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蔟如是说

Recent News

Archives

历史与文化 存档

7月 3, 2008 @ 6:48 pm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

志灵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从港大“很猛很敏感”的面试题看内地大学的差距》一文中提到:“去年的港大面试题目中,就有诸如……‘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等‘很猛很敏感’的话题,……”

无独有偶,最近《功夫熊猫》在国内热放,引起了“中国影人为何拍不出《功夫熊猫》?”或类似的话题。

如果对港大那个生猛的题目上纲上线,我们可以对其中隐含的“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这个命题深揭狠批:汉奸!卖国贼!滚出中国去——噢,人家刚回归11年,现在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恩典和享受特殊政治待遇的特区,不太好往外赶,那么——洋奴心态!被殖民心态!

可是,不论爱国热情如何高涨,民族情感如何受伤,还是挡不住绝大多数老老少少的中国观众在观看《功夫熊猫》时发自内心的阵阵欢声笑语。

好莱坞就有这种神奇功夫,知道观众的痒处,也知道怎么才能搔得恰到好处。那些端着绷着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架子和面子,在好莱坞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操控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具体表象,好莱坞可以随手采撷,不管是中东的阿拉丁或是阿里巴巴,还是东方的花木兰、熊猫,海洋和非洲大草原的动物,老鼠和猫,蚂蚁、玩具、小汽车……都可以栩栩如生,一颦一笑,起伏跌宕,牵着观众的鼻子走。

好莱坞何以至此?见微知著,我们拿制作《功夫熊猫》的梦工厂的创始人之一、大导演施彼尔伯格的传奇人生为例,便可初窥端倪。施彼尔伯格从小便喜欢拍电影,并受到妈妈的鼓励和支持。12岁时,他便自导自拍了一部8分钟的西部片。14岁时,他拍了一部40分钟的战争片。16岁时,他用自己妹妹的剧本,拍了一部长达140分钟的科幻片。他少年时的演员和观众,是自己的弟弟妹妹和左邻右舍的小朋友。通过这些幼稚的尝试,施彼尔伯格慢慢对控制观众眼球的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他拍电影,不是“为XX崛起而读书”或是弘扬什么的以艺载道,而是纯粹出于个人兴趣,把自己的梦想用电影的方式展示出来——他后来与两个伙伴共创梦工厂,将自己的电影理念物化在公司的名称中。他少年时对战争和外星人的兴趣,一直保持到今日。如盖茨一样,他也没读完大学,便冒着风险走上了职业生涯。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里,我们不难看到一颗自始至终纯真好奇、无拘无束、喜欢冒险探索、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施彼尔伯格的电影艺术,早已超越了因种种偶然因素形成的区域文化,召唤着每个人心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走向了全世界。

《功夫熊猫》的成功,其实便是施彼尔伯格的成功,便是好莱坞的成功,也便是做为更广阔背景的美国文化的成功。这文化,还造就了大大小小的盖茨、乔布斯、杨致远、谢尔盖·布林、费曼、老虎伍德、奥巴马。关于这文化,本文不想展开,这里且先放上一句很主观很武断的总结性评论:美国文化,其实是全世界各族人民在一片新大陆上做的一个关于如何创建和谐社会的最成功的尝试,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单属于祖先或自己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国人民。

要想在电影电视领域取得商业成功,光靠艺术家们的想象力、热情和执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技术的帮助。科学技术不仅能在声光效果、三维动画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帮助电影电视艺术家了解观众心理方面,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我小时候,从来没人来问我喜欢什么,然后根据我的回答设计教育及娱乐的内容和方式。更多的是单向的、居高临下的、一厢情愿式的灌输。今天中国的小朋友们,恐怕不会比我那时更幸运。

相比之下,美国小朋友要幸运得多。在我还是个孩童的时候,美国科学家便开始了幼儿电视节目的行为研究。通过受控试验,他们观察儿童看电视节目时的行为,发现真正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声光特效,而是故事的逻辑结构。如果一个美女死了又活,死翘了又活,死翘翘了又活,即便她是章子怡姐姐,孩子们也会失去继续观看的兴趣。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孩子们比我们想像得要复杂,可以在玩具和节目间分心,同时能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只要故事本身没有某些第五代导演后期作品那么弱智。

这些研究结果,被用在指导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上。很受欢迎的电视儿童节目《芝麻街》,就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之上。《芝麻街》的好多集,制作出来后,被送到由一群小朋友组成的专家组那里去审查,结果不好,就得重新改过,直到专家组点头为止。

美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制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芝麻街》的成功上。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在《芝麻街》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结果是一个叫做《蓝蓝的线索》(Blue’s Clues)的节目(蓝蓝是节目里主人狗的名字——一条蓝颜色的小狗)。这个节目,在一些成人观众看来,弱智乏味无比。每一集《蓝蓝的线索》,只有半小时长(《芝麻街》每集一小时),从周一到周五重复一遍(《芝麻街》同一星期不重复)。每集节目里故事情节单线,充满了大量的停顿。奇怪的是,《蓝蓝的线索》在播出后,收视率超过了《芝麻街》,教育效果也好过《芝麻街》。这个反直觉的成功,便是用科学指导儿童电视节目制作的结果。

儿童并不象我们成人想像的那样简单。要教育及娱乐他们,光靠我们的一厢情愿不行,只能依赖科学,去扎扎实实地发现他们的心理行为规律,然后按照这些规律去编写教材、制作电视节目,乃至拍儿童电影。违反了儿童的心理规律,只能得到小朋友的冷眼,因为他们是最不会伪装的。

儿童电视节目制作如此,以抓观众眼球为第一要义的好莱坞在研究和利用电影观众心理上,自然不遗余力。好莱坞大片在全世界持久的成功,绝非偶然,也不是霸权主义的文化侵略——没有美国大兵拿枪逼着你我去看好莱坞电影,正像没人逼着我们一定要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这个问题,读者诸公看完上面的段落,心里应该对我的答案有些感觉了。

用我在别处写过的一段话来结束吧,

“对国产电影普遍失望。在科学技术金融政治领域,是理工商压着文艺,让人感觉着世界还有点公理;但在中国电影电视界,则倒了个个——最新最先进的电影电视科技成果像丫鬟们似地服侍着一群文艺傻妞讲着一个又一个弱智的故事。能把发生在虚幻世界里的故事弄得那么令人难以置信,逼着观众恨不得马上跳回无趣的现实世界,很需要‘才能’。”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15 Comments »

1月 14, 2008 @ 11:11 am

庄忽悠、金忽悠以及日本剑道的大忽悠

(一)庄子《大宗师》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二)金庸《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回《太极初传柔克刚》

小昭上前几步,呈上张无忌从赵敏处取来的那柄木制假倚天剑。张三丰接在手里,笑道:“是木剑?老道这不是用来画符捏诀、作法驱邪么?”当下站起身来,左手持剑,右手捏个剑法,双手成环,缓缓抬起,这起手式一展,跟着三环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拦扫、右拦扫……一招招的演将下来,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针”,双手同时画圆,复成第五十四式“持剑归原”。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各人竟皆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能用来对敌过招?”转念又想:“料来张真人有意放慢了招数,好让他瞧得明白。”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胡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

(三)日本泽庵禅师的《不动智神录》

“练习剑道,禅理占六成,剑技占四成。达到‘无念、无想、无我’的境界,剑技才能随意进退,意到剑到;‘剑心合一’”。

“剑道是内外兼修之武道。研修剑道,要追求‘无心’之境界。忘生、忘死、忘敌、忘我;不动念、不介意。如此才能达到大成”。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13 Comments »

1月 13, 2008 @ 1:25 pm

鲁迅对庄子的调侃

庄子对喜欢在用文字构成的想象空间里呼风唤雨、称王称霸的文人,有一种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我们稍做一下成本效益分析,便可知原因了——码上几个字,鲲鱼就变成了鹏鸟;画上几个符,浑沌便被凿了七窍;比在上海过个马路都容易。

我们这些“外面只剩两只脚,却得到了两只手,内面有三斤二两脑髓,五千零四十八根脑筋,比较占有多额神经系质的动物”【吴稚晖语】,每天还得被重力束缚在地面上,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偶尔对飘在空中的庄子仰视一下,马上就得低下头,老老实实用两只脚走路,规规矩矩地蝇营狗苟、功名利禄。

五四先贤中,胡适对庄子是没什么好态度的。他在《中国哲学史》中对庄子的评价(“……却实在是守旧党的祖师。他的学说实在是社会进步和学术进步的大阻力。”),很令庄子的粉丝们不爽。

大胡适十岁的鲁迅先生,对庄子似乎也很不敬。在他逐渐走向灯枯油尽、肯定经常被生死问题困扰的1935年12月,他做了一篇以庄子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起死》,在其中没有大赞庄子齐生死的所谓通达,而是拿庄子是非不分的浆糊思想开起了涮。

一上场,鲁迅便让庄子露出了两足哺乳动物的本相,

“庄子——(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出门没有水喝,一下子就觉得口渴。口渴可不是玩意儿呀,真不如化为蝴蝶。可是这里也没有花儿呀,……哦!海子在这里了,运气,运气
!(他跑到水溜旁边,拨开浮萍,用手掬起水来,喝了十几口。)”

呵呵,原来庄大忽悠化蝶之余,也得喝水。

接下来是庄子对路旁草丛中一颗骷髅的拷问(有点类似于窝囊文人屈原的天问)。拷问骷髅,有问无答,很是没趣,于是庄子开始作法,呼唤司命大天尊前来对骷髅起死回生,以便有问有答。第一次,司命大天尊没唤来,鬼倒叫来一堆。鬼们倒有鬼机灵,对庄子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还挺合辙押韵,

“鬼魂——庄周,你这胡涂虫!花白了胡子,还是想不通
。死了没有四季,也没有主人公。天地就是春秋,做皇帝也没有这么轻松。还是莫管闲事罢,快到楚国去干你自家的运动。……
  

庄子——你们才是胡涂鬼,死了也还是想不通。要知道活就是死,死就是活呀,奴才也就是主人公。我是达性命之源的,可不受你们小鬼的运动。

鬼魂——那么,就给你当场出丑……”

庄子急了,又做了次法,终于把司命大天尊给折腾来了。这天尊,长的和庄子一个德行,“道冠布袍,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手执马鞭”。天尊可能正在某处腐败,被庄子坏了兴致,当然一肚子牢骚,于是有两人的一番唇枪舌剑,

“司命——庄周,你找我,又要闹什么玩意儿了?喝够了水,不安分起来了吗?

庄子——臣是见楚王去的,路经此地,看见一个空髑髅
,却还存着头样子。该有父母妻子的罢,死在这里了,真是呜呼哀哉,可怜得很。所以恳请大神复他的形,还他的肉,给他活转来,好回家乡去。

司命——哈哈!这也不是真心话,你是肚子还没饱就找闲事做。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还是走你的路罢,不要和我来打岔。要知道“死生有命”,我也碍难随便安排。
  

庄子——大神错矣。其实那里有什么死生。我庄周曾经做梦变了蝴蝶,是一只飘飘荡荡的蝴蝶,醒来成了庄周,是一个忙忙碌碌的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了庄周呢,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这样看来,又安知道这髑髅不是现在正活着,所谓活了转来之后,倒是死掉了呢?请大神随随便便,通融一点罢。做人要圆滑,做神也不必迂腐的。

司命——(微笑,)你也还是能说不能行,是人而非神
……那么,也好,给你试试罢。”

司命大天尊复活了髑髅。髑髅变成了一条赤裸裸的紫面大汉。

接下来是庄子与大汉的一顿寒暄(在大学里也叫新生入学教育,英文叫orientation的干活)。大汉orientation毕,开始蝇营狗苟,要庄子还他的衣服及礼物,好去走亲戚,

“汉子——(瞪了眼睛,看着庄子,)我一点也不懂。先生,你还是不要胡闹,还我衣服,包裹和伞子罢。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你这人真是不明道理……

汉子——谁不明道理?我不见了东西,当场捉住了你,不问你要,问谁要?(站起来)

庄子——(着急)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髑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那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纣王那时候……

汉子——胡说!这话,就是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的。
我可是三十三岁了!(走开来,)你……

庄子——我可真有这本领。你该知道漆园的庄周的罢。

汉子——我不知道。就是你真有这本领,又值什么鸟?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有些要哭,跑开来拉住了庄子的袖子,)我不相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汉子——(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来,一手去揪庄子。)

庄子——(窘急,招架着)你敢动粗!放手!要不然
,我就请司命大神来还你一个死!

汉子——(冷笑着退开,)好,你还我一个死罢。要不然,我就要你还我的衣服,伞子和包裹,里面是五十二个圜钱,斤半白糖,二斤南枣……

庄子——(严正地,)你不反悔?

汉子——小舅子才反悔!”

庄子又一次呼唤司命大天尊。这回司命大天尊不知跑到哪里灌迷魂汤去了,没回应。庄子终于知道了世间除了忽悠,还有责任二字,以及生与死貌似并不那么齐。但,庄子毕竟是庄子,总能摆脱世俗的羁縻。他,吹响了警笛!

警笛调来了一位巡士——一条鲁国大汉。巡士上来,朝庄子使起了威风,

“庄子——(托住警棍,歪着头,)这算什么?

巡士——这算什么?哼!你自己还不明白?

庄子——(愤怒,)怎么叫了你来,你倒来抓我?

巡士——什么?

庄子——我吹了警笛……

巡士——你抢了人家的衣服,还自己吹警笛,这昏蛋!

庄子——我是过路的,见他死在这里,救了他,他倒缠住我,说我拿了他的东西了。你看看我的样子,可是抢人东西的?

巡士——(收回警棍,)‘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
。到局里去罢。

庄子——那可不成。我得赶路,见楚王去。

巡士——(吃惊,松手,细看了庄子的脸,)那么,您是漆……

庄子——(高兴起来,)不错!我正是漆园吏庄周。您怎么知道的?

巡士——咱们的局长这几天就常常提起您老,说您老要上楚国发财去了,也许从这里经过的。敝局长也是一位隐士,带便兼办一点差使,很爱读您老的文章,读《齐物论》,什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真写得有劲,真是上流的文章,真好!您老还是到敝局里去歇歇罢。

(汉子吃惊,退进蓬草丛中,蹲下去。)

庄子——今天已经不早,我要赶路,不能耽搁了。还是回来的时候,再去拜访贵局长罢。”

庄子把责任推卸给了巡士,飘然不知所终。故事的结尾是汉子和巡士的民事纠葛。

调侃庄子,一定给病痛中的鲁迅先生带来了些许解脱。这也许就是庄子的功效吧。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45 Comments »

11月 17, 2007 @ 6:50 pm

将忽悠进行到底的张远山

读毕《珠海特区报》对张远山的专访《抉发<庄子>奥义,探究中国之谜》,
长吁了一口气——我在忙着进攻哲学堡垒的间隙,匆匆向他扫过去的一梭
子,并没有偏离目标。

生活在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NBA、魔兽世界、互联网、奥运会、股
市等已经成了中华文化充满活力的新成分的二十一世纪,对张远山这类
喜欢“张望藐姑射之山”的文人,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他和他的同类如钱穆、季羡林等,有着一个美丽的梦想,那就是“中国的
文化复兴”或者“中国文化的再次辉煌”。收敛向科学与民主(都为东方
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所缺)的时代潮流,使得他们的梦想只能停留
在梦想的状态,就如他喜欢张望的藐姑射之山,永远地不可及了。

有句俗话,叫做“炒股炒成股东;泡妞泡成老公。”钱穆、季羡林与张远
山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没能保住学者对研究对象应有的客观超然态度,
一屈腿,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所谓东方世界观的信徒。学者的悲哀,莫
大于此。

当张远山开始用一堆帽子扣在他的质疑者头上,并用政客惯用的伎俩开始
将观点之争无限拔高、泛政治化时,我就知道他黔驴技穷了。请看以下如
茅坑里的石头一般的片段,

“恰恰是没有读过《庄子奥义》任何篇章,也没有读过我任何著作的一些
历史虚无主义者和民族虚无主义者,一听说《庄子奥义》即将出版,就坚
执被郭象误导的传统偏见,想当然地对庄子妄加诋毁,也想当然地对《庄
子奥义》妄加诋毁。这是对民族历史的轻薄,更是对民族未来的轻薄。”

对庄子和他的徒子徒孙质疑一下,怎么就成了“对民族历史的轻薄”和
“对民族未来的轻薄”?太把自己当干部了。

告诉你吧,民族的未来,是在麦当劳、肯德基那明亮卫生人性的环境里欢
乐进餐的孩子们,是远离《太阳照常升起》但对《料理鼠王》趋之若骛的
年青人,是不惧权势用科学精神和手段对“平面华南虎”穷追猛打的网民。
他们已经在属于自己的现代中华文化中如鱼得水,不再需要钱穆、季羡林
与张远山们向他们的大脑中灌输传统的酱汤。

我说过哲学与文学的本质都是忽悠,而且两者可以轻易地互换。在张远山
身上,我又找到了例证。看他自己的话吧,“2005年《中青报》记者燕舞
做我的专访,标题是《裹着文学糖衣的哲学药丸》,我觉得很准确。”

哲学与文学,都是廉价而不可靠的所谓智慧的滋生地。张远山贩卖的,就
是这些玩意儿。

张远山在采访中说道:“我在撰写《庄子奥义》期间,写下十二字:‘哲
学为心,史学为足,文学为翼。’可能应该再加八字:‘科学为地,大道
为天。’”

我替他把后加的八字改为:科学靠边,忽悠为天。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5 Comments »

10月 31, 2007 @ 1:34 am

庄子也是个大忽悠

罗集人网友在《以比喻代论证——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一文中提到,五四先驱傅斯年先生曾指出“中国学者之言,联想多而思想少,想象多而实验少,比喻多而推理少。”寻正网友指出,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忽悠,并曾按住孟子狠打了一顿板子。

孟子比起庄子,在忽悠方面,那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庄子忽悠起来,地球都装不下他。

本文想把庄子也按在板凳上,对他的乱比喻、大忽悠,打两下板子。

第一板,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我在一篇调侃中医信徒的文章(《中国人最应该感谢的》)里说过:“跟纳智们说十万年,就仿佛象一个不那么弱智的老祖宗说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说这个老祖宗不那么弱智,已经是夸奖他了。其实夏虫对冰知道得很,更知道冰冻时怎么办,否则明年的小夏虫那里来?中华文化里到处充斥着这种半瓶子醋、似是而非的所谓智慧和它们的创造者老祖宗。拿纳智们比夏虫,也是对夏虫们的侮辱,它们烙印在基因中的本能,比起纳智们的残余的那点‘智’,要强得多。”

第二板,朝三暮四(《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囗(上“艹”
下“予”音xu4),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这个寓言里,众狙是被当成弱智来调侃的,因为它们“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但是,读者诸公且慢点头赞同——我要是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高管,准备聘任金融风险管理人士,面对狙公和众狙两组候选人,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众狙。这是因为,“朝三而暮四”与“朝四而暮三”二者并不是“名实未亏”。对朝而言,暮是未来,而未来就意味着风险,即不确定性。谁能保证众狙在拿到早上的食物后,下午就一定能拿到狙公许诺的另一部分食物?也许狙公下午就心脏病发作,或者单方面变了卦呢。所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众狙而言,“朝四而暮三”明显优于“朝三而暮四”。另外,分期付款买过车房的网友(相当于狙公的角色)知道,先付四千、隔月后付三千,与先付三千、隔月后付四千是不一样的,在利率不为零的条件下(几乎总能满足),“朝四而暮三”方案比“朝三而暮四”方案代价要大,也对收款方(相当于众狙)更有利。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二千多年前的庄子有现代的生物学和金融学知识以及严谨的逻辑能力——那是苛责古人,所以我打庄子的板子也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但是,能接触到这些现代知识的人们还要到几千年前的充满忽悠的故纸堆里去挖掘什么奥义,我们则不免要忍俊不禁,调侃一番了。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8 Comments »

9月 9, 2007 @ 12:00 am

英雄雌所见略同——我与龙应台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阅读

 

【按:后现代主义及其分支文化相对主义这等反智的小儿科思潮,理性尚未泯灭的人们不难一眼看出其中的谬误与可笑。《甲申文化宣言》这等明显的靶子,很难不勾起向它扫射的冲动。在2004年9月它刚新鲜出炉不久,我曾撰文《鸵鸟与井蛙的后现代呓语:评<甲申文化宣言>》抨击之,并在后来另一个场合用此文来敲打《甲申文化宣言》的始作俑者之一季羡林。近日在网上见到知名作家龙应台发表在《财经》上的《一张考卷》一文,觉得英雄雌所见略同,很有趣。这里把我的《鸵鸟与井蛙的后现代呓语:评<甲申文化宣言>》与龙的《一张考卷》并列,供有兴趣的网友阅读。】



鸵鸟与井蛙的后现代呓语:评《甲申文化宣言》

太蔟

2004年9月27日首发于新语丝网站

鸵鸟者,以为把脑袋埋在沙里,现实便不存在,或者现实便是那禽类脑袋里的主观想象。

井蛙者,守着井口大一片天空,便以为是宇宙的全部。那井口大的神圣,要誓死捍卫。

读完《甲申文化宣言》,鸵鸟与井蛙的形象,便在我脑海里萦绕,挥之不去。这样一
番充满后现代主义空洞抽象、自相矛盾的呓语,能成为“文化高峰论坛”
的“宣言”,要来指导人类文化的发展,令我对祖国及世界文化的未来深深担忧。

该宣言中说:“文明既属于历史范畴,既已成为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普遍的尊重。”

“文明既属于历史范畴”是什么意思?历史就是过去,“历史范畴”就是过去的范畴。难道文明只是过去的、僵死的东西?现代人就没生活在文明里?文明没在演进?

“既已成为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怎么就可以推出“则理应受到普遍的尊重”?原教旨基督教不许堕胎,连乱伦与强奸导致的怀孕也一视同仁;原教旨伊斯兰教,歧视女性,强迫她们把自己包裹在黑夜地狱一般的长衣中;所谓的中医,还在死抱着那早已破产的蒙昧而僵死的理论,浪费着国家有限的资源,在新浪网起劲地做着“治肌无力、肌肉萎缩”的广告,骗着同胞中无知轻信而善良的一辈。它们,凭什么“受到普遍的尊重”?还“理应”?什么理?“天理”?

宣言又说:“我们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弥隔阂,消弥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或者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认为这种冲突将导致灾难性的政治角力和战争。”

说的很中听,但可惜与现实相去十万八千里,与海市蜃楼、按需分配一样虚无缥缈。文明间的偏见、敌意、隔阂、误解,并不是因为缺乏对话,而正是因为“理应受到普遍的尊重”的“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你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世界的中心,“理应”万国来仪;他认为自己是太阳的本家、天照大神的后裔,杀你没商量;她又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别人都是野蛮人、异教徒。在这些有民族特色的“恒久信仰”上,还有什么对话的基础和必要?如何能不“狭隘”?如何能不“排斥异质文明”。

文明如何不能论优劣?一个蔑视人权、民主与科学、以为有天堂以及七十二个处女等待恐怖主义分子的文明,如何不劣?一个不允许人民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获得信息的文明,如何不劣?一个把聪明才智都用在皓首穷经、信仰“受命于天”、搞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的文明,如何不劣?

劣不可怕,怕的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思改进、以劣为优。

文明有时就是不可调和的。前科学的基于原教旨宗教的专制文明,和科学、讲民主的文明,有什么可调和的?一个相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变相地“灭人欲”的文明,和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又能博弈出双赢解决方案的文明,有什么可调和的?

文明的冲突,如果只能通过“调和”解决,世上早就没有了军队与战争,何况战争也是一种“调和”--极端的调和。武器的批判,有时胜于批判的武器。毛泽东的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霸道了点,但那是在幻想破灭后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科学的文明,对蛮不讲理的前科学文明,在说得口干舌燥后,除了用科学与民主的产物来实证它们一下外,又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学甘地绝食?学耶稣把另一半脸也凑上去?

宣言又说:“我们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同时也有权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主张,每个鸵鸟,都有权利和义务把脑袋埋在沙子里,眼不见,心不烦,关起门来成一统,我是博大精深人;每个井蛙,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井外文化因素,同时也有权对江河湖海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宣言再说:“我们为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文化命运深感忧虑。国家不论大小、历史不论长短、国力不论强弱,在文化交往和交流方面均享有平等权利。我们反对文化沙文主义和文化歧视,并认为此类行为是反文化的。”

我则主张,我们为古埃及文明、古玛雅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命运深感忧虑。我主张,我们有权要求美国阿拉巴马州白种红脖子喝啤酒看橄榄球居民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京剧感兴趣,要求津巴布韦部落酋长赴中学习儒家礼仪,要求我国副厅级以上干部分批赴亚马逊热带雨林跟土著学习管理技术。我反对对小脚文化、吃人文化、黑衣裹身文化、不许堕胎文化、巫医文化的文化歧视,并认为此类行为是反文化的。对这些文化歧视,我主张“文明对话”与“调和”。

够了!

人类(当然包括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就是把脑袋从沙子中拔出,从井中跳出,认识到不论黑黄白红棕,我们都是同一个物种,可以通婚,可以融合,面对着同样一个客观世界,有同样的实际生存问题要解决。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跨越种族(一个纯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的,并不存在所谓东西方的区别,只有谁先发现、谁后受益的分野。科学是人类唯一行之有效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民主是人类经过无数尝试和惨痛教训后总结出来的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最佳博弈方案。全面运用科学与民主,并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全盘人化。

人类共同的地方,远大于不同文化间衣食住行思维习惯上的微末区别。抱着属于自己偶然形成的可怜的一粒芝麻,对之“恒久信仰”,要别人来与自己“对话”,而不顾人类共同福祉这个大西瓜,轻言之是“鼠目寸光”,重言之是“自绝于人类”。

人类最大的敌人,是人类中长着花岗岩脑袋的成员。

一种文化最大的敌人,就是该文化中的原教旨组分,而不是其它文化。


一张考卷
            
         
 
□龙应台/文 《财经》杂志/总192期[2007-08-20]
  
  这是一门通识教育的选修课,学生从大一到硕士生都有,课程名称是“批判阅读”。期中时,我给学生的第一次考试只有一个题目,但是同一个题目分两阶段考。第一阶段的试题很简单:

  请仔细阅读以下文本并提出自己对这个文本的看法,赞成或不赞成都请阐述理由:

甲申文化宣言(注1)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存有的基本形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环境和历史过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斓的人文图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解读、辨识、竞争、对话和交融的动力……
  
   我们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弥隔阂,消弥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或者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认为这种冲突将导致灾难性的政治角力和战争。

  ……我们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同时也有权利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反对文化沙文主义和文化歧视,并认为此类行为是反文化的。

  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

  我们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权、法治、种族平等、国家主权等价值观。我们确信,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我们呼吁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公平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与传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励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把学生作答的卷子都收回来;很快地翻一下,果然不出所料,所有学生都表示赞成,而且努力地试图演绎“甲申宣言”的立场。“文化多样”这个标语或概念,显然已经成为非常“政治正确”的主流思想。

  这个时候再发第二阶段的考题:“政治正确”的东西不一定正确。请详细回答下列问题:

甲申文化宣言

  A.“我们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弥隔阂,消弥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或者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认为这种冲突将导致灾难性的政治角力和战争。”

  1.何谓“狭隘”的民族主义?与“不狭隘”的民族主义差别何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否一定“排斥异质文明”?“异质文明”又如何界定?纳粹德国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可是一点不排斥来自意大利的“法西斯”内容和仪式。多少共产党国家,从苏联到阿尔巴尼亚到越南,曾经既是民族主义者又是国际主义者;或者,有多少国家,有时候是民族主义者,一变脸又是国际主义者。也就是说,当“异质文明”符合“狭隘的民族主义”所需时,随时可以被拥抱,因此,不“排斥异质文明”不一定代表心灵的开放和“文明对话”。请提出你的看法。

  
2.“排斥异质文明”是否一定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近数年来,欧洲国家最大的辩论之一便是,如何对待伊斯兰文化中某些价值观,譬如所谓“荣誉处死”。在德国和英国都有来自伊斯兰国家的移民妇女被自己的家族杀害,理由是这些妇女违反了某些伊斯兰的“荣誉”观,譬如跟不为家族所认可的男性交往。当这些以基督教价值为主流的国家要对杀人者进行审判时,争议的关键就是:所谓“荣誉处死”这种“异质文明”,是不是应该被德国或英国这种基督教国家所“排斥”?如果
“排斥”这种“异质文明”,是否就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

  事实上,当欧洲知识分子以“文化相对论”的理由来要求容忍“荣誉处死”这种价值时,最强烈的反对声音来自伊斯兰世界内部的知识分子,很多人认为“荣誉处死”根本不能代表伊斯兰文化,而是被曲解滥用了。他们认为,欧洲知识分子所谓对
“异质文明”的尊重,落实了反而是对伊斯兰人权的践踏。请阐述你的立场。

  3.你是否也反对“以优劣论文明”?是否也反对“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认为这种冲突将导致灾难性的政治角力和战争”?如果否,请解释为何文明可以论“优劣”。如果是,请回答以下问题:

  a.在崇尚“荣誉处死”和认为“荣誉处死”就是谋杀的两种文明之中,有没有“优劣”之分?

  b.这是否应该被解释为两个“文明”之间的冲突?可不可能“荣誉处死”这样的议题,在伊斯兰文明内部本身就有争议和冲突?

  c.两千五百年前,雅典国王在纪念阵亡将士时,叙述雅典价值和斯巴达价值的差异:“雅典的政府管治尊崇多数而非少数,因此它被称为民主。在生活领域里,我们主张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我们和敌对国的不同更在于,我们是开放的,绝不排斥外国人在本国的学习或观察机会,即使我们的开放可能遭敌对国利用……在教育上,敌对国从人民在襁褓中就开始残酷劳其筋骨,我们却主张个性教育。”请问雅典和斯巴达所代表的两种文明,是否也没有“优劣”之分?

  d.英籍作家拉什迪因作品贾祸,被伊朗发出追杀令而不得不藏匿多年;丹麦漫画家的作品因为被认为亵渎伊斯兰宗教,而引起欧洲多国使馆被焚;“9·11事件”引发全球恐怖行动。请问文明之间的冲突可不可能“导致灾难性的政治角力和战争”?如果这些国际冲突不是“文明”之间的冲突,那么它是什么?

  B.“我们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同时也有权利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请问“传统文化”由谁来界定?如果是政府,是统治者吗?如果是民间,是多数族群吗?是权力阶层吗?譬如中国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儒家固属传统,主张无为的老庄是不是?即使在儒家思想中,讲究“君君臣臣”的孔子固属传统,强调“君为轻,社稷为重”的孟子是不是?汉族的史观固属传统,满、蒙、回、藏、苗、瑶、维吾尔的史观算不算?如果“自己的传统”和“自己的传统”之间有矛盾时,请问“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句话如何解释?如何落实?

  2.谁有权利来决定“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政府吗?统治者吗?另外,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的依据是什么?“宣言”中这句话要如何执行?

  3.谁能代表一个国家里的全体国民去“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政府吗?统治者吗?知识菁英吗?

  C.“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

  1.你同意吗?你有没有“不同意”的权利?

  2.试界定“海外华人”──是否包括美籍华人或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譬如新加坡人,
他应该把“华夏56个民族”的文化当作他的“身份认同”吗?如果是,那么他和他国家中的马来人如何共处?

  3.这一句陈述,和B的陈述有无矛盾?

  D.“我们确信,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1.你是否同意此处对“东方品格”的认定?

  2.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论断?

  E.“我们呼吁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公平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与传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励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1.“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积极而有效的文化政策”。“文字狱”的恐吓与“博学鸿儒”的招安是清朝统治者“积极而有效的文化政策”。纳粹和前苏联都曾有过“积极而有效的文化政策”;同时,文化政策也是培养人才、提升国民素养的手段。你认为,什么是政府可以做的,什么是政府不可以做的?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3年开始推动《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在2005年10月终于得到154个成员签署,只有美国和以色列投反对票。此
“宣言”由加拿大发起,法国主推。加拿大发起之初衷是由于加拿大限制美国杂志进口,被美国告到联合国,指控加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法国则是强烈的
“文化特殊主义”者,认为文化与其他商品不同,必须受到主权国家的保护。譬如,它用政策手段防堵美国影片进入法国市场。此两国遂发起《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联署行动,主要目标在防堵美国文化商品的渗透和垄断。意即,在“文化多样性”的背后,其实有极大的商业利益的角力(注2)。

  2005年联合国“公约”得胜,支持者宣称,尔后各国得以不被美国文化霸权所主宰,文化多样性得以保存;反对者则忧虑,许多国家将以此“公约”为依据,打着保存“文化多样性”的旗帜,不让国际的电影、杂志、报纸、网络信息进入国内,剥夺人民和全球同步的知识权,造成统治者意识型态的文化垄断。

  以此国际背景重新阅读《甲申文化宣言》,请评论其意义所在。
  
  学生们做完第二阶段考题,得到了“教训”,来对我说:以后知道什么叫“批判阅读”了。■
  
  (注1)2004年9月3日至5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在北京举办文化高峰论坛,主题是“全球化与中国文化”。闭幕会上通过《甲申文化宣言》,由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五位任发起人,共有72位专家学者共同签署。
  (注2)法国政策规定,电视所播放非欧洲影片不能超过40%,主要电视台必须将收入的3%投资于电影制作,其中2.5%指定给本土片。每一张卖出的戏票,课以11%税,用来支持法国电影制作;外国片若与法国合作,亦可享受。法国4500个戏院中,好莱坞片只占25%,相对于在德、意、英等国,超过80%。政策操作结果,法国年产130-150部影片,占全球第三大,仅次于印度的800部和美国的500部。法国片占有欧洲市场的22%。



A maverick who sniffs at all genes and memes.
©
可自由转载,但必须注明“太蔟著”。商业用途须征求本人意见(taicu.1st@gmail.com)。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2 Comments »

8月 22, 2007 @ 12:00 am

残破幼稚的东方整体观

(一)东西之分

曾几何时,大地是平的,太阳从一边升起,从另一边落下。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看得久了,管太阳升起的那边叫“东”,管太阳落山的那边叫“西”。自己住的地方?当然是宇宙中心,叫“中”。本来,太阳升起的那边可以叫“西”,太阳落山的那边叫“东”。但,就这么定了。

东边有个小岛国,孤悬在汪洋大海中,未免有些凄凉,恰巧西边不远处有一片大陆,依靠依靠,可以心里踏实些。这片大陆实在太大,岛国的人如自认为是宇宙中心
——他们完全有权利这么做,后来也曾尝试并失败过——则有蚂蚁缘槐、掩耳盗铃之嫌。大概当时的岛国人也没有自大到后来一定要做宇宙中心的程度,所以也就认了西边这个“中”。但中又如何?铁的事实是:你的太阳是从我这里升起的。你叫“中国”,我叫“日本”——太阳的家。你的光明,不过是我家的余辉。没了我们,你们这个宇宙中心不过是黑暗一片。二十世纪上半叶,太阳旗曾着实照耀了宇宙中心许多年,直到两个耀眼如太阳的大火球掩盖了它的光辉。

曾几何时,万国来仪的天朝,是不会认可自己是东方的——蛮夷才住东方呢。

沿着匈奴和成吉思汗的脚印往西行,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片土地,叫欧罗巴。那里的人(鬼)们膝盖不会打弯,当然不认“中国”是宇宙的中心。对他们而言,那个国度不过是东方一个出产瓷器(后来就成了这个国度的代称)、丝绸和茶叶的所在,偶尔(极其偶然)也从那里刮过一片乌云般的野蛮人骑兵,弄得他们手忙脚乱。

后来,欧罗巴的人们征服分割了世界。地处宇宙中心的天朝大国也只得屈尊纡贵,不情愿地与日本、朝鲜、越南等蕞尔小国一起成了远东,后来又称东方。

现实就这样被强势地压到头上。一开始很不舒服,但慢慢也就习惯了,甚至产生了愉悦感、认同感,自豪感,没有了反倒有些失落感、空虚感、思恋感。据说,这一系列感觉又叫斯德哥尔摩情结,和恋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在职称军衔上平起平坐,剪不断,理还乱,是一种深植于人性中的生存智慧——没有它,被征服者、懦夫、弱势群体、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思纪阿姨怎么能苟活于人世?蒙汉、满汉人民怎么大融合?

于是,就有了“古老的东方有条龙”、“东方之珠”、“东方醒狮”、“新东方”。当然,再往高了拔,又有了“东方的科学”、“东方的智慧”……和“东方整体观”。

这东方整体观,很不得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非西方蛮夷所能领悟,将来人类还得靠它来拯救自己,收拾西方还原论留下的烂摊子。

使人遐想不已,令东方龙的传人血脉贲张、扼腕连连的是,假如当时西人不来,用低下的西方还原论击败了高贵的东方整体观,今天的整体观就不用加一个“东方”
的饰语,而是全面铺开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八方来贡,万国来仪”的“中”方整体观。在它的光辉照耀下,世界早已是融洽和谐的王道乐土。

可恶的西人……洋鬼子!

不过洋鬼子们不用高兴得太早。所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二)东方整体观

东方整体观最典型的具体代表,莫过于“天人合一”。东方整体观的拥趸者最津津乐道的,也就是这个“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呢?我们还是来看看具体的例子和著名国学家们的论述吧。

《三国演义》中的大牛人,都会观天象,不仅从天象看别人的生死,也可以看自己的生死。这一点,比现行的算命大师要磊落、自洽,因为算命大师们往往有几不算,其中一不算,就是不算自己。这一不算,非常聪明且必要,否则人家问一句“你那么会算,为什么不给自己算出个富贵?胜似做个算命先生呢。”大师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另外,如果一个军阀手放在枪把子上,很友善地问先生:“先生算一算自己能不能活过今日吧!”大师也会比较痛苦。

《三国演义》集中华民族智慧于一身的大牛人,当属诸葛亮。诸葛亮夜观天象,曾预测过刘表、曹操、刘琦、周瑜、关羽的生死。当然,在这方面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并不拘泥原则,后来他便用“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的借口拒绝了太史谯周对天象的不利于诸葛亮征魏战略企图的解读,“逆天而行”,出师不利,生命的蜡烛逐渐燃到了终点。在五丈原的一天,

   
“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   
夕矣!’维曰:‘丞相何出此言?’孔明曰:‘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   
主星幽隐,相辅   
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
   
这就是很“天人合一”的一个判断——老天爷很在乎诸葛亮的生死,专门用一个颗星星在那标志着呢。当然,既然天在乎人的生死,人也就有办法影响天。这影响的办法在诸葛亮就是“祈禳”,具体操作是“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很行为艺术。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后来脑后有反骨的魏延快步入帐,无意中破了诸葛亮的法术,也奠定了自己大喊“谁敢杀吾?”后被马岱一刀砍掉脑袋的命运。

诸葛亮能观天象判断别人的死活,别人当然也就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的死对头司马懿就是这样用“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掌握了孔明的健康信息,

   
“却说司马懿在营中坚守,忽一夜仰观天文,大喜,谓夏侯霸曰:‘吾见将   
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军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   
乱,不出接战,孔明必然患病矣。吾当乘势击之。’

    ……

   
却说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   
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懿惊喜曰:‘孔明死矣!’”

天人合一的世界,是多么令人悠然神往啊。天上的星起起落落,配合着地上的人生生死死。天上的星星,地上的人儿,多么和谐的一个整体啊。

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东方整体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墨客,至今不衰。“国学”大佬钱穆曾用典型中国文人的笔调饱含深情地写到: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彻   
  
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   
  
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
    
    
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   
“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   
的贡献。从来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趣,便是有关天的问题。我曾读过   
几本西方欧洲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西方人   
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   
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   
响。
   
   
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
就表露在   
   
“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   
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   
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   
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   
“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我以为“天人   
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   
然是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个场面来讲。如此乃是天命,   
如此乃是人生。“天命”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   
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   
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
   
   
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而   
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与“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   
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   
   
“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除却“人生”,你又何   
处来讲“天命”。这种观念,除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   
    有。”

说钱穆用的是“典型中国文人的笔调”,是指中国文人连概念(如“天命”、“人生”)和一些基本事实还没搞清楚,就开始空对空地大发议论(“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乱下主观判断(“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最高贵最伟大”、“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钱穆的“中国人认为‘天命’
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的论述,用到诸葛亮身上,就是天上星星的布局亮暗就表露在孔明先生的性命上;离开孔明,也就无从来讲星星;离开星星,也就无从来讲孔明。孔明和天上的星星,休戚与共,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彼此配合着的整体。

准国学家季羡林对东方整体观和“天人合一”也情有独钟。他接着钱穆的论调,续貂道:

   
“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区别,随处可见。它既表现在物质文化上,也表现在   
精神文化上。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我个人认为,两大文化体系的根   
本区别来源于思维模式之不同。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提到过:东方的思维模   
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勉强打一个比方,我们可以说:西   
方是“一分为二”,而东方则是“合二而一”。再用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来表   
达一下:西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东   
方则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说得再抽象一   
点: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特点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而西方分析思维模   
式正相反。

   
现在我回到本题。“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正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
   
   
据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
   
同的,夸大一点简直可以说是根本对立的。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
   
思想,由于其基础是综合的模式,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
   
   
东方文化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整体,人与其他动物都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人不能把其他动物
   
都视为敌人,要征服它们。
   
   
东西方的区别就是如此突出。在西方文化风靡世界的几百年中,在尖刻的分析思维模
   
式指导下,西方人贯彻了征服自然的方针。结果怎样呢?有目共睹,后果严重。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酸雨到处横行,淡水资源
   
匮乏,大气受到污染,臭氧层遭到破坏,海、洋、湖、河、江遭到污染,一些生物灭种,
   
新的疾病冒出等等,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这些灾害如果不能克制,
   
则用不到一百年,人类势将无法生存下去。这些弊害目前已经清清楚楚地摆在我们眼前,
   
哪一个人敢说这是危言耸听呢?
   
   
现在全世界的明智之士都已痛感问题之严重。但是却不一定有很多人把这些弊害同西方
   
文化挂上钩。然而,照我的看法,这些东西非同西方文化挂上钩不行。西方的有识之土,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直到最近,已经感到西方文化行将衰落。钱宾四先生说:“最近五
   
十年,欧洲文化近于衰落。”他的忧虑同西方眼光远大的人如出一辙。这些意见同我想
   
的几乎完全一样,我当然是同意的,虽然衰落的原因我同宾四先生以及西方人士的看法
   
可能完全不相同的。
   
   
有没有挽救的办法呢?当然有的。依我看,办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
   
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人们首先按照中国人,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
   
类才能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我的意思并不是要铲除或消灭西方文化。不是的,完全不
   
是的。那样做,是绝对愚蠢的,完全做不到的。西方文化迄今所获得的光辉成就,决不
   
能抹煞。我的意思是,在西方文化已经达到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人类文化提高到
   
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这个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能达到的
   
目标,就是这样。”

以钱穆和季羡林为代表的东方整体观信徒对西方以科学为主导的现代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残破、幼稚甚至错误的理解,或者说已经被东方整体观(称为东方浆糊观更恰当)弄混了脑子的他们根本就不理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东方整体观信徒们不知道,在以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为目的的科学方法中,分析或还原只是其中的一种,综合也是科学方法中同样重要的成分。分析是为了更好地综合。整体论如系统论、复杂科学等是现代科学的分支。在以还原论为支撑的科学整体论指导下,人类造出了非常整体的汽车、现代战舰、飞机、现代通讯设施、计算机、互联网……几乎所有使人类远离蒙昧苦痛的现代文明,都是由被钱穆和季羡林们所诟病的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

而东方整体观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孔明夤夜观天象,时喜时悲时惊慌!

季羡林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两大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来源于思维模式之不同。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提到过: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特点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而西方分析思维模式正相反。”这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且不说“整体概念,普遍联系”是从西方传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即便在非哲学的科学技术中,“整体概念,普遍联系”也处处被体现。科学技术并没有停留在“整体概念,普遍联系”这等含混笼统近乎玄学的水平上,而是通过分析和实证的手法,使之更加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概念可以被归纳抽象提炼,确定内涵外延,可以层层被分解,最后落实到可测量的操作层面。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被细化为抽象与具体、
整体与部分、关联、因果等,远优于东方整体“浆糊”观的普遍“胡”联系(比如天上的星星和人的命运有联系)。最重要的,是概念之间的联系,在科学中是要经过实证检验,才能完成从假设到结论(科学知识的具体表达方式)的转变的。绝大多数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被证伪后,就永远地死在了假设的腹中。

支撑信息时代的数据库技术,其主流数据库类型便是关系数据库。定义关系数据库的主要建模方法是画实体—关系(ER,Entity
Relationship)图,也就是确定一个系统的核心概念(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关系),并通过多种方式测试检验这样建立起来的数据模型的合理性和符合实际的程度。可以说,我们已经须臾离不开的现代数据库技术,不过是科学思维模式的一个具体实现。东方整体观和科学世界观的较量,我们不用走远走大,只在数据库这影响着几乎所有现代人生活的一项技术上,科学就远远把对手甩在了后面。

科学给我们带来的整体观,远远比“天人合一”为主要内容的东方整体观壮丽、博大、激动人心。最最关键的是,科学整体观是基于事实和逻辑之上的,是真实的、可操作的、实用的。

科学告诉我们,所有物质,生命的、非生命的,都遵循着同样的物理化学法则。在我们身体里的神经元之间传来传去的,与计算机或手机中电子元件间传递的是同样的电磁波。同样的电磁波,驱动着空调、冰箱、微波炉、洗衣机、吸尘器以及其它一切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电器。闪电,也不过是电磁波上演的一出大场面戏剧。我们地球上所有生物最主要的能量来源,都可以追溯到太阳。而太阳发射到地球的能量,便是以光——电磁波的一个昵称——的形式传过来的。我们眼睛感受到的绚丽色彩,和我们身体各部分协同活动所用的信号,是同一种物质现象。东方整体观能告诉我们这些么?

科学告诉我们,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沿着进化树回溯到同一个起点。从我们人类现处的枝头出发,到树根,只有39个分叉点。地球上种类繁多、千变万化的生物,都遵循着同样的生物法则,包括以自然选择为手段的进化规律。这个科学发现能不令人深省激动么?东方整体观能告诉我们这些么?

钱穆和季羡林为代表的东方整体观信徒,钻钻故纸堆,研究整理古人何时何地都说过哪些话,还算对人类有所贡献,但他们一谈到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和方法,就不免处处露怯。他们对现代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几乎一无所知,就对之妄加评论针砭,完全是自取其辱。什么“最近五十年,欧洲文化近于衰落”、“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在西方文化已经达到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人类文化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这个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能达到的目标,就是这样”等等,都不过是信口开河,痴人说梦。

一个来自人类知识孩童时代的玄虚古旧、对现代文明毫无贡献的世界观,我们可称之为“幼稚”。没有分析还原及实证方法支撑的整体观,我们可称之为“残破”。

钱穆和季羡林等不遗余力鼓吹并妄想用来拯救世界的东方整体观,就是这样一个残破幼稚的东西。



A maverick who sniffs at all genes and memes.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No Comments »

8月 17, 2007 @ 12:00 am

文化与医学的分野

【《中国处方药》专栏文章。未删节版。】文化是个大而玄的词,定义也众说纷纭,据统计不下二百种。往大了说,它囊括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当然也包括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在治疗人体伤病方面的分支——医学。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文化远不是那样八荒六合,无所不包;医学与文化还是有很明晰的分野的。发生了传染病,没人会去找文化部——除非想在事后让他们写篇报告文学或是找些娱乐明星载歌载舞慰问演出、歌功颂德什么的。医学研究者们在台北聚会,基本也不会去找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做嘉宾,尽管她也想学鲁迅治治中国人不爱生气的思想毛病,曾经一把野火烧遍大江南北。

靠白猫黑猫、摸石头过河理论指导我们实践的中华民族,在一些关系生死存亡的事情上,是可以不讲原则,很讲实用主义的。面对模糊不清的文化混沌,我们为了生存繁荣,当然可以不顾它的死活,给它凿上七窍。我们已经基本把文化关在了文化部、文化局、文化宫、文化站等各级文化部门的笼子里,不用它来指导航天,只是偶尔把它放到科学技术结晶的航天器里到大气层外转转(四幅湘绣曾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天),露一小脸,让它体验一下毛附在皮上的感觉。

但即便被凿了七窍的文化混沌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关在笼子里,其中的一部分,从来就没被关起来。它一有机会,就会变形,穿上医学乃至科学的伪装,象赵本山和宋丹丹的下蛋公鸡一样,做着它不该做的事。中国传统医学(也称中医),就是这文化混沌中很善于伪装的一团。如果人们头脑清醒,武装了科学知识和方法,是非明断,中医是可以被装到它该去的文化笼子里的。令人遗憾的是,占绝大多数的国人,科学素养残缺,搞不清医学与文化的分野,从精神、经济和政治上支撑着中医这只自称会下蛋的文化公鸡。

为搞清医学与文化的分野,我们需从文化这团混沌讲起。

1. 文化:一团多元化的混沌

文化这个词,中国古已有之,但其原意是“文而化之”、“以文教化”,强调“化”——也就是改变或使变化——这个动作。“文”通“纹”,做名词是花纹图案的意思,做动词是给什么东西加上花纹图案、弄得花里胡哨的意思。今日的住宅装修业,其实是很“文”的,不知为什么不归文化部管。纹身(也叫文身)也是很文化的活动,整个过程就是在对人体最大的器官“文而化之”,比什么书法家鬼画符要古朴久远、“有文化”得多。文字是一种长时间约定俗成、指物表意的花纹图案;文章是文字的集合,也就是一堆规则排列的花纹图案——文我们已经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而“章”——还记得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黑质而白章”么?写文章,还原一下,不过是把一些花纹图案码在一起。但码和码还不一样,否则怎么会分“锦绣文章”、“粃糠文章”和高考优秀作文,刘勰也不会码什么《文心雕龙》的骈文。

中国老祖宗对花里胡哨很是重视。孔夫子曾借“文”来传播自己的志向。《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整理《诗经》,其本意大概并不是要保护继承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为了以文为工具,通过文->言->志的链条来推销他的思想——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展开了就是:奴才要克制自己的本能冲动,坚守奴才的岗位,履行奴才的职责;已经做了主子的奴才,要心甘情愿地回到自己卑贱的本位,把被僭越了的高贵主子请回来,敬起来。这样一来,高低尊卑贵贱,天经地义,错落有致,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社会就稳定和谐了。

文,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和行动指导原则中,就这样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待到董仲舒撺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及其载体——即文人——开始桎梏中华民族,达两千年之久。这两千年里,郁郁乎文哉!大小文人奴才文思馥郁,文采飞扬,在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礼仪之邦克制着自己,把聪明才智消磨在八股骈文、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中。当然,他们没有忘记对本族异族的皇帝老儿“文而化之”,让他住在“雕梁画栋”的宫殿里,在他的龙袍上绣上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这十二章,不是十二篇锦绣文章,而是“日、月、星辰、黼、黻、宗彝、藻、山、龙、华虫、火、粉米”十二种花纹图案,非常地“文”。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大概可以给中国的文化下个定语了,那就是:文化是给一些本质性的东西(衣食住行这些人类本能的需求和活动、社会组织、国家统治机制等)做的花纹图案的修饰,或是表面文章。打个比方,一个泥罐子的本质是容器,其功能是为了满足人类盛放东西的需要。照老祖宗的定义,能装酱菜的泥罐子本身不是文化,在泥罐子上刻画花纹图案才是。一个赤身裸体的满族男人不是文化,骑马射箭挥刀砍人也不算文化,给他穿上龙袍,马鞍和箭袋上绣些吉祥威武的图案,让他学习汉字,搞搞诗词歌赋,玩玩琴棋书画,在他面前甩静鞭、三扣九拜、山呼万岁才是。人类为了生存而进食不是文化,把所有的生菜炒得烂熟,用两根细棍夹菜,把萝卜西瓜刻成花鸟鱼虫形状,给菜起些花里胡哨名字,把菜放在同样花里胡哨的碗碟之上,才是文化。

快进到现在。开四冲程内燃机的汽车代步不算文化,在好好的车轮上绑上红布条,在后视镜上挂个“出入平安”的小铃铛或是前大救星的标准像,才是文化。乘喷气式亚音速波音747跨洲越洋,也不算文化,选些秀美的年青姑娘,让她们在窄窄的过道忙上忙下,养眼兼长脸,才算文化。

回到医学。老老实实地随机双盲对比确定药效,通过动物和人体实验发现毒副作用,不算文化,用三根马尾巴搭手腕上切脉,把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往壮阳上扯,认为鹿茸犀角鼯鼠屎能治病,在中药里掺西药,然后再用阴阳五行寒温虚实云山雾罩一番,才算文化。

文化的重形式的装饰功能,并不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世界上已成历史的文化和现存的文化,都是如此。同样是进食,中华饮食文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倾向把许多组分放在一起搅和,大家从一个盘子里夹菜;而美国的快餐如麦当劳则更喜欢面包、牛肉饼、生菜、西红柿分得清清楚楚,食客一口咬下来,自己在嘴里混合,且每人一份,井水不犯河水。同样是穿衣,生活在原教旨主义者控制下的伊斯兰妇女就得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而非洲和南美洲一些原始部落的女性则可以自然地坦露着哺乳动物的象征。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象“民主”、“科学”、“主义”、“政党”、“社会”、“资本”、“无产阶级”等词汇一样,是近代从日本引进的,可以说是西方文化借日本向中华文化的侵略。在英语里对应这个日本式“文化”的词,是culture,词源拉丁,衍生于一个具有“教养”、“培养”意思的词。这一点上,东西方倒挺一致,都强调文化是通过教育来影响改变一个人。

概而括之,东方也好,西方也好,文化都是指人类在一些为了生存繁衍而进行的本质活动之上附加的修饰,是表面文章,是象衣服一样可以更换的甚至不穿的。不同地域的人因了生存环境和偶然际遇的差异,形成千变万化多元的文化。有些人,执着于自己所属种族的偶然形成的特定文化,认为文化是一种本质性的东西,改不得,批不得。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本质性的东西,是跨越文化种族的,是放至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技术及其分支现代医学,便是本质的,是我们真正应该珍惜的,是第一位的,是皮。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是第二位的,是附在皮上的毛,是批得改得的。

现代医学没有文化特色,是对所有地球人都适用的。这一点,并不是所有地球人都能理解接受的,尤其是那些把自己的特属文化看得比生命和健康更重要的人。

2. 医学:曾经是多元化的艺术,现在是一元化的科学技术

在现代医学发祥地的西方,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之前,其中更多的是文化的成分,也就是在治病疗伤方面一些受生存环境特异性和前人经验理论影响而形成的一些有地域特色的、不具有普适性、主观色彩很强的学说和手法。医学在英文里的单词,medicine,源于拉丁文“治疗的艺术”(ars
medicina)。我们从这个起源可以知道,医学医术曾经象书法绘画一样,主观性、个性很强,没两个人能重复彼此,技艺的传授也是意会感悟多于系统可重复的训练。中医到了今天,仍没能摆脱西方旧医“艺术”的窠臼。

医生大可以在业余时间搞搞艺术,玩玩主观、个性,但在治病救人上,还是客观地好。这是因为,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医学的对象人体的结构和生命机制是客观的,与文化艺术是毫无关系的。没有用心脏思考的人体,没有人能吞入0.1克氰化钾而能存活,硝酸甘油含在舌下能治心绞痛,不管你是基督徒、安拉的选民、佛门弟子、孔夫子门下走狗,还是中医信徒。

世界上只有一种科学,那就是用逻辑和实证的方法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界(当然包括人体)的可靠知识体系。与多元化的文化不同,科学是一元化的。作为科学在治病疗伤上的分支,现代医学也是一元化的。过去在前科学时代,有着与文化一样多元庞杂的传统医学。在现代和未来,将不存在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医学。这个论点,是站立在所有人类都属同一物种这个不可辩驳的生物学事实基础上的。

多元化的文化,一元化的医学,这就是文化与医学的分野。



A maverick who sniffs at all genes and memes.
?
可自由转载,但必须注明“太蔟著”。商业用途须征求本人意见(taicu.1st@gmail.com)。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No Comments »

7月 4, 2007 @ 12:00 am

克门郎、坦克犹与菜尼斯

[按:读外史公(偶尔用老外做马甲)的博客,遇《清人眼裏的歐洲》一文,颇有趣。现搬来《倫敦風土記》(桐城張祖翼著)中对英国文化的见闻评价。]

泰西茶會爲家國之盛舉。[……]其俗,朝會筵宴大典皆有婦人,謂陰陽一體,不容偏廢也。婦女來者,皆脫帽解上衣袒兩臂,胸乳畢露。胸前懸鮮花一帚,婦人則更曳長裙於後,長丈許。[……]然數千人此來彼往,眞如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矣。奇觀哉。

每日申酉以後,或禮拜日,男女相擕出游。或踏月街頭,或納涼樹下,莫不把臂交頸,妮妮私語。不辨其爲脊屬爲狹邪也。

有小家女或娼妓遊花園者,見人則低喚克門郎克門郎譯言來,同行也。花園英謂之巴克。以招徠焉。縛腰如束筍,兩乳凸胸前,股後縛軟竹架,將後幅襯起,高尺許,以爲美觀。富豪家出游,必乘雙馬車,女子持日照繖,男則否。

茶寮飯肆,有用女堂官者,皆十八九好女子。取其工價較男夥稍廉而又能招徠坐客。[……][此條有趣,與百餘年后之中國同。]

英人無貴賤皆不得納妾。

店無大小,皆用女夥。坦克猶譯言謝謝你也。

凡賣鮮花者,皆絕代佳人。設店通衢,儘人調笑。日落閉肆後,相率不知所之矣。

英之戲園,大小不下百處。皆以女伶爲貴。女伶出臺,上無衣,下無褌,以錦半臂一幅纏腰際,僅掩下體而已。其白嫩不可名狀。演畢下場時以兩手捧口送開司開司譯言接吻也,鞠躬而退,謂示敬於觀劇者。

凡畫美人者,無論著色墨筆,皆寸絲不挂,惟蔽其下體而已。廳事書室皆懸之,毫不爲怪。

洋人性好潔。每七日必徹内外樓板梯級,皆用清水洗之。往往見綽約女郎汲洗大門階石也。

有萬生園,蓄各種珍禽奇獸,周圍可數里。真有山海經、爾雅所不載者,不知其何處待來也。

植物園皆玻璃高屋中種各色花卉,皆他國所產者。一片錦繡,多不可名狀。然皆無香。有荷花一池,亦在屋中。一入門,氣候如盛夏。蓋倫敦地寒,宜熱者非用火力不行也。故冬日亦可觀荷。奇哉。

大博物院無物不有。埃及古碑有若武梁祠畫象者甚夥。更可怪者,以千百年未腐之屍。亦以玻璃廚橫陳之。有三十餘具,皆編年數,有二千年以前者。

闢地爲戰場,方可十餘畝,三面皆環以假山石洞之類,一面造層臺爲觀劇者坐。地可容萬人。所演爲亞美利加野番作亂故事。百馬紛馳,兩軍對壘,礮聲震地。不知爲戲劇者眞如戰陣然。

油畫院所聚油畫數千幅。山水亭臺人物花鳥無一不逼肖者。惟畫美人,以赤身爲貴。或側坐,或背面,不露隱處而已。

天文臺有學堂,專習天文之事。西人謂日爲最大,以金木水火土五星中皆有世界。五星之外,地球亦一星。又有所爲[所謂]天王星、海王星,其大亦如地球等。惟月最小。坿地球者只有一月,坿他星有數月者,有無月者,謂皆用天文鏡測得之。

凡中國人上街,遇羣小兒,必皆拍手高唱曰請請菜尼斯英人呼中國人曰菜尼斯,不知其何謂也。

泰西婦女多有生鬚者。其鬚與男子無異。然萬中不過一二也。

凡婦女赴茶會跳舞會,肉袒之外,必有一披肩,或皮或棉,各異其製。入門至更衣所,則解之。婦女長裙曳地,有拖至七八尺者。密司英人謂出嫁者曰密隨司,未嫁者曰密司則否。至夏日,則一色純白,望之如喪服然。



A maverick who sniffs at all genes and memes.

©
可自由转载,但必须注明“太蔟著”。商业用途须征求本人意见(taicu.1st@gmail.com)。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No Comments »

6月 29, 2007 @ 12:00 am

文科的用处

 
看过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人,大概还记得开头的几个场景:

德军按有无技能将犹太人分类。那些“无”技能的人,将被他们送上卡车。我们后来知道那些卡车开向何方。

一位衣冠楚楚的中年男人走到一位坐在桌后的德国军官面前,递过一张纸:“我是威根斯堡大学机电系毕业的。我在水电厂当过几年的工程设计师。”军官看了下那张纸,从右手边拿过一张小纸片,放在大纸上,在其上盖上一个雄鹰展翅的印章,喝道:“蓝卡!”

……

一位衣冠不那么楚楚、满脸忠厚的中年男人在一个坐着的便衣前面,便衣刚看过他手里的那张纸,后面一个站着的德国士兵做手势叫他到旁边排那个长队。中年男人困惑地说:“那你一定是没明白我刚才说的意思……”士兵不耐烦地说:“没有蓝卡,站到那边去。快,下一个。”中年男人悻悻地走开,嘴里嘟囔着:“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教历史和语文。怎么不重要了?你说什么才重要呢?”

……

犹太地下组织开始行动,造假证明,弄皱,倒上咖啡,咬残边角,终于在“教历史和语文”的在被送上卡车前,把他拉了出来。

……

一位衣冠不那么楚楚、满脸忠厚的中年男人走到桌后的德国军官面前,递过一张皱巴巴的纸:“我是个五金工。”军官看了下那张纸,从右手边拿过一张小纸片,放在大纸上,在其上盖上一个雄鹰展翅的印章,喝道:“蓝卡!”



A maverick who sniffs at all genes and memes.
©
可自由转载,但必须注明“太蔟著”。商业用途须征求本人意见(taicu.1st@gmail.com)。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No Comments »

Categories

Links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