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6月9日在群学书院-半城读书举办的“医学、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系列公益讲座第二讲上做了题为《转基因:现状与争论背后的意蕴》,以专业人士自居,对关于“转基因食品”争论的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在这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大争论中,“挺转”与“反转”双方各执一词。以“挺转”的方舟子与“反转”的崔永元为代表,我发现“挺转”的主力都不是转基因领域的大牛,在这个领域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但却认为自己掌握着科学的真理,盲目发声,认为转基因食品是绝对安全的,无害的,甚至对质疑的人说出“你们都不懂,你们是傻缺”的话语。但是事实上,科学没有绝对的,都是逐步发现的,小RN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有转基因领域的大牛们并没有对于这个问题像方舟子这样摇旗呐喊啊。
而“反转”的主力基本都不是科学界的,用我们东北人的话讲,都是“社会人”,大量传播着毫无科学依据的东西,甚至谣言,我觉得有损双方的对话,也不利于民众真正了解转基因食品。
事实上,我比较赞同早期崔永元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观点,即民众需要有知情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不是没有疑议的,中国存在监管不力。但是后来崔永元被拱到了那个位置,原有理性的声音也变得非理性了。
“方舟子们”与“崔永元们”争论的过程中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极其不理性,粗鲁粗暴,缺乏基本的相互尊重,甚至将不同观点转化为私人恩怨,将原有的讨论变成了争论,甚至演变为骂战,经过互联网的发酵之后,双方的鸿沟进一步拓宽,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转基因的争论在西方是一个“利益”问题,在中国是一个社会问题,“挺”“反”双方的讨论极其不理性、不专业,民众的科学素养不高,政府的公信力不足让民众幸福。】
张教授批评“挺”“反”双方的讨论极其不理性、不专业,当然是认为自己非常理性、专业的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张教授自己理性、专业到什么程度。
张教授说“‘挺转’的主力都不是转基因领域的大牛,在这个领域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挺转的主力中当然有转基因领域的大牛,包括中国做转基因的几名院士,例如范云六、戴景瑞、朱作言、张启发,牛肯定比张教授还大。张教授也许认为他们不算挺转的主力,我才算吧。我当然不是转基因领域的大牛,但不是转基因领域的大牛不等于就“在这个领域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更不等于就不能科普转基因,否则张教授本人也不从事转基因的科研(原来是研究糖尿病的,后来突然研究起了植物微小RNA),更不是大牛,怎么也做起转基因的科普呢?要掌握转基因的知识,并不需要本人做转基因的科研,有生物学教育背景并掌握相关的资料即可。张教授生物学教育背景是有的(虽然不怎么样),但是相关的资料没有认真去掌握。
张教授批评我说:“认为自己掌握着科学的真理,盲目发声,认为转基因食品是绝对安全的,无害的,甚至对质疑的人说出‘你们都不懂,你们是傻缺’的话语。”
我当然认为自己在转基因问题上掌握着科学的真理,否则我还做什么科普,应该去接受科普才对。张教授本人如果不认为自己掌握着科学的真理,怎么好意思批评别人“极其不理性、不专业”“科学素养不高”呢?
所以认为自己掌握着科学的真理不是问题,“盲目发声”才是问题。我受过系统的生物学训练(比张教授受的训练还强点),写过两本科普转基因的书(正在编辑第三本)和上百篇转基因科普文章,都是尽量根据科学文献和权威资料,自信对转基因技术和有关争议的了解远不是明显是为了做演讲才临时胡乱找了点资料的张教授可比。张教授说我“盲目发声”,就请他具体地指出来我的书中、文章中哪一点是“盲目发声”,否则他就是在造谣。
张教授还说我:“认为转基因食品是绝对安全的,无害的,甚至对质疑的人说出‘你们都不懂,你们是傻缺’的话语。”这也完全是造谣。我多次说过,绝对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反转控要求转基因食品证明绝对安全、无害是漫天要价。只要证明了转基因食品和同类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安全甚至更安全,就可以放心,而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证明过的,都可放心食用。我从来没有对质疑的人说出“你们都不懂,你们是傻缺”的话语,否则我写那么多文章苦口婆心去科普转基因干什么?
张教授说:“事实上,我比较赞同早期崔永元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观点,即民众需要有知情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不是没有疑议的,中国存在监管不力。”事实上,崔永元早期就一直在造谣转基因食品不安全,例如造谣说转基因食品含有“不明病原体”,难道张教授也比较赞同?张教授还赞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不是没有疑议的”,“虽然目前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危害人类健康的确切证据,但并不表示将来也不会发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具有累积性和潜伏性,需要长期监测才能对其安全性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凭这点就该把张教授划为“反转派”,他怎么又声称自己不反对转基因呢?一种食品的安全性有疑议还能上市吗?还能放心地吃吗?各个国际权威机构、各国监管部门都认为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价是充分、恰当的,张教授凭什么说“需要长期监测才能对其安全性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就因为他极其“专业”地发现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具有累积性和潜伏性”?身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对转基因的认识如此糊涂,却偏要举着“专业”的大棒砸人,要砸南京大学的牌子?
张教授说:“‘方舟子们’与‘崔永元们’争论的过程中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极其不理性,粗鲁粗暴,缺乏基本的相互尊重,甚至将不同观点转化为私人恩怨,将原有的讨论变成了争论,甚至演变为骂战”,张教授说这种话大概觉得自己很客观公正中立,然而任何不带偏见的人如果真的对比过双方的言论,都不会说出如此混淆视听的话,居然认为“方舟子们”与“崔永元们”是同一类人。所以善意地说,张教授在这里是“盲目发声”,不客气地说,则是因为张教授和我有“私人恩怨”故意颠倒黑白。
在张教授的研究(他自称“重大发现”,并因此开创了“南京学派”)被反转控利用时,我评论过他的研究的实质,让他至今耿耿于怀,在讲座前面这么说:“因为我的这项研究,网上有很多人将我列入了‘反对转基因’的阵营,也有研究者指责我的研究并未被国外实验室重复,因此该项研究是夸张且失实的。”这里说的“有研究者”指的就是我。我在《笑话百出的“小崔考察转基因”》这么说:
【崔永元介绍说,“2011年南京大学张辰宇发现植物中的微小RNA能够进入血液,这表明人们在吃转基因食品的时候,可以摄入食物的遗传信息片段。”张辰宇的实验结果国外几个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可能不是真实结果。即使是真实的,也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无关。转基因作物并不改变植物中的微小RNA,转基因食品中的微小RNA是原来就有的,所以人们在吃转基因食品的时候,和吃同类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即使能摄入微小RNA,摄入的也是原有的微小RNA。如果担心摄入微小RNA会影响人体,那么首先要担心的是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吃普通大米就要担心被里面的微小RNA影响了人体,吃转基因大米并不增加这种风险。】
其实我当时说得太客气了,不够“专业”。更“专业”地说吧,国外很多家实验室不仅到最近都没能重复出张教授的实验结果,而且怀疑张教授的实验结果是污染所致,是假象,有一个还讽刺说这可能是“只在一个实验室特殊技术或条件下才能做出的结果”(见文献)。当然这不妨碍张教授自称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我的发现已经有太多的人重复出来了”,还有声有色地描述孟山都如何害怕他这个发现:
【我确实不喜欢孟山都这家公司。因为作为一家垄断公司,它为了自身利益公然阻挠科学发现。我到布鲁塞尔去的时候,碰到了孟山都的首席科学家,他说我的发现在当时已经影响了他们的市场,而且使他们产生额外的成本大概是每年1.2亿美金左右,就是用来查这些microRNA是否对人体有影响。1.2亿美金啊,那他肯定要反对我了。】
不知道他碰到了哪个孟山都的哪个首席科学家,会这么害怕一个没有获得公认的“重大发现”,每年花那么多钱去查没有哪个监管部门要求查的“这些microRNA是否对人体有影响”。哪个孟山都傻到这种程度,别是蒙山都吧?
看这次讲座的现场照片发现,江苏省还为张教授建了一个“江苏省小核糖核酸工程研究中心”。为一篇别人重复不出来的论文就建一个中心,正如河北省为韩春雨的一篇别人同样重复不出来的论文建了一个“基因编辑研究中心”一样,都是因为现在中国的“重大发现”太多了,钱也太多了。
2018.6.21
文献:
1. Witwer KW. Alternative miRNAs? Human sequences misidentified as plant miRNAs in plant studies and in human plasma. F1000Res. 2018 Feb 28;7:244.
2. Huang H, Davis CD, Wang TTY. Extensive Degradation and Low Bioavailability of Orally Consumed Corn miRNAs in Mice. Nutrients. 2018 Feb 15;10(2).
4. Kang W, Bang-Berthelsen CH, Holm A, Houben AJ, Müller AH, Thymann T, Pociot F, Estivill X, Friedlander MR. Survey of 800+ data sets from human tissue and body fluid reveals xenomiRs are likely artifacts. RNA. 2017 Apr;23(4):433-445.
5. Masood M, Everett CP, Chan SY, Snow JW. Negligible uptake and transfer of diet-derived pollen microRNAs in adult honey bees. RNA Biol. 2016;13(1):109-18.
6. Tosar JP, Rovira C, Naya H, Cayota A. Mining of public sequencing databases supports a non-dietary origin for putative foreign miRNAs: underestimated effects of contamination in NGS. RNA. 2014 Jun;20(6):754-7.
7. Witwer KW, Hirschi KD. Transfer and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dietary microRNAs in vertebrates: concepts in search of corroboration: negative results challenge the hypothesis that dietary xenomiRs cross the gut and regulate genes in ingesting vertebrates, but important questions persist. Bioessays. 2014 Apr;36(4):394-406.
8. Witwer KW, McAlexander MA, Queen SE, Adams RJ.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droplet digital PCR for plant miRNAs in mammalian blood provide little evidence for general uptake of dietary miRNAs: limited evidence for general uptake of dietary plant xenomiRs. RNA Biol. 2013 Jul;10(7):1080-6.
9. Snow JW, Hale AE, Isaacs SK, Baggish AL, Chan SY. Ineffective delivery of diet-derived microRNAs to recipient animal organisms. RNA Biol. 2013 Jul;10(7):1107-16.
10. Dickinson B, Zhang Y, Petrick JS, Heck G, Ivashuta S, Marshall WS. Lack of detectable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plant microRNAs after feeding in mice. Nat Biotechnol. 2013 Nov;31(11):9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