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的存档

批判性思维漫谈(科学猫头鹰微课实录)

2019年12月29日星期日

大家好。很高兴现在还有这么一个平台能够跟大家交流。我本来是想在企鹅FM《方舟子讲科学》栏目讲一讲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一些话题的,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那个已经做了三四年的音频的平台不能再做下去了。现在科学猫头鹰也要搞音频,要办微课,请我来做一个讲座。我就想到把批判性思维的话题重新再讲一讲,起的题目是“批判性思维漫谈”。所谓的漫谈那就是想到哪就讲到哪了,并不是很系统的。像批判性思维这么一个话题,如果要系统地学,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内是不可能搞清楚的,在美国是要去上一年的课的。所以如果大家对批判性思维这个话题感兴趣,就应该自己再去找一些资料好好地看。我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晒了一本书,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教材,是把美国的教材给翻译过去了。翻译质量怎么样我不知道,但那本教材作为美国大学的教材,应该还是可以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搜来看一看。我今天的话题实际上并不是要系统地讲批判性思维,而只是泛泛地谈一谈。


今年刚开学那一阵子,我曾经在推特上谈到美国的学校现在特别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这是他们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到中学、大学是一直在培养的。这是他们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批判性思维。我当时这么说了以后还感慨了一下:中国开学的第一课讲的是要热爱五星红旗,讲的是爱国,所以这两个国家在这方面出现了差别。一个更重视的是学生的理性的训练,另一个更重视的是感情的培养。这是不一样的,不只是一点点差别了,其实是很大的差别。做了这一番感慨以后,有一个人在推特上给我留言说,我们中国也是讲批判性思维的,在课本里、在课堂上也经常批判这个、批判那个,批判某一个人、批判某一件事。这个人很显然是望文生义,把批判性思维理解成了对人或对事进行批判。


这样的理解当然是错误的,批判性思维不能从字面上来这么理解。“批判性思维”是从英语的Critical thinking直译过来的。英语的critical是一个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实际上有两层完全不同的意思。为什么说完全不同?它虽说看上去是一个词,实际上是从两个完全不同的名词演变过来的。一个名词是critic,“批评者”的意思;变成了形容词critical就是“批评的”意思,或者倾向于批判、批评;再进一步引申就是对什么事情不要盲目地轻信,而要保持一种比较慎重的态度。这是critical的第一层意思。Critical第二层意思是从另外一个名词crisis演变过来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危机”或者是“关键”。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里面的critical是从第一层意思演变过来的,就是批评、批判,进一步引申为要谨慎。所以,Critical thinking如果意译而不是直译,应该指的是谨慎的思维或者严谨的思维。这么一说大家就应该明白,批判性思维虽然总是会比较倾向于要批判什么、批评什么,但不一定都是这样。它更偏重于指思维要严谨,不要盲目地轻信。这是古希腊的一个传统。包括critical这个词,我刚才说是从名词critic演变过来的,最开始是从一个古希腊语演变过来的。所以Critical thinking的源头一直要追溯到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西方的很多事情——实际上也是现代社会的很多事情——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所以古希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文明。在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传统,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人说不要信书、不要信古人什么的。敢这么说的古人也有,但是非常少,而且这样说的人一般都会被看成异端。更主要的,中国古代提倡的是盲从,书上讲什么你就要信什么,或者领导说什么、皇帝说什么、官员说什么你就要信什么;所以更强调的是要轻信、要盲从,而不是要有一种挑剔的眼光,要有一种谨慎的、严谨的思维。所以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文章,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前不久方玄昌做过一个讲座,说古文不讲逻辑,实际上说的就是在中国古代是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我们没有这种传统,而且往往跟批判性思维是相反的。导致到了现在,很多人都没有经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包括我们。不要说小学了,就是在中学、大学也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导致很多人思维上存在着缺陷。


批判性思维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问:当看到、听到一种说法或者一种主张的时候,怎么样对它进行评价?怎么样知道这种说法、这种主张是可信的,是站得住脚的?要解决的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在对它进行分析之前,倾向于批评它、不接受它;而不是反过来,听到一种主张马上就信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我们的传统讲的是要信,批判性思维讲的是要怀疑——在你分析之前不要轻信。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听到一种说法的时候,首先要确认,它说的是事实还是想象出来的。关键就是区分事实和想象,或者说区分非虚构和虚构。这也是美国教育里很关键的一点,从小学生开始就要去区分什么样是属于非虚构的,什么样是属于虚构的。一段文字拿给你,这个是属于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我们就没有这方面的传统,实际上我们历来是把虚构和非虚构混为一谈的。


比如说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有写史书的传统,有所谓的二十四史。当然,二十四史只是官方的历史,除了二十四史,另外还有非常多的史料,非常丰富。这当然是中国值得骄傲的一方面。但是中国的历史向来就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我刚才说的虚构与非虚构、事实与想象(即史实与想象)的区别。这是没搞清楚的,一直是混为一谈的,从第一部被当作史书榜样的《史记》开始就一直是这样了。


比《史记》更早的那些,像《左传》或者《国语》、《春秋》之类的就不说了,后来的所谓正史都是以《史记》为榜样来写的。《史记》虽然号称记载的是历史,但里面还有一些神话或者涉及到迷信的内容,这个我们可以说是古人的一个局限,我们不谈这个。被它当作历史记载下来的,里面有很多是想象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比如记载某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讲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都写得非常具体,栩栩如生。这个读起来当然觉得很有艺术性,读起来很愉悦,不是那么干燥。所以《史记》里面的一些篇章读起来会觉得很爽,但这是一种更接近于读小说的体验,而不是读历史书的体验。所以,开了这么一个很不好的头以后,中国的史书里头掺杂了大量想象的内容、虚构的内容,是一直是没有和史实分清楚的。直到现在,中国写的史书也是两者一直没有分清楚的。


除了历史还有别的东西,比如中国一个很特殊的文体,一种体裁。这个特殊的文体就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号称要报告的是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本来应该完全属于非虚构的东西、是真实发生的东西,但是加了文学的字样,就加了很多想象的、虚构的内容。导致读者不知道它说的内容究竟是真的,还是想象出来的、很可能是假的。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怪胎,一个融合了新闻报道与小说,非虚构与虚构、事实与想象全都混在一起的怪胎。


包括回忆录,有很多也掺杂了想象的东西,把想象当成事实来写。比如章诒和很著名的那本书《往事并不如烟》,里面居然对几十年前发生的事:谁,穿了什么样的衣服、说了什么样的话、吃的什么样的饭菜、说话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居然都记得,写得清清楚楚。细节无比精确,看上去好像非常逼真,实际上恰恰说明它的虚假。一个人即使当时在场——她当时还算是很年轻的,可能才十几二十来岁——即使当时她在场,即使她记忆力非常好,但是过了这么多年以后,是不可能把几十年前那天吃过什么样的饭菜都记得清清楚楚的,对方穿的什么样的服装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显是想象出来的。所以章诒和的那本书《往事并不如烟》,我觉得其实是应该归为小说的,但一直就被当成是回忆录,这是非常可笑的。这个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是分不清非虚构与虚构、事实与想象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一件怪事。


要分清什么样是事实还有一点,就是要分清事实和观点,这也是美国小学生从小就一直在做的。他们会给你很多说法,然后让你去分清这个是事实还是观点。很多人是分不清的。为什么需要分清事实和观点呢?因为事实表示的是一种客观的东西,是很容易验证的;而观点表示的是一种主观的看法,是不容易验证的。有一种说法:事实有对错,观点没有对错。其实这种说法是很不准确的。观点是有对错的。如果观点建立在错误的事实基础上,或经过了错误的推理,那么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观点也是有正确、有错误的。并不是表示一下这是我的观点,然后就可以说:“既然谁都可以说,你就不能说我是错的。”那是没有的事儿,不然的话,我们就没必要争论了。因为很多时候事实是不需要争论的,争论的只是观点是不是正确。如果观点无所谓正确的话,那就没必要争论了。但是,就像我刚才说的,的确,要知道一个观点是不是正确,是比较难的,不像事实是否成立那么明显。


还有的观点的确很难说是对是错的,有的只是一种个人的感受而已。比如争论是中餐好吃还是西餐好吃之类,很难说是谁对谁错了。这是个很难说谁对谁错的观点,但不等于观点或者意见就一定没有对错。有一些东西是不是好吃,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的。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谈到关于土鸡蛋是不是要比普通鸡蛋好吃。说土鸡蛋好吃,这是一个事实还是观点呢?你可以说这只是一个观点,但这个观点是可以验证的——通过双盲测试可以验证究竟是真的觉得土鸡蛋比一般的鸡蛋好吃,还是个人的一种偏见。所以,分清事实和观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把事实和观点分清了,那么属于事实的部分是很容易验证的,而观点是不容易验证的。大家争来争去的本来是观点,但是有时候在中国往往本来是观点之争,结果变成了事实之争。或者反过来,本来是事实之争又变成了观点之争。事实和观点分不清的话,就很难达成共识。如果只是事实的部分,是容易达成共识的,观点的部分比较难。一旦争论起来,把事实和观点全都搅在一起,要达成共识是比较难的。你即使提出的是事实,他也可以把你当成一个观点不认可。


我还要补充一下,如果一个观点的证据非常充分,那么到一定的程度,是能把它当成事实的。就像今天生物学界都把生物进化当成一个事实,但当初提出来的时候,可以把它当成只是一个观点。只不过后来的证据实在是太强了,有无数的证据能够证明生物的确是进化来的,那么这个观点就变成一个事实了。当然,那些反对进化论的人非要说生物进化只是一个观点,还要去争,实际上还是故意把事实变成了观点,把它们混为一谈了。


除了分清事实和想象、事实和观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了事实以后,能不能推出结论——就是所谓的观点。我刚才说了,观点并不是没有对错,如果建立在错误事实上,那么这个观点肯定就是错的;建立在正确的事实上,是不是表明观点就一定正确?那也未必,有可能通过错误的推理,推出了一个错误的观点。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推理的问题,也就是逻辑的问题。所以,批判性思维特别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懂逻辑,要知道一些逻辑谬误,就是思维误区、逻辑陷阱。这个展开的话,那又是一门逻辑课了。对一般人来说,其实不用具体地学逻辑的名词,或者知道一种逻辑谬误的名称是什么。掌握逻辑名词、掌握逻辑谬误的名称,只是有助于理解某些逻辑谬误,或者有助于辩论的时候指出对方的错误。真正要掌握逻辑不需要懂得这些术语,不需要知道这些谬误名称,只要平时留心一点。比如跟人家辩论,别人指出你的错误的时候,你想一想,可能也就明白过来了。但是别人指出你的思维错误的时候,不一定非得告诉你这叫做什么逻辑谬误,这其实是不需要的。只要自己能够理解这个逻辑能不能成立,可以通过一种举例说明的方式来理解。


在网上经常有人来跟我争论,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分不清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那么要指出他分不清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谬误,需不需要让他知道这些名词呢?其实不需要。只要通过打比方或者举例的方式,也能够让大家知道这个思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一定需要掌握这些名词。掌握这些名词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出在哪里,但是并不是非得要真正拿一本逻辑书,上一门逻辑课,然后去背那些名词,这个并不需要的。


还有很关键的一条,我们一直在讲掌握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能够在听到某种说法、某种主张,或者看到某条信息的时候,有分辨的能力。掌握分辨的能力是更实用的、更关键的。在朋友圈里看到关于养生的、关于健康的,诸如此类的文章,怎么样去分辨;看到一条消息的时候,怎么样去分辩,这个才是更实用的。


分辨是对看到的信息进行评估。我记得美国图书馆学会曾经提出过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用几个英文字母来表示的,叫做CRAAP,这是五个英文单词的缩写。C是currency。就是说,看到一个信息的时候,首先要看这条信息是什么时候发表的,是不是没有过时,是不是现在比较新的信息,这是第一条。因为看到的信息有很多可能是过时的,所以首先要保证看到的信息没有过时、是比较新的。这就是currency,C是它缩写的第一个字母。第二个字母是R,英语relevance的缩写,意思就是相关性。看到一条信息就要想:这条信息跟你有什么相关?跟你关注的话题有关还是无关?是写给谁看的,是不是面向你的?是一篇科普文章还是学术文章?它面向的对象不一样,写法可能也不一样,严谨性可能也不一样。这是看相关性。第三个是A,authority的缩写,意思是权威性。看到这条信息以后要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他在什么样的机构工作?他是不是有资格写这样的文章?他的背景是什么样的?这篇文章是在自媒体上面发的,还是通过同行评议的期刊发的?是书还是同行评议的学术文章?讲文章的权威性,作者的可信程度、可靠程度其实也也挺重要的,因为在中国经常分不清楚,不知道在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其实比自己出一本书分量更重。在中国特别讲究专著,其实专著可能根本就没有经过同行评议,还不如一篇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第三个A讲的就是权威性。第四个A是accuracy的缩写,就是准确性、精确程度。要知道信息的精确程度,就要知道这个信息究竟是从哪儿来的,有没有文献。如果有引用文献的话,就说明这个信息可能会比较准确。第四个讲的是信息的真实、精确程度。最后一个P,是purpose的缩写,就是目的。为什么要讲目的呢?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写这条信息、传播这条信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做广告?是为了学术研究?或者只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一个观点?为什么要强求这个呢?就是为了知道这条信息是不是有可能出现偏差,是不是有偏见和倾向性在里头。如果是一个广告,当然会倾向于说自己好,忽视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如果是观点文章,也很可能会有这种倾向性,因为可能只收集了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忽视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但如果是一篇学术文章的话,按学术的标准是两方面都要顾及到的,就比较可信。


我刚才说这个CRAAP就是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来判断一条信息准确程度、可靠程度的标准,可以供大家参考,看到一条信息以后怎么样去辨别它,究竟是不是可靠。对一般人来说,更重要的是看这条信息的权威性:是不是权威,有没有来源。即使这个信息看上去很权威、有来源,还要查它的背景,是不是存在着利益冲突。这点也是很重要的,牵涉到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推销,那么这个目的就很可疑,这个信息就很值得怀疑。这点是为了弥补权威性的,不是说权威性发布的东西就一定是可信的。


对信息的辩认是每时每刻都必须要面对的,因为我们现在号称进入了一个信息的时代,每天要看到、涉及到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在网络世界。但是我们现在也是处于一个所谓假新闻的时代,接触到的信息真真假假都有,很多是假的信息、假的新闻。所谓假新闻有好几类,一类是属于宣传,是有意制造出来传播自己的某一种主张的。国内说的宣传,propaganda,一般是由政府机构来掌控的。只能发布某一方面的信息,只能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只能发布对敌人不利的、对对手不利的信息。还有一个是disinformation。如果翻译成虚假信息也不是很准确,本质上是一种假信息,但是发布这个假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打击对手,是为了歪曲丑化对手。还有一类值得担心和警惕的信息,就是把很多事情说成背后存在着某一个别人无法知道的阴谋,这个属于阴谋论。还有一类值得警惕的信息就是吸引眼球,标题党。弄一个标题,如果点进去仔细看,可能内容和标题完全是脱节的,那个标题就是为了吸引你点进去看,吸引你去传播。但是,很多人可能点进去根本就不会认真看,那么留下的印象只可能是耸人听闻的、误导人的标题。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假信息。还有一种假信息,发布人并不是故意要造假,只是要讽刺,这属于讽刺的假新闻。这种假新闻是讽刺性的,不是故意要骗你的,是搞笑的,属于钓鱼。其实也不算钓鱼,就是为了讽刺,国外这种讽刺新闻挺多的。美国有一份报纸叫《洋葱》,就专门制造这种假新闻;还有《纽约客》,喜剧演员博罗威资一直在那里开专栏。这都是搞笑的讽刺的新闻,但是洋葱或者博罗威资的新闻经常被中国的媒体当成真的新闻来报道。这种讽刺的新闻有时候也变成了假新闻,虽然主观上不是想那样的。


在辨别这些信息时,有时候虽然你知道各种各样的假信息,逻辑也掌握得很好,也知道一定要提防这些假信息,一定要小心什么的,但是不知不觉还是会上当。为什么很多人会倾向于相信这些假新闻,甚至是很聪明的一些人?大家知道我经常在推特上跟那些川粉辩论,美国的华人川粉里有很多人是受过很好的教育的、在美国留学的很聪明的人,为什么他们会相信、去传播这些假新闻呢?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分辨能力,这里涉及到的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他们愿意相信自己所愿意相信的,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是皮特?沃森1960年做的。这个实验很简单,我举个例子。比如我给实验对象一组数字2、4、6,告诉他说,我心里对这组数字有一个规律,然后让他来想我的规律是什么。看到2、4、6,很多人可能马上想到这是一个偶数数列。测试者对测试对象说,你可以提出好几组数字给我,然后我来告诉你对错,这样能够让你知道你想的那个规律是不是标准答案。测试的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给的一组数字都是偶数,都是为了证明测试者想的是一个偶数数列。可能是什么8、10、12之类的,三个一组三个一组的全都是偶数,就没人想到这个2、4、6的标准答案不一定是偶数的数列,还可以有别的可能性,比如可能只是要表示整数。但是,大多数人一眼看出这是一个偶数数列之后,提出来的那一组组的数字都只是想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从来就没有想过有可能否定自己的猜想。这个现象就叫做确认性偏见。人一旦有了一个偏见,一旦认定了这个数列就是一个偶数数列、它的规律就是偶数,那么就会不停地找各种各样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而不会想到有可能是错误的、能不能找到反面的证据来验证一下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就不会这么想。很多人在心理上都是这样的,都是只愿意听符合自己观点的。去找的、让你看下去的,都是自己已经相信了的东西。如果看到的是不利的,那么他们或者忽略或者认为是假的,或者是把它给歪曲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聪明的人也会犯错误,也会搞不清楚,也会在判断上出现失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甚至包括一些研究批判性思维的人也会犯错误,也会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得不那么理智、不那么理性,但是他们就是认为自己非常的理性、非常的理智。美国有一个人,我记得还出过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但是他不相信气候变暖。他认为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够认定气候变暖是站不住脚的,完全走向了批判性思维的反面,但是他特别自信。所以即使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各个原则,即使做各种逻辑题做得非常好,能够分辨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掌握了很多很多辨别信息真假的规则,并不能够保证在任何事情上都能有一个非常理智的、理性的头脑,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有分辨的能力。


所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是一个无止境的、终身的过程。这种训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辩论进行,我认为我受到的最好的训练,就是在研究生阶段经常在实验室里跟人辩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的训练,并不是说非要去上逻辑课,我也没有去上过逻辑课。还包括在网上跟人辩论、写辩论的文章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而且是一定要时时警惕的过程。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批判性思维就一定是对的,一定是非常理性的。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在某些事情上面,一定要做到非常冷静,不要让感情,不要让自己可能有的偏见影响了判断。我希望大家也一定要做到。光光知道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条条框框、一些规则,肯定是不够的。


我今天谈的就这些吧,讲得可能比较乱一点,因为漫谈漫谈嘛。那么接下来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回答的。



问:加拿大的学校有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吗?


答:关于加拿大的情况不了解,但是我想,因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是西方教育的一个传统,所以加拿大应该也会这样。


问:要掌握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有比较强的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吗?


答:阅读理解如果做得好,也是很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当然中国有一些语文教育走偏了,他们理解的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什么的,其实跟批判性思维不一定有关系。但是阅读理解本身,比如现在美国的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也是一种训练方式。


问:我想深入了解和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有什么相关的书籍推荐吗?


答:我刚才说在朋友圈看到了一本批判性思维教材从美国翻译过去了。就是这本书,刚才有一个网友晒了一下封面,就是这一本(即《批判性思维》,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著,朱素梅译)。当然翻译得怎么样我不知道,如果作为一个教材读起来有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因为作为教材会讲得很全面、很系统,但缺点可能就是会比较枯燥,可以看一下,翻译质量我不知道。


问:刚才方老师讲到,一个观点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可以转变成一个事实。证据是否充分存在模糊状态,那就是说事实与观点的区分也会存在模糊不清的时候。我这样理解对吗?


答:我说的观点可以变成事实,指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并不是在现在的情况下,事实和观点会搞不清楚,那个是很少见的。经过比较漫长的发展以后,有了非常充分的证据,某些观点变成了事实;但是没有充分证据的时候,还是只能把它当成一种观点,一种有争议的观点。一个是公认的事实,一个是有争议的观点,这个一般是不会混淆的。


问:方老师,批判性思维会不会导致陷入另一个极端:怀疑一切论?普通大众对于自己的怀疑又没法通过足够的渠道获取信息来解答自己的疑问。这怎么破?对方舟子老师这样的偶像或者权威的观点或者文章也应采取批判性思维,应该如何去做更好?


答:我一开始就说了,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要批判、要怀疑一切,而是不要轻信,要去找证据,要进行推敲,然后才接受。并不是说什么都不信,不是那回事。否则,我们就不需要做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让自己思维变得更严谨了,什么都不信就好了,对吧?所以完全不是一回事。


问:批判性思维在生活中的利与弊有哪些,对生活有何影响?


答:我们今天讲批判性思维,就是因为它能够帮你分辨信息的真假,是很有实用价值的。这些信息有的跟你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如果你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话,就不容易上当。对于各种各样的骗局,金融的骗局也好,保健的骗局也好,医疗的骗局也好,等等,你就不容易上当了,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


问:既然史记、左传、春秋、二十四史……等等都不是好的学习历史的书籍,能否请方先生推荐可供小学生、中学生或者成人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书籍?


答:我实际上并不提倡大家去读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一般来说没必要去读。除了语言上的障碍——一般的人看文言文是比较头疼的——还要分辨史料的真假,是比较难的,需要比较专业的。所以我并不提倡大家去看那些二十四史、看什么《资治通鉴》。甚至《史记》,其中几篇名篇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看,不要作为历史来看。至于要看什么样的历史,当然就看当代人写的是最好的。但谁,我没法推荐,因为我就没有关注过。


问:医务工作者面对刚上市的新药,或者还没有久经考验的“成熟”疗法,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维呢?


答:关于新药,首先用我刚才提到的辨别信息真假中的一条,就是权威性。我们可以把它套用一下,不一定完全准确:一种新药上市,OK,我们看一下它的权威性。所谓的权威性就是谁批的。如果是中国药监部门自己批的话,我觉得权威性是不够的;如果是美国食药监局FDA批的,那么我觉得权威性是够的。所以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如果这个药是已经FDA批过的,那么是比较可信的;如果是FDA还没有批,只是中国药监自己批的,就很值得怀疑。


其次要看一下研发者的背景。就像不久前阿尔兹海默症的新药,因为研发的上海绿谷本身以前一直在推销假的保健品,什么用灵芝宝抗癌,骗人的这种东西。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以前骗人的、一直在卖骗人的、现在还在骗人的公司就一定不会研发出真的药,只不过这种可能性是比较低的。所以这个背景也是很重要的。


问:方老师,娃现在三年级要看什么书才能启蒙批判思维,娃现在什么都愿意学,后来给娃选了编程。我倒是有意想让他学生物,小学目前还没有,方老师能给一些建议吗?


答:让小学生、中学生多看一点科普的书、科普的文章,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因为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有很多共同点的,甚至可以说,科学思维实际上是从批判性思维发展过来的。如果看写得比较合格的——因为现在科普也有很多是很不合格的——比较可靠的科普文章、科普书,对于小孩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实也是很重要的。


问:请问方老师,以前见到您介绍过孩子在美国的教材,其中有区分事实与观点训练有没有类似的专门训练教材?


答:我不知道有没有关于做事实与观点训练的中文的题目,这个话题好像在国内还没有热起来,所以可能还是值得去开发的。当然能找到的基本上也都是英文方面的了,咱们国内的小孩做就不合适了。


问:如果时间有限,学习奥数和围棋,哪个对小孩个人成长、思维训练有帮助?


答:像下棋啊,做数学题啊,这些都是很好的思维的训练,但是跟我们今天讲的批判性思维关系不是很大。即使围棋下得好或者数学做得好,在信息的辨别方面并不一定就比一般的人强,可能还是稀里糊涂的,都是有可能的。那是属于另一方面的思维的训练,我们说的思维的训练并不局限于一种。


问:“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这话是事实还是观点呢?


答:转基因的食品是不是安全,这个是可以验证的。你验证了结果证明是安全的,那么就变成了一个事实了。我刚刚看到,还有人在争论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是观点还是事实的问题。大家注意,我们从来不会泛泛地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因为那么说的确只能算是一种观点,而且有可能是站不住的观点,因为的确可以把转基因食品做得不安全。我们一直在说的都是很具体的东西,就是某一种已经被批准的、已经验证过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这是一个事实,是因为已经验证过了,我们知道他是安全的。也许有人会问:万一验证错了呢?万一以后发现某种我们认为安全的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呢?那就说明以前认定的那个事实是错的。事实也是会出错的,并不是被认定为事实的东西就一定永远不会错,有可能被新的证据发现我们原来认为的事实是不成立的。


问:对自己亲人身边人的愚昧,用批判性思维也往往行不通,往往影响和睦和谐,怎么办?


答:怎么跟亲戚朋友相处,完全属于感情方面的人际关系问题,跟我们今天讲的理性的思维、批判性的思维没有什么关系。批判性的思维只是帮助自己辨别信息的真假,跟别人争论的时候可能有助于说服对方。但是,跟他们究竟要怎么相处是没法给你指导的。


问:方老师,您说批判性思维需要系统的学习,是否有门槛?


答:批判性思维不一定需要系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长期的训练。我说的训练不一定指那种正规的训练,而是时时刻刻的熏陶、培养、注意。


问:方老师,请问你刚才提到的那位研究批判性思维但又很自信地否认全球气候变暖的学者是哪位?我觉得是提醒自己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答:我说的那个否认气候变暖的研究批判性思维的是英国的一个哲学家,他名字叫马丁?科恩。他是少数的否认全球变暖的哲学家之一。


问:阅读哲学书籍(包括科学哲学)对于训练批判性思维有没有价值?


答:西方的哲学有两个传统,其中一个是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的。我们说的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说是从苏格拉底那个时候开始提倡的,所以这条传统就是它比较偏重于分析。包括科学哲学,相当一些流派是属于分析哲学的这个传统的,读这方面的书对于批判性思维培训是有好处的。


谢谢大家啊,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谢谢,再见。


2019.11.23

 

我们不能轻易原谅

2019年12月23日星期一

前几天四川著名诗人流沙河以88岁高龄去世,媒体、网上都是一片追思、颂扬之声,甚至有人宣布成都从此没有了灵魂。这些追思文章都提到流沙河在1957年因“星星诗案”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下放农村监督劳动,80年代才平反重返诗坛,遭遇令人同情。但石天河的学生糠糠壳儿在《流沙之外,尚有蜿蜒天河》一文中详细介绍“星星诗案”的前因后果,让人知道流沙河在其中的表现并不光彩。

 

“星星诗案”的起因是流沙河在《星星》诗刊发表的一组诗《草木篇》被批为“大毒草”。当时流沙河在《星星》诗刊的上级石天河撰文为流沙河辩护,全国各地还有一批诗人、文人撰文支持《星星》和流沙河。但在毛泽东点名批了《草木篇》和流沙河之后,流沙河为了争取宽大处理,写了一份长达一万二千字的《我的交代》,揭发四川文学界存在一个以石天河为首的24人的“反党集团”,把他们私下的“反党言论”一一汇报。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在《草木篇》被批判后出来声援他的。

 

随后,首犯石天河被判处15年徒刑,实际上坐了23年牢,1980年才平反,到江津师专(后来改叫重庆师专)当教师。另有4人也被判刑,还有18人被判劳教,其中两人自杀。只有流沙河获得宽大处理,被划为右派后留在文联机关工作。

 

流沙河在80年代获平反后成了著名诗人。他绝口不提他当年在“星星诗案”中的“立功表现”,更不会反省、忏悔。别人提到“星星诗案”,也只把流沙河当成受害者,有的是不知内情,有的是知道但认为那是时代的罪恶。糠糠壳儿说他写此文的目的是:

 

“好好写历史,不是为了向逝者讨说法,而是为了提醒我们的同辈和后辈,大家一齐努力,推着这个国家一直向前走;永远不要再回到那样摧残人性的年代。”

 

但是,即使在一个摧残人性的时代,当厄运降临时,一个人也可以根据良知做出选择。坚强者一个人扛下来,软弱者为了自保也许会牵连他人,但只要良心未泯,就应该能不说就不说,尽量不要殃及别人。只有卑鄙者才会为了立功主动出卖老师、朋友、同事,而且多多益善。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像流沙河那样卖友求荣,把帮过他的人全部出卖,甚至夸大其词添油加醋,由受害者变成帮凶的,都只能视为不可原谅的奸人。就像石天河诗中所言:“君自惜身无可议,人来护尔反操戈。”

 

当然,在“星星诗案”中,流沙河最多算是帮凶。这个案子是谁具体负责的?负责者在处理时是从严还是从宽?虽然该案是毛泽东钦点,但他并没有具体要求怎么处置这些人,办案者有宽严取舍的余地。但按照“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传统,从处理结果看,办案者是从严的。因为人们只怪罪于时代,这些作恶者就被原谅了,甚至连他们的名字也没人提了。当年的冤假错案,大致也都是这么被对待的。

 

摧残人性的时代并没有完全远去。高墙之内,还有的是种种罪恶。作恶者会说自己是奉命行事,但那不能做为作恶的借口,因为奉命行事也可以有所选择,可以消极抵抗,也可以积极主动,甚至还可以比命令执行得更严酷。如鲁迅所言:“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只是要把人打一顿,“臣民”却一棍子打死。“暴君”只想抓一名首犯,“臣民”却抓出24人集团。“暴君”只想关你251天,“臣民”却关你五年半还不放。“暴君”只想删帖,“臣民”就给直接封号。

 

如果我们把这都当成时代的错,就那么轻易原谅,就是在纵容、鼓励作恶,作恶者永远不必担心将来有一天会被清算,就会更加凶暴。我们记下历史,既是为了警示来者,也是为了追究逝者。即使作恶者生前躲过了清算,也难逃历史的谴责,因为历史耻辱柱,本来就是为这些人准备的。

 

2019.12.3.

举报造假应有根有据——关于饶毅举报的学术造假

2019年12月10日星期二

这几天据说中国发生了“学术界大地震”,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实名举报一名院士两名教授造假。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饶毅最近到首都医科大学当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给该校发函,说有人举报饶毅发表的论文涉嫌造假。饶毅就写了一封答复,初稿发给一些人征求意见,内容主要是反驳造假指控,说方舟子已经查过那些论文了,不是他造假,是别的实验室的共同作者造假,举报他是对他的打击报复。最后是反戈一击,举报了三个人造假,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去查。

 

饶毅本来只是要跟调查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私下吵一架,被他某个幸灾乐祸的“山上的朋友”把回信征求意见稿捅出去,发到了网上。媒体不管该信的前面部分,只截取他后面举报的部分,断章取义要把他打扮成挺身而出的“打假斗士”,他想必很恼火,拒绝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关于饶毅被举报造假的论文,如饶毅在信中所说,我以前已写过三篇文章做了分析(《关于饶毅、管坤良实验室联合发表的论文数据造假的分析》《再说饶毅、管坤良实验室联合发表的论文数据造假》《三说饶毅、管坤良实验室联合发表的论文数据造假》),在此不赘。媒体对此也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饶毅反过来举报别人造假。饶毅在信中是这么说的:

 

“本着帮助贵委的监督委员会改邪归正的精神,建议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成为中国学术不端者搅混水企图的帮凶。具体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近期:

 

1)有效、有胆魄地彻底调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 17 年如一日明目张胆的造假;

 

2)严肃调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裴钢 于 1999 年,用贵委三项经费(39630130, 39625015 和 39825110)支持其发 表的论文(Ling et al., PNAS 96:7922-7927)。该篇论文的图3、图 4、图 5 是不可能真实的,只有造假才能产生(众所周知 GPCR 需要七重跨膜区域才有功能,裴钢号称只要 5 重跨膜,而且居然两个 GPCRs 都是这样的,出 了 3 个同样错误的图)。贵委 20 年不触及这一问题,现在这是实名举报, 贵委不要推卸躲避,洗刷中国科学院因这篇造假文章选出院士的耻辱;

 

3)今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耿美玉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的文章(Wang et al Cell Research 29:787-803),号称其发明的药物 GV971 能够通过肠道菌群治疗小鼠的阿尔兹海默症。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 现实名举报,请贵委做些好事,为中国科学界洗刷耻辱。”

 

关于武汉大学医学院教授李红良,饶毅他们此前已在网刊《知识分子》发过长篇文章分析过其论文数据造假。饶毅他们一直反对在网上揭露学术造假,认为揭露造假应该去学术期刊,为何李红良有此特殊待遇,不得而知。虽然武汉大学校方把李红良保了下来,但李红良的确是造假惯犯,我主持的新语丝网站早在2010年、2014年、2017年已三次揭露过他造假,证据确凿,饶毅说“李红良 17 年如一日明目张胆的造假”,是有依据的。

 

关于耿美玉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虽然我不能像饶毅那样断定“不造假是不可能的”,但那项研究的确是不可信的,我此前已写文章分析过(《为何“我国原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不可信》)。

 

所以这里重点说说裴钢的论文。那篇论文研究的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这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帮助把信号从细胞外传递到细胞内,所以它一端在细胞外,另一端在细胞内,中间部分来来回回跨了七次细胞膜。饶毅信中认为裴钢那篇论文造假的理由就是:“众所周知 GPCR 需要七重跨膜区域才有功能,裴钢号称只要 5 重跨膜”,所以一定是假的。

 

这个理由是不足为凭的。虽然GPCR的野生型跨七次膜,但是,很多蛋白质有多余部分,去除那些部分并不影响功能。裴钢论文证明的就是去除GPCR的某些部分、只跨五次膜不影响功能。如果像饶毅说的那样,GPCR公认必须有七次跨膜才有功能,那么,裴钢这篇论文就不可能通过评审发表。它得以发表,说明饶毅所说的并非公认的定论。别的实验室后来也发现了有的GPCR只要跨五次膜甚至跨四次、二次、一次膜也有功能(文献1,2,3),并不是非要完整地跨七次膜不可,可见饶毅用以指控造假的依据并不成立。

 

裴钢这篇论文发表后被引用了80多次,相当一部分是自引,影响不大。但是至少有两篇论文研究了它研究的同一种蛋白质(CXCR4)的五跨膜突变,虽然用的实验材料或方法不同,但他们认为结果与裴钢论文相符(文献4, 5)。关于GPCR结构的综述文章,有的引用了裴钢这篇论文(文献6),说明其结果也是被领域同行认可的,至少我没见到有论文、综述对裴钢论文的结论表示异议。

 

当然,结论正确的论文不等于就没有造假,通过伪造、修改实验数据也能碰巧得出正确的结论。饶毅可能还有其他理由认为裴钢论文造假,他没具体指出来,我们不好讨论。指控别人造假,就应该把证据、理由都摆出来,才能引起重视,才有望导致调查。

 

如果饶毅有充分的理由认定裴钢论文造假,认定“该篇论文的图 3、图 4、图 5 是不可能真实的,只有造假才能产生”,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重复这三个图的实验,看是不是能得出那样的结果。其实该实验很简单,不难重复。至于饶毅建议由我来监督重复实验,我感谢他对我的信任和认可我的“权威性”,在信中甚至认为我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权威(“如果贵委有谁看不清楚方舟子仔细的分析,如果一个专门机构工作不如业余打假的个人,应该检查自己,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我既没有自己的实验室也不可能跑去裴钢实验室盯着他们做实验。更合适的办法是裴钢把相关材料(论文中所用的cDNA)送到第三方验证。不过,如果饶毅没有别的证据,仅靠信中说的那条理由,大概没有实验室愿接这个活儿。所以还是希望饶毅能把他认为裴钢论文造假的理由充分地展示出来,如果有的话。毕竟,指控别人学术造假,并非儿戏。

 

2019.12.2

 

文献:

 

1.Duran-Prado M,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9) 94:2634–2643

2.Cordoba-Chacon J, et al. Cell. Mol. Life Sci. (2010) 67:1147–1163

3.Perron A, et al.  J Biol Chem (2005) 280 (11): 10219-27

4.Roland J, et al. Blood (2003) 101 (2): 399-406

5.Hamatake M, et al. Cancer Sci. (2009) 100 (1): 95-102

6.Wise H, J Mol Signal (2012) 7: 13

 

王志安、徐波、吴兴川等人在美国诬告我夫妇“诈骗”一案始末

2019年12月6日星期五

2019年1月15日,我收到一份诉状,王志安(第一原告)、徐波、吴兴川、刘宇、孙延宏等15人找了一家洛杉矶律所在圣地亚哥高级法院起诉我和我妻子设立基金会“诈骗”他们的捐款在加州买房、买车。

 

王志安曾在网上募集50到100人到美国起诉我,诉状中只列出15名原告,其他号称是“匿名1-50”。这15人在诉状中声称的捐款金额如下:

 

王志安(原中央电视台记者、现新京报视频记者):0元

徐波(多益网络董事长,网名“徐宥箴”):300万元人民币

刘宇(广东中山居民,网名“刘宇中山”):10万元人民币

孙延宏(深圳福田居民,网名“批判性思维启蒙”):5万元人民币

Shi Jun:1万元人民币

景涛(深圳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员工,网名“我爱雨果”):9千元人民币

张科(网名“北京张胖子”):2千元人民币

肖Zhuo:1009元人民币

李勇(乐淘网CTO,网名“西西福厮”):1千元人民币

陈涛(上海索凡实业有限公司员工):1千元人民币

吴兴川(北京华医网科技有限公司员工):1千元人民币

李Qingjiang:200元人民币

陶黎纳(上海疾控中心员工,网名“疫苗与科学”):1百元人民币

谢Yugang:62元人民币

Qu Bin:10元人民币

 

这是一批由于我揭露造假的行为而得罪的人为了骚扰、报复我发起的恶意诉讼。

 

我和我妻子没有接受过任何人的捐款,包括这些人的捐款。

 

我和我妻子没有设立、管理过任何基金会,包括原告所提的那个基金会。

 

2010年,由于我揭露肖传国医疗欺诈,遭遇肖传国雇凶袭击,侥幸逃脱,成为国际新闻。中国很多人希望捐款给我保护我的人身安全,被我拒绝。同一年,北京律师彭剑发起募集安保资金,该资金的主要用途用于提供我的人身保护,例如提供保镖。据公布的资料,有数百人捐款。该资金由彭剑管理,捐款到其个人银行账户,由另外四个人监督使用。2015年之后彭剑律师退出,改由赵南元、许志强、方玄昌三个人管理,捐款到这三个人的联名账户。根据该资金公布的信息,九年来该资金总共募集到大约600万元人民币,到2019年7月资金解散时还剩200多万元人民币。

 

我和我的妻子从来没有参与管理过该资金,无权也没有将该资金挪用于个人生活用途,例如原告指控的用于在美国购买住宅。实际上我们是在2013年在美国购买住宅并全款付清的,而原告的捐款几乎都在2014年,我们不可能在2013年穿越到2014年用他们的捐款买房。原告能查到我们在美国的住址,当然也知道我们购房的时间,在诉状里故意把我们买房时间说成是2014年,是有意诬陷。原告还在诉状里声称我们用捐款在美国买车、雇保姆等等,也完全是诬陷。王志安曾经在网上出示过一张彭剑律师购车的收据,那是在北京购买供安保人员使用的,难道我还把那辆车运到美国当自己的私家车了?

 

所有原告人都在中国,资金发起人和资金管理人也都在中国,如果他们曾经给资金捐过款,对该资金的使用有异议,那么应该是在中国起诉该资金管理人。事实上,原告中的徐波、刘宇、孙宏伟、景涛等人早已在北京起诉彭剑。在他们起诉我们的时候,北京法院已判决彭剑退回他们的捐款。所以这些原告如果认为自己利益受损,北京法院已经判决弥补他们的损失。他们却要求我们再次赔偿他们的捐款,难道他们把捐款当成了双倍回报的投资?原告中有的人,例如第一原告王志安,甚至不曾向安保资金捐款,更没有利益受损。更可笑的是,为了说明原告有资格在加州起诉,原告提交给法庭的答辩甚至谎称王志安是加州居民。

 

那些有捐款的都在四年以前,在四年以前王志安等人就已经威胁要起诉我,也就是说,已经过了加州法律规定的财产损失的追诉期(3年)。

 

那么他们为什么又到加州起诉和他们不存在任何金钱关系的我和我妻子呢?

 

我自2000年以来,揭露过多起发生在中国的科学造假、医疗欺诈、伪科学、假新闻,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原告中的某些人因为我的揭露而利益或名声受损,试图以这种荒唐的诉讼报复我。

 

第一原告王志安原来是中国官方电视台的记者,由于被我揭露制造假新闻以及他保证绝无造假的其好友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被我揭露学术造假,几年来一直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诽谤我,包括诽谤我“诈骗”,被我起诉到北京法院,北京法院已判决其构成诽谤,需要赔偿我3万多元(王志安没有主动缴纳,我们已申请强制执行)。王志安多次声称其赴美起诉我的目的是“要彻底消灭方舟子网络黑社会团伙”“方骗子这个危害网络十数载的黑社会即将遭到美国法律的制裁”,显然是对我揭露造假和网络言论的报复。

 

原告徐波是一家网络公司(多益网络)的董事长、亿万富翁,曾经想以年薪千万聘请我当其公司监事,被我拒绝。作为公关手段,他曾经在2014年年初主动向安保资金捐款300万元,捐款时反复声明绝不会反悔、随便怎么花都行,随后又声称被“诈骗”向武汉公安局报案(公安局调查后认为不存在犯罪事实,未立案)和向法院起诉要求退还。徐波发表过很多仇恨穷人、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的言论,并计划在美国通过代孕生100个儿子(据报道已生了十几个),其言论遭到我的批评,因此对我发出各种威胁。

 

原告孙延宏曾经提出出钱入股参与我揭假,被我拒绝,因为我揭露造假是出于公益,并非商业活动。

 

原告陶黎纳曾经是上海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却反对疫苗免疫计划,遭到我的批评,被免除职务。

 

原告李勇由于经常在网上散布谣言和歧视言论,曾经被我批评。

 

其他的被告,例如吴兴川、景涛、刘宇、张科,都是一家散布错误信息的伪科学网站“科学公园”的负责人或成员,经常遭到我的批评,该网站丧失了作者和读者,已经倒闭。

 

原告找了三名在中国的证人向法院提交证词做伪证:一、曾经雇凶袭击我的肖传国。2006年,因我揭露肖传国作为院士候选人伪造履历,没有获得他履历中写的美国泌尿学会大奖,他向武汉法院起诉我损害名誉权,武汉法院以“在获奖者名单中没有肖传国的名字不等于他没有获奖”的理由判决我败诉,赔偿3万元。经过几年上诉、申诉之后,我于2013年8月28日向法院指定账户汇入31260元。肖传国却谎称该案没有执行。二、深圳大学副教授孙海峰。2015年,被我揭露剽窃的孙海峰长期在网上以污言秽语辱骂我和我妻子,我斥责这种行径是“下三滥”、“苍蝇”、“乌鸦”,孙海峰向北京法院起诉我损害名誉权,法院判决我赔偿他15000元。但我向同一家法院反诉孙海峰损害名誉权,法院判决孙海峰赔偿我19000元,合计孙海峰反而应该付我4000元。孙海峰没有向法院申请执行并已过了申请时效,却向美国法院声称我没有履行法院判决,其实他还欠我4000元(我们申请了执行)。三、京宁律师事务所主任唐宁,作证声称她作为律师代理过几起起诉我的民事案件,我输了以后都没有履行生效判决要求的义务。实际上与我有关的诉讼中唐宁只代理过上述孙海峰案,她应该敦促孙海峰尽早支付我4000元欠款才对。

 

6月12日,圣地亚哥高级法院法官采纳我方律师的意见,驳回、撤销了该案。随后原告又上诉到加州上诉法院,上诉法院还未做出判决。被一审法官直接驳回的案件很少改判,因为原告需要证明一审法官在事实或引用法律方面犯了明显的低级错误,才有可能让上诉法院改判,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告之所以坚持要打这场不可能获胜的诉讼,因为这本来就是一起骚扰、报复我的滥诉,仗着土豪有钱,目的是为了耗我的律师费,而且原告人都在中国,在美国没有可执行财产,我难以反诉索赔。幸好“中国科学与学术诚信基金会”(OSAIC)资助了我的律师费。该基金会是在2006年一些美国网友发起成立的,以前资助过我应付中国的恶意诉讼,这次又资助了我应付美国的恶意诉讼。该基金会的经费来自捐款,详情请见其网站:http://www.osaic.org

 

2019.11.26.

 

 

 

 

“赶英超美”按计划完成了吗?

2019年12月5日星期四

“赶英超美”是大跃进时期的一句口号,一向被人们当成浮夸、吹牛的代名词。但近年来却不断有人要给这句口号平反,认为它并没有吹牛。例如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

 

【赶英超美的全称是“(钢铁产量)15年内赶上英国,50年内超过美国”,加在一起就是著名的“赶英超美”。……然而现实往往要比想象神奇得多,如果说实现15年超英的目标还打了点折扣(真正超过英国花了18年),“50年赶美”却早已不是个问题了。……中国早在1995年就以9500万吨的数字超过了美国,提前12年实现了毛泽东的预言。……“赶英超美”长期以来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急于求成”的代名词。不过根据实际钢铁产量数据显示,自1958年向后推15年的1973年,中国大陆粗钢产量2522万吨,与同年英国粗钢产量2665万吨基本持平;向后推50年的2008年,中国大陆粗钢产量50091万吨,比美国同年生产的9135万吨高出5.48倍。所以实际上,“赶英超美”这个看似荒诞的目标,确实是按时、按计划完成了的。】

 

百度百科这些文字不知抄自哪里,但这个说法在网上很常见。经常有人出来“澄清”对这句口号的误解。例如不久前还有个叫“猫头鹰快艇”的网人说:

 

“‘赶英超美’完整表述是(以1957年底为基础),钢产量用15年时间超过英国,50年时间超过美国。实际用了18年,38年。”

 

但是从来没有“(钢产量)15年内赶上英国,50年内超过美国”这个“完整表述”。这是为“大跃进”文过饰非的人捏造出来的。“赶英超美”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十五年赶英,二十年超美”,“完整表述”为了欺骗人们“赶英超美”的目标实现了,把“二十年超美”篡改成了“五十年超美”。

 

在大跃进时期“赶英超美”有过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十五年赶英,二十年超美”还是最保守的。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口号的演变。

 

最开始的说法是“十五年超过英国”。提出这个说法是因为1957年11月在莫斯科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在15年内工农业重要产品的产量赶上或超过美国,与会的毛泽东就跟着提出中国要在15年内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

 

“同志们,我讲讲我们国家的事情吧。我国今年有了52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1000万到150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2000万到250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3500万到4000万吨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因为我和波立特、高兰同志谈过两次话,我问过他们国家的情况,他们说现在英国年产两千万吨钢,再过15年,可能爬到年产3000万吨钢。中国呢?再过15年可能是4000万吨,岂不超过了英国吗?那么,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同年12月2日,刘少奇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中首次在国内公布了这个目标:“15年后,苏联队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或者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时期,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那样,社会主义世界就将把帝国主义国家远远抛在后面。”

 

因为苏联老大哥要赶超美国,中国就以赶超英国为目标,这时候还没有美国什么事。但是到了1958年,大炼钢铁的战绩似乎不错,让中央领导深受鼓舞,也大胆地以赶超美国为目标了。3月,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在报告《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得更快一些》中提出,钢产量10年内能超过英国,再用10年超过美国也是比较现实的。这就是“二十年赶上美国”的由来,与一开始提出的“十五年超过英国”合起来就成了流传最广的“十五年赶英,二十年超美”。

 

但这个目标很快就变了。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讨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做《赶上英国,再赶上美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关键》的报告,提出“二五计划”以7年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为目标。王鹤寿在会上发言,认为钢产量5年就可以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5月18日,毛泽东在会议印发的一份报告上写的批语《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中采用李富春的说法,提出了“我国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赶上美国的任务”,所以这时候的“赶英超美”已成了“七年赶上英国、十五年赶上美国”。

 

但是这还没完。一个月后这个目标又显得保守了。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说:“我们3年基本超过英国,10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第2天,毛泽东继续缩短“赶英超美”的时间,对薄一波起草的汇报提纲作的指示称:“赶超英国,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2年到3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在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所以“赶英超美”的最终版本是“两年赶超英国、十年赶超美国”,那么这个目标有没有完成,还用得着多说吗?

 

可见,“赶英超美”不论是最初最保守的“十五年赶英、二十年超美”,还是后来最激进的“两年赶英、十年超美”,都是没有实现的妄想。

 

中国的钢产量后来的确先后超过英国和美国了,只不过一个用了18年,一个用了38年,并非当初的计划。而且与五、六十年代不同,后来钢产量不再被视为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只是炼钢,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都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钢产量乃至整个制造业实现“赶英超美”已经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虽然“赶英超美”早就成了笑柄,但是这种豪气从来就没有绝迹,时不时地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近日看到人称“战略忽悠局政委”的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的一段演讲视频,只见金教授豪气干云地说:“从制造业指标看,地球上只能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外国。最终有一天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整个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可能就相当于广东省,整个日本可能还赶不上浙江省。”

 

这就是新时代的“赶英超美”,是要把整个“外国”作为赶超目标。前面已经说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一直在衰退,中国工业产值早已在2011年超过美国,哪一天广东省工业产值超过美国当然也有可能。但这种比工业产值的思维,是从当年比钢产量的思维延续下来的,比的是发达国家不再玩的指标,已落后于时代。

 

当然金政委的豪气并不只限于工业产值。那只是他梦想的出发点。按他的畅想,“当中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引领者,必定是有最好的科技和产业。有最好的科技产业必定是最先进、最富裕。”“中国人护照一定全世界免签,可以来个想走就走的旅行。而且一定意味着人民币成为第一货币,比今天的美元值钱多了……”“那个时候我们最幸福的是什么呢?高考不考英语,全世界讲中文……”

 

所以新时代的“赶英超美”并不满足于某个指标、某个方面,而是全方位的,只不过金政委学乖了,不说具体时间了,可以一直在赶超中,没法证伪。

 

做这种新时代“赶英超美”梦的并不限于个别学者。例如中国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当然也是在“赶英超美”,因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基本上就在英、美。而且这个目标貌似早已经实现了:在2015年的一项世界大学排名榜中,清华大学名列工科世界第一名,超过了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浙江大学、哈工大则名列第四、第七。可见世界顶级名校都已在中国,远超英美,让人不由感叹“厉害了我的国”。但为什么中国学生都往美国跑,美国学生却不去中国留学呢?看来是学生素质不行,不知道中国高校“赶英超美”的计划已经完成了。

 

既然“赶英超美”成了时尚,即使是才创办的中国高校,也敢说要“赶英超美”,而且制定详细的时间表。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2017年12月7日在杭州浙商年会做主题演讲称:

 

“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至2019年末,拥有教授师资力量规模超过洛克菲勒大学。在教师科研水平上,很可能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在尖端研究方面异军突起;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团队;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这种豪气,比得上当年的“两年赶上英国”。但是2019年末已经到了,西湖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相比如何呢?成了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了吗?西湖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也只剩三年了,施一公的牛皮有没有吹破大家很快就要见证了。这就是把实现梦想的时间表说得太具体、太短的坏处,在这方面,施校长远不如金政委聪明。不过没有关系,只要敢吹,在中国总会有市场的,牛皮吹破了也鲜有人计较,还不乏有人为之狡辩,从来如此。

 

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