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22

那年, 我和倌决定五一结婚. 正在筹办婚礼婚宴时, 我们俩先后收到了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那时办出国留学护照很难很难, 所以双双收到通知书后, 我们就决定不办婚礼婚宴了, 取而代之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办出国护照. 那怎样纪念我们的婚姻大事呢? 拍婚纱照吧.

于是, 我和倌跑到号称上海最好的照相馆, 王开照相馆. 婚纱照是三件套的, 三张大彩照, 新娘单人全身一张, 新郎新娘双人半身全身各一张, 收费70多元, 包括男女做头发, 化妆, 和服装. 这价钱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昂贵的, 差不多是大学讲师一个月的工资. 王开真牛啊, 我问什么时候可以看样, 答没有看样的, 不相信王开就别照, 后面的人还排着队呢.

我们先去隔壁理发店做头发, 理发师把我的头发梳了梳说, 你的发型不错不用做了, 化妆去吧. 我走到倌旁边, 理发师正在给他使劲吹大奔头. 倌对我说, 你先去化妆吧, 女人要的时间长些. 我于是找到化妆师, 她拿起眉笔看了看我, 说不用画眉. 然后又拿起眼影粉看了看我, 说不用眼影. 结果在我脸上扑了点粉, 唇上涂了点口红就完事了, 前后不过一分钟左右.

化好妆后, 就坐在大堂里等倌. 我们那一批有八九对拍婚纱照的, 坐在大堂里等候的除我之外都是男士. 等大家都到齐后, 就有人来领我们去换衣服, 男女分成两队分别进了两个不同的门. 进去后, 分给我们这些新娘一人一件白色的长长拖地婚纱裙, 要我们自己脱光衣服换上婚纱裙. 我们都是第一次, 挤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 也不知道这婚纱裙该怎么穿, 大家手拿婚纱裙你看我我看你, 不知所措. 突然, 一个尖利的女声叫道: “快点, 别浪费时间了, 后面还有人等着呢.” 我们开始手忙脚乱地脱衣换裙, 不免相互碰撞, 大家就嘻嘻哈哈起来. 很快, 尖利的女声又叫了起来:”脱光, 讲了要全脱光的.” 跟着她进来了, 指着一高个的说:”你, 高个的, 把胸罩脱掉.” 又抓住一个胖点的说:”你, 快脱胸罩.” 边说边扒她的胸罩, 胖新娘惊叫起来, 我们乱成一团. 这时, 突然响起了男人们的哄堂大笑. 我们大吃一惊, 纷纷抱起衣服遮挡身体. 过了一会儿才意识到原来新郎们和我们是在同一间房间里换衣, 只不过中间隔了一层布帘子. 新娘们这边的一举一动, 新郎们都听得一清二楚. 我们马上都闭嘴不出声音了, 默默地让尖利女声检查摆弄我们身上的婚纱裙. 只听见尖利女声说道:”把这个塞进胸前.” 对方不明白, 她接着说:”胸太平, 垫高点.” 新郎那边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就这样, 在尖利女声对新娘们身材的粗鲁评价声中, 在新郎们的阵阵哄堂大笑声中, 我们涨红着脸拼命坚持不出声地换好了婚纱裙. 最后, 尖利女声总结道:”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都结婚了, 还扭扭捏捏的.”

婚纱照分两间摄影室拍摄. 我们先排队在一间有深色背景的摄影室拍双人半身照, 同样的背景同样的灯光同样的坐姿, 流水线作业, 约半分钟就照好一对, 效率高得惊人. 然后我们又排队来到一间有西式楼房客厅背景的摄影室拍全身照, 新娘的道具是长短两束塑料花, 短的红粉花用于单人照, 长的白黄花用于双人照. 新郎的道具是一双白手套. 程序是: 新娘先手持红粉花拍单人全身照, 然后新郎把新娘的手上的那束红粉花拿下来, 带上自己的白手套和新娘的白黄花, 让新娘手持长长的白黄花拍双人(女左男右)全身照. 摄影师说了两遍就开始了, 第一对新郎新娘没整明白, 错了好几次, 浪费了时间, 摄影师开始不满. 第二对还是连连出错, 摄影师开始讽刺挖苦了. 第三对是我和倌, 我还糊涂着, 倌说他明白了, 让我站上去别动就行了. 果然, 倌健步如飞, 干净利落, 一丝不错, 没浪费一秒钟, 一分钟不到就拍完了两张全身照, 得到了摄影师的夸奖.

如今二十多年了过去了, 每次想起这些都让我喜笑颜开, 不由得拿起我们的婚纱照仔细端详起来. 将其和现在的婚纱照比起来, 颜色光线构图还是十分完美, 一点都不落伍, 而人物的容貌和表情比现在的要自然多了.

王开真是名不虚传!

发表于新语丝[读书论坛]  2010-01-22

评论1  评论2

Jan 17

去年暑假, 我们一家四口去南非旅游路过伦敦并停留了五天, 发现实际的伦敦比想象的伦敦有趣多了. 由于兴趣各异, 在伦敦游玩的时候我们四人常常兵分三路. 这次伦敦游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孩子们真正长大了, 他们改变了我们家一贯的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 这也折射出我们老了. 几次坐下来写这篇游记却苦于不知如何才能体现出那喜悦参杂着失落, 虚渺而又沉甸的感觉. 至今还没理出头绪, 眼看下一个旅游季节又快到了, 不得不就自己印象深的几点动手写起来, 于是有了如下6部分:

  1. 住行: 飞机, 旅馆, 地铁
  2. 风土人情: 出租车, 街景, 电视, 快乐猪, 翻墙
  3. 贝克街221号: 福尔莫斯故居
  4. 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伦敦塔, 泰特现代美术馆, V&A博物馆
  5. 演出: 欲望号街车, 比利-艾略特
  6. 一日游: 温莎-巨石-巴斯, 牛津大学

注: 当时美元与英镑的兑换率大约是 1.00 USD=0.60 GBP.

1.  住行: 飞机, 旅馆, 地铁

飞机

我们是乘British Airways(BA)到达伦敦的. 通常坐飞机都觉得太冷, 要加一件衣服. 没想到BA航班的机仓温度比通常高, 穿一件短袖衣就够了. BA航班上的电影特别多, 居然有100多个供乘客挑选.

旅馆

从伦敦希斯罗机场(Heathrow Airport)出来后, 我们乘坐出租车到达了在网上定好的旅馆: 兰卡斯特旅馆(Royal Lancaster Hotel). 这是个四星级旅馆, 位于海得公园(Hyde Park)北面, 与公园只隔一条马路, 距离繁华的牛津街(Oxford Streat)不远, 方便女儿逛街. 旅馆楼下就是地铁站(Lancaster Gate), 交通便利.

旅馆舒适方便, 房间比想象中的大些(印象中,大城市的旅馆房间都比较小), 房价中包括丰盛的早餐. 每天早晨坐在临窗的餐桌旁, 望着幽静美丽的海得公园, 似乎身处英国古典小说中的场景, 不由得挺胸收腹从容不迫慢条斯理起来.

旅馆有无线网络, 但需另外付费且收费比较贵. 按小时算大概是每小时£6, 按天算大概是每天£24.

地铁

伦敦地铁真是四通八达, 而且安全快速. 除了来去机场外, 我们都是坐地铁出行.

2. 风土人情: 出租车, 街景, 电视, 快乐猪, 翻墙

出租车

伦敦的出租车很有意思, 闪闪亮亮的黑色, 圆呼呼的车头带着方方正正的车身, 没有车尾的车箱. 所有座位都有弹簧自动收放, 前面驾驶员左边的座位就常收起来放行李, 乘客在后面左右对面而坐.

街景

伦敦的单行街道很多, 人行道斑马线旁都写了向左看向右看的提示. 刚开始时, 我每次都真是先看这种提示再扭头看车再过马路.

街道口上没有街名牌, 找了半天才发现街名是贴在街口楼房的墙上, 既没有统一固定位置也没有统一尺寸, 难找.

伦敦街道比较复杂, 有时拿着地图也找不到, 需要问人. 年轻人往往会掏出手机搜寻地图, 然后看着地图告诉你怎样走.

电视

没想到英国电视播放的节目也大都是美国货. 儿子号称喜欢英国节目, 结果看来看去还是看的美国电视剧美国电影和美国歌舞.

快乐猪

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在去温莎-巨石-巴斯的路上看见了快乐猪(happy pigs). 快乐猪农场就在高速公路旁的山坡上, 环境优美. 每只猪都有自己的独立小猪舍. 猪舍是约2米长1米高的半圆桶形, 相隔40~50米的样子. 每个猪舍旁都专门挖了一个烂泥坑供猪们快乐玩耍. 导游说, 快乐猪的猪肉味道好多了, 但也贵多了.

翻墙

由于就住在闻名的海得公园门外, 第一天晚上很晚了, 我和倌还兴致勃勃地去公园散步. 公园里的白色大帐篷里正在表演儿童剧皮特-潘(Peter Pan), 我们想进去看但没让进, 因为已接近尾声了. 公园很大, 倌不愿意老老实实地走在有灯光的路上, 我们俩在漆黑的草地里转来转去, 什么也看不见, 于是决定回旅馆, 白天再来. 但没想到我们进来的公园铁门已被锁上了, 怎么办?

我们可以沿着公园铁篱笆寻找别的门, 但不知道有多远开不开; 也可以翻过大半人高的铁篱笆, 但违反规矩. 正当我们小声讨论时, 一位跑步的中年男人过来了, 他鼓励我们翻篱笆, 也告诉我们前面不远的门是开着的. 我拖着倌往前走, 倌恋恋不舍往后看. 这时, 一骑车的年轻男人从我们身边过去, 只见他停下来, 把车往篱笆上一靠, 利落地翻过了铁篱笆, 然后把车一举拿了过去. 这下倌不走了, 一定要去翻篱笆. 铁篱笆和铁门之间有一个能踏脚的地方, 倌很快就翻了过去. 我不得不跟着翻, 但脚被卡住了. 铁篱笆上头是一个一个的尖箭头, 箭头之间的距离比脚要窄, 我的脚卡在了箭头之间, 既不敢站起来跳下(怕失去平衡)又不敢蹲着跳(怕卡住坐在尖箭头上). 正在这不上不下的时候, 又来了一群年轻姑娘们等着翻篱笆, 其中一个姑娘对我说, 你能不能快点? 没办法, 要强的我只好抱着倌让他把我拖下来了. 看来海得公园翻篱笆是常规了.

3. 贝克街221号: 福尔莫斯故居

到伦敦的当天下午, 我和倌想去旅馆附近的福尔莫斯故居(The Sherlock Holmes Museum), 但孩子们对此一点都不感兴趣. 女儿急着去逛牛津街, 儿子宁愿待在旅馆里看电视. 

那天天气很好, 阳光明媚, 街道两旁都是大树, 各式各样的古老建筑的门口窗台上布满了鲜艳夺目造型讲究的花草, 我和倌一边拍照一边朝贝克街(Baker Street)走去, 路上还吃了两盘日本寿司(约£4一盘), 伦敦街头的快餐小吃都不算贵.

<<福尔莫斯侦探案>>曾是我最喜爱的书籍, 等走到久仰盛名的贝克街221号时, 发现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小临街住宅, 门口有一个福尔莫斯打扮的男人高兴地与游客一起照相. 门票是£6每人. 住宅上下四层, 每层就两间约2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 楼梯窄小, 楼梯口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厕所. 房间里的所有家具(沙发,桌子,椅子,床等等)都比现代家具小了不少, 像儿童家具. 我好奇地问工作人员: 这些家具是那个年代的原物吗? 答: 不是, 但是根据小说里的描述精心设计制做的. 房间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物件书籍, 著名的黑帽烟斗拐杖, 破案用的放大镜, 防身用的匕首, 做化学实验的瓶瓶罐罐, 古老的地球仪, 巴掌大的工具袋装着多种形状的小巧起子刀子锤子, 还有华生小说手稿等文物.

二楼著名的窗朝贝克街的书房里有一本来客登记册, 里面记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名地名和留言, 我们看的那本还只是当月的记录. 最后, 我和倌在沙发上坐了下来, 藉以缅怀体验当年的惊心和神秘.

4.  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伦敦塔, 泰特现代美术馆, V&A博物馆

首先要感谢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是他促成了英国公立博物馆的免费, 一家人得以省下不少钱.

大英博物馆(免费)

第二天, 女儿早上5点多就出去排队买莎剧门票了, 我们约好9点在剧院门口与她汇合, 然后全家一起去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到了博物馆, 孩子们就要求与我们分开行动, 因为我们看得太慢. 他们是一目十行的读解说, 而我们则需一个个的单词读, 自然慢了许多. 我们虽然不乐意, 但也不得不同意, 于是约好3小时后一起吃午饭.

大英博物馆太大, 有7百多万件展品, 根本无法看完. 我和倌租了两个录音解说机, 只看有录音解说的展品. 奇怪的是, 我手上的解说机总是用一会儿就坏, 前后换了4个, 浪费了不少时间. 英国人真是厉害霸道, 国小人少却抢遍了世界各地, 把人家的陵墓寺庙都搬回来, 连两层楼高的城墙城门都不放过.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化的展品都又多又珍贵, 参观完后感叹万分.

我们和孩子们如约在博物馆里吃了午饭, 人多排长队, 很难找到座位.

午饭后, 女儿想去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儿子死活不愿去, 要自己回旅馆. 我们不同意他自己单独行动, 怕他出事. 他跟我们理论, 说我们当年让不满14岁的姐姐独自一人在语言不同的巴黎逛街逛博物馆, 却不让已满14岁的他在讲英语的伦敦回旅馆, 太不公平了. 但是的但是, 女儿从小就独立办事可靠, 而儿子从小就跳皮让人操心. 最后我们妥协, 要儿子下午先带我和倌快速游览几个景点再带我们回旅馆, 如果不出差错的话, 从此以后他就能单独活动了.

那天下午, 女儿自己去国家美术馆, 儿子带我和倌经过大本钟(Big Ben)和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提前回到旅馆. 儿子找路找得又快又准确, 只在一个路口走错了几步就马上发现改正过来, 比我们强多了, 无可挑剔, 可以放飞了.

巧得很, 回到旅馆后就有伦敦的朋友来访. 原计划我们去看他们的, 结果他们等不及, 就来旅馆会我们了.

伦敦塔

第三天早上, 全家一起去伦敦塔(Tower of London). 买好门票(£17每人)进去后, 孩子们就和我们分道扬镳了.

伦敦塔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王家城堡, 记载着无数的血腥事件和恐怖故事, 陈列了大量各种各样的冷兵器, 包括电影里看过的骑着马用的3米长碗口粗木棍(忘记名称了). 里面有一个活动中心, 游客可以体验戴着铁头盔铁面罩的感觉, 还可以挥舞玩弄各种兵器.

最具盛名的是其中的皇冠展(Crown Jewels), 展览了各个时代国王和王后的皇冠及其装饰皇冠的稀世珠宝钻石.

泰特现代美术馆(免费)

从伦敦塔出来后, 我和倌就赶往莎士比亚环球剧场(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 路上正好经过圣保罗大教堂 (St.paul’s Cathedral), 还无意中踏上了横跨泰晤士河的千喜桥(Millennium Bridge). 千喜桥造型独特优美, 让人耳目一新.

环球剧场时正碰上有演出不能参观, 工作人员建议我们参观旁边的环球剧场展览, 但我们没什么兴趣. 好在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Gallary)就在隔壁, 也没白跑.

泰特为游客准备了一些折叠椅子, 可以随身携带坐下欣赏展品. 有几件作品让我印象深刻.

麻袋: 靠墙放着5~6个装着各种谷物的普通麻袋. 看着像是随便放的, 但确实  有美感.

绳子: 几跟长短不一的绳子挂在墙上. 看着毫无章法, 却体现着美.

裸女: 这是一部无声彩色短电影. 一个裸体年轻长发女人, 独自在荒山野外, 先将一罐鲜血倒在自己身上, 然后在地上的一堆白色羽毛中不停的滚来滚去, 最后全身上下都粘上了羽毛. 没看懂什么意思, 也不欣赏, 但留下了深刻印象.

裸体男女: 这是一部无声黑白短电影. 一对裸体年轻帅男靓女, 在一个有沙发有床的房间里玩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大皮球, 他们面无表情地把皮球传来传去. 这样玩了一阵后, 男人站在床上使劲的跳了起来, 鸡鸡蛋蛋也跟着跳得欢.观众们都笑起来了, 最后影片中的女人也笑了起来.

泰特我们意外碰见了女儿, 她告诉我们弟弟和她从伦敦塔出来后一起参观了环球剧场的展览, 然后他就自己回旅馆了.

V&A博物馆(免费)

伦敦的一位华人朋友推荐我们参观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 她说中国人都会喜欢. 所以我们在泰特没待多久就匆匆赶往V&A.

V&A是一个大型博物馆, 有4百多万件展品. 赶到时距闭馆只有不到2小时了, 我们仅仅参观了其中的珠宝展和金银器具展. 一排排一间间的奇异珠宝, 多得数都数不清, 一边看一边赞叹. 大大小小造型优美制作精湛的金银器具成千上万, 令人眩目. 光这两种展品就是多少财富呀, 又是感叹万分.

5. 演出: 欲望号街车, 比利-艾略特

女儿一直对舞台演出感兴趣, 是我们家在这方面的消息灵通权威人士. 她精心为我们挑选了两场演出, 莎士比亚话剧<<哈姆雷特(Hamlet)>>和音乐剧<<比利-艾略特(Billy Elliot)>>.

欲望号街车

在去伦敦的几个月前女儿就开始挑选舞台演出, 最吸引人的是丹玛仓库剧院(Donmar Warehouse)新排演的莎士比亚话剧<<哈姆雷特>>, 由好莱坞演员裘德-洛(Jude Law)主演. 裘德原就是女儿特别喜欢的演员, 再加上所有剧评都高度赞扬他的表演, 所以<<哈姆雷特>>成了非看不可的了. 可惜的是, 整个演出季节的所有门票早就买光了. 不过, 我们还可以去剧院买每场存留的当天票(15张坐票和20~30张站票).

女儿的一个好朋友在我们之前到了伦敦, 女儿力荐他去看<<哈姆雷特>>. 他和他的朋友起早床赶在7点前到达剧院排队2小时多, 还只买到了一张坐票, 另外二张是站票. 看完后说非常精彩绝对值得. 他建议女儿6点半前赶到剧院排队以确保能买到当天的坐票. 所以女儿在到达伦敦的第二天早上5点就起床摸黑出去买票去了.

我们其余三人9点到丹玛仓库剧院与她汇合, 发现她还不是排在第一, 前面已排了4人. 好在剧院门口有网络信号可用, 女儿用手机上网聊天读新闻, 等得不是太无聊. 我和女儿站在一起聊天等着开门卖票, 排在后面的两老太太问我们会买几张坐票, 原来她们担心我加塞, 我告诉她们放心, 我们只买两张票(规定一人只能买两张), 男人们不看话剧. 终于, 我们如愿以偿的买到了两张坐票(£10每张).

我和女儿约好晚上6点在剧院门口汇合, 一起在附近吃晚饭, 然后看演出.

晚上6点我赶到了丹玛, 女儿一见我就说: “坏了, 妈妈.” 我吓一跳, 问:”出什么事了?” 女儿说:”买错票了.” 原来<<哈姆雷特>>虽然是丹玛仓库剧院的作品, 却因本剧院太小而隔壁街上的温德姆剧院(Wyndham’s Theatre)演出, 丹玛仓库剧院当晚演出的是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的话剧<<欲望号街车(Streetcar Named Desire)>>. 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这个话剧, 女儿说她在学校里读过剧本也看过电影. 虽然我心里比女儿更失望, 但安慰女儿说没关系.

天下着雨, 我们没带雨伞, 就进了剧院旁边的一家素食饭店. 谁知饭店不收信用卡, 我没带任何现金, 女儿还剩£8, 只能买一份饭菜. 我们请店里姑娘帮我们选一份够两人吃的饭菜, 她帮我们选了而且把我们的盘子装得满满的, 我们俩都没能吃完那份饭菜.

进演出厅时看见有人在门口发演出节目册(Performance Program), 我们伸手但人家没给, 于是我开口要, 人家说要付£5, 我们尴尬笑笑说不要了.

丹玛仓库剧院是由仓库改建的, 内部结构还像仓库一样简陋, 上下两层, 长条橙子分成各个座位. 剧院很小, 只有两百多座位, 舞台在剧院中间的平地上, 座位围绕舞台三边, 所以每个座位都离舞台很近.

女儿借看了别人的节目册, 发现主演是英国的好莱坞演员瑞切尔-薇兹(Rachel Weisz)后松了一口气. 她告诉我瑞切尔是个好演员, 今晚应该不会失望.

瑞切尔演的布兰奇(Blanche)一出场就抓住了我的心, 她的容貌她的体态她的表演都紧扣观众心弦, 其他演员也都表现优秀, 他们一起献出了一场精彩非凡的演出. 从下半场开始, 我的眼泪就没停过, 几次冲动要跳下舞台加入其中, 体验到了在生活中从来没经历过的强烈悲情, 强烈到震撼的地步. 原来舞台演出可以这么精彩, 这么如醉如痴. 女儿也同样非常欣赏这晚的演出, 尽管买错了票, 我们却毫无遗憾的离开了剧院.

后来在回美的BA航班上发现有将此话剧拍成的同名黑白电影, 由费雯-丽(Vivien Leigh)和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扮演女男主角. 但看电影的感觉远远不及在小剧院看演出的感觉.

比利-艾略特

女儿在网上早就买好了4张伦敦西区(West End)音乐剧<<比利-艾略特(Billy Elliot)>>的门票(£75每张), 没想到儿子和倌愿意观看这场音乐剧, 定于我们在伦敦的第三天晚上观看.

那天我们家兵分三路后约好晚上6点在剧院门口汇合一起吃晚饭.

我和倌从V&A博物馆赶过去. 倌在博物馆总是不停地看这看那, 舍不得走. 我说你自己再看一会儿, 我停下来查看地图找好去剧院的路线, 免得在路上花费时间. 等到闭馆了, 我和倌才离开, 但旁门边门都已经关了, 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开着的大门. 时间来不及了, 我带着倌匆匆赶上地铁, 过了一站后发现站名不对, 一定是反向了. 我赶紧拉着倌下车, 赶上另外一个方向的车, 过了一站后又发现站名不对, 这才仔细查看地图, 发现第一次是对的. 原来我看漏了站名, 只看了大站名忽略了小站名. 于是又下车赶另一方向的车. 一路上急啊, 原想赶在孩子们之前到的, 结果我们迟到了45分钟.

我们赶到维多利亚宫剧院(Victoria Palace Theatre)时, 远远看见女儿一个人, 遭了, 儿子呢? 他怎么还没来? 心里开始后悔让儿子自由活动了. 结果女儿告诉我们, 弟弟是最先到的, 女儿记错时间晚到了20分钟, 看我们久久未来, 她让弟弟去买吃的了. 不一会儿, 儿子拎着一大包吃的喝的回来了. 时间不多了, 我们就站在路边吃起来, 一边吃一边听儿子讲他的故事. 他和姐姐在环球剧场分手后就回旅馆, 没想到地铁因故中断运行, 也不知道将中断多久, 他就坐在地铁站等呀等,  结果花了3个多小时才回到旅馆. 在旅馆里待了半小时就往剧院这边赶, 6点前赶到的. 真是一日之别刮目相看, 儿子太了不起了, 一个人吃了那么多苦头, 又等了我们那么久, 竟然毫无怨言, 还给我们买来吃的喝的. 惭愧啊, 惭愧!

维多利亚是一个大剧院, 那晚爆满, 但我们的座位很好, 第十排的中间, 演员的面部表情看得一清二楚. 音乐剧讲的是一个11岁男孩比利-艾略特(Billy Elliot)的故事, 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矿业工人罢工, 比利是矿工的儿子但喜欢跳芭蕾, 最后进了王家芭蕾学校. 有五个男孩轮流表演比利, 我们看的那场是由福克斯-杰克逊-基恩(Fox Jackson-Keen)表演的. 福克斯的唱歌跳舞表演都很到位, 他演的比利超级可爱, 我都想象不出另外几个男孩怎么可以和他比. 另外有三个男孩演比利的朋友迈克尔(Michael), 那晚是由杰克-普拉特(Jake Pratt)表演的, 杰克浑身上下都是喜剧细胞, 他一出场就让人乐. 芭蕾舞老师威尔金森女士(Mrs Wilkinson)是由凯特-格雷厄姆(Kate Graham)表演的, 非常精彩. 其他角色的戏份相对不多, 但都有上乘表演. 总的说来, 孩子们的表演认真卖力, 歌舞有劲, 很多喜剧段落令人开心发笑, 是场娱乐性非常强的演出. 我们看完后都很满意, 连儿子和倌都称赞, 他们通常是不喜欢看这种表演的.

中场休息时, 工作人员在剧院演出厅里卖吃的喝的, 很多人就在座位上吃喝, 方便随意.

6. 一日游: 温莎-巨石-巴斯, 牛津大学

我曾问儿子, 在伦敦想看什么想玩什么, 他对博物馆美术馆等没什么兴趣, 表示只想去看看史前巨石阵(Stonehenge). 巨石阵离伦敦有90多英里远,所以我们请旅馆服务台帮我们定了旅游公司(Premium Tours)的温莎-巨石-巴斯(Windsor, Stonehenge, & Bath)一日游. 我们原想家公司的温莎-巨石-拉科克-巴斯(Windsor, Stonehenge, Lacock, & Bath)一日游, 同样的价钱(£72)还包括午餐, 但没定上, 已经满了。

另外, 久仰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盛名, 加上考虑到女儿也许想去牛津大学短期学习, 所以和伦敦的朋友约好一起去牛津玩一天.

温莎城堡

旅游公司先派车把我们从旅馆接到维多利亚总站, 我们30来人乘坐一辆大巴士, 导游是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头. 他20多年前来自南非, 获得了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数学硕士学位, 曾是高中数学老师, 现在没工作了(我估计是退休了), 刚开始做导游, 我们是他的第二批客人. 老头中等个子, 一看就是经常锻炼的人, 身手敏捷, 精力充沛. 一路上, 他80%的时间是站着给我们讲沿途的文化历史自然故事, 津津乐道, 笑话连篇. 游客大多来自美国, 另外有两家加拿大人, 一对澳大利亚男女, 一对印度新婚夫妻, 碰巧都是来自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3个景点都在伦敦的西边, 由伦敦出发往西开20多英里到达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 接着往西南开70英里左右到达巨石阵(Stonehenge), 再往西北开30多英里到达巴斯(Bath), 最后往东开回120英里到达伦敦. 全程路线形成一个扁长的勺子形状.

没想到温莎门口排起了长队. 排队的过程中, 导游讲起了亨利八世(Henry VIII)和他6个妻子的故事. 在进去前, 导游叮咛所有地方都要快走, 不要停留仔细观赏, 这里的名画呀雕塑呀没什么特别的, 伦敦都有. 我们要抓紧时间赶着看11点的门卫换岗(Changing of the Guard).

进去后, 导游沿途介绍了温莎的建筑和远处的伊顿公学(Eton College), 然后就让我们自己匆匆穿过玛丽女王玩偶屋(Queen Mary’s Dolls’ House), 画廊(The Gallery), 国务楼(State Apartments), 及国宴厅(State Dining Room). 现在回想起来, 就记住了国宴厅里的150座位的大桌子及窗外美丽的花园. 尽管这样匆匆忙忙, 还是没赶上11点的门卫换岗, 等我们赶到时已接近尾声, 于是导游带我们参观圣乔治教堂(St George’s Chapel), 找到了亨利八世(Henry VIII)和他第三任妻子简-西摩(Jane Seymour)及查尔斯一世(Charles I)的坟墓.

巨石阵

从温莎出来后, 我们上巴士开往巨石阵. 中间导游接到一个电话, 说前面堵车厉害, 导游让司机换路线, 于是我们经过了一个英军基地. 导游说, 他查过了, 当天没有军事演习.

快到时, 导游发下来一张饭店菜单, 让大家点好菜, 然后他打电话告诉饭店. 这样,我们一到就可上菜. 饭菜不贵, £20左右一人. 饭店坐落在一个小村庄, 窗台上屋檐下都是鲜花. 果然我们到达时, 饮料已倒好, 自取饮料坐下不久, 饭菜就鱼贯而上, 典型的英国乡村饭菜, 味道很好, 是我们在英国的最好的一顿饭.

来之前, 在网上看过建造于3千多年前的巨石阵的图片和介绍. 到了跟前, 才意识到巨石是多么的巨大. 巨石坚硬沉重, 还是从外地运来的, 真不知道古人是怎样在这荒野贫乏的土地上建造出这个宏伟建筑的. 令人赞叹不已! 巨石阵周围还有很多神秘的土包, 大大小小分布得很有规律, 据说是坟墓. 是谁的坟墓? 为什么会埋在这里? 无人知道.

英国政府已拨款从新规划修整巨石阵的周边环境, 汽车将不再容许开进去, 游人需要步行长距离才能瞻仰这个史前古人敬拜太阳月亮的古迹.

巴斯

巴斯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城, 英国唯一的热泉所在地, 罗马人2千多年前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豪华的罗马浴场(Roman Baths). 尽管罗马人走后, 英国人掀了浴池顶砸坏了浴场, 但巧妙的引水系统和华丽的浴池(大得像游泳池)还依然如故, 继续向人们昭示古罗马的伟大.

巴斯自18世纪以来就成为了英国仕女贵妇的度假胜地, 现在的街道和房屋都是18世纪建筑师约翰-伍得父子(John Wood the elder & John Wood the younger)设计建造的, 所有的楼房都是同样的三层结构, 外表都是乳黄色(creamy gold)的巴斯石头(Bath stone), 连跨越雅芳河(River Avon)的普尔特尼桥(Pulteney Bridge)和高大庄严的巴斯艾比教堂(Bath Abbey)都不例外. 全城一片乳黄色建筑, 加上雅芳河旁郁郁葱葱的花园, 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特别和谐美丽.

当我们开车离开时, 导游让司机去一个不让巴士进去的地方. 哇! 大家都惊叫起来, 迎面看到的是一座辉煌的半圆型乳黄色建筑, 皇家新月(The Royal Crescent). 皇家新月实际上是由30座楼房紧连而成的半圆型建筑群, 前面看上去像是一个整体建筑, 华丽辉煌. 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小说常提到这里, 电影<<公爵夫人(The Duchess)>>里的女主角德文郡公爵夫人(Duchess of Devonshire)就是跑到这里来偷情的.

这天, 我们是早上7点离开旅馆晚上8~9点回到旅馆. 总的说来, 还是蛮值得的, 尤其是一路上还看到了如画的田园风光和传说中的快乐猪.

牛津大学

我们在伦敦有一位刚联系上的老朋友, 二十多年未见面了. 到伦敦的第一晚就跟她联系, 我们约好两家一起去牛津, 安排在最后一天. 我们先坐出租车去机场登记托运行李, 然后朋友开车来机场接我们去她家, 最后和她丈夫一起开两辆车去牛津.

那天早上出师不利, 一家人都生气地默默无语地面对面地坐在出租车上. 原因是倌擅自叫出租车提前15分钟到旅馆, 搞得我们3人措手不及, 都生他的气, 而他还生气我们生他的气. 在一片沉默中, 倌突然说他的凉鞋拉在旅馆了, 怪我最后没检查仔细(每次离开旅馆都是由我做最后检查). 我问鞋是放在房间什么地方, 他说床底下. 我讥讽说你把鞋藏到床底下还希望我能找到呀, 说完又是沉默. 没过多久, 倌冲着我怪叫一声, 我大吃一惊, 但一看他的怪脸就爆发出笑声, 接着全家都笑了. 云开雾散, 出租车里开始了欢声笑语.

在机场等朋友时, 我们有点担心会不会相互不认识了. 结果朋友一点都没变, 一见面就像回到了从前, 特别特别高兴. 朋友夫妇非常厉害, 自己设计改造房子, 效果之佳让人羡慕. 朋友的女儿大方漂亮, 一口英国腔非常好听. 我们争相交流出国后的经历, 养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英美生活差别等等, 非常愉快.

牛津位于伦敦的西北方向, 距伦敦60英里. 那天又是阳光明媚, 朋友说是英国少有的好天气, 我们运气不错.

牛津校园很美, 略人心弦的古典美, 比图片上电影中的牛津要美得多. 正值暑假, 校园里静悄悄, 没几个人. 我们信马由缰, 跟着孩子们走大街穿小巷, 不停地拍照. 我们经过了一个个著名的学院, 抚摸了新学院(New College)的古城墙, 还爬上了一个教堂的钟楼楼顶, 登高俯瞰, 发现校园里的教堂特别密集特别多. 朋友告诉我们, 牛津有40多个学院, 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教堂, 所以到处都是尖顶教堂. 在教堂钟楼底层上楼之前, 我发现墙上写着CCTV, 非常诧异. 问朋友, CCTV和这里有什么关系? 朋友说, CCTV是英国的监视系统(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原来不是中国中央电视台.

最后, 我们逛到了克里斯学院(Chris Church), 宽大宏伟的草甸(The Meadow Building)爬满了红绿长藤, 三五成群的人们在一望无际的克里斯草甸(Christ Church Meadow)玩耍野餐. 我们沿着林荫大道穿过草甸, 挤过一个窄窄的旋转铁门(一次只能过一个苗条人), 来到伊西斯河(The Isis)旁, 租了两条双桨船(£20每2小时每条船), 一家一条划起来.

朋友家经常划船, 他们熟练地划出了码头. 我们家两孩子想划赛艇(rowing), 对这种双船不感兴趣觉得太容易, 倌已坐在船尾不想移动, 于是我就操起了双桨往前划, 儿子说应该往后划, 结果我往后划得船直打转转. 儿子说这太丢人了, 妈, 让我来吧. 战战兢兢的和儿子换了座位, 儿子划了两三下就找到了感觉, 划得又直又快. 追上朋友家后, 两家相互照相, 一阵欢笑.

伊西斯河两岸有许多百年大树, 枝繁叶茂. 河岸上排列着各个学院的船屋(boathouses), 水面上白天鹅妈妈爸爸带着黑灰色的小天鹅宝宝悠闲地游来游去, 不时有长篙船无声息地飘过, 偶尔一艘赛艇喊着号子齐刷刷划过. 阳光下, 儿子一脸灿烂, 划得越来越有花样越来越有趣. 倌备受感染, 也要试一把. 于是, 父子两一人一只桨配合划起来. 配合默契后不久, 儿子就开始捉弄起他父亲来, 故意转化速度把船划得东歪西歪, 倌的臂力已赶不上儿子了, 想尽办法也不能扭转局面, 只能任儿子摆布. 穿过桥洞进入支流, 两岸大树枝叶交叉缠绵, 阳光斑斑驳驳地照在河面上. 伊西斯河上全家划船的一幅幅快乐景象永远留在了我心中的照相机里.

划完船后, 我们在码头饭店露天阳台上吃午饭, 饭后朋友直接送我们到机场, 结束了伦敦的五日游.

发表于新语丝[读书论坛]  2010-1-15, 2010-1-16, 2010-1-17

评论1   评论2   评论3   评论4   评论5

Jan 08

从小到结婚前, 我一直很看不起喜欢玩扑克牌的人, 觉得他们无聊低级趣味. 结婚后出国留学, 发现倌很喜欢玩牌. 逢年过节休假时, 男生们聚在一起就玩牌, 玩得津津有味斗志昂扬. 我从来不加入他们, 宁愿一个人在旁边看书或看电视. 毕业工作后, 大家东分西散的, 很难找到一大帮男人一起玩牌了. 于是, 几个像我一样从不玩牌的女人被拉上了牌桌.

最开始的时候, 夫妻都分在同一家, 输牌后丈夫总是指责自己妻子出了昏牌臭牌, 往往闹得不愉快. 后来我们女人不干了, 提议干脆女人合成一家打男人, 输赢无所谓, 免得受气. 于是开始了牌桌上的新纪元, 夫妻肩并肩而坐打对家. 尽管男人们始终掌握着宪法大权并经常修改宪法, 女人们凭着团结勇敢运气也打出了一个旗鼓相当的局面. 男人们算牌算得再好再精, 也算不过女人们的昏牌臭牌. 女人们三分理性七分直觉, 乱打乱发财, 牌桌上常常爆发出女人们的笑声欢呼声. 有趣的是, 不管是赢牌还是输牌, 女人们更乐意回味几手好牌, 而男人们总是耿耿于怀那几手烂牌.

男人们发明了一个锐器对付女人们, 那就是严罚错牌. 出错一张牌就要下庄要降级, 哪怕是刚丢出来就收回去, 哪怕是别人还没跟牌. 记得有一次, 一位妻子出错了牌想收回去, 丈夫抢着不让收, 夫妻相争, 牌都被撕破了. 我们这群朋友, 家家都有一个贤妻良母. 所以绝大部分时候, 女人们只是虚张声势给男人们助兴, 实际上总是让着他们的. 不信吗? 请看2009年末的一局牌.

六对夫妻十二人四副牌玩升级, 为了加快进度, 四十分升一级. 那天, 我们女人运气不够好, 男人们已领先.

一盘牌玩到最后五张牌时, 虎哥突然发现他对面泓姐手上多出了一张牌, 马上指责泓姐少出了一张牌; 我反驳说也可能是亮哥发牌发错了, 虎哥说别赖好心发牌人, 发错牌不会只一个人的牌数不对; 惠姐说那大家都数数手上的牌, 庄家也数数底牌. 数完后, 没人说自己的牌数不对. 正当几个男人嚷嚷要严罚时, 康哥不声不响地起身从泓姐手上抽出一张牌, 我正准备张嘴表扬康哥不寻常的绅士风度, 却见他把抽出的牌放入自己的牌中, 原来他少了一张牌, 泓姐说他抽走了最大的一张牌. 这下炸开了锅, 康哥妻子惠姐批评康哥太不地道, 女人们说发错了牌要重来, 男人们说男女各错一张接着玩下去. 吵了半天, 女人们让步, 结果是男人们跳了三级打A了. 要不是发错牌, 这盘完全可能是我们女人跳三级.

接下来一盘, 打到最后两张牌了, 虎哥一激动, 多出了一张牌. 男人难得出错牌, 女人们高兴啊, 嚷嚷要严罚. 虎哥赶紧拿回出错的牌, 厉声说不是故意的, 大家还没出牌, 罚什么罚. 彪哥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说应该让虎哥拿回他的牌, 否则大家都有两张牌而他只有一张牌那他怎么玩呢. 我的天啦, 还委屈虎哥了! 女人们顿时爆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的笑声, 笑得捶胸擦泪前仰后翻. 在笑声中, 我们女人又让步了. 尽管男人们就此打过了A, 赢了牌, 但我们女人却笑得更厉害玩更开心.

发表于新语丝[读书论坛] 2010-01-0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