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蔟如是说

Recent News

Archives

存档:1月, 2008

1月 31, 2008 @ 1:18 pm

我才不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旧文新用】

【太蔟按:近几天,有一位连中国话都说不顺溜的文傻,向我挑战,试图通过我这道“鬼门关”。该文傻网名为“发言人”,据他本人解释如下,
# 发言人on 31 Jan 2008 at 8:19 am edit this

木筏子网友挺有意思,我解释下”发言人”的出处源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发言的权利”这句本是很应该的话,却在大陆风行一时.”

关于这句令无数有心无脑的文傻热血澎湃的话,我曾做过一番考证和议论,并发表于牛博,引起了一些争议。现在重新拿出来,再蜇一下文傻。】

坊间流传一句话,“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许多人读了都热血沸腾。

这话据说是伏尔泰说的。

据说的东西,往往都有水分。

该名言的来源,有几种说法。

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该话不是伏尔泰的原话(翻遍了原著后的结论),而是后世一位女作家毕翠西·豪(Beatrice Hall)于1906年在一本名为《伏尔泰的朋友们》的书中,从他的一句柔和许多的话——“想你自己的,让别人想别人的”——及伏尔泰其它文字中引申出来的对伏尔泰态度的演绎阐述。因为此话如此地吸引眼球,后来的人就直接把它当成了伏尔泰的原话,而把没什么知名度的“生物母亲”豪女士给抛在脑后了。

另一种说法,是说该话出自伏尔泰于1770年2月6日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讨厌你写的东西,但我可以为你继续写作的权利献身。”

不论如何,这句名言和伏尔泰脱离不了干系了。

本文不是考古,也不是和伏尔泰的粉丝一起热血沸腾,去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是想和伏尔泰过不去,挑战一下他的说法。

首先不言而喻的,是该话的不可操作性。

其次,凭什么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何况在我还不同意你说的话的时候。

我才不捍卫(何论誓死)你说话的权利,不管我同不同意你说的话。

你说话的权利,需要你自己去争取,去捍卫。正如我自己说话的权利,要我自己来争取,来捍卫。

对那些我赞同的话,我会去声援,条件允许时用实际行动支持。但捍卫说话者的权利,还誓死?谈不上。

对那些我不赞同甚至讨厌的话,我不去干预说话者的权利就是了,弄不好还会花时间精力去反驳,极端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封杀他们的说话权(比如对晚期的花岗岩脑袋和浆糊脑袋)。捍卫这些说话者的权利,还誓死?开玩笑。

我把伏尔泰的话改一改: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不反对你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并祝你好运。

发表于 杂感 · 44 Comments »

1月 30, 2008 @ 4:24 pm

一个自己送上门来的文傻——再评发言人的留言

【太蔟:文傻们的共同特点,包括感性主宰理性、态度先于是非、动机重于结果、玩概念游戏、喜欢扣大帽子、逻辑能力一塌糊涂、对事实视而不见,等等等等。发言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傻。他(假设是男士)没有系统读过我的文章,就凭道听途说和一些站不住脚的先入之见,向我发起了挑战。可笑的是,他甚至连自己留言的主贴是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就开始大言煌煌,信口开河,妄图点醒我这个迷路的魂灵。我这里再把他吊打一番,不是试图改变他那已经点了卤水的大脑,而是向众网友显示一下:外表看来,文傻分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但他们骨子里的思想是多么地高度一致且可预测,他们又是多么高度一致且可预测地不堪一击。】

#
# 发言人on 29 Jan 2008 at 8:02 pm edit this

第一自然段的常识性泾渭分明是指:现代哲学不曾指导过现代科学怎么工作,但可以总结科学做过的工作,并前瞻现代科学的将来发展,给人家提供有益的价值判断——-这个常识性你会置疑吗?

【太蔟:我当然要质疑你所谓的“常识性”。连前沿的科学工作读都读不懂了(参看著名科学家对哲学家的评价),还妄谈什么总结和前瞻?价值判断?是个动物都会做。凭什么说现代哲学提供的“价值判断”就是“有益”的?凭现代哲学提供的“有益的价值判断”?】

第二自然段:科普是必须要有普世特点的,并带有人文关怀的工作,正是你的偏激使这种特点变得模糊,使人们产生你有故意之嫌.我是这样认为的,宗教是文化范围,有的只是价值判断,哲学应该是横跨文化和知识两界,因为这种特殊现象是她的历史漫长而造成,现代科学受到哲学的启发,脱颖而出,自成体系完成不同于文化而成为了无国界无种族的特质.在目前情况下不可能完全取代哲学,正是因为人类的认识弱点有漫长的持久性.

【太蔟:我做科普,就是在普世,就是在进行人文关怀——对那些认为可以有民族特色医学的中医信徒及认为文化无优劣的后现代主义信徒进行人文关怀。我在告诉这些脑袋短路的人们,医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而科学是普世的,没有民族特色的;我在告诉这些大脑还生活在石器时代的人,文化是分优劣的,不讲科学与民主的文化是劣等的文化,是要挨揍的,是要被淘汰的。我当然偏激,我当然故意,但我从来不模糊——否则你也不会冒着被我迎头痛击的风险来向我挑衅。宗教是属于文化范畴,但它“有的只是价值判断”么?认为上帝造人、地球的历史只有几千年、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有天堂和地狱、末日审判、天堂有七十二个处女在等着圣战烈士等等,这些“只是价值判断”么?我骂你为“浆糊脑袋”,不是在下价值判断,是在做事实描述。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我的系列文章里已有系统论述,我就不在此重复了。】

第三自然段:我没有什么跟贴《著名科学家谈哲学和哲学家》,百度也没有找到.你的其它文章待我有空研读,尤其是那篇《科学主义者胡适》我俩将来可以好好聊聊,让我告诉你一个真实全面的胡适(在你面前).

【太蔟:我拭目以待,洗耳恭听。】

第四自然段:其旨在理解你的浆糊脑袋.没有自我显摆的意思,别误解.

【太蔟:被你称为“浆糊脑袋”,我不胜荣幸。谢谢你的价值判断。】

第五自然段的”难道你脑子里跑的都是别人的火车?另外,我批哲学,跟鲁迅不骂日本人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说起来复杂,我找来别人的文章的电子版,说明一个共识:正确的和被推崇的是在功利之外的.
昨晚别人介绍了一篇聊你判你的网上文章,是你的留美前辈,说你是由于刚到美国没有融入美国的社会观念而产生了自卑,在认识较为全面时产生了一个自然偏激的不容辨驳的看法.一急还没找到,改日推荐给你,其实你应该看到过,批得你很认真和中肯.

【太蔟:这个什么狗屁的“留美前辈”,很会做我肚子里的蛔虫啊。】

第五自然段:也是证明你一直对孟子的误判.

【太蔟:我何时批过孟子?再说一次:我骂你为“浆糊脑袋”,不是在下价值判断,是在做事实描述。】

第六自然段:科学自然是普世思想的主要表现,但断然不是全面.你严重忽略了文化的成分和应有的哲学普遍标准.

【太蔟:我是在做科普,不是在做文普或是哲普,浆糊脑袋。况且,你所谓的“文化的成分和应有的哲学普遍标准”在我看来大部分是臭狗屎,是我科普文章攻击的对象。我并没有“严重忽略”它们,我在打击它们,我的浆糊脑袋朋友。】

说概念的时候,我看到过一番你与贵站网友的辩论,不是在统一的标准和定义下,所以我们只能用事实来说话,并少用概念,尽量通俗易懂,其实玩概念也不是我的长项.我是一个有水份的留英管理学人员,看了不少没用的书,从对知识的普及教育上,我可能要比你有经验.并能知道不懂的地方从何下手,找哪些人去问.

【太蔟:嘢嗬,“我可能要比你有经验”?你写过哪些普及知识的文章,做过哪些可独立验证的普及知识的善举?说来我听听。】

———————————————–
我不止一次地表明,我反哲学,是因为许多人拿它(们)来指导实践(如公共政策的制定),而它(们)内在的缺陷(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导致它(们)在面对客观现实时的不可靠.
—————————————-
你的这段文字是你反哲学的根本动机.我描述下事情的全景是不是这样的:

在中国确有学阀在其中的铁三角以着哲学的名义来无依据的干扰实践,如公共政策的制定(比如中医国策)去依据传统哲学理念.有的人拿着哲学的某些不确定判断(内在的缺陷)来指导科研工作,为了自私可以不要大义(科学的实证方法)导致在这种哲学指导下的研究成果在实用时产生了差距(这类问题在我国科学界太多了,西方科学界也不乏其例)由此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领域的自主创新,滞后了社会发展.

这些问题你强加给哲学,是在陷害哲学,中国这些问题的根结是保护集团利益和腐败造成,绝不是你要攻击和打击的现代哲学体系.现代哲学体系跟我们宝贝的中医体系绝然不同,其区别在于,中医是生长/成长的问题;哲学在中国是外部的环境导致.
这就象很多损失是制度造成,西方国家的损失是认识能力不及所造成,这是问题本质的区别.

你的这段文字也恰恰说明了你普世思想的缺乏.

【太蔟:呵呵,不怪国军不努力,都怪共军太狡猾。原来制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用某个哲学体系指导出来的。】

—————————————–
今天大致就写到这,我已有几十个小时在机器旁了,看看你的反映再说.

【太蔟:与其几十个小时在机器旁等我的反应,不如把自己的脑袋倒空,关掉自己的先入之见和价值判断,去系统地读一下我的文章,然后再来和我叫板,就具体论点、论据、论证有的放矢地向我进攻。】

发表于 杂感 · 25 Comments »

1月 29, 2008 @ 6:17 pm

理清自己的浆糊再来叫板——回发言人的留言

# 发言人on 29 Jan 2008 at 12:38 pm

太蔟是个极端思想者,并且有阶级斗争的架式,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自由主义文人,是个唯科学主义者的御用闯将.他用悬妙的理论概念把你得搞昏头转向,实际上”哲学之争”早已泾渭分明,并随时在调和.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已经变成一个常识性问题.就是在这里也讨论得比较充分了,可太蔟老师还是娇情自赏—令我佩服! 我看到过牛皮的,没见过太蔟老师这么牛皮的.

【太蔟答:且不说“极端思想者”、“阶级斗争”、“唯科学主义”、“御用闯将”、“娇情自赏”、“牛皮”是你扣给我的一堆帽子,就算我照单全收,那又如何?你以为你是如来佛祖,用一条“唵嘛呢叭哞吽”的帖子就能把孙猴子镇在五行山下?谁被我的“悬妙的理论概念”搞得“昏头转向”了?“哲学之争”早已泾渭分明?噢,是吗?在你的脑袋里“泾渭分明”的?“并随时在调和”?两个性质不同又相互竞争的东西,怎么调和?还是在你的脑袋里“调和”?“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已经变成一个常识性问题”?噢,是吗?哪个(些)国家?何时和怎么变成一个常识性问题的?另外,什么叫“常识性问题”?有没有一个常识性答案?说我“悬妙”,我怎么觉得这方面我还得拜你为师呢?我见过悬妙的,没见过发言人这么悬妙的。】

“哲学存废”明显高于”宗教信仰益否”的层次讨论,太蔟老师追求的是可以概括宇宙的完美,忘记了普世的原则.忽略了人性可预见的永远的弱点.就象老马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弊端,于是兴奋的预言资本主义要灭亡,给人类在纸上画了一张美妙的大饼充饥一样,老马之后的一百年来这个预言变成了能开始令人无比精神而后发作后难降的瘟疫.这个预言导致了老马借用了那怕是别人的内容运用了冷静的分析方法得出了一个不冷静的判断.

【太蔟答:我不关心可以概括宇宙的完美,我只关心与我们日常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体系。我不止一次地表明,我反哲学,是因为许多人拿它(们)来指导实践(如公共政策的制定),而它(们)内在的缺陷(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导致它(们)在面对客观现实时的不可靠。我何时忘了普世原则?难道科学不是普世的可靠知识体系么?难道科学方法不是普世的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可靠的方法么?我如何“忽略了人性可预见的永远的弱点”?盲信宗教和哲学,不是人性可预见的弱点么?我不同意这(些)弱点是永远的,不可克服的。现代科学近四百年的历史,不就是在和这(些)弱点抗争并取得辉煌的胜利的么?你对马克思的判断,我很共鸣。但这跟我推倡科学又有什么关系?】

我想劝你,再言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地介绍一下两边在这个问题上的历史交锋和科学前沿的见解.我想你只有普及这方面知识的资格,没有结论这个问题的能力.我敢这么说是因为这个问题现今世界除了意识狂式的疯子,就没有人给出个合理的判断和事实结果的定论.

【太蔟答:我不一直在“客观地介绍一下两边在这个问题上的历史交锋和科学前沿的见解”呢吗?你跟贴的《著名科学家谈哲学和哲学家》是在干什么?我的《以政治正确的名义》和《批哲批庄是科玄论战的继续》、《我为什么挑起哲学废存的争论》和《科学主义者胡适》等等文章是在干什么?你以为我象你那样信口开河?!我有普及这方面知识的资格,我更有结论这个问题的能力——当然,我给出的结论是我自己的,任由别人的评判。

“我敢这么说是因为这个问题现今世界除了意识狂式的疯子,就没有人给出个合理的判断和事实结果的定论.”小心别把自己绕进去。你就在试图“给出个合理的判断和事实结果的定论”!】

到目前为止,太蔟老师讲的有关科学主义的问题只是个假设判断而不是什么定论,或者说是个预言,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甚至谁都没有预测的资格.这个问题比目前的中国股票市场要复杂的多,你说涨它偏跌,你说跌它又可能要涨.就象我,是个经济类的海蛤蟆,跳得老高却自己不敢炒股,把钱交给信得过的灵通人士,我的预言是近一个月股市会宽幅震荡,人家说这是个最不保险的危险期,我的理论知识高于人家,可事实却是有那么一天A股近一千只在跌停!!可我的结果是这一个月的狂跌过程中在人家的操作中是比较幸运的一个.我讲这些有两个目的,第一,想告诉你判断和定论,预言和预测的关系,第二,我多少年不在网络里混了,过去听过你一些故事,简览过你的一些大作,没发生过什么大的兴趣.有人希望我在这里开个博客,所以留言多一些.

【太蔟答:我已经给出了足够的事实和论证,你的榆木脑袋不开窍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胡乱猜测别人。别又把不相干的东西(什么中国股票市场)往这上面扯。这只能进一步暴露你的无知与混乱思维。你对我“没发生过什么大的兴趣”,那你跑到我的博客里写这么长的留言干什么?你想开博客,可以到别处留言么。】

我想说的是,”哲学存废”是个思想问题,人类的思想与宽泛的宇宙一样复杂,在问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是没有结论的.就象某些无知的人去严厉和无情地批判牛顿的某些无谓的研究一样,是超越了历史的范畴去讨论历史中的人与事,这和你无畏的批判庄子一个道理.这里我想说,钱学森老先生的某些问题是社会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必然.这里有点象周公的作为,大跃进前是历史的,大跃进后是社会的,没他更惨,有他可称万幸,这是一种人类社会进程中的悲哀.好似英国得益于伊丽莎白一世的开明,美国得益于华盛顿的明智一样,他们是识时务的伟人,没有多大批判的余地,有的只是从中的教训.没有先驱者,后来人的路就不会那样较容易明确.

【太蔟答:一码是一码。我不想评论你这些不相干的胡扯。只想反问一句,你怎知我对“问题没有充分了解”?】

今天是我看方舟子文章最多的一次,虽然你俩很熟,我看不出你俩在偏激上有多少相同之处,你是偏见造成的偏激.我想方舟子先生是过于痴迷的执着.就象司马南说过的:方博士学人风骨太重,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了.大家都倍推鲁迅,大家知道鲁迅是不骂日本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书商是日本人.还应该知道鲁迅先生是很在乎钱的.我想说的一个历史真相是,无论国民党的革命还是共产党的革命,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是那些拿出钱或给他们枪炮去打天下的人或组织.而这些人或组织不被我们目前的历史教育和教导所交待,我讲的这个事实,倒不是说钱对于个人有多么重要,但对于崇尚的事业与进行的方法一样无比重要.

【太蔟答:你说我“偏见造成的偏激”,我全盘接受。我的思想,都是建立在事实和对别人思想扬弃之上的个人“偏见”。这一点上,我和段海新是一致的。难道你脑子里跑的都是别人的火车?另外,我批哲学,跟鲁迅不骂日本人有什么关系?】

方舟子先生是宣传科学理念的,但这里人文和普世的思想淡了很多;方舟子先生是学术净化的卫道士,他的支持者限于一些好似按阶级立场排队的人.使方舟子的影响力和打击能力下降了很多.如果方舟子先生是个纯做学术的或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一些举报的活动,缺少支持者是人格和性格所至.但目前方先生是个本不应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公众人物,没有达到应该产生的效果,我及一些朋友认为,第一,是方舟子先生的宣传力度不够或内容过于单调和高端而使受众过于狭窄, 第二,由于类似于象太蔟你这样的无益宣传说教影响了在科普工作中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和在打假过程中普世思想理念的渗透.站在方舟子一边的学人在中国学术界是弱势,他再没有青年学子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势必事倍功半.方舟子先生工作效果的不理想,也许会是中国社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大损失,因为象方舟子先生的一切一切背景做这样的工作是难得的,也是中国社会的幸运,因为这样的人出现已经显得有点晚了.这样的工作是要有决斗士的决心和勇气的,也需要智慧,因为这不是在实验室里,丁是丁,卯是卯,目前他的工作有社会活动的性质.我想既然是工作,就要讲求效率和效果.

【太蔟答:我对你关于方舟子的评论不想置喙。关于你的“由于类似于象太蔟你这样的无益宣传说教影响了在科普工作中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和在打假过程中普世思想理念的渗透.”不知你在说些什么。科普工作目的很明确,要做的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那个令人捉摸不定的“人文精神”或许包括科学精神,但关于它(人文精神)的传播不是科普的主旨。另外,再一次问一句,科学是不是“普世思想”的一种?我推倡科学,怎么影响了在打假过程中普世思想理念的渗透?噢,可能有些人善良脆弱的心灵受到了我文章的摧残,从而对科学产生了反感?那就对不起了,损失的是他们。】

发表于 杂感 · 14 Comments »

1月 25, 2008 @ 11:24 pm

伤疤未好便忘痛——有感于中医与儒教的复辟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

在这震撼人心的歌声背后,我们体味到了人类做为众多生物物种之一那烙印到基因中的求生与防御领地以及向往自由的强大本能。正是这本能,使得我们的祖先克服各种自然母亲设置的障碍与挑战,顽强地生存繁衍下来,并遍布了地球的各个适合人类生活的角落。

让我们把思绪再往前延展一下,回想这首歌诞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使得占有与今日头号世界强国同样幅员辽阔的土地、人口在当时也多过今日美国人口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发出往往是草食动物或是老弱残病的野兽在即将被淘汰出进化游戏时才发出的吼叫声的呢?

直接的表面原因,是因为我们那一衣带水的、一直被我们祖先称为蕞尔小国或是倭寇的邻邦,武装到牙齿地扑了过来。

但,这并不新鲜。

所辖人口只是老大帝国一个零头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和他们的蒙古铁骑,曾经就这样扑了过来,一头扎进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阴柔包容的怀抱,开始享用那旖旎与膏腴近百年。

所辖人口也只是老大帝国一个零头的努尔哈赤的子孙们和他们的八旗铁骑,也曾经就这样扑了过来,一头扎进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阴柔包容的怀抱,享用那旖旎与膏腴达两个半多世纪,再也没能挣脱出去。

一次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可能是番邦蛮夷蕞尔小国的运气,但三番五次被逼到最危险的时刻,有点脑袋的人都不免向老大帝国的内部寻找些原因了。

有点脑袋的五四先贤们早已给老大帝国做出了诊断,并开出了科学与民主的药方,几乎将以中医与儒教为代表的令中华民族羸弱的残破古旧世界观逼上了绝路……

几乎啊几乎!

令人遗憾的是,在科学与民主在中国甫现光明、立足未稳之际,所辖人口只是老大帝国一个零头的日照大神的子孙们,携着明治维新后的当时最先进科学技术的余威,朝着唾手可得的博大精深阴柔包容的旖旎与膏腴扑了过来。

科学与民主就这样与中华民族失之交臂。一个“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民族,首要任务是救亡,不讲民主、独裁几乎是必须的军事主宰了民族的活动。科学与民主这些奢侈的人类高级文明产物,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只能隐居幕后,成为仁人志士的水月镜花与浩叹了。而残破古旧的中医与儒教,则借此得以苟延残喘。

鲁迅先生,就在《义勇军进行曲》唱彻大江南北的时刻,抱憾离开了人世。他终生为科学与民主鼓与呼,旗帜鲜明地反对反科学的中医与反民主的儒教,可惜并没有看到光明的结局。

鲁迅辞世71余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尽管仍然不停地用《义勇军进行曲》警醒着自己,但已暂无生死存亡之虞。这本是个民族休养生息、健全尚未痊愈的肌体的好时机——五四先贤推倡的科学与民主应当借此契机全面发展,中医与儒教应当被彻底批判并送至历史博物馆在收藏架上积累灰尘。但,我们听到了什么?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记者吕诺、刘奕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25日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论坛。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起源于《黄帝内经》的中医学重要思想‘治未病’,历经长期实践,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为现代医学提供了疾病诊疗与慢性病管理、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及具体手段。”

另外,网友田奇庄在《季羡林、钱文忠、央视发疯了吗?》中写到,

“昨天(2008年元月20日),央视播出了钱文忠跪倒在地,给季羡林三次磕头的画面。一个被誉为当今国学泰斗,一个号称新锐领军人物。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正襟危坐接受徒儿跪拜大礼,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屈膝俯首以头触地。在个人尊严日益受到尊重的今天,他们是不是发疯了?

潜台词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他们在传播自己的价值取向。说的更清楚一点,季、钱作为重量级公众人物,央视作为头号公共信息平台,就是以此示范引导国人回归尊卑有序的礼教。”

如此种种,表明中医与儒教大有死灰复燃、咸鱼翻身之势头。对此类从内部弱化一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该社会的有识之士应该运起科学与民主的武器与之战斗。不然,等到该社会被弱化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如蒙古铁骑、满洲八旗、大和民族之类的外部力量再把它逼到“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最危险的时刻”。

发表于 未分类 · 9 Comments »

1月 19, 2008 @ 5:04 am

还原快乐

【专栏文章】

伟大而平和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因为提出相对论而大出其名,但同时也因此增添了许多烦恼。相对论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其中狭义相对论先被提出,主要用来解释高速运动(接近光速)时物质的运动现象。因为接近光速的运动超出了人类的日常经验,所以狭义相对论本身及其预言的一些现象(如接近光速时物体变重,时间变慢和尺子变短)令人匪夷所思。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爱因斯坦及相对论的好奇和追星,以及一有机会就向老爱掷去问题。爱因斯坦当然无法用那些常人几乎无法穿透的数学语言来向粉丝们解释相对论。据传说,为了应付这些无法应付的众多粉丝,他祭出了这个著名的比喻:“把你的手放到热火炉上烤一分钟,那感觉就像一小时;和一位养眼的美女共度一小时,那感觉就像一分钟。这,就是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比喻当然离狭义相对论甚远,因为狭义相对论预言的现象是客观的,而火炉美女的相对时间感觉是主观的。但爱因斯坦比喻的后一半,也即美女的那一半,却道出了一个人类共同的心理——美好的感觉给人的感觉总是很短暂的。

短暂到什么程度?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人都知道,短暂到“快”乐的程度。我们的老祖宗没有用“慢”乐描述这种感觉,是很有“科学”根据的——至少符合爱因斯坦的通俗版火炉美女狭义相对论。

其实,快乐里的“快”字,与“乐”字是并列且同义的,并不是用来修饰“乐”的。汉代的权威字典《说文解字》这样解道,“快,喜也”。在古语里,“快”字也往往以“喜”的意思单独出现,如“文信侯去而不快。”(《战国策·秦策》)、“心不快。”(《史记·魏公子列传》)、“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堂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金圣叹)、“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郭沫若)。

今天,我们单独用“快”字时,往往指的是短暂或高速的意思。比如,一个80后美女向男友发出“快!”的指令时,肯定不是“喜”的意思,而是“马上给我买个巨无霸或新奥尔良烤翅套餐来!否则……”、“马上来接我!否则……”之类。古时,“快”除了高兴欢喜的意思,也有急速的意思,如“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晋书·王湛传》)、“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古乐府《折杨柳歌辞》)晚明时的字书《正字通》里也载有“俗谓急速曰快。”

到底是高兴时感觉时间短造成急速的错觉,还是急速能带来愉悦的感觉,这是个蛋和鸡的问题。不论如何,“快乐”和“飞快”就这样连在了一起。

快乐是种很切实的的感觉。人类为了获得快乐,也将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如果说饮食男女带来的快乐是漫长的进化过程烙印到基因中的对生存和繁殖本能的奖赏的话,那么饮酒、吸烟、嗑毒、赌博、看好莱坞动作大片、蹦极、冲浪、高山速降滑雪、高空跳伞等活动,就是在纯粹追求各种快乐的刺激——那一股股某些特定的化学分子对我们神经系统的冲击波。

没错,还原到自然科学层面,快乐就是发生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

人类的大脑里,有一个激励系统。我们感受到的所有快乐,都从这里来。激励系统主要由在大脑中央的腹侧被盖区、稍靠外靠前的伏隔核和掌管理性的前额叶皮层组成,工作机理大致如下:食或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视、味、嗅、听、触觉被激发,产生的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皮层经过处理(比如向大脑海马区处搜寻记忆)发现这是好东西,于是发信号给腹侧被盖区;腹侧被盖区收到信号后,开始合成多巴胺——所谓的“快乐分子”,并将多巴胺经过神经突触释放给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伏隔核接到多巴胺后,开始调动人体运动功能,为进食或性行为做准备(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变快);前额叶皮质接到多巴胺后,则行动起来,令食色当前的这架生存机器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地完成这些对生命至关重要的任务。

当大脑里多巴胺浓度升高、在激励通道里肆意游走时,人就有了所谓“快乐”的感觉。

除了食色,其它一些对生命延续至关重要的活动,也在激励系统里注了册,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纽带的建立与维系、游戏与学习、友谊与合作、(对男人而言)杀伐及其现代的表现形式——运动。养过或正在养狗的朋友,对这些活动以及它们能够带来的快乐,应该不陌生。狗儿进食时的激动,欢迎主人以及和主人玩耍的兴奋,出去遛弯时的迫不及待……这一切,大多都是多巴胺在作怪。

本来,以多巴胺及建立在其上的大脑激励系统为主要物质基础的快乐,是自然进化出来为了提高生命生存和繁殖成功率的手段,不是目的。但自然这个盲目的钟表匠没有料到,在聪明的人类面前,手段也可以成为目的。我们对人类用避孕措施将生育与性快乐分开这个伟大成就并不陌生。在寻求纯快感的道路上,我们人类已经比无生育的性快乐走得更远——除了武侠、言情,我们还有众多绑架了多巴胺激励系统的毒品。可能不为一般人所能接受的是,酒精也是一种毒品——醉酒后那踉跄的步伐、模糊的意识和泛红的脸膛,就是不同程度酒精中毒的症状。酒精能使大脑中的多巴胺浓度升高。烟草中的尼古丁也是如此。可卡因、安非他命、海洛因、吗啡、大麻……这些我们并不陌生但每次听到都会心惊的毒品,或者冒充多巴胺欺骗大脑,或者促进多巴胺的非正常过量分泌,在给服用者带来暂短欣快(当然,在适量控制时可以有医疗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的苦难——以快乐的名义。

让我们回到正当的快乐上来吧。自然选择出来的生命机制用快乐引导着我们完成生物体的使命。如果以前我们还得用一些超验的哲学来笼罩我们追求快乐的天性,在自然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把对快乐的追求踏实地建立在我们的生物本性上了。

借此机会,就快乐这个话题,我想向启蒙运动的一位先辈表达一下我的敬意。这位先辈,就是效用主义的创始人、英国的边沁。在他那个时代,关于人类本性的科学知识远远没有今天这样系统与细致入微,但这并不妨碍启蒙运动先贤们把理性的触手向包括人性在内的四面八方延展。1789年,41岁的边沁发表了他的成名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在其中,他毫无保留地以启蒙运动精神写道:

“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君主的统治之下——它们是痛苦和快乐。它们两个完全充分地指明了我们应该做什么,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做什么……效用原理认可这一点,并把它当成整个效用原理体系的基石;效用原理的目标,是用理性和法律的双手托起快乐的经纬。”

没有满足于泛泛的定性描述,边沁祭起分析的法宝,把任何一项活动的快乐因素用数学公式作了定量的评估。他的快乐评估体系中有七个指标:

1. 强度
2. 长度——持久性
3. 确定性——概率
4. 疏近性——获得的难易程度,唾手可得还是水月镜花
5.
可放大性——是否像原子弹核裂变的链式反应,或是滚雪球,越滚越大
6. 纯度——会不会有毒副作用,引起痛苦
7. 范围——此快乐因素影响多少人

边沁认为,人们应该把这种评估方法应用在生活中任何一件快乐的事情上。他把这个理论体系称作“快乐微积分”,并认为这种数学练习应该成为人们的本能。

今天,我们可以继承并发展边沁的思想,把快乐还原到分子水平上了。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5 Comments »

1月 14, 2008 @ 11:11 am

庄忽悠、金忽悠以及日本剑道的大忽悠

(一)庄子《大宗师》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二)金庸《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回《太极初传柔克刚》

小昭上前几步,呈上张无忌从赵敏处取来的那柄木制假倚天剑。张三丰接在手里,笑道:“是木剑?老道这不是用来画符捏诀、作法驱邪么?”当下站起身来,左手持剑,右手捏个剑法,双手成环,缓缓抬起,这起手式一展,跟着三环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拦扫、右拦扫……一招招的演将下来,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针”,双手同时画圆,复成第五十四式“持剑归原”。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各人竟皆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能用来对敌过招?”转念又想:“料来张真人有意放慢了招数,好让他瞧得明白。”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胡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

(三)日本泽庵禅师的《不动智神录》

“练习剑道,禅理占六成,剑技占四成。达到‘无念、无想、无我’的境界,剑技才能随意进退,意到剑到;‘剑心合一’”。

“剑道是内外兼修之武道。研修剑道,要追求‘无心’之境界。忘生、忘死、忘敌、忘我;不动念、不介意。如此才能达到大成”。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13 Comments »

1月 13, 2008 @ 1:25 pm

鲁迅对庄子的调侃

庄子对喜欢在用文字构成的想象空间里呼风唤雨、称王称霸的文人,有一种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我们稍做一下成本效益分析,便可知原因了——码上几个字,鲲鱼就变成了鹏鸟;画上几个符,浑沌便被凿了七窍;比在上海过个马路都容易。

我们这些“外面只剩两只脚,却得到了两只手,内面有三斤二两脑髓,五千零四十八根脑筋,比较占有多额神经系质的动物”【吴稚晖语】,每天还得被重力束缚在地面上,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偶尔对飘在空中的庄子仰视一下,马上就得低下头,老老实实用两只脚走路,规规矩矩地蝇营狗苟、功名利禄。

五四先贤中,胡适对庄子是没什么好态度的。他在《中国哲学史》中对庄子的评价(“……却实在是守旧党的祖师。他的学说实在是社会进步和学术进步的大阻力。”),很令庄子的粉丝们不爽。

大胡适十岁的鲁迅先生,对庄子似乎也很不敬。在他逐渐走向灯枯油尽、肯定经常被生死问题困扰的1935年12月,他做了一篇以庄子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起死》,在其中没有大赞庄子齐生死的所谓通达,而是拿庄子是非不分的浆糊思想开起了涮。

一上场,鲁迅便让庄子露出了两足哺乳动物的本相,

“庄子——(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出门没有水喝,一下子就觉得口渴。口渴可不是玩意儿呀,真不如化为蝴蝶。可是这里也没有花儿呀,……哦!海子在这里了,运气,运气
!(他跑到水溜旁边,拨开浮萍,用手掬起水来,喝了十几口。)”

呵呵,原来庄大忽悠化蝶之余,也得喝水。

接下来是庄子对路旁草丛中一颗骷髅的拷问(有点类似于窝囊文人屈原的天问)。拷问骷髅,有问无答,很是没趣,于是庄子开始作法,呼唤司命大天尊前来对骷髅起死回生,以便有问有答。第一次,司命大天尊没唤来,鬼倒叫来一堆。鬼们倒有鬼机灵,对庄子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还挺合辙押韵,

“鬼魂——庄周,你这胡涂虫!花白了胡子,还是想不通
。死了没有四季,也没有主人公。天地就是春秋,做皇帝也没有这么轻松。还是莫管闲事罢,快到楚国去干你自家的运动。……
  

庄子——你们才是胡涂鬼,死了也还是想不通。要知道活就是死,死就是活呀,奴才也就是主人公。我是达性命之源的,可不受你们小鬼的运动。

鬼魂——那么,就给你当场出丑……”

庄子急了,又做了次法,终于把司命大天尊给折腾来了。这天尊,长的和庄子一个德行,“道冠布袍,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手执马鞭”。天尊可能正在某处腐败,被庄子坏了兴致,当然一肚子牢骚,于是有两人的一番唇枪舌剑,

“司命——庄周,你找我,又要闹什么玩意儿了?喝够了水,不安分起来了吗?

庄子——臣是见楚王去的,路经此地,看见一个空髑髅
,却还存着头样子。该有父母妻子的罢,死在这里了,真是呜呼哀哉,可怜得很。所以恳请大神复他的形,还他的肉,给他活转来,好回家乡去。

司命——哈哈!这也不是真心话,你是肚子还没饱就找闲事做。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还是走你的路罢,不要和我来打岔。要知道“死生有命”,我也碍难随便安排。
  

庄子——大神错矣。其实那里有什么死生。我庄周曾经做梦变了蝴蝶,是一只飘飘荡荡的蝴蝶,醒来成了庄周,是一个忙忙碌碌的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了庄周呢,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这样看来,又安知道这髑髅不是现在正活着,所谓活了转来之后,倒是死掉了呢?请大神随随便便,通融一点罢。做人要圆滑,做神也不必迂腐的。

司命——(微笑,)你也还是能说不能行,是人而非神
……那么,也好,给你试试罢。”

司命大天尊复活了髑髅。髑髅变成了一条赤裸裸的紫面大汉。

接下来是庄子与大汉的一顿寒暄(在大学里也叫新生入学教育,英文叫orientation的干活)。大汉orientation毕,开始蝇营狗苟,要庄子还他的衣服及礼物,好去走亲戚,

“汉子——(瞪了眼睛,看着庄子,)我一点也不懂。先生,你还是不要胡闹,还我衣服,包裹和伞子罢。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你这人真是不明道理……

汉子——谁不明道理?我不见了东西,当场捉住了你,不问你要,问谁要?(站起来)

庄子——(着急)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髑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那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纣王那时候……

汉子——胡说!这话,就是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的。
我可是三十三岁了!(走开来,)你……

庄子——我可真有这本领。你该知道漆园的庄周的罢。

汉子——我不知道。就是你真有这本领,又值什么鸟?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有些要哭,跑开来拉住了庄子的袖子,)我不相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汉子——(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来,一手去揪庄子。)

庄子——(窘急,招架着)你敢动粗!放手!要不然
,我就请司命大神来还你一个死!

汉子——(冷笑着退开,)好,你还我一个死罢。要不然,我就要你还我的衣服,伞子和包裹,里面是五十二个圜钱,斤半白糖,二斤南枣……

庄子——(严正地,)你不反悔?

汉子——小舅子才反悔!”

庄子又一次呼唤司命大天尊。这回司命大天尊不知跑到哪里灌迷魂汤去了,没回应。庄子终于知道了世间除了忽悠,还有责任二字,以及生与死貌似并不那么齐。但,庄子毕竟是庄子,总能摆脱世俗的羁縻。他,吹响了警笛!

警笛调来了一位巡士——一条鲁国大汉。巡士上来,朝庄子使起了威风,

“庄子——(托住警棍,歪着头,)这算什么?

巡士——这算什么?哼!你自己还不明白?

庄子——(愤怒,)怎么叫了你来,你倒来抓我?

巡士——什么?

庄子——我吹了警笛……

巡士——你抢了人家的衣服,还自己吹警笛,这昏蛋!

庄子——我是过路的,见他死在这里,救了他,他倒缠住我,说我拿了他的东西了。你看看我的样子,可是抢人东西的?

巡士——(收回警棍,)‘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
。到局里去罢。

庄子——那可不成。我得赶路,见楚王去。

巡士——(吃惊,松手,细看了庄子的脸,)那么,您是漆……

庄子——(高兴起来,)不错!我正是漆园吏庄周。您怎么知道的?

巡士——咱们的局长这几天就常常提起您老,说您老要上楚国发财去了,也许从这里经过的。敝局长也是一位隐士,带便兼办一点差使,很爱读您老的文章,读《齐物论》,什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真写得有劲,真是上流的文章,真好!您老还是到敝局里去歇歇罢。

(汉子吃惊,退进蓬草丛中,蹲下去。)

庄子——今天已经不早,我要赶路,不能耽搁了。还是回来的时候,再去拜访贵局长罢。”

庄子把责任推卸给了巡士,飘然不知所终。故事的结尾是汉子和巡士的民事纠葛。

调侃庄子,一定给病痛中的鲁迅先生带来了些许解脱。这也许就是庄子的功效吧。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45 Comments »

1月 12, 2008 @ 6:18 pm

庄子——公元前的后现代主义文人

庄子如果活在当世,一定是一个后现代主义文人——否认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否认可以由科学鉴定是非真伪,否认文化有优劣以及用来衡量这优劣的独立于种族与文化之外的普世价值观。

庄子是个文学大师,他想像忽悠的本事以及超强的自我感觉,迷倒了无数文学粉丝——有的甚至发誓要以捍卫他为毕生使命。在文学娱乐方面,我向他脱帽,就像我对能忽悠出梯云纵凌波微步的金庸和意淫出真命魔法王子哈利波特的若玲女士脱帽一样。

但在用来指导我们改造社会及规划人生方面,还是让庄子物我两忘在他的战国时代吧。

庄子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核心,如胡适所说,便是“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都只是要人知道‘万物皆一’四个大字。”用庄子自己的话,是“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按庄子的哲学,生命进化中环境对有差异个体厚此薄彼的自然选择、科学在纠错中积累前进、人类改善自己生活环境和社会制度的漫长艰辛努力等等,都是无意义的——什么“差异”?什么“错误”?什么“缺点”?统统地平等,概概地归一。

我非常认同胡适对庄子的盖棺论定,

“庄子的哲学,总而言之,只是一个出世主义。因为他虽然与世人往来,却不问世上的是非、善恶、得失、祸福、生死、喜怒、贫富……一切只是达观,一切只要‘正而待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他虽在人世,却和不在人世一样,眼光见地处处都要超出世俗之上,都要超出‘形骸之外’。这便是出世主义…………我曾用一个比喻来说庄子的哲学道:譬如我说我比你高半寸,你说你比我高寸。你我争论不休,庄子走过来排解道:‘你们二位不用争了罢,我刚在那爱拂儿塔上(Eiffel
Tower在巴黎,高九百八十四英尺有奇,为世界第一高塔)看下来,觉得你们二位的高低实在没有什么区别。何必多争,不如算作一样高低罢。’他说的‘辩也者,有不见也’,只是这个道理。庄子这种学说,初听了似乎极有道理。却不知世界上学识的进步只是争这半寸的差异;世界上社会的维新,政治的革命,也只是争着半寸的差异。若依庄子的话,把一切是非同异的区别都看破了,说太山不算大,秋豪之末不算小,尧未必是,桀未必非:这种思想,见地固是‘高超’,其实可使社会国家世界的制度习惯思想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革新改良的希望。庄子是知道进化的道理,但他不幸把进化看作天道的自然,以为人力全无助进的效能,因此他虽说天道进化,却实在是守旧党的祖师。他的学说实在是社会进步和学术进步的大阻力。”【摘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00—201页】

在我还没看到上面胡适那个艾菲尔铁塔的譬喻之前,我便独立地做过类似的譬喻了,

“老庄……呔,摇手那老头,跟你没关系……您说的很对,我们学人家的语言,和人家学咱们的语言,其实是一回事;我们去人家那留学,和人家到我们这来留学,也他亲属的是一回事。在您老站的高度,地球就是一个淡蓝的小点。我们这些蜗角上的人们争来争去,为点破事儿喜怒为用,都是不明您老的‘朝三’之道也。”【太蔟《朝三暮四的“奥义”》】

没有人能改变我对庄子的这个成见——或者偏见。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嘁!

阿Q说得好:“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补记:鲁迅先生在去世前一年(1935)的12月写过一篇名为《起死》的短剧,对庄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下面是片段,

“鬼魂——庄周,你这胡涂虫!花白了胡子,还是想不通。死了没有四季,也没有主人公。天地就是春秋,做皇帝也没有这么轻松。还是莫管闲事罢,快到楚国去干你自家的运动。……

庄子——你们才是胡涂鬼,死了也还是想不通。要知道活就是死,死就是活呀,奴才也就是主人公。我是达性命之源的,可不受你们小鬼的运动。”

“司命——哈哈!这也不是真心话,你是肚子还没饱就找闲事做。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还是走你的路罢,不要和我来打岔。要知道“死生有命”,我也碍难随便安排。

庄子——大神错矣。其实那里有什么死生。我庄周曾经做梦变了蝴蝶,是一只飘飘荡荡的蝴蝶,醒来成了庄周,是一个忙忙碌碌的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了庄周呢,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这样看来,又安知道这髑髅不是现在正活着,所谓活了转来之后,倒是死掉了呢?请大神随随便便,通融一点罢。做人要圆滑,做神也不必迂腐的。

司命——(微笑)你也还是能说不能行,是人而非神
……那么,也好,给你试试罢。”

“庄子——我可真有这本领。你该知道漆园的庄周的罢。

汉子——我不知道。就是你真有这本领,又值什么鸟?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有些要哭,跑开来拉住了庄子的袖子)我不相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汉子——(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来,一手去揪庄子。) 

庄子——(窘急,招架着)你敢动粗!放手!要不然,我就请司命大神来还你一个死!”

“汉子——(扑上前)那么,不要再胡说了。赔我的衣服!

庄子——(退后)你敢动手?这不懂哲理的野蛮!”

“巡士——(吃惊,松手,细看了庄子的脸)那么,您是漆……

庄子——(高兴起来)不错!我正是漆园吏庄周。您怎么知道的?

巡士——咱们的局长这几天就常常提起您老,说您老要上楚国发财去了,也许从这里经过的。敝局长也是一位隐士,带便兼办一点差使,很爱读您老的文章,读《齐物论》,什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真写得有劲,真是上流的文章,真好!您老还是到敝局里去歇歇罢。(汉子吃惊,退进蓬草丛中,蹲下去。”】

发表于 杂感 · 4 Comments »

1月 11, 2008 @ 7:34 pm

科学主义者胡适

偏激并为之自豪着的新语丝知名网友段海新,为已经冷却下去的哲学废存论战又送来一发重磅炮弹——我的朋友胡适之。

“过去的哲学只是幼稚的、错误的或失败了的科学。”

“过去的哲学学派只可在人类知识史与思想史上占一个位置,如此而已。”

“哲学的根本取消”

“将来只有一种知识,科学知识。”

“将来只有一种知识思想的方法:科学证实方法。”

这一个个斩钉截铁的论断,像是从曾写过《兰花草》与《蝴蝶》的谦谦君子胡适的笔下流出的么?

我揉了揉眼,千真万确——段海新网友传上来的是原文扫描的图像。他要是手敲上来,我还真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段兄,谢谢你的懒惰!:-)

1929年啊!构成我的原子们当时还不知在何处闲逛。当然,构成此时此刻我的原子们,几个月前也不知在某牛某猪某羊某鸡某海参鲍鱼燕窝鱼翅熊掌虎鞭果子狸某火龙果某榴莲某西兰花处闲逛。

给中学生的演讲?!在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全面开花的今天,沐浴在科学之光中、周围上下被现代技术武装到牙齿的慈悲的知识精英们,听到这些言论,有几个能不先惊骇,后批驳,再清算?

噢,我记起了,儒雅温和改良的胡适之先生,也曾写过这等诗,

“大家合起来,
赶掉这群狼,
推翻这鸟政府;
起一个新革命,
造一个好政府
那才是双十节的纪念了!”

平静的外表,未必不掩盖着一座曾经是非分明的火山。

我明了事理之后,更把鲁迅先生当成一位与自己研究对象打成一片的社会科学家。他的那么多深刻的论断,都经过了时间和证据的考验。

写过《中国哲学史》的胡适,今天看来,骨子里也是个科学家——把中国历代哲学恐龙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家。

胡适之先生,不是个哲学家。

【附(摘自《胡适文集》卷三294-295页,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哲学的将来(提要)

胡适

(一)哲学的过去

过去的哲学只是幼稚的、错误的或失败了的科学。

宇宙论→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

本体论→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

知识论→物理学、心理学、科学方法

道德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遗传学

政治哲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史学……

(二)过去的哲学学派只可在人类知识史与思想史上占一个位置,如此而已。

哲学即是幼稚的科学,自然不当自别于人类知识体系之外。

最早的Democritus以及Epicurus一派的元子论既可以在哲学史上占地位,何以近世发明九十元子的化学家,与伟大的Mendelief的元子周期律不能在哲学史上占更高的地位?

最早乱谈阴阳的古代哲人既列在哲学史,何以三四十年来发现阴电子(Electron)的Thomson与发现阳电子(Proton)的Rutherford不能算作更伟大的哲学家?

最早乱谈性善性恶的孟子、荀子既可算是哲学家,何以近世创立遗传学的George
J. Mendel不能在哲学史上占一个更高的地位?

最早谈井田均产的东西哲学家都列入哲学史,何以马克思、布鲁东、亨利乔治(Henry
George)那样更伟大的社会学说不能在哲学史占更高的地位?

(三)哲学的将来

1. 问题的更换

问题解决有两途:(1)解决了。(2)知道不成问题,就抛弃了。

凡科学已解决的问题,都应承受科学的解决。

凡科学认为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都成为悬案。

凡科学认为成问题的问题,都应抛弃。

2. 哲学的根本取消

问题可解决的,都解决了。一时不能解决的,还得靠科学实验的帮助与证实。科学不能解决的,哲学也休想解决。即使提出解决,也不过是一个待证的假设,不足于取信现代的人。

故哲学家自然消灭,变成普通思想的一部分。在生活的各方面,自然总不免有理论家继续出来,批评已有的理论或解释已发现的事实,或指摘其长短得失,或沟通其冲突矛盾,或提出新的解释,请求专家的试验与证实。这种人都可称为思想家,或理论家。自然科学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学,这种人便是将来的哲学家。

但他们都不能自外于人类的最进步的科学知识思想,而自夸不受科学制裁的哲学家。他们的根据必须是已证实的事实;自然科学的材料或社会科学的统计调查。他们的方法必须是科学实验的方法。

若不如此,但他们不是将来的思想家,只是过去的玄学鬼。

将来只有一种知识,科学知识。

将来只有一种知识思想的方法:科学证实方法。

将来只有思想家,而无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已证实的便成为科学的一部分,未证实的叫做待证的假设(Hypothesis)。

(本文为1929年6月3日胡适在上海大同中学演讲的提要,收入胡颂平编撰:《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册)】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19 Comments »

1月 7, 2008 @ 3:25 am

“The chastening sting of the philosopher’s tongue”

“The magnitude of the technical problems facing the social theorists in particular is, I readily concede, extremely daunting. Some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have thrown up their hands, declaring that the borderlands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too complex to be mastered by contemporary imagination and may lie forever beyond reach. Questioning the very idea of consilience from biology to culture, they point to the nonlinearity of the viable equations, to second- and third-order interactions of factors, to stochasticity, and to all the other monsters that dwelleth in the Great Maelstrom Sea, and they sigh, No hope, no hope. But that is what philosophers are supposed to do. Their task is to define and explain the limits of science in the larger scheme of things, where the full dimensions of rational process are better left to – well, philosophers. For them to concede that science has no intellectual limits would be unseemly; it would be unprofessional. Their misgivings lend strength to that dwindling number of social theorists who wish to keep the borders of their dominions sealed and the study of culture unroiled by the dreams of biology.

?

Scientists themselves are fortunately not so bound. If past generations had been so deeply reflective and humble before the unknown, our comprehension of the universe would have stopped growing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chastening sting of the philosopher’s tongue is needed but should be taken with the antidote of self-assurance, and never allowed to be fatal. It is the opposite conviction, blind faith if you prefer, that has propell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the modern age. Bear in mind that the original Enlightenment died within philosophy but not within science. The more pessimistic philosophers may be right about the social sciences, of course, but it is better to press on as if they were wrong.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find out. The more forbidding the task, the greater the prize for those who dare to undertake it. ”

?

Chapter 9. The Social Sciences, Consilience, Edward O. Wilson (1998)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5 Comments »

Categories

Links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