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的存档

“JB蛋白”是什么“神药”?

2018年2月17日星期六

我以前科普过,宫颈癌基本上都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导致的,可以通过接种HPV疫苗预防。如果已经被HPV感染了,就没有清除HPV的办法,只能等人体免疫系统自己将其清除。在所有的HPV感染中,大约90%会在两年内痊愈,所有的病毒都会被清除干净,但是有10%的HPV感染,HPV的基因会结合进细胞的基因组,成为细胞的一部分,这时候就没法被免疫系统清除,也没有药物能够清除,只能是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即时发现癌变加以治疗。

 

有国内医生向我反映,我才知道我真是“孤陋寡闻”,国内早就有了能够清除HPV的神药,“这个东西现在非常火,火到什么程度?医院的医生只要发现HPV阳性就开,一次治疗费用几万,效果却并非宣扬的那样好。北京协和郎景和院士和301医院孟元光为该产品站台,又加上姜世勃姜千人,这个公司靠这个要上市。协和每个月开3000多支,百万的销量。”不禁引起我的兴趣,这是什么神药,居然号称能够清除HPV,而且还有大名鼎鼎的协和医院和301医院的大名鼎鼎的妇产科权威为其站台,让患者不信都不行。

 

这种神药叫做“抗HPV生物蛋白敷料”,300多元一支,一个疗程90-100支。类似的还有“抗HPV生物蛋白隐形膜”,成分基本一样,只是剂型不同。它们都是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主要成分都是JB蛋白——这是他们自己命名的一种蛋白质,JB就是其公司名称“锦波”或其商标“金波”的缩写。那么JB蛋白是什么东西呢?该公司的宣传材料是这么介绍的:

 

“国际知名抗病毒药物研究专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世勃教授,将FDA批准上市的恩夫韦肽(世界上第一个抗HIV进入抑制剂)高效控制HIV感染机体细胞的成功经验应用于病毒感染而研发成功新型的功能性生物蛋白-JB蛋白(即抗HPV生物蛋白敷料中独家专利抗病毒成分)。JB蛋白从研发到临床实际应用历经20多年的时间。研究证实,在实验室条件下,JB蛋白能100%灭活HPV病毒,通过阻断HPV与基底细胞的结合。JB蛋白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利用正负电荷相互结合的原理,与HPV衣壳蛋白表面(L1和L2区域)的正电荷区域结合,阻断HPV与宿主细胞的结合,从而阻止HPV感染宿主细胞,打破HPV的持续性感染,预防宫颈癌。”

 

发现JB蛋白的“国际知名抗病毒药物研究专家”姜世勃是何许人也?宣传材料是这么介绍的:

 

“姜世勃教授毕业于第一和第四军医大学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进修学习和博士后训练,1990年进入纽约血液中心Lindsley F. Kimball研究所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研究室主任。曾是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客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的海外评审专家、清华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的特聘顾问、南方医科大学抗病毒中心荣誉主任和特聘教授。2010年10月姜世勃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回国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教授、病毒免疫课题组组长、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世勃教授从事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究多年,是国际上最早参与研发抗HIV的杀微生物剂的研究人员之一。他是抗HIV多肽药物恩夫韦肽(Enfuvirtide)原型的发现者,该发现开辟了一个研发抗病毒多肽药物及病毒融合抑制剂的全新领域。”

 

姜世勃目前仍是纽约血液中心Lindsley F. Kimball研究所研究员,并没有全职回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有很多人研究过HIV融合抑制剂,姜世勃在1993年在A. Robert Neurath手下干活时也发表过一篇相关论文(文献1)。这些研究除了恩夫韦肽都没有成为上市药物。但恩夫韦肽是由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创建的公司Trimeris在1996年发现的,1999年该公司和罗氏合作一起研发,2003年获FDA批准上市,整个研发过程和姜世勃没有任何关系。这个研发经验也没法应用于JB蛋白:恩夫韦肽是注射用药,JB蛋白是外敷;恩夫韦肽的药理是通过结构模拟与HIV转膜蛋白gp41结合抑制HIV进入细胞,而JB蛋白号称是通过正负电荷相互结合阻断HPV与宿主细胞的结合。之所以要把完全无关的恩夫韦肽拉扯过来,无非是因为这个抗病毒药很出名而且被FDA批准上市了,让人误以为什么JB蛋白也和它一样风光。

 

宣传材料说了一大堆,还是没说JB蛋白究竟是什么东西。但是里面说它是“独家专利抗病毒成分”,于是我去搜它的专利。搜到了锦波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预防和控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生物蛋白敷料及隐形膜》,里面提到其产品成分为:

 

“生物蛋白敷料,包括以下质量浓度的各组分:JB蛋白0.05~1‰,卡波姆1~3%,绿茶提取物0.5~2%,甘油1~5%,三氯生0.1~0.3%,水为余量。生物蛋白隐形膜,包括以下质量浓度的各组分:JB蛋白0.05~1‰,卡波姆0.05~1%,绿茶提取物0.5~2%,甘油1~5%,尼泊金酯0.11~0.25%,苯氧乙醇0.1~2%,水为余量。”

 

这些成分里,有可能抗病毒的成分只有JB蛋白。但是对JB蛋白究竟是什么,该专利也没有明说:

 

“上述成分中,JB蛋白源于食用牛奶蛋白,关于JB蛋白的制备方法,本专利发明人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名称:一种预防和控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210066696. 9。JB蛋白最早由国际著名病毒学家纽约血液中心病毒免疫室主任美籍华人姜世勃教授所发明,相关科研成果报道在国际顶级医药学杂志《Nature Medicine》(Nature Med. 2, 230-4)上,姜世勃教授在国际上发现了第一个抗艾滋病病毒的C-多肽-SJ-2176,并开发成抗HIV药物一恩夫韦肽(Enfuvirtide,T-20)。2003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第一个多肽类HIV进入/融合抑制剂(病毒进入/融合抑制剂就是作用在病毒入侵靶细胞的第一阶段,阻断了病毒对细胞的感染,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病毒的效果)。JB蛋白则是建立在姜世勃教授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是将预防及控制艾滋病病毒的成功经验运用到了对HPV的预防和控制上,并利用先进的HPV感染模型,检测JB蛋白对HPV6、16、18亚型的抑制活性,证实了该蛋白对HPV的感染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且蛋白表面的负电荷数越多,其抑制HPV活性也相应地增高。”

 

这个专利说明把姜世勃的头衔从“国际知名抗病毒药物研究专家”升级为“国际著名病毒学家”,而且干脆说恩夫韦肽就是他研发的,也不怕恩夫韦肽的真正研发者找他算账?不过这个说明提到了一个重要信息:“JB蛋白源于食用牛奶蛋白”,牛奶蛋白是怎么变成了神奇的JB蛋白的呢,说是姜世勃已申请了专利《一种预防和控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于是我再把该专利找出来,发现上述关于姜世勃的不实介绍几乎一模一样出现在该专利里,看来是姜本人自己写的。该专利对JB蛋白是什么东西,倒是介绍得很清楚: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防和控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3-羟基-邻苯二甲酸酐HP溶于二甲基亚飒DMSO中,得到饱和的HP溶液;将β-乳球蛋白β-LG溶于pH8.5,0.1M磷酸钠溶液中,得到蛋白终浓度为20mg/mL的蛋白溶液;再将上述HP溶液分为五等份,每12min加入蛋白溶液中,震荡混匀,1MNaOH调节pH为8.5,酸酐在反应体系中的终浓度为60mM,在温度为25℃的条件下,放置l小时,pH7.4 PBS透析,再用0.45u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4℃保存,即得成品。本发明药物具有阻断HPV病毒入侵细胞、阻止病毒扩大感染、安全、稳定、成本低等优点。”

 

其实就是把牛奶里的β-乳球蛋白提取、纯化出来之后,做了简单的酸酐化处理,就成了神奇无比的JB蛋白了。姜世勃的确是这种“神奇蛋白”的研发者之一,在其宣传材料中反复提到他在《自然·医学》上发表过相关论文的,还附上一张论文插图为证。其实姜世勃只是那篇论文的第二作者,是他1996年在Neurath实验室工作时发的(文献2)。但这篇论文研究的是用酸酐化β-乳球蛋白抑制艾滋病毒(HIV)感染,跟HPV没有关系。差不多同时(1995年),他们把这项研究的内容申请了美国专利(β-Lactoglobulin modified with aromatic anhydride compound for preventing HIV infection),姜世勃是三个专利发明人之一(Alexander Robert Neurath, Asim Kumar Debnath, Shibo Jiang)。这项专利的主要内容是,把β-乳球蛋白做酸酐化处理,制成凝胶之类的剂型,发生性行为之前抹在阴道或肛门上(或者在HIV阳性的母亲生产时抹在阴道上),就可以阻隔HIV进入细胞当中,从而起到防止HIV感染的作用。

 

这么神奇的作用是怎么做到的呢?按他们的说法,是因为β-乳球蛋白做酸酐化处理后,蛋白表面上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和HIV结合蛋白的正电荷区域结合,就让HIV结合蛋白起不了作用了。如果这个机理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这种阻隔作用就不是特异性的:

 

一、任何蛋白质只要带上了负电荷,就能够起到阻断病毒与细胞结合的作用,不限于β-乳球蛋白。的确,其英文专利里提到了用别的蛋白质,比如血清蛋白、大豆蛋白,做酸酐化处理后都能起到抑制HIV病毒的作用。为什么选用了β-乳球蛋白呢,因为它是乳清蛋白里含量最高的蛋白质,而乳清是做奶酪的下脚料,便宜。所以不是因为β-乳球蛋白有多神奇,而是因为它便宜,发明者想要给HIV的预防找到一种既简单又便宜的方法,为人类对抗艾滋病的事业做贡献。然而便宜的β-乳球蛋白在中国改叫“JB蛋白”后就身价百倍了。一支“抗HPV生物蛋白敷料”含有敷料3克,按其专利说明,含有JB蛋白0.05~1‰,也就是0.15~3毫克,成本最多几元钱,然而却卖300多元一支,名副其实的身价百倍。

 

二、任何病毒外壳上与进入细胞有关的蛋白如果有正电荷区,就能被“JB蛋白”阻隔,不仅限于HIV,所以姜世勃在中国主要推销的是针对HPV,当然也不忘推销针对HIV(姜世勃还搞了一种“双抗生物蛋白润滑剂”号称就是用于预防和降低HIV传播的)。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病毒都能成为其预防目标,例如,是不是也能用来预防最近很让人头疼的流感病毒感染?

 

随便拿一种蛋白质简单处理一下,就能预防各种病毒的感染,还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诺贝尔医学奖指日可待。然而自从姜世勃等人于1995年在美国申请专利以来,20多年过去了,专利也过期了,怎么到现在在美国市场上还见不到如此奇妙的预防病毒感染的神器?因为那只是一套美妙的设想,并没有证明其有效性和可行性。他们只是在1995年做过很初步的体外实验,此后就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有初步的实验结果和美妙的设想,申请专利可以,想要被FDA批准上市则是妄想。

 

但是那是在美国。中国自有特别国情,即使只有美妙的设想,也不妨碍被批准上市销售。所以姜世勃就把β-乳球蛋白改叫显得很神秘莫测的JB蛋白卖到中国来了,虽然拿的是“晋食药监械(准)”字号,也就是说不过是省药监局批准的医疗器械(不是药物),但是仍然可以作为药物推销到全国,更不妨碍被收买的院士、专家为其站台。预防HPV感染现在有了疫苗了,没法竞争,那就改用于清除感染的HPV。这一改问题就更大了。在性接触部位抹上敷料,如果说能够预防HPV感染,虽然没有得到临床试验的证实,理论上勉勉强强糊弄得过去,还可以说是美妙的设想;但是改说这样就能清除已感染的HPV,则纯属欺骗。难道敷料里的β-乳球蛋白神奇到还能够钻进细胞里把潜伏在那里的HPV清除掉?那样的话,姜世勃还能再得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我们只能说:这完完全全是骗人的,哪怕找再多的院士、专家站台也没用。如果有人用了这种敷料后发现HPV没了,那也和它没有任何关系,我前面说了,HPV感染90%都能被人体免疫系统自己清除掉,剩下的10%终身携带,永远清除不掉。但是有那能够自愈的90%垫底,骗局不容易被戳穿,何况普通患者哪搞得明白JB蛋白是什么玩意儿?

 

文献:

 

1. Shibo Jiang, Kang Lin, Nathan Strick & A. Robert Neurath. HIV-1 inhibition by a peptide.Nature volume 365, page 113 (1993)

2. A. Robert Neurath, Shibo Jiang, Nathan Strick, Kang Lin, Yun-Yao Li & Asim K. Debnath. Bovine β–lactoglobulin modified by 3–hydroxyphthalic anhydride blocks the CD4 cell receptor for HIV. Nature Medicine volume 2, pages 230–234 (1996)

 

附:

 

为JB蛋白站台的专家:

 

301医院妇产科主任孟元光、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刘叔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宫颈诊疗中心主任隋龙、北京协和妇产科副主任向阳、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朱赟、重庆妇科主委/重庆医大胡丽娜、黑龙江妇科主委/哈医大谭文华、吉林妇科主委/吉林大学崔满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陆路。

 

(头条号首发)

 

 

基因检测可以代替打疫苗吗?

2018年2月7日星期三

深圳华大基因公司最近很火,先是它的CEO“礼节性点头赞同”喝王老吉能够延长寿命10%,现在又传出它的董事长汪建接受采访的一段视频,在视频中汪建说打宫颈癌疫苗一次价格在4000元左右,五年就要再打一次,如果换成基因检测,只需要每3年花50块钱做一次;而且,国外的疫苗是否符合国内人的情况,也很成问题。

 

汪建说的宫颈癌疫苗,指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人乳头状瘤病毒简称HPV,人如果感染了它,可能没什么症状,也可能在皮肤上长疣。HPV有多种类型,有大约40种是通过性传播的,其中有十几种能够导致宫颈癌或其他癌症,叫高危HPV。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是因为感染了HPV引起的,那么就可以通过接种HPV疫苗来预防。所以接种HPV疫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宫颈癌,也能够预防口咽癌、阴茎癌等能由HPV引起的癌症。HPV疫苗最好在有性生活之前接种。目前的HPV接种指南并没有建议五年就要再打一次。HPV疫苗虽然是在国外研发出来的,但是它预防的那几种高危HPV在国内也在传播,所以同样能够对国内的人起到免疫、预防作用。

 

而汪建说的基因检测,指的是检测高危HPV基因,看有没有被高危HPV感染。如果被HPV感染,其实也没有清除HPV的办法,只能是等人体免疫系统自己将其清除。在所有的HPV感染中,大约90%会在两年内痊愈,所有的病毒都会被清除干净,但是有10%的HPV感染,HPV的基因会结合进细胞的基因组,成为细胞的一部分,这时候就没法被免疫系统清除,也没有药物能够清除,只能是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即时发现癌变加以治疗。

 

可见打HPV疫苗和做HPV基因检测完全是两码事,打HPV疫苗是为了防止HPV感染,而HPV基因检测是为了发现HPV感染,一个是预防,一个是检测,两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打一个比方。现在医学界提倡通过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来预防糖尿病,而汪建却说,我们这里有办法检测你有没有糖尿病,你不用那么费劲去控制饮食和锻炼了。这是不是很荒唐?这种逻辑不仅荒唐,而且害人,如果真有人相信了这个号称是生物技术公司老总的话,自己不去接种或不给子女接种HPV疫苗,那就会增加得宫颈癌和其他相关癌症的风险,这不是害人吗?华大基因作为做基因检测生意的公司,要推销自己的产品可以理解,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去骗人、害人啊?

 

2017.12.23

 

(科学猫头鹰首发)

 

 

可笑的“中国母乳奶粉”

2018年2月3日星期六

伊利集团联合中山大学发布一项惊人的成果,他们发现中外母乳营养结构在本质上存在差异。发布这个发现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推销产品,据说伊利的金领冠奶粉就是根据中国母乳营养成分研制的奶粉。他们发现了什么样的差异呢?在广告上只列了一条,号称是“成果提炼”,应该是最主要的一条了。这个差异是:中国母乳中阿尔法-乳清蛋白含量略高于国外均值。阿尔法-乳清蛋白专业的说法应该叫阿尔法-乳白蛋白,它是乳清蛋白的一种成分。乳清蛋白由多种蛋白质混合而成,其中一种是阿尔法-乳白蛋白。为了跟伊利的广告一致,我就也跟着把阿尔法-乳白蛋白不专业地说成阿尔法-乳清蛋白好了。

 

伊利和中山大学说中国母乳中阿尔法-乳清蛋白含量略高于国外均值,注意,是跟国外的均值比较的。所谓均值,就是说测得的数据不是都一样的,有的高有的低,平均出来的一个值。那么另外再拿一个数据来跟均值比较,刚好一样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不是高一些就是低一些。拿了很多数据做对比,发现有一个略高一些,又有什么奇怪呢?国外配方奶粉标准里头并没有阿尔法乳清蛋白这一项,并没有根据国外均值在添加阿尔法乳清蛋白,那么发现了中国母乳中阿尔法-乳清蛋白含量略高于国外均值,又有什么意义呢?

 

阿尔法-乳清蛋白在母亲体内的作用是调控乳糖的生产,它分泌到了乳汁当中,被婴儿吃下去,和乳汁中的其他蛋白质一样,就是作为给婴儿补充氨基酸的营养成分。有些研究发现阿尔法-乳清蛋白有抗菌和抗癌的作用,这些都是体外的初步研究,并不能说明在体内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即使能起作用,在奶粉中含量略高一点,婴儿多摄入了一点,又能造成什么大不同?何况婴儿要抗癌作用干什么?一出生就怕很快得癌症,要抗癌吗?

 

伊利既然研究出了中国母乳中阿尔法-乳清蛋白含量略高于国外均值,又说它的金领冠奶粉就是根据中国母乳营养成分研制的奶粉,那么金领冠奶粉中的阿尔法-乳清蛋白含量应该比国外奶粉高吧?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金领冠第一阶段配方奶粉的成分,和美国嘉宝第一阶段配方奶粉做个比较。先看金领冠,它注明每100千焦含有蛋白质0.52克,其中阿尔法-乳清蛋白0.08克。美国配方奶粉能量单位用的是千卡,为了便于比较,把金领冠的这个数据换算一下(1千卡=4.186千焦),就是每100千卡含有蛋白质2.18克,含阿尔法-乳清蛋白0.33克。美国嘉宝奶粉注明含有蛋白质2.2克,和金领冠一样,但是嘉宝没有注明阿尔法-乳清蛋白的含量——没有哪款美国配方奶粉把这当卖点。不过,嘉宝在配料里注明了它们的蛋白质全都是乳清蛋白,乳清蛋白通常含有大约25%的阿尔法-乳清蛋白,这样一算,嘉宝奶粉中阿尔法乳清蛋白的含量大约是0.55克,是金领冠的1.7倍。不是说中国母乳阿尔法乳清含量比较高吗,怎么金领冠中阿尔法乳清蛋白含量反而这么低?从金领冠注明的配料可知,他们不是完全用乳清蛋白,蛋白来源比较杂,还用了脱脂牛奶、生牛奶、脱脂奶粉等,阿尔法乳清蛋白当然比较低了。明明比较低,却要标榜符合中国母乳阿尔法乳清蛋白含量比较高的特点,这不是骗人吗?

 

母乳中的成分含量高低和遗传因素、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变化很大,不同族裔、地区、家庭、个体的母乳成分都不一致,不存在一种中国人母乳,更不存在一种外国人母乳。伊利的广告说“世界各国的奶粉全部根据本国母乳营养成分配方而成”,这个完全是胡说。配方奶粉标准是根据婴儿的营养需求制定的,各种成分变化范围很大。以蛋白质含量标准为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每100千卡奶粉中蛋白质含量1.8~4.5克,欧盟规定是1.8-3.0克,中国规定是1.88-2.93克,除了美国标准把上限放宽了一些,实质是一样的,并不是根据什么母乳蛋白质含量均值规定的。难道伊利和中山大学认为这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外国人两种人,中国人全都一样,外国人也全都一样?那样的话中国人移民国外的怎么办?难道还得买中国奶粉?中国人和外国人通婚生下的小孩怎么办,该买什么样的奶粉?甚至不需要专业知识,仔细推敲一下,就知道“中国母乳奶粉”有多么可笑了。

 

2017.12.19

 

施一公还是不是骗子?

2018年1月23日星期二

我在《施一公是骗子的严密证明》一文中指出,施一公声称要在5年内把西湖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不可能的事,他不是疯子就是骗子,既然他还没有疯到从清华辞职去专心办世界最好的大学,说明他自己也不相信其梦呓,他不是个疯子,而是个骗子。

 

在被我严密证明了施一公是骗子之后,大概为了表明施一公是疯子而不是骗子,《中国新闻周刊》发了一条独家报道《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全职执掌西湖大学》,报道中说:“经多方渠道证实,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已于近日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此消息已经得到施一公本人的证实,但他表示,在辞去副校长之后,他将继续保留在清华的教授职务。他同时表示,这是为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脚踏两只船’也不符合他一贯的做事风格。”

 

施一公如果要全职去搞西湖大学了,西湖大学的前身西湖高等研究院应该第一时间知道吧。但是浙江在线记者就此事向西湖高等研究院求证,得到的反馈却是高研院方面目前尚未确认。所以我们不知道施一公是不是真的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了。即使他真的请辞了,清华大学还可以挽留嘛,结果是皆大欢喜。

 

假如施一公真的辞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而且被清华大学接受了,但是他还继续保留清华大学教授职务,怎么就成了“全职执掌西湖大学”、“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难道清华大学教授就不是职、不需要精力投入?难道他以后在清华大学只是当挂名的客座教授,把他在清华的庞大实验室搬到西湖大学了?把他以清华名义招的二三十名博士生博士后、以清华名义申请的每年几千万元经费转到西湖大学了?把他花三亿元建设的冷冻电镜系统搬到西湖大学了?没了冷冻电镜,他还怎么在CNS(Cell、Nature、Science)上灌水?不在清华当官只当教授,就敢说是离开清华全职去创业,那么清华普通教授是不是都可以算失业了?

 

施一公声称“脚踏两只船”不符合他一贯的做事风格,这和他声称要在5年内把西湖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样可笑。事实是,“脚踏两只船”才是他一贯的做事风格。2008年他高调宣布全职回国,被我查出他实际上并没有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而是以学术休假的名义到清华大学工作,一年后他才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所以他当时“脚踏两只船”一年。2015年12月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施一公当院长,即使他今天就把清华大学的所有职务全都辞去,他也已“脚踏两只船”两年。所以施一公已累计“脚踏两只船”至少三年。何况他根本就没计划从清华大学完全辞职,也就会一直“脚踏两只船”下去。

 

只要施一公还一边在清华当着全职教授,一边在西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就仍然只能把他当骗子。如果哪天他真的从清华完全辞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西湖大学,才能说明他从骗子转型变成了疯子,大话说多了把自己都给骗了。

 

2018.1.10.

 

 

新语丝网站2017年十大新闻

2018年1月23日星期二

一、方舟子质疑普洱茶普遍含有真菌毒素。中国科协的“科普中国”平台将方舟子文章定为“谣言”,云南普洱茶协会声称将代表600万茶农向方舟子索赔600万元,云南方面组织茶叶、食品领域专家围剿方舟子,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声称要组织专家在全国范围内检测1万份普洱茶样品,2个月后发表论文,至今不见下文。

 

二、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号称发现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因为没法被他人重复,被质疑一年多之后终于撤稿。韩春雨因该论文获得的巨额资助和荣誉得到保留,河北科技大学校方承诺进行的调查遥遥无期。

 

三、崔永元专卖非转基因食品的网店璞谷堂开张,因价格比市场上同款产品高出数倍,遭到抨击,崔永元声称因为反对转基因遭到报复,撤出璞谷堂,另外开了一家专卖俄罗斯高价大米、面粉的网店。

 

四、施普林格公司旗下学术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下中国学者在2012年到2016年在该刊发表的107篇论文,因为发现这些论文通过假审稿骗过了编辑。中国科协领导人紧急约见施普林格公司中国地区总裁,质问他们撤销这么多中国人的论文是不是冲着中国来的,指责施普林格公司审稿把关不严,应该为发表这些论文承担责任。

 

五、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宣布西湖大学即将正式成立,将在1年后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5年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5年后成为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被指是骗子。

 

六、南开大学接受靠推销中药烧伤药起家的美宝国际集团捐赠的五千万元,成立南开大学徐荣祥再生生命科学中心。徐荣祥曾在2007年宣布克隆出人体全部器官,起诉诺贝尔奖委员会不颁奖给他。南开大学被指为了五千万元把节操卖给了伪科学。

 

七、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剽窃学生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肿瘤的硕士论文,获得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博士学位。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认定蔡建春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和引文上的严重不规范行为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八、中纪委宣布原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因严重违纪正在接受调查。鲁炜曾在2014年下令封杀方舟子在中国所有的自媒体账号。

 

九、新语丝网站最早的镜像点xys.dxiong.com在坚持了17年、更换了12次三级域名之后,被国内彻底屏蔽。新语丝启动新的镜像点newxys.com。

 

十、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学术研究室主任申振钰获得第五届新语丝科学精神奖。该奖表彰她在揭露以人体特异功能为代表的伪科学、收集和整理1979-1999年这段历史时期中国伪科学现象的资料、首创与国外反伪科学组织合作等方面的贡献。

秦伯益院士有没有闹笑话?

2018年1月18日星期四

网刊《知识分子》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的文章《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亟待改革》,从国际学术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回2012—2016年间中国学者发表在该刊上的107篇论文这一事件,反思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里面有些事实和观点错误。例如,他在批评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时,拿了美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做对比:

“世界各国研究生制度并不一样。美国医学生经三年预科,五年本科,毕业后就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作为执业医生,MD够用终身,可以做到最高层的临床主任医生。医生在执业生涯中如对某个临床问题有兴趣,有思路,可以申请研究基金,安排研究课题。做出成果后,就写论文,申请答辩,如获通过,再授予哲学博士称号(PhD),得双学位。以医术而论,得双学位的医生并不一定比单学位的医学博士强,但他对医学有创新贡献。这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制度,因此在美国就没有中国这类纠结。”

我在社交媒体指出这是闹了不熟悉美国医学院制度的笑话之后,《知识分子》主编饶毅为他辩护说秦院士的女儿就在美国行医,他对美国常识了如指掌,没有闹笑话,是我闹了笑话。但是有亲属在美国不等于本人就了解美国情况。只要对美国医学院情况有点了解的人(不了解的也可找一家美国医学院网站看看入学和毕业要求),就知道美国并不存在秦院士说的这种培养制度。美国医学院通常要求报考者有学士学位(以生物专业学士学位最常见),必须学过学医必备的课程(称为premedical course,一般包括微积分、统计、生物、化学、物理等课程)。美国大学本科通常是四年,医学院教育通常也是四年,所以美国医学教育的惯例是四年本科加四年医科,之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而不是秦院士说的三年预科、五年本科。

饶毅说秦院士说的没错,美国医学院有的直接招高中毕业生,比如布朗大学医学院。首先,秦院士说的是美国医学院普遍制度,不是特殊情况,布朗大学医学院常规入学都要求有学士学位和学过premedical课程。其次,即使那些直接招高中毕业生的特殊项目也不是秦院士说的三年预科、五年本科。布朗大学医学院是常春藤联盟中唯一有直接招高中毕业生读医学院项目的(每年只招大约50人),但是规定先读四年本科获得学士学位,再读四年医科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其实是本科、博士连读。(见:https://www.brown.edu/academics/medical/plme/current-students/requirements-graduation )

秦院士对美国MD/Ph.D双学位获得方式的说法也是错的。美国和中国不一样,一般不允许“在职读博”,医生不能在执业时通过写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Ph.D。这里的“哲学”不是学科意义上的,指的是偏向学术研究)。在美国要想获得Ph.D,就必须全职去研究生院或医学院上课、进导师的实验室、做学位论文研究。MD/Ph.D双学位通常是在医学院读书时通过特殊培养项目获得的。也有人获得MD之后,放弃了行医,又去读书获得Ph.D改行做科研。

秦院士不仅不了解美国医学院制度,也不了解美国医师制度。他说美国医生只要有MD就可以“做到最高层的临床主任医生”,显然以为美国也和中国一样医生还分等级,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不同职称。实际上美国医学院毕业生做完住院医获得行医资格后就都是平级的,都是attending physician,没有职称差别。不信去问问秦院士女儿她有什么职称?

秦院士希望中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向美国制度学习,介绍的美国制度却完全是他凭空臆想出来的,这不是笑话是什么?

秦院士在文章闹的笑话不止这些。他说中国医生没有必要都去读硕士、博士学位,又说中国医生没有必要都做科研,这我完全同意,也是我在以前就已经建议过的。但是他又说做科研没必要有学位,这就又闹笑话了。他先举了中国的例子,说在1949年之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医药界做出过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如烧伤治疗、断肢再植、器官移植、地方病防治、抗毒药二巯基丁二酸钠、抗疟药青蒿素等”,“这些获得国际同行认可的成果没有一项是学位论文做出来的,而且基本上都不是具有学位的专家做出来的。”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等教育并建立了学位制度之后,医学界却再也没有产生过一项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位制度是在1981年才建立的,在此之前的32年没有自己培养的博士、硕士,那么在此期间做出的科研成果都不是学位论文做出的,基本上都不是具有学位的科研人员做出的(说“基本上”是因为有国外培养的博士、硕士),当然只能如此,否则就怪了。如果当时有学位制度,焉知不会做出更多更大成果?秦院士举的这些成果,有的现在看来并不具有国际影响,当时为了政治需要大肆吹嘘,有的的确有国际影响,但是是特殊历史时期举全国之力做出来的(例如青蒿素),不能以个别的例子来代表整个科研水平。改革开放后中国医学界科研水平总体上远远超过改革开放前,退一步说即使不如改革开放前,那也不能归咎于学位制度。打个比方,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普遍吃不饱饭,有科研成果都是饿着肚子做出来的,现在能吃饱饭了,没做出成果能怪到不饿肚子吗?能要求以后搞科研都要先饿几天肚子吗?

秦院士还举了国外的例子:“创造发明并不一定与学位相关。爱迪生、富兰克林、诺贝尔等人有什么学位?居里夫人获化学和物理硕士学位后不再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她急于要实现从沥青里提出放射性物质的想法,不愿为攻读学位耽误时间,这才是大科学家的情怀。如果斤斤于几篇论文的发表,耿耿于一个学位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掉入了小家子气的格局,难成大器。”

秦院士关于居里夫人的说法与事实刚好相反。居里夫人在1894年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后,曾回波兰求职,居里写信说服她回巴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当时要获得博士学位其实并不需要“攻读”,只要以科研成果写成学位论文就可以了,不存在为了科研“不愿为攻读学位耽误时间”的问题。居里夫人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就是其博士学位课题,导师李普曼,学位论文题目《放射性物质的研究》(Recherches sur les substances radioactives),于1903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富兰克林不是职业科学家,只是业余从事科研,当时现代科学刚刚起步,还没有高度专业化,所以他没经过学术训练业余也能做出成果。爱迪生、诺贝尔是发明家,技术发明和科研不同,并不一定要有学术训练,当然如果经过学术训练,可能能做出更大的成就。而且这些都是一百年出不了几个的天才人物,不能以他们的成功来否定学位制度的必要性,因为教育面向的是普通人,不是要把每个人都当成大天才看待。否则华罗庚连高中都没上过,秦院士是不是认为连高中、大学教育都没有必要?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高度专业化了,没有经过恰当的学术训练的人,想要做出科学成果,已不可能(当然不排除有超级天才)。攻读学位,特别是攻读博士学位,就是学术训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训练你知道怎么做科研,而且还能训练你如何让思维更严谨。中国学者之所以习惯信口开河,就是因为没有受过恰当的学术训练。即使获得过学位,也不等于就都得到了恰当的学术训练。秦院士号称在苏联得过副博士学位,后来贵为院士,我看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连基本的事实都不知道去求证,基本的逻辑都不通,所以就一再闹笑话了。

2018.1.4.

(头条号首发)

锤子手机为何被失败博物馆收藏?

2018年1月7日星期日

瑞典有一家失败博物馆,专门收藏各种失败的产品。该博物馆在全世界巡回展览,最近到了洛杉矶。有人惊讶地发现,在展品中有一件是中国产品,那就是罗永浩的锤子手机,赶快在网上告诉罗永浩,想听听罗永浩有何评论。哪里用得着罗永浩亲自出马,早被洗脑的罗粉们已纷纷出来为他辩护了。有人说锤子手机是创业产品,即使失败了也很正常。这些人忘了当初罗永浩是怎么吹嘘锤子手机的,号称是用工匠情怀精心打造的东半球最好的手机,感动得罗粉们掏出三千大洋买罗永浩的情怀,你现在好意思告诉他们高价买的是连山寨机都不如的失败产品(罗永浩现在承认锤子手机第一代连山寨机都不如),还应该体谅?

 

还有人说,失败博物馆收藏的都是大品牌产品,因为理念过于超前才失败的,例如google glasses也被收藏了,这意思是罗永浩应该为锤子手机被失败博物馆收藏引以为豪。失败博物馆是收藏了不少过于超前的大品牌失败产品,但不等于失败产品就都是因为超前、大品牌被收藏的。锤子手机为什么被收藏,展览说明里说得很清楚。原文是英文,我把它翻译出来,全文如下:

 

“智能手机的制造者通常会找名人做为代言人。就锤子手机而言,它的制造者就是名人,但是二者最终看上去都没那么聪明。罗永浩是一名著名的中国博客写手和网络名人,他宣布自己是‘新斯蒂夫·乔布斯’,推出锤子手机,这是一款有很多针对中国市场定制的功能的智能手机。但是他没能填补乔布斯遗留下的空缺。锤子手机一开始供不应求,有些人不得不等了四个月才拿到货。然后,从松掉的按键、平庸的音响到模糊的照片,各种质量控制问题纷纷暴露出来,导致愤怒的客户要求退款。没那么聪明嘛。”(译按:锤子手机英文名称叫Smartisan,smart是“聪明”的意思,所以展览说明一直在讽刺它和罗永浩没那么聪明)

 

看明白了没有?锤子手机被收藏的原因哪里是因为理念超前?是因为牛皮吹破了、愚蠢到家了才被收藏的。罗永浩自称学的是哑巴英语,毕竟在新东方混过,展览说明的原文应该是看得懂的,所以才装做没这回事。其实罗永浩、锤子手机随着失败博物馆的巡回展览也算是全世界出名了,看看罗粉为之兴高采烈,称得上功德圆满,可以再找地方政府再要几个亿投资。恭喜成都政府几个亿投了一个世界著名的锤子。

 

2017.12.30.

 

 

是谁杀死了禾花雀?

2017年12月28日星期四

十几年前有一次我去广州,有人请我吃饭,上了一盘小鸟。我以为是烤乳鸽,尝了一口觉得味道不对,一问,得知是一种叫做禾花雀的野生小鸟,广东人认为是美味的。我并不觉得有多好吃,而且我是不吃野生动物的,所以就没再吃下去。

 

禾花雀的中文学名叫黄胸鹀,是一种候鸟,从欧洲飞到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国家过冬,然后就被当地人捕杀了吃。国际上有一个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机构,简称IUCN,它的职责是给世界各地的物种评定濒危的等级,分成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灭绝几类。十几年前我在广州初次见到禾花雀的尸体的时候,它还被归为无危,到2004年升级为近危,之后每过1~4年升级一次,到现在竟然成了极危,马上就要灭绝了。媒体上有人说,它是被广东人吃得快灭绝的,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广东民间突然流传一种说法,说禾花雀是“天上人参”,吃了可以“补肾壮阳”,于是禾花雀遭到了大量的捕捉。禾花雀在广东、广西的过冬地点被杀得很少见了,人们又去禾花雀在北方途经的地点捕杀。禾花雀变得越稀少,价格就越贵,就越刺激捕杀,形成了恶性循环,终于成了极危了。

 

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有个叫马立明的广东人,是吃禾花雀的爱好者,在腾讯“大家”栏目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濒危动物吃灭绝?这个锅中国人不能背》。此人是个政治学博士,怎么成了研究禾花雀灭绝的专家呢?难道是因为他吃过很多禾花雀,所以自学成才了?既然自学成才变成了动物学“大家”,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他这篇文章虽然写得很长,其实观点主要就两条。首先,他质问:“一个东西能壮阳,它就会灭绝?”他的答案当然是不会,举的例子是山药、韭菜、生蚝、虾、元贝、蛇鞭、羊肉等等都被认为能壮阳,但并没有灭绝。这个政治学博士的思维真是一点也没有逻辑,不知当初拿博士学位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学术研究。有其他东西没有因为壮阳迷信就被吃灭绝了,不能证明禾花雀就不会因为壮阳迷信被吃灭绝。何况他举的这些例子,要么是人工饲养、种植的,要么是数量极多的海产品,和很容易被捕杀光的野生小鸟有什么可比性呢?

 

马博士大概也觉得这个论证没啥说服力,所以又质问:“一个物种的灭绝,是被吃掉的?”他的答案当然还是否定的,理由是“自然界的食物链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生物之间捕猎、食用的场景是存在的,但这都不是导致某个品种绝迹的原因”。也就是说,马博士发明了一条动物政治学原理,一个物种(他误称为“品种”,在动物学上这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术语)是不可能被人捕杀灭绝的,他因此说:“禾花雀的大量死亡,不能形而上地怪罪饮食文化,恐怕背后有更深刻的原因。”他举了渡渡鸟为例,说它不是被人类吃绝种的,而是外来物种压迫了渡渡鸟的生存空间。的确,渡渡鸟的灭绝人类的捕杀不是主要因素,但是还有很多物种的灭绝主要就是人类捕杀导致的。中国人为了吃穿山甲的肉和用其鳞甲做中药,在中国境内把穿山甲杀光以后,又到其他国家去杀,把它杀得成了濒危物种,就是个例子。如果说穿山甲毕竟还没有灭绝,那么也有别的物种已经被人类杀灭绝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北美旅鸽。在19世纪中叶旅鸽还是美国最常见、数量最多的鸟,有几十亿只之多,但是主要是由于被大量地捕杀当廉价的肉来吃,几十年后,旅鸽就被杀得彻底灭绝,一只不剩了。在旅鸽濒临灭绝时,动物园曾试图靠人工繁殖延续这个物种,但是没能成功。并不是什么动物都可以人工养殖的。

 

禾花雀是因为什么原因濒临灭绝的,当然不能听政治学博士的,要听动物学家的,特别是听IUCN的。禾花雀十几年前在其欧洲繁殖地还有几十万只,到现在只剩下几百只,如此惊人的减少速度,IUCN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禾花雀在其迁徙路线和非繁殖地遭到了大量捕杀,多次提到了中国南方、广东省把禾花雀当成美味,而且雄性禾花雀还被中国人当成吉祥物,大量地捕杀做成标本摆在家中指望靠它招财纳宝。所以把禾花雀杀得濒临灭绝,这个锅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得背。

 

2017.12.16.

 

(头条号首发)

 

 

施一公是骗子的严密证明

2017年12月25日星期一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2017年12月7日在杭州浙商年会做主题演讲称,他2015年开始就在杭州筹划创建一所民办大学,即“西湖大学”,按照规划,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至2019年末,拥有教授师资力量规模超过洛克菲勒大学。在教师科研水平上,很可能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在尖端研究方面异军突起;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团队;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参与倡议成立西湖大学的饶毅教授说施一公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要我们相信施一公,拭目以待等待其结果。我不知道为什么雄心勃勃创办世界最好大学是“忍辱负重”,但我并不觉得有等待的必要,现在就可以断言施一公号称要在五年内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十五年内办出世界最好的大学,和上世纪中国号称要三年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几年前罗永浩号称要三年内收购苹果公司一样,都只是梦呓。施一公虽然当着清华大学副校长,在教育方面经常发表惊人之论,但是并不是一个大教育家。即使是大教育学家,也绝无可能在五年内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十五年内办出世界最好的大学。加州理工创办于1891年,出了3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用15年时间就要各项指标都赶上人家?他的西湖大学准备出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以为办大学和他的解析蛋白晶体工程一样,有钱有工就可以很快出成果的?人类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也不曾有过这样的天才。敢于夸下这样的海口的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施一公如果真的对西湖大学如此有信心,信誓旦旦过五年就赶上清华,怎么还脚踏两只船,还对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恋恋不舍?世界上有哪所一流大学的校长是兼职干的?既然他还没有疯到从清华辞职去专心办世界最好的大学,说明他自己也不相信其梦呓,他不是个疯子,而是个骗子。证毕。

 

施一公号称要在一年师资力量超过洛克菲勒大学,这也很可疑。洛克菲勒大学是世界上研究生物医学领域最好的大学之一,虽然学校规模很小,只有78名教授,但是其中有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8名拉斯克奖获得者、38名美国科学院院士。难道施一公要花重金聘请6个以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加盟他的大学?挖人毕竟比办学容易,既然只有一年的时间,对此我们倒是可以拭目以待。

 

2017.12.10.

 

 

“癌症早发现早治疗”错了吗?

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对癌症早发现早治疗是一个公认的原则。但是也有人不同意。我国著名的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近年来到处演讲,抨击早发现早治疗,说这对癌症治疗没有什么用,不应该提倡。韩院士的理由,其实主要是说对癌症进行普查没有用。这个观点并不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国外很早就有人提出过了。比如在国外医学界,本来是一直提倡要对某些年龄段的妇女都定期做乳腺癌筛查,用X光照照胸部,看能不能及早发现癌症病灶进行治疗。但是各个机构的建议不一样。例如美国癌症学会以前的建议是40岁以上的妇女每年做一次乳腺癌X光筛查,现在的建议是从45岁到54岁之间每年筛查,其后改为每隔一年筛查一次。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的建议是,在40岁到49岁之间每一年或两年筛查一次,其后每年一次。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建议是50岁以下不查,50岁到74岁的妇女每隔一年查一次。还有人干脆认为做乳腺癌筛查并没有好处。著名的国际医学组织科克伦的建议就是对任何年纪的妇女都不要筛查乳腺癌。

 

为什么争议这么大?这是因为乳腺癌筛查虽然有能够及早发现癌症的好处,但是也有害处。一个害处是存在所谓假阳性。疑似发现了病灶,结果做了更多的检测,甚至组织活检,最后却发现是一场虚惊。乳腺癌筛查的假阳性十分常见,在较年轻的女性中尤其如此。在定期接受筛查的40岁至49岁妇女中,每1000人中就有121.2例假阳性。另一个害处是存在过度治疗。筛查时发现的微小癌症病灶,有的可能永远都不会恶化,本来是没必要切除的,但是医生没法判断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只要发现病灶都一概做了切除手术。此外,因为乳腺癌筛查用到了X光,有很低的概率会诱发癌症。

 

所以对乳腺癌要不要做筛查,怎样筛查,在医学界是有争议的。前列腺癌等癌症要不要筛查,同样存在类似的争议。但是如果因为对乳腺癌等癌症的筛查有争议,就认为不要提倡“癌症早发现早治疗”,那就荒唐了。癌症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够显著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还以乳腺癌在美国的治疗效果为例。如果发现乳腺癌的时候,是零期或一期,5年存活率接近100%,是二期,五年存活率大约是93%,三期乳腺癌五年存活率大约是72%,而四期乳腺癌,也就是癌细胞已经扩散的乳腺癌,五年存活率就只有大约22%。可见癌症发现得越早,治疗得越早,存活率也就越高。

 

如果不提倡早发现早治疗,难道提倡晚发现晚治疗?治疗晚期癌症的效果目前很不好,但是在中国患者还是愿意花大钱去治,那样也许对医院、医生赚钱很有好处,对患者就是灾难。或者干脆不发现不治疗,顺其自然?这一听就不像是医生该说的话。

 

201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