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是一种神奇的生物
2020年5月27日星期三蜱虫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如果你不被它咬到的话。
我住在山沟沟里,天天往野外跑,属于吸引蜱虫的高危人群,但是直到现在,我才第一次见到蜱虫。有一天,我看到山道旁边盛开着一片妖娆的琴颈花,便过去拍摄。只见一只像小蜘蛛的东西沿着我的裤脚快速往上爬。定睛一看,是一只蜱虫。在把它拿掉之前我给它留影,回家后找出蜱虫图鉴进行比对,认定是加州一带常见的太平洋海岸蜱虫。
蜱虫有几百种,数量较多的是长着硬壳的蜱虫,太平洋海岸蜱虫就属于硬壳蜱虫。蜱虫需要吸血才能变态(从幼虫变成若虫,再由若虫变成成虫)、蜕皮、性成熟和产卵,所以一生中它要多次吸血。有时候蜱虫和蚊子、吸血蝙蝠等其他吸血动物一样,会主动出击去寻找猎物。虽然蜱虫和蜘蛛一样长着八只脚(都属于蛛形纲动物),跑起来速度也不算慢,但四处乱跑毕竟太浪费能量,所以更多的时候,它采取的是“守株待兔”的方式,爬到草尖上,用后面的脚抓住草叶,身体倒挂着,朝下张开第一对脚,随着草叶摇曳,一直那么等着,等到有猎物经过,就从草尖上掉下来,掉到猎物身上。
蜱虫怎么知道有猎物经过呢?用眼睛看吗?不是的,蜱虫只有一对简单的眼点长在第二对脚上,用于分辨光线的强弱,并不能成像。有些种类的蜱虫甚至没有眼点。在蜱虫前肢的前端,有一个只有它们才有的特殊感受器。这是德国动物学家哈勒在1881年用光学显微镜发现的,所以叫哈勒感受器。这才是对蜱虫发现猎物和寻找配偶至关重要的器官。
在电子显微镜底下,可以更明白地看清哈勒感受器的结构。它分成两部分,前面是一个小坑,后面是一个大一些的小室。小坑是一个化学感受器,能够感受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如果二氧化碳浓度突然升高,意味着有动物经过,是它呼吸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蜱虫最喜欢的宿主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身体都会散发丁酸——呕吐物的气味主要就是丁酸的味道,在一般情况下气味当然不会那么浓烈,但哈勒感受器也能感受到。
哈勒感受器后半部分的小室以前也被认为是化学感受器,但它的构造就像是一个针孔相机,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会聚可见光对蜱虫没用,但是如果能会聚红外线就很有用,因为哺乳动物是温血动物,会散发出一定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如果能探测到红外线,不就可以知道“血源”的到来了吗?这让人联想到这个小室可能是一个红外线感受器,实验也表明蜱虫能够用它探测到哺乳动物身体散发出的红外线。在蜱虫周围放一块金属板,在金属板温度是室温时并不能吸引蜱虫,但是把金属板加热到37摄氏度,蜱虫就会立即向金属板爬去。根据实验结果算出,一只哺乳动物远在四米处散发出的红外线也能被蜱虫感受到。
所以,蜱虫就倒挂在草尖上,伸出前肢,感受着二氧化碳、丁酸、红外线,等着有猎物从身边经过。蜱虫的一生就是在等待中度过的。它的生活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吸血来完成。雌蜱虫把卵产在落叶覆盖的地面,幼虫孵化出来后,爬到小型哺乳动物或鸟类的身上吸血,然后掉到地上蜕皮,由6条腿变成8条腿,成为了若虫。若虫会爬到比较大一点的哺乳动物身上吸血,然后再次掉到地面蜕皮变成成虫。最后一次吸血,雄蜱虫是为了性成熟并与雌蜱虫交配,雌蜱虫则是要为产卵做准备。它们要吸大型哺乳动物的血,例如鹿。
守株待兔当然是很低效的捕猎方式,不过蜱虫有的是时间,可以耐心地等待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大英百科全书说蜱虫为了吸一次血可以等上三年。不知道这是怎么算出来的,难道真有动物学家追踪一只蜱虫达三年之久?在等待的时候,蜱虫的新陈代谢非常低,就像处于休眠状态,所以可以忍饥挨饿这么长时间。它们在真空中甚至也能存活半小时。
终于等来了猎物,蜱虫掉到了猎物身上后,并不急于下嘴。这是难得的美餐,要好好享用。它们会在猎物身上到处走动,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一、两个小时,寻找比较隐秘、皮肤比较薄的部位再开始吸血,例如腋下、大腿根,有的蜱虫喜欢钻到耳朵里。在蜱虫的唾液中,有上千种蛋白质,它们有的具有抗凝血作用,确保在吸血过程中血液不会凝固,源源不断地流进蜱虫身体;有的具有抗炎症作用,在它们叮咬的地方不会出现炎症,宿主不会感到痛、痒,觉察不到。这一点很关键,因为雌蜱虫不像雄蜱虫那样吸一点血就知足去找配偶了,而是要一直吸上一、两周甚至更长时间,直到把自己吸成了一个血球,吸进的血液是体重的几百倍,才脱落了,掉到地上产卵。在吸血过程中,蜱虫的细胞快速分裂,让身体变大,才能容下这么多血液。
如果一只动物身上寄生了很多蜱虫,被吸走了这么多血,甚至会导致贫血。人倒不必担心会被蜱虫吸得贫血,因为错误地把人当成其他哺乳动物跑到人身上来的蜱虫毕竟是个别的,被吸走一点血没什么大不了的。麻烦的是蜱虫身上往往会有细菌、病毒,会让人感染上十多种疾病,有时会是致命的。去年10月美国前参议员凯.哈根死于波瓦桑病毒引起的脑炎,就是因为她在野外远足时被蜱虫叮咬染上的。蜱虫传播的疾病中最常见的是莱姆病,每年美国大约有30万人染上这种病。莱姆病虽然不致命,但有一部分人即使经过了治疗仍然长期会有关节疼痛、虚弱等症状。
莱姆病在美国主要发生在东部和中西部,加州属于低风险地区,莱姆病发病率是二十万分之一,而东部康乃狄格州(最早鉴定出莱姆病的莱姆镇就在该州)是它的一百倍。加州蜱虫很多,其中一种(西部黑腿蜱虫)也是莱姆病病菌的载体,为何莱姆病并不流行?
在加州生活着一种叫西部强棱蜥的蜥蜴,不知为何,西部黑腿蜱虫的若虫喜欢吸的不是哺乳动物而是这种蜥蜴的血,有一项研究发现,这种蜱虫的若虫90%都吸这种蜥蜴的血,在一只西部强棱蜥身上往往能找到几十只蜱虫在同时吸血。但是西部强棱蜥却不会被莱姆病病菌感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把这种蜥蜴的血抽出来,放进莱姆病病菌,一小时之内病菌就被杀死了,而它们可以在老鼠血液里活三天。如果把西部强棱蜥血液煮过后再加入莱姆病病菌,就不会被杀死了。这说明西部强棱蜥的血液中有一种蛋白质能够杀死莱姆病病菌,蜱虫若虫吸过它们的血后,自己体内的病菌就被清除了,等它们变成成虫再去叮咬人,传播莱姆病的风险就降低了。加州西部黑腿蜱虫只有1%-2%体内有莱姆病病菌,而康乃狄格州的鹿蜱虫(莱姆病病菌的主要载体),30%-60%体内有莱姆病病菌。
虽然与其他地方相比,在加州被莱姆病病菌感染的风险比较低,但毕竟还是有风险的,而且蜱虫还能传播别的疾病。所以自从发现了蜱虫之后,我就很注意预防蜱虫叮咬。在衣服和裸露皮肤喷高浓度的避蚊胺,除了可以驱蚊,也可以干扰蜱虫的感受器,让它们探测不到人。回家后要仔细看看衣服上是否有蜱虫,所以去野外最好穿浅色衣服,便于发现蜱虫。洗澡时要察看身上是否已被蜱虫咬上,特别是要检查隐秘部位。如果发现了蜱虫叮咬,用镊子夹住蜱虫口器,往上拔出,把蜱虫扔进马桶冲走。蜱虫通常要吸血一两天后其体内病菌才会传入人体,所以即时发现其叮咬是不用太担心的。除虫菊酯能够杀死蜱虫。美国市场上有用除虫菊酯浸泡过的绑腿,套在袜子外面,把裤脚塞在里头,就可以防止蜱虫、特别是其若虫附着,这很重要,因为蜱虫若虫只有芝麻大小,肉眼很难发现。
蜱虫是一种神奇的生物,但是注意不要被它咬上。
2020.4.16
(《科学世界》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