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蔟如是说

Recent News

Archives

存档:10月, 2007

10月 31, 2007 @ 1:34 am

庄子也是个大忽悠

罗集人网友在《以比喻代论证——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一文中提到,五四先驱傅斯年先生曾指出“中国学者之言,联想多而思想少,想象多而实验少,比喻多而推理少。”寻正网友指出,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忽悠,并曾按住孟子狠打了一顿板子。

孟子比起庄子,在忽悠方面,那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庄子忽悠起来,地球都装不下他。

本文想把庄子也按在板凳上,对他的乱比喻、大忽悠,打两下板子。

第一板,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我在一篇调侃中医信徒的文章(《中国人最应该感谢的》)里说过:“跟纳智们说十万年,就仿佛象一个不那么弱智的老祖宗说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说这个老祖宗不那么弱智,已经是夸奖他了。其实夏虫对冰知道得很,更知道冰冻时怎么办,否则明年的小夏虫那里来?中华文化里到处充斥着这种半瓶子醋、似是而非的所谓智慧和它们的创造者老祖宗。拿纳智们比夏虫,也是对夏虫们的侮辱,它们烙印在基因中的本能,比起纳智们的残余的那点‘智’,要强得多。”

第二板,朝三暮四(《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囗(上“艹”
下“予”音xu4),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这个寓言里,众狙是被当成弱智来调侃的,因为它们“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但是,读者诸公且慢点头赞同——我要是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高管,准备聘任金融风险管理人士,面对狙公和众狙两组候选人,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众狙。这是因为,“朝三而暮四”与“朝四而暮三”二者并不是“名实未亏”。对朝而言,暮是未来,而未来就意味着风险,即不确定性。谁能保证众狙在拿到早上的食物后,下午就一定能拿到狙公许诺的另一部分食物?也许狙公下午就心脏病发作,或者单方面变了卦呢。所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众狙而言,“朝四而暮三”明显优于“朝三而暮四”。另外,分期付款买过车房的网友(相当于狙公的角色)知道,先付四千、隔月后付三千,与先付三千、隔月后付四千是不一样的,在利率不为零的条件下(几乎总能满足),“朝四而暮三”方案比“朝三而暮四”方案代价要大,也对收款方(相当于众狙)更有利。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二千多年前的庄子有现代的生物学和金融学知识以及严谨的逻辑能力——那是苛责古人,所以我打庄子的板子也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但是,能接触到这些现代知识的人们还要到几千年前的充满忽悠的故纸堆里去挖掘什么奥义,我们则不免要忍俊不禁,调侃一番了。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 8 Comments »

10月 29, 2007 @ 1:58 pm

【转】太簇、寻正的勃论

【太蔟按:搞理科而有如此浆糊脑袋的,还真不好找。想给他指点一二,都不知从何处下嘴。】


太簇、寻正的勃论


黎健敏

2007-10-25 19:50


真正的科学理论,逻辑上应该能够自恰的[1]。

得出:太簇、寻正近期提出“废哲理论、哲学不能指导科学”的观点,不是科学,它逻辑上是一个勃论。

利用互联网,将知识综合运用推理,便得出这个判断。

论证:

首先要解决什么是哲学。

一、按马克思主义观点,关于哲学就是: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2]。

按照维基百科英文词条的解释:哲学是一种描述人类应该用如何一种道德规范来生活,物质和自然界的本质是什么,用什么样的价值观,诸如对真理的认知,怎么才算得上正确的逻辑[3]。

马哲和维基关于哲学词条的英文解释,看待哲学的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简单来说,哲学都是由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时得出的世界观——试图用人类所能理解的语言描述这是怎么一个世界,并用这种世界观得出的方法论指导人们生活的系统理论。

那么,按哲学的定义去衡量,太簇、寻正关于“废哲理论、哲学不能指导科学”其本身就是属于他们的一种哲学观念指导下的一种观点,他们还主张用他们的世界观、他们所说的“科学”的世界观取代哲学,甚至反过来指导哲学,这样哲学就自然变得无存在的必要了。

问题是:他们要用科学的“科学”的世界观,取代他们所说的“哲学”这种方法论,统统这些,是不是一种哲学?

他们所说的“废哲理论、哲学不能指导科学”难道不是一种他们哲学指导下的行为?他们所倡导的那套“科学”取代的哲学,需不需要废除?他们到底是想废除那种“哲学”?是指一种怎样“科学”呢?

自相矛盾。

以科学名义(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科学概念),我们应该可有自由的、有不受人身攻击(包括语言性的人身攻击)的权利,去质询他,要求太簇、寻正先给他们的“科学”、“哲学”下个定义!他们有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哲学概念吗?他们关于要废除的“哲学”观念和与之要提倡的“科学”难道只是只存在他们的脑袋里面,不能被我们所接受的(我觉得,经过大家普遍的可验证的科学,很难认同他们的观点)

这是解决他们勃论的关键。

只有他们的
“科学观点”才成科学?别人用科学方法得不出他们的观点,那别人就不是科学了?用他们“科学”可以提出其中一个观点是,汉语是易于“忽悠”的——语言学家可以退休了,用不上什么比照法啊、语汇统计啊之类的了,语言学家这些“幼稚”的科学方法连这么显而易见无懈可击的“科学理论”都推导不出来!还研究什么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

世界的语言学家真是尸位素餐啊!比不上我们读医科管理的寻正先生。

按照他们这种观点,物理、化学、政治、经济、语言所有学科通通取消得了,根本可以用他们的“科学”去取代的!

哲学一词来源于“爱智慧”[4]。“爱智慧”的不是哲学?如果是,那么可不可以推导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来就是“爱智慧”/哲学枝头的两朵花?

哲学不能指导对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研究(其实神学、宗教也可以,但这两者是“爱智慧”的产物吗?用这些指导研究比哲学的指导来得要好?),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反过来影响哲学(神学、宗教)也没有异议的。(打趣一下,这样辩证统一的观点在寻正看来,会不会是容易“忽悠”的汉语做成的呢?我们不访请他用其它语言,英文、德语、俄语,甚至梵语来描述一下两者间的这种关系,看看寻正先生会不会得出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释加牟尼个个都变成“莎忽悠”、“歌忽悠”、“普忽悠”呢?他没有比较组,怎么得出汉语比较易于“忽悠”的“科学”观念呢?大家注意!寻正先生要用这种“科学”观念取代我们的哲学!)现代研究领域,无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互相融合渗透,再重新变成哲学也说不定——而进行这样事业相信不会是一两代人就能够解决(可能是永恒,如同热学第三定律的无限接近绝对0度)相信不会是一两个人自然科学或社会学家、哲学家的产物,那更加不存在“废哲”的问题了。

如果概念都不一样,大家还是不要争了,简直就是鸡同鸭讲,浪费时间!从这次问题看来,他们两人成了当今理科生大忽悠,忽悠大家已经普遍共识的概念。他们宣传了那么久的,对于他们俩的“科学”观念,看了他们的行文,我们理解得出的,他们的“科学”是一种只有形而下仅基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没有经过形而上的语言的逻辑的伦理的提炼出来用于指导生活(包括研究探索自然)的东西——因为我们认为经过提炼了的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哲学了。

他们认为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哲学是形而上的只有语言的逻辑的伦理的提炼的东西,那他们自然就认为应当“废除”说了。

我们的行为和他们行为可以用这套世界观所解释,是一种自恰吧?

科学学术上的争鸣应该是有理有节的吧?当牛勃勃变成勃勃的人,言语不能说是偏激,但称得上尖酸[5]。文人相轻!陋习!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吗?

综合知名央视记者和近期新语丝论坛所发生的,可见世界上不但有“文傻”,还有“理傻”。我是搞网络的,相信是属于理科,相信在这次问题上的讨论,大多数无论属文属理的网友跟我一样有这个感受。

我写此文时,搜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有一个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我不知道太簇是不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只是我们一般人不能理解以你的这种语言和逻辑水平所表达出来的东西(你否认这是种哲学观点)。用这种逻辑和语言方式来表达出来,我想一般人包括文科生、理科生也不会对这句话有异议吧?

但这个观点是首先是马克思的提出的,不知阁下称他是科学家呢还是哲学家呢?可能你认为他什么到不是吧?可惜,在大家眼中,马克思在这问题上,提炼出来的语言比你的更加科学。

[1]《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什么是科学》

http://www.haiguinet.com/bbs/viewtopic.php?p=1162459&sid=a24193064a2d9b23989d60e4731703ad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免费版)83个(全)》http://www.yuloo.com/ky/ky-kaobo/ky-kaobojyjl/2005-10/1128851036.html

[3]维基百科关于哲学词条的解释

http://en.wikipedia.org/wiki/Philosophy

Philosophy is the discipline concerned with
questions of how one should live (ethics); what sorts of things
exist and what are their essential natures (metaphysics); what
counts as genuine knowledge (epistemology); and what are the
correct principles of reasoning (logic).[1] [2] The word itself is
of Greek origin: φιλοσοφ?(philosophía), a compound of
φ甩下 (phílos: friend, or lover) and σοφ羂 (sophía:
wisdom)

[4]可查金山词霸philosophy、马哲http://www.bvtc.com.cn/zhuanti/jpkc/yuan/zhexue/jiaoan/01.htm

英文维基对philosophy词条的解释。它们都相互印证地认为哲学是“爱智慧”的产物

[5]见太簇《敲打一下崔益民的糊涂思想》的行文

http://www.xys.org/xys/netters/others/comments/zhexue31.txt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4 Comments »

10月 28, 2007 @ 7:30 pm

蜇一下西风独自凉网友

我因文章中经常有些细节上的硬伤和态度的不严肃,曾被严谨无情的新语丝网友(一帮没有人文素养、不通赋比兴的理工痴男)蜇得鼻青脸肿。久而久之,我干脆破罐子破摔,给自己戴了一顶“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峨冠,将缺点翻覆为特色,厚着脸皮,走自己的路,让痴男们蜇去吧。

有幸与西风独自凉网友在牛博浓郁醇厚的人文氛围中被共同熏了一段时间,见识了西风扫落叶如火般的激情。我的那点感性,走路见到西风,总感觉应该退避三舍。

只是不知西风网友的理性如何。平素没有深究,直到见到西风网友的《关于哲学论争》一文。这场论争是由我挑起,绝大部分相关文章我都很关注,这一篇当然也逃不过我的法眼。

《关于哲学论争》短短的五段文字,后四段都无大疑问,但第一段阅毕,我便觉有大大的问题。于是不免换上理工痴男的帽子,对之蜇上一蜇。

这第一段文字如下:

“崔益民《关于哲学的争论可以休矣》一文,表明作者认为哲学当然有用,我同
意他的看法.哲学和中医等伪科学有天壤之别,这是毋庸质疑的。科学再发达也
无法解释、涵盖大脑一切神秘的运动,难道你依据物理学的概念能称量得出方舟
子对XYS的感情分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与哲学的联系如此紧密,
又如此泾渭分明,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从这短短的几句话里,我就知道西风网友对科学的认识有待改进,其人也在我譬喻的哲学冰山中向外与我对视着。

“哲学和中医等伪科学有天壤之别,这是毋庸质疑的。”不知这论断的自信从何而来。我偏偏要质疑一下“哲学和中医等伪科学有天壤之别”的毋庸。在我看来,哲学和中医是一丘之貉,两者充其量是五十步笑百步,而不是有天壤之别。说两者是一丘之貉,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一种残破跛足(缺乏实证)的方法来认识世界,搞出一个玄幻的概念体系,并试图利用这个概念体系解释世界和影响世界。说哲学和中医是五十步笑百步,是因为(西方)哲学也就是在逻辑上强过中医,在构建玄虚的概念上两者是无区别的。哲学是个藏污纳垢之所在。在中国,中医及其它伪科学得以藏身,主要就是因为哲学这张大伞。

“科学再发达也无法解释、涵盖大脑一切神秘的运动,难道你依据物理学的概念能称量得出方舟子对XYS的感情分量?”不客气地说,说出这种话的人,往小说,是个科盲,往大说,是个对科学有偏见甚至反感的人。什么是“大脑一切神秘的运动”?这个“神秘”从何而来?科学正在描述和试图解释人类的以大脑为物质基础的思维活动。在科学面前,没有“神秘”,只有已知和未知,而这未知,当科学发达到一定程度,必定变为已知。退一万步,科学无法解释、涵盖的,你以为别的如哲学就能?“难道你依据物理学的概念能称量得出方舟子对XYS的感情分量?”这句话反映出西风网友对科学方法中还原法的无知或误解。科学的还原法并不是“悬崖式”的从方舟子的感情一步跳到物理层面,而是“阶梯式”的从感情还原到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然后如果需要再往更基础的学科还原。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与哲学的联系如此紧密,又如此泾渭分明,是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个“有趣”不知怎么蹦出来的。这个观察也不新颖。哲学是科学的前身,哲学中的逻辑加上科学奠基人(公认的是培根与伽利略)发现的为科学独有的实证方法,便是科学认识世界的两大法宝,所以“科学与哲学的联系如此紧密”。科学与哲学“泾渭分明”,是因为两者争夺的是同一块疆域,有你无我。在科学的光明面前,宗教的黑暗和哲学的灰雾在一步步后退,后二者完败的时日已经无多。

欢迎西风网友早日跳出哲学的灰雾,到科学的光明里来。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4 Comments »

10月 25, 2007 @ 6:59 pm

罗尔斯的概念风筝

在近日的哲学废存辩论中,挺哲方推出了已逝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及他的巨著《正义论》(ATheory of
Justice),并说要把这本厚厚的哲学书真正看懂,中上等智力的人需要一年以上时间。仿佛为了印证这个说法,一位网友在新语丝读书论坛站了出来,“本人本科在英国大学学习经济和政治,硕士学的是政治哲学,也修过专门讲述公共选择理论的课程,读过正义论全书和大量二手资料。但我现在放开胆子,也不敢说自己对正义论掌握了两成以上。”

于是《正义论》就像《九阳真经》一样,引起了我的好奇。这书听起来很奇妙,不可小觑,弄不好有一位蜇三蜂根据它创出一门旷世绝学《正义神功》,“练就此功,可出氤氲紫气,可随意扩散到体内、体外,可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毒气不生,物化不之,金刚不坏之躯也随之而来。”那可不是玩的。

我得研究研究。

手头没这书,只好古狗加维基,恶补了一下午,搞明白了罗尔斯的正义论就像比基尼,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它那让有中上等智力的人需一年以上时间才能搞懂、政治哲学硕士费了牛劲也不敢说掌握了两成以上的厚厚的经文,都是从这一个中心加两个基本点阐发出来的。

一个中心,罗尔斯叫它“原位”(Original
position)。这原位是个什么东西呢?有点象咱们老祖宗的太极,是个挺玄幻的东西,由它可生两仪、四象、八卦……以及一个洋洋洒洒的哲学体系。具体点,罗尔斯的原位是一个类似练功密室类的东东,在里面一群性别不详面目不清的叫做人的东东各自端坐在一个叫做“无知的面纱”(veil
of
ignorance)的东东后面,共同决定正义的大原则。这个无知的面纱,有很玄妙的功能。用罗尔斯自己的话讲,在这面纱背后,“没人知道自己的阶级和社会地位,也不知道自己将分到几杯羹,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智力、力量等等。我进一步假设这些人既不知道自己对善的认识,也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取向。正义的原则就在这无知的面纱后决定。”(”no
one knows his place in society, his class position or social
status, nor does anyone know his fortun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assets and abilities, his intelligence, strength, and the
like. I shall even assume that the parties do not know their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or their special psychological
propensities.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are chosen behind a veil of
ignorance.”)

我曾说过哲学家们喜欢在虚幻的概念空间里放风筝玩杂技。罗尔斯没让我失望。

接着罗尔斯的思路,在原位里,躲在无知的面纱后各怀鬼胎的人们都在做着最坏的打算:呣,弄不好我可能会在社会最底层,正义的原则应保证我即使在混得最惨时也不吃亏。基于这样的打算,人们会不约而同采用所谓的极大化极小(maximin)策略,博弈出罗尔斯的两个基本点,也即正义二原则——自由原则(the
liberty principle)和差异原则(the difference
principle)。

正义二原则的内容,以及从这二原则阐发出的整个政治哲学体系,我这里就不哲普了。各位看官可以自己去古狗或百度一下,或者如果自认有中上等智力,就买原著看吧(一点小忠告,如果想保持自己的精神健康,千万要看英文原版,不要看中文版)。

我这里想指出的是,罗尔斯的正义论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出发点就是这样一个玄幻的“原位”。这个原位离现实有多远,生物学、行为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科学分支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至于答案如何,我这里就偷个懒,抛块砖……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2 Comments »

10月 24, 2007 @ 2:27 pm

敲打一下崔益民的糊涂思想

我揉了揉眼,咧着嘴露着齿,读完了崔益民网友的《关于哲学的争论可以休矣》。

这恐怕是我在新语丝挑起哲学废存争论以来(在新语丝,因为这个争论早已蔓延到新语丝之外)读到的最幽默的一篇反面文章。看到我要挑战的冰山中的定时炸弹一颗颗地物化,我悲喜交加。

崔益民网友那急不可耐要普渡众生的心情,几乎要从屏幕中跳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些工科或理科痴儿也是需要一点营养的。”

大慈大悲的崔益民菩萨,给我们工科或理科痴儿带来什么营养了呢?

先是一句摩西十诫般的玉旨纶音:“最近新语丝上关于哲学(是否有用)的争论应该立即停止”。让我们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把它翻译成圣经英语:Thou
shalt terminate immediately the dispute on whether philosophy is
useful that some netters have been waging on XYS
recently.

比上帝的诫条好些的,是崔益民给出了三点理由。虽给了理由,但其中却充斥着大概是从天而降的霸蛮之气。

让我们逐条解析。

【崔:1、争论双方均缺乏掌握当今哲学研究领域前沿知识的专业人士。在这个问
题上,“不是X专业的专家也可以讨论X专业,只要他/她掌握并使用了科学的方
法”与“不是X专业的专家没有资格讨论X专业”两条理论中的后者适用。】

据崔的修正,这一段中的“争论双方”要改为“争论的某方”。既然以上帝的口吻说话,干嘛遮遮掩掩,干脆挑明“争论的某方”是指“批哲方”得了!

至于“掌握当今哲学研究领域前沿知识的专业人士”,不知哈佛偶记者网友入不入崔益民的法眼。即便不入,那又如何?!我们要做的是对哲学釜底抽薪,管它火焰燎到何处。什么“不是X专业的专家没有资格讨论X专业”,和中医拥趸者一个论调。

【崔:2、新语丝是目前国内外少有的以科学为手段、道德为基石、正义为诉求的
中文电子媒体,在国内外华人学术界、科学界和知识分子中建立了巨大的影响力
和读者基础。保护并增进它的健康发展是新语丝的所有者、经营者、作者和读者
共同的愿望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反对此项断言的个人请接受我的道歉)。但摧毁
一件事物比成全它要容易得多,而摧毁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它盲目而肆无忌惮地进
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展现它的愚蠢、然后被扫入垃圾之列。哲学问题的讨论正在
打开通向这个危险境地的一道门缝。】

高帽子还是少给新语丝戴为好。何况一堆高帽子后面还跟着一个“但”。这种先扬后抑的手法,我们见得太多。“摧毁一件事物比成全它要容易得多”,不见得吧!新语丝一直不遗余力想摧毁中国的学术腐败和中医理论,后两者不都在中国活得好好的?这些虚伪黑暗的东西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何况光明磊落占尽公道人心的新语丝。不要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耸人听闻,杞人忧天。讨论一下哲学废存这等并不高深的问题,如何便是“盲目而肆无忌惮地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展现它的愚蠢”,还“被扫入垃圾之列”、“通向这个危险境地”?我似乎嗅到了一点困兽色厉内荏的气息。新语丝血雨腥风不知经过了多少,是吓大的么?

【崔:3、新语丝的网友被认为、也自认为是具备较高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的“精
英”群体,且多在某项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建树或正规的训练。但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新语丝网站以科技打假为第一使命,它吸引的读者和作者以理工科背景的人
士为主。某种褒理贬文的气息在一些作者的文字中逐渐产生。方舟子本人因文理
兼优而能够在诸多学科领域的打假和争论中屡战屡胜的现象(尤其凸显在对缺乏
科学常识而经常出丑的文傻的批判上)不经意地鼓励了某些理痴,乃至常常有人
对严谨的人文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等放出轻浮狂妄的
言论,直至发展到最近对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深、对人类的知识积累和社
会发展贡献巨大的哲学的存在与作用提出质疑。这种可笑且可悲的趋势如果任由
蔓延,不但丝毫不会提高文傻理痴们建立在自我膨胀基础上的学术档次和新语丝
在中文网络媒体界和科学界的声誉,却极有可能将其贬损到无数垃圾网站的悲惨
行列中。相信这不是包括文傻理痴网友们在内的新语丝读/作者们的本意。】

只要说的有理有据,褒理贬文又如何?

什么时候文学也严谨起来了?哲学怎么“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深”?这些“可笑且可悲”、“自我膨胀”的糊涂想法,不先自省,却来冒充警世恒言,真是讨打。

【崔:如果争论的双方无意放弃这个并不好玩的游戏,那么请你们首先温习一下哲学的ABC然后再开火。一个好的开端是Google一下“What
is
philosophy”。在几亿个条目的前5项中包括以下几个通俗易懂的解释,可供各位热身之用。】

我替崔大菩萨修正一下。这里的“争论的双方”也应改为“争论的某方”,也就是“批哲方”。另外,揭哲学的短,挺好玩的,态度应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将革命进行到底”。玩批哲学的游戏,也不用从温习通俗易懂的哲学的ABC开始,因为哲学本身不过是人类知识发展幼稚园阶段的一些玩具。已经长大成人的科学俯下身来,拍拍哲学从开裆裤中露出的屁屁,是一种人文关怀。哲学小朋友千万不要以为科学大朋友也要靠吸吮流质食物为主要摄入能量与营养方式。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2 Comments »

10月 12, 2007 @ 8:09 pm

我为什么挑起哲学废存的争论

如我所料,我的关于哲学终结的文章在新语丝读者群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就如邓公在某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场合说过的一番话:“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大小的问题。”

这注定是一个容易惹起争议甚至义愤的话题。太多的人——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朋友——在哲学上做了大量的智力以及感情投资,其中许多人已经被套牢。自己的信条被挑战、被否定,站出来质疑、捍卫乃至流露强烈的爱憎情感,都是正常人性的反应。对有些人来说,脑子里的思想比生命还重要。

正如某些网友指出,而且我自己也很清楚的是,提出哲学已经终结这个命题的,我远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许多朋友心中都有类似的感觉,我只不过是近日来在新语丝群体内嗓门最大、立场比较鲜明的一个而已。

哲学终结的提法,并不只是来自哲学外部——如科学界。哲学界内部,早有类似的说法。我虽然对哲学有些不以为然,但对这种敢于自我否定、自掘坟墓的勇气,还是很敬佩的。哈佛偶记者网友在《顶一下太簇:哲学家和叫得最响的公鸡》中提到的理查德·罗蒂,就是这样令我敬佩的一位哲学家。罗蒂的故事,读来令人伤感——即便在学术非常独立自由的西方,想毫无顾忌地说出一些真话,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那些在思想和利益上已经套牢的同事,会联合起来抵制你。

象一位关于哲学存亡忧患意识很强的美国哲学教授所说,所谓哲学终结,大概有三种可能形式:一、功德圆满式;二、凤凰涅磐式;三、病树沉船式。

功德圆满、得道升仙式的终结,黑格尔就是这么想的。这位辩证法的祖宗自视颇高,以为哲学之蛇能在自己手里头尾相连,形成闭环。后辈小子除了隔着水晶玻璃瞻仰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外,没什么好做的了。当然,我们知道,这并没有发生。哲学之蛇非但没有在黑格尔的手里头尾相连,反倒凭空生出许多脑袋,各自吐着信子,把哲学向四面八方拉去。一个缺乏实证方法、无法通过与现实对照进行纠错的思想体系,注定要走这条发散的不归路。

凤凰涅磐式,大概就是指由于现代科学及数学(对那些不是很清楚的网友:数学不是科学,因为它不并关心与现实符合与否!)的挤压,哲学在不断失去领地的无望形势下,学凤凰自焚后脱胎换骨重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独特生态环境。海德格尔、卡尔纳普、维特根斯坦以及上面提到的罗蒂,他们所谓的哲学终结,大概应属此类。我对哲学的重生或复兴,并不看好。正如罗蒂指出,不能指望从哲学中得到物质性的财富,而在提供无限的主观想像空间(也就是所谓的精神财富)方面,哲学并不比文学优越。哲学无法找到排他性的只适合自身生存的独特生态环境。

哲学终结的功德圆满式和凤凰涅磐式,都不是哲学界人士所惧怕的,因为这两种终结形式都没有否定哲学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他们最怕的,是病树沉船式,也就是被时代抛弃,慢慢淡出世俗生活,被人遗忘。

而病树沉船式,也正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我所谓的哲学终结,也就是指这种形式。

我如此唱衰哲学,不只是因为一些纯理论的原因,更主要是因为它带来的现实危害。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世界中要不停地做出决定、采取行动,这决定和行动的基础便是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诸如此类的观。从错误的也即与现实不符的观们出发,一个人十有八九要做出错误的决定和采取错误的行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良的后果。哲学声称可以提供这观那观,但因为它的与宗教类似的浓厚的主观色彩,基本不可能提供正确的观们——当然,因为瞎猫也可能碰上死耗子,不排除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哲学能提供正确的答案,但这些正确的答案,科学肯定也能提供。

一个没有科学的观们、只靠哲学或宗教(前者很容易滑向后者,瞧瞧余杰和王怡们!)提供决策和行动指南的人,便是一个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定时炸弹。该人的影响力越大,其潜在的危害就越大。支持这个结论的案例,从古至今,太多太多了。影响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命运的本朝太祖,以及为儒学和中医唱赞歌的当代文人,乃至北大清华的所谓科学文化人,更有善恶高于是非的媒体人士如柴静,都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而已。整个冰山,便是由于中国文理分科教育产生的没有科学世界观的绝大多数文科生和一部分科学世界观残破的理工科生。这个由一颗颗定时炸弹组成的大冰山,是一股非常可怕的力量,小到可以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到可以把整个社会引向歧途。

我挑起哲学废存的争断,便是向这冰山挑战!



A maverick who sniffs at all genes and memes.
©
可自由转载,但必须注明“太蔟著”。商业用途须征求本人意见(taicu.1st@gmail.com)。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9 Comments »

10月 9, 2007 @ 9:12 pm

【转】我们的时代不需要哲学了?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我们的时代不需要哲学了?

  作者:自由的心

  最近新语丝网站上关于哲学的讨论很是热闹。这场讨论看似偶然,其实有其
必然性。

  所谓物极必反,在中国哲学这么多年来的确没干过几件好事,远的如文革且
不谈,就是当下还有不少所谓的“哲学家”叫嚣着要用中国特色的哲学去拯救西
方堕落的世界呢。
这么多年来我们上了哲学数不清的当,现在发泄一下当然是
可以理解的。

  然而,当我们发泄完了,情绪平静下来了,冷静的思考一下:难道我们这个
时代真的不需要哲学了?

  诚然科学是一件好东西,短短的时间把我们的世界弄了个翻天覆地——客观
的说是变得越来越好了。但人是很复杂的东西,人不仅有外在的物质需要,更有
内心的精神需要。而精神领域一直是科学难以深入的领域,至少现在还是如此
(将来会如何我们还不知道)。有的同志可能会说现在关于脑的研究不是很多吗,
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只是器质性的,并没有触及精神的实质。真正研究精神的学
问—心理学,一直不能建立客观的分析标准和研究方法,总的来说更像是哲学。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哲学对人的心理和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没有
哲学是不可想象的。比方说,我们常说的人生观难道不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之上
的吗?

  其实哲学无所不在,只是我们一谈到哲学就想到那些无比繁杂的理论,然而
真正的哲学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时代精神里了。再举个例子,我们一提到美国就想
到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可是哲学的重要分支),它影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包括
科学。

  至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我们可能一直都弄错了。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哲学对
科学的指导作用,然而科学与哲学其实并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而是它们相互
影响,相互促进。当年实用主义在美洲大陆盛行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而
科学的进步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实用主义。

  其实,咱们国家既缺科学精神,也缺乏真正的哲学。我们的官方哲学纯粹是
为了统治的需要,并没有多少人去真正研究,更别提对国民的影响了。民众缺乏
真正的哲学指引,只能从古老的哲学、宗教、迷信里寻找一丝慰藉,这是我们这
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真正的哲学鼓励人们去独立思考,鼓励人们去积极探索,鼓励人们打破一切
意识形态的枷锁,但愿我们能看到那一天。

(XYS200710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A maverick who sniffs at all genes and memes.
©
可自由转载,但必须注明“太蔟著”。商业用途须征求本人意见(taicu.1st@gmail.com)。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No Comments »

10月 9, 2007 @ 9:11 pm

【转】要“蜇”,还是不“蛰”?这是一个问题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要“蜇”,还是不“蛰”?这是一个问题
  ——试读太蔟先生的《再捅捅哲学的马蜂窝》

  小范不进

  几日前,在新语丝上看到太蔟先生的《再捅捅哲学的马蜂窝》一文,当时并
没有在意,凭借以前的经验从文章标题来揣测,大概可以想见文章大胆泼辣,观
点尖刻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且这种文章一般都会博得阵阵喝彩之声,让
看官觉得煞是痛快,只是恐怕如较真起来,其中具体观点或许值得商榷。我本于
哲学也不多识得什么东东,自然不敢去凑这个热闹。但是后来“寻正”君起来挥
臂呼应,“zm”先生表示“坚决不同意”,真个热闹起来,倒又勾起兴趣,想看
看太蔟先生的文章,以至真个掀起如许风浪。

  且把太蔟先生文章搬来读读,也试着推敲、推敲。

  【中国有两个土产的马蜂窝,一捅准挨蜇。一个是中医,一个是儒学。中医
和儒学信徒们蜇人,就如巴甫洛夫的狗听见铃声要流口水一样,几乎和牛顿三定
律一样可靠。

  中国还有个从外埠趸来的大马蜂窝,里面的马蜂熙熙攘攘玄玄乎乎朦朦胧胧,
个个有睥睨八荒、吞吐六合的气势。

  这个与国际接轨的大马蜂窝,就是哲学。去捅它,人家的回应不叫“蜇”,
叫“指导”,或曰带你上层次。幽默一下,我们可以送它个同音别名,叫“蜇
学”。】

  “zm”在反驳文章中,对这个“巴甫洛夫”很是在意,以为“想要骂人,可
以把‘巴甫洛夫的’去掉”。但是本人觉的,恰是这个“巴甫洛夫”给文章增色
不少,小学老师都教导我们,写作文要多用比喻,这样的作文才能讨人喜欢的。
真如“zm”先生所言,开口直突突的狗啊,流口水啊什么的,这哪还像是文章,
倒不如说是泼妇骂街啦。

  看行文,第一自然段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信徒蛰人像狗流口水”,但在第
三自然段却又说“人家的回应不叫‘蛰’,叫‘提高’”。怎么一下“蛰人”,
一下又不叫“蛰”,这要不就是犯了“蛰”学命题中的“A是A,A又不是A”,所
谓矛盾律?或者是说事实上是“蛰”了,但是不能叫做“蛰”,所谓名实不副?

  另外,我们还可以延续作者幽默的风格,继续幽默一把,所谓“哲学家”,
也可以送一个别名,叫“蛰人”。

  【捅中医和儒学这两个马蜂窝,不需要太多的勇气,因为它们都如落水狗,
早已过气,离被科学民主的世界大潮彻底卷进历史垃圾堆的日子不远了。尽管早
已被中医和儒学石化了脑袋的遗老遗少们在那里哀鸣人心不古、垂死挣扎,搞什
么复兴,他们后继乏人(高考报这些专业近乎职业自杀)却已成定局。儒学叔叔
阿姨们可以上百家讲坛,使出地瓜王子林光常的传销解数,用高亢的语调、自信
的眼神、丰富的表情、华丽形象的语言,给大众灌下心灵鸡汤,令他们安分守己、
君子小人和谐固穷,但这鸡汤与追名逐利的人性及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一激荡,
马上挥发殆尽。】

  这一个自然段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仨字:落水狗。这就见出前面保留“巴
甫洛夫的狗”的必要了吧。只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们就要心理不平衡了:我们又没
有搞“蛰学”,怎么老是拿我们开涮啊!

  作者断言“马蜂窝”“离被科学民主的世界大潮彻底卷进历史垃圾堆的日子
不远了”。我不是专门搞科学的,但是凭借常识,认为这种断言是不科学的,至
少是不严谨的。

  其一,大家公认“无产阶级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必将推翻资产阶级
的统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为科学的断言(不知道太蔟先生有没住在国内,如
是在国外则可对此斥之以鼻,但生活在中国大地的千万民众是虔诚信仰的),资
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现实,但是不能保证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
都资本了、或是共产了,人家非洲都还有原始部落拥戴着自己的首领呢。你怎么
就知道“马蜂窝”被卷进历史垃圾堆的日子就不远了呢?还“彻底”呢?而你所
钟爱的比喻在这里也就显得不恰当了。不能因为马蜂要蛰人,就把马蜂窝全部端
掉,就是谁有这个雄心,也没有法子一个不剩的“彻底”啊。

  其二,现在儒学(以及后面所论的哲学)确实不是一门显学了,但是正因为
这样,目前保留这门专业(我好像没有见过本科有儒学专业的,这里以所谓的
“国学班”来论吧。中医不清楚,暂且不论)的大学,还真不是职业技术学院,
或是民办学校。有没有高水平的学生(如你下面所讲的)暂且不说,报考这些专
业却也不至于“自杀”去了,也就无所谓“后继乏人”。现在没有主张施行人人
“学儒学、爱儒学”,所以没有必要要求人人来报考“儒学”;真有人报了,毕
业了,没有出路,也大可像清华、北大某些学子一样去卖猪肉啊之类的自谋生计。
而你所谓的“后继”之人,应该是从事这类研究的——之前学的是中国文学或者
英语,跨专业报考中国哲学的硕士或博士(我还是不清楚是否有儒学的硕士或博
士),你也不能否认他们就不是后继者了。但是这样的人并不“乏”啊。

  其三,叔叔阿姨的百家讲坛我是没有听过,据说他们很受欢迎。但他们又不
是“遗老遗少们”任命的特派员,他们“超女快男”了,也没有人站出来说:
“拯救儒学的使命就交给你们啦。”至于他们
“传销”的“鸡汤”是不是你所
的定义的“令他们安分守己、君子小人和谐固穷”,以及会不会“与追名逐利的
人性及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一激荡,马上挥发殆尽”,我不得而知。但是据你的
意思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性是追名逐利的,所以不需要安分守己;现实是竞争
激烈、残酷的,所以也不需要“君子小人和谐固穷”(这句话字面上,我不能理
解,只能意会为君子是“和谐固穷”的)。

  【捅哲学这个马蜂窝,则需要更多的勇气。虽然哲学专业也已是门前冷落车
马稀,没有几个智商稍高的蛾子愿意冒着“出无车,食无鱼”的风险去扑哲学那
点虚幻的智慧之火,但是某些哲学课程却仍是大陆高等教育的必修科目,比百家
讲坛这种不愿看可转台或关电视的洗脑节目还厉害。在大陆受过高等教育的诸公
诸母,虽然当时哲学课主要靠蒙混过关,但什么“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
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辩证法三大觅母还是设法钻进了我们的记忆。为
对这些觅母进行“否定之否定”,我们中的许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向洗脑斗
争。新的世界观与旧的世界观对立统一,捉对厮杀,新的科学世界观慢慢慢慢地
通过量变的积累,终于达成了质变,把辩证法一脚踢到它该去的地方——白格尔
的对立和否定。】

  这一个自然段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某些哲学课程仍是大陆高等教育的必
修科目。这一段乃是作者立论的根据,可谓是抓住了“蛰”学的“要害”。但是
此“蛰”虽也是“蛰”,却不是彼“蛰”,自此也可见出太蔟先生熟稔“蛰”学
之诡辩主义之“偷换概念”之大法门,在某种程度上亦可称作是“蛰”学的“后
继”之人矣。其所谓的哲学课程,应该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学四年,
我还真只是记住了课程名称,“辩证法三大觅母”乃是先生“提壶”,我才“灌
了顶”的。然这只是所谓“大陆高等教育的必修科目”中的一科,按传统的说法
应该是归入“政治”类的,另外的还有马经、毛概、邓论等等。既然是“政治”
课,怎可择以攻击“哲学”这门学科呢。而且,如果窥见哲学门径的人应该清楚,
马哲其实也只是西方现代哲学众多流派中的其一,而太蔟先生所谓“蛰学”,其
内容是囊括古今中外数千载的啊。倒是听说德国的教育,高中都必须哲学(他们
不专搞马哲),那个马蜂窝,可真就大了!

  关于“哲学专业也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说法,上面已经讨论过了,这里
不再重复。至于“没有几个智商稍高的蛾子愿意冒着‘出无车,食无鱼’的风险
去扑哲学那点虚幻的智慧之火”,可以代“蛰人”们套用一句俏皮话来回击:你
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但不能怀疑我的智商。分析如下:

  其一,“没有几个智商稍高的”,可见作者用语还是比较谨慎的,还没有断
然认定“马蜂窝”出来的都是低智商,但至少透露出这种倾向。不知道太蔟先生
对于智商高低是怎么评定的,本人也无从知晓。依文中有关“报考”的思路,暂
且如此分析一下:外界虽然有中国大学二流、三流之说,我们暂且认可所谓的
“985”和“211”重点大学。如果太蔟先生不至于认为这些重点大学都是垃圾学
校的话,在中国的现实是,排名前列的学校都有哲学学科,而他们的生源相对于
其他上千所高校的“高才生”是“披沙拣金”的。

  其二,是不是按照太蔟先生的逻辑:智商高的(稍高的)+无风险=有车+有
鱼。也就是说只有无风险地迅速获得成功的人才是智商高的?那就敬请太蔟先生
指点指点,报考什么专业、学习什么学科、从事什么工作可以有车、有鱼、衣食
无忧呢?

  其三,进一步说,“学哲学”就是让人放弃“有车、有鱼”吗?“扑哲学那
点虚幻的智慧之火”就是以“出无车,食无鱼”为代价吗?

  【辩证法不过是众多试图浆糊我们脑袋的的哲学冰激凌之一种。其它口味的
还有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混淆黑白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及其分
支文化相对主义等。当然,自从哲学这个词被从日本进口,我们便有了中国古代
哲学,儒家、道家都成了哲学,中医也便有了它的阴阳五行哲学基础。这些很有
欺骗性的哲学利用我们大脑不停在寻找规律、模式、意义的天性,引起我们的好
奇,占用了我们的认知带宽。认清并排斥它们,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们
周围,仍充斥着被这些哲学浆糊了脑袋却不自知、甚至有优越感的人。】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否“混淆黑白”,等等,我对这些也所知甚少,它到
底是“冰激凌”?还是“浆糊”?还是其他什么东西?我们不能盲从所谓的专家,
但是更不能轻信门外之言!

  至于是否“有优越感”,就现今的社会现实来考察,衣食无忧、有房、有车
的“高智商”的人才自觉“高人一等”,“出无车,食无鱼”的人,不管“蛰人”
还是“不蛰人”,都难得“有优越感”。

  【五花八门的哲学在浆糊脑袋中找到了容身之地,但客观现实却不买它们的
账。哲学、中医、国学专业无高水平学生去学,毕业生就业步履维艰,都不过是
客观现实对浆糊脑袋的小小惩戒而已。……(至文章末尾,不再征引)】

  从行文来看,前面的内容都是立论,讲道理,后面的则是举例子。太蔟先生
所引的两个事例,只是重复了中国历史上更早时候赵括先生“纸上谈兵”故事所
显示的道理,并无新意;当然,这样文章读来就鲜活可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老先生,带兵打仗不也是有失败的经历吗?俏皮一点说,
让爱因斯坦带兵打仗也是不行的!再说了,哲学系又不是政治学院或者军事院校,
太蔟先生也就不用过多劳烦啦。

  最后,做一个交代。本人本也不是学哲学的,本科学的是文学(中国历代搞
“儒(哲、蛰)学”的,哪个不是文人,文人祸国殃民的事更是数不胜数,太蔟
先生或可“再捅捅文学的马蜂窝”),现虽在哲学系,却做着一些无关哲学前途
的事情。作此小文,纯粹只是顺着太蔟先生的游戏文章,玩玩而已。

  我无意为哲学辩护,更不是来美化她。只因新语丝乃学术打假、思想交流之
重镇,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表示对网站、以及在此辛勤耕耘的作者的尊重。

(XYS200710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A maverick who sniffs at all genes and memes.

©
可自由转载,但必须注明“太蔟著”。商业用途须征求本人意见(taicu.1st@gmail.com)。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3 Comments »

10月 9, 2007 @ 11:21 am

科学人生观

想像一个没有哲学、只有科学的世界。难道我们就没有了人生观?难道我们人类就都成了行尸走肉、机器人?

否!我们照样可以有人生观——基于人类利用科学得到的对自身可靠认识的人生观。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人生观。没有了扰人耳目、五花八门的哲学的误导,我们可以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在利用科学认识世界(人类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分子而已)和利用技术(科学的延伸)改造世界上。有了科学人生观做导引,我们可以活得更实在、更自信、更坚强。

何谓人生观?无非就是人类关于自身的一些疑问的答案集。这些疑问包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干什么、生是怎么回事、死是怎么回事、爱是怎么回事等等等等。

对这些疑问,人类先是求助于迷信(不成体系的宗教雏形),然后求助于宗教(成体系有组织的迷信),然后又求助于哲学。

迷信和宗教的人生观,是人类幼稚愚昧时对人生疑问的答案。其种种种种荒谬之处,不值一驳。哲学求助于思辩,鼓捣出来的人生观比迷信和宗教更值得我们花些认知带宽,但因为哲学的先天缺陷——实证的阙如,五花八门的哲学人生观往往流于主观,近乎一厢情愿,与现实相差甚远。

然后,我们人类有了科学。科学用逻辑(哲学的一个主要思辩方法)和实证(为宗教和哲学所缺乏)方法,对一切能称之为问题的人生问题都能得出比宗教和哲学更可靠的答案。科学现在还没有解决的人生疑问,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宗教和哲学给出的答案更靠谱。

让我们来用科学解答一下上面提出的几个人生疑问。

我们是谁?我们是地球上千百万碳基物种中的一种,是有漫长历史的生命进化树的一枝。我们和其它所有生命与非生命物质一样,共同遵守同样的物理、化学定律。我们因为一连串的偶然,有了所有动物物种中最发达的智力。我们是社会动物。象所有社会动物一样,我们有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象所有高等社会动物(灵长类、大象、海豚等)一样,我们敬老爱幼,尊重权威。我们有如此行为模式,是因为这样做对我们基因的延续很重要,并不是因为上帝的意志或是什么超验的大忽悠。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由古老的物种进化而来。而古老的物种又由更古老的物种进化而来,直至原始生命自发偶然在地球上诞生的那个时代。

我们到哪里去?我们不到哪里去。我们就在地球上,象所有其它过去和未来的生命一样,一代一代周而复始生存繁衍。也许在未来,我们的科学技术发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可以在别的行星上造出人工环境,星际移民。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干什么?不干什么,只是生存繁殖,完成我们的生物使命,代代相传。

生是怎么回事?与死一样,都是有性生殖的必然结果。我们都不过是进化过程中遗传算法中一次迭代中偶然基因组合出来的个体。生是自然新一轮的赌博,在原来基因池基础上的新的随机组合。

死是怎么回事?死是自然上一轮赌博产生的个体的淘汰。旧个体的死亡,为新一代个体腾出舞台。个体可以死亡,基因可以常在(只要还有生命)。死后,没有天堂,没有地域,没有灵魂。死了就是死了。

爱是怎么回事?自己去读科普。

其实,科学对许多人生问题都给出了答案。当然,你愿不愿意接受科学的答案,是另外一回事。有的人喜欢生活在幻想中,愿意与“无”情的现实相撞,别人有什么办法?

要想得到系统全面的科学人生观,去读道金斯、威尔逊、萨根、莫利斯甚至方舟子的科普。



A maverick who sniffs at all genes and memes.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12 Comments »

10月 8, 2007 @ 12:00 am

【转】顶一下太簇:哲学家和叫得最响的公鸡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顶一下太簇:哲学家和叫得最响的公鸡

 

  作者:哈佛偶记者

 

  方先生:这是上星期应某报社之约写的评论,近日偶然读到太簇等人相关话题的讨论,就顶一下太簇。

 

  前不久刚去世的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
1931-2007)是以反传统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著称的人物。他明确提出,今天的哲学已经不再是文化的重要形式,不仅无法与科学平起平坐,而且逊色于文学和文学批评。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不具有独特的公共价值或存在理由。随着人类想要再现事物本质的冲动的消失,哲学渐渐淡出人类公共生活的视野。哲学家只能独居于狭隘而封闭的学院,最好任其自生自灭。在人类面临的现实性问题上,我们人类今天与其向哲学家请教,不如向经济学家、法学家、文学家甚至诗人请教。罗蒂在商务版《哲学与自然之镜》、《偶然、反讽和团结》、《罗蒂和实用主义》等著作中对此作了全面阐发。

 

  作为从分析哲学阵营中走出来的哲学家,罗蒂深知分析哲学自身的弱点。他把自己置于传统哲学主要是形而上学和分析哲学的对立面上,公开批评美国主流哲学的故弄玄虚做派,认为整个哲学界都有“弄虚作假”和“自欺欺人”的嫌疑。罗蒂对传统哲学尤其是分析哲学的解构工作不仅在美国广受争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持久的呼应。罗蒂对哲学现状的批评招致了整个哲学界的强烈反弹,使其在美国哲学界长期处于孤立无援和背腹受敌状态。据说,在美国大学里,罗蒂成为“糟糕哲学”的代名词。罗蒂在学院里受到了有意的冷遇。不过,透过罗蒂的不幸学术遭遇,我们仍然能够读到一个真诚的哲学家的形象,一个敢于把真话毫无顾虑地说出来的哲学家形象。

 

  罗蒂对哲学本身的批评使当前的哲学家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表面看来,罗蒂留给学术界的只是一份消极的遗产。从哲学上讲,他要求我们在本体论上跨出现象和本质的区分,在认识论上跨出反映论的限制,在人类社会问题上跨出人性论的断言,以开放的、连带的、同情的、伤感的也是富于人情味的观点来思考和看待事物,来看待我们人类自身。他提出以“协同性”取代“客观性”,以“团结”取代“冷漠”,以“希望”取代“知识”,以“说服”取代“制服”等似乎具有文学的诗意的乌托邦意味的观点,给我们思考人类的现实和未来,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可以这样说,罗蒂是属于未来的哲学家,是一个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好解读的哲学家。

 

  当然,罗蒂没有全盘否定哲学。罗蒂承认,哲学的确是教给了我们什么的。在社会分工日益精致、职业区分日益明确的今天,我们希望从哲学家那里获得的,是精神性的财富,而非物质性的财富。但是罗蒂认为,这种精神性财富,除了哲学之外,我们更容易也能够更好地从其他学科尤其是文学那里获得。在哲学和非哲学之间,尤其在哲学和文学之间,它们的界限是随时可以跨越的,也是一直被跨越的。作为哲学工作者,当第一次读到这样的评论时,我从内心里是坚决抵触的,但现在看来,罗蒂说的未必不是真话。

 

  在中国出版史上,很少有一套丛书能够像商务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那样对塑造中国学术阅读趣味产生如此持久的决定性影响。就哲学而言,入选那套丛书的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休谟《人性论》、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等著作曾经是我们理解世界或者进入世界的重要途径,是人类思想精华的最高层次的凝聚,其学术贡献甚至抵得上目前任何一个正规中国大学的哲学系。学习这些著作曾经构成与我同时代人的基本学术修养。而现在,作为哲学家的罗蒂却警告我们,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来研究这些著作,可能选错了阅读的对象。我们的阅读趣味存在着重大的偏差,读这些著作,对我们处理公共事务并不一定能够提供任何实际帮助。罗蒂的言下之意是,阅读这些著作只构成个人阅读趣味的历史,假如我们要用这些著作去教育别人,尤其是用一些哲学原理来处理公共事务,那将给世界带来很大的风险。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哲学家给世人留下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哲学家不关注物质的东西,不是他们没有那个能力,而是那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的目的在精神方面。而现在,罗蒂警告世人,要警惕哲学家,因为他们可能是一些自欺欺人的人,即使在精神方面,哲学家的贡献也是很有限的,我们要像提防小偷那样提防哲学家,因为他们要偷走的不是我们的物质财富,他们要做的是误导我们的心灵,他们要偷走的是我们的灵魂。

 

  如果说除了喜欢讲些普通人听不懂的行话以外,哲学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打上了沉重学院门户之见的个人偏见,理解哲学家,就在于理解那些个人偏见,哲学著作是他们显得如此与众不同的物证,一个人要学习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这些著作是进入学术世界的重要路径,那么,现在罗蒂真诚地告诉人们,哲学家大可不必讲那一套让人落入云雾而不知所以的行话。

 

  公鸡不必下蛋,但也不能乱叫,更不能装作会下蛋。在罗蒂眼里,今天的哲学家,尤其是分析哲学家,就像是一群从来不下蛋却叫得最响的公鸡。公鸡作为公鸡,不下蛋是天经地义的。哲学家作为哲学家,不负责任地胡说,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罗蒂警告说,哲学家可以胡说,但最好只在哲学家小圈子里说,哲学家可以做最会叫的公鸡,但最好不要把他们的胡说让周围普通听众听到。

 

  公鸡不叫,那还叫公鸡吗?哲学家不胡说,还算哲学家吗?要是真的把胡说部分去掉,哲学还能留下什么吗?这也许是罗蒂留给世人的最大问题。

 

(XYS20071007)



A maverick who sniffs at all genes and memes.
©
可自由转载,但必须注明“太蔟著”。商业用途须征求本人意见(taicu.1st@gmail.com)。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 1 Comment »

Categories

Links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