学而优则仕”,中国历来是这样。现在又多了反过来的“仕而优则学”,官员有权力了,就找大学要一个博士学位打扮自己,或者满足自己搜集、囤积的心理。这件事在陈舜身上表现得更突出,他把“仕而优则学”发挥到了极致。

 

2021.9.6.录制

 

2025.4.30.整理

上海药物所造假药

2025年6月24日星期二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和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掐了起来。饶毅在《细胞研究》这本上海出的英文杂志上面发了一篇评论,认为这本杂志在2019年发表的耿美玉的一篇论文有问题。耿美玉也在这本杂志上面发了一篇反驳,饶毅继续在网上对耿美玉的反驳做了再反驳。

 

耿美玉的这篇论文研究的是一种叫971的药物,号称971通过了老鼠实验,证明了能够用来治疗阿尔兹海默症。971早在2019年11月就已经被国家药监通过快速评审渠道批准上市,已经在中国被作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了。号称能够改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而且号称是17年来全球首款上市的用来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新药。这个药已经上市去治疗病人了,饶毅才想起来要质疑,说它的动物实验是有问题的,未免有点太晚。

 

这个药刚被批准上市的时候,我就说了是不可信的,就是一个骗人的假药。为什么这个药不可信呢?

 

首先,其研发者、发明人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有学术造假的劣迹。到网上搜她的论文会发现,她的论文很早就被质疑过有问题,表示实验结果的图片用的是中国科研人员最擅长的“PS大法”,用PS来代替做实验。对这种有搞学术造假的前科的人搞出来的药物,我们当然要怀疑。

 

其次,这个药不只是耿美玉实验室在研发,而是跟药厂合作推广。这家药厂是大名鼎鼎的上海绿谷药厂。别看绿谷号称是做药,其实它最著名的是做保健品,而且是号称能够抗癌的骗人保健品——“灵芝宝”,有非常多的揭露灵芝宝骗人的报道、文章,灵芝宝也因为做虚假广告被处罚过。对这种骗人的保健品企业做出来的药物,大家千万不要信。

 

我们只是研究了一下搞这个药的研究人员和推它的药厂的背景,就已经知道这个药是不可信的。我们再来具体地看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药。

 

耿美玉做这个药已经很长时间了。她把它叫做“971”,意思就是她“97年做的第一款药”,从1997年开始她就在研究这个药了。这是一种寡糖化合物,是吃了以后人体没法吸收的寡糖。寡糖化合物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中国市面上有无数寡糖化合物保健品。耿美玉的这个寡糖化合物跟它们的唯一区别,就是居然变成了药了,而不只是一种保健品。我想这是为什么她会去跟一家保健品公司合作的原因:这个“药”实质上是一种骗人的保健品。

 

耿美玉不仅声称这是一种治疗阿尔滋海默症的药,以前还声称能够治疗大家最关心的其他疾病。她最早声称它能够治疗艾滋病,但做了一期临床试验以后就没了下文。后来她又想让它成为治疗癌症的药物,现在又变成了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什么病重大,她就想用它来治疗,这不就是一种“神药”吗?

 

耿美玉后来声称能用它治疗阿尔兹海默病,那么必须要研究它为什么能够要用来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它的药理究竟是什么呢?阿尔兹海默症是怎么产生的呢?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因为大脑的某些区域贝塔淀粉样蛋白聚集在一起,把那个区域破坏了。研究治疗阿尔兹海默症药物的一个思路,就是让药物避免这些贝塔淀粉样蛋白聚集在一起。耿美玉最早提出的971药物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原理,就是吃了它以后不仅能够被人体吸收,而且还能够突破血脑屏障,去跟淀粉样蛋白结合,不会让它们凝聚在一起,就可以用来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了。

 

但后来的研究发现,用这种思路研发的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效果很差。又出来一种比较时髦的理论,认为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跟肠道菌群的失调有关。这样又有一种研究药物的思路,是改善肠道菌群。耿美玉马上就与时俱进,说971之所以能够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是因为它能够改善肠道菌群,通过改善肠道菌群能够影响到大脑。所以,这个药物能够治病的药理她一直没搞清楚,出来什么时髦理论她就去凑,原理不断地与时俱进,这也是很值得怀疑的。

 

你可以改变药物治疗的药理,但对以前的那些药理研究不能置之不理。这也是饶毅质疑耿美玉在2019年发表的那篇论文的原因。她那篇论文说,971的治病的药理是能够改善肠道菌群。但以前她还对971做过很多的研究,十几篇论文都是关于971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理的,现在都不提了。如果以前的研究错了,应该解释一下,但她都没当有这么一回事了。研究了那么多年了,难道以前的那些就相当于都不存在了吗?

 

我们从药理上认为这个药是很值得怀疑的。我们再来看它的临床试验的结果。耿美玉不仅号称做过动物实验证明这个药物有效,还做过了临床试验,而且还是有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貌似很严格。但是,她做临床试验的时间其实很短,总共就九个月,这就有问题了。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慢性病,吃了药能够有改善的话,要比较长时间才能够显示出来。例如,要连续吃这个药两三年,才有可能出来结果。但她做了九个月的实验就已经得出结果了。她说吃971四周以后,患者的认知能力就出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们对比她公布出来的临床试验的结果会发现,在第四周以后吃安慰剂的那一组患者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吃药还是吃安慰剂看不出有啥区别。一直到第36周的时候,安慰剂这一组的效果突然消失了,往下掉了。吃药的这一组没有往下掉,就出现差距了。这个差距刚好能够达到2.5分这个临床认为有效的差距。所以这是非常神奇的。

 

评判认知的能力靠打分,是很主观的。效果好坏其实是很主观的一个认定,可以打的分高,也可以打的分低。更何况安慰剂组还出现了一开始有效,然后突然失效这个神奇的结果。所以,她的临床研究的结果也是很值得怀疑的。分数有可能就是造出来的。

 

这个药不仅只是做了9个月的临床实验,而且做完了以后还不是走正常的药物审批程序,而是走快速审批通道,国家药监很快让它过了,批准它上市。药物走快速审批通道,往往针对的是那种会马上死人的急性病,发现一个药物很可能是有效的,为了救命快速审批、上市。但是,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慢性病,不是会马上死人的急性病,并不是再拖个几个月,病人就不行了,就马上要死,有什么必要让它走快速审批通道?

 

而且一种药物走快速审批通道,往往是因为临床试验的数据或者药理的研究还不充分,只不过为了救命,先批了,然后再去做后续的研究。国家药监在批971快速上市的时候也承认,上市以后还必须做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它的安全性、有效性、药理,及时地提供实验的数据。这说明其实连国家药监也承认它的研究是有问题的,它的数据实际上还达不到审批通过的标准。那么为什么让一种数据不全、治疗慢性病的药走快速审批通道让它过?这就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了,跟科学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国家药监之所以老出问题,是因为它跟发达国家的药监其实不一样。它没有独立性,也没有权威性,更不具有专业性。所以,对于中国国家药监自己批的新药,特别是号称是全球多少年来首款上市的新药,尤其是那些走快速审批通道通过的新药,大家都不要相信。971不是中国特有的中药,而是全世界都会用的化学药。如果一种中药,走特殊的渠道,反正其他的国家也不用,我们没法去跟其他的国家做对比。但是这是化学药,是可以走向国际市场的。如果真的有效,其他的国家也是会用的。阿尔兹海默症不是中国特色的疾病,是全世界都有的病,而且很受关注,无数的药厂都在研究。其他国家的药监对于能够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也非常重视。如果真的相信自己研发了一种化学药能够治疗阿尔兹海默症,那么就应该去申请国外药监特别是美国药监这块金字招牌的批准。如果它能够获得美国药监的批准,那才可信。在获得美国药监批准之前,如果只有中国药监的批准,大家都不要信。

 

2020.7.19.录制

 

2025.4.24.整理

北大的克莱登大学博士与复旦的江湖骗子教授

2025年6月20日星期五

我此前曾谈到北大商学院院长陈春花的博士文凭问题。她号称从爱尔兰欧洲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实际上就是花钱买来的一张“克莱登大学”文凭。这件事最近突然在墙内炒起来了,很多媒体、自媒体都在挖陈春花的学历问题,而且挖得比我还细,把爱尔兰欧洲大学当年在中国的招生广告都给挖出来了。陈春花写了一篇文章为自己辩解,同时宣布从北大辞职。北大也发了一个很简单的声明,接受了陈春花的辞职。

 

我之前谈到,根据我多年揭露造假的经验判断,虽然陈春花的文凭问题暴露出来了,但北大是不会对她进行处理的,因为中国这些名牌大学本质上还是野鸡大学,不会把学术诚信问题当回事。现在是陈春花自己提出辞职被北大接受,而不是北大对她做了处理,我那番话也还是没有错。而且,陈春花在辩解文章里说,她当年去北大之前已经跟北大讲清楚,她获得的博士文凭是没有经过认证的、不被国家认可的,但北大仍然接受了。这说明北大不仅不把学术诚信问题当回事,也不把文凭造假当回事。如果一个人去应聘美国大学的教授,说自己的博士文凭是假的,美国大学绝对不会要他。这事也证明了我的判断:北大在关于学术诚信的问题上,还是一个野鸡大学。

 

陈春花在文章里为了撇清自己,扯出了另外一所中国名牌大学复旦大学。她说,为什么会去读这个所谓的“博士”呢?是因为有一年认识了复旦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苏东水,苏教授向她介绍了爱尔兰欧洲大学,建议她去读博士学位,自己愿意当陈春花的博士生导师,所以陈春花就去读了。意思就是说自己年幼无知,被苏教授骗了。这有可能吗?陈春花并不是年幼无知,她在读所谓“博士”的时候,已经是华南理工大学工商学院的副院长了,应该很清楚博士教育制度是怎么样的。读博士要花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并不是谁都能去读的,有资格要求。根据当年的招生简章,爱尔兰欧洲大学对于就读的人没有任何要求,只要交了钱就可以去读,而且号称两年就可以读一个博士出来。这两年只需要每两个月上几天课,实际上就是听几天讲座,所以是非常轻松的。正规的博士学位怎么可能如此轻松就得到呢?读博士还要做学位论文,陈春花自己也说苏东水教授愿意做她的博士论文导师,意思是她写过论文了。那么论文在哪里呢?既然是欧洲大学的博士,那么论文应该是英文的,英文的博士论文又在哪里呢?肯定是根本就没有写过的。所以,陈春花应该很清楚,这个“博士”不是正规的博士,只不过是花了一笔钱(现在知道是六万块钱)买了一张文凭而已。

 

陈春花牵扯出了复旦大学教授苏东水,有人就说爱尔兰欧洲大学是苏东水跑到爱尔兰注册后,再到中国来卖文凭的。这就冤枉苏东水了。这个“克莱登大学”是两个印度裔的人注册的,而且也不只是在中国大陆卖文凭,是满世界卖文凭,比如也在香港卖文凭。香港前几年有一个学校的学监被揭露从爱尔兰欧洲大学买博士文凭,当时闹出了很大的风波,还打了官司。我也发现,香港光大新鸿基一个员工在自己简历里列的学历也是爱尔兰欧洲大学,说明当时的文凭也卖到了香港,这跟苏东水就没关系了。

 

但是,这家克莱登大学的文凭的确在中国大陆卖得最好,完全就是因为苏东水的关系了。他为了卖文凭还专门注册了一家公司,叫做“上海东华国际人才研修学院”,自己当院长,儿子苏宗伟当执行院长。他利用复旦大学著名教授的名声资源卖文凭,所以能卖得特别好。这种国外克莱登大学跟中国名牌大学教授合作卖文凭的现象,在本世纪初相当普遍,我以前曾多次揭露过。比如2001年,我揭露过吴征的假文凭问题,他从美国巴林顿大学(也是一个克莱登大学)买了一张文凭。我揭露时发现,有不少的美国克莱登大学都在中国卖文凭,而且都是跟中国的名牌大学合作卖文凭。只不过当时我关注的是美国的克莱登大学,没有注意到欧洲也有这样的克莱登大学在中国做生意。

 

苏东水号称复旦大学的著名教授,著名在哪里呢?他创建了一门新学科,号称是“东方管理学”的创始人,而且“东方管理学”被称为“东学”。《红楼梦》有“红学”,金庸有“金学”,所以苏东水也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一门学问。我看了一下关于“东方管理学”的介绍文章,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有仁有义,仁义结合。全都是些废话,空洞无物,没有任何新意,居然就自称是一门新学科。

 

而且这新学科是不具有操作性的。有操作性的是东方骗术。东方骗术在苏东水身上很完美地体现出来。第一,敢吹、会吹。用很空洞无物的东西就号称创建了一门新学问,而且自吹是“伟大时代的新学问”。吹的目的是为了骗人。所以虽然他满嘴仁义道德,干的却是卖文凭的骗人勾当。

 

第二,把骗人的勾当搞成了一个家族产业,传给了他的儿子。他还活着的时候,他儿子就是他骗人的帮手,当着卖文凭的执行院长,现在“东方管理学院”的院长也由他儿子继承了。更可笑的是,他儿子一边卖文凭,一边也给自己搞了一张爱尔兰欧洲大学的文凭,而且还跟陈春花是同一期的博士。

 

第三,搞帮派组织,拉了一大帮人来当他的学生。陈春花也是把苏东水当做恩师的,在苏东水死的时候还写了一篇文章回忆恩师的教诲。像陈春花这种其实跟苏东水没啥关系,就是向他买了一张文凭就变成了他的弟子了。苏东水的弟子非常多,弟子们还搞了一个组织叫做“东水同学会”。以苏东水的名字命名来搞个人崇拜,就跟邪教一样,类似于一个帮派组织。目的当然是为了壮大声势,互相吹捧,然后再一起去捞钱、骗钱。可见,这种中国名牌大学教授的所作所为,跟江湖骗子也没啥区别。江湖骗子能够在中国的名牌大学当教授,而且当上所谓的“首席教授”,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名牌大学本质上还是野鸡大学。

 

2022.08.10.录制

 

2025.04.20.整理

北大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是“克莱登大学博士”

2025年6月18日星期三

(按:陈春花被揭露后从北大辞职,一直不知所终。偶然看到她做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的报道,才知道她现在是上海创智组织管理数字技术研究院院长。2025.4.18)

 

北京大学有三个商学院,其中一个是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商学院,院长陈春花。网上有很多文章吹捧陈春花,说她是华为的“军师”、华为的“第二大脑”,说任正非动不动就向她请教。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华为突然发表了一个声明说:“华为与陈春花教授无任何关系,华为不了解她,她也不可能了解华为。”陈春花也发了一个声明,表示自己很委屈,说网上那些文章不是她写的,对她造成了困扰,她已经聘请了律师,要去追究这些人的侵权责任。

 

这话我听着很熟悉。我以前经常揭露媒体的虚假浮夸的报道,被揭露的人也表现得很委屈,为自己狡辩,也说那些报道不是我写的,是媒体乱写,跟我没有关系。这种狡辩是经不起推敲的。网上吹捧陈春花的文章那么多,据华为的统计有一万多篇,而且时间已经好几年了,陈春花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她既然知道有这么多的文章在吹捧她,以前怎么不去澄清,说它们都是不实的,要去追究它们的侵权责任呢?而且,这些文章很难说跟陈春花没有关系,因为其中一些是在推销陈春花的书、讲座、课程,是在替她做广告的,所以即使不是她本人写的,也是跟她有关系的人写的。

 

陈春花这种假装委屈反而让我觉得她很像是一个学术骗子。她是不是真的北大教授呢?我去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网站查,她还真的是教授,而且是讲席教授,比教授还高一档,也的确是商学院院长。在网站上有一份关于她的详细简历,但是这个简历虽然详细,对于她的教育背景却极其简单,只有一条,说她是南京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的博士后。这是很外行的说法,因为“博士后”不是学位,做过博士后应该算是工作经历,而不是教育经历,不应该写到教育背景里,在教育背景里应该写自己获得什么学位。她既然做过博士后,就应该有博士学位,应该写是从哪一个学校获得的博士,但是她不写,这就很奇怪了。

 

在她的简历里,她还说自己是新华都商学院的理事长,我又去新华都商学院网站查。有关于她的一份简历,里面教育经历就写得详细了一些,说她是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的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南京大学商学院的博士后。跳过了博士,也没写是哪个学校的博士,这就让我更觉得可疑了。

 

她的简历里还说她是华南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的客座教授,所以我又去华南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网站查,也有一份关于她的简历。这一份简历关于她的教育经历写得更详细,终于写了她是哪个学校的博士了。哪个学校的?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工商管理博士。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校?既然号称是留学生,为什么在北大的简历里不敢提这所学校,隐瞒了自己是国外大学的博士呢?

 

“爱尔兰欧洲大学”名头听上去很大,你听说过没有?肯定没有,我也没听说过。像这种大家没听说过的、名头很大的大学往往就是骗人的“野鸡大学”。因为在国外登记一个机构,用什么样的名称都可以,只要是没有人用过的,所以这些骗人的大学往往就喜欢起一个名头很大的名称,这样可以吸引人。在陈春花的简历里,她还列出了她获得学位的时间:2000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2001年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只花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这速度未免太快了。虽然欧洲读博的时间要比美国短,但也没有这么快的。所以,就更让人怀疑这是一个骗人的、卖文凭的“野鸡大学”。

 

陈春花在简历里写了这所大学的英文名称“European University of Ireland”,有英文名称就好办了,很容易搜。到谷歌上搜,没找到这所大学的网站。居然连个网站都没有。我就去找它的登记资料。因为它是在爱尔兰注册的,不管是什么性质,总是有一个登记材料的。查出来它是一所私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是1997年才成立的,2010年就解散了。难怪现在找不到它的网站,这个公司已经不存在了。

 

我找到了几篇关于这所所谓的大学的报道。一篇是2000年英国的《时报》(国内错误地翻译成《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增刊》有一则简讯说,“爱尔兰欧洲大学”现在在英国和国际上招生,但是爱尔兰教育部说这所大学没有经过批准,要使用“大学”名称必须由教育部批准,所以他们正在调查。2005年《爱尔兰独立报》报道说,现在爱尔兰出现了三所假大学,在国际上卖一文不值的文凭,败坏了爱尔兰教育界的名声。这三所“大学”里有一所就是“爱尔兰欧洲大学”,爱尔兰教育部正在要求他们把“大学”从名称里去掉。2011年,《爱尔兰时报》专门揭露这所“欧洲大学”,说“爱尔兰欧洲大学”选用了都柏林的一个地址,但这个地址是属于另外一所大学的。也就是说,这所大学连个校园也没有,冒用别的大学的校园。它的联系方式用的是从邮局买的邮政邮箱,但2009年因为欠费,这个邮箱也失效了,所以那家报纸说跟“爱尔兰欧洲大学”联系不上。文章还说,爱尔兰教育部曾经想要终止这家公司的经营,但是没成功。这话不是很准确,因为这家公司在2010年就已经解散了,所以经营已经终止了。可能是他们发现被爱尔兰教育部盯上以后,就不敢再经营下去,停办了。

 

从这些报道看,我们可以认定这家“欧洲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卖文凭的假大学。只要你给钱,就马上把文凭寄给你,这就是陈春花能够那么快地拿到“博士学位”的原因。这种卖文凭的公司其实连“野鸡大学”都算不上,因为有的“野鸡大学”还是要教学的,只不过质量很差,文凭不值钱。而像“爱尔兰欧洲大学”这种连教学都不教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把文凭卖给你,那张文凭就是一张废纸,一文不值。像这种“大学”应该叫做“克莱登大学”,也就是钱钟书在《围城》里描写的大学:方鸿渐交了30美元,它就给寄了一张文凭过来。有意思的是,《围城》里的“克莱登大学”也是爱尔兰人搞的。

 

这么多年来,我揭露过很多国外的野鸡大学、假大学、克莱登大学,主要是揭露美国的,这次是第一次揭露到爱尔兰的。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2010年揭露了唐骏从美国的一个假大学“西太平洋大学”买了博士文凭。唐骏花了2000多美元,不知道陈春花这一次花了多少钱。

 

每一次揭露这些买文凭的名人,总有人出来替他们辩护,很善解人意地说“英雄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身”这句古话在学术界是错的。在学术界特别是在大学里,英雄是要问出身的。比如在美国的大学,想去当教授,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获得所在领域的最高学位,一般也就是博士学位。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想在美国大学当教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的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现在也跟美国大学学了,也都是需要博士学位的。陈春花如果没有买这张博士文凭,是不可能去南京大学做博士后的。如果她没有做过博士后,就不可能去北京大学当教授、商学院院长。陈春花今天能够获得这么高的学术地位,都是建立在这张假文凭的基础上的。

 

退一步说,即使英雄可以不问出身,那么出身也不能造假,这涉及到诚信的问题。拿一张假文凭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好处、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实际上就是一种诈骗行为,所以这些买假文凭获得好处的人就是骗子。但是,中国对这些骗子,特别是学术骗子,一直是非常宽容的。这么多年我揭露了这么多买假文凭的学术骗子,极少有人因此被处理。他们继续当教授、院士、院长、校长。陈春花也会是这样,即使现在被我揭露了她买假文凭,被打假了,还是会继续当教授、院长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不诚信行为、诈骗行为的无限宽容,也说明中国的这些名牌大学本质上都是“野鸡大学”。

 

2022.7.12录制

 

2025.4.18整理

饶毅其实是一个老中医

2025年2月15日星期六

上次我批了施一公,有人问:你怎么不批施一公的好朋友饶毅呢?这个人看来是新网友,不知道我以前已经多次批过饶毅,不过也的确有一段时间没有专门批他了。

 

饶毅这两天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两篇文章,介绍他的减肥经验。从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老中医,有老中医的思维。

 

饶毅说他现在体重超重,有朋友建议他改掉一辈子都不运动的习惯,要靠运动减肥。饶毅对此不以为然,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运动减肥,他本人就不适合运动减肥。他说他体检发现红细胞数量超常,而红细胞太多的人不适合激烈运动。并举例说,北欧有一家子,天生红细胞过多,得过奥运会滑雪冠军,但后来都早死,恐怕就是因为激烈运动导致血管堵塞而猝死。

 

饶毅只是做了普通的体检,发现他的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并没有因此去做专科检查,确诊的确得了红细胞过多症,也没有因此去做治疗。可见他的红细胞过多并不很严重,只是比正常范围偏高而已,却由此联想到会导致运动猝死,吓得半死,不敢运动了。他举的北欧滑雪运动员的例子,不知道是谁、是真是假,即使真有此事,他自己都说“恐怕是”,并不能确定是红细胞过多导致运动猝死,居然拿出来作为证据。

 

而且,人家建议他运动减肥,又不是建议他去当职业运动员,做激烈的运动。运动减肥不需要做职业运动员一样的高强度运动,只要适当运动就可以。红细胞过多的确会增加血栓的风险,也就是饶毅所谓的引起血管堵塞。运动非常强烈的极端运动也的确会增加血栓的风险。但如果是适当的运动,不仅不会增加血栓的风险,反而会降低血栓的风险。有很多人得血栓就是因为长时间不运动、静坐或卧床才导致的。所以,如果饶毅真的是红细胞过多,那么为了降低血栓的风险,更应该运动才对。

 

为什么饶毅的朋友建议他运动减肥呢?就是因为饶毅的体重严重超重。他自己说他的体重达到了190斤。我不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如果身高没有达到1.8米,体重190斤就意味着他是肥胖症;如果达到了1.8米,也是严重超重。他因此得过一场重病,他没有说是什么病,但既然跟肥胖有关,他又一辈子不运动,那很可能就是心脏病发作,所以医生才建议他减肥。

 

饶毅说他发现了减肥的秘诀,说减肥很简单,不用打针、吃药,也不用运动,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控制饮食的量和食物的种类。他介绍减肥经验时晒出了他的减肥食谱,说秘诀就是不吃碳水化合物,能量以吃鱼、肉为主。他说这样的减肥效果非常好,只用2个月时间就减了20斤。前面的14斤很容易就减下来了,只花了6周的时间;后面的6斤比较难减,花了很长时间才减下来。但是,2个月有8周,前面减掉14斤用了6周时间,最后的6斤其实只用了2周减下来的,2周减掉6斤比6周减掉14斤快得多。大家可以算一下,6周减掉14斤相当于1周减掉2斤多,2周减掉6斤等于1周减掉3斤,速度更快,他反而说速度慢,说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减掉6斤,他这不是一点数字概念都没有吗?

 

饶毅的所谓减肥秘诀,是不吃碳水化合物,以吃鱼、肉为主,实际上就是现在很流行的所谓“生酮饮食”。我以前已经介绍、评论过生酮饮食。生酮饮食减肥有一个特点,一开始减肥的速度貌似非常快,前面几个月会快速减轻体重。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减肥,而是因为不摄入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身体脱水。身体的水分丧失,体重当然就减下来了,所以前期的快速减肥实际上是身体脱水导致的。饶毅一开始说2个月减掉了20斤,其实大部分都是身体脱水导致的,不是真正的减肥。

 

接下来要继续把体重减下去就很难了。有研究表明,通过生酮饮食方式减肥,效果并不比用别的控制饮食的方式好。而且,通过饮食控制来减肥存在着一个问题:很难坚持下去,需要很强的毅力才能一直保持这种饮食。即使像饶毅自吹的毅力非常强,靠毅力能够长期保持这种饮食,也很难再继续减下去。为什么呢?因为身体会做出调节。人体发现摄入的能量少了,就会把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尤其是快速减肥,更会让身体误以为遇到了饥荒,大脑就会觉得要悠着点,能量要省着用,把新陈代谢速度调得更慢。这样的话,减肥的效果越来越差,而一旦放松就会很快反弹。饶毅现在才减肥2个月就觉得很有效果,就迫不及待地介绍减肥经验,还早着呢。一般的反弹都是过了一两年、两三年之后才会表现出来。到那个时候如果真的减肥成功,再来介绍减肥经验也不迟。更何况生酮饮食减肥即使有效,能够达到减肥的效果,也不值得提倡。我以前科普过,生酮饮食不是健康的减肥方式,会对身、心造成损害。

 

饶毅本科阶段上的是江西医学院,本来是要当医生的,应该受过现代医学教育,为什么没有体现出现代医学素养呢?这跟中国的医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即使是中国很正规的医学院,也不是纯粹的现代医学教育,而是掺杂了大量不科学的内容。比如都要学中医,就会受到老中医思维的影响。所以,即使是正规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国医生,也不是一直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素养的,而是或多或少都有老中医的思维,除非自己很自觉地避免。我曾经因此说过,中国的医生本质上都是中医。

 

饶毅后来改行没有当医生,而是去做基础研究,去美国的名牌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读了博士,那是美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但他在那里读的是PhD,是理学博士,不是学医,后来又到大学当生命科学的教授。然而,即使在美国名牌大学读了博士、当了名牌大学教授,也还是没有改掉老中医思维。一方面是因为饶毅智商不高,另一方面是本科教育的影响太大,改不过来了。

 

饶毅改行做基础研究,即使有老中医思维和跟现代医学格格不入的医学理念,也只是害了他自己;但他又回头去首都医科大学兼任校长,培养医生的学校由一个老中医当校长,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而且饶毅现在是中国著名的明星科学家,影响力很大,很多人把他做的所谓科普当回事。饶毅的微信公众号每一篇文章下面都有一大堆人吹捧他,就跟星宿门的弟子吹捧丁春秋一样。他号称在做科普,但实际上做的是反科学的伪科普,这不是在害人吗?要害很多人的。

 

2024.11.25录制

 

2024.12.18整理

施一公的脑子本质是空的

2025年2月13日星期四

我看了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做所谓的科普演讲。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但他科普的并不是他的本行,而是跟他的专业距离十万八千里的天体物理。他在视频里说,“人的本质是空的,看不见的物质在身体飘荡。”“你知道吗,此刻有成吨成吨的暗物质正在穿过你的脑壳。”这些话既有事实错误,也有逻辑错误。

 

暗物质最早是物理学家通过计算推测出来的。天体物理学家通过天文观察可以知道,星系比如银河系在围绕着它的中心旋转,可以算出旋转的速度,也可以算出整个星系的质量。但把这两个数字对比,发现有问题:星系旋转的速度太快,或者说星系的质量太轻,如果按这个速度旋转,星系就会散架。星系没有散架就意味着有我们没有观察到的物质分布在星系里,也就意味着我们观察到的星系的质量比实际的星系质量轻得多,有多得多的物质还没有观察到,也就是有所谓的暗物质遍布在星系里。没有观察到的暗物质的质量,大约是我们观察到的星系质量的5倍。

 

为什么我们没能观察到暗物质呢?我们能够看到星系,不管是通过可见光,还是不可见的电磁波,都属于电磁相互作用。而暗物质之所以没能看到,就是因为它不起电磁相互作用。但是它既然是物质,就存在引力作用。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光线经过引力场会弯曲,所以暗物质通过光线的弯曲也可以观测到,只不过很难观测。现在,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光线的弯曲,已经可以绘制出宇宙中暗物质的分布图。所以,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相信并承认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可以说已经是物理学界的共识。也有个别物理学家不相信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他们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出了问题。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成为共识。这让我联想到做所谓科普的土摩托曾经说过,他早就认为所谓的暗物质、暗能量是物理学家提出来骗人的东西,是一个大骗局。土摩托认为自己比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懂物理,是一个反科学的、伪科学的妄人。

 

太阳系围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的速度约每秒200千米,可以算出太阳系里弥漫着的暗物质的量,进而可以算出每秒钟穿过我们身体的暗物质的量为2.5乘以10的-16次方千克。这个量非常、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在一生中穿过我们身体的暗物质的量,累积起来只有大约一毫克。施一公却说,每时每刻都有成吨成吨的暗物质穿过我们的身体,这不就是一个事实错误吗?这个数字离谱得很。

 

如果真像施一公说的那样,每时每刻有这么多的暗物质穿过我们的脑壳,麻烦就大了。我刚才说了,暗物质只是不起电磁相互作用,但它是物质,有引力相互作用。如果每时每刻有成吨成吨的暗物质穿过我们的脑壳,我们的脑子早就被吸空了。我们的脑子没有空,而是施一公的脑子被吸空了,所以我说施一公的脑子本质是空的。这也说明,施一公虽然喜欢讲物理,但连物理最基本的引力的概念都没有。他喜欢讲暗物质,却根本不知道暗物质是怎么回事、性质如何,他当年在清华大学是怎么学的物理?

 

接下来我再讲讲施一公在那段视频里的逻辑错误。他的脑子是空的,没有基本的逻辑,智力很差。他说人的本质是空的,因为暗物质能够穿过我们的脑子,穿过我们的身体。一个东西能被另外一个东西穿过,不等于就是空的,比如阳光可以穿过玻璃,能说玻璃是空的吗?我几年前看过施一公的一段演讲视频,他在视频里也声称是做科普,但也是在做伪科普,而且是宣扬鬼神论。他说暗物质的存在表明这个世界存在着灵魂、鬼。暗物质跟鬼和灵魂有啥关系?没有任何的逻辑性。不能因为有暗物质存在,就认为鬼和灵魂就是由暗物质组成的。说明施一公这人的智力其实非常低下,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有。施一公的好朋友饶毅却吹捧他是高智商的人,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那是因为饶毅本人智商比施一公还要低,才会吹捧施一公是极端聪明的高智商的人。其实两个人都是一脑子浆糊,或者说脑子是空的。

 

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研究的是蛋白质的立体结构,但他的领域已经快完蛋了,因为现在已经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预测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准确性相当高。这就是今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谷歌的DeepMind公司做出来的工作,相当于把施一公的研究领域整个给端掉了。施一公无事可干,就去当大师讲什么暗物质和鬼神,讲人的本质是空的。世界上不存在大师,当大师就是在骗人,所以像施一公这样以大师自居的就是在行骗。

 

我在6年前就已经证明过施一公是骗子。当时他要创办西湖大学,到处做演讲拉人要钱,声称西湖大学要在五年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十五年后成为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当时就说过,没有哪一所大学创办5年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5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学,敢说这种话的不是疯子就是骗子。施一公显然不是疯子,所以他就是骗子。当时我做了一个严密的证明,证明了他是一个骗子。西湖大学是2018年创办的,现在已经6年过去了,有谁公认西湖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了?事实也证明了施一公是一个骗子。现在我们知道了,施一公是一个很弱智的骗子,是一个脑子空空的骗子。

 

2024.11.23录制

 

2024.12.16整理

“中专数学天才”事件了犹未了

2025年1月22日星期三

阿里巴巴所谓“全球数学竞赛”,以前最晚9月份就会公布决赛成绩,今年本来说是8月份公布,但一直拖到现在才公布。要拖这么长时间,当然不是决赛考卷改起来很麻烦,因为以前都很快,一两个月就能改完卷子、公布成绩。显然是因为出了“中专生数学天才”姜萍事件,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最后定下来处理办法,沟通好各方面,才公布了决赛成绩。

 

阿里巴巴达摩院在通告里顺便提了一下“中专数学天才”的事,说江苏涟水中专教师王某某及其指导的学生因为进入决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跟警情通报一样,都没有把名字点出来,用的是“王某某”,至于姜萍连姓都不提。如果不了解或没有关注这个事件,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通告里说,这两个人都进入了决赛,阅卷的结果都没有获奖。也就是说,这两个人真的参加了决赛,而不是姜萍被质疑后就不敢参加了。

 

决赛虽然也是线上进行,但有摄像头监测,说明她本人的确参加了决赛、提交了考卷。这就奇怪了,如果她不是交白卷,那么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是别人代交的。姜萍不可能看得懂决赛的题目,更不要说做决赛题目。决赛是通过什么作弊方式交的答卷,通告里没说,好像是很正常地提交了考卷,只不过成绩不好而已,并没有说在决赛时也造假了。

 

预赛则肯定造假了,但通告里是这么说的:经过调查,王某某对其指导的学生提供了帮助,违反了禁止与他人讨论的预赛规定。这么说其实是轻描淡写。自己至少要懂一些与预赛有关的数学知识,别人才能提供帮助,也才能跟别人讨论。但我以前说过,姜萍虽然被称为“中专数学天才”,实际上是一个数学白痴。她连高中数学都学得不怎么样,不懂任何高等数学,更不可能看懂这次竞赛的预赛题目,怎么能接受别人的帮助,怎么能跟人讨论呢?那是不可能的事,完全就是由别人代考、代交考卷。把别人代考的、全然的造假作弊说成接受了别人提供的帮助、跟别人讨论,当然就是轻描淡写、文过饰非。

 

通告还说,这件事暴露出竞赛的赛制不完善、管理不严谨的问题,表示诚挚的歉意。阿里巴巴的竞赛的确是赛制很不完善、管理很不严谨,我之前已经分析过了;但这个事件最关键的部分不在于此,而是发现作弊后,应该认真调查究竟是哪一方面的制度、哪一方面的管理出了问题,进行处理。既然这个事件已经变成了全国性事件,甚至连国外也报道中国出了一个“中专生数学天才”,成了国际性事件,那么至少应该在真正做了调查之后详细报告一下问题出在哪,是怎么作弊、造假的,这样人们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而不只是羞羞答答地说“提供了帮助”“参与了讨论”。这不是问题的实质,实质是作弊、造假,应该说清楚是怎么作弊、怎么造假的。竞赛组委会内部也应该把这些问题查清楚,才有助于加强管理、完善赛事,而不是试图糊弄过去。

 

声称什么“诚挚的歉意”,其实一点都不诚挚。再完善的制度、再严谨的管理,总有可能出问题。高考那么完善的考试制度、那么严格的管理,同样会有作弊。关键是在发现作弊后,应该怎样调查、怎样追究。连作弊、造假这种词都不敢用,怎能算得上道歉很诚恳呢? 实际上还是根本不把这当回事。

 

我以前还说过, 这次比赛造假的可不只是姜萍、王闰秋两个人,还有那十几二十个进入了决赛的初中生、高中生。我可以肯定他们也都不是什么数学天才,而是造假。包括那些名校大学生,北大、清华的,也有造假的嫌疑,因为他们的分数高度相似,这些人还真的可能是违反了禁止相互讨论的规定。对于这些是不是也应该调查处理呢? 其中有些人说不定已经在决赛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并因此获奖。让这些违反规定的造假者、作弊者得奖,搞这样的比赛有什么意义呢?比赛的负责人印卧涛当初还出来反驳我,并为造假行为狡辩,是不是也应该出来表示一下歉意呢?

 

阿里巴巴达摩院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事件、不愿意为此真正道歉,原因很简单,它本身就参与了造假。如果没有他们参与造假,为拍摄宣传视频去采访姜萍,姜萍不会乱说话漏了底。如果没有他们推动这个事件,对视频进行编辑、篡改,就不会变成一个社会热点。这本来就是他们炒作起来的。当初那么拼命地炒作,现在被发现了问题就想这么糊弄、掩盖过去,说得过去吗?

 

在阿里巴巴达摩院发通告的同时,涟水中专也发了一个通告,显然是内部已经协调好了,所以配合得非常及时。这个通告说对王闰秋做了诫勉谈话,也就是批评了一下。真正的处理是取消了年度评优的资格。这算什么处理? 好像是工作很一般、很平庸,所以就不能评优了。难道自己的教师学风、师德有问题,作弊、造假,只是取消本年度评优就可以了吗? 这不就是没把这种事情当回事吗?

 

姜萍也参与了造假,也作弊了,她并不是一个受害者,因为她接受采访还在说假话、配合表演。对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连批评都没有,更没有任何处理,连取消评选三好学生资格这种处理都没有。有人说她是未成年人,应该宽容,把她放过。这不对。她不是不懂事的三岁小孩,已经十七岁,快成年了。如果她考试作弊也不应该处理吗?可见这个学校的风气也很成问题。

 

我看到有不少人在我的Youtube、推特留言说,你打假还真有一套,这次又打对了。在我所有揭露过的假当中,这个相对是很简单的。只要有常识、常理,看到在宣传什么“中专数学天才”,就应该怀疑其真实性。甚至不需要有数学知识,也应该知道这件事很不靠谱。要揭露、分析它为什么是假的,需要有一些数学知识。如果一开始对这个事件并不很了解,听信了阿里巴巴和央视等官媒的宣传,真以为出了一个中专数学天才,那么等到人们对她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她是假的,就应该恍然大悟,知道当初相信她是数学天才是被误导了。有的人却还坚持认为的确会有“中专数学天才”,智商就跟王志安和他的粉丝一样,不满70。

 

2024.11.03录制

 

2024.11.26整理

当你听说有人有4个博士6个硕士

2025年1月14日星期二

最近有一个叫赵子健的“90后研究员”成了名人,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公布,招聘赵子健为兼职研究员,并列出了他的简历。他是1995年出生的,居然有4个博士学位、2个博士后、6个硕士学位。这个简历不知道为什么被人注意到,引起了轰动。然后,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宣布暂停与赵子健的聘任关系。该院院长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没有发现明显材料造假问题”,并对此事引起了这么大的风波,给赵子健带来了这么大的困扰,让他精神几乎崩溃,感到很抱歉。

 

不管怎样,那只是一个兼职而已,并不是正规的职务。他究竟做什么工作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搜了一下,他算得上正规的工作是亚洲人文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亚洲的名头听上去比中国还大,但我在网上没有搜出关于它的任何信息,这意味着或者是赵子健胡编的机构,或者是他在香港或国外注册的机构。在境外注册机构太容易了,名头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只要这个名称没有被用过就可以注册,然后自任所长。他还有20多项社会兼职,有的机构说跟他们没有关系,有的机构说他是所谓的学生会员,也就是只要交会费就能成为会员,中国心理学会就是这么说的。他的这些社会兼职本来就没有什么含金量。所以我们不知道他的正规工作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来头能够让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招聘他当兼职研究员。一般来说,让一个人当什么兼职研究员,说明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赵子健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他有一大堆学位,其中有4个博士学位、6个硕士学位,还做了2个博士后。2个博士后都是韩国延世大学的,一个是技术管理,一个是心理学。所谓的博士后是得了博士学位后暂时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只表示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并不是一个学位。博士后在中国却被当成比博士还要高的学位,这是错的。真正的博士后研究通常会拿工资,但他的韩国延世大学博士后据介绍是在线上读的,不是做研究的,而且要自己交十几万元才能读。所以根据中国的国情,他的博士后变成了一个类似于学位的东西,而不是做真正的博士后研究。

 

做博士后研究首先要有博士学位,赵子健倒不缺,有4个博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是韩国的加图利大学的,这个大学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搜了一下,其实是韩国天主教大学。“天主教”英文叫“Catholic”,可能是天主教大学不好听,就把它音译成加图利大学。他的这个博士学位是线下读的,有文凭,还获得了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算是一个正规的学位。另一个博士学位是菲律宾的莱西姆大学,他不去申请认证,可能属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不承认的学位。他还有两个博士学位也是菲律宾莱西姆大学的,但是在线上读的,也没有获得认证。这4个博士学位跨了4个不同的领域:韩国加图利大学是艺术领域的博士,菲律宾莱西姆大学 3个博士学位分别是心理学、教育学、圣经研究。他的6个硕士学位也跨了不同的领域,有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还有两个是我没有听说过的西班牙的大学。

 

听说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第一个念头就是:他哪来的时间?如果是正规的学位,读硕士一般要2年,读全职博士要4~5年,做一个博士后研究要2~3年。赵子健1995年出生,现在还不到30岁。他在2017年从四川传媒学院播音专业毕业,到现在也就7年时间,最多也就可以读一个硕士,再读一个博士,怎么可能读4个博士、6个硕士呢?说明他的这些硕士、博士,不管教育部认不认,都是没有含金量的,都是交了钱就发学位证书,或者最多要交一篇论文。

 

我查了一下,他还真发表过论文,有5篇英文论文、5篇中文论文。中文论文不用说,那些期刊都是收版面费的,交了钱就发。英文论文也都是档次非常低的期刊,也是交了钱就给发的所谓“开源期刊”。而且,我怀疑那些英文论文可能不是他写的,因为它们是关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区块链的英文论文,跟他本科的专业离得太远。一个播音专业本科的毕业生怎么可能去做什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区块链的研究呢?很可能是找中国的论文工厂买的论文。想要什么领域的论文,论文工厂都可以给你,交上去应付一下就发一个博士学位文凭。所以他的这些论文涉嫌造假。

 

他为什么要搞这么多博士、硕士学位?读正规大学的正规学位很花时间,一般读一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也就行了,个别人可能要改专业、改研究方向,再读一个就了不得了。弄4个博士学位、6个硕士学位干什么呢?这让我想起,以前经常要写字,所以有文化、接受过教育的人都要随身携带钢笔,插在上衣口袋里。知识分子写字太多,一只钢笔不够,还要插两只钢笔。有一个笑话说,如果为了显得自己文化水平特高,在口袋里插上三只、四只钢笔,那就会被当成是修钢笔的。一个人如果有很好的学历,有一两个高等学位也就够了,给自己弄一大堆博士、硕士学位,恰恰表明这些学位都没有含金量,都是买来的。

 

赵子健买来的这些学位全都是境外的,说明现在境外有些也不算是很差的大学,比如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都在中国卖文凭。为什么他们能在中国卖文凭?就是因为有市场。有很多人利用人们对洋文凭的崇拜和对境外大学的不了解,就去买一个洋文凭。但是像赵子健这样买一大堆洋文凭,还是很少见的。买一个文凭至少要几万、十几万元,他花这么多钱买这么一大堆文凭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是为了表示自己很有钱,还是把这作为行为艺术,有收集国外文凭的爱好呢?

 

2024.10.16录制

 

2024.11.18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