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的存档

文章选登:水灾中,谁的眼泪在飞?

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jxn4.html

4b44e2b1t8a47d3f9c2bc690.jpg

水灾中,谁的眼泪在飞?

作者﹕夏小强

    从5月份开始,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出现严重水灾,江西省从21日启动防汛I级应急响应。目前,持续暴雨已经造成江西中北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部份地区灾情超过1998年大洪灾。

    6月22日,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了报导中国南方水灾的新闻,在第19分钟后出现了一幅中央气象台工作人员办公的画面,画面中的一台大屏幕正在播放世界杯直播实况。这幅画面真实地反映出国家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在看世界杯时仍然不忘关心灾情,或者是气象台是在与世界接轨,密切关注南非的天气,为了世界杯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完美的诠释了“工作娱乐于一身”的含义!

 

    面对特大水灾,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看世界杯的心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一次“及时”的赶到了灾区。6月24日,温家宝来到江西抚州,察看汛情、灾情,看望受灾群众。可能是以往的泪水流的太多,这一次,温家宝没有哭。自从温家宝说出了“多难兴邦”的话之后,中华大地的天灾人祸如影随形,虽然并没有“兴邦”,但温家宝的泪没有少流。

 

    1998年抗洪时,九江大堤跨坝,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大骂是“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十几年过去了,豆腐渣仍是豆腐渣,王八蛋仍是王八蛋。日前江西官方承认决口堤坝不达标,导致了这次唱凯堤的决口。抚州市副市长黄赛荣26日说:“截至现在,还没有一人死亡。”但有获救民众表示看到有老人和孩子被冲走。受灾民众也表示,此次溃堤虽是天灾所致,但更大的责任在人。一个受灾群众说,“相关部门没有下紧急通知,都是我们自己村里派男人去看,看到堤要倒了才来通知。”

 

    但所有的这些情况都和温家宝无关,他所拥有的只是流不完的泪水和忧虑,还有愤怒的无奈,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汶川地震时他无力调动军队救灾摔电话时的愤怒无奈。

 

    曾几何时,温家宝的“及时”出现在灾难现场和慷慨的泪水,使无数的观众和群众感动落泪,但是,越来越多的大于天灾的人祸使人们渐渐明白了,温总理的泪水冲不走一个又一个杀人害命的“豆腐渣”,也解决不了一个又一个祸国殃民的“王八蛋”官员。

 

    温家宝所向往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定难以实现,他只不过是一场大秀——党秀和政府秀中的一场短暂可悲的个人秀而已,曲终人散的一刻终将到来。

 

    还有谁在流泪?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失去房屋家园、失去一切的灾民们,只有他们的眼泪在飞。

文章选登:正在有情无思间 ——史良侧影

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jxmz.html

正在有情无思间

                                               ——史良侧影

 

(选自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人,女。1931年后,任上海律师公会执行委员,上海妇女救国会常委。1936年被国民党所逮捕,为历史上著名“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民主运动。1938年后,任妇女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联络会主任,第1、2届参政员。1942年,任民盟中央常委、重庆市支部组织部长。解放战争期间,为上海民盟执行部负责人之一。1949年后,任国家司法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是第2至4届全国人大常委,第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2至5届全国政协常委。—摘自《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

 

  这个辞典上的史良,是以职务为材料,年经事纬,叙列出来的人。在民主党派史料汇编里或共和国部长传记里,对她的介绍要比这个条目详尽些,约有千余字。除了对“七君子事件”的叙述而外,还强调解放前的史良作为享有崇高威望的著名律师,如何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营救受迫害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史良作为首任司法部部长(她和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是当时仅有的两位女部长),如何建立和健全了人民司法机构和工作;作为一个民主党派(民盟)负责人的史良,如何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即使在“文革”期中,也没有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等等。这些内容写得准确又周正。但活在我心里、刻在我记忆中的史良,就不仅是条目所写的这么一副干巴巴的样子。

  

  她是我小时候崇拜的高贵又美丽的女性。史良无论走到哪里,来到什么场合,都与众不同。只要父亲说上一句:今天史大姐要来。我听了,顿时就血液沸腾,兴奋不已。自己长得不漂亮,常对着镜子自语:不是说女大十八变吗?我啥时能变得有点像史良,就好了。

  我清楚地记得,头一次在我家客厅见到史良的情形。父亲把我推到她的跟前:“喏,我的小女儿,小愚(我的小名)。”又对我说:“这就是我们的史大姐,你该叫史阿姨。”

  我深鞠一躬,叫道:“死(史)阿姨。

  父亲一怔,史良却笑了。

  父亲纠正道:“不是死,是史。这两个音是不许弄混的,再重叫。”

  满脸通红的我,再叫:“死(史)阿姨。”

  父亲盯着我的嘴,嚷道:“是史!不是死。”

  我再叫一遍,仍是“死阿姨”。

  父亲瞪着眼,刚要张口,被史良挡住,笑着说:“死阿姨就死阿姨吧。”

  瞧,多好的一个死(史)阿姨啊!

史良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在五十年代初的夏季。她让秘书打来电话说,有事要来我家和父亲商量。那时,父亲官场得意,我家住的是座有七十九间房的大四合院。宽阔的庭院,已是绿叶成荫,晨风拂来,透着凉意。在家中,没有父亲的容许,子女是不能随便跑出来叨扰客人的。我便躲在耳房,两眼直瞪窗外。

  那年头的北京,人稀车少。史良坐小轿车从她的住地东总布胡同到我家的地安门内东吉祥胡同,要不了多久。过一会儿,淡施脂粉的史良,身着白哔叽西服套裙,脚穿白色麂皮高跟凉鞋,飘然而至。庭院里缠绕在竹篱笆上的鸟萝松,正绽放着朵朵红花。那小巧的花形和鲜丽的花色,勾起她的兴致,俯身摘了几朵,托在手心,便直奔北屋。接着,从大客厅传来了一声史良的吴侬软语:“伯钧(父亲姓章名伯钧),你家的镜子呢?”父亲带路,引她到母亲的梳妆台前。我瞅见史良仔仔细细地把小红花一个个嵌入上衣的扣眼,嵌好后还左右端详。公事谈毕,她带着胸前的那些“鸟萝松”匆匆离去。

  一个炎热的下午,史良又来我家做客。这次,她穿的是用香云纱⑴做的“布拉吉”(即连衣裙)。她走后,母亲把史良的这身衣服夸赞得不得了,对我说:“自从新中国的电影、话剧,把香云纱的裤褂作为国民党特务的专业服以后,人们拿这世界上最凉快的衣料,简直就没有办法了。你爸爸从香港带回的几件香云纱成衣,也只好在家休息的时候换上,成了业余装。看看人家史大姐(这一直是母亲对她的叫法),居然能做成“布拉吉”穿到司法部去。”此后四十余载,我没见过第二个女人像史良这样地穿着。

  直到九十年代末,北京的时髦女性在“怀旧风”的席卷之下,拣起了香云纱。我跑遍大型商厦,终于也找到一件用它做的西式衬衫。面对三百多元的价格,我毫不犹豫地拿下。其实,这不是在买衬衫,而是为了复制出一种记忆。

 

1956年,母亲与她同去印度访问,史良是中国妇女代表团团长,母亲是代表团的成员。印度方面请她们参观一个比较先进的工厂。飞速旋转的钻头切削下来的钢丝卷曲如云,柔细如发,耀眼又美丽。史良伸出左手去拿刚刚旋出来的一根钢丝,随即把手缩了回去。

  傍边的工作人员忙问:“烫着没有?”史良微笑着摇了摇头。

  可母亲注意到那只伸出的手,始终像拳头一样紧握着。回到宾馆,史良马上把母亲叫到自己的房间,把拳头松开给她看。

  “天哪!痛得很吧?”母亲嚷了起来,只见手掌心那被钢丝烫过的地方肿得老高。

  史良点点头,说:“千万别申张出去,我给大家丢脸了。健生,你是学医的,有什么办法吗?”

  母亲告诉史良,自己带了进口的安富消肿膏,正好派上用场。

  一边上药,母亲一边怪道:“那车床里刨出来的钢丝,你居然想拿着玩,天真得像个幼儿园的孩子。”

  史良不好意思地笑了。

  一连几天,母亲都偷偷地给她换药,并问:“洗澡时,需要我帮忙吗?”

  史良说:“不用,我自己可以应付。”

  母亲佩服地说:“史大姐,你真行。手掌肿成那样,要换成别人早叫唤起来了。”

  这些中国妇女界的精英们在参观了医院、学校、幼儿园,瞻仰了泰姬·玛哈尔陵墓,被尼赫鲁总理接见后,由接待人员将她们带到新德里最繁华的地段去逛街,带到一家最高级的服饰店去购物。史良在华贵精美的众多印度丝绸中细挑慢拣,抽出一匹薄如蝉翼且用银丝绣满草叶花纹的白色衣料,欣赏再三。她把末端之一角斜搭在肩上,对着镜子左顾右盼,并招呼母亲说:“健生(母亲姓李名健生),快来看看,这是多好的衣料哇。”母亲凑过去,看了一眼,扭身便走。

  走出商店,史良气呼呼地问:“那块衣料,你觉得不好看吗?”

  母亲说:“你光顾了好看,不想想我们口袋里有几枚铜板。团员每人80卢比,你是团长,也才180卢比。买得起吗?”

  史良说:“买不起,欣赏一下,也好。”

  母亲说:“老板、伙计好几个人围着你转,到头来你老人家只是欣赏一下。这不叫人家看出咱们的穷相嘛。”

  她不作声了。

  

  史良是考究生活的,希望别人也能如此,同她一样。我的这个看法,是由一桩小事引起。一个寒冷的冬日,民盟中央的几个负责人罗隆基、胡愈之、周新民、萨空了、楚图南、邓初民、吴晗、闵刚侯、许广平等,在我家开会。但凡家有来客,父亲必给每位沏茶。人多的话,还叫洪秘书事先在玻璃杯外壁贴上一个用白纸剪成的圆形小标签,那上面有用毛笔工整地写着的阿拉伯数字:1,2,3,4,5……客人按先后依次而拿。会开久了,茶喝多了,大人们陆续如厕。我和姐姐的书房紧挨卫生间,谁去方便我都能瞧见,而且这些先生们进进出出,看到我都要打个招呼,聊上几句。第一位如厕且多次方便的人,是罗隆基。因为他有糖尿病。这次的会可能是开得太长了,女士们也开始方便。许广平先来,由于是第一次,不熟悉我家的卫生间,故让我陪厕。

  我告诉她:“您用过的手纸直接丢进马桶,用水冲掉。”

  许广平听了,极认真地对我说:“这个做法不好,手纸容易堵塞马桶。要放个纸篓,用过的手纸就丢进去,每晚再把它倒进垃圾箱。”她又用手指着水箱底下的一角说:“纸篓可以放在这个地方。”

  史良继之。来了,又走了。她没有对我家的卫生间及其使用,发表任何看法。翌日下午,我正在做功课,突然门铃声大作。洪秘书跑进客厅,对父亲说:“史部长来了,手里还提着两大包东西。”听罢,父母二人你看我,我看你,显然不解其来由。

  史良被请进客厅。她把牛皮纸包的东西,往客厅当中的紫檀嵌螺钿大理石台面的圆桌上一放,笑眯眯道:“我今天不请自到,是特意给你们送洗脸毛巾来的。一包是一打,一打是12条。这是两包,共24条。我昨天去卫生间,看了你家用的毛巾,都该换了。”她转身对母亲说:“健生,一条毛巾顶多只能用两周,不能用到发硬。”母亲的脸顿时红了,父亲也很不好意思。

  我跑到卫生间,生平第一次用“不能发硬”的标准,去审视家族全体成员的洗脸毛巾。天哪!父亲、母亲、姐姐和我的四条毛巾,活像四条发黄的干鱼挂在那里。尤其是我用的那条,尾梢已然抽丝并绺儿了。此后,我家的毛巾不再使到变硬发黄,但始终也没能达到史良指示的标准:一条用两周。那年月提倡的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我问父亲:“史阿姨的生活是不是过得有点奢侈?”

  父亲说:“这不是奢侈,是文明。我在德国留学,住在一个柏林老太婆的家里。她是个犹太人,生活非常节俭。但她每天给我收拾房间的时候,都要换床单。雪白的床单怎么又要换?——我问老太太。她讲,除了乞丐和疯子,德国的家庭都如此。”

在民盟中央,一般人都知道史良与父亲的私人关系,是相当不错的。一只小罐焖鸡,也让我看到了这一点。一次,父亲患重感冒,愈后人很虚弱。史良得知后,很快叫人送来一只沉甸甸的宜兴小罐,母亲揭开盖子,一股鸡汤的浓香直扑鼻底。她还带话给母亲:“不管伯钧生不生病,他今后吃鸡都要像这样单做。”

  父亲用小细瓷勺舀着喝,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说:“史大姐因高血压住进北京医院的时候,小陆都要送这种小罐鸡汤。”

  对父亲吃小罐鸡,我特别眼馋。一日,又见饭桌上摆着那只史良送的宜兴小罐,不禁叹道:“什么时候我能得上感冒,才好呢。”

  母亲问:“为什么?”

  我说:“那样,我不就也能喝上小罐鸡汤了。”

  父亲大笑,并告诉了史良。

 

  史良来我家,每次都是一个人,她的丈夫在哪儿呢?在我对史良产生了近乎崇拜的好感之后,便对她的一切都有了兴趣和好奇。我问父亲:“史阿姨的丈夫是谁?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父亲说:“她的丈夫叫陆殿东,外交部的一个专员,这个差事是周恩来安排的。他的年龄比史大姐小上十岁左右,所以大家都叫他小陆。当时在上海,史大姐已经是个名律师的时候,小陆还在法巡捕房当巡捕,是一名文员。”

  母亲小声地矫正:“到了(19)46年,人家小陆也在上海挂牌当律师了。”

“那是跟她结婚以后的事。”父亲接着说:“他们的结合幸福不幸福?大家心里明白。有时我想史大姐一觉醒来,恐怕会发现自己的眼泪湿透了枕衾。”从语气里,看得出父亲对她的怜惜与叹惋。

后来,我才从母亲那里知道,史良的婚姻与孙夫人(宋庆龄)有关。尽管史良因为承办案件早就认识小陆,但正式作为异性朋友,却是孙夫人介绍的。小陆年轻英俊,英语流利,法语也不错。在他们确立恋爱关系后,史良出资让小陆到法国和美国留学,攻读国际法。过了一段时间,史良却从美国朋友那里得知,小陆和一个漂亮姑娘关系亲密,甚至不想回国。史良向孙夫人哭诉小陆的薄情。孙夫人听了十分生气,把陆殿东招回。选了个良辰吉日,由沈钧儒主婚,他们很快结为夫妇。成为史良丈夫的小陆,从此无比忠诚。在史良成为部长后,他一门心思都扑在妻子的身上。人前人后,常常是“史部长”、“史部长”地叫着。

我认识小陆是在全家去青岛避暑的途中。在火车的软卧车厢里,他对妻子照料之周,体贴之细,令所有的男人自愧弗如,也让所有的女人暗羡史良能有这样的夫君陪伴,实在是福。小陆出出进进,端茶,倒水,提拖鞋,送零食,都不在话下。午饭后,史良说要小憩片刻。小陆听了,立刻打开行李箱,先拿出雪白的睡衣睡帽和一卷镶有法式花边的白色织物;继而取出一个纸口袋,口袋里装的是一把小钉锤,两粒小铁钉,一节软铁丝。我们面面相觑,不知要搞什么名堂。接着,他请来列车长,比比划划,低语几句后,只见小陆携工具爬到上铺,在左右两壁各打进一小钉,然后把那卷织物抖落开——原来是两尺见宽的帏帘。帏帘上端缀着一个个小铜环,小陆将它们套入铁丝,再把铁丝的两端系于两边的铁钉。这样,一副床帏在几分钟之内便做成了。它质地轻薄,尺寸合适,既把上铺遮得严严实实,又开合自如。史良在帘内换上睡衣,戴好睡帽后,小陆从行李箱拿出一个木质衣架,把史良换下的衣服抚平撑好,挂于下铺的衣帽钩。

  车在行驶,车内寂静。帏帘将夏日的阳光挡在了外边,也遮住了午休者的睡容。小陆端着自己的水杯,站在通道的窗前,欣赏着窗外的风景。我只要从他身边经过,叫声“陆叔叔”,他都要点点头,圆圆的脸上泛起浅浅的笑……

  后来母亲告诉我,尽管小陆对史大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比保姆还保姆。但人们都认为史大姐应该享有更好的婚姻生活,可惜她失去了机会。

  “什么机会?”我追问着。

  母亲说:“就是和你的罗伯伯(即罗隆基)呗。抗战时在重庆,他俩的关系已基本被大家默认。史大姐对这件事是认真的,表现得从容大度。可谁也没料到会冒出个浦熙修来,老罗遂又向浦二姐去大献殷勤。史大姐察觉后,立即结束了这段浪漫史。”不想地位那么高、每逢“三·八”妇女节便要向全中国妇女大谈或大写女性解放问题的人,在内心深处同样掩埋着一个普通女性在感情上的伤痛。

  1956年的夏季,官方在北戴河召开什么会议,参加会议的既有中共的高官,也有民主党派的领导。会议规定:与会者可携带一名家属,那时母亲在北京市卫生局当副局长,干得十分起劲。她说自己没有时间休假,叫我去陪父亲。会议似乎开得轻松、顺利,父亲的脸上总挂着笑容。趁着开会的空隙,他和交通部的人并邀请了苏联专家去视察秦皇岛港(注——父亲时任国家交通部部长)。大概父亲觉得到海上一游的机会难得,便请史良同行。

  那天的风浪特别大,我们乘坐的船,是艘类乎快艇的玩意儿,颠簸得厉害。好多男人都受不了。他们一个个在大海的魔力下,像显了原形一样:或东倒西歪,或愁眉苦脸,或钩腰驼背。我干脆就趴下放平,如一只壁虎,紧贴于地。这时,发现整条船上唯有史良在正襟危坐,并保持着正常的表情和原有的风度,连她脚上的高跟鞋也是那么地昂然挺立。洋专家非常佩服这位端庄高贵的中国妇女,特别是当父亲介绍她是中国司法部部长的时候,他们都情不自禁地惊呼起来,赞叹不已,并争先恐后地要求和史部长合影。

  翻译把这些俄罗斯男人的要求转达给史良的时候,她摇头说:“不行。”且向父亲及翻译解释道:“我今天来这里,如果是外事活动的话,我一定同他们合影。但在这样的私人活动中,当有我的先生在场。遗憾的是,他今天没有来。没有他或者有他在场却不被邀请的话,我一个人是不和谁照相的。”

  吃过简单的午餐,看着苏联专家恭敬礼貌地与史良握手告别的情景,我心生感动。古书上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古人指的是圣人之德行,我虽未遇一个伟大的圣贤人物,但我面前的这个女人,确让我感受到有容、有执和有敬。

 

  转眼间,便到了1957年。这年的春与夏,对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来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春晖霜露,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季节;对我的父母来讲,则亲历了由天入地的坠落。

  2月,是传统的春节,适逢父亲随彭真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出访东欧六国。以往过节,父亲要把能找来的亲戚都找来,吃喝玩乐,闹到半夜方肯罢休。这回,母亲带着我和姐姐过了一个清静的除夕之夜。父亲从国外打来电话说:想我们,还想稀饭。

  临睡前,母亲说:“爸爸不在家,明天不会有人来拜年,咱们可以睡个懒觉了。”我们母女真的大睡而特睡。万不想初一的早上,约8点来钟的样子,史良便来拜年。

  “伯钧不在,你还跑来。”母亲的话,埋怨中透着欣喜。

  “知道他不在,我就更要来了。”史良的回答给了母亲极大的快慰。

  然而不久,这种快慰便随着暗中变化的形势迅速消失了。

  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整风问题的讲话。讲者说:今后在中国,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中共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在总结了斯大林错误的背景下发表的谈话,着实让父亲兴奋异常。他说:“老毛对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政治的,也是哲学的,虽是矛盾论的延续,但有其创造性。这个概念还是一把时代的钥匙,运用好了,能建立起一种社会主义的民主生活方式。”

  在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后,父亲的兴奋立即转化为动力,起劲地去到农工中央和民盟中央作报告,玩命地组织参加各种座谈会,以帮助整风。在民盟中央除了他积极,罗隆基也积极,史良也没落后。那个有名的“六六六”教授会议,就是在6月6日由父亲和史良主持,有曾昭抡、吴景超、黄药眠、费孝通、钱伟长、陶大镛六位教授参加,在北河沿大街政协文化俱乐部召开的。会上,他们一个个头冒傻气,替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担心着急,生怕大鸣大放在青年学生中搞出乱子。此时如果谁用刀子把他们的胸膛剖开看一看,我想里面装的都是不逊色于工农兵的颗颗红心。最后,父亲提出大家应该去见周恩来、彭真、康生、李维汉,反映情况。当晚,热情而焦急的史良见到了周恩来,便把情况反映了。

  第二天,6月7日国务院开会,父亲和史良都去了。史良见到父亲就说:“前一天晚上我已和总理谈了,可总理未置可否。你是不是趁今天这个机会,再和总理谈一谈。”

  会上,父亲写了个条子给周恩来,说明眼下的情况严重,民盟的同志反映问题的态度很诚恳。周恩来看了条子,仍然不置可否。在政界搞了一辈子的父亲,也不想想藏在这“不置可否”的后面是个啥东西?

  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读后,父亲傻眼了。气不顺、想不通的他,想找个人说叨说叨。他首先想到的是史良,当晚就找上门去。而此时此刻的史良,或许由于长期以律师为业,在判断问题上要比父亲理性得多,或许已有人指点迷津,替她拨正了船头。她掂出了事情的分量,觉得前几天储安平的“党天下”的发言问题严重,已经超出了被容许的界线。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父亲,趁这个单独会面的机会,她要问个明白:“伯钧,储安平的发言稿,事先和你商量过没有?”

  父亲答:“没有,罗隆基是看过的。”

  史良的问话,未能引起父亲的警觉,却引发出他的对现实的不满,针对中共的做法,又大发议论。在史良跟前能,把肚子里的话统统倒出来,父亲觉得很痛快。回到家中,母亲关切地问:“你和史良谈得怎么样?”

  父亲答:“很好。”

  是的,当下他感觉很好。当夜,他睡得也好。母亲躺下后,打算再问问他与史良的具体谈话内容,可那边厢已是酣声大作。

  6月9日,10日,11日,《人民日报》又相继发表了《要有积极的批评,也要有正确的反批评》,《工人阶级说话了》等社论。接着,是密集如雨、锋利如刀的批判会或以批判为内容的座谈会。

  6月10日,父亲在民盟中央的座谈会上表态说:“对我的批评,我暂不辩论。我的发言可能是百分之百错误,也可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可能是对抗党的领导,损害党的领导权的大错误,也可能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如政治设计院的问题,讨论文字改革和国务院开会程序等问题,也可能因为我是国家的一个负责人而不适于提出这些问题。也许我的话说得含糊,我决不辩护,不说言不由衷的话。总之,要用一番动心忍性的功夫,向大家学习。”

  6月12日,父亲在农工中央扩大座谈会上说:“我认为在这几次会议曾经谈到政治设计院,国务院会议程序拿出成品和文字改革问题,此外提到国务院机构下各办各委应当改变,权放在各部会,多发挥管理机构的作用……。对这些问题我是有意见的,不是凭灵感和一时的高兴,但语焉不详。可能犯了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违背党的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

  6月13日,父亲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我在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一文。他承认自己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是思想上犯了严重错误,并写道:“这说明我的立场不稳,认识模糊,以十分不严肃的态度,对待国家政策,以致造成政治上不良的影响,为右派分子所利用。”

  父亲早被钦定为右派之首,自己却说“为右派分子所利用”。人家要求的和自己理解的,相距岂止十万八千里。上边看到父亲竟是那么地不长进,不识相,不知趣,决定对其加温,加压,加码。对一个民主人士而言,这个“温”“压”“码”暂时不能直接来自中共,而必须弯曲地通过民主党派内部去实施。实施的步骤从6月14日的晚上开始——

  6月14日晚,民盟举行中央小组会议。会上,史良作长篇发言。这个发言可以分作三段。第一段是她继续帮助党整风,给司法工作提意见。史良说:“关于司法,我认为的确这几年来成绩是巨大的,为人民作了很多事情,但缺点和错误是不容忽视的。审判机关历年来在‘三反’、‘五反’和镇反运动中,是错判了一些案件,可是,我常听见一些司法干部、甚至是一些较负责的党员干部说:‘我们的错判案件只有百分之几。’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自满情绪。诚然,错判案件在整个判案数中是只有百分之几,甚至是百分之一,但对被错判的人则是百分之百的遭受冤屈和不幸了。我是拥护毛主席关于‘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指示的,我看见很多地方是这样做了。但是我看到也有些司法机关在执行这一原则中是有打折扣的。有的案件判错了经过当事人申请,甚至有关方面和上级司法机关指出,审判人员也明知错了,但不肯承认错误,宣告无罪释放,还要硬找人家一点小辫子,宣判为‘教育释放’,其实应教育的不是无辜被告而正是主观主义的审判人员自己。更坏的是本来错了,还迟迟不愿改正,使被屈的人不能得到及时的平反。这是不能容忍的。其次,在对待我国原有的法学家上也是有缺点的。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在思想改造中,对待有些老教授们是很不尊重的。当然,必须肯定,一切法律都是为阶级服务的,所有旧司法人员是必须经过改造的。但是对一切愿意改造和批判自己旧法观点,并愿意为我国社会主义服务的法学工作者也应给于机会,使其发挥作用。可是,在院系调整中,不少地方曾对某些教授在一个相当长期内,既不安排工作,又不组织学习,闲置一旁,无人理会,形同坐冷板凳。有的即使安排工作,也有安排不当的,或者无法发挥其潜力。我认为这是由于某些共产党员的官僚主义和宗派情绪,因而对本来想在共产党领导下为我国法学事业贡献力量而又不能发挥潜力的教授们的苦楚心情,是领会不够的。因此,我们认为对原有教授和法学家们愿为社会主义法制服务的热诚及其潜力,应有恰如其分的估计,并进一步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这段话,表现出一个著名法学家的水准,一个司法部长的责任心。

  史良发言的第二段是以储安平为靶子,要求民盟中央面对反右斗争的形势,明确表态并划清界限。她说:“这次共产党的整风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整风运动的目的是要整掉共产党存在的歪风邪风,从而加强党在国家事务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突飞猛进。这个目的是必然会达到的。除此以外,整风运动和党外人士的提意见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生了一种新的情况,那就是暴露了右派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真面目,从而在人民群众中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政治思想斗争,这场斗争的一方面是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另一方面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党的领导,而要教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主义’死灰复燃。现在在我们民主党派中间发现了这样的一种人:一面表示赞成社会主义,另一面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硬说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根源;一面表示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另一面污蔑共产党存在着‘党天下’‘家天下的清一色’思想;一面说是帮助共产党整风,另一面散播诋毁共产党、辱骂党的领导人的言论,挑拨和煽动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恶感。对于这样一种言论和行为,这几天已经激起了工人、农民、学生群众和社会人士的义愤,我们民主党派的成员和领导人有责任要尽量揭发批判,把他们的真正面目充分暴露在群众面前,以达到分清是非,教育群众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帮助党整风所必须担当起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讲到这里,史良停顿片刻,并提高了语调,说:“同志们,你们一定都明白,我所说的那种人是谁?那就是储安平,还有公开和暗地支持储安平的那些人。上次座谈会上,邓初民同志建议民盟中央应该对储安平的发言,表明态度。我完全同意,我作为民盟负责人之一,我要公开声明,储安平的整篇发言论点是彻底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我们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是宪法所保障的;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是通过民主程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来的。储安平是民盟盟员,是《光明日报》总编辑,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他曾经庄严地举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参加了国家领导人的选举。他现在公开反对他自己参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并且把责任推给全国人民所拥护爱戴的毛主席和周总理,诬蔑毛主席和周总理有‘党天下’的清一色思想。这不是要挑拨煽动全国人民对领导我们的党和毛主席周总理引起恶感,还是什么呢?这不是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还是什么呢?已经有人这样说,储安平敢于做这样反动的言论,要是背后没有大力者加以支持是不可设想的。因此,我主张我们民盟中央必须明确表示,和储安平划清界限。如果我们中间有谁支持储安平的,应当公开站出来。我们容许批评,也容许反批评,这才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要使人民内部矛盾不转变为对抗性的矛盾,也只有通过公开的批评反批评的方式才有可能。我们反对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的阴险做法。”

  说到此,史良话锋一转,进入了最为重要的、矛头直指父亲的第三段:“在这里我要向章伯钧副主席提一点意见。在上次中央小组座谈会上,伯钧的发言中,对储安平的批评,我认为是很不够的,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的。昨天看到伯钧在《光明日报》上所写的文章,对储安平的批评,态度和立场仍然是不够明确的。虽然伯钧的文章里说:‘储安平反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丝毫也不能代表《光明日报》。他的党天下的论调是和《光明日报》的立场完全背谬的。’但是伯钧并没有说明他自己对储安平的发言,采取什么态度?也并没有分析储安平的错误在哪里?充其量,伯钧只声明了储安平的发言不能代表《光明日报》,而没有说明储安平是在散布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论调,企图‘达到从根本上动摇人民民主专政和党的领导,破坏社会主义事业’。总而言之,伯钧对储安平的批评,并没有接触到问题的本质。

  “我要问伯钧,你是不是也有所顾虑,所以故意含糊其词,或者你是真的不明白储安平的本质呢?储安平的发言,是以《光明日报》总编辑的身份发表的。伯钧是《光明日报》社长,社长应当负报社的政治责任。因此储安平的这一篇发言在事前是否向伯钧请示商量,发表以后伯钧有没有向他追问,你有没有向他表示过同意或者不同意他的意见。像这样的关键性问题,我认为伯钧是有责任向大家交代清楚的。记得上星期六晚间(6月8日)伯钧来找我谈话,我是问过伯钧的。我问他储安平的发言稿,事前和你商量过没有?他说:‘没有,罗隆基是看过。’伯钧又说:‘有人对我说,储安平的话击中了要害。但我看是用不着写社论的(社论即指《这是为什么?》)。而且一再掮出卢郁文来⑵。卢郁文这种人不过是一个小丑而已。我看,胡风、储安平倒要成为历史人物。所谓历史人物,是要几百年后自有定评的。’当时伯钧说这样的话,我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看了伯钧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和他那天晚上所讲的完全不同。因此,我必须请伯钧说个明白。我怀疑伯钧是不是也像在你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在这次斗争中‘不够坚定,认识模糊’了呢?是不是伯钧也有两套做法,在群众面前讲的是一套,在背后讲的又是一套呢?前天《人民日报》大字标题写着:‘可注意的民盟动向’。不错,全国人民正在密切注视我们民盟中央在目前这场思想斗争中的动向。我们都是民盟中央领导人。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我们再不能对于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心怀异志的那些人,有所包庇了。今天我在盟的会议上要求伯钧表明立场和态度。”

  史良的结束语,是落在了曾与自己最为亲密的人的身上:“罗隆基现在出国,等到他回来以后,我也希望他能够有所交代。”

  史良的讲话是按照要求,适时顺势而发。它像一包定向爆破的烈性炸药,从内部炸开民主党派的围墙,炸出一条预先设计好的线路,使民盟这支进入反右运动祭坛的领头羊,在这条路上蹒跚而行。

会散得很晚,在夜色中父亲回到了家。他只对母亲简单地说了一句:“今天民盟的会,以史良的发言为主,她很有准备。”见他神情沮丧,母亲没好再问。

  第二天近午时分,同时送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均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载了史良发言的全文。这篇新华社的通稿是以史良“要求民盟中央表明态度划清界限,质问章伯钧是不是也有两套做法”为通栏大标题,并将父亲在史良家中说的那段“……我看,胡风、储安平倒要成为历史人物,所谓历史人物要几百年后自有定评”作为内容摘要,以黑体字排印。母亲看罢,几乎难以相信洋洋数千言,竟是从史大姐嘴里说出来的。

  但是,她更加责怪的是自己的丈夫:“那天,你说去史良家谈谈,我满以为你是听听她的意见,请她帮你分析一下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及问题,谁知道你跑去讲这些!你鸣放得还不够吗?嫌人家手里的辫子还少吗?”母亲气得满脸通红。

  父亲一句话不讲。吃午饭了,父亲平时吃饭就快,今天吃得就更快。吃完,把筷子一放,对母亲说:“我相信,史良发言之前是一夜未眠,因为她在决定开口以前,先要吃掉良心。”

  从此,章史二人再无往来。这件事,我不知道在他二人心中,各自占据着怎样的位置,留下多深的刻痕。我只是吃惊于三十年后的一件小事——八十年代初,全国政协举行委员活动,母亲和史良在礼堂前厅谈天。民进中央副主席徐伯昕见此情景,特意将我的姐夫拉到一边,愤愤地说:“你岳母怎么还能和史良有说有笑?当年就是她出卖了章先生,我们心里都明白,谁也忘不了,难道李大姐自己倒忘了?”

  

  1958年初,民盟上上下下众多右派,被逐一处理。万不想左派们也跟脚一一做了长篇书面检查。这其中既有从一开始就积极投入的吴晗、邓初民,也有半路甩出杀手锏的史良,还有交叉身份(中共党员、民盟成员)的萨空了、周新民等人。可见在毛泽东眼里,不仅章(伯钧)罗(隆基)是右翼,整个民主党派都是右翼。

  后来,有人告诉我:在反右后期史良批判“章罗联盟“的文章,皆出自胡愈之之手。连那个“六六六”教授会议,也是胡愈之一手策划铺排的。只不过临到开会,他借故走掉。而且运动的收尾时刻,他把具体操办这件事的干部也戴上右派帽子,全家调离北京,发配到大西北。我听了,先是震惊,后也不觉奇怪。在民盟中央,别看沈老(钧儒)的地位最高,是旗帜性人物,可中共党员的胡愈之才是民盟的主心骨。当然,还有统战部在后面指挥胡愈之。

  再后来,我又听说:大跃进时期,史良见一批党外人士光荣加入了中共,也向周恩来提出了入党的要求。但毛泽东不同意,周公称她是一名党外布尔什维克,不入党,作用更大。

  1963年6月11日,沈钧儒病逝。

  民盟上上下下都以为史良会接替沈衡老,成为民盟中央的主席。罗隆基用讽刺的口吻对父亲说:“我们的史大姐该当主席了,按座次也轮到了。再说中共也会让她当的,反右全靠她打开了民盟的缺口。”

  父亲也这么认为,说:“无反右之功,她的资历也是足够的。”

  谁承想,中共起用的是杨明轩。别说章罗,恐怕连杨明轩自己也没料到。

  据说,自那以后史良的身体一直欠佳。民盟中央的政治学习,她常请假。杨明轩去世后,民盟就没了主席,直到“文革”结束。粉碎“四人帮”后,民盟恢复了活动,1979年10月在民盟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史良才被选为民盟中央主席。时年79岁。

  

  1965年,罗隆基因突发心脏病,半夜死在了家中。他的许多日记和一箱子情书被有关单位收走。母亲偷偷对我说:“你的罗伯伯收藏的情书可多呢,据说还有青丝发。写给他情书的人多是名流,其中有刘王立明,史良……”

  1966年“文革”爆发,我几次从四川溜回北京。大概是1966年冬,我第一次返京,住在已被红卫兵占据的家中,陪伴着体质虚弱且终日担惊受怕的父母。一日,民盟中央的人通知父亲去王府井东厂胡同(即民盟中央所在地),接受革命群众的大批判。会开了整整一个上午,焦急忧虑的母亲,煮了稀饭等他回来。下午一点多,年迈的父亲徒步而归。

  他喝完稀粥,把母亲和我招呼过来,说:“我满以为民盟是批斗我,到了会场才知道,我是个陪斗。原来今天批斗的对象是史良。她血压高,那些民盟机关干部,偏要她把腰弯得低低的。开初的批判,不过是些口号和空话。后来,他们居然把搜去的史良写给老罗的情书,拿出来当材料宣读,并质问史良到底和这个大右派是什么关系。史良直起腰回答:‘我爱他。’在中国,一个女人能这样做,是很不简单了,也可以说是很了不起的。史良好象又回到了从前。”显然,父亲所说的从前,是指1957年以前。

  父亲接着说:“当初,他俩的恋爱失败,史良曾经向老罗索讨自己写的书信。这个努生(罗隆基的字)就是不给,把流风余韵系于纸墨之间。现在它们都成了罪证和炮弹,投向这些从前爱过他、现在还活着的女人。”

  “健生”父亲唤着母亲的名字,又道:“今天这个会,最让我心痛的是,民盟会堕落成这个样子,一个批斗会搞得如此下作。”

  而这个如此下作的批斗会,成了他们最后的会晤。

  1969年父亲病逝。

 

  1978年,我从四川省第四监狱释放回京。母亲说,为了我的出狱,她找了许多关系,托了许多的人。现在要带我去拜见、面谢他们。在这些人当中,有三个老大姐:史良、雷洁琼、李文宜。我们母女先看李文宜,再看雷洁琼,最后去的是东总布胡同23号。在路上母亲告诉我,小陆已经去世。去世的情况非常意外:1976年周总理逝世,在外交部召开的追思会上,小陆谈到总理对他的关怀时,激动万分引发了心脏病而猝死的。

  我们与史良的会面是在一楼客厅。几十年未见,身着白衫青裤的她,略显老态,但依旧是仪态雍容。光泽的肌肤、白皙的面庞和清澈的目光,使人很难相信她已年逾七十。

  母亲把我朝史良的面前一推,说:“喏,这就是刚从四川回来的小愚(我的小名),没有你的帮助和搭救,她恐怕至今还蹲在大牢呢。”

  我赶紧补充道:“数千人的监狱,我是平反释放的第一人。这都得谢谢史阿姨了。”

  史良摆摆手,说:“不要谢我,我没有起关键性的作用,也不可能起到这个作用,不过就是找找人,反映你的情况。我跟他们讲,章伯钧的女儿怎么就一定是反革命?她在日记里写几句对时政的看法,就算犯法?从法学观点看,简直不成道理。所以,我要替你讲话。在这方面,史阿姨是有原则的。我史家有个远房的侄子,前几年犯了罪,判了刑。他的家人后来找到我,想让我为他开脱。我把这个远房侄子的情况一摸,发现他不但品质不好,而且是真的有罪。我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忙我是不能帮的。孩子从小游手好闲,现在劳动几年,恐怕对他今后的一生都有好处呢。”

 

  吃午茶的时候,母亲关切地问:“小陆走后,你的生活还好吧?”

  不料母亲寻常问语,引出史良眼泪无数。一边拿出白手帕擦拭,一边抽噎着说:“小陆一走,我的生活再也没有好过。他的房间,他的东西,都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里。我每天都在怀念他,回忆从前的日子。”

  她哭声凄婉,而那样子又很像个冷不防被抢走了心爱的洋娃娃,一个人坐在大房子里伤心抹泪的小女孩。母亲后悔自己不该提到小陆,说了许多劝慰的话,随后告辞。史良从沙发上站起来说:“我就不远送了。”

  母亲和我走出大门,便听见有人在喊母亲的名字:“健生!”回头一看,原来是上到二楼寝室的史良靠在临街的窗前,手里左右摇动着那条擦拭过泪痕的白手帕。我俩走一段路,就回头望一眼,那白色始终在阳光下晃动,闪耀。我一向认为人老了,简单的衣食住行,都是无比的沉重与`艰难,他们的内心自不会再有炽热之情或刻骨之思。但我面前的史良,以忧伤表达出的至爱,令我感动不已。当我跨入老龄,生活之侣也撒手人寰的时候,史良的涕泣和那方白手帕的记忆,便愈发地生动起来,也深刻起来。是的,脆弱的生命随时可以消失,一切都可能转瞬即空,归于破灭,唯有死者的灵魂和生者的情感是永远的存在。

 

  不管父亲的右派帽子摘不摘,不问1957年的事平不平反,母亲都决意要给自己的丈夫写一点文字的东西,留给后人。在搞“章伯钧生平”的同时,她还想搜集一些父亲生前的照片。现在谁还保留着与章伯钧的合影?数来算去,唯史良矣。1983年2月,趁着春节拜年的喜庆日子,母亲带着我又去东总布胡同。这时的她已身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要拜晤(包括拜年)均须提前联系,获得同意。这次见面被安排在二楼的小会客室,楼梯的转弯处是一株叶大如盆、油绿乌亮的龟背竹。上得楼去,便从一间敞开的房间墙壁上,看到悬挂着的小陆遗像。像很大,拍得也好,他一生的温厚朴讷都印在那上面。我想,这间屋子就是史良珍藏爱情、持守亡灵的圣地了。

  虽是冬日,穿着一件蓝色对襟丝棉袄的史良,却坐的是把藤椅,好象在我们未到以前,她已经坐在那里很久、很久了。此时的她,完全是个老迈之人,稀疏的头发,白多黑少。露出的手臂和手背分布着星星点点的老年斑,目光似乎也有些迟缓、冷淡。见此情状,母亲尽快地说明来意,在重复两遍以后,她听明白了,对母亲说:“这些事由我的秘书处理,他们会告诉你的。”

  秘书的答复是:“史委员长的包括照片在内的所有资料都很珍贵,概不外借。很对不起,请李先生原谅。”

  我们不便久留。听说我们母女要走了。史良用微颤的手从棉袄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卷,递到我的面前,说:“小愚,今天是春节,史阿姨要送你压岁钱。”

  我接过来,展开一看,是5元的钞票。刹那间,心头泛起缕缕难以名状的伤感:是伤感于母亲要求的被拒?是伤感于史良的垂暮之态?还是伤感于她视为女童的我,已是中年妇人?——这一切,连我自己也无法辨析。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岁月飞逝,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好在我们还有记忆。

 

  1985年,史良病逝。患有心梗的母亲执意要去八宝山参加追悼会。进得大厅,母亲便痛哭失声,站立在遗体前,几乎跌倒在地,情绪难以自控。民盟中央的一个在职部长低声问身边的人:“她是谁?”

  一位老者答:“她叫李健生,是章伯钧的夫人。”

  另一个民盟中央机关的干部,问:“章伯钧是谁?”

  老者无语,一片沉默。

 

  在史良前半辈子的律师生涯中,援救过中共地下党,其中最著名的是承办施义(即邓中夏)案。她是个女律师,自然也承办妇女案件,但数量不多。史良承办最多的、也是最拿手的,是遗产纠纷的诉讼。

  史良逝后不久,我去民盟中央机关的宿舍,替母亲探望她的几个老友。闲谈中,对其中的一位问及史良身后之事。他告诉我,史良无子女,她的几个侄辈认为史良的首饰可能值些钱,便提出分割、继承的要求。经过请示,决定由他代表组织拿着全部的首饰,领着这些亲属先去珠宝行鉴定其价值。鉴定出的结果是:所有的戒指、胸针、耳环、项链加在一起,也就值个三千块。听到这个价码,后辈一律表示放弃要求。当然,珠宝行的鉴定者,不知道这些漂亮的假首饰所有者,是一位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国家首任司法部部长,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一个叫史良的女人。

  我想,即使晓得了姓名,他们也未必知道史良是谁。

                                                                                 2001年7—9月于守愚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⑴

香云纱俗称拷纱,即茛绸,是中国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天然丝料。它是将原色天然面料,直接用野葛(茛)茎中提取的汁液浸泡并经过淤泥涂封,放置一段时间后,经太阳爆晒等特殊工艺制成。由于是纯手工生产,生产量很少,所以十分珍稀。夏天凉爽,冬天轻柔,穿洗越久,手感、色泽越好。

 

注释⑵

卢郁文时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是1957年夏季党外人士中最早站出来回击右派言论的人,他的回击行为立即以醒目位置刊于中央各大报纸。

 

 五柳村据作者校订稿制作

 

2004/01/14

自我保护与挺身而出

2010年6月29日星期二

自我保护与挺身而出

● 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jwn1.html

若望在《略评方记者之被追杀》(XYS20100628)中说:

“在美国,小孩从托儿所,幼儿园就开始被教育自我保护和有危险及时报警。
“我印象中小的时候都是被灌输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从未提及到寻求警察或他人的帮助。”

 

可真碰到事情时:

在中国几乎人人都自我保护,
在美国几乎人人都挺身而出奋不顾身。

 

这是多么吊诡的事情啊!

吴冠中:鲁迅故乡

2010年6月26日星期六

4b.jpg

谨以此贴纪念吴冠中先生

咱也读书记

2010年6月26日星期六

在这个艰难时世不说混个远大前程了能活着都不容易。
观此间京华烟云莫如姑且远离尘嚣焉该还乡才是正途。

二零零九年七月二十六日

注:

上联 两本英国书一本中国书,外国书为通用翻译名且作者为同一个人狄更斯。
下联 两本英国书一本中国书,外国书为通用翻译名且作者为同一个人哈代。

gg.png

要做切实的事 不要空谈

2010年6月26日星期六

… …因为在我看来,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他的结果马上就会来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他由此产生的虚荣心也就越大,因为一定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想出比较多的门道,才能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像是真理。我总是如饥似渴地要求分清真假,以便在行动中心明眼亮,一辈子满怀信心地前进。

笛卡尔《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谈谈方法》)(1637)商务印书馆

敢站出来负责吗?!

2010年6月26日星期六

敢站出来负责吗?!

作者: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jt5k.html

昨天吃晚饭回来,看到看到老方博客一则消息:

“方玄昌昨晚十一点在回家途中被两名职业杀手用钢筋袭击

 
头背受伤,失血很多。杀手有备而来,一声不吭就是想打死他。

方玄昌现是《财经》科技编辑,在《中国新闻周刊》工作期间策划过一些调查性报道,著名的包括对王振国“天仙液”和肖传国“肖氏手术”的调查。他和我一起与“地震预测大师”、反转基因的“乌有之乡”人士辩论过。”

 
震惊!仿佛回到了某个时代!
这种暴行人所不齿,必将受到一切有良知的人的谴责。

敢作敢为,站出来负责吧!

“才华”的产物与研究的成果

2010年6月24日星期四

  “才华”的产物与研究的成果
     ——读笛卡尔小感

    作者: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jrvz.html

    近些年来真的是无法安下心来读点书,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这不是抱怨),总是感觉脑袋中储备不足,所以想尽量抽空看安下心来点书,可还是很难做到,自从有了网络,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也许也是个原因,前一阵子在西单图书大厦买了几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名著,其中有黑格尔的《小逻辑》和四卷本《美学》、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笛卡尔的《谈谈方法》(笛卡尔《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谈谈方法》)(1637) 商务印书馆),到现在连小薄书《谈谈方法》都没看完。

 

    笛卡尔在上面那本小书里面说:我很看重雄辩,并且热爱诗词。可是我认为雄辩和诗词都是才华的产物,而不是研究的成果。一个人只要推理能力极强,极会把自己的思想安排的明白易懂,总是最有办法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论点的,哪怕他嘴里说的是粗俗的布列塔尼土话【书中注:Bretagne,法国西北部一个半岛,与英国隔海相望,居民的方言很难懂。】,也从来没有学过修辞学。一个人只要有绝妙的构思,又善于用最佳的词藻把它表达出来,是无法不成为最伟大的是人的,哪怕他根本不知道什么诗法。(笛卡尔《谈谈方法》(1637) 商务印书馆)

 

    做切实的研究,不要凭借你的“才华”想当然,这是17世纪的笛卡尔说的,虽然他没有达到马克思的“实践真理标准观”(这还要过200年),甚至连康德的水平也没有达到,但在17世纪的笛卡尔时代却显得那样难能可贵,可悲的是在21世纪的中华大地却还在讲“风水”,骗子也遍地开花。

 

    其实,中医的理论也好,方药也好,何尝不是“是才华的产物,而不是研究的成果”,中国历史上那些“有才华”的大儒们也大多知道些“医道”,事实上,有些人既是“大儒”又是“名医”,更有千古名言“不为良相,便为名医”可作证。很多奇谈怪论就是出自这些人之手,因为他们有“才华”,可以想入非非,编造“理论”,至于切实的研究,那就不肯做一点点,他们该去做“思想家”而不是医学家。

 

    甚至有人考证,孔老夫子也是懂得“医道”的。可资佐证的资料有:《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居然符合庄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符合《四气调神大论》;《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学而》“居无求安”;《论语·乡党》“寝不尸”、“食不言,寝不语”、“食不厌精 … …”《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疾病,子路请祷… …”(干祖望《干祖望医话·孔子是否知医》)

 

    我说这些话的缘由是因为近日偶遇《伤科备用》一线装中医书,书很破旧了,象是手抄本,作者等信息我也懒得查,摘取其方数则附后,供赏析。书的结构倒是简洁明快,没有废话,比张仲景的“有是证用此方”派头还要简洁,比现在的大部头书强多了,但书中大部分方子却荒诞不经,有些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治刀斧伤妙方】

用戴过旧毡帽烧灰研末敷上立即止血不痛

【治狗咬狼咬方】

用面砖为末加黄牡牛屎和匀糊伤

<天路客按:此方可加入“吃屎方剂考”(天路客《中医的“吃屎”方剂考》XYS20091129)>

【治中暑卒倒方】

急取道上热土放脐间做窝令人尿其中随灌以童尿即醒
又用热土大蒜捣烂和新汲水灌之
切不可饮冷水卧冷地

【治下坠神效方】

用獾皮一张 常扑肛门 下水不发

【治腰痛难忍方】

用丝瓜根烧灰 两钱 存酒下之立止

【治天包疮方】

马蜂窝灰五钱炒黑为度雄黄三钱铅粉三钱  红枣数枚 去核 同捣为膏分作九丸
早午晚空心滚白水送下 每服一丸三天服完 用茶不时漱口 三天见功

【治漏疮方】

韭菜 一两 蜂窝 一个 共汤洗

 

【治羊羔翻方】

其症吭喘 四肢具凉

治用马嚼环生雄黄和酒 送下即好

世界杯+BT七公江湖烤翅(加强版)+啤酒

2010年6月23日星期三

4b1.jpg

“神效方”数则赏析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神效方”数则赏析

辑录: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jqc7.html

近偶遇《伤科备用》一线装书,摘取其方数则,供赏析。

 

【治刀斧伤妙方】

用戴过旧毡帽烧灰研末敷上立即止血不痛

【治狗咬狼咬方】

用面砖为末加黄牡牛屎和匀糊伤

<天路客按:此方可加入“吃屎方剂考”(天路客《中医的“吃屎”方剂考》XYS20091129)>

【治中暑卒倒方】

急取道上热土放脐间做窝令人尿其中随灌以童尿即醒
又用热土大蒜捣烂和新汲水灌之
切不可饮冷水卧冷地

【治下坠神效方】

用獾皮一张 常扑肛门 下水不发

【治腰痛难忍方】

用丝瓜根烧灰 两钱 存酒下之立止

【治天包疮方】

马蜂窝灰 五钱 炒黑为度 雄黄 三钱铅粉三钱  红枣数枚 去核 同捣为膏分作九丸
早午晚空心滚白水送下 每服一丸三天服完 用茶不时漱口 三天见功

【治漏疮方】

韭菜 一两 蜂窝 一个 共汤洗

【治羊羔翻方】

其症吭喘 四肢具凉
治用马嚼环生雄黄和酒 送下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