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3

托《南都周刊》、《新京报》等“自由主义”媒体的福,“全民补碘”这样一个欧美文明国家通行的公共卫生政策,在中国成功地被炒做成了一个政治问题。民粹再一次来挑战科学,以至于大量文化人对如何吃盐也无所适从。可悲的是,这种煽惑不光来自无知的记者,一些人打着专家的牌子也在推波助澜。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刘守军。如果不是看到这个“研究所”曾经承担卫生部的课题,真会以为又是个类似“牙防组”的骗子机构。

以下言论来自吉林《新文化报》的访谈(“‘补碘’单向化操作政策检讨”),刘守军的主要观点和文中另一位专家(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理事兼中国和东亚地区协调员陈祖培)恰恰相反。有了刘守军这样的专家,不知多少中国人又要笼罩在碘缺乏病的风险之下了。

——“如果给我选择的权利,我吃非碘盐,因为我生活在大城市,现在不需要补碘。”

【评:刘守军这个高论理由何在?他的单位挂靠的是哈医大,难道是哈尔滨已经在自来水里面加碘了?他要不要先号召哈尔滨市民放弃碘盐?按照刘守军的论调,为什么高度城市化的海洋国家丹麦还要强制补碘?】

——“当我国很高兴地成为消除碘缺乏病国际典范时,美国人的尿碘含量却在下降,达到161微克/升的最佳状态。我很怀疑,按照他们所说的补碘强度,尿碘怎么能达到这种合理水平?欧美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强化补碘吗?”

【评:刘守军压根不读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是不是立个名目亲自到几个国家逛上一圈,才相信欧美的强化补碘?】

——“我们在出台食盐加碘的政策前,应该做一项针对全国的普查,真正搞清到底哪些地方需要补碘。”刘守军说,“据我所知,这项工作直到今天,也没启动。” 刘守军指出,这是一项工程量浩大的调查,“可能需要10年时间。但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用一个标准补碘肯定不妥,因此这个调查很有必要。”

【评:网上就能找到1970-1980年的全国碘缺乏病普查数据,当时“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存在碘缺乏病、病区人口4. 25 亿,全国1762 个县有碘缺乏病,累计查出地方性甲状腺肿3500 万,克汀病25 万”。环境缺碘的危险,并不会在短暂的几十年消失。“专门研究碘缺乏病”的刘守军,如果是为了设项目捞钱而对这个普查避而不谈,真不知道其良心何在。】

——专门研究碘缺乏病的刘守军说,以前他在实验时,搞到过一些非碘盐,“那段时间,我一直试着吃非碘盐,没什么问题。”

【评:典型的拿个案说事儿的中医思维,希望不是缺碘造成的后果。建议卫生部赶紧把刘守军推荐到“中医药管理局”,别再单独摆个摊子拿国人健康开玩笑了。】

参考资料: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报告:《欧洲的碘缺乏:持续的公共卫生问题》,http://www.who.int/nutrition/publications/VMNIS_Iodine_deficiency_in_Europe.pdf

Aug 21

方舟子文章《全民补碘该不该?》在他的博客里面招来很多指责,其中大部分人是没读懂文章里的数字(原文已经解释了,人体摄入的碘的范围很宽,而在高碘地区人群摄入的碘主要来自饮水和副食,而不是碘盐)。也有一些人责问的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刀切”的补碘是有关部门和行业为了专营牟利,不尊重少数人的权利。和德国碘盐销售情况对比一下,我们就知道这种指责并不成立。

首先就我的经历德国各地连锁超市也只卖碘盐。我在德国超市买过五年食盐,和在国内一样,从没见过不含碘的食盐。所以见到美国超市两种盐都卖,感到很奇怪。德国、奥地利也有需要无碘食盐(jodfreies Salz)的人群,在网上可以看到他们询问怎样购买,有些时候需要订购,可见他们买无碘食盐也和中国一样,并不像买碘盐那样方便。所以,中国的“全民补碘”的食盐销售手段,从政策上无可指责。

其次是碘盐价格。据最近两天的新闻,中国碘盐零售价格是每公斤2.5元。而德国常见的、最廉价的碘盐,是500克包装,现在是0.19欧元,合3.8人民币元/公斤。顺带对比一下美国,碘盐、无碘食盐最便宜的都是0.50美元一罐(737克),合人民币4元/公斤。考虑到国内外化工产品价格差别不大、甚至副食价格很多时候也不那么悬殊,中国的碘盐零售价格看不出有什么不合理的。

有个留言者自称是开发了“更安全、更有效的碘源”的教授,说中国食盐现在添加的碘酸盐(而不是碘化物)不安全。但是这种说法没发现有相关的文献报道。而在德国,碘盐也是添加的碘酸钾。现在有5个欧洲国家只添加碘酸钾或碘酸钠,18个国家既添加碘酸盐又添加碘化物(文献:http://www.ceecis.org/iodine/07_legislation/00_mainpage/Guiding_points_USI_leg.doc,感谢Stephan.Li)。所以针对添加碘酸盐的指责也无从谈起。

总之,跟德国的碘盐销售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指责中国的碘盐销售方式、指责方舟子这篇文章、甚至大而化之到反政府垄断以及保护少数人利益的留言者,似乎都搞错了对象,或者采用了错误的例子。

Aug 10

最近发现一个英文的批判中医的博客,值得推荐一下:

http://www.dcscience.net/?p=2043

博客的作者是David Colquhoun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药理学家。英国《金融时报》今年5月23日一期曾刊登对他的采访:“顺势疗法的学位是不是一个病态的笑话?”(Is a degree in homeopathy a sick joke? http://www.ft.com/cms/s/2/e2772e34-45a0-11de-b6c8-00144feabdc0.html),文中批判了各种替代疗法(包括中医、针灸、顺势疗法)的荒谬,解释了英国替代疗法风靡的原因——英国女王和王储的推崇、以及社会存在一种向宗教和迷信倒退的蒙昧倾向。

从博客文章(包括上面提到的采访)来看,Colquhoun教授批判中医的重要原因有二,其一是,英国一些大学开办了替代疗法的学位课程,其中42所大学的51门这类课程属于学位课程。这些大学都是新成立的大学,或者是1992年转型而成的大学。Colquhoun教授指出,这样的学位不单是使得大学教育贬值,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位是虚假的,传授的是江湖医术,会危害学生和公众。经过反对者的努力,一些大学已经关闭了这类课程。

其二是英国卫生部一年前发布的针对针灸、草药、中医和其他一些传统疗法的调查报告(“Pittilo 报告”)。这份报告的委员会成员包括五名草药师、五名针灸师和五名中医代表,以及十一名观察人员,没有任何科学家或统计专家。报告的主要建议是,这类替代疗法的从业人员应当由英国的“卫生专业委员会(Health Professions Council)”的规范法规进行管理;从业人员应当获得学士学位。而Colquhoun教授指出,英国现有的法律已经能够处理中医等替代疗法的危害,“卫生专业委员会”不应该再去建立复杂的、昂贵的、低效的规范。所谓“新规范”,将危害公众,而不是保护公众。关于替代医学的学位问题,Colquhoun教授再次从教学内容的实例(Salford大学针灸专业一道关于“气”、“血”的考题)对这类“教育”进行了批判。

目前英国卫生部正在征集对Pittilo 报告的意见。Colquhoun教授则在呼吁利用这个机会帮助英国卫生部停止自欺欺人。

Colquhoun教授博客最新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医学位为什么对病人是一种危险”,里面展览了英国一些大学的中医课程的幻灯片,评论恰到好处而又不失幽默风趣。看了这些材料,才明白中医骗子们动辄吹嘘扬名四海,实际是洋相出到了国外。国人习以为常的一些怪现象,包括中医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有关部门对中医的单独管理(实则单独保护)、中医学院毁人不倦,看来英国人并不那么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