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的存档

仲秋节快乐!

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zhong1.jpg

虽然月亮上面没有嫦娥,还是祝福新语丝的朋友们仲秋节快乐!

审稿也需要“双盲”

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审稿也需要“双盲”

       天路客

       今天新语丝新到文章有三篇涉及到稿件杂志问题。

      X的《国际专业期刊审稿之我见》,其中说道:“虽然论文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审稿人却知道谁是论文作者,因此审稿人有可能会有一点偏向。不过一般来说审稿人不愿意偏得太明显,因为要保护自己的名誉。”

      就是说,即使国际顶尖刊物在整个审稿过程中也不是绝无空隙可钻,还是受主观因素的干扰,不管当事人意识到还是没有没有意识到,即使审稿人自己认为很公正。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在审稿时也来个“双盲”呢?

      还有kwkw1977的《我知道的生物顶级杂志是如何审稿的》说:”我们投稿的时候,觉得那些是直接的竞争的实验室,或许会对审我们的稿有偏见的, 我们可能会在cover letter里面建议编辑吧他们排除在外。”、”还有很多时候觉得审稿人就是不喜欢我们的文章,问一些问题根本就很难说清楚的。就有点那种蛋生鸡,鸡生蛋的感觉。” … …

      也是其主观因素很大,是否投稿前有“公关”之嫌呢?国内那些“大牛”的文章是否是公关的成果呢?很让人怀疑!

       国际顶期刊志既如此,国内无数的野鸡灌水杂志的情况可想而知,很多号称是国内核心期刊的刊物,作者送点东西请吃顿饭,稿件就算发表了,我有了解到的事实为证,并非信口胡说。

       建议完善审稿机制,实行双盲,国内尤其该如此。

      还有一篇易水寒的《曝一曝这些文章皮条客的底裤》,何止文章列出的这些,我的邮箱每周都收到类似这些约稿,还有保证某时间前发表之类的许诺,我每次收到后都立刻将其列为垃圾邮件,可还不减少,也不是邮箱是如何泄漏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是否与别的杂志社有利益关系?),可见情况有多严重。

     施行对野鸡期刊灌水期刊的关停并转,不整顿,国将不国,不是危言耸听。

也说月亮与嫦娥

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也说月亮与嫦娥

天路客

月亮上面有嫦娥是神话
月亮上有嫦娥吗是追问

月亮上为什么有嫦娥是哲学思考
月亮上不该有嫦娥是大胆论断

月亮上没有嫦娥是科学结论
于是,传说命题终于被证伪

三垂岗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天路客

   前几年,在琉璃厂购得《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清·严遂成)

     原件为信纸上写就,未注时间。整篇书法为典型的毛体狂草,用笔流畅娴熟、气势磅礴,布局错落有致、自然奔放,是为毛泽东晚年的成熟之作,亦为毛氏手迹之精品。

     一九八四年文物出版社与档案出版社联合出版《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公开发表了这幅手迹。

 

18.jpg

25.jpg

溱洧(附“且”字考)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天路客   

      孔子说“郑声淫”【注】果然不虚!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济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女孩子对男孩子说;出去耍耍?男孩子说:不去了,刚刚做过(既且)。 

                                              

注:《论语·卫灵公》,“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又《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附:“且”字考:

“且”:男性生殖器(引申为性交);牌位。(《说文解字注》)cf.“祖”字的甲骨文写法。

郭沫若《释祖妣》一文中涉及到且字有如下说法:1)士、且、土实为牡器之象形,(甲文写作,即祖),可省为⊥。2)沮、祖、且、社同义,都是生殖崇拜,祭祀祖宗之俗,也就是后来所谓仲春奔淫。引《郑风·溱洧》:“士曰既且”。

4b44e2b1t74017d3e265a690.jpg

                                   

参考文献;① 许慎撰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② 郭沫若《释祖妣》

将进酒(旧日涂鸦)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作者 天路客

4b44e2b1t7263fad979fe690.jpg

庆祝祖国60周年?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天路客

        庆祝“国庆”要名正言顺才好,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

      看到些所谓“庆祝祖国六十周年”的报道、新闻、博客之流,甚至有的单位还用这样的名称搞活动、搞知识竞赛、搞征文等,更甚至有的中小学校让学生用这样的题目写作文,我看了简直要抓狂、很是崩溃。

         往往一些这样的文字还煽情的可以,建议先重修补课中国历史再写字,文字的用处不只是用来煽情,除非你是“美女作家”不学而有术!因为她们强奸文化是家常便饭,大家早就不感到奇怪了。

     莫非你们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抹杀了不成,据不才所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朝。据最新研究成果的确切说法是夏朝开始于B.C.2070年!

     是谁规定我们祖国的生日是10月1日的?糊涂到如此程度,不学无术至如此程度,真的是扯淡的可以,我只能说可怜可恨加可悲了。

     看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识别真假对错的能力任重而道远啊,需要大家共同的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才行。

     ”庆祝祖国60年“的说法本身就狗屁不通!

      写几句话,算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节献礼,也算打假了!

      附: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对“祖”“国”二字的解释和这两个字的甲骨文、篆文、青铜器文字的写法(如图),以及google\baidu搜索“庆祝祖国六十年”字样的结果:

                 14.jpg  22.jpg

3.gif4.gif5.gif6.gif7.gif8.gif9.gif11.gif12.gif13.gif19.gif

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source=hp&q=%E5%BA%86%E7%A5%9D%E7%A5%96%E5%9B%BD60%E5%91%A8%E5%B9%B4&btnG=Google+%E6%90%9C%E7%B4%A2&aq=f&oq=

http://www.baidu.com/s?kw=&sc=web&cl=3&tn=ab365_pg&ct=0&rn=&lm=&ie=gb2312&rs2=&myselectvalue=&f=&pv=&z=&from=&word=%C7%EC%D7%A3%D7%E6%B9%FA%C1%F9%CA%AE%C4%EA

由数字组成的姓名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许多古人的姓名,就是数字号码。从一到万,历代曾经出现过不少的著名人物。翻开明代凌迪知的《万姓统谱》和廖用贤的《尚友录》,就能找到很多例子。

  由一字说起吧。不论是一、乙或壹,都有人用以为姓。明代成化年间,河北定州有人姓一名善,曾任嵩明县丞。宋代嘉熙年间,福建宁化的知县便是姓乙名太度。明代永乐年间,兴化府经历是壹震昌。还有姓第二的。唐玄宗的中尉就有一个姓名是第二从直。至于姓三的,元代有一个三旦八,官居云南行省右丞,相当出名;姓四的也有一个著名人物,他是越王勾践的臣子,叫做四水。

  也有姓五、伍和第五的。三国时代蜀汉后主朝中,有一位谏议大夫,姓五名梁。据宋代郑樵《通志》载:“五氏本伍氏,避仇改为五。”可见五和伍本来相通。姓伍的如伍子胥,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了。至于姓第五的就更多了。后汉时会稽太守第五伦比较有名,他的曾孙第五种,官居衮州刺史,也很知名。后来魏有第五文体,晋有第五猗,唐有第五峰,宋有第五宁远,元有第五居仁,明有第五规等等,就不必一一介绍了。

  这些还只是前五个数字的大略情形,后面几个数字,包括六、陆、七、AE*、八、捌,九、百、千、万等的情形也差不多。其中有的姓,如姓陆、姓千和姓万的,至今仍然十分常见,完全用不着举例,需要引用例证的是:明代正德年间永春县训导,姓七名希贤;弘治年间宣化府举人有一个姓AE*名文伦;正统年间有个礼部主事姓八名通;宣德年间有个利港巡检姓捌名忠。还有,早在汉代王莽篡位时期,有一个讲学大夫叫做第八矫。唐高祖武德年间有一个翰林应诏姓九名嘉。此外,据郑樵《通志》载:“代县有九百里,为小吏。”这是姓九百的重要例证。明代福建泉州还有一个学者姓百名坚。

  也许可以说,这些例子虽然都是以数字为姓,但是并没有以数字为名的呀!其实不然。古人的确有姓名全用数字号码的。清代有几个最好的例证:

  六十七,字居鲁,官至给事中,著有《游外诗草》、《台阳杂咏》。
  七十一,字椿园,乾隆进士,著有《西域闻见录》。
  七十五,乾隆时正黄旗武将。
  八十六,乾隆时江宁将军。
  九十,嘉庆时广西提督。
                                                                        

(选自《燕山夜话》  马南邨)

 

赵翼论诗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

附: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十四行诗第一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致诗人

·天路客·

大前年的某天,
早晨,
不情愿的醒来,
忽然发现,
我,
哦 就是我,
原来也是会写诗的,
你看,
当我写完这句话时,
诗,
便成了,
如果要它变成十四行诗,
哦,那也简单,
多敲几下回车键不信你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