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27, 2007 @ 12:00 am
【转】真的不需要哲学(和宗教)吗?——回应太簇先生
作者:paradox
链接:http://www.xmulife.cn/3101/viewspace-9440.html
真的不需要哲学(和宗教)吗?
——回应太簇先生
我们之所以要批判宗教的愚昧,乃是因为宗教盲信古老、错误、自相矛盾、甚至是野蛮的教义,无视科学对世界本源的真知灼见,与科学分庭抗礼,阻碍科学研究以及科学的传播,并以其荒谬的伦理对宗教徒本身以及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宗教是科学的敌人,然而并非所有的宗教都是有害的和一无是处的,宗教和五花八门哲学一样,在催生现代科学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科学的灵魂》一书(该书探讨了“500年科学与信仰、哲学的互动史”,并不是那种连熵增原理都没搞懂的弱智传教书)的作者兰西·佩尔斯认为,圣经对科学的贡献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圣经教导大自然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大自然是美好的,是被创造的而不是神灵的居所,人类可以不必畏惧地加以改造;世界是有秩序的可理解的可以精确描述的世界;探索世界的奥秘是为了荣耀神。简而言之,圣经教给了我们研究大自然必要的信心和勇气,这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正如怀特海所说,人若不克服对大自然的恐惧,科学就不能有突破的发现。
兰西·佩尔斯以翔实的考证证实了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和基因革命,宗教和哲学犹如一个灵魂一直穿插于研究者思想和科研活动中。可以预料得到的是,各种哲学和宗教将一直影响着将来的科学研究,并对科学发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宗教和哲学对科学的这种促进作用究竟有多大?是否每个科学家都需要从古老的宗教和各种各样的哲学中寻找科学研究的灵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科学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体系,研究者只要凭借着科学精神,遵循着科学的研究方法,足以导致科学的发现。宗教和哲学的观点只能提供给研究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和激情,并不能指导科学的具体研究。相比于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从宗教和哲学观点中找到科学的灵感的可能性更是少之又少了。相反,每一次科学的发展往往促使了某些宗教和哲学观点的复苏。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面世以后,很多人滥用他的理论,比如有些人认为相对论支持了相对主义。而今有着更多的曾被抛弃被埋没的宗教和哲学观点紧紧跟随在最新的科学研究后面,随时准备抓住机会咸鱼翻身。用“证实神创论”搜索百度,第一篇文章便是《科研钻探证实地狱存在》。再比如之前的黎鸣事件。黎鸣其实更愿意先证明四色定理,然后把它归功于老子的“三生万物”的说法以迎合他的哲学观,因为用“三生万物”这种极其简单极其模糊的感性认识去证明一个艰难的数学问题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企图从宗教和哲学中去促进科学的发展,这是本末倒置了。
那么,难道宗教和哲学在科学的世界中已经变得可有可无抑或是科学的障碍物了,因此这个时代已经是“不需要哲学的年代了”吗?未必。
首先,宗教也有好的宗教和坏的宗教之分。坏的宗教是墨守成规反对科学的宗教,人放弃自身的存在价值对权威(神)无条件服从的宗教,无情迫害异端的宗教,而好的宗教,用美国神学家蒂里希的话来说是本体论的宗教,是超乎科学和知识之外的宗教,是人与自己真实存在相结合的存在的宗教。他如是批评世俗的宗教,“世俗的宗教忘记了,它自身的存在是人与自己的真实存在悲剧性分裂的结果,忘记了它自身的危机”。尽管这种好的宗教也可能被斥为唯心主义,但是谁能否认在科学能够探知产生这种唯心主义的物质基础和发生机制的之前,它确实是好的宗教?
第二,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并不能算是事后诸葛亮,如果科学哲学算是事后诸葛亮的话,那么所有的科学都应该称作事后诸葛亮。科学首先来源于观察,在观察之前并没有一套形成一套理论,通过观察提出假说,最后验证假说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作为“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理论”的科学哲学与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研究对象,科学哲学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并指导科学研究的进行。一个懂得科学哲学和科学逻辑的人在科研工作中肯定能够更加地得心应手,这样的哲学怎么会没有用呢?即便是如太蔟先生所说的,科学家从事科研时不必知道什么是证伪主义,但是证伪主义却是反对伪科学的利器,它的存在同样是必要的。
第三,哲学与价值观。太蔟先生说,“随便抽出一个哲学流派,让它解释一下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浴帘在淋浴时为什么向里飘这等具体问题,其虚弱不堪便暴露无遗了。”我们同样可以反问道,“把科学请出来,让它解释一下核能究竟是要用在毁灭地球上还是造福人类上等等问题时,其虚弱不堪便暴露无遗了。”作为医生的弗洛伊德相信精神病具有生物基础,然而他并没有采取生物化学的方法来研究精神病,而是发展了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严格说来并不算是一门科学,但介于哲学和生理学之间的精神分析学难道现在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同样的道理,在科学还没有发展到终极的时候,哲学、伦理学、法律等等都是必要的,而且科学发展的终极也不可能代替前者,因为科学只是提供了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人根据科学知识确定正确的价值观。由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即便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也不可能有相同的价值观,比如具有相同世界观的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和一个健康的人之间的价值观肯定是不同的。单一的价值观使得社会窒息丧失生机活力,我们很容易混淆科学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还是促进人的完善,如果是前者,那么人就会变成机器和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所以,虽然“不应该容忍世界观的多元化”,但价值观却不能单一化。科学的世界观之后似乎总要加上一个哲学的某某主义,比如科学的自由主义,科学的人本主义等等,它们体现了个人在科学知识前提之下的选择。对科学技术造成的人的异化,还应该由关于人的哲学来推进解决,尽管后者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四,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它意味着“对智慧的真诚热爱、忘我追求和批判性反省”,是一门智慧之学。①不应该把哲学只看成一种工具,并加以随意取舍,而以科学为一切的判断标准,否则真的就是科学主义了。
所以,我们还需要哲学,因为哲学的使命并不只为科学服务。诚然,在普遍缺乏科学精神的国度里谈论科学是奢侈的,而科学主义在这样的国度里尽管存在着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最终也要遭受质疑和批判的。
①http://post.baidu.com/f?kz=107218640
A maverick who sniffs at all genes and memes.
发表于 科学与科普 永久链接 · 2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