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
稗官野史
作者:天路客
引子:中土教育部门就是衙门,假如某君所作有小有成就的话,奖励的方式方法就是给个官做,从教育部到大学甚至到中小学莫不如此,固有“新四化”之说,当不了官也就没了盼头,事业嘛,事业是什么? 就像有人 说的,退了休下了台也就是告别糊口的饭碗而已,至于事业,那是无论如何不会也不该有的东西。
S君年龄到了,要退休了,S君的老婆也不得不从国外“学成”归国了,尽管年龄也不小了,难道可能也许大概应该算是“大器晚成”之类?出去干啥谁知道呢?!S君是校长,S君是大学校长,S君还是211大学的校长。
尽管副校长有十几位,但大多不管教学,唯独W君因平时也算主管教学,名声也还算不错,以衙门的标准来看也算小有成就,且是863(这个数字组合也许有误,你随便组合一个数字好了,一般不会出错)课题组首席科学家,故接班希望较大,事实上W君自己也这么认为,故,大有意气风发之架势。
忽一日,雨;常言道:山雨欲来风满楼,也该此君仕途不顺,不测之事虽只有可能发生,所谓“庙小阴风大,池浅王八多”。
W君私下听说上峰要从外地调一个G君来任校长,心里 ...
发表于:意识流, 杂谈 | 无评论 »
2009年11月15日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新语丝》2009年11月号有一篇潘正伯的文章《伫立静观毛泽东对鲁迅的诠释》,其中谈到这首诗,说到毛对鲁迅这首诗的故意曲解。我认为很有道理,我当初读《毛泽东选集》时也曾经怀疑过里面对这首诗的解释,节选一部分:
“在民众中影响最大的是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鲁迅《自嘲》诗颈联的解释(《毛选》第878页)。在中国大陆,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基本上是按照他这番讲解看待鲁迅的。
毛为什么偏偏选了一首诗?因为,鲁迅的文章散发着浓郁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自由主义气息,是毛泽东所不能接受的。他选诗,不仅因为他从小喜欢诗,有着一定的功底。更因“诗无达诂”,解释的任意性很大。他在解释这两句诗时,充分地发挥这种任意性,引导读者离开了作者的原意。
我们不妨重读一遍这首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这是一种很灰心、很无奈的状态,用老百姓的俗话说:倒霉到顶了。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作者不愿见人,在闹市中以帽遮颜,帽又是破的,勾画出一幅穷极潦倒的模样;买了酒,自己一人到船上去喝罢(不愿与其他人掺和),偏偏又是一只漏船。这下面就是毛泽东选出加以讲解的颈联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诠释经过周恩来的重述和郭沫若的延伸,早已风行全国,成为定论。每一个语文教师向学生讲这首诗时,都会按照他的精神重述。这里没有必要再去重复。
我的理解 ...
发表于:杂谈, 读书笔记 | 8篇评论 »
2009年11月14日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是很大的暴利机构
作者:天路客
首先声明(以免有些人给我戴上泄私愤的帽子)两点:
一、我认为英语很重要,至少现价段对有关用得着英语的国人来说很重要,因为英语已经变成一门国际性语言,虽然英语是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说英语本来是英国土著(Native)的语言,是“下等人”泥腿子们的语言(当时的“上等人”不屑说英语,他们说法语、拉丁语)。更加因为我们落后,我们需要向人家学习,且中国的文献资料(学术腐败严重,没有可信性)没法看,虽然全文数据库有若干(参见:天路客《文章署名“长尾巴”现象彰显学术腐败关系图(网)》XYS20090902),如果搞科研、查找权威文献资料则更加显得英语的重要,且权威刊物大多也以英语作为载体。
二、本人自认为英语水准还算说得过去,国内那些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富有创造力”的英语考试也早已与我无关,所谓四六级考试当然也与我个人利益无关。
前些日子,围绕研究生是否应该写论文的问题讨论的不亦乐乎,各执己言,据理力争,莫衷一是,我想问题的重点远不是是否要写论文这么简单,更有深入挖掘的必要。其实国内教育界问题多了去了,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个英语的教与学,也 ...
发表于:外语学习, 杂谈 | 4篇评论 »
2009年11月12日

Robert Frost (1874–1963). Mountain Interval. 1920.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发表于:外语学习, 诗词歌画 | 3篇评论 »
2009年11月12日
读乙醚《易中天又在扯淡》
作者:天路客
易大师现在最该做的事情是躺在家里偷着乐,如果实在闲的难受就干脆开着车出去兜兜风,或者在家里整二两小酒喝喝,坐在电视机前看看百家讲坛什么的,确实不该出来胡言乱语,迷惑大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遇到的事情也不完全一样,易大师用他那时候的经历加思维来评判现在的制度确实有些不搭界,确实有些欠考虑。
现在研究生的论文制度确实有些问题,且问题还不小,但绝不是如易大师所言是一塌糊涂的“混账规定”,也不单单是什么“狗屁文章”这么简单。能够抓住时机即会说书又会当教授说明易大师是聪明人,是聪明人就不该干糊涂事,易大师自己偷着乐乐也就够了,不负责任的随便说话误导大众有些过分,不像我等平头百姓说了也没人听,大师可是有分量的人啊。
我也发现易教授自成为大师以来越来越耐不住寂寞,心态也越来越年轻,说话也越来越冲变得好斗起来,看过他的博客,这点表现的很明显,虽然有老话说“少要稳重老要张狂”,但象易大师这样的口无遮拦在公共空间信口涂鸦难免有失学者风范。
大师易确实老了。
“易大师成名的秘诀是:比历史教授会说书,比说书的艺人多读了点历史。陈寅恪不会说书,但陈寅恪是真正的大师。易大师虽然标榜自己不发纯学术文章是学习黄仁宇先生,但黄仁宇 ...
发表于:杂谈 | 无评论 »
2009年11月12日
在中国做医生是光荣的事情吗? ——兼谈中国的医生教育
作者:天路客
这几期新到资料不少是关于国内医生的猛料,各立场网友都有,有年轻医生也有前辈,索性讨论个彻底,未尝不是件好事。既然由头是“北大医院事件”,那就从北大医院说起。
昨天,看到北大第一医院网站一条消息:“特殊”的升旗仪式鼓舞全体北大医院人“挺直脊梁”。继续搜索在搜狐的北大第一医院官方博客看到一条报道:“北大医院是中国人民的医院”为题,2009年11月9日上午7时30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第二住院部东广场人头攒动,花坛前悬挂的条幅醒目、积极、庄重:“安全稳定顾大局,全心全意为患者”;“医学教育再创新,辛勤耕耘扶杏林”。全院上千名职工聚集在这里,一次意义非凡的升旗仪式即将开始!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出席,升旗仪式由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杨柳教授主持。配有升旗、手按胸口发誓的图片(估计是在宣誓医学生誓言之类)。
看到这样轰轰烈烈的场面动静,我的脑子里不由得闪过几个念头:不但敢于丢人,还敢于大张旗鼓的丢人,我不得不怀疑的说,难道在中国做医生是光荣的事情吗?看看上面情景里的那些图片(来自北大第一医院官方博客),人一旦利令智昏就连起码的智商都没有了,简直是有些搞!
...
发表于:杂谈 | 无评论 »
2009年11月10日
如此“严格准入”法
作者:天路客
昨天收到一条手机信息:
记者10日获悉,针对“北大医院”事件,卫生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医生队伍的建设和医师管理,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卫生部将继续加大《执业医师法》实施力度,大力做好医师资格考试和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加强对医师执业行为的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医现象。(新华网)
看这条消息,通篇罗列方式状语,口号式语言,衙门式累牍,没有一条具有可操作性,什么叫“进一步加大”、“继续加大”、“大力做好”、“严厉打击”?我等愚民实在是理解不了。
为什么考一个所谓“医师资格证书”执照比考一个驾驶执照还容易?为什么不从最基本的做起?为什么不从杜绝药物回扣做起?为什么不从不再草菅人命做起?为什么不从缓解医患关系方面切实作一些事情?为什么不呼吁一下行业内的良知?哪怕再小的举动,起码让老百姓看到你们的诚意,老百姓要的是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举措,而不是口号式语言,也不是要你们表决心,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不会再轻易买账了。
发表于:杂谈 | 3篇评论 »
2009年11月9日
为什么中医界对李约瑟情有独钟
作者:天路客
英国学者汉学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因为其《中国科学技术史》,因所谓“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在中国学一度界鼎鼎大名,他不但在该书中罗列了26项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1龙骨车;2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应用;3水排;4风车和簸扬机(旋转风扇或扬谷机);5活塞风箱;6平放织机和提花机;7缫丝、纺织和调丝机;8独轮车;9加帆手推车;10磨车;11马具胸带和套包子;12弓弩;13风筝;14竹蜻蜓和走马灯;15深钻技术;16铸铁的使用;17游动常平悬吊器;18弧形拱桥;19铁索吊桥;20河渠闸门;21造船和航运方面的无数发明;22船尾的方向舵;23火药以及和它有关的一些技术;24罗盘针;25纸、印刷术活字印刷术26瓷),还对中医有独到的”研究”与“贡献”,且可以说几乎挽救中医于水火,所以,中医对李约瑟则更是情有独钟。
对于中医,李约瑟早就有他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早期东西方的医学具有相通性且古代中医在许多方面领先于早期的西方医学;中医不但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而且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脉络;他认为当代西医(现代医学)经历了自身文化的跨越(超越种族、超越语言)来推断,当代中医实现文化的跨越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从而把中西医(现代医学)统一于现代大科学之中形成一种普世的世界科学,实现医学的大一统,从而服务于全人类的思想得以形成,他还认为,中医的优势在于治疗慢 ...
发表于:中医批判 | 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