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国学?

2012年10月3日
啥叫国学?

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2dyi3.html

周予同先生早就说过,“读经”是僵尸的出祟,

胡适也说过,经学已死,经学万岁,随着科举制度在1905年的废除,不用说所谓“国学”了,经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死了,死了归死了,毕竟它主宰过古老中国意识形态两千多年,还是可以研究的,研究的话少数人就够了,提倡所谓“读经”办什么学校就是祸国殃民了。

所谓国学(我仅指其原始意义,现在到底是什么意义我也不晓得:))最早讲的所谓国学是日 货而不是国货,所谓国粹也不是主张恢复中国固有的东西,而是借此名义宣传中国要想有出路,必须学习西方,可见,所谓国学、国粹的意思与那些不学无术的家伙(无论是谁,教授也罢、院士也罢、瘪三儿也罢)的想当然的理解正好相反,你以为所谓国学就是你家的“好”东西吗?:)

这期间涉及到的人物有:梁启超、章太炎、黄遵宪等,或者勉强再加个康有为,书或杂志有:《国学报》(实际上这个报纸< 或杂志>从未存在过)、《国粹学报》、《国故(这里的国故就多了:儒学、道学及诸子学说,所以所谓国故的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淡)论衡》等,各位“知识分子”都是考试高手,有兴趣的可以去查资料,这里也不可能说的非常清楚,我也没兴趣打字太多,但我的线索已经足够了,拿出造假“论文”的劲头儿,搞清楚不是难事儿:)

总之,国学不等于儒学,也不等于孔子传统,事实上,这也不是中国传统的主干,所谓国学绝对不是现在那些“国学”提倡者(譬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所谓“教授”,娘们儿于丹等)讲的那一套狗屁东西,到底 ...

周作人:鲁迅的国学与西学

2012年6月13日
鲁迅的国学与西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2dwyl.html

1956年10月1日刊《新港》第4期

署名周遐寿

收入《鲁迅的青年时代》

这篇文章的题目本来想叫作“鲁迅的新学与旧学”,因为新旧的意义不明了,所以改称“国学与西学”,虽然似乎庸俗一点,但在鲁迅的青年时期原是通行的,不妨沿用它一下子。

鲁迅的家庭是所谓读书人家,祖父是翰林,做过知县和京官,父亲是个秀才,但是到了父亲的那一代,便已经衰落了。祖父因科场案入狱多年,父亲早殁,祖传三二十亩田地逐渐地都卖掉了。在十八岁的年头上,鲁迅终于觉得不能坐食下去,决意往南京去考当时仅有的两个免费的学堂,毕业之后得到官费留学日本,这样使得他能够在家庭和书房所得来的旧知识之外,再加上了新学问,成为他后来做文艺活动的基础。现在我们便想关于这事,说几句话。

鲁迅的家庭虽系旧家,但藏书却并没有多少,因为读书人本来只是名称,一般士人“读书赶考”,目的只是想博得“功名”,好往上爬,所以读的只是四书五经,预备好做八股而已。鲁迅家里当然还要好些,但是据我的记忆说来,祖传的书有点价值的就只是一部木板《康熙字典》,一部石印《十三经注疏》,《文选评注》和《唐诗叩弹集》,两本石印《尔雅音图》,书房里读的经书都是现买的。鲁迅在书房里读了几年,进步非常迅速,大概在十六岁以前四书五经都已读完,因为那时所从的是一位名师,所以又教他读了《尔雅》,《周礼》或者还有《仪礼》,这些都是一般学生所不读,也是来不及读的。但是鲁迅的国学来源并不是在书房里,因为虽然他在九经之外多读了三经,虽然旧式学者们说得经书怎么了不起,究竟这增加不了多少知识,力量远不及别的子史。鲁迅寻求知识,他自己买书借书,差不多专从正宗学者们所排斥为“杂览”的部门下 ...

寒灯小话

2012年6月13日
曩读李氏《焚书》,喜其心直口快,思想明达,最所敬仰,而文章煞辣,亦有可畏之处,但见卷四《寒灯小话》四则所记,则其人又是蔼然富于人情者也。如第一段云:

  九月十三夜,大人患气急,独坐更深,向某辈言曰,丘坦之此去不来矣,言未竟泪如雨下。某谓大人莫太感伤,因为鄙俚之语以劝大人,语曰,这世界真可哀,乾坤如许大,好人难容载,我劝大人莫太伤怀,古来尽如此,今日安足怪,我量彼走尽天下无知己,必然有时还来。乱曰,此说不然,此人大有才,到处逢人多相爱,只恨一去太无情,不念老人日夜难待。

  读此节大有悲凉之气,窃意是卓吾生活的极重要资料,只怕识者不易多得耳。我们看《日知录》中论李贽处,便可知顾宁人毫无感觉,只是人云亦云,有如隔巷听人家呼捉贼,便尔跟着大嚷,发挥其优越感而已。一代学者如顾氏尚如此,他更何望哉。

   □1939年 5月 10日刊《实报》,署名药堂□收入《书房一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灯小话

是夜,怀林侍次,见有猫儿伏在禅椅之下。林曰:“这猫儿日间只拾得几块带肉的骨头吃了,便知痛他者是和尚①,每每伏在和尚座下而不去。”和尚叹曰:“人言最无义者是猫儿,今看养他顾他时,他即恋着不去。以此观之,猫儿义矣!”林曰:“今之骂人者动以禽兽奴狗骂人,强盗骂人,骂人者以为至重,故受骂者亦自为至重。吁!谁知此岂骂人语也!夫世间称有义者莫过于人。你看他威仪礼貌,出言吐气,好不和美!怜人爱人之状,好不切至!只是还有一件不如禽兽奴狗强盗之处。盖世上做强盗者有二:或被官司逼迫,怨气无伸,遂尔遁逃;或是盛有才力,不甘人下,倘有一个半个怜才者使之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 ...

闲谈海德格尔的乡愁

2011年10月1日
海德格尔的乡愁

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2dsis.html

哈代《还乡》卷首

Thomas Hardy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

Macmillan &.Co., London,1924.

我向“愁烦”,

  说了一声再见,

本打算,把她远远地撇在后边;

  奈她绸缪缠绵,

  笑语欢,笑语欢,

眷眷拳拳,情那样重,心那样坚。

  我想把她欺骗,

  和她隔断牵连,

啊?抛闪?她情那样重,心那样坚.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①引自济慈《恩第敏》第四卷一七三行以下.

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与时间》中为了说明人的这种“忧虑”,引用了一个古罗马神话寓言故事,故事如下:

从前有一天当女神忧虑(Cura,Sorge)渡过一条河时,瞧见一地的黏土。她若有所思地从中取出一块来,动手塑造它。当她自己还在思量这个所造之物时,朱庇特(Jupiter)靠了过来。忧虑女神请他将灵魂(Geist)赋予给这块成形的黏土。朱庇特欣然将灵魂给了它。但是,当她接着想要把她自己的名字赋予给她的这个形塑物时,朱庇特却不准她这做,并要求必须被赋予他的名才行。正当忧虑与朱庇特为名称而争执之际,土地神泰鲁斯(Tellus)也冒了出来,亟欲这个形塑物被赋上她的名,因为是她提供给该物一块她的躯体。这些争执者找上农神沙图恩(Saturn)来当仲裁。然后沙图恩给予他们如下显然公正的判决:朱庇特,你因为给了它灵魂,所以你就在它死时理应接收该灵魂;大地,你因为赠与它躯体,所以你理应接收它的躯体。然而,由于忧虑首先形塑出这个生物,所以只要它还活着,忧虑就可以拥有它。不过,既然对于 ...

中国人的乡愿品格

2011年9月28日
中国人的乡愿品格

口 天路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2dsh8.html

孔子认为乡人皆好之”的人不是好人,真正的好人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对乡愿极为反感,正言厉色地斥之为伤害道德的人(“乡愿,德之贼也。”《论语·子路》)乡愿虚伪矫饰,言行不一,表面上来忠厚廉洁,实际上笑里藏刀,没有道德原则,是偏离“中行”最远之人。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对乡愿的描画,殊不知孟子也为乡愿画了像: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孟子对乡愿是咬牙切齿的。

其实,乡愿也不是中华之独有,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圣经》中就有乡愿这一号,非要对号的话,那就是被耶稣称为毒蛇的种子的法利赛人(Pharisee),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里面也有这一号(smoothman),只不过在中土更普遍一些基础更广泛而已:),以我的观察,区别仅仅在于中土是鼓励乡愿的,因为这样的人总是能够捞到好处,而在别处这样的人多次碰壁以后会慢慢改掉这个德性。

恶人是不相信有善良这回事的,德行要靠德性来保证才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品格,这里面也含有人格(person)的意思,中国人向来不太注重person的,现在更不行了,礼崩乐坏:)在他们看来,别人不作恶只是因为没有力量,而有力量仍然不作恶的人都是傻瓜。

但楼主列举的那些显然代表不了群体。其实,别的行业也一样,这是大气候使然。

中国人向来讲究“君子如草上行风”,那意思就是这是榜样的作用,上行下效,这是国人传统,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学生效导师,下级官员效 ...

诠释“史上最智慧的健康养生专家”

2011年9月1日
诠释“史上最智慧的健康养生专家”——这个养生“专家”够扯淡

作者: 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m0ef.html

曲黎敏,女,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百度百科)。早就听说这个人很火,也看到无论地坛书市还是街头小摊,她的书到处在卖,由于好奇便在网上找了几篇她的东西看了几眼,主要是“黄帝内经”之类的东东,什么“从头到脚说健康”,还有全集出版(《曲黎敏全集》< 吓人的很>),从其读书履历实在想不通该强人有什么权利与资格“从头到脚说健康”对生命科学夸夸其谈,觉得中国太多这样的人,他(她)们个个更像一个个戏子,如果老老实实的吃戏子的饭大家也就不说什么了,可往往他(她)们喜欢披着什么专家大师学术的马甲,让不知情的人们受了害还不知道,这就很有些让人不吐不快了。

怪事年年有,近年特别多。

网上找了几段视频,看了几眼她写的东西,实在没有新意,感觉她还生活在汉朝,但是个“人才”!这种东西在21世纪的今天还大行其道(电视、出书等),不知是中国的老百姓特别愚昧还是讲者特别会忽悠,亦或是特别有办法吧(附谚语一条:“鸡不尿尿(音sui,阴平)有办(便)法”),无非是利益驱动,孔方兄真是个好东西,可以把一个人变得“有学问”,名利猛于虎,可以使人不计一切后果。

纵观此人的言论,胡说八道,肆意而为之处众多,一点都不输于于丹讲的庄子,与于丹还真有的一拼:都是超女。

“曲讲的东西听听就得了,大学那会她教我们大学生思想品德,整天回顾89那会她在大学的事迹,我在学校7年从来没听说过她还会讲什么养生,一个学中文的讲出来的养生,也就是文 ...

知道吃饭就不傻

2011年8月27日

“中国人的“比赛精神”集中在有形的名和利上了,而在无形的领域,对于个人内在的优秀,个人能力的生长和心灵的快乐,则非常缺乏“比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时候我爷爷经常对我说一个人只要知道吃饭他就不傻。
当时体会不深,现在想来这话不差,观当今天 朝,菜市场卖菜的到科学院诸公都不傻,他们都是追求的一个目标:捞钱然后吃饭,境界上、智力上都是不分伯仲的,所以,奸商与假科学家就特别多。

去蔽与遮蔽

2011年4月16日
去蔽与遮蔽  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17xwv.html   

     最近在某论坛看到一则“八卦”: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近日被爆涉嫌学历作假。来自中国警察网和百度百科的简历显示,李玫瑾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而人民大学在1970年—1977年被迫关闭,1977年根本不存在人民大学。(搜狐文化)

 

     这条消息被人转载没有引起丝毫波澜,大概是大家对愚乐、专家、教授、神医这样的词汇早就免疫了,这原因应该探讨。

 

     现象学家、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说过,事物的显现过程是一个去蔽的过程,遮蔽去除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显现出来了。

 

     但是,从上面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有时候,过度去除遮蔽恰恰是构成了另一种遮蔽,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吊诡的事情,是人们变得麻木迟钝了吗?以致连炒作自己的那些“戏子”们也在不断地翻新花样,一次比一次生猛?

 

     这段时间拐卖儿童,煤矿事故、学术造假、学历造假等等煞是热闹,不能不说是有很多人在关心,在关注,毕竟,方舟子也还在进行着他的伟大的事业,在这里,且不论动机论爱好者们的诘难,我一直认为,方舟子绝对不会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害虫,而恰恰相反,他是一只社会的益鸟,一只啄木鸟。

 

    事物而发展有自己的逻辑,事物总是在否定自己中前进,我相信海德格尔没有错,事物在发展,事物在逻辑,方舟子的努力也没有错,我相信大多数人是有良心的,被社会遮蔽也只是暂时现象,光明还是有的,但是对曲折程度一定要有充分的估计。

卢梭说过爱你的同类,孟子也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都要爱我们的同类,我们都要对社会有信心,支持老方,直到“方舟子现象”消失的那一天。

 

   愿我们每个人都 ...

神乎大道堂?刘逢军们号准了“时代精神”的脉

2011年1月7日
神乎大道堂?刘逢军们号准了“时代精神”的脉

 

    ·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o1ut.html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

 

    这个年代神医辈出,神人攒动,在我看来,他们不是神人,却算得上“聪明”人,算得上道德败坏的人,以康德的标准,开店做生意,为了赢利坚持不卖假货童叟无欺也算不得真道德,如果亏本还坚持不卖假货或者说为道德而道德才是真道德,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刘逢军们无疑是太缺德了。

 

     我们目前这个转型期的社会,物欲横流,人欲膨胀,名利心强,浮躁不冷静,刘逢军们各显神通各显其能也就能够理解了。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面早就说过,德福实际上是一个二律背反,道德的人不幸福,幸福的人往往不道德,康德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寄希望于来生,寄希望于上帝,我想我们的新中国应该比康德强,对此我有信心,应该有办法使福德相称,现在是21世纪了,好的社会制度就应该解决这个问题,总不至于还是走到善恶相报那里去吧?!

 

     张悟本刘逢军这样的骗子为什么一次次的得逞?有人使他们得逞啊,有人满足他们啊,是些什么人在满足他们?芸芸愚民啊。

 

     在我看来,神医们之所以能够得逞,于三方面有关:

 

...

中国医学史语义分析——合成谬误

2011年1月6日
中国医学史语义分析

——合成谬误

作者:天路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o1ml.html

题记:林乃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这些路叫做林中路。每条路各自延展,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

——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扉页题词

先讲个故事: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这次论争以朱熹的落败而告终,所谓“教人”之法,应该是“哪种方法才能真正造就出有道德的人”而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归入认识论的问题。关于这段往事,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应该是“哪种方法才能真正造就出有道德的人”而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归入认识论的问题,朱熹的落败陆家兄弟的完胜都是由于人数对垒的关系而与”学术“无关,朱熹单刀赴会,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