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的存档

谋财害命的中国新冠“神药”阿兹夫定

2023年2月9日星期四

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一种号称中国自主研发的治疗新冠的药物上市,叫做阿兹夫定。疾控部门还把这个药列入新冠诊治指南,开始在中国大规模使用。很多人问我对阿兹夫定怎么看。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美国治疗新冠的特效药,辉瑞公司研发的药物帕克斯洛维德(Paxlovid)。跟它做一个对比,就知道阿兹夫定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帕克斯洛维德做过三期临床试验,发现对于新冠的高危人群(得了新冠容易变成重症的人群),如果在症状出现的5天之内服用该药,吃上5天能够降低轻症转重症或死亡的风险达88%。临床试验证明了它是有效而且安全的,才被FDA批准上市。实际使用效果究竟怎样?以色列发表了一篇关于帕克斯洛维德在以色列实际使用效果的论文。他们发现,65岁以下的人用不用这个药没啥差别,但是65岁以上的人如果使用了帕克斯洛维德,降低轻症转重症的风险达到73%,降低死亡的风险达到79%,所以还是很有效的。

 

不过,实际使用的有效性跟临床试验的有效性88%相比是比较差的,而且对于比较年轻的人没有显示出有效。这是为什么呢?辉瑞在做临床试验时找的试验对象都是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属于高危人群;而以色列使用这个药的人基本上都已经接种过辉瑞疫苗,没有接种的也曾经被新冠感染过。也就是说,使用这个药的人基本上都已经对新冠有一定的免疫力了。在此基础上使用辉瑞药物,还能进一步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这个结果也跟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使用情况是相符的。所以,辉瑞药物的有效性不仅被临床试验证实了,也被实际使用的结果证实了。

 

从以色列的数据来看,它对于65岁以上的人是很有用的,即使接种过疫苗,也是值得服用的。但是65岁以下的人如果已经接种过疫苗,就不一定要用它了。辉瑞的药本来就是针对高危人群的,65岁以下接种过疫苗(当然指的是辉瑞或者莫德纳的疫苗)的人如果被新冠感染,变成重症或者死亡的风险本来就非常低,已经不属于高危人群了,所以吃这个药的效果就没有体现出来。从以色列的数据看,这部分人不吃也是可以的。

 

接下来再说一说中国的药物阿兹夫定。它是河南平顶山的一个煤老板办的制药公司研发出来的,是一种逆转录酶抑制剂。本来是作为治疗艾滋病毒感染的药物上市的,新冠出现以后拿来治疗新冠。这倒无可厚非,因为已有的抗病毒药物,是可以用来试试看能不能抗一种新病毒。关键在于有没有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证明它的确有效、安全。

 

阿兹夫定号称做过针对新冠感染的三期临床试验,而且号称做了快两年的临床试验。但是,他们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很可疑。首先,他们试验的人数太少。只有300多人参与临床试验,这只相当于二期临床试验的人数,三期临床试验应该上千人甚至更多。比如辉瑞药物的三期临床试验就用了2000多人。人数太少,结果就不可靠。其次,再看其临床试验的效果究竟怎么样。据说它的效果很好,新闻报导说5天时间就把病毒清除了。其实是骗人的。根据阿兹夫定招股书里的数据,并不是把新冠病毒清除了,只是让病毒的载量降低了,而且跟对照组(就是吃安慰剂组)对比,病毒载量降低得并不明显。那么它的治疗效果是用什么来判断的呢?说是症状改善了。改善症状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这里面就有名堂了。中国的药物最喜欢说效果很好、改善了症状,就是因为改善症状是主观判断。由于阿兹夫定是拿轻症患者做试验的,所以改善症状的效果很明显:吃药组40%的人症状都改善了,而安慰剂组只有11%的人症状得到改善。新冠本来就是自限性疾病,不吃药症状也会改善,虽然数据的对比看上去好像比较明显,但症状的改善本来就是很主观的判断。辉瑞的药物判断治疗效果的标准是感染者轻症转重症比例降低了,或者是感染者死亡风险降低了。重症率和死亡率就是很客观的评判标准,因为重症就要住院,靠住院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有效,是很客观的。

 

我对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总是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很会修改数据,就像我以前揭露过的国药疫苗的临床试验数据一样。即使阿兹夫定的数据是真实的,它治疗的是轻症患者,症状本来就很轻,改善它有什么意义呢?轻症的人本来就不需要治疗,药物能够防止轻症转重症或防止死亡才有价值。辉瑞的药就是要起到这个作用,而阿兹夫定起不到这个作用,只是缓解轻症的症状没有价值。

 

最后再说说阿兹夫定的安全性问题。我刚才说了,阿兹夫定是个旧药,不是新药,是旧药新用。阿兹夫定的安全性以前已经做过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发现它有遗传毒性。也就是说,阿兹夫定能够导致基因突变,还能够导致染色体畸变,这些会增加癌变的风险。而辉瑞的药也做过实验,没发现有遗传毒性。另外,吃阿兹夫定的人有大约一半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而辉瑞的药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的不良反应都比较轻微。所以,阿兹夫定的不良反应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比较严重的药并不是不能用,用药都是要权衡利弊的,关键是有没有必要用。阿兹夫定的功效只是缓解轻症的症状,本来就没有价值,没有使用的必要,何况还有遗传毒性,能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至导致个别人肾功能异常。那么,这个药就不应该用,用就是在谋财害命。

 

为什么中国国家药监局会批准这样的药物上市呢?一方面是要为国争光。美国搞出了新冠的治疗药,中国也要搞一个出来,所以就匆匆忙忙地批准上市。另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赚钱。现在中国的经济靠的是疫情经济。疫情经济靠的是检测、消杀、隔离,以及药物。中国搞出了好多药物,都号称能够治疗新冠,特别是中药。什么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全都写到新冠诊治指南里头,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推出阿兹夫定目的也还是为了赚钱。

 

但是,中国因为一直在搞严防死守,所以被感染的患者其实没那么多,这个药的市场也就没那么大。怎么办呢?那就扩大市场。扩大市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没有感染的人也来吃药。所以中国有些地方,比如新疆石河子,现在就要求在家里隔离的人都必须每天吃两种药,一种是连花清瘟,另一种就是阿兹夫定。号称要吃它们来预防感染,不吃药就不给你送饭吃。连花清瘟不用说了,以前我已经批过,是骗子搞出来的骗人的药。阿兹夫定并没有任何试验证明它能够预防新冠感染。它的临床试验也只是让被感染的轻症患者能够缓解症状而已,并不能让没有被感染的人吃了就能预防新冠感染。不仅没有证据证明阿兹夫定能够预防新冠感染,从它的试验结果来看,吃了以后反而会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让健康的人去吃一种既没有效,又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这就是在谋财害命。

 

2022.8.30.录制

2022.12.10.整理

病态说谎者艾未未

2023年2月7日星期二

11月24日,我在推特上发了一条视频,评论说:“广州海珠区湖北籍居民还在暴动,向富士康工人学习,用铁栏杆当武器。”

 

有些人不同意我把这一行动称为“暴动”,其中就包括剽窃起家、以“异议人士”出名的工艺品设计者艾未未。有人转了艾未未一条引用、评论我这条推文的推文给我(我未关注艾未未,平时也不看他的口水帖):

 

“理工生应该知道’暴动’的意思吧?翻一下牛津词典?”

 

我就也引用他这条推文讽刺了一下:

 

“总有人要来教语文状元语文。艾未未这个艺术生应该是分不清‘暴动’与‘暴乱’。”

 

并在回复一名网友关于该行动应该叫“游行”时再讽刺了一下艾未未:

 

“集体抄家伙和警察对打,还叫游行?你是不是和艾未未一样是半文盲?游行通常是和平的,如果变成了无针对性的打砸抢,叫骚乱;如果拿起武器对抗镇压的警察、军队,叫暴动;如果暴动以推翻腐败政权为目的,叫起义。语文课结束。还让我查词典,我编词典还差不多。”

 

然后就发现我引用的艾未未推文变成不可见了,表明他把我拉黑了,到他的账号去看,果然显示我被拉黑。我就做了截屏,再嘲笑一下艾未未:

 

“要来教我语文的美术生艾末末被我上了一堂语文课后,恼羞成怒拉黑我,那我也就拉黑他呗,谁怕谁?他以为他那些无知偏要装高明的口水话很有阅读的价值?”

 

我本以为这事就完了,互相拉黑也就意味着互不理睬。昨天我看到艾未未接受采访时说“白纸抗议不会撼动中国政府”,批评说:

 

“艾未未迫不及待地做高人状给白纸抗议泼冷水了。这个认为拜登靠选举舞弊上台的高人,更应该去指点川普支持者们怎么在美国闹革命。”

 

于是有人转给艾未未一条与我有关的新推文:

 

“方舟子说我拉黑了他,所以他也就来黑了我,无稽之谈。我常转发他的推,观察他在薄熙来案之后发生的变化,觉得蛮有趣。”

 

后面还附有他的粉丝跟着骂我的评论。

 

艾未未大概以为他把我拉黑了就看不到他的推文,可以任意造我的谣,所以连那么容易被戳穿的谎言都敢撒。不仅连拉黑了我这种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也要矢口否认,而且自己撒谎还要倒打一耙说我撒谎,这是病态说谎者才干得出来的事。他还莫名其妙地暗示我以前跟薄熙来有什么关系,薄熙来倒台后才改弦易辙,意图对我搞政治陷害。一个人要无知、弱智、卑劣到什么程度,才会认为我有可能支持薄熙来?因为另一个病态说谎者石扉客(真名沈亚川)一直在散布被我驳斥过无数次的、污蔑我被王立军收买的谣言?

 

可见艾未未真是一个满嘴谎言、卑鄙无耻、坏透了的极品人渣。他那些跟着造谣的粉丝也都是人渣。对病态说谎者艾未未此前此后说的任何话都不要相信。也许撒谎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艺术”。

 

2022.11.30.

饶毅的学术造假

2023年1月28日星期六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兼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很喜欢研究生物学历史,自诩是华人中最懂生物学史的。他的生物学史研究,有一个惊人的主张:孟德尔是天才,而达尔文很笨,因为达尔文虽然做植物实验也得到了显性后代和隐性后代之比为3:1,却没有发现遗传学定律。

 

对此,我早在2018年11月就写过一篇文章《达尔文为什么没能发现遗传规律》(发表于《科学世界》2018.12.)专门驳斥饶毅的谬论,指出他对达尔文横加指责,是因为他没有理解达尔文做植物实验的目的,曲解了达尔文的实验数据。我曾把该文发给饶毅,没有得到回音。

 

近日,饶毅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孟德尔对达尔文的批评》,继续老调重弹:

 

“达尔文不止一次失去机会。在1877年的《同种植物不同花型》一书中,从他总结的报春花研究结果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用杂合体授粉时,得到显性后代为75%,隐性为25%,一个完美的3:1。不过,达尔文还是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再次与现代遗传学失之交臂。”

 

其实我在《达尔文为什么没能发现遗传规律》中已指出,那个“显性后代为75%,隐性为25%”的“完美的3:1”结果不是达尔文自己做的实验结果,而是他报告别人的报春花实验结果(更确切地说,是J. Scott告诉达尔文有一个苏格兰人得到这样的结果),他自己做的报春花杂合体自交实验结果,是显性后代9株,隐性后代5株,比例更接近2:1。由于样本太小,不是3:1才是正常的,完美的3:1是凑巧。达尔文还做了报春花纯合体自交实验(当然,当时没有纯合体、杂合体的概念),数据更是杂乱无章的。

 

饶毅因为生物学基础太差无法正确理解达尔文的实验,又因为没有读过达尔文实验报告的原文而想当然,所以污蔑了达尔文。而他对别人的纠正从不理会,视若罔闻,坚持错误,不惜造假。

 

他在文中附了一张插图,显示达尔文著作中那组“完美的3:1”数据,以此说明达尔文没有从这么完美的数据发现遗传规律,笨得很。实际上这张插图不是他直接取自达尔文原著,而是他从Jonathan C Howard《Why didn’t Darwin discover Mendel’s laws?》(J Biol 8, 15 (2009))一文中的插图截来的,由此可见他的确没有读过达尔文实验报告的原文。饶毅虽然声称自己研究生物学历史都读原始资料,连拉丁语、德语、法语的原著都读,而我以前已经证明过,他那些“研究”往往是根据第N手资料,特别是照抄维基百科条目,包括复制维基百科条目所附的文献表,连里面的输入错误也照样复制。

 

明明是根据第N手资料却自称都读原著,这种浮夸本来就让人不齿。更严重的是,他抄的时候还要做篡改。达尔文报告他本人和他人做的报春花自交实验有10组数据,做成一个数据表,其中“3:1”的那组在第四组。Howard的插图只截取前面4组数据,截到3:1那组为主,这样做本来就已经很不地道,让人以为达尔文只获得4组数据。饶毅则在Howard的插图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干脆连前面3组数据也舍去,只留下3:1这组数据,让人以为达尔文只获得这组数据,没注意到是完美的3:1,没发现遗传规律,所以笨得很。实际上这个3:1是混在9组杂乱无章的数据里头的,谁会注意到有一组是3:1呢?即使注意到了也只会认为那是凑巧(的确是凑巧),没什么特殊的。

 

由于饶毅没读过达尔文原文,未必知道原始数据有10组,但从Howard的插图他应该知道原始数据至少有4组,而他为了说明达尔文笨,只保留1组,这是故意修饰数据。修饰数据属于严重的学术造假。一个敢于在学术研究中造假的人,通常不会只做一次就洗手不干。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去找出造假者的所有造假。我们只需遵循一条原则:一个人如果被发现了造假还不认错,还要坚持错误,那么对他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不要相信,因为他缺乏作为一名学者所该具有的基本道德。

 

2022.11.23.

胡锡进上阵父女兵

2023年1月17日星期二

我最近看了一条《环球时报》记者胡维佳接受采访的视频。胡维佳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作为记者却要成为采访对象呢?前一段时间网上传言说《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有个儿子在加拿大工作,胡锡进出来辟谣,说他只有一个女儿在北京工作。胡维佳跟胡锡进都姓胡,又都在《环球时报》工作,长得还挺像,所以人们就认为胡维佳是胡锡进的女儿。

 

我发现有两点可以佐证胡维佳的确是胡锡进的女儿。每逢圣诞节,国内就会出现反对过洋节的舆论,胡锡进却一反常态,对此持异议,说他的父母就是基督教徒,一到圣诞节他就要陪父母去教堂。胡维佳在视频里也说,她奶奶是基督徒,一到圣诞节她就要推着奶奶去教堂。胡维佳想用这个例子说明中国是有宗教自由的,比美国还自由。

 

另外,胡锡进曾说:“老胡在国外没有一分钱存款,也没有股票等任何海外资产。唯一的孩子在国内完成了全部教育,曾在美国的一所孔子学院里做过一年志愿者,然后就回国了。”(2020年8月8日微博)而胡维佳也曾经在美国的孔子学院做过“志愿者”。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认定胡维佳就是胡锡进的女儿。

 

我一直在批胡锡进,有人可能会说,批胡锡进就不要殃及他的家人。这么说是没错的,如果胡锡进的女儿只是在幕后,跟胡锡进做的事情没有一点关系,我们当然没必要把她扯进来。但胡维佳是要继承胡锡进的反美大业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公众人物,当然就可以挖挖她的底细了。

 

她接受采访的这个视频的主要内容就是反美,说美国多么不好,中国有多么好,所以她就从美国毅然回中国了。美国当然有不好的地方,中国当然也有好的地方,但是不管怎样都不该胡说。如果胡说,说假话、谎言,我们就应该批一批她。她在这个视频里就有很多假话和胡说八道的内容,没有必要一一地指出来,我只举一个例子好了。

 

她在视频里说,她在美国一个叫波特兰的小城市,是美国西海岸的第四大城市,没有高楼,生活很平淡,不像北京那么热闹,所以她任期一结束就毫不犹豫地赶快回北京了。胡维佳既要说波特兰是个小城市,又要强调它是美国西海岸的第四大城市,目的是想让人们产生一个印象:连美国发达的西海岸的第四大城市也只是一个小城市。她对波特兰的这番描述就是在说假话。

 

首先,她把基本的数据搞错了。波特兰不是西海岸的第四大城市,而是第六大城市。美国西海岸的第一大城市是洛杉矶,第二大城市是圣地亚哥,第三大城市是圣何塞,第四大城市是旧金山,第五大城市是西雅图,第六大城市才是俄勒冈的波特兰。圣地亚哥和圣何赛在中国没那么出名,也许胡维佳也不知道,就想当然地以为波特兰仅次于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这三个最著名的城市,成了第四大城市。一般的人可以这么想当然,作为记者怎么能够连最基本的数据都没有掌握?

 

其次,波特兰是不是一个小城市呢?波特兰的人口只有六、七十万,如果按中国的城市标准,可以说是一个小城市。但如果按中国的标准,美国除了纽约就没有大城市了,连洛杉矶也不算大城市。美国地广人稀,各个城市的人口没法跟中国的城市相比,而一个城市的大小是不能光看人口多少的。波特兰不仅不是一个小城市,还是一个大都市。它有一个国际机场,有航班可以直飞好几个国家的大城市。中国哪一个小城市有这样的国际机场?波特兰有好几所大学,著名的公立大学有波特兰州立大学、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还有几所私立大学,例如波特兰大学。中国哪一个小城市有这么多的大学呢?所以不能因为它的人口跟中国的城市比起来比较少,就说人家是一个小城市。

 

而且,胡维佳为了强调波特兰是个小城市,还说它没有高楼。波特兰是有高楼的,75米以上的高楼有31座,150米以上的高楼有4座,最高的一座高166米。中国哪一个小城市有这样的高楼呢?这些高楼集中在波特兰的市中心,只要去过那里就能够见到,胡维佳难道没有去过波特兰的市中心吗?

 

她在视频里说她住在郊区,却只走15分钟的路就能走到市中心的购物中心。波特兰虽然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市区也有300多平方公里,怎么可能15分钟就从郊区走到市中心?开车15分钟还差不多。所以,胡维佳有可能是把郊区的一个购物中心当成市中心了。她是不是真的没到过波特兰的市中心,所以没有看到那里其实是高楼林立的呢?我觉得不太可能。波特兰的市中心很出名,是一个旅游点。胡维佳在波特兰好歹待了两年,虽然没有车,平时可能要靠步行,但怎么可能没有同事、朋友开车带她到市中心去转一转,观光一下呢?所以,她说波特兰没有高楼,是为了强调它是一个很平淡的跟北京完全没法比的小城市,就说了假话。

 

胡维佳在波特兰究竟是干什么的?她说任期一结束就毫不犹豫马上回国了,用的是“任期”,可以肯定她不是在波特兰留学,而是在工作。那她究竟干的是什么工作呢?

 

我最初以为胡维佳是作为《环球时报》的记者派驻到波特兰的,还很奇怪为什么《环球时报》要向波特兰这么一个算不上重要的美国城市派驻记者,是不是胡锡进在以权谋私?后来发现不是。胡维佳是在波特兰州立大学的孔子学院当中文教师,而波特兰州立大学就在波特兰市中心,所以除非胡维佳从不上班,否则她肯定到过市中心,肯定知道那里有很多高楼。这也可以进一步证明,她说波特兰没有高楼就是在说假话。

 

她去当中文教师,但她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也不是师范大学毕业的,没有中文教学的资质。她本科是国际公关学院国际经济系毕业,学的是经济,为什么能当中文教师呢?她是国务院汉办以志愿者的名义派过去的,这就是因为胡锡进的关系了。这些由汉办派到孔子学院去当“志愿者”的中文教师,都是有关系、有门路的官家子弟,去美国镀一层金,顺便也赚一笔钱。“志愿者”按中国的标准都是要拿报酬的,正如那些防疫“志愿者”一天要赚几百块钱。

 

胡维佳2010年本科毕业后,当年9月就到孔子学院当中文教师了,任期是一年。第二年任期到了,她并没有像视频里说的急不可耐地回中国,而是留下来又干了一个任期,直到2012年第二个任期结束才回国。

 

她回国就去了《环球时报》英文版当记者,这当然也完全是胡锡进的关系了。她虽然在英文版当记者,但现在能查到的是到了2014年她才发了第一篇报道。她时不时地还要出国公费旅游,去过阿根廷。2019年去过旧金山,以摄影记者的名义拍了几张旧金山唐人街迎接中国国庆的照片,就算交差了。

 

她主要的工作是在英文版写英文评论,现在已经是《环球时报》英文版经济评论部主任了。她是1988年出生的,才30岁出头就当上部主任,这当然也靠她老爸的栽培。她还是挺勤奋的,每过一两天、两三天,就要发表一篇英文的评论文章。登在《环球时报》英文版上的这些文章主要都是骂美国的,偶尔也骂一下欧盟、日本,但以骂美国为主,所以她继承了胡锡进的反美大业。只不过胡锡进主要写中文文章,用中文文章骂美国,而胡维佳是用英文文章骂美国,也算是发扬光大了。

 

我发现中国这些反美斗士的子女往往继承父业。金灿荣的儿子也在从事反美大业,是上阵父子兵,胡锡进的女儿则是上阵父女兵。他们不仅继承了反美大业,而且也像他们的父亲一样,满嘴谎言、假话、胡说八道。

 

2022.8.18.录制

2022.10.5.整理

中国新冠疫苗会不会导致白血病、糖尿病?

2022年11月19日星期六

很多人在网上反映接种中国疫苗以后得了严重的疾病。最初是几百个人联名发了一封公开信,说他们或他们的子女在接种了中国新冠疫苗之后被诊断出了白血病。随后又有几百个人也反映,他们的子女接种了中国新冠疫苗之后得了I型糖尿病。这些人为了说明他们或他们的子女得病跟接种疫苗有关系,都特别强调在接种了疫苗之后很快在当天或第二天就发病,然后被诊断得了白血病或者I型糖尿病。他们强调发病的时间跟接种疫苗的时间间隔很短,反而说明发病跟接种疫苗没有关系。这是因为白血病和I型糖尿病都属于慢性病,它们发病的时间都比较长。

 

先说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类癌症,癌症的发生都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即使接触到致癌的因素,例如致癌物或核辐射,到最终发病往往要经过好多年。最强的致癌因素是核辐射,但是,即使一个人受到了很强烈的核辐射而没有马上死,要得癌症往往也要经过几年的时间。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炸死了很多人,但是那些活下来的人并不是马上就得各种各样的癌症。过了两年,这两个地方才发现白血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又过了6年白血病发病率才达到高峰。可见,即使被原子弹炸过,也要过几年才会陆陆续续地有人得白血病。

 

人们之所以会有一旦遭到核辐射或者接触到致癌物很快就会得白血病的印象,是被影视作品误导的。中国曾经流行日本电视剧《血疑》,里面说女主人公去她爸爸的实验室,不幸遇到了核辐射事故,很快就得了白血病。这是艺术夸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却让人们以为得白血病是很快的。前几年在网上有一件很轰动的事,有一个人到一个公寓住了两个月后得了白血病,测出公寓的甲醛超标,装修有问题,怪罪于甲醛让他得了白血病。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住两个月就得白血病。以前钟南山带货空气清洁器也说,中国每年都有200万儿童由于豪华装修得了白血病,这也是不可能的。这些都是在乱说,白血病不可能那么快就得上。(有所谓“急性白血病”指的是发病后进展很快,而不是指接触到致癌因素就很快发病。)

 

I型糖尿病也是如此。I型糖尿病有一小部分病因不清楚,绝大部分都属于自身免疫疾病。身体产生了专门针对胰岛β细胞的抗体,攻击并消灭了胰岛β细胞,让它没法分泌胰岛素,人就得了I型糖尿病。有人推测,会不会接种中国疫苗以后产生的某些抗体攻击胰岛细胞,变成了自身免疫的抗体呢?即使有这种可能,也不会一接种疫苗马上就得糖尿病。第一,抗体的产生是需要时间的,要好几天,不可能接种的当天或者第二天就产生抗体。第二,即使产生了能够攻击胰岛细胞的抗体,也不会马上就患上I型糖尿病。有研究发现,有些人身上已经有了能够攻击胰岛细胞的抗体,但是并没有马上就得I型糖尿病,过了很多年才患上I型糖尿病。

 

那么,这些人是不是在说假话,其实没有得白血病、I型糖尿病呢?我倒不这么认为。这些人可能真得了这两种病,有些人还晒出病历。他们也的确接种过疫苗。但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只不过是碰巧先后相继发生了,在医学上叫做偶合事件。其实这很容易理解。现在接种新冠疫苗太普遍了,在中国疫苗接种率已经超过90%,绝大部分的人都接种了。这么多人接种,同时每天都会有一部分人会得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死亡,那么就必然会出现碰巧有些人在接种疫苗后不久得了某种疾病,甚至死亡,就认为是接种疫苗引起的,其实未必有因果关系。

 

好比说,接种疫苗的人肯定会有人在回家的路上出车祸——这是必然会发生的,因为这么多人接种疫苗,总会有人在接种后出事——就能够说他出车祸是由于接种疫苗导致的吗?显然没有人会这么认为的,都会认为是碰巧。对于这种意外事故,人们都知道是偶合事件,但是把事故换成生病,人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是由于疫苗导致的。当然,接种疫苗会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还会死亡,我们就要区分接种了疫苗以后的发病、死亡,究竟是疫苗导致的不良反应,还是碰巧发生的跟疫苗没有关系的偶合事件。如果是急性病(过敏、休克、心肌炎之类),那么有可能跟疫苗接种有关,就要去做研究;如果是慢性病(癌症、糖尿病等),就可以排除跟疫苗接种的关系,把它归为偶合事件。

 

所以,这种事情只要有一些常识就知道不靠谱,跟疫苗接种没有关系。但是,这么不靠谱的事居然会在网上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这反映了人们对中国疫苗不信任。中国疫苗的确也不值得人们信任。第一,中国疫苗的研发和上市都非常匆忙,都只是简单地做了一期、二期临床试验就批准上市、大规模接种,强迫所有人都接种,没有做过三期的临床试验。而国外的疫苗都是做了三期的临床试验,证明了它有效、安全才批准上市的。中国的疫苗没有做三期临床试验,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当然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其次,中国的疫苗也缺乏透明。不管怎么样就批准上市,然后强迫所有人都接种,已经过去两年了,接种了这么多人了,安全性的数据在哪里?究竟有多少人得了严重的不良反应?什么样的不良反应?比例有多高?有多少人因为接种疫苗死亡?虽然由于接种疫苗导致死亡的事极其罕见,但是肯定有人死的。这些数据在哪里?没有。中国从来不公布,更不会承认有人因为接种了中国疫苗死亡。还觉得自己的疫苗比美国的疫苗还要安全,因为美国的疫苗接种以后有个别人死了。中国人是从来不会报告的,会隐瞒下来。既然把这些都隐瞒下来了,人们怎么去信任它呢?

 

还有一些人接种疫苗以后得了急性病,甚至死亡了,认为跟疫苗接种有关系,就去告状,很快地被专家否定掉,说属于偶合事件。不去做认真的调查就把它否定掉,不承认有任何一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和死亡是跟疫苗接种有关系的,如果谁不接受调查的结论,还去闹,还到网上反映,就抓起来。这种态度让人们怎么去信任?更何况中国国产疫苗的名声历来就不好,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过质量问题,更没法让人信任了。所以,这个事件反映的是人们对于中国药监部门不信任。人们之所以不信任中国药监部门,也是因为中国的药监部门做事太不靠谱、太不规范,不值得人们信任。

 

2022.6.2录制

2022.7.26整理

饶毅的愚蠢、虚伪和华人子女上美国顶尖大学

2022年11月19日星期六

我前面的文章谈到,饶毅的女儿之所以申请大学时会被美国各个名牌大学抢着要,是因为她在她妈妈的实验室的5篇论文都挂名了。饶毅气急败坏,写了几篇文章发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反击我。他的这些回应反而表现出他很愚蠢和虚伪。

 

先说一说饶毅的愚蠢。

 

饶毅辩解说,科学家的子女到科学家的实验室做实验,参与课题的研究,是很正常的。他举了一个例子:诺贝尔奖获得者Roger Kornberg小时候到他爸爸Arthur Kornberg(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

 

我并不是反对科学家的子女从小就去科学家的实验室帮忙。不过,如果真的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我建议还是避免去自己父母的实验室,哪怕是去父母朋友的实验室也更好。主要是要避嫌。非要去父母的实验室也未尝不可。我们要反对的是弄虚作假。这是两个问题。Roger Kornberg从小就到他爸爸的实验室参与课题的研究,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最终也只是在高中的时候作为第二作者发表了一篇论文。而且,Roger Kornberg是一个科学天才,他后来得了诺贝尔奖。所以就没有人会怀疑,他当时到他爸爸的实验室参与课题的研究只是为了镀金,发的论文是挂名的,是不正当的。没有人这么怀疑的,那只是一篇论文而已。如果饶毅的女儿只是利用暑假的时间到她妈妈的实验室做一个小实验,在一篇论文参与署名,我想大家也不会怀疑这里面有什么猫腻。但是,她居然号称参与的是5个很不同的课题,发表了5篇论文,而且还号称她对这些课题都是全过程参与的,从设计研究、从事实验、分析数据到撰写论文,她都有份。而且有一篇还注明了,这个研究的课题是饶毅的女儿一个人首先想到的。这就让她变成了课题的负责人了。一个高中生居然成了课题的负责人,能够指导博士生、博士后做研究,这就匪夷所思,让人无法相信了。

 

饶毅还说,我们要反对平均主义,父母帮助子女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要禁止我们帮助子女的话,那么子女就要跟父母分开生活,要到最贫穷的地方去。

 

我当然不是反对父母帮助子女。父母帮助子女升学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帮助应该是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而不应该弄虚作假。经常爆出来中国的某一个科学家把自己的子女打扮成了科学天才,比如说饶毅以前经常批的武大教授李红良,以前被暴露出来利用自己的资源把上初中的子女包装成科学天才去拿奖。这事被暴露出来的时候,李红良怎么不用饶毅的这个理由狡辩,说父母帮助子女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呢?

 

饶毅还辩解说,他女儿那5篇论文是她妈妈实验室的,是独立的实验室,跟他没有关系。这是要甩锅给她女儿的妈妈了。他还说,你们质疑的这些论文,是女性写的,质疑就是不尊重女性。

 

这当然也很可笑。虽然不是饶毅实验室的论文,但是是他女儿的论文,是他女儿为了升学参与的课题的论文,怎么能够说跟饶毅就没有关系呢?别人就不应该去追问这事呢?这就像中国的贪官受贿往往是通过老婆、子女,等到东窗事发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可以撇清关系说,那是我老婆、子女的事,跟我没关系,别来抓我呢?显然是不行的。至于我们去质疑这些论文,因为作者是女的,就成了不尊重女性,当然更可笑了。难道女性就有弄虚作假的特权,别人不能去追问吗?

 

所以,从饶毅的这些辩解的理由可以看出,他的思维是非常混乱的。这是一贯的,饶毅没有表现出一个做科研的人应该有的严谨的思维,如此胡搅蛮缠不就表现得很愚蠢吗?

 

而且,在这个问题上饶毅还表现得很虚伪。

 

饶毅在几年前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建议华人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不要上美国的顶尖大学,而要上“次尖”大学,比顶尖大学低一档的大学。他说,美国顶尖大学集中了美国最优秀的学生(他指的是白人学生),都是天才 ,所以华人跟他们是竞争不过的。但是,饶毅虽然建议华人不要上顶尖大学,自己却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把女儿送去美国的顶尖大学,还以此为荣、显摆,这不是显得很虚伪吗?

 

有人说,饶毅那篇文章是几年前写的,那个时候饶毅女儿已经从耶鲁毕业了,也许他正是吸取了他女儿的教训,发现他女儿上了耶鲁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所以才建议大家不要上美国的顶尖大学呢。其实不是的。饶毅这篇文章中举的不是他女儿的例子,举的是饶毅本人的例子。饶毅的博士是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读的,它在生物医学方面是美国的顶尖大学。饶毅说了,他的美国白人同学都是一些天才,他自愧不如。他以此告诉大家,华人跟白人没法竞争,不要上美国的顶尖大学。可见他很早就已经认为,华人上顶尖大学是不好的。那么为什么他还是把自己的女儿送去上顶尖大学,这不就表现得很虚伪吗?

 

现在饶毅不仅炫耀自己的女儿被美国的顶尖大学抢着要,还当起了人生导师,要指导大家,华人要怎么样申请美国的顶尖大学,才能够被录取。他还来指点我,说要怎么做才能够让我的女儿也去上美国顶尖大学。他提了两条建议。第一条是建议小孩到中国贫穷的农村去,不要带手机,去那里和中国的农民生活一段时间。这样就有了一段人生的经历,以后申请大学的时候在个人陈述里就可以写上一笔,因为有亲身的经历、深刻的感受,容易打动录取的老师。其实饶毅的建议是一点都不新鲜的,很多人都这么干。很多华人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够上美国顶尖的大学,会花钱找专家做上顶尖大学的规划。专家提的建议往往有一条,让小孩去南美、非洲或者中国贫穷地区扶贫,这样就可以在申请材料中写上这段经历。所以,这已经是被玩坏了,很多人都这么干了,录取的官员一看就知道这是被安排的,再这么干是没啥用的。

 

如果还要这么干,要用扶贫表现得自己很热心于公益活动的话,我建议大家不要像饶毅说的,让小孩不带手机到中国最贫穷的农村去,那是有人身危险的,说不定就被拐卖变成铁链女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这种事情在中国经常发生。以前有不少报道,女大学生去山区扶贫、做社会调查,然后失踪了,被拐卖了。所以这个危险是存在的,不要真听饶毅的指导,为了让小孩上顶尖大学去冒这个险。

 

饶毅还提了一条建议,说小孩如果要上医学院的话,那么可以让他到太平间去推尸体。因为一般人不会想到这么干的,这样也能够打动录取官员。通过推尸体的经历,说不定对人的生死有一番新的感悟,在申请材料里头又可以写上一笔。

 

这当然也是比较奇怪的做法。说起上医学院,让我想起了饶毅的女儿当初拿着她妈妈的课题去参加英特尔科学奖的比赛。因为那是关于人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课题,跟医学有关,所以饶毅女儿表示自己以后要当医生,也就是说准备要去上医学院。那么,饶毅当时是不是就让他的女儿到太平间去推尸体呢?说不定因此把小姑娘吓得打消了上医学院的念头,改学文学去了,离医学越远越好?让华人少掉了一个科学天才,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关于饶毅女儿的论文的事件,在网上已经闹出了很大的风波,但是中国的正规媒体都没有报道。我只见到一个面向中国医生的网媒丁香园发了两篇有关报道。第一篇报道是要给饶毅洗白的,说他女儿发的那5篇论文是生物医学方面的,但是他女儿上的是耶鲁大学的人文学院,所以这些论文没用。其实,洗白的这个人根本就不了解美国大学的录取情况。耶鲁大学的录取不分专业,是等到大二的下半年才选专业。所以这些论文在录取时还是能够起到作用的。说自己参与了5个科学项目的研究,马上要发5篇论文,这是很突出的,能够打动录取的老师。而且,录取的老师一般不会怀疑这里面有啥猫腻。在美国人们不会轻易去怀疑别人造假,何况录取的老师不是搞生物医学研究的,不觉得一个小孩要发表5篇不同领域的论文有多么困难。只有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有猫腻。

 

丁香园后来又发表了一篇关于饶毅女儿的论文的报道,相对来说客观一些。但是在那篇报道的下面留言的大部分都是支持饶毅的,认为父母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子女升学无可厚非,是可以理解的。这些留言反映的就是中国医生的道德水平,也说明了弄虚作假、学术腐败在中国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大家觉得理所应当,都很善解人意。所以饶毅也不用担心因为这个事件名声就坏了,他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当他的“中国科学良心”。

 

2022.2.17.录制

2022.7.21.整理

饶毅女儿靠什么上美国名牌大学?

2022年10月31日星期一

中国女子花样滑冰选手朱易是从美国来的。她的父亲朱松纯以前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现在是北大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朱易在北京冬奥会比赛成绩很不好,网上有很多议论,认为是她爸爸通过关系把比女儿成绩更好的中国选手刷下去,让她成为奥运选手,以后申请美国名牌大学就容易被录取。北大教授兼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写了一篇文章替他的朋友朱松纯辩护,说朱松纯和他都曾经在美国大学当过教授,所以对美国大学的录取情况很了解,要上美国名牌大学不需要是奥运选手,只要是校队的队员,要上哈佛、耶鲁就绰绰有余了。饶毅还举了自己的女儿为例,说他女儿是高中排球队队员,就足以让她被申请的所有大学录取,还把哈佛、普林斯顿拒掉了。

 

大家只要稍微算一下就知道饶毅这种说法很弱智。美国有几万所高中,每个高中都有相当多的、各种各样的运动队,即使每个高中平均只有10个运动队,那么美国高中就有几十万个运动队,每一个校队又有不少的队员,每届毕业生中至少有上百万个校队的队员,怎么可能这些人想要去上哈佛、耶鲁就都能够上呢?

 

有些人替饶毅辩护,说饶毅的意思是,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很好,那么只要是校队的成员就可以了,并不是说只需要校队队员这个条件就能够被名牌大学录取。但是如果各方面都很好,那么不需要是校队队员也能够被美国名牌大学录取了,并不是被美国名牌大学录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运动员。饶毅的女儿能够被她申请的所有的名牌大学都录取,那显然是有其他方面突出的地方,跟她是校队队员没有啥关系。

 

那么饶毅的女儿究竟在哪一方面非常突出,被名牌大学一致看中了呢?这需要去查一下。饶毅对此很不满,认为是在“人肉”他的女儿。是他自己把女儿拿出来当例子来显摆女儿被所有的名牌大学都抢着要的,我们当然可以去查一查真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才能够让他的女儿这么轻松地进了美国名牌大学。我们根据的都是公开的资料,不需要去挖隐私。

 

所以我就去查了一下。饶毅的女儿很突出的一点是她曾经入围2009年英特尔科学奖半决赛。英特尔科学奖是美国很著名的高中科学奖,能够入围其半决赛就非常突出了,足以被美国名牌大学看中。她上大学是在2009年,入围的是2009年的英特尔科学奖,但是入围名单早在2008年就已经公布了。所以饶毅的女儿在申请大学时,已经用得着这个入围资格来给自己加分。

 

她凭什么能够入围英特尔科学奖半决赛这个重要的科学奖呢?她当时是芝加哥林肯公园高中的学生,用的课题是她妈妈、芝加哥西北大学神经系教授吴瑛的课题,研究的是一种跟神经退行性病变有关的人类蛋白质TDP-45。这是一个博士生水平的课题,后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了论文。一个高中生拿着一个博士生水平的课题,而且是后来发表在比较重要的期刊上的课题,入围英特尔科学奖的半决赛不奇怪。

 

但是,这个课题居然没有进入决赛、获奖,这就奇怪了。所以我就把进入半决赛的名单找来看,发现一大堆的华人子弟,从姓名的拼法来看,他们的父母都是从中国大陆移民的。而且,他们拿出来的这些研究课题,大部分也跟饶毅的女儿一样属于生物医学方面的,每一个都是博士生、博士后水平的研究课题,难怪饶毅的女儿还是竞争不过。这说明从那个时候起,从中国大陆来的华人科学家已经把英特尔科学奖给玩坏了,他们的子女为了能够进美国名牌大学都已经在拼爹、拼妈了。饶毅的女儿那一次没有拼过别人,没有进入决赛,没能获奖。

 

进入半决赛已能被美国名牌大学看中,但毕竟还不够突出,她能够被各个名牌大学抢着要,说明还有更突出的地方,比那些进入决赛的、获奖的更突出,一般的人做不到。那是什么呢?她发表了5篇论文。饶毅女儿是2009年上大学,这5篇论文是2010、2011年才发表的,饶毅说她发表论文时已经上大学了,对申请学校没有用。其实不是,这5篇论文的工作都是她在高中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她申请学校时就可以写自己参加这5篇论文的工作,甚至可能当时论文的草稿都有了,可以附在自己的申请材料上面。所以,那5篇论文的工作对她申请学校是有用的,如果没有用的话去署名干什么?难道是署名署着玩的?

 

饶毅还说,他女儿在这5篇论文都不是重要的作者,都是第三作者,还有更靠后的,这种不重要的作者都是没有用的。不重要的作者有没有用要看情况。如果是博士生毕业了要找工作,拿不是重要作者的论文的确没有用,别人只看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但是,高中生在5篇高档次的期刊论文中署名,即使是不重要的作者,那也是很突出的,一般的高中生是做不到的,当然会引起录取的老师的注意。所以这些论文肯定对她的升学起到了作用。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她在这5篇论文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她有没有可能真正地参与5篇论文的研究工作?

 

美国小学、初中学习很轻松,但高中的学习非常紧张,可能比中国的高中还紧张,没那么多课余时间。如果她是利用比如说暑假的时间去参与一个研究课题,到她父母的实验室去找一个小实验做一做,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她一下子参与5个课题。这5篇论文分别对应的是5个课题,而且有的领域差得还挺远的。例如,有一篇论文是关于果蝇感光受体发育的因子的,跟人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蛋白质差得很远了,完全是不同领域的。但是跨度这么大的不同研究课题她都参与了,这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她可能只是到吴瑛的实验室配配试剂、洗洗瓶子,这个实验室当时发的论文就都让她挂名了。如果是这样,就是造假。不能只是做一点无关紧要的工作,就在论文挂名。必须为论文的工作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才能在论文署名。饶毅、吴瑛可能也不想让人觉得是挂名,特别强调其女儿对这些论文的工作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有的期刊要求具体地写出论文的各个作者究竟对论文做出了什么贡献。在这5篇论文中,有3篇注明了各个作者具体做出了哪些贡献,饶毅女儿的贡献都是“设计研究”、“从事实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这表明她对论文的工作是全过程参与的,实际上起到的就是课题组领导人的作用,特别是“设计实验”,往往就是课题组领导人的工作。有一篇论文更是明确写着饶毅女儿第一个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然后和她妈一起设计实验,并亲自做实验和撰写论文。

 

会不会指的只是其中她做的实验是她自己设计、分析、撰写的呢?不是的。我们看那篇《美国科学院院刊》的论文,设计实验的只有两个人,饶毅女儿和她妈妈吴瑛。其他的作者,包括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她是第三作者)都没有参与设计实验,都是别人——吴瑛或者饶毅女儿设计好了让他们做的。那些人都是博士生或者博士后。难道饶毅女儿的水平比博士生、博士后还要高吗?设计一项研究,必须经过多年的教育、培训才可以做到。这就是为什么设计研究的往往就是课题的负责人(所谓PI)。难道饶毅的女儿是一个科学天才吗?一个高中生比这些博士生、博士后还能设计实验,而且是在短短的高中学习中课余参与了5项不同的课题,当然只有科学天才才能做到。

 

很可惜的是,这个科学天才居然没有去学科学。她被各个名牌大学都录取后选择去了耶鲁大学,学的是比较文学。毕业以后去学习拍电影。一般来说,如果是一个科学天才,会一直对科学很感兴趣。不仅是从小对科学感兴趣,上了大学还是会对科学感兴趣,还想做科学研究。她没有,一上大学就巴不得离科学越远越好,这就又跟她是科学天才相互矛盾。

 

每个论文作者除了名字还要署是哪一个机构的。饶毅女儿在这5篇论文中署的机构也很奇怪。第一篇论文(5篇论文最早发表的那篇论文)署饶毅女儿的机构是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系,也就是她妈妈所在的机构。难道她去做了一项实验,或者到实验室帮帮忙,就变成了西北大学的员工了?难道她还办了入职手续?好吧,即使她真的办了入职手续,第二篇论文署的机构却是她就读的林肯公园高中。难道她办了入职以后,到第二篇论文又退职变回一个高中生了?第三篇、第四篇论文署的机构又变成了西北大学神经系,再加上耶鲁大学。署耶鲁大学可以理解,因为那个时候她已经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了。但是为什么署西北大学?难道她又入职去了西北大学?最后一篇论文西北大学又没了,只署了耶鲁大学。她又退职了?所以她不停地入职、退职、入职、退职,这样的署名很蹊跷,让人觉得是想要掩盖什么。

 

想要掩盖什么?怕人知道一个高中生居然发表了这么多论文。如果只有一篇还说得过去,一下子5篇,而且是不同课题的5篇论文,就令人难以相信。要把她署成供职于西北大学,想让人以为她是西北大学的学生,就不会让人奇怪了。之所以要让饶毅女儿去她妈妈的实验室参与论文署名,而不是去饶毅的实验室,可能也是不想让人知道他们之间有亲戚关系。如果参与的是饶毅实验室的论文的署名,姓是一样的,就会被人怀疑很可能是父女关系。但是如果参与她妈妈实验室的论文,姓是不一样的,人们就不会怀疑了。别看他们现在显得很理直气壮、问心无愧,其实是很心虚的,想通过各种方式来掩盖造假行为。

 

从中国大陆来的高科技的移民,很多人的人生最高理想是要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美国名牌大学,特别是耶鲁、哈佛这些长春藤联盟学校(藤校)的学生。一方面想在自己子女的身上实现年轻的时候没能实现的上哈佛、耶鲁的梦想,一方面是满足虚荣心,一说起子女上了哈佛、耶鲁,大家都很羡慕。所以,他们会不择手段,甚至弄虚作假。

 

我倒是从来没有这种想法。如果让我来决定的话,我宁愿我女儿就上加州大学好了。加州大学是非常好的大学,跟那些私立的名牌大学比起来也不差。而且,容易上,对加州的学生来说只要是班里的前9%,就自动录取了,不需要挖空心思去上。对于本州的学生来说学费也很便宜,性价比比较高。而且,上公立学校的人的心态会比较正常,压力也没那么大。上了私立的名牌大学,不仅压力大,而且人容易变得傲慢、势利。

 

但是,我是不会替我女儿做决定的。如果她以后愿意去报考私立的名校,我也支持,但是我肯定不会为此去创造条件,量身定做所谓的“爬藤”,让她能够满足上藤校的各种各样的条件,精心地设计,甚至弄虚作假。靠弄虚作假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名牌大学,实际上是害了子女。他可能根本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能应付名牌大学的学业,而且造假是一辈子的污点,是洗刷不掉的。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子女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清清白白的人,这比上什么名牌大学都要重要得多。

 

2022.2.13.录制

2022.7.20.整理

《只此青绿》依据的国宝《千里江山图》是假货

2022年9月24日星期六

今年春晚最轰动的一个节目是“诗舞剧”《只此青绿》,在朋友圈刷屏了,我也看了一眼,没看下去,因为受不了那个节奏。而且,我对这个剧的名称感到莫名其妙,没见过这样的表述,是啥意思?难道是说“只有这里是青绿色的”,其他的地方都是枯黄的吗?后来我看到该剧编导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她为什么叫“只此青绿”。编导说,创作这个舞剧是从一幅被很多人当成国宝的名画《千里江山图》那里获得的灵感。《千里江山图》据说是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创作的。创作完这幅画以后他就去世了,只留下了这一幅画,而且几百年间这幅画默默无闻地不知道在哪。过了好几百年,到清朝初年才被重新发现。所以,这幅画是很有传奇色彩的,《只此青绿》表示的就是“只此一卷”。

 

用“只此青绿”来表示“只此一卷”,不知道是哪一国的中文?这都是语文不好的人非要拽文,就搞出这种莫名其妙的表述法。但我今天不是要讲语文,我要讲的是这幅画被当成国宝的《千里江山图》。它是赝品。

 

最早质疑这幅画的真实性的,是曹星原。她曾经在斯坦福大学拿过美术史博士学位,后来在美国的大学教中国美术史。2017年,故宫展出其收藏的《千里江山图》。曹星原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质疑这幅画的真实性。可能是不想得罪国内书画界的人,她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这幅画是假的,只是说它是清朝的收藏家梁清标重新创作的。据说这幅画创作以后几百年间消失了,到清朝初年才由梁清标重新发现。曹星原认为这幅画是梁清标“重新创作”,其实就是指他做假。

 

曹星原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国内有研究美术史的大学教授写了文章反驳。但这些反驳的文章都是胡搅蛮缠,避重就轻,没有反驳到点上。这是中国搞文科研究的人的通病。我对比了双方的说法,认为曹星原的结论是成立的。她提供的证据有的强,有的弱,有的牵强附会,并不是都能成立,但基本观点是成立的。

 

接下来我比较详细地讲一讲这幅画。有的证据是从曹星原那里来的,但大部分是我自己做的推理。

 

这幅画没有落款。作者花了那么长的时间,画了这么长的一幅画,居然没有署名,这很奇怪。虽然奇怪,但不能把这作为这幅画是赝品的证据,因为的确中国古画有不少是没有落款的。既然这幅画没有落款,为什么现在都说是北宋一个叫王希孟的天才画家18岁画的呢?那是因为这幅画后面有一个跋,是宋徽宗的大臣、大书画家蔡京写的。跋的内容是:画家希孟十八岁,从小就在画院学画,后来到宫里的文书库当差。曾经几次向宋徽宗献画,宋徽宗觉得他献的这些画都不好,但是觉得这个人有潜力,所以就亲自指点他。这样不到半年他就献了这幅画。这次宋徽宗觉得画得还不错,把它赏赐给了蔡京。

 

但跋只说这个画家名字叫希孟,并没有说他姓王,为什么大家把他叫王希孟呢?这是因为过了几百年,到清朝初年,有一个叫宋荦的人,在梁清标那里看到了这幅画,写了一首绝句,还给绝句加了注。绝句和注的内容说,这幅画是一个叫王希孟的人在宋徽宗的时候画的,当时才18岁,画完不久就去世了,死时才20多岁。后来的说法都是根据宋荦的说法,而宋荦的说法当然是梁清标告诉他的。梁清标又是从哪得来这些信息的?从宋朝到清初并没有关于王希孟、这幅画的任何记载。最合理的推测是,这个故事是梁清标编出来的。

 

蔡京的跋如果真的是关于这幅画的,至少我们能够知道画家叫希孟,不一定姓王, 18岁画的,的确是北宋的画。问题在于蔡京的跋不一定是关于这幅画的。他只是说了画家的名字和生平,但是并没有写画的内容,甚至根本没有提是山水画。所以我们没法从这个跋推断它跟这幅画是有关系的。这个跋不是直接写在画上面,而是另外写在绢纸上面,然后再裱上去。这就比较蹊跷。既然蔡京是第一个收藏该画的人,一般来说第一个收藏的人会直接就在画上写跋,为什么要写在另外的绢纸上呢?

 

有人解释,因为这个幅画是皇帝赏赐的,蔡京不敢直接在画上面写跋,另外找一张绢纸写。这个解释很牵强。故宫收藏宋徽宗画的《听琴图》,上面有蔡京的题诗。皇帝本人画的画蔡京都敢在上面写字,何况别人的画?就算因为某种原因蔡京没有直接在画上提跋而是另外找绢纸写,也还有奇怪之处。写跋的绢纸比较窄小。那幅画的宽度是50多厘米,而绢纸的宽度只有30多厘米,上面和下面都要用别的绢纸把它补到了50多厘米的宽度,再裱上去。这样做令人疑惑。如果蔡京不敢在画上直接写跋,要写到另外一张绢纸上,完全可以找一张宽度跟画一样的绢纸,写完以后直接就裱上去,何必费这番功夫找一张比较小的绢纸,画完了上下两端都要找别的绢纸补一补再裱上去?这不合情理。合情理的解释是,这个跋其实是从别的画上拿下来的。那幅画比较小,为了把它裱上去才要进行一番修补。

 

从跋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推测,它指的不是《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如果是一个18岁的人画的,那么很难得。在北宋的时候还没有这样用大量的青绿色的颜料来画山水的。所以,相当于一个18岁的青年人开创了一个流派,被认为是一个天才。但是,从蔡京的跋的描述来看,它说的不是一个天才的画家。这个人以前画的画很不好,皇帝看不下去,亲自对他做了指点,不像是一个天才。

 

其次,蔡京的跋还提到了这幅画画的时间很短。它说,皇帝对希孟进行了指点,不到半年希孟就献上这幅画。不到半年指的是从皇帝指点到献画的时间,并不是指的这幅画创作的时间。创作的时间可能要比不到半年短得多,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短都有可能。就算是画了半年吧,那么用半年的时间有没有可能创作出《千里江山图》呢?《千里江山图》是一个非常长的长卷,长度长达12米,宽度50多厘米。而且,它并不是随便一泼的写意画,而是工笔画,是要一笔一笔慢慢地描的。在半年的时间内有没有可能画出这么一个长卷的工笔画呢?曹星原博士曾经问过美术学院专门学工笔画的研究生,他们对《千里江山图》非常熟悉,要经常临摹。临摹一幅要用多长时间呢?他们的说法是要画5~6个月,又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把它裱起来。也就是说,即使是对这幅画非常熟悉,也要花至少半年的时间才能把它制作出来。更何况这是临摹,如果是创作的话,还要构思,那就更慢了。所以,用不到半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创作出这么一个长卷的工笔山水画的。

 

前面提到清朝初年的宋荦,他是写论画绝句的行家,很清楚半年的时间内是不可能画出这样的长卷的。所以,他在注里提到,这幅画创作的时间是“经年”。在文言文里,经年表示时间以年来算,一年、两年、三年……几年都可以叫经年。也就是说,在宋荦看来,画这幅画至少要一年,用“经年”表示画这幅画的时间是很长的。但是,如果说画这幅画用了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那又跟蔡京的跋里说的不到半年就献画是矛盾的。说明蔡京那个跋指的是一幅可以很快画出来的普通的画,而不是这种非常壮观的、很长的工笔长卷。由此可见这个跋是梁清标从别的地方拿来的,然后把它裱到《千里江山图》后面。

 

《千里江山图》还有一个跋是元朝的李溥光写的。这个跋倒是提到了画的内容,说画的是山水,但是没有提画家的名字。所以这个跋也不能证明指的就是这幅《千里江山图》。我们只能说,它指的是一幅山水画。而且,这个跋是裱在蔡京的跋后面的。先有这幅画,再裱蔡京的跋,然后再裱李溥光的跋。但是我刚才已经说了,蔡京的跋并不是这幅画的,而是从别的地方拿过来的,那么,李溥光的跋也不可能是关于这幅画的,也是从别的地方拿过来的。梁清标不知道是从哪弄的这幅《千里江山图》,然后从别的画拿来了蔡京的跋,把它修补了一下裱上去,又从别的画拿了李溥光的跋,再裱到蔡京的跋的后面。

 

那么这幅画究竟是谁创作的?这是一幅12米长的长卷,所以一般的人一看就给震惊了。何况,它用的颜色以耀眼的青绿为主,亮瞎了人们的眼睛。所以一般的人看到这幅画都觉得这是国宝,是杰作。其实,如果仔细看这幅画的细节,很多地方是乱画的,画得非常粗糙,看上去就是一个刚刚学画的人画的。比如他画的树、河岸、桥都是乱画的。但是,有一些地方又画得非常地好,至少画技是很好的,是一个很熟练的画家画的。不同的技术水平都出现在一幅画里,说明不可能是一个人画的,而是集体创作的产物。这些画家或者画匠,技术水平不一样,才会出现有的局部画得很好,有的局部画得非常差、非常粗糙的现象。最有可能的情形是,这幅画是号称发现它的梁清标找了一帮画匠画出来的。画完以后,他拿了蔡京的跋、李溥光的跋粘上去。为了表示这幅画是真的,他还在蔡京的跋和这幅画贴的地方、李溥光跟蔡京的跋贴的地方都盖上自己的章,欲盖弥彰。

 

如果我的推测是对的,这幅画绝不是宋画,而是清初的画。用科学的手段是非常容易鉴定的。这幅画用的是绢,绢含有碳。墨也含有碳。有碳就好办了,可以用碳14同位素鉴定法鉴定它的年代。这种鉴定方法只有几十年的误差,足以区分这幅画是清朝初年的,还是宋朝的画。所以,要知道这幅画究竟是真是假,我前面的那些推断能不能成立,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做一个碳14的同位素的鉴定。现在既然有争议,而且最早不是由我提出来的,而是由一个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博士提出来的,那么要解决这个争议就应该做一个科学的鉴定。但是,我不认为故宫会去做鉴定。这是“国宝”,为了维护“国宝”的形象,是不能去做鉴定的。万一真的鉴定出来不是北宋时期的画,而是清初的画,多么丢“国宝”的脸,对不对?

 

2022.2.3.录制

2022.7.2.整理

欺世盗名的连花清瘟、张亭栋和饶毅

2022年8月25日星期四

连花清瘟胶囊是一个叫吴以岭的骗子搞出来的骗人的药,很早以前就有了,并不是针对新冠病毒搞出来的。我以前已经多次批过它。最近连花清瘟胶囊引起了众怒。上海封城期间上海人民都在家里挨饿,但是每户上海人家都领到了连花清瘟用于预防新冠感染。网上有人透露说,上海物流现在很紧张,但是三分之一的物流能力都被用来配送连花清瘟了。于是很多人,包括王思聪等名人都一起骂连花清瘟。北大教授兼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也凑热闹写了一篇文章,建议不要强制人们去服用这种没有经过证明的药。

 

饶毅的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新意,谈的内容别人都已经早就谈过了,但毕竟他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所以这篇文章流传很广。有一些人说饶毅是在反中医,吓得饶毅赶快在第二天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来撇清自己,说他不反中医,反的是假的中医、中医当中的骗子;他是支持真中医的,对那些好的、有效的中药的研究他一向是支持的。他说他曾经多次发表文章,推崇过中医药的研究,还因此被人说成是中医的拥趸。他说他只是要认这个真、认这个理。他举的他推崇中药研究的例子当中,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医科医生张亭栋发明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他拿这件事作为例子来标榜自己认真、认理,是非常无耻的。

 

三氧化二砷是毒药砒霜的主要成分,用它治疗白血病,经常被说成砒霜治疗白血病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发现。这个说法很不准确。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不是中国人发现的,在很早以前,外国人已经这么做了,发现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那么好。哈医大的研究人员最重要的发现是,如果只用三氧化二砷治疗一种类型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简称APL),效果非常好,治愈率能够达到90%。这个发现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做出来的,是那个年代中国最重大的医学发现之一。但是,一方面,参与这项研究的人很多,时间持续比较长;另一方面,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科研人员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各方面的记录都是不全的,这样就导致在这项研究当中究竟谁的贡献最大变成了一个谜。

 

2013年,饶毅和另外两个人合作,声称查阅了最原始的文献,破解了这个谜。他们认为,在1979年,时任哈医大一院中医科主任的张亭栋发表了一篇论文,是关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这项研究最关键的一篇论文,他们把它叫做“里程碑论文”。所以他们认为张亭栋是这项研究最大的功臣,是最主要的发明人。饶毅的这个研究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张亭栋因此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得了很多奖。最近的一个奖是在2020年获得“未来科学生命科学奖”,奖金高达100万美元,号称是中国奖金最高的科学奖。

 

但是,关于这事一直有争论。在哈医大一院内部,那些曾经参与过研究的人不服。参与当年研究的人有的已去世,他们的亲属也不服。他们向各个渠道反映,包括向我反映,说这个研究其实跟张亭栋没啥关系,张亭栋剽窃了别人的研究成果。我看了他们发给我的材料,认为是可信的。参与这项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是根据我看到的材料,做出最大贡献的主要是这么几个人。检验科的药剂师韩太云最早做出了用来治疗白血病的砷剂。中医科的一些医生摸索用砷剂治疗白血病,后来发现如果把白血病分型,对于治疗APL效果是最好的。在中医科医生当中,贡献最大的是孙鸿德和胡晓晨。再后来,血液科医生张鹏领导了对这项研究做更深入的研究,把治疗规范化,做了临床研究,然后推广开去。这些人是关于这项研究的最重要的发现人、发明者,没有张亭栋什么事。

 

我很早就知道这事的真相,张亭栋就是一个剽窃别人成果的学术骗子。我公开讲过几次,在新语丝网站上也发过这方面的材料。因为饶毅经常拿这事来标榜自己在科学史上做出了贡献,所以我几次提醒过他,他是在当一个学术骗子的吹鼓手、帮凶。但饶毅是不服的。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看到的那些材料有些是属于回忆性的,是当事人的陈述,不算是证明张亭栋剽窃的很确切的证据。但是在去年年底,铁证出现了,能够证明的确是张亭栋剽窃了别人的成果。

 

在去年年底我跟饶毅有一场关于科学史的争论。因为我一直在说饶毅没有研究科学史的能力和资格,饶毅为了证明自己有,列了他在科学史上做出的原创性的贡献,其中一条就是关于张亭栋发现用砷剂治疗APL。所以这件事在去年年底又被翻出来。棒棒医生(黄石人民医院血液科医生余向东)也认为张亭栋剽窃别人的成果,因此写了一系列的文章跟饶毅商榷。在写这一系列文章的过程中,棒棒医生发现了新的证据,而且是铁证。他从孔夫子旧书网买到一份材料,是1978年黑龙江中医学会年会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一篇是关于哈医大一院用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总结,署名是该医院的检验科和中医科集体。这篇论文跟张亭栋在1979年发表的那篇被饶毅称为“里程碑论文”对比,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张亭栋把一年前集体创作的一篇论文照抄了一遍,几乎是逐字逐句地抄,只是改动了个别的字、句,加了一个表,然后以个人的名义拿去发表。张亭栋这么做显然没有得到参与这项研究的其他人的授权,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争端。何况根据内部的反映和记录来看,张亭栋实际上没有参与研究。所以这就是一个铁证,证明张亭栋剽窃了别人的论文。张亭栋还剽窃过其他的论文,是一个惯犯,符合学术骗子的规律,即他们剽窃一次是不会罢手的,会一直剽窃下去。所以这件事可以说有了定论,铁证如山,证明了三氧化合砷治疗APL的发现是别人做出来的,跟张亭栋没有关系,是张亭栋剽窃了别人的论文拿去发表。

 

棒棒医生这么一篇一篇地写文章,要跟饶毅商榷,饶毅都置之不理,没有任何回应。是饶毅不知道棒棒医生在跟他商榷吗?不是。棒棒医生的这些文章我都一篇一篇转给饶毅。我有时候也在推特上评论一下棒棒医生的文章,我的评论也都转给饶毅。但饶毅都假装没看见。人家是在摆事实、讲道理,而且有了新的发现在跟你商榷,针对的是你一个“重大的科学史研究的成果”,那么,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就应该给回应。如果别人的商榷文章有不对之处,你就应该一一地反驳。如果对方事实准确、逻辑合理,没法反驳,那就证明了你的“学术研究的成果”是站不住脚的,你就应该大大方方地认错。这是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品格。

 

中国的很多的“学者”,包括饶毅这种明星科学家,没有学者应该有的品格,他们是死不认错的。那好,我们退一步,不以学者的标准来要求饶毅,就以一个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饶毅吧。如果脸皮薄一点、有一点羞耻心的话,虽然拉不下脸,不愿意认错,那么也不应该再去提这事,不要再把“发现张亭栋”作为自己的学术成果拿出来。但是饶毅一方面对别人的,包括棒棒医生、我的质疑、商榷一概不予理睬,另一方面继续把“发现张亭栋”作为他的重大学术成果亮出来,这就非常无耻,是在继续当一个学术骗子的帮凶。更无耻的是,饶毅不仅继续把这作为他的学术成果,而且还要拿它来标榜自己是在认真、认理,这就无耻到极点了。不仅是无耻,而且是坏,是那种没有任何羞耻心的坏透的坏。一方面继续当学术骗子的帮凶,另一方面还要自吹自擂自己是认真认理的,光是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认定,饶毅是一个欺世盗名的恶人。可笑的是饶毅却被很多人当成中国科学的良心、中国科学界的鲁迅,这可以说是这个荒诞时代的一大笑话。

 

2022.4.19.录制

2022.6.15.整理

中国灭活疫苗对预防奥密克戎有害无益

2022年8月23日星期二

智利公布的新冠死亡率数据,显示出中国灭活疫苗不仅不能降低,反而增加了奥密克戎感染的死亡率。

 

我们先看一下美国新冠死亡率的变化作为对比。这里说的新冠死亡率指的是每周每10万人中因新冠死亡的人数,它随时间变化。美国数据清楚地表明,不管针对的是哪一种新冠变异,美国疫苗都能大幅度降低死亡率。在美国奥密克戎疫情期间,没接种疫苗、接种两针疫苗和接种三针疫苗的人群的死亡率都上升了,但是,跟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相比,接种两针疫苗的人的死亡率还是低很多的。在最高峰时(1月15日),没接种疫苗的人死亡率是28.58,而接种两针疫苗的人死亡率是4.34,降低了85%。接种三针疫苗的人死亡率更低,只有1.29,降低了95%。这说明,即使只是接种了两针疫苗,对于奥密克戎变异还是能够有效地预防病死。

 

我们再来看智利的死亡率的变化,它跟其他发达国家是很不一样的。在以前的疫情(包括德尔塔)期间,智利接种了两针疫苗的人的死亡率还是下降的,虽然没有美国下降得多,大约下降了60~70%。但这还不是奇怪的地方。奇怪的是在遇到奥密克戎疫情后,接种两针疫苗的人的死亡率直线上升,而且一直上升到反超没打疫苗的人的死亡率。最高峰时打两针疫苗的死亡率是8.60,没打疫苗的人的死亡率是8.07,反超7%。之后没打疫苗的人的死亡率追上了一点,但在奥密克戎期间两条曲线基本重合,可以说二者的死亡率基本一致。

 

为什么智利打两针疫苗的人死亡率没有下降,跟美国的区别在哪?区别在于,智利打的疫苗跟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美国两针的疫苗打的都是信使RNA的疫苗(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打强生疫苗,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智利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打中国的科兴疫苗的,在打两针疫苗的人当中有三分之二打的是科兴疫苗,还有三分之一打的是辉瑞疫苗。我们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数据可以推测,打辉瑞疫苗的那三分之一的人应该降低死亡率85%,但是,所有打两针的人合起来死亡率却没有变,合理的解释是,那三分之二打科兴疫苗的人的死亡率不降反升,抵消了三分之一打辉瑞疫苗的人降了85%的死亡率。简单地算一下可知,打两针的科兴疫苗反而增加了死亡率大约40%。

 

但是,智利打第三针疫苗的人的死亡率一直是下降的,即使是在奥密克戎疫情期间,死亡率还是降低了。那是因为智利的第三针主要打的是阿斯利康和辉瑞的疫苗。智利在去年八月份出台了一个政策,打过两针科兴疫苗的人,第三针55岁以上的改打阿斯利康疫苗,55岁以下的改打辉瑞疫苗。这样还是能够起到保护作用,死亡率下降了75%,但是下降得没有美国那么多,美国三针疫苗减少死亡率95%。所以,从智利的数据来看,打科兴疫苗起到的是反作用,不仅没有预防,反而增加了奥密克戎死亡率。

 

我在推特上指出这点后,有些人不服,说这只是简单对比接种疫苗的人和不接种疫苗的人的死亡率,没有考虑到还有其他的因素也能够影响到死亡率,没有控制变量,不能说明问题。有一个叫周叶斌的人,在网上自称“一个生物狗”,发了一篇文章专门来驳斥我。自从新冠疫情以来此人写过不少关于新冠的科普,谬论很多,被我批过很多次。这种前科累累的医骗本来是不值得大家信任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相信他,有几个人把他的那篇文章转给我,要我做一个回应,那我就回应一下吧。

 

首先,大家要知道,通过对比接种疫苗的人的死亡率和不接种疫苗的死亡率来说明疫苗的有效性,这不是我发明的方法,而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各个卫生部门都在用。大家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报道,说接种了新冠疫苗以后降低病死多少倍,就是这么算出来的。例如加州卫生局每周都会公布接种了新冠疫苗以后降低死亡率的概率,也是用我这种方法,对比二者的死亡率算出来的,也没有控制变量。以前大家都这么干的时候,周叶斌或者别的什么人怎么不跳出来说,这种算法没有控制变量,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因素,不能说明疫苗有效呢?为什么等到我用同样的方法说明了科兴疫苗是无效而且有害的,他们才跳出来,说这个方法不行,不能说明问题呢?这未免太双标了吧?如果我们有条件能够考虑到其他的能够影响到死亡率的因素,能控制变量做出校正,那当然最好了,这样得出的结果会更准确。但是,没有控制变量跟控制变量,结果差别不会太大。而且,一般来说,不考虑变量,光是简单地对比死亡率得出的疫苗的有效率是偏高的,而不是相反。

 

其次,我并不只是看智利的死亡率变化,还跟其他的发达国家做了对比。那些说我不严谨的人,说我没有考虑到其他的也能够影响死亡的因素,不接种疫苗的人会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他们不容易病死。那么这些因素应该在别的国家也都存在,为什么没有在别的国家表现出来呢?为什么在别的国家,接种了两针疫苗以后死亡率还是一直偏低,碰到奥密克戎变异以后没有突然直线上升,超过了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呢?智利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让那些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保护他们不因为得新冠而死?而且这种神秘的力量只存在于智利,在其他的发达国家就不存在呢?

 

第三,我们退一步说吧,就说智利那些不接种疫苗的人的身上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保护着他们,但是,奇怪的是,这种神秘的力量在奥密克戎变异之前并没有表现出来。在德尔塔疫情期间,智利接种两针科兴疫苗的人同样降低了死亡率。只是遇到了奥密克戎变异以后这个人群才突然死亡率直线上升,超过了没有接种疫苗的人。那个神秘的力量是针对奥密克戎才表现出来的吗?

 

即使这种在没有接种疫苗的人身上才具有的神秘的力量,只是在奥密克戎变异才表现出来,那么也很难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智利接种三针疫苗的人,他们的死亡率一直是很低的,一直比没接种疫苗的人低得多,在奥密克戎疫情期间也是如此。那么,这个神秘的力量只是跟接种两针疫苗的人做对比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跟接种三针疫苗的人一对比就突然消失了?所以,把智利接种两针疫苗的死亡率上升归为是因为没有控制变量,是很难说得通的。

 

以前中国一直吹灭活疫苗多好多好,能够防感染。后来发现预防不了感染,就说还能够预防重症,预防不了重症还能够预防死亡。但是,从智利的数据看,科兴、国药疫苗这些灭活疫苗很可能不仅预防不了死亡,反而会起反作用,能增加死亡。

 

为什么接种灭活疫苗反而能够增加死亡呢?灭活疫苗产生的抗体跟病毒接合以后,如果起不到消灭病毒的作用,反而能够帮助病毒入侵细胞,导致病情更加严重,乃至死亡。这种现象叫“抗体依赖的增强”,简称ADE。我以前提出过几个证据,怀疑中国的灭活疫苗存在ADE现象。智利的数据支持我的猜测。

 

中国疫苗接种率非常高,如果疫苗是有效的话,完全可以不用怕疫情来袭。但是每一波的疫情来了,中国采取的还是严防死守的措施,完全没有想到要依靠疫苗。中国的专家、官员应该很清楚,中国的疫苗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甚至能够起反作用,如果不严防死守,要死很多人,而且会比香港还要严重,因为香港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接种了有效的辉瑞疫苗。所以,中国不敢放开,要严防死守,号称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

 

严防死守是消灭不了疫情的,只会推迟疫情的发生,因为病毒还在那里,随时还会引发一波新疫情。本来应该在严防死守之后赶快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等到下一波疫情再来就可以放开了。但中国把严防死守当成终极的手段。这一波疫情靠严防死守挺过去了,并没有采取什么准备的措施,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太可能会引进美国有效的疫苗的。中国还是会不停地守下去,不可能像国外那样靠疫苗和自然感染结束疫情。中国的疫情会没完没了,不是张文宏说的“最后一个寒冬”、“倒春寒”,而是没有尽头的冬天。

 

2022.3.15.录制

2022.6.5.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