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的存档

mRNA疫苗技术获诺贝尔奖实至名归

2024年1月23日星期二

202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信使RNA疫苗技术的发明人卡里科和魏斯曼,这是意料之中的。早在2020年12月,美国开始接种信使RNA新冠疫苗时,我就发过推文,说发明这项技术的人应该得诺贝尔医学奖。有这种看法的当然不止我一个。2021年,被认为是诺贝尔医学奖风向标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就已经颁发给卡里科了。

 

很多人都说这是实至名归,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服。不服的主要是两拨人。一拨是反疫苗的人,他们认为这又是推销疫苗的阴谋。还有一拨人是中国的反美斗士们,包括北大教授兼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他骂这项研究“是无脑研究”,不应该获奖,“(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风骨远低于我”,还骂跟在外国人后面叫好、说“实至名归”的华人都是“崇洋媚外”。

 

饶毅一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懂诺贝尔奖的人。他以前说过,诺贝尔奖委员会意见跟我一致的时候是对的,意见跟我不一致的时候就是错了。意思就是我饶毅一贯正确、永远正确。但是,这项技术的发明人得的可不只是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卡里科到现在已经得过大大小小130项奖励,除了我刚才提到的拉斯克奖,她还获得了奖金最高的突破奖。难道所有这些颁奖的人都没有饶毅懂,都发错奖了吗?全世界都在逆行,只有饶毅一个人最懂得怎样发科学奖?

 

饶毅显然认为自己是最懂发科学奖的。他忽悠腾讯的冤大头马化腾,捐一笔钱创办了一个中国的科学奖,叫做“未来科学奖”。饶毅认为这个奖是最好的科学奖,因为是他把持的。这个奖其实是最坏的科学奖,因为发给了学术骗子,我以前一再揭露过的剽窃别人成果的张亭栋。科学奖最不应该的就是发给骗子,这不就变成骗子奖了吗?更恶劣的是,我向未来科学奖科学委员会举报张亭栋,但他们个个装聋作哑,不给任何回应。如果我举报错了,应该驳斥;如果我举报对了,应该撤销给张亭栋的奖。但是都没有。他们就跟饶毅一样(饶毅也是该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假装没这回事,死不认错。这不是非常恶劣吗?所以“未来科学奖”就是一个骗子奖。

 

这也不是饶毅第一次骂诺贝尔医学奖发错了。他以前已经多次批过诺贝尔医学奖。202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发给丙肝病毒的发现者,饶毅认为发错了。202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发给了古遗传学的创建者,饶毅也说发错了。我以前已经都做过视频、写过文章驳斥过饶毅。饶毅之所以认为诺奖发错了,是因为他缺乏生物学的基础。别看他已经当到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对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还是稀里糊涂的。他引用的那些论文他看不懂,会误读。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但又喜欢胡搅蛮缠,智力也很差,肯定比北大的学生要差得多,却当了北大的教授,这不是误人子弟吗?他又非常自信,所以就一再闹笑话。

 

为什么饶毅对于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信使RNA疫苗技术如此反感?这是有原因的,我后面再说。先说一说为什么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这项技术是实至名归。

 

病毒入侵人体之后,之所以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原因在于病毒表面的蛋白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抗体的产生。那么就很容易想到,如果把编码病毒表面蛋白的信使RNA直接放到人体细胞里,人体细胞就可以用这一段信使RNA编码病毒的蛋白,就可以作为抗原来用,而且是特别好的抗原。这个想法虽然很容易想到,但一尝试就发现问题了。信使RNA很不稳定,把它放进人体里,人体里的核酸酶可以把它降解掉。而且,因为它是外来的信使RNA,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它,从而产生炎症反应。出现这种现象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入侵人体的病原体不管是细菌,还是病毒,都含有RNA,人体的免疫系统当然会怀疑这些外来的RNA是病原体,对它们发起攻击。

 

但是,我们人体本身也会产生信使RNA,为什么不会被降解掉,不会遭到免疫系统的攻击产生炎症反应?这个问题就是卡里科和魏斯曼解决的。信使RNA由4种核苷酸合成,在人体细胞合成了信使RNA之后,会对信使RNA上的核苷酸进行改动,用术语来说就是做了化学修饰。这样的改动会让信使RNA变得很稳定,可以保护它不被核酸酶降解掉,也不会引起免疫细胞对它进行攻击。所以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发现,提醒人们要用改动过的核苷酸(也就是修饰的核苷酸)合成RNA做RNA疫苗。

 

但是这种修饰过的核苷酸至少有100多种,用哪一种做疫苗的效果最好呢?信使RNA由4种核苷酸合成:鸟嘌呤、腺嘌呤、胞嘧啶、尿嘧啶。他们发现,如果把尿嘧啶换成相似的假尿嘧啶,合成的信使RNA最稳定,不被降解、不遭到免疫细胞攻击,效果最好,而且能够大大提高信使RNA疫苗合成蛋白质的效率,所以最适合用来做信使RNA疫苗。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假尿嘧啶做甲基化修饰,变成N1甲基假尿嘧啶,用来合成信使RNA效果最好。后来的辉瑞疫苗、莫德纳疫苗都用的是这种甲基化的假尿嘧啶。这项技术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卡里科和魏斯曼的发现,也就没有后来的信使RNA新冠疫苗了。

 

作为信使RNA疫苗还要解决一个问题,怎么把信使RNA放到人体细胞里去。这个问题是别的人解决的,把信使RNA包到磷脂纳米颗粒里,就可以送进人体细胞。这是信使RNA疫苗的另外一个关键技术,也是应该得诺贝尔奖的。诺贝尔奖有3个名额,现在只颁发给了两个人,还有一个名额本来应该给发明了磷脂纳米颗粒的人,但参与发明磷脂纳米颗粒的人太多了,没有哪个特别突出,给谁都不合适,所以就空着了。

 

疫苗技术以前很不受重视,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研究。因为遇到了新冠疫情,疫苗得到了重视,信使RNA疫苗才得到了应用,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信使RNA的新冠疫苗至少避免了几百万人因新冠死亡,还有多得多的人避免了新冠感染转成重症,所以这是救人无数的疫苗技术。除了可以用这个技术研发针对病毒、病菌的疫苗,还可以用它研发治疗癌症的疫苗。目前有些研究表明,在这些方面是很有希望的。所以,这个技术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就是实至名归,是完全应该的。

 

饶毅为什么对该技术获得诺贝尔奖这么反感呢?一个原因是他以前一直在贬低信使RNA新冠疫苗,认为美国的信使RNA疫苗还不如中国的灭活疫苗。他说两种疫苗效果是一样的,但美国疫苗副作用大,中国疫苗副作用小,所以中国疫苗比美国疫苗好。当然,饶毅的这番说法早已被事实无情地否认了。实际上,饶毅关于新冠疫情的判断和防疫建议都被证明是错的。他一直在鼓吹对新冠要严防死守,说病毒不会越传越弱,有可能越传越强,所以必须严防死守。他首倡让人们都去测核酸,而且还建议说,光测核酸不行,还要抽血测抗体。这当然都是极其可笑的。他现在以为人们忘了他以前那些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可笑说法,又在装大拿、专家,觉得自己比谁都更懂新冠。他一直看不起的信使RNA疫苗却得了诺贝尔奖,不是打了他的脸了?所以他很不高兴。

 

还有一个原因,他瞧不起卡里科这种人。诺贝尔奖虽然颁发给了两个人,但最主要从事RNA疫苗发明、起主导作用、研究时间最长的是卡里科。由于信使RNA疫苗的研究以前很冷门,所以卡里科在宾州大学做这项研究时很惨的,拿不到科研经费,还被学校降级。她本来已经当上了助理教授,学校把她降级变成了临时工,没有了科研经费。幸好魏斯曼收留了她,让她有实验室可以继续做这个研究。他们那篇里程碑式的、后来得了诺贝尔奖的论文投给了英国的《自然》,被编辑直接拒稿,认为这项研究没有什么新意。他们只好改发到档次比较低的刊物上。他们有关的论文都是发在档次比较低的刊物上的,没有在最著名的生物医学期刊《自然》《科学》《细胞》等发过论文。因为饶毅把能够当上大学教授,特别是当上美国大学的教授作为人生的最大成就,卡里科想当教授当不上,当然就被饶毅瞧不起。而且,他们也没有发过《细胞》《自然》《科学》的论文,饶毅就更瞧不起了,当然就认为这是“无脑的研究”,不应该得诺贝尔奖。

 

幸好有卡里科这样的人,虽然很孤独,虽然一直受打压,但还是锲而不舍,最终做出了重大的发现,救了无数的人。正是因为这种人的存在,让我们对科学研究还抱有希望。如果科学界都是饶毅这样的势利眼,而且还是不学无术的势利眼,就会让人们对科学研究非常的失望。

 

2023.10.03录制

 

2023.11.18整理

福岛核废水是怎么处理的

2024年1月3日星期三

中国专家、媒体、官员都说日本福岛排放的是核污水,是把当初福岛发生核泄漏污染的冷却水、地下水直接往海里排。他们都故意隐瞒了日本在排放之前已经对核污水进行过处理,把里面的污染物、放射性物质基本上都去除掉了,剩下的就只能叫做废水。所以,日本排放的不是核污水,而是经过处理的核废水。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核污水里的放射性物质能够清除吗?要怎么清除呢?

 

福岛核泄漏是在2011年发生的。2012年,日本研发出了一套系统,可以对受污染的水进行处理。2013年启用这一套系统对核污水进行处理。处理核污水有两种办法,都通过化学反应进行。一种办法是沉淀,把一些杂质、污染物沉淀下来。比如,往污水里加入碳酸盐,跟污水里的稀土元素比如锶发生反应,形成沉淀就可以把锶去除了。这套系统先经过两道沉淀程序,再进行吸附。吸附也是家里净化水的方法。有好多人家都装了水的净化器,就是用一个柱子把水里的杂质吸附下来,只不过日本的这一套处理系统用了16个柱子。

 

核污水经过两次沉淀,再经过16个柱子,把里面的放射性的污染物质一个一个地逐步去除掉。在福岛发生核泄漏的时候,测出水里总共有64种放射性核素。经过这一整套系统处理之后,有62种放射性的核素能够很有效地去除掉,只剩下10种元素还能测到,其他的已经测不到了。其实,64种放射性的核素在经过了11年之后,有30多种由于半衰期非常短,已经衰变完,检测不出来了。经过处理,就只剩下10种还能检测到。检测到不等于量很多,它们的量比限值要低得多。

 

这套系统能够有效去除64种核素中的62种,还有两种是没法去除或者没法有效去除的。一种是碳14。它能去除一部分碳14,但没法很有效地完全去除。不过在核废水里,碳14的量本来就不多,经过处理之后,碳14的强度只有限值的2﹪。所有的核废水里都会含有碳14,包括中国的核电站排放的核废水里也含有碳14,所以对于核电站排放的核废水的碳14有一个限值。日本福岛的核废水经过处理之后,剩下的碳14强度只有这个限值的2﹪,这还是稀释之前的。而在排放之前还要用大量海水对处理过的废水进行稀释,里面的碳14的强度当然更是低得多了。

 

碳14自然界里到处都有,大气里就有碳14,我们呼吸的时候都会把碳14吸进去,我们吃的东西里也会含有碳14。在考古学上有一个年代鉴定方法叫碳14鉴定法,它测的就是生物组织里的碳14的量。既然碳14是自然界里面都有的,所以没法避免。日本福岛每年排放的核废水里碳14的量,相当于自然界里已有的碳14的1/500000,比中国的核电站排放的核废水里的碳14的量还要少,少得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一种没法去除的核素是氚。氚是氢原子的同位素,氢原子是水分子的组成部分,本来是要去除水里的杂质,而氚本身就是水分子的一部分,通过沉淀、吸附的办法都没法去除掉。学过中学化学就知道,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所以没办法把水分子里的氚去除。那怎么办呢?只好在排放之前用海水把里面的氚稀释掉。所有的核电站排的核废水里也都有氚,所以对于排出的核废水,氚的强度不能高于多少也有一个限值。这个限值是6万贝克/升。氚也是自然界里有的,所有的水里都有,包括我们喝的饮用水里也有氚,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饮用水里氚的强度也有一个限值。这个限值比核电站排的核废水的限值要低一些,是1万贝克/升。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放的时候也定了一个限值,通过稀释的办法,让它的强度低于1500贝克/升才能排放。这就比饮用水的限值低得多了。而实际上,他们稀释的最后结果比他们定的目标还要低得多。现在已经开始排放了,排放之前做了检测,里面的氚的强度是205贝克/升。

 

有人还要诡辩,例如伪科普专家李永乐说,虽然经过了稀释,但总量还在那里。那么,氚在核废水里的总量是多少呢?氚在自然界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每年还会在宇宙射线、太阳光的刺激下产生新的氚。日本福岛核废水里的氚,每年排出的量相当于地球每年新产生的氚的1/5000。这也比中国核电站每年排的核废水里的氚要少得多,基本上也是可以忽略的。

 

有人说,这些数据都是日本自己提供的,不可信。数据当然是东京电气公司自己提供的,因为这个系统就是他们搞出来的,而且日常运营也是由他们负责的,所以每次检测当然是由他们来做的,但并不等于就没有监督。联合国有一个监督核电站运行的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日本主动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国际原子能机构本身有3家实验室,另外又找了4家国家实验室(包括韩国的国家实验室)对日本核废水处理结果进行验证。今年5月份,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东电的处理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跟日本的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日本的检测结果是可信的,也证明了日本的这套处理系统的确有效。接下来要排放30年的时间,实际运行是不是一直都会很可靠、很可信,就要一直对它进行监督。国际原子能机构已经说了,他们会持续地在场进行监督。虽然每天的数据都是由东京电气公司发布的,但国际原子能机构会随时对它的设备状态、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排放核废水这事,国际原子能机构相当于站在了日本这一边,中国就不干了。中国现在不承认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权威了,认为即使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可的也不具有合法性。国际原子能机构就是监督世界各国核电站的最权威的机构,不仅日本认,其他国家也认,甚至连俄国也认。俄国侵略乌克兰,把乌克兰的核电站占了,这些核电站的情况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要派人去监督,俄国也认。现在就中国不认,是不是要退出国际原子能机构呢?

 

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了日本核废水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除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本身就有的工作人员,还请了11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其中就包括1个中国的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家实际上也认可了日本排放核废水的这一套做法和处理的结果,那是不是要把中国的科学家撤回去呢?中国是不是要自己另外搞一个原子能机构才叫做权威呢?就因为国际权威机构跟你的立场观点不一样,就要把人家踢开不认了,那为什么还要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呢?中国还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理事国,干嘛不早点退出来?现在,全世界就只有两个国家还在反对日本排放核废水,另外一个国家是朝鲜。所以中国现在已经沦落到跟朝鲜一起混的可怜地步了,那么可以跟朝鲜一起,另成立一个原子能机构自己玩去。

 

2023.08.26录制

2023.10.27.整理

“室温超导”是真是假

2023年12月2日星期六

最近,韩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种物质在室温常压下也有超导现象。有网友希望我谈谈这个惊人的发现究竟是真是假。我先科普一下什么是“超导”。有很多物质,特别是金属,能够导电,也就是导体。它们为什么能够导电呢?因为它们的原子最外层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在电压的作用下,会从负极往正极跑,形成电流。但是,这个电子跑起来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规则的运动,跟原子核发生碰撞,就相当于遇到了阻力,也就是电阻。碰撞的时候,这个电子会损失部分能量,能量传给原子核,原子核就会做随机的热运动,也就会发热。

 

1911年有一个科学家发现,如果把水银泡在液氦里再通上电,电阻就会消失,电子的流动就没有任何损耗了。这种现象就叫做“超导”。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奇怪的现象呢?因为在极低的温度之下,电子跟振动的原子发生了耦合,让电子跟电子结成一对一起流动。电子运动变得非常有规则,在原子与原子之间穿行,没有任何阻碍,所以电阻也就消失了。但这种现象在极低的温度下,接近绝对零度(-273.15°C)时才会发生,所以不具有实用价值。

 

1986年,人们发现,有一类铜氧化物陶瓷在比较高的温度下也有超导现象,就把它叫做“高温超导”。这个叫法很误导人,因为其温度依然非常低,只不过比绝对零度高,就把它叫高温,实际上还在零下一两百度。最高在-139°C时还有超导,这个温度高于液氮的温度,所以只要把材料泡在液氮里,就变成了超导,这样就具有实用价值了。不过,把东西泡在液氮里,第一,成本比较高;第二,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所以人们还是希望能够发现新的物质,在更高的温度下也有超导现象。

 

后来的确发现了比较高的温度下也有超导,不过代价是压力要非常高。2014年,德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物质在-70°C时也有超导,但是要加上高达100多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今年3月份,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一个实验室宣布,他们发现了更好的超导体,在室温下就具有超导。对于这个发现,当时也有很多科学家表示难以置信,怀疑它的真实性。而且即使真的在室温下就有超导,压力也必须高达1万个大气压,还是不够完美。最完美的超导体,就是在室温和常压下也有超导。

 

果然,韩国科学家现在说他们发现了这种超导体,而且用的原料还是比较常见的,制备也很简单。拿铅磷灰石掺入铜,在几百度的温度下烧烤3天,拿出来就变成了常温常压下的超导体。如果这个发现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用这种超导体来传导电流没有任何的损耗。而且作为超导,它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具有抗磁性,会排斥磁场。所以,超导体在磁场里会悬浮起来,就可以用它来制造低成本的磁悬浮列车了。

 

但是,这么重大的发现还没有正式发表论文,他们只是写了论文作为预印本放到网上,让人们先睹为快。物理学界对这个发现的评价都持怀疑态度。有物理学家仔细地看过他们的论文,认为实验做得很粗糙,数据的处理也有问题。还有物理学家认为,这从原理上是讲不通的,因为铅磷灰石不是导体,为什么加铜烧一烧就变成了超导呢?

 

我刚才说了,作为超导体应该具有抗磁性,会发生磁悬浮。为了证明这一点,韩国的科学家在网上上传了一段视频,把这个“超导体”放在电磁铁上面,说悬浮起来了。但仔细看,其实只是半悬浮,因为它并没有完全悬空,超导体跟电磁铁还是贴着的,只不过翘起来了。如果真的是超导体,就应该完全悬空。

 

所以有物理学家认为这个研究做得很业余,他们发现的并不是超导体,而是某种具有一定抗磁性的材料。我看了那篇论文,写作也是很业余的。论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相信,我们这个新进展将会是开创人类新纪元的一个崭新的历史事件。我从来没有见过谁在论文里这么自吹自擂的。再重大的发现,评价也应该留给别人去做,不应该在论文里自我宣布这是多么、多么重大的发现。

 

这个发现如果是真的,那当然是非常重大的。但是真是假,就要看别人能不能重复出来。重复很容易,因为材料是常见的材料,制备很简单,实验也不难做。这个发现又是如此的重大,肯定有不少实验室都要赶快去重复一下,看是真是假。就像当初韩春雨的基因编辑一样,有很多实验室也去尝试,看能不能重复出来。所以,应该很快就会有别的实验室宣布他们究竟能不能重复出来。对于它是真是假,大家也不用着急,过一段时间应该很快就会知道了。

 

在超导领域我不是专家,是一个外行,所以不想做专业上的评价,我换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这事有几点让我觉得很奇怪。第一,这个所谓的超导物质,他们早在1999年就已经发现、制备出来了。超导研究最关键、最困难的一步是制备出一个新的超导物质出来,而后面证明它是超导的实验,相对就比较容易做了。既然最关键的一步早在1999年就已经做出来了,为什么过了20多年才做实验证明它是超导呢?这是不是很奇怪?

 

其次,做出这个发现的是两个人,一个姓金,一个姓李,他们注明的工作机构是“韩国量子能量研究所”。名头听上去很大,但我查出,实际上是这两人自己成立的一个研究所,并不是正规的科研机构。也就是一个所谓的野鸡机构,是没有做科研的条件的。这两个人也就是所谓的“民间科学家”,这就让人对他们的研究资质产生怀疑。所以,他们才要跟正规的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合作。

 

他们跟两个实验室合作,分别写了两篇论文,差不多同时放到了网上。第一篇论文有3个作者,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就是姓金和姓李的,第三作者是韩国一个大学教授。第二篇论文是美国大学的一个实验室,有6个作者。但6个作者都是韩国人或者韩裔,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也是姓金和姓李的。这也比较奇怪。这个发现如果是真的,肯定会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有名额限制的,只能给3个人,姓金、姓李已经占了两个名额,第三个名额给谁呢?是给第一篇论文的那个合作者,还是给第二篇论文的某个合作者呢?有什么必要让大家来抢剩下的名额呢?为什么要几乎同时抛出两篇论文呢?我觉得是想给人们造成一个印象:这个发现已经被两个实验室证实了。网上有一种说法,说韩国人的这个发现已经被美国的实验室证实了。其实,那个所谓的美国的实验室也都是韩国人。而且,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都是相同的两个人,并不是由不同的实验室独立地重复出来的。这种做法也是很奇怪的。

 

我们对于这种号称无比巨大的科研成果要耐心一点。首先,要等等看,是不是经过了同行评议。现在放到网上的只是论文的预印本,还没有经过同行评议正式发表。即使经过同行评议在正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甚至是在很权威的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也未必就是真实可信的。还要等,看能不能被别人重复出来。正式发表的论文也可能有错误,比如实验出了错,或者数据分析出了错,甚至有可能造假。

 

而在超导研究领域,经常发生错误、出现造假。我一开始谈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实验室,他们实际上在2020年就已经宣布发现了室温的超导体了,只不过要加上很高的压力,而且当时还在英国的《自然》上发表了论文。但后来发现论文有问题,撤稿了。这个实验室最近又被发现还有一篇论文数据是假的,被要求撤稿,他们现在还不愿意撤。也就是说,这个实验室的学风是有问题的,有造假前科。那么,这个实验室做出来的重大成果就很令人怀疑了。

 

同样,现在这个比它还要大的成果是由韩国人做出来的,也值得怀疑。为什么呢?因为韩国的科学家跟中国的科学家一样,在学术诚信上经常出问题。所以对于韩国冒出来的无比重大的科研成果,我们应该像对待中国突然冒出来的无比重大的科研成果一样,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多一点耐心,等着看别的实验室能不能重复出来,不要着急。

 

(整理时补充:世界各地多个实验室都未能重复出该物质有“超导”现象。)

 

2023.07.29录制

2023.09.25整理

正确认识抑郁症

2023年11月17日星期五

歌手李玟由于得了抑郁症自杀了,这事引起了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网上出现了不少介绍抑郁症的文章,内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有些人留言,希望我也科普一下抑郁症。今天我就来讲一讲这个问题,主要讲人们对抑郁症存在着的某些误解。

 

首先,大家要知道,抑郁症是非常普遍的。有一项研究发现,在任何时间都有大约1/15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大约1/6的人在人生的某一个时期会得抑郁症。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抑郁症,大约1/3的女性在某一个时期会得抑郁症。有些人在很小的时候,十几岁就已经得了抑郁症。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抑郁症是那些名人、事业有成的人更容易得的富贵病,只不过名人得了抑郁症,甚至自杀了,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已。

 

还有一些名人喜欢说自己得了抑郁症,把它作为受到政府打压的结果,标榜自己得了抑郁症,好像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全中国最著名的抑郁症患者是崔永元。很多人认为崔永元之所以会得抑郁症,是由于他遭到了政府的打压,节目做不下去,就抑郁了。不过,有精神病科的医生认为,崔永元其实得的不是抑郁症,他是被误诊了。特别是自从崔永元关于转基因问题跟我发生争论之后,不止一个精神病科医生或公开地或私下地认为,崔永元的表现不像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一般来说,抑郁症患者对于做什么事都会失去兴趣,觉得人生没有啥意义,没有什么干头,会很消沉。而不像崔永元,整天在网上骂人,表现得非常亢奋,且乐此不疲。这些精神病科的医生认为,崔永元得的是另外一种精神疾病,叫做躁郁症。它在某一些方面跟抑郁症很像,但是并不是抑郁症,所以他们认为崔永元是被误诊了。

 

其次,大家要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遗传因素大约占了40%,环境因素大约占了60%,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一个人多愁善感、情绪不佳、感到悲哀,就是得了抑郁症。抑郁症病人的确会经常感到悲哀,但感到悲哀并不等于得了抑郁症。甚至很重大的悲哀,比如亲人的死亡带来的悲伤,也并不等于就是抑郁症。亲人死亡带来的悲伤,持续的时间一般来说不会很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悲伤的程度会减弱。过几天,一般也就不再那么悲伤了,也就逐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抑郁症的症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一般认为抑郁症症状要持续两周或更长的时间,才算得了抑郁症。亲人死亡带来的悲伤,一般不会觉得旁人对自己的评价降低了,自尊心就下降了。而抑郁症的一个特征就是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低,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价值。即使在人们看来,他非常成功,事业有成,但他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尊非常低。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低,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价值,所以到了一定程度,抑郁症患者就经常会有轻生的念头,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而亲人的死亡一般不会让人想到轻生、自杀。抑郁症的自杀也跟其他的自杀不一样,比如由于失恋一时想不开,或者由于生意破产,或者由于犯罪东窗事发,走投无路,没法过下去了,不得已而自杀。抑郁症的自杀则是觉得这个世界太没意思了,自己活在世上太没有价值了。并不是一时想不开,也不是因为走投无路、无可奈何才自杀的。

 

由于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就要接受专业的治疗,并不是亲朋好友开导一番,或者出去旅游散散心就会好转。如果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就要去看精神病科医生,确诊究竟是不是真的得了抑郁症。如果得了,就要接受专业的治疗。抑郁症分不同的程度,有的轻,有的重。轻度的抑郁症,一般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但中度和重度的抑郁症,除了心理治疗,还要再加上药物治疗,也就是服用抗抑郁的药物。现在对抑郁症的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知道抑郁症的病因是大脑里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浓度比较低。有一类药物通过抑制突触重新摄取5-羟色胺,让5-羟色胺的浓度在大脑里保持在正常水平,这样就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治疗效果。绝大部分、百分之八九十的抑郁症患者经过专业治疗之后都会有好转。实际上,在所有的精神疾病当中,抑郁症是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所以,大家不要把抑郁症想象得那么可怕,更不要讳疾忌医。

 

2023.07.15录制

2023.09.09整理

有没有可能全面消灭蚊子?

2023年10月7日星期六

有一个全国人大代表提案说要全面消灭蚊子,国家卫健委给了答复,只说了采取过哪些措施控制蚊子,以后还要采取什么措施,都是做官样文章,并没有涉及到全面消灭蚊子的问题。有一个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用现在的技术是做不到全面消灭蚊子的,只能对蚊子的数量进行控制。北大教授兼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说,提建议的人和回答建议的专家都不懂遗传学,懂遗传学就知道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可以全面消灭蚊子的。饶毅还说,他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有一道考题涉及到用遗传学的方法全面消灭蚊子,只不过这个技术近年才实现,所以他又狠狠地嘲笑了一下中国这些专家都不懂遗传学。饶毅一直标榜自己是华人当中最懂遗传学的,当然这是他狂妄自大,我以前已经批过了。他往往暴露出真正不学无术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

 

饶毅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读的研究生,那时的确已经有用基因工程方法灭蚊的概念。这个想法很简单,基本思路是制造一种转基因蚊子,把雄蚊的某一个基因改成有缺陷的基因,这个蚊子就会让其后代携带上这个缺陷基因,导致其后代致命或者严重致病。比如让雌蚊变得不育,或者让雌蚊的口器发生变形,没法吸血,也就没法产卵了,因为吸血是雌蚊产卵所必须的。把这种转基因的雄蚊释放出去,跟自然界的雌蚊交配,让它们的后代都带上有缺陷的基因,这样一来,蚊子不是就会被消灭掉了吗?

 

这个想法很简单,但如果要真正实现,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蚊子和人一样都属于二倍体,即携带的某种基因都有两份,一份来自父亲,一份来自母亲。携带着有缺陷的、致病的基因的转基因雄蚊,跟雌蚊交配以后生下的下一代蚊子,叫子一代。子一代的一种基因中有缺陷的那一份来自转基因雄蚊,跟它对应的来自雌蚊的另一份是正常的基因。子一代再往下传,就只有50%的可能把那个致命的基因传下去,那么这种致命的基因在蚊子中就很难传开去,更不要说让所有的蚊子都带上致命的基因,从而让蚊子群体灭绝了。

 

2003年有人提出一个设想:如果让转基因雄蚊能够对来自雌蚊的基因进行改造,把它也变成致命的基因,相当于把转基因雄蚊的致命基因复制、粘贴到雌蚊那里,那么它们的子一代携带的这种基因,两份全都是致命的。再往下传,把致命的基因传下去的概率就是100%了。子一代的下一代再去跟正常的蚊子交配,产生的子二代也同样能把正常蚊子的基因改了。就这样百分之百地把致命的基因往下传,所有的蚊子就很快都会带上这个致命的基因。这个想法叫做基因驱动,是2003年才提出来的,而饶毅九十年代初读研究生时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概念的。他说那时已经有这样的概念,是因为不懂遗传学而产生的误解。

 

2003年开始有了基因驱动的概念,但那时还没有技术来实现。一直到大约10年前有了基因编辑技术,才实现了让雄蚊在基因里携带基因编辑机制,对来自雌蚊的基因进行编辑,把雌蚊也变成携带致命的基因。现在已经在实验室里用这种基因驱动技术养蚊子,大概经过十代就可以让所有的蚊子都带上致命的基因,蚊子的群体就灭绝了。实验室已经实现了,下一步应该到野外去做实验,把这种转基因的雄蚊释放出去。但是,到野外做实验可能会带来生态的问题,必须非常慎重。现在预计要过十几年才有可能把各个问题都搞得很透彻,再把这种转基因的雄蚊释放到野外。

 

如果再过十几年,真的开始野外释放了,是不是就能很快让蚊子灭绝了呢?也不是。蚊子的繁殖力非常强,很容易出现基因突变,如果要消灭它,会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它很容易产生抗性。DDT刚发明的时候,人们发现它消灭蚊子的效率非常高,就以为灭绝蚊子指日可待,发明DDT的人还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蚊子对DDT产生了抗性,DDT变成了一个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的杀虫剂,导致很多国家把它禁了。现在试图用基因驱动技术消灭蚊子,同样面临着抗性的问题。在实验室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因为实验室里养的蚊子再多,跟自然界比还是极少的,所以不容易产生抗性。实验室养的蚊子可以通过基因驱动技术全部灭绝,但是到野外就不一样了,野外有无数的蚊子,总会产生某种基因突变,让基因驱动失效。如此一来,带有基因突变的蚊子就有非常大的生存优势,能够不断地传播后代,它的后代就会越来越多,导致这个基因驱动越来越无效。所以基因驱动没法把蚊子灭绝,只能做到控制蚊子的数量。

 

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这种基因驱动技术不是用来消灭蚊子,而是让蚊子对病原体产生抗性。灭蚊主要不是怕蚊子吸我们的血,吸血对人体其实没什么危害,蚊子对人最大的危害是会传播传染病,尤其是疟疾。疟疾是杀人无数的传染病,能通过蚊子传播是因为蚊子会被疟原虫感染,通过叮咬把疟原虫传到人身上。我们可以通过基因驱动技术让蚊子对疟原虫产生抗性,它不携带疟原虫就不会传播疟疾了。

 

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利用基因驱动技术控制蚊子数量或抑制蚊子传播传染病,没有谁疯狂到想用基因驱动技术全面消灭蚊子。饶毅却认为有可能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全面消灭蚊子,以为他很懂遗传学,恰恰暴露出了他既不懂遗传学,也不懂进化生物学。

 

2022.9.15.录制

2023.8.31.整理

从我被误当成反疫苗说说怎么识别虚假信息

2023年10月1日星期日

7月8日,YouTube通知我,说我一年多以前发的一条视频违规,被他们下架了。而且给我一个警告。如果再次违规,就要封号一周;第三次违规,就要封号两周;第四次违规,就要永久封号。听上去很可怕,是哪一条视频呢?这条视频的标题叫做《香港的数据是骗人的,不能证明科兴疫苗有效》。YouTube认为这条视频传播了虚假的医学信息,违背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当地权威部门的专家关于接种新冠疫苗的共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我是在反疫苗。

 

这当然非常冤枉。我一直在呼吁大家接种新冠疫苗,我自己也接种了4针新冠疫苗。而且每一次接种之后,我都做一期节目,跟大家讲讲接种之后的感受。我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够战胜新冠疫情,最大的功劳就是新冠疫苗。而且,对于中国的媒体、小粉红、五毛抹黑美国的新冠疫苗,我做过好几期节目进行反击。我认为,反对新冠疫苗接种就是在反科学、反人类。我对于反疫苗的人是深恶痛绝的,怎么被当成是反疫苗的了?

 

我只不过是在质疑中国的新冠疫苗,因为中国新冠疫苗的批准非常草率,很多数据没有公开,而公开出来的一些数据明显有假,是不可信的。除了那一期节目,我还做过很多期视频,都在质疑中国新冠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这是在揭露造假、腐败,并不是在反疫苗。如果我那一期视频有问题,那么我其他关于中国疫苗的视频也都有问题了,为什么只有这期视频被下架了呢?

 

奇怪的是,那期视频是一年多以前、2022年3月份做的,正是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如果我真的传播了虚假信息,当时就应该及时处理。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新冠疫情也过去了,要不要接种新冠疫苗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为什么这时才来处理,对我秋后算账?这是不是很不正常?我怀疑是中国网军在诬告。中国网军这几天又变得非常活跃,不仅到我的推特下面炸版、刷屏,对我进行攻击、抹黑,还替那个“李老师”造势,而且也跑到YouTube来炸版、攻击、抹黑。所以很可能对我的一些视频进行举报、诬告,也许某个审核人员没有看得那么仔细,轻信了,就做了处理。

 

我本来觉得这事也就算了,后来一想,还是应该申诉一下。所以,我做了申诉,说明了理由,YouTube很快就接受了,把那条视频恢复了。YouTube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包括纠正错误也非常迅速,这一点很值得赞赏。这事本来也就了了,但我由此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识别虚假信息。

 

我们应该怎样识别虚假信息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根据权威部门的说法。YouTube显然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根据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当地权威部门专家的共识。但如果这么简单,那么我那条视频和其他质疑中国新冠疫苗的视频,就可以被当成传播虚假信息了,因为我不接受中国“权威部门”那些专家的共识,还要揭露、批评他们。何况中国的“权威部门”还批准了治疗新冠的中药上市,难道也不能质疑、不能批评了?质疑、批评就成了传播虚假信息了?显然是不能这么认为的。都号称是权威部门,有真的权威,有假的权威;都号称是专家,有真的专家,有假的专家,更有骗人的专家。并不是所有权威部门和专家都是可信的,我们应该相信的是真正的权威部门。

 

在疫苗、药品领域,最权威的部门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FDA在决定要不要批准疫苗、药品上市的时候,是最不受外界干扰,最不受政治影响的。而且,它的批准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作为根据的实验结果和数据都放在网上。相比而言,美国疾控中心就相对会受到政治的影响,因为它是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的,而公共卫生政策就不完全是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的问题,所以就会受到比如美国总统的影响。在川普当总统的时候,美国疾控中心的一些政策就受到了干扰。世界卫生组织也是一个政治组织,因为它要顾及各国的情况,所以对于各国政府,特别是大国的政府,比如中国政府,他们是得罪不起的,也会受到政治的影响。虽然美国疾控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也算是真正的权威部门,但他们的权威性跟FDA比起来,就不如了,FDA是真正的一块金字招牌。至于其他国家的药监部门、疾控中心,权威性相对来说就差了。特别是中国、俄国、伊朗、朝鲜、古巴这些专制极权国家的所谓权威部门,就更不可信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权威,因为只要大领导一发话,他们就必须服从,比如批准某个疫苗、某个药品上市,哪怕是假的疫苗、假的药品。

 

FDA也并不是百分之百可靠的,偶尔也会出错。FDA有一个专家组,由各个大学、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组成。要不要批准某个疫苗或药品上市,要先由这个专家组评估、投票做决定。FDA要不要批准,一般来说,会根据这个专家组的投票结果而定。但是有时候,在很罕见的情况下,也会不根据专家组的投票结果做出决定。去年,专家组投票认为,不应该批准一个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上市,但FDA还是批准了它上市。这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我认为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所以,FDA里真正权威的是专家组的决定,如果FDA的决定跟专家组冲突,就很值得怀疑。即使是FDA专家组的决定,也并不是百分之百可靠,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有时候会有最新的研究结果证明,他们当初做的决定是错的。所以,有时候某个药品被发现了安全性有问题,就要下架。

 

我们还应该留心最新的科学进展。科学的进展并不是听网上随便某个人或者某个网站说的,而是要根据发表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特别是那些比较权威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这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得到的,需要有必备的专业知识,才能够解读这些论文,做出判断。所以,我们还应该听那些有信用的、比较可靠的专家对最新科研结果的解读。

 

最近,美国就有一个案子跟怎样处理网上虚假信息有关。这个案子的原告是一些共和党的检察官,还有几个美国名牌大学的流行病学教授。他们在新冠疫情期间曾经签署过《巴林顿宣言》,对当时的防疫政策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导致他们在网上的账号被封了。他们认为是美国政府部门去联系这些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导致他们被封号,就去起诉。法官做出初步判决,禁止美国联邦政府就网上的虚假信息问题去联系社交媒体公司,除非涉及到犯罪、国家安全。虽然是共和党的检察官起诉的,做出初步判决的也是川普任命的法官,但我认为,初步的判决是有道理的。政府不应该插手管理网上的虚假信息,除非涉及到犯罪和国家安全的问题。虽然美国没有网信办,政府部门管不了网站,网站完全可以无视政府部门的要求,但政府部门找上门来,网站还是会给面子的,会感受到压力。所以,这涉嫌违反言论自由的原则,是不应该的。对于网上虚假信息的管理,应该靠网站的自律,政府不应该插手。

 

网站对于网上的虚假信息要怎么处理,也应该非常慎重。如果是那些卖假药、保健品的,我完全支持对他们进行处理,把他们的号封了,因为那是骗人、害人的,而且是谋利的。那些特别荒谬的信息,只要有一点点脑子就知道是假的,比如新冠疫苗里含有比尔·盖茨搞的芯片要控制人们的思想,这种信息很容易做出判别。但并不是所有医学信息的真假都那么容易辨别,特别是涉及到新冠这种新兴的传染病,人们一开始对它的了解还很少,这个时候要做出信息的真假判别就很难,很难区分这究竟是传播虚假医学信息,还是学术争论。

 

例如我刚才提到的那几个名牌大学的流行病学教授,他们当初对于防疫政策的一些反对意见,现在回头来看是有道理的,至少也算得上是一家之言。他们反对封城、反对把学校都关了停课、反对全民戴口罩,现在有一些证据证明他们的反对意见至少是可以成立的。他们后来有一些意见,像反对让小孩接种新冠疫苗,我认为是走偏了。特别是后来他们因为被主流媒体封杀,跑到极右媒体,甚至跑到法轮功办的媒体上面去发言,这就让人觉得是跟传播虚假信息、搞阴谋论的媒体同流合污了,是不对的。

 

但是不管怎样,人家是这个领域的真正的专家,他们的意见不管对错都属于学术争论。作为一个网站,凭什么认为自己比名牌大学的流行病学教授更懂行、更专业呢?在这种问题上是很难区分虚假信息和学术争论的,最好是不要去管,否则很容易管错了。

 

2023.07.09录制

2023.08.22整理

从海天酱油双标门谈食品添加剂

2023年9月28日星期四

海天酱油闹出了“双标门”风波。有网友对比了在中国买的海天酱油和在日本买的海天酱油,发现它们标注的成分不一样,中国的海天酱油标注含有不少添加剂,而日本的海天酱油没有标注含有添加剂。这引起了很大的风波。很多人指责海天酱油在中国和日本用的标准不同,这不是在欺负中国人吗?海天酱油公司回应说,他们在中国卖的酱油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但这个回应没法让人信服,因为人们批评海天酱油并不是说它违反了国家法规,那是归工商部门处理的;而是它在中国用的是比较低的标准,为什么要在中国和日本采用不同的标准呢?这反映出人们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总觉得中国的食品标准比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更低,更何况酱油的国家标准是由海天酱油参与制定的,又涉及到利益冲突的问题。

 

我看了一下晒出来的中国海天酱油成分表,里面有三类添加剂。一类是增味剂,包括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以及核苷酸,这些是为了让酱油吃起来更鲜美。一类是甜味剂,吃起来让酱油更甜。引起争议的是防腐剂苯甲酸钠。增味剂、甜味剂大家都能够接受,因为很多食品里都有,大家早就吃惯了。而防腐剂听上去好像很恐怖,我觉得是名称没取好,让人联想到泡尸体的福尔马林,让人害怕。很多食品商打广告说,我们的食品绝对不含防腐剂,甚至有号称不含防腐剂的、零添加的酱油,利用的就是人们这种恐惧心理。

 

我们小时候吃的都是纯天然的、零添加的,绝对没有防腐剂和任何添加剂的酱油。不是现在这种包装得很好看的、从厂里出来的酱油,是要自己拿着瓶子到店里去“打”的(网络语言“打酱油”就是这么来的)。店里有着很大缸的传统酿造的酱油,上面往往飘着白毛。打的时候售货员要先把白毛撇开,再把酱油舀出来倒进瓶子里,让你拿回家去。瓶子里的酱油用的时间长了,里边也会长毛。这个毛是啥东西呢?就是霉菌。很多种霉菌都有毒素,有的甚至还会产生致癌物。所以,如果这种零添加的、不含有防腐剂的酱油发了霉,反而可能对身体有害。防腐剂的作用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不让微生物包括霉菌、细菌生长,就能防止食品腐败。从这个角度来说,使用防腐剂对健康是有利的,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食品使用防腐剂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连毒性很强的防腐剂也用,否则食品还没变质就已经对人体造成伤害了。所以,我们要看使用的防腐剂是不是安全。

 

目前用的防腐剂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亚硝酸钠,主要用于肉类加工品,例如火腿。它的毒性比较强,而且会跟蛋白质里的氨基酸起反应,产生亚硝酸胺,亚硝酸胺是一种致癌物。毒性比较大,又能产生致癌物,为什么还允许在肉制品使用呢?因为肉制品如果被肉毒杆菌污染,就会产生极强的毒素,只要一点点的量就能够致命,而亚硝酸钠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在肉制品里允许使用亚硝酸钠作为防腐剂,是权衡利弊的结果。不过,因为它毒性相对较强,又能够产生致癌物,所以像火腿这类肉制品还是少吃为好。特别是颜色看上去很红、很好看的更要尽量避免,这往往是加了很多亚硝酸钠。

 

还有一类防腐剂是苯甲酸或者它的钠盐,苯甲酸钠就是海天酱油使用的防腐剂。它的毒性要比亚硝酸钠低得多,但还是有一定毒性。只不过苯甲酸钠在酱油里的用量实在是太少了,而且我们吃酱油的量本来也很少,所以虽然有一定的毒性,但可以忽略不计。有人针对海天酱油的事件评论说,苯甲酸钠因为毒性很强,在国外早就被禁用了。这是不对的。我看了一下我们家用的减盐酱油,是美国生产的万字牌酱油,里边就注明使用了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并没有禁止使用。在其他一些食品里,苯甲酸钠也都还在被当作防腐剂使用。另外,大家要注意,饮料里如果含有维生素C,又用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就会发生反应,生成苯。苯是毒性比较强的物质,所以果汁类食品是不能用苯甲酸钠作防腐剂的。

 

第三种防腐剂叫做山梨酸或其钾盐山梨酸钾。这可以说是一种天然防腐剂,是从一种浆果里提取出来的一种脂肪酸,吃下去后在人体里代谢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都是没有毒的。山梨酸钾毒性极低,目前也没有发现吃了山梨酸钾会产生什么不良反应,所以是三种防腐剂里最安全的一种。山梨酸钾取代不了亚硝酸钠,但完全可以取代苯甲酸钠,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比苯甲酸钠要贵一些,所以还是有很多食品企业不愿意用山梨酸钾,而宁愿用毒性强一点的苯甲酸钠。

 

这次也不是食品添加剂第一次引起风波。这十几、二十年来,中国的食品添加剂频繁地引起争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场风波。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呢?

 

首先,要把合法的添加剂跟非法的添加剂区分开来。食品添加剂在中国的名声是被那些非法添加剂给搞坏的,什么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等,这些都没有经过权威部门批准过,所以都是非法的。合法的添加剂是已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DA批准认可的,相对比较安全。但也只是相对而已。即使是合法的添加剂,也有一些没有经过很充分的安全性研究。还有的是研究滞后,已经被批准,后来的研究发现有问题,而添加剂的名单并没有及时更新。

 

接下来的问题是,食品添加剂有没有必要使用?有一些食品添加剂是没有必要使用的,比如增白剂或者色素,都只是为了让食品颜色很白或很鲜艳,显得好看吸引人来购买,但它们对于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有坏处,所以对这类食品是应该尽量避免的。还有的食品添加剂属于可用可不用,比如增味剂、甜味剂,只是为了让人们觉得好吃,但对于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什么好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坏处,所以属于可用可不用。

 

还有一类添加剂是有必要使用的,像我刚才说的防腐剂,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食品就很有必要使用,包括酱油也有使用防腐剂的必要。现在市场上有一些酱油用不含防腐剂作为广告,这种不含防腐剂的酱油往往含盐量比较高,用盐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才能起到防腐的作用。如果含盐量不够高,就不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就需要用到防腐剂。但是,盐吃多了对身体健康是不好的,所以这种号称不含防腐剂的酱油未必是健康的酱油,而健康的减盐酱油都是要加防腐剂的。还有,维生素、矿物质也往往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某些食品当中,这些能够增加食品营养的添加剂也是很有必要使用的。

 

同类防腐剂有比较安全的,有比较不安全的,我们要尽量使用那些比较安全的。 比如同样是色素,天然的色素一般来说比较安全,合成的色素就不好说了。再比如防腐剂,我刚才说过,山梨酸钾是最安全的一种防腐剂,苯钾酸钠毒性就相对强一点,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安全的防腐剂。

 

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在吃加工食品之前要看成分表。还要增加有关添加剂的知识。否则,成分表里把添加剂标得再清楚,你不看或者看不懂,那也是没用的。

 

2022.10.09.录制

 

2023.08.17.整理

人工智能能有多可怕?

2023年9月4日星期一

一批研发人工智能的科学家、工程师、业界领袖联合发表声明,警告人们:人工智能有造成灭绝人类的风险。这个声明是放在网上征集签名的,签名的人数会越来越多,现在已有300多人签名。其中包括研发出ChatGPT的OpenAI公司老总、谷歌研发人工智能的DeepMind公司老总,以及两个因研究人工智能获得图灵奖(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的科学家。这个声明很简单,只有一句话:减轻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灭绝风险要成为全球优先做的事情,就像对待其他社会级别的风险,例如瘟疫大流行和核武器一样。为什么只有一句话呢?据组织签名的人说,因为这更容易有共识。

 

人工智能有可能灭绝人类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很早以前就有了。几年前,谷歌研发的AlphaGo打败了李世石,当时就有人说,人工智能再这么搞下去,会变得智力非常高超,会因此把人类消灭了。我当时就说这是危言耸听,是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看多了。

 

有人可能会说,你不是搞人工智能的专家,在这方面有什么发言权?难道你比那三百多个研发人工智能的专家、权威对这个问题更懂吗?

 

人工智能会不会毁灭人类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不需要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也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见解。今年三月份,也有一千多人联合发表了一篇声明警告人们,人工智能很危险,呼吁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暂时停止研发6个月。这一千多人并不都是搞人工智能的,实际上绝大部分不是搞人工智能的,他们也签名了。例如马斯克本身并不搞人工智能,未必懂人工智能,但也签名了。可见对这个问题,不是该领域的专家、权威也有发言权。

 

而且,关于人工智能会不会灭绝人类,在人工智能领域并没有形成共识。虽然签名的人数有三百多,听上去好像很多,但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研发的人非常多,专家、权威也非常多,这三百多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那些研发人工智能的公司并没有都签名,例如脸书下面研发人工智能的公司就没有签名。因研究人工智能获得图灵奖的科学家也并没有都签名。所以这并不是人工智能业界的共识。

 

这些研发人工智能的人出来警告人们,人工智能有灭绝人类的风险,让人觉得很蹊跷,动机很可疑。他们本身就在研发人工智能,而且是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为什么却要人们警惕人工智能的危险,甚至是灭绝人类这么吓人的危险?他们为什么还要明知故犯去研究一个有可能灭绝人类的、如此恐怖的技术呢?这一方面是要显得自己很自律,站在道德高位;另一方面是希望政府把这个领域管起来。政府的管理对这些领先的公司、人物影响不会太大,对那些黑马影响更大,而这些领先公司、人物就可以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社交媒体领域最大的公司脸书一直在呼吁美国政府把社交媒体管起来,也是同样的理由,一方面显得自己很高尚,另一方面,这个领域真的被管起来,会对别的社交媒体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对已经领先、有着优势地位的公司影响不会很大。

 

所以,这么呼吁的人其实是言不由衷的,是别有用心的。如果他们真的认为人工智能这么可怕,那么在政府管理之前,他们就应该首先自律,暂停人工智能的研究,就像三月份那1000多个人发的声明里说的,暂停研究人工智能6个月。但三月份发声明的1000多人中也有一部分是研发人工智能的,或者本身不研发但投资人工智能的。比如马斯克,本身不懂人工智能、不研发人工智能,但他投资了至少两家人工智能公司。但是他虽然参与签名呼吁暂停研究6个月,自己投资的公司却没有暂停。这些研发、投资人工智能的,继续在研发、投资人工智能,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反而竞争更加激烈。发这样的声明是不是显得很虚伪?

 

人工智能是一项技术,跟其他技术一样,如果被滥用,当然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造成一定的风险。目前面临着的最大问题是人工智能被用于制造、散布虚假信息。ChatGPT现在非常火,很多人都在使用,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ChatGPT提供的信息并不都是准确的,经常会胡编乱造、以假乱真。最近在美国就有一个例子。一个律师使用ChatGPT写答辩词,交给法庭后被法官发现他引用的6个案例都是假的,是ChatGPT胡编出来的。而且,现在用人工智能来制造假照片、假视频已经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人们识别起来非常麻烦。这个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是应该重视的。

 

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一些行业过时,会有相当多的人要失业、转行。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很多技术的发明、发展都会带来同样的问题,都会导致一些行业消失,很多人失业、转行,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例外。还有,人工智能以后有可能被用于帮助研发武器,比如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导致这些武器杀伤力非常强。这是不是说明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呢?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只是一个工具而已。研发生物武器、化学武器还要用到别的技术,那么是不是说明这些技术也会导致人类灭绝呢?其实,研发这种能导致人类灭绝的大规模杀伤武器,都是邪恶政权干的,再怎样立法、管理,对他们来说都是不起作用的。而且,早就有灭绝人类的技术了,核武器技术已经有了,没有必要等到人工智能达到多高的程度才会导致人类灭绝。

 

对于人工智能有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当然要正视,并不是说不存在。我们反对的是危言耸听,把它说得特别严重。这让我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基因工程刚刚发明,也有一些生物学家把基因工程想象得特别可怕,要求业界自律,呼吁政府管理,结果还真把一些官员吓住了。欧洲对基因工程研究管得非常严,美国则管得很松。结果导致在生物技术领域,美国大大领先欧洲。现在回头来看,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毁灭人类了吗?现在还有哪一个生物学家认为基因工程搞不好就会毁灭人类呢?几十年前的那种担忧,是不是很可笑呢?

 

2023.05.31录制

 

2023.07.26整理

不必对日本福岛排放核废水大惊小怪

2023年8月25日星期五

这段时间中国媒体、网络都在骂日本,因为日本宣布要把福岛核事故产生的废水处理了以后排放到海里。其实这件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说的。他说,日本这种排放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因为世界各国的核电站都在往大海排放核废水,并不是只有日本一家这么做。所以他认为,这事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不是一件丑闻。

 

《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是迫于美国方面的压力,试图和稀泥。但是如果看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说话的原文,说得非常地清楚,就是支持日本的这种做法,而且要跟日本配合,怎么能够说是和稀泥呢?也没有见到什么美国方面的压力。胡锡进不要光是空口这么一说,可以去做一个调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个副总干事就是中国的官员,胡锡进完全可以去采访他,问他有没有受到美国方面的压力。

 

对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这种说法,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赵立坚很不以为然。他显得比国际原子能机构还要权威,驳斥说,福岛那些废水是由核事故产生的,跟核电站正常运行产生的核废水不是一回事,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核事故产生的废水和核电站正常运行产生的废水当然不是一回事。但是,福岛核事故产生的那些废水并不是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到海里,而是要经过处理的。核电站正常运转产生的废水也是要经过处理才排到海里。既然都经过了处理,我们应该比较的,是处理以后里边含有什么样的成分,放射量有多高。这跟这些废水是怎么来的,是核事故产生的还是正常运转产生的,就没有关系了,因为我们要看的是经过处理以后的结果。

 

针对福岛核事故产生的废水,采用了一种最新的处理技术,可以把里面的各种放射性元素都去除掉。但是氚是没法去除的。氚是氢原子的同位素,是水分子的一部分,用什么办法也没办法把它去除。福岛核废水里的放射性物质主要就是氚。按日本的计划每年要释放的核废水的放射量为2.2×10^13 Bq(贝克,放射量的单位)。

 

中国的核电站也在产生核废水,里面除了其他的放射性物质(例如碳14),也有氚,量不少。在网上可以看到中国国家核安全局给大亚湾六机组的一个批示,限制他们每年能够排放的液态氚的限值是2.25×10^14 Bq。那就是日本准备要排放的核废水的放射量的10倍。有人也许会说,这只是一个限值,实际的排放量不一定那么高。是的,一般来说,实际的排放量大概是限值的1/10。中国各个主要核电站每年要排出多少的液态氚,可以从论文查到。例如,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一个机组每年排的液态氚的量大概在10^13 Bq,跟日本要排放的核废水的放射量是一个数量级。这只是一个核电站的机组的排放量,中国核电站的机组有40多个,加起来比日本福岛排放的量要多得多了。

 

除了考虑排出去的废水的总放射量,还要看氚的浓度有多高。按日本的说法,做了处理以后最后要排放的废水里氚的浓度是1500 Bq/升。这个量是非常低的。我们喝的饮用水也很难把氚都去除掉,所以世界各国、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里氚的量有一个限值。世界卫生组织的限值是每升饮用水里氚的含量不能超过10000Bq。也就是说,日本准备要排放的核废水里的氚的含量是其1/7,比饮用水的标准还要低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官员,例如说财务大臣说:我们要排放的废水里氚的浓度是非常低的,喝了也没有问题。

 

胡锡进说:你说喝了没问题那你就喝呀,你喝一个月呀,你们所有的内阁成员都喝一个月。这就是胡搅蛮缠了,而且胡搅蛮缠得非常弱智。人家说的“喝了没问题”仅仅指的是氚的浓度而已,不等于说废水里其他的一切成分都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虽然也有日本的官员表演过把核废水喝下去,但是这其实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这就像洗碗水,达到排放标准,可以把它排到下水道或者用它浇花,都没问题,但这不等于说就可以把它当饮用水喝下去。除了老中医认为三家洗碗水能够治病,会去喝以外,谁会去喝洗碗水?不会有人喝,不等于洗碗水就是有毒、有害的。

 

所以,胡锡进故意混淆了排放标准跟饮用标准的区别。排放不会对环境、人体健康有危害,不等于说就要喝它。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各个工厂都在往海里排放废水,不止是核废水,化学工厂的废水也都在排放。这些废水排放之前也都应该做过了处理,达到了一定排放标准,对环境没啥危害了才能排放出去。那么,这些工厂的人认为排放的水无害,胡锡进就能够逼着他们把废水喝下去吗?他干嘛不跑去大亚湾核电站逼着他们把排放的核废水喝下去呢?我相信,他们的核废水里氚的浓度也是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的。

 

中国网上还散布说,美国政府虽然宣布支持日本的做法,但是FDA又在三月份赶快宣布了进口禁令,禁止从日本进口食品。这完全是谣言。最早散布这个谣言的是原来北外的副教授乔木,几年前号称自己在中国受到了迫害,全家逃到美国。他到美国以后发现,在中国骂美国很有市场,所以就制造各种各样的关于美国的谣言,贴到中国自媒体。其中就包括这一条。共青团中央的公众号和一个叫陶黎纳的搞伪科学的人都转了这个谣言,传播得非常广。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谣言呢?他们引用的FDA进口警示并不是FDA自己搞出来的,也不是现在才有的。在2011年3月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日本政府为了慎重起见,禁止出口那个区域的各种各样的食品。FDA转的就是日本政府禁止出口的这个单子。后来通过对食品进行检测,逐渐解除了对某些食品的出口禁令。FDA相应的进口警示也根据日本方面的公布做出更新。最近的一次更新是在今年的三月份,日本取消了对某一种鱼的出口禁令,FDA就把进口的警示也跟着更新了一下,如此而已。

 

FDA专门为日本要排放核废水这件事发了一个声明。因为日本要排放的核废水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氚,FDA认为,氚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风险非常低,排放以后经过稀释风险就更低了。所以FDA认为,这件事对日本的食品以及美国本土的食品的安全性不会有影响,建议大家不要因为这件事就吓得不敢再吃日本的进口食品,或者是美国的某一种食品,比如说海产品。FDA的这个声明说得非常清楚,不要因为这件事就不敢吃日本的食品,当然更不会因此禁止日本食品的进口。

 

很多人因为对于辐射、放射性同位素究竟是什么东西一点都不了解,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知识,所以非常害怕。又有一些所谓搞科普的人为了吸引眼球,或者为了配合国内的反日、反美宣传,故意做伪科普,把这件事说得非常恐怖。“丁香园”的自媒体最近发了一篇文章,号称就日本要排放核废水的这件事做“科普”,介绍核废水里面有什么放射性物质,吃了以后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纯粹就是吓人的。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有害没害取决于它的剂量的高低,并不是摄入了放射性的同位素就一定会对健康产生影响,量如果很低是不会有影响的。并不是只有核电站、核武器才会产生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无处不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攻击,没法避免。就拿氚来说吧。宇宙射线撞击大气层里的各种各样的原子、分子,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氚。每年因此产生的氚的量是10^17 Bq,是日本准备要排放的核废水里氚的含量的10000倍。大气层里的氚大部分由于下雨落到地面上,流到了江、河、海里,进入地下水,最后有相当一部分被我们喝下去了。

 

还有,我们说一种放射性物质有没有害要看它的性质。有的放射性物质因为放射出的粒子的能量极高,所以对人体的危害就比较大;还有的能量很低,对人体基本上没有危害。氚就属于这种对人体基本上没有啥危害的放射性物质,因为它产生的β粒子的能量是非常低的,很难穿破细胞,要在浓度极高极高时才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实际上,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有一例因为吃了含氚的食物生病的。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因为摄入氚对身体产生的危害,都是动物实验的结果,用了极高浓度的氚喂动物。这个浓度高到了每升上千万的Bq,是日本准备要排放的核废水里头的氚的浓度的10000倍。用这么高浓度的氚直接喂老鼠,才会让老鼠生病。这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氚对身体产生危害的唯一例子。这就是为什么FDA说,氚对健康的风险是非常低的,不用担心。

 

如果日本排放核废水真的对环境或者对健康有危害的话,不会只是个别的国家担心,世界各国也会担心。首先应该担心的当然是日本,但是日本除了渔民害怕鱼会卖不出去要反对以外,并没有很多人担心这件事。其次应该担心的是美国。福岛在日本的东边,跟美国也就隔着一个太平洋。根据洋流的走向,从福岛释放的那些核废水随着洋流首先会跑到美国的太平洋海岸,美国最发达的地区在那里。如果真的有危害,美国肯定是要担心的。但美国也不担心。最后这些氚是要跑遍全世界的,所以世界各国也应该担心。但没有,炒作这件事的只有台湾、韩国、中国大陆。其他的国家要么默不作声,要么表示支持。 

 

韩国、台湾反对,原因其实很简单,近年来韩国、台湾的民间都有很强大的反核势力。他们的政府是民选的,要听民意,所以也就跟着反对。中国大陆的官方由外交部出来反对,目的则是为了跟日本叫板。现在中国的外交政策是跟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这些极权国家抱团,反对那些民主自由的国家,反对美国、欧盟、澳大利亚、英国,当然还有日本。觉得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批一批、骂一骂日本,或者跟它讨价还价。为此不惜去跟国际上的反核势力联合起来。比如说外交部的发言人赵立坚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居然引用了绿色和平组织的“核专家”的话作为权威的依据,因为绿色和平组织也在反这事。

 

但是,绿色和平组织是一个反科学的组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反人类的组织。它反对转基因,曾经在中国造谣说,吃了转基因的食品会让人“三代不育”,不只是一代,是连续三代都不育。第一代不育,已经生不下二代、三代了,为什么还有二代、三代也不育?但是他们就敢造这么弱智的谣言。我以前写过文章批绿色和平组织,主要针对的就是他们反转基因。他们除了反对转基因,也反核,反对所有的核电站。他们的“核专家”就跟他们的“食品专家”一样,都是抱着政治目的、不学无术。

 

中国政府以前也批过绿色和平组织。几年前央视做过一个专题,说绿色和平组织“既不和平、也不绿色”。因为绿色和平组织也经常批中国的各种问题,例如食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所以曾经被中国政府当成是反华势力的代表来批。现在为了要跟日本叫板,居然也去抱这个反科学组织的大腿,要跟他们联合。但是,人家是反核的,而中国一贯支持发展核电。中国现在有40多个核电机组在运转,这些核电也是要向海,以及江、河、湖排放核废水的。等以后绿色和平组织突然掉转枪口对准中国的这些核电站,要来揭露中国排放核废水的问题,难道那个时候马上就改口,说排放核废水没问题、氚吃了没事吗?

 

这帮战狼外交官为了跟日本叫板,把自己跟反核势力绑在一块儿,把绿色和平的“核专家”真当成了权威,觉得他们比国际原子能机构这个监督核电站运营的国际组织还牛,如果以后他们也来反中国的核电站,怎么办?所以,这些战狼外交官是非常愚蠢的,只顾目前,不顾将来。

 

2021.4.15.录制

2023.6.25.整理

代糖并不比糖更健康

2023年8月18日星期五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个最新健康指南,建议不要试图通过吃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减肥或者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风险。现有的证据表明,长期摄入非糖甜味剂不仅不能减轻体重,反而会增加体重,增加肥胖症的风险;不仅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风险,反而会增加这些疾病的风险,甚至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摄入糖精会增加膀胱癌的风险。

 

应该怎么看待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呢?首先,目前关于非糖甜味剂跟健康关系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这一类研究基本属于动物实验、小型的人体临床试验,或者观察性的研究。也就是说,它的证据还是比较薄弱的,可靠性比较低。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只是做出了“有条件推荐”,而不是“强烈推荐”。如果证据非常充分,就会做出强烈的推荐。其次,世界卫生组织说的非糖甜味剂指的是不含任何热量的甜味剂,它们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有的是自然界存在的。这一类甜味剂非常多,五花八门,常见的有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或者甜菊糖苷的衍生物,不包括那些低热量的糖或者糖醇。例如木糖醇就不属于这类甜味剂,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不适用于木糖醇。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针对的是那些试图用无糖甜味剂代替食糖(也就是“代糖”)来控制体重、减少疾病风险的,并不针对已经得了2型糖尿病的病人的饮食,他们为了减少食糖的摄入,避免血糖增加而使用了代糖,这属于另外一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不适用于糖尿病病人。还有,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针对的是饮食,指的是添加了非糖甜味剂的饮料或者食品,不针对其他产品,比如药物、卫生用品(像牙膏、漱口水)往往也是添加了非糖甜味剂的,但这些产品里的甜味剂或者不被我们吃下去,或者虽然吃下去但量非常少,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就不必担心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我们并不是到现在才突然发现非糖甜味剂对健康有不利影响,这样的研究至少已经有十几年了。早在2016年,我就写过一篇很长的科普文章科普过这个问题,当时已经有不少证据表明,非糖甜味剂对于健康有不利的影响。2019年,网上著名的“营养专家”、食品泡泡博士云无心开始带货,高价推销他发明的“健康食品”,说他的“健康食品”是不含糖的,但跟含糖的食品一样好吃,因为添加了他发明的“复合甜味剂”。我看了一下他发明的“复合甜味剂”的成分,就是包括了几种非糖甜味剂。所以我那时候就写文章说了,云无心的“健康食品”实际上是高价的不健康食品。那时距我第一篇关于代糖的文章已经几年过去了,又有更多的研究表明非糖甜味剂对健康是不利的。现在又是几年过去了,又有更多的研究表明非糖甜味剂对健康是不利的,世界卫生组织在指南里归纳、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如果只是短期摄入非糖甜味剂,比如只有3个月或者不到3个月,那么的确会减轻体重,会减少体质指数。但如果是长期摄入,超过了几个月、几年(有的研究还跟踪了10年甚至十几年),就会发现它对控制体重没有好处,体重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体质指数、增加肥胖症的风险,而且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非糖甜味剂不含热量,而食糖是含热量的,为什么摄入了不含热量的甜味剂反而会增加体重呢?这是违反直觉的,好像说不通。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少的研究,做过动物实验,也做了人体试验,发现它可能跟食欲有关。不管吃非糖的甜味剂、糖的甜味剂都能够刺激我们的食欲。如果吃的是糖,它进入体内被消化、分解成了葡萄糖,血糖就会升高。大脑里控制食欲的中枢监测到血糖升高以后,就会感到吃饱了,食欲就会下降,人们就不会想继续吃饭了。但如果摄入的是非糖甜味剂,它对于大脑控制食欲的中枢不起作用,我们就不会觉得吃饱了,就会继续吃。吃得太多就会增加体重,增加肥胖的风险、增加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这个问题可能跟肠道菌群有关系,非糖甜味剂会对肠道菌群造成不利的影响,导致身体代谢紊乱。

 

既然代糖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头改吃糖呢?也不是。吃糖对于身体健康同样是不利的,同样会增加体重,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我们应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除了少吃糖,还要少吃盐、饱和脂肪。由于没有取代盐和饱和脂肪的东西,也就没有人提出什么代盐食品、代脂肪食品,所以为了健康,人们只好忍受,老老实实地吃清淡的低盐、低脂肪食品。但是人们对于糖的想法就不一样了,以为有代糖能够取代糖,就既能享受有甜味的美食,也能保持健康,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无数号称无糖甜味的食品,而且标榜自己是“健康食品”。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个健康建议一出来就引起很大反弹,食品行业的人就出来抗议。

 

但不管怎样,现在回头来看,没有这样的好事,无法做到既享受有甜味的美食,又能健康。所以,为了健康,还是只能少吃糖,养成吃无糖、低糖食品的良好习惯。饮食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因为人们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如果从小就做起,这样的饮食习惯更容易形成。

 

2023.05.15录制

 

2023.06.2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