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的存档

周作人:鲁迅的国学与西学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鲁迅的国学与西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2dwyl.html

1956年10月1日刊《新港》第4期

署名周遐寿

收入《鲁迅的青年时代》

这篇文章的题目本来想叫作“鲁迅的新学与旧学”,因为新旧的意义不明了,所以改称“国学与西学”,虽然似乎庸俗一点,但在鲁迅的青年时期原是通行的,不妨沿用它一下子。

鲁迅的家庭是所谓读书人家,祖父是翰林,做过知县和京官,父亲是个秀才,但是到了父亲的那一代,便已经衰落了。祖父因科场案入狱多年,父亲早殁,祖传三二十亩田地逐渐地都卖掉了。在十八岁的年头上,鲁迅终于觉得不能坐食下去,决意往南京去考当时仅有的两个免费的学堂,毕业之后得到官费留学日本,这样使得他能够在家庭和书房所得来的旧知识之外,再加上了新学问,成为他后来做文艺活动的基础。现在我们便想关于这事,说几句话。

鲁迅的家庭虽系旧家,但藏书却并没有多少,因为读书人本来只是名称,一般士人“读书赶考”,目的只是想博得“功名”,好往上爬,所以读的只是四书五经,预备好做八股而已。鲁迅家里当然还要好些,但是据我的记忆说来,祖传的书有点价值的就只是一部木板《康熙字典》,一部石印《十三经注疏》,《文选评注》和《唐诗叩弹集》,两本石印《尔雅音图》,书房里读的经书都是现买的。鲁迅在书房里读了几年,进步非常迅速,大概在十六岁以前四书五经都已读完,因为那时所从的是一位名师,所以又教他读了《尔雅》,《周礼》或者还有《仪礼》,这些都是一般学生所不读,也是来不及读的。但是鲁迅的国学来源并不是在书房里,因为虽然他在九经之外多读了三经,虽然旧式学者们说得经书怎么了不起,究竟这增加不了多少知识,力量远不及别的子史。鲁迅寻求知识,他自己买书借书,差不多专从正宗学者们所排斥为“杂览”的部门下手,方法很特别,功效也是特别的。他不看孔孟而看佛老,可是并不去附和道家者流,而佩服非圣无法的嵇康,也不相信禅宗,却岔开去涉猎《弘明集》,结果觉得有道理的还是范缜的“神灭论”,这从王充脱出,自然也更说得好,差不多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已经找着了唯物论的祖宗了。他不看正史而看野史,从《谈荟》知道列代武人之吃人肉,从《窃愤录》知道金人之凶暴,从《鸡肋编》知道往临安行在去的山东义民以人脯为干粮,从“明季稗史汇编”知道张献忠和清兵的残杀,这些材料归结起来是“礼教吃人”,成为《狂人日记》的中心思想。便是人人皆知的“二十四孝”,也给他新的刺激,《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便对于曹娥与郭巨的故事提出了纠弹的意见。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无道,正史上也不能讳言,但鲁迅更从《皇朝典故》的另本《立斋闲录》中看到别的记录,引起极大的义愤。这都见于他的杂文上面,不必细说了。

鲁迅小时候喜欢画画,在故家前院灰色矮墙上曾画着尖嘴鸡脚的一个雷公,又在小本子上画过漫画“射死八斤”,树下地上仰卧一人,胸前插着一枝箭,这八斤原是比鲁迅年长的一个孩子,是门内邻居李姓寄居的亲戚,因为在小孩中间作威福,所以恨他。鲁迅的画没有发达下去,但在《朝花夕拾》后记里,有他自画的一幅活无常,可以推知他的本领。在别方面他也爱好图画,买了好些木刻石印的画谱,买不到的便借了来,自己动手影画。最早的一本是《荡寇志》的绣像,共有百页左右吧,前图后赞,相当精工,他都影写了下来,那时他正是满十二岁。以后所写的有《诗中画》,那是更进一步了,原本系画古人诗意,是山水画而兼人物,比较复杂得多了。第三种又很特别,乃是王冶梅画谱之一,上卷题曰《三十六赏心乐事》,是一种简笔画,下卷没有总名,都是画幅,有些画的有点滑稽,可是鲁迅似乎也很喜欢,用了贡川纸把它影下来了。所买画谱名目可不必列举,其中比较特别的,有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另种画本。北斋是日本报画“浮世绘”大家,得世绘原本那时很是名贵,就是审美书院复刻的书也都非数十元不可,穷学生购买不起,幸而在嵩山堂有木版新印本,虽然不很清楚,价格不贵,平均半元一册,便买了几册来,但大部的《北斋漫画》因为有十五册一套,就未能买得。日本木刻画本来精工,因为这是画工、刻工和印工三方面合作成功的,北斋又参加了一点西洋画法,所以更是比例匀称,显得有现代的气息。这些修养,与他后来作木刻画运动总也是很有关联的吧。

对于中国旧文艺,鲁迅也自有其特殊的造诣。他在这方面功夫很深,不过有一个特点,便是他决不跟着正宗派去跑,他不佩服唐朝的韩文公(韩愈),尤其是反对宋朝的朱文公(朱熹),这是值得注意的事。诗歌方面他所喜爱的,《楚辞》之外是陶诗,唐朝有李长吉、温飞卿和李义山,李杜元白他也不非薄,只是并不是他所尊重的。文章则陶渊明之前有嵇康,有些地志如《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文章也写得极好,一般六朝文他也喜欢,这可以一册简要的选本《六朝文絜》作为代表。鲁迅在一个时期很看些佛经,这在了解思想之外,重要还是在看它文章,因为六朝译本的佛经实在即是六朝文,一样值得看。这读佛经的结果,如上文所说,取得了“神灭论”的思想,此外他又捐资翻刻了两卷的《百喻经》,因为这可以算得是六朝人所写的一部小说。末了还有一件要说的,是他的文字学的知识。过去一般中国人“读书”,却多是不识字,虽然汉末许叔重做了《说文解字》十五篇,一直被高搁起来,因为是与“科举”无关,不为人所注意。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后半期内,章太炎先生刚从上海西牢里释放出来,亡命东京,主编革命宣传机关杂志《民报》,又开办“国学讲习会”,借了大成中学的讲堂,给留学生讲学,正是从《说文》讲起。有朋友来约,拟特别请太炎先生开一班,每星期日上午在《民报》社讲《说文》,我们都参加了,听讲的共有八人。鲁迅借抄听讲者的笔记清本,有一卷至今还存留,可以知道对于他的影响。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是文章用字的古雅和认真,最明显的表现在《域外小说集》初版的两册上面,翻印本已多改得通俗些了,后来又改用白话,古雅已用不着,但认真还是仍旧,他写稿写信用俗字简字,却决不写别字,以及重复矛盾的字,例如桥樑(梁加木旁犯重)邱陵(清雍正避孔子讳始改丘为邱),又写鳥字也改下边四点为两点,这恐怕到他晚年还是如此吧?在他丰富深厚的国学知识的上头,最后加上这一层去,使他彻底了解整个的文学艺术遗产的伟大,他这二十几年的刻苦的学习可以说是“功不唐捐”了。

关于鲁迅的“西学”一方面,我们可以更简单的来说明一下。这里可分作两个段落,其一是关于一般的科学知识,其二是关于外国的文学知识。这第一段落是鲁迅在南京(1898—1901)及在东京前期(1902—1904),大概这五个年头。南京附设在陆师学堂内的矿路学堂本来是以开矿为主,造铁路为辅的,虽然主要功课属于矿路二事,但鲁迅后来既不开矿,也不造路,这些功课都已还了先生之后,他所实在得到的也只是那一点普通科学知识而已。鲁迅在《朝花夕拾》上特别提出地学(地质学)和金石学(矿物学),这些固然最是新鲜,但重要的其实还是一般科学,如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都是现代常识的基础,但是平常各个分立,散漫无归宿,鲁迅在这里看到了《天演论》,这正像国学方面的《神灭论》,对于他是有着绝大的影响的。《天演论》原只是赫胥黎的一篇论文,题目是《伦理与进化论》,(或者是“进化论与伦理”也未可知,)并不是专谈进化论的,所以说的并不清楚,鲁迅看了赫胥黎的《天演论》,是在南京,但是一直到了东京,学了日本文之后,这才懂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鲁迅看到丘浅治郎的《进化论讲话》,于是明白进化学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鲁迅在东京进了弘文学院,读了两年书,科学一方面只是重复那已经学过的东西,归根结蒂所学得的实在只是日本语文一项,但是这却引导他到了进化论里去,那末这用处也就不小了。

第二个段落是说鲁迅在仙台医学校的两年(1904—1906),和仙台退学后住在东京的三年(1906—1909)。在仙台所学的是医学专门学问,后来对于鲁迅有用的只是德文,差不多是他做文艺工作的唯一的工具。退学后住在东京的这几年,表面上差不多全是闲住,正式学校也并不进,只在“独逸语学协会”附设的学校里挂了一个名,高兴的时候去听几回课,平常就只逛旧书店,买德文书来自己阅读,可是这三年里却充分获得了外国文学的知识,作好将来做文艺运动的准备了。他学的外国语是德文,但对于德国文学没有什么兴趣,歌德、席勒等大师的著作他一册都没有,所有的只是海涅的一部小本集子,原因是海涅要争自由,对于权威表示反抗。他利用德文去翻译别国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改变国人的思想,走向自由与解放的道路。鲁迅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艺术,虽然这也就是世界文学的趋向,但十九世纪下半欧洲盛行自然主义,过分强调人性,与人民和国家反而脱了节,只有俄国的现实主义的文学里,具有革命与爱国的精神,为鲁迅所最佩服。他便竭力收罗俄国文学的德文译本,又进一步去找别的求自由的国家的作品,如匈牙利,芬兰,波兰,波希米亚(捷克),塞尔维亚与克洛谛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这些在那时都是弱小民族,大都还被帝国主义的大国所兼并,他们的著作英文很少翻译,只有德文译本还可得到,这时鲁迅的德文便大有用处了。鲁迅在东京各旧书店尽力寻找这类资料,发见旧德文杂志上说什么译本刊行,便托相识书商向“丸善书店”往欧洲定购。这样他买到了不少译本,1909年印行的两册《域外小说集》里他所译的原本,便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的收集来的。他在旧书店上花了十元左右的大价,买到一大本德文《世界文学史》,后来又定购了一部三册的札倍尔著的同名字的书,给予他许多帮助。在许多年后《小说月报》出弱小民族特号的时候,找不到关于斯拉夫的几个民族的资料,有几篇谈保加利亚和芬兰文学的文章,便是鲁迅从这书上抄译下来的。鲁迅在东京的后期只是短短的三年,在终日闲走闲谈中间,实在却做了不少工作,我们如拿去和国学时期相比,真可以说是意外的神速。

寒灯小话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曩读李氏《焚书》,喜其心直口快,思想明达,最所敬仰,而文章煞辣,亦有可畏之处,但见卷四《寒灯小话》四则所记,则其人又是蔼然富于人情者也。如第一段云:

  九月十三夜,大人患气急,独坐更深,向某辈言曰,丘坦之此去不来矣,言未竟泪如雨下。某谓大人莫太感伤,因为鄙俚之语以劝大人,语曰,这世界真可哀,乾坤如许大,好人难容载,我劝大人莫太伤怀,古来尽如此,今日安足怪,我量彼走尽天下无知己,必然有时还来。乱曰,此说不然,此人大有才,到处逢人多相爱,只恨一去太无情,不念老人日夜难待。

  读此节大有悲凉之气,窃意是卓吾生活的极重要资料,只怕识者不易多得耳。我们看《日知录》中论李贽处,便可知顾宁人毫无感觉,只是人云亦云,有如隔巷听人家呼捉贼,便尔跟着大嚷,发挥其优越感而已。一代学者如顾氏尚如此,他更何望哉。

  
□1939年 5月 10日刊《实报》,署名药堂□收入《书房一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灯小话

是夜,怀林侍次,见有猫儿伏在禅椅之下。林曰:“这猫儿日间只拾得几块带肉的骨头吃了,便知痛他者是和尚①,每每伏在和尚座下而不去。”和尚叹曰:“人言最无义者是猫儿,今看养他顾他时,他即恋着不去。以此观之,猫儿义矣!”林曰:“今之骂人者动以禽兽奴狗骂人,强盗骂人,骂人者以为至重,故受骂者亦自为至重。吁!谁知此岂骂人语也!夫世间称有义者莫过于人。你看他威仪礼貌,出言吐气,好不和美!怜人爱人之状,好不切至!只是还有一件不如禽兽奴狗强盗之处。盖世上做强盗者有二:或被官司逼迫,怨气无伸,遂尔遁逃;或是盛有才力,不甘人下,倘有一个半个怜才者使之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矣。然则以强盗骂人,是不为骂人了,是反为赞叹称美其人了也。狗虽人奴,义性尤重,守护家主,逐亦不去,不与食吃,彼亦无嗔,自去吃屎,将就度日。所谓‘狗不厌家贫’是也。今以奴狗骂人,又岂当乎?吾恐不是以狗骂人,反是以人骂狗了也。至于奴之一字,但为人使而不足以使人者,咸谓之奴。世间曷尝有使人之人哉!为君者,汉唯有孝高、孝文、孝武、孝宣耳,馀尽奴也,则以奴名人,乃其本等名号,而反怒人何也?”和尚谓:“禽兽畜生强盗奴狗,既不足以骂人,则当以何者骂人乃为恰当?”林遂引数十种如蛇如虎之类,俱是骂人不得者。直商量至夜分,亦竟不得。乃叹曰:“呜呼!好看者人也,好相处者人也,只是一付肚肠甚不可看,不可处!”林曰:“果如此,则人真难形容哉!世谓人皮包倒狗骨头,我谓狗皮包倒人骨头。未审此骂何如?”和尚曰:“亦不足以骂人。”遂去睡。


选自明•李贽《焚书•杂述》

【注】①和尚:作者自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2dwyy.html

 

李贽批判

2009年11月3日星期二

1.jpg

 李贽批判

                                          作者:天路客

   当代人失去了古人的活力,

   大地也失去了昔日的丰饶。

                    ————卢克莱修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题外话:李存勖的继任者唐明宗李嗣源做了几件事清还是很值得推崇的。令国子监校正“九经”、他的儿子秦王天天搞一些不着调的东西,附庸风雅,便教育他说“我见庄宗(李存勖)好为诗,将家子,非素习文,途取人窃笑,汝勿效也”、在位时总是“原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主”(后来果然出现了一个皇帝赵匡胤)。

    相比较,石敬瑭就不行了,做了傀儡儿皇帝,割掉了燕云十六州成了金元辽的大本营,为宋朝长达300年的天下一直无法统一,成了中国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
    没错,这首《三垂岗》为清代严遂成所作,严遂成虽然在清代诗名不彰,但后人称其“长于咏古,人以诗史目之”,此咏史诗是其传世之作。描述了五代时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与上党三垂冈之事。毛泽东对其父子评价甚高,在评论三垂冈战役时说:“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可谓识时务之俊杰”,并称李存勖的战术是:“先退后进”,又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存勖小名)。”毛泽东晚年称:我现在是“鼓角灯前老泪多”。
    前几年,在琉璃厂有幸购得的一九八四年文物出版社与档案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http://xysblogs.org/tianluke/archives/6040)公开发表了这幅手迹。原件为信纸上写就,未注时间。整篇书法为典型的毛体狂草,用笔流畅娴熟、气势磅礴,布局错落有致、自然奔放,是为毛泽东晚年的成熟之作,亦为毛氏手迹之精品(见上图或链接)。

    为什么突然说起这首诗呢,缘起前不久整理地下室旧书,找出一本年轻时购得的旧书《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李存孝、王彦章、李克用、朱文等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吧?呵呵反正我小时候很熟悉,现在也没忘。这本书里都有描述,栩栩如生,形象饱满。很多元人的杂剧取材于这些故事,例如:《祥梅寺》、《落巢山》、《珠帘寨》、《战潼台》、《五龙斗》、《石头人招亲》、《飞虎山》、《反五侯》、《太平桥》等,很多了,这里不再罗列。
     看了下封面宝文堂书店出版,作者罗贯中,单据专家考证好像应该是无人的著作,这里不去说它。
太磨叽了,还没有进入正题。

     在这本书里,有桌吾子的评语(批评),赵景深在《小说闲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里面说:“… …我们在书中根本不曾看见玉茗堂只字的批评,而桌吾子的评语又是那样的庸俗可笑,敷衍塞责,所说的全是尽人皆知、理所当然的话,谁不知道,又何必李卓吾来说呢!”

    天路客觉得这实在冤枉了李贽,我大胆推测应该是有人托名李卓吾为《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而做的批评。仅举一例,该书第三十四回《梁兵劫夺勇南柩》回末,桌吾子评:朱温得王彦章为元帅,赂李英为腹心,请驾建都汴梁,社稷可危矣夫!
    确实是是平淡无奇,言之无物,实乃非李贽风格。

    李贽何许人也?反正在我印象里他态度激进言辞激烈笔锋犀利,总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著名的“愤青” !文风挥洒自如有社会责任感,他利用当时的流行小说《水浒》,戏曲《西厢记》等的影响,用批注的方式宣传自己的观点,在社会上形成了轰动效应,其抨击对象直指朝廷的达官贵人,学者名流,揭露他们的虚伪狡诈说他们“平日讲得不去做,平时做的又和他们讲的全不想干”。
    李贽的活动时期党当为嘉靖、隆庆、万历年间。
    譬如他的讽刺:这些道学家们平时只知“打恭作揖”,“同于泥塑”(指朱子教人习静坐和闭目反思的训练),而当国家“一旦有警,则面面相觑,绝无人色”,以至“临时无人可用”。
    湖北黄安大官僚耿定向以卫道者自居,李贽去函,揭露他欺世盗名:试观公之行事,殊无甚异于人者--读书而求科第,居官而求尊显,博求风水以求福荫子孙。种种利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之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以此而观,所讲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其与言顾行,行顾言何异乎?(《焚书》卷1《答耿司寇》)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说:  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名,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焚书》卷3)当时有海盗林道乾,率众出没海上,劫夺财物,官兵不能制。李贽认为,象林道乾这类有才干的人士不受重用,才铤而走险。如果使林道乾这样的人才“当郡守二千石之任,则虽海上再出一林道乾,亦决不敢肆”。“唯举世颠倒,故使豪杰抱不平之恨,英雄怀罔措之戚,直驱之为盗也。”(《焚书》卷4《因记往事》)。

2.jpg

    明朝建国到崇桢亡国,共276年,李贽的政治、学术活动时期,正当明王朝中叶,比起开国时期的盛世,显然走向下坡路,但离明朝亡国还有一百多年。开国时期的思想家,如宋濂、刘基、方孝孺、姚广孝等人,对新建的统一王朝充满了信心,如提倡关心人民疾苦,减少农民赋役,惩治贪官污吏等,主张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上,而能见诸行动。明中叶以后,一方面,政治腐败,宦官弄权,但也有一批忠贞之士支撑其间,有王守仁、张居正等人整顿人心,振刷吏治,有戚继光等安边武将,有况锺、海瑞等临民廉吏,使得濒临亡国的明朝政权才没有很快败落。李贽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但仍对明王朝寄予希望,尚未完全绝望,对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发生怀疑。

    等到明朝彻底灭亡后,黄宗羲撰《明夷待访录》,才从根本上怀疑集权的君主制度,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原君》)又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黄守羲反对君主制的思想是李贽当时看不到、也不敢触及的。

    总之,李贽哲学还属于王守仁学派的体系,是王学在新条件下萌发的具有革新精神的正统主张。如李贽的《藏书》评论历史人物,把黄巢列入《盗贼传》,把张角、张鲁列入《妖贼传》。在《昆仑奴》文中说:“自古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同一侠耳。”评论戏曲《拜月亭》时说:“详试读之,当使人有兄兄、妹妹、义夫节妇之思焉……事出无奈,犹必对天盟誓,愿始终不相背负,可谓贞之极矣。”(《焚书》卷4)
但也要看到:把李贽的批判言论看得过了头,提高到反封建的高度,是不符合李贽的思想实际的。李贽以孤臣孽子之心,深刻揭露明代社会弊端,揭露是深刻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则是无力的。李贽的遭遇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有进步要求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性遭遇。

3.jpg

   说了半天,李贽是谁?哦,李贽就是前面提到的李卓吾、卓吾子。

                

参考文献:

① 二十四史·明史

②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宝文堂书店 1983年5月第一版

③ 学术文化随笔 任继愈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年5月第一版

④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第二版

说说纳西男人那档子事

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

   关于丽江,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

      作者:天路客

       在丽江古城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情景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例如看到一个老太婆背着很重的背囊,石头啊,粮食啊,菜啊。但是男人从来不做这个事情,我们外人觉得,哎呀,这太不可思议了,怎么男人都是游手好闲呢?而纳西的女人却是那么吃力的干活?

      这就是丽江的一个男女分工,也是丽江的一个习俗吧,丽江被外人称作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的地方,是这么说的,这可能与那里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有着密切的关联,女人从来都是把家里的一切重活自己承揽下来,而男人一生当中就很散漫,用几个字来概括纳西男人的生活“琴棋书画烟酒茶、放鹰、遛狗。”这才是纳西男人的生活,一个真实的写照。

4b44e2b1t768202e42cba690.jpg

        除了这几件事是不是什么都不干呢?也非时如此,纳西男人还有三件大事,可能有点传神,有些夸张,但大致就是如此:房子,一定是要盖一座房子的、第二件事就是要娶一个老婆、第三件事就是要烤太阳,在丽江古城晒着太阳发呆,这就是纳西男人的第三件大事,早晨吃过饭之后,沏一壶茶,从早上吃完早餐泡一壶茶在太阳底下坐着,烤太阳,喝着茶与朋友聊天。聊着聊着,时间差不多了,该吃午饭了,又慢慢的回去吃午饭,吃过午饭,下午这段时间又出来了,一般纳西的男人在下午这段时间都会交流一些驯鹰的经验、心得,因为鹰是要驯服的,据说驯服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说把鹰抓住以后要把它的眼睛缝上,七天七夜,男主人就要不眠不休的陪着这个鹰,让它习惯自己身上的味道,习惯自己的声音、口令,慢慢的把鹰的野性驯、磨灭。这可与八旗子弟的“熬鹰”有的一拼哈。

        如果男人努力的干家里的事、家务活,而女人呢不干,倒过来哈,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发生呢?如过这样的情况发生了,那么这个女人在村子里面是呆不下去的,因为丽江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镇,所谓茶马古道就是茶叶、马匹互易的一条通道,以前的纳西男人都是以加入茶马古道为荣,可能有些人以为,丽江这里成为一个重要的交易的场所,在自家家门口做生意不用那么辛苦,其实不是。纳西男人以加入茶马古道为荣并不是说以在丽江做生意为荣,从丽江到藏区的路程有3800公里,路途非常艰险,有时纳西的男人自己赶马会冒着生命的危险,有的就一去不回了。

4b44e2b1t768206011315690.jpg

      古代茶马古道的马帮不怎么回家的,回家的可能性不高,所以在家里的地位就很高,女人呢做老婆嘛,就护着他爱着他,把她当做上宾,供在家里养,好吃好喝的招待,觉得男人太辛苦了,好不容易平平安安回到家里来了,作为纳西女人,再苦再累,早习惯平常把生活的重担一个人包揽下来了,即使男人回来了,也不舍得让男人帮忙干干家务,如果纳西男人去干活,把女人养在家里,当然这在汉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纳西人不会这么想,邻居也不会这么想,如果是这样,他们只会指着这个女人的脊梁骨,会去骂:”你这个女人,为什么会这么没良心呢?!“你的丈夫好不容易捡了一条命回来了,你还让他做这么多家务,还让他干这么多活,你还有没有良心了!”。

      纳西族的这个传统观念到现在还是如此吗?所谓琴棋书画烟酒茶、放鹰、遛狗、晒太阳。到现在还是如此吗?答案是大多数纳西男人是这样的!当然,也有少数的纳西男人不这样了,可能接触汉文化比较多了,或者在丽江市区工作时间长了,接触的人多了,看到的事情多了,觉得就体力来说,自己比女人强很多,不应该让女人做那么多事而自己在家养着,于是传统也就被突破了,纳西男人慢慢的被汉化了,让女人做那么多事也会觉得不妥了,现在的一些观念也慢慢的被纳西族人接受了,这样的纳西男人还是有一部分的。

       毕竟”茶马古道“上的纳西男人再怎么辛苦那也是过去的事了,老拿以前说事再也不像男人了。                        

                                                 

附: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4b44e2b1t724038f9f003690.jpg   eee.jpg 

            茶马古道地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fq1d.html

                                                                                         二0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如需转载本文请与作者联系)

吕不韦的“奇货”投资计划

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天路客按:做生意你能做过吕不韦吗?“吕不韦的商业政治计划,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成功。但他只知道权位和富贵的可贵,毫无学养上的“内明”和“外用”的基础。因此,他又彻底地失败,终至于身败名裂,一生很可惜,又很可怜。”说到底,他终究还是一个生意人!

 

        身世堪怜一霸君

       假如我们把周室王朝(包括春秋、战国)划归中国上古史的末期,那么,中古时期的历史,很明显的,当然以“赢政”王朝“秦始皇帝”作为划时代的开始。这个时期,在中国,正是声名煊赫的“秦政”时代。在西方的欧洲,也正是威名鼎盛的“罗马帝国”时代。

      秦始皇的崛起,消灭战国末期的六国,开始建立皇权统一的中国,的确是历史上的大事。但时势造成一个有变态心理的秦始皇,完全是由于阳翟(开封禹县)商人吕不韦的商业谋略所制造成功的结果。例如现代美国式的民选总统,幕后台前,都是大资本商人所制造成功的国体。幕后出钱推出民选总统,台前的政府体制,也完全学习工商管理。伟哉商人,岂可轻视。当然,只有姜太公与管仲,早有先见之明,决不轻视,而且还特别重视呢!其次,便是范蠡和子贡,他两人才是真正下海入流的儒商呢!无人可以比拟。但千万不要忘了,如果全民皆商,恐怕是“国将不国”矣!

       一统中国的历史背景

      假如我们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历史和人事,谁也想不到当时一个无关大要的人物,一件漫不在乎的小事,经过时间的推移,便会形成影响后来一国或天下的历史大事。每个朝代,每个政府,不管如何防范,怎样禁令,都是镇压不住的,这就是历史哲学所谓“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的道理了!

      东周后期的秦国,在当时,只不过在中国西北高原上,一个文化比较落后的新兴国家。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争雄,七国互相侵略的战乱中,历史经验给予秦国的教育,便渐渐地乘机壮大起来。秦孝公信任客卿商鞅(卫国人),实行以法治国的法治体制,废弃井田制度,迁都咸阳,变更由周室王朝几百年的政体,实在是一件历史上的革命大事。但只经过二十一年,秦孝公便死了。因为秦国上上下下,不习惯法治的管理,而且废掉习惯已久的井田制度,正如历史所载:“民曰不便”。因此,所有埋怨愤怒的大众情绪,就都集中到商鞅一身了。所以秦惠王即位,便杀了商鞅,但法治的政制仍然未变。

      十年之后,整个战国七雄就在苏秦、张仪两个同学手中,彼此更换谋略,用合纵、连横的策略,以国际间相互利害关系,互结防御协定,使战国的局面,暂时安定了二三十年.这便是历史上书生谋国一大奇迹。再后来便是秦昭襄王崛起,自称“西帝”,遣使立齐国的国君为“东帝”,早已目无中央周室的王朝了!不过三十年之间,周代最后王朝,就被秦国所灭。

       这个历史过程,由秦孝公到秦昭襄王灭周的时期,先后也不过一百一十年左右,即公元前三百五十九年到二百五十年之间,可以说是真正新兴的秦国鼎盛时期。从此以后,不出两年,便如近代史上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诗中所说,“贾人居货移秦鼎,亭长还乡唱大风”的时代来临了!与其说秦始皇三十多年前后,是暴君“嬴政”的时代,毋宁说那是“吕不书商号”赢利最成功的时代。

      吕不韦的“奇货”投资计划

      有关秦始皇嬴政的身世,与吕不韦奇货可居的商业投资计划,这都是史有明文,不必讳言的实事。这件历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国灭掉周朝的前一年,也就是秦国杀名将白起的当年。

       这个时期,秦昭襄王为了谋(战)略上的需要,把太子嬴柱的宠妃夏姬所生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来改名叫楚)的,交与赵国做人质。异人虽然是秦国的皇孙,但他是太子次妃所生,也并不十分得宠,所以秦国就随便把他当战略品来用。虽然有人质在赵国,照样无所顾忌地随时出兵打赵国。因此,异人在赵国,是被冷落监视的人,当然很受罪受苦。恰巧吕不韦为了生意到邯郸,碰到了异人。他以一个久经商业资讯训练的敏感眼光,便肯定地说:奇货可居也。这是说异人是一个商场大买卖上的奇货,“屯积居奇”了他,一定可以大发其财的。所以吕不韦便和异人结交做朋友。正在落难中的可怜人,而且随时有被赵国处死的可能,那是多么可怜的处境,现在居然有一个国际上的大商人、大资本家肯和他做好朋友,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当然是高兴极了。

      过丁几天,吕不韦就对他说,你的祖父秦王年龄大了,随时会有问题。你的父亲最宠爱的妃于是华阳夫人,但她没有儿子。你的家族同辈兄弟二十多个,你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而且并不得宠。你祖父死了,你父亲继位,绝对没有机会把你立为太子,你的前途实在很难说了!异人一听,当然很明白吕不韦说的全是事实。他说,你看我要怎么办才好?吕不韦便说,秦国宫廷中,现在能够提出立哪个做太子的太孙的人,只有华阳夫人才有这个资格,我虽然是小资本的买卖人,但我愿意拿出千金来帮助你,并且我为你先去秦国打通关节,要使华阳夫人肯定立你做皇太孙。异人听了便说,如果照你的计划成功了,我如得到权位,一句话,我便和你老兄同享秦国的一切。

       因此,吕不韦先给异人五百金,叫他尽量交际宾客朋友,结识各种人才,等于现在人们的组织人才集团。另外又拿出五百金,叫他去收买那些最名贵的首饰和稀奇古怪好玩的东西。由吕不韦带着这些国际特等名牌的高贵物品,西去秦国。以吕不韦的生意头脑,没问题,到了秦国以后,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姊姊。当然是先吹牛又拍马,同时又再送重礼。来往于国际间的大商人、资本家谁也不免另眼相看,况且吕不韦又彬彬有礼,“币重言甘”,并不像个暴发户的样子,自然就打通门道见到华阳夫人。于是吕不韦就说,在赵国与异人结交成了好朋友,异人的做人是怎样成功,国际上的知名之士,有学问、有才能的人,都喜欢和他做朋友,真可算是众望所归的贤公子。但他本人,身在外国,昼夜都在思念父亲(秦国的太子)和夫人你两人,常常偷偷地哭泣。这些情形,只有我吕不韦最清楚,所以托我特别到秦国来,代他送上这些东西给夫人,表示他的孝心。说完了这些重要的话,表示自己很忙,就起身告辞了。

      出来以后,当然想尽办法,向华阳夫人的姊姊做工作,教她怎样办。因此华阳夫人的姊姊,就进宫对妹妹说:“你在太子身边,虽然是最得宠的妃子,但你并没有生儿子。还不趁现在年轻得宠的时候,在这班后辈的弟兄中,挑选一个前途有希望的做养子,将来年老色衰,可能还有希望做太后.如果等到年纪大了,又不得宠了,再想培养一个有希望继承王位的人,那就没有机会开口了!照我看来,这个异人,被派在赵国做人质,是代表秦国去担风险,回来了,一定是大功劳一件。他人又好,国际声望也很高。而且他知道自己在众多兄弟当中,是并不太被重视的一个。你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候向太子一说,提出要收异人做儿子,太子一定会答应,那么,异人无国而有国,夫人无子而有子。你在秦国后宫的地位,就到老有靠了!”华阳夫人一听,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于是找个机会,就向太子要求,太子为了爱她,就答应照办,并且由太子和华阳夫人出名,刻了玉符(用玉片刻上字的契约),约定以异人做华阳夫人的儿子,等于是秦王太孙,交给吕不书带去赵国交付异人。吕不韦的计划第一步成功了!等于做生意要收购别人的大公司,他总算拿到初步的草约了。

      吕不韦回到邯郸以后,一方面加紧培养异人,亲如兄弟。另一方面,他自己在邯郸找到一个绝色美人,也就是古人说“燕赵多佳人”的顶尖美女,娶过门来做自己的姨太太,很快也就怀孕了。古话说得一点也不错,“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异人出入吕家,当然很容易就看到吕不韦的新姨太,她实在太美了,所以就向吕不韦要求,将这美女让给他做太太。吕不韦一听,非常生气,“朋友妻,不可嬉”。你这个人,怎么这样无礼,你在患难当中,我救你,还给你想尽办法弄到当秦国的皇太孙。现在你居然忘本,还要打我老婆的主意,我要和你绝交了!当然,异人如失去了吕不韦,自己在赵国不过是一个人质而已,毫无生命的保障,生活的艰难更不用说。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只有道歉赔罪,请求原谅拉倒。

      真戏假做,最后,吕不韦还是把这位姨太太让给异人做老婆,做为患难夫妻,可以安慰他孤身流落在异国的痛苦,至于生活一切,当然仍由吕不韦照应。不到一年,就生了儿子,取名嬴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接着,秦国又出兵打赵国,包围了邯郸。赵国人要杀掉秦国的人质异人,吕不韦就用很多钱买通看守监禁他的人,放他一家三口逃回秦国的部队里去,那当然就被秦人护送回国。异人就穿着楚国的衣服来叩见华阳夫人,因为她是楚国人。华阳夫人看到异人穿的是楚装,更为高兴,为了纪念故乡楚国,就替异人改了名字叫“楚”(用南方习惯,就叫阿楚了)。

      吕不韦的运气真好,更名楚的异人,回到秦国不到六年,灭周朝称西帝的昭襄王嬴稷死了,历史称他为秦孝王。顺理成章地由太子嬴柱即位,不过,只当了三天的秦王也就死了。因此,皇太孙嬴楚(异人)即位,尊华阳夫人为太后,称自己的亲生母亲夏姬为夏太后,起用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这样就叫做“封侯拜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富贵尊荣了!所以我常对做生意经商的朋友们说,无论如何,你也做不到吕不韦的成绩,他只看准一个货色,就投资经营,结果,岂只一本万利而已。但吕不韦真不简单,他还想做千秋的大买卖,要在文化学术思想上变成圣人,想和管仲、孔子比上一比呢!

      吕不韦做了秦国的相国,周朝的后裔东周君与少数的诸侯们计划伐秦,秦王使相国率兵灭掉东周,周朝的天下,这才正式转到“吕秦”的手里。因为异人做了秦王之后,史称为秦庄襄王,不到三年,也就死了。所生儿子嬴政十三岁即位,国事都委交相国文信侯吕不韦,叫他仲父。古代的仲字,是第二、中间、其次的代号。这就等于叫吕不韦是二爸爸,客气地说,便是后代所谓的干爸。所以在我们的历史上,有的说秦王朝,是与周朝先后同时亡国,应该称秦始皇为“吕政”王朝。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的观点上,也还存在着争议呢!

      史称为秦始皇的嬴政,十三岁即位为秦王,纵使聪明绝顶,到底还是一个不成年的孩子,因此,把国家政治的大权,都交给相国文信侯吕不韦去办。这个时候的吕不韦在秦国,是大权独揽,出入宫廷内外,俨然就是一个摄政王。如果以后代历史故事作比例,他犹如西汉末期的王莽,也如满清刚刚入关初期的摄政王多尔衮。不过,吕不韦的后来,并没有像王莽一样,想取汉朝的政权而自做皇帝,也许有这种想法,或者自忖势所不能,或是才所不及。而且他在武功威权上,也不如清初的多尔衮,也只在宫廷中和太后的关系,比多尔衮大有不同。

      当他独揽秦廷朝政的十二年之间,极力供养宾客,收罗人才,集中一般读书的知识分子,为他个人出名,合著一部网罗诸子百家杂说的书——《吕氏春秋》,又名《吕览》。这部书以上古儒道不分为主旨,尤其以传统文化中的宇宙物理的五行理论科学作纲要,串连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书作完成,悬之国门,公布如有人“增损一字”,就赏赐千金,表示比孔子的著《春秋》、刪诗书、订礼乐的气魄还要伟大。这就是古今中外,很多发了财的大老板们,和有了地位的人,最后都想挤进学术文化之林,表示自己并非“不学无术”,意图洗刷只有铜臭和臭钱之讥。如果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正是“自卑感”在作祟,也是人情之常。但这部《吕览》,在后世的学术著作中,仍然有它的价值。不过,把它归入“杂家”之学的范围。

      吕不韦的商业政治计划,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成功。但他只知道权位和富贵的可贵,毫无学养上的“内明”和“外用”的基础。因此,他又彻底地失败,终至于身败名裂,一生很可惜,又很可怜。

       秦始皇从整顿宫闱着手

      吕不韦自从他的儿子“秦始皇吕政”,十二岁即位做了秦王,他表面上以皇上的干爸之尊,兼为朝廷政府的相国、文信侯,权重一时,就如秦国的宗室大臣,也不敢当面非议。尤其新王的生母皇太后,本来就是吕不韦的侍妾,现在做了寡妇,年龄也不过三十多岁。母子两个,从小在赵国邯郸的时候,本来就和吕不韦是一家人一样,现在出入宫廷,当然毫无避讳。正如史书所载,太后时吋与文信侯私通,那也可说是人情难免的事。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乡下普通老百姓家庭,也会招来邻居地方上人的轻视,何况在皇宫之中,左右前后、内内外外,所谓耳目众多,岂能长久瞒得住的,而且儿子秦始皇渐渐长大了,哪有可能不知道的。吕不韦愈想愈不对,但是这个太后,对于男女关系的欲望又很大,在感情上,她又当断不断。所以吕不韦在“舍人”(随身侍从)中,找了一个叫“嫪毐”(读音叫lào aǐ)的人,假装太监,送给太后。结果,太后又生了两个私生子。要求儿子秦始皇封嫪毐为长信侯。嫪毐本是市井无赖,自是小人得志,飞扬跋扈,令人侧目。因此,宫廷中有人看不下去、就向秦始皇告密,这个时候,他也是快二十岁的人了,马上下令逮捕嫪毐。嫪毐知道了就发兵叛变。秦始皇就命相国昌平君、昌文君两人带兵围攻嫪毐,抓住他,夷三族.迁太后于萯(音倍)阳宫(陕西户县),杀了两个私生子。

       但秦始皂在处理这件事上,当时始终对吕不韦并无举动。到了第二年,才发布命令,免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而秦始皇又说吕不韦侍奉先王的功劳太大了,所以不忍心杀他,罢免了他的职位,叫他离开首都咸阳,到四川去住。

       同时,因为这件事的刺激,经过秦廷宗室的提议,旧账新算,决定要驱逐各国诸侯的宾客,不准在秦国从政。这个事件的发生,在历史上,便引出一个年轻的书生李斯,当时他也是在被驱逐之列的外来宾客。为了此事,他写了一篇对秦始皇的劝告书,就是后世所流传的名文——李斯《谏逐客书》。其实,这件秦廷政变的事件,不应该说完全归罪于少年时代的秦始皇。这是秦人狭隘的本土主义作祟,是对秦廷长期任用外来人才担任政要的反弹。趁着吕不韦和嫪毐事件发生,由秦廷宗室大臣的发起,抓机会来打击从各国外来的势力。

      像这样的事,是千古以来,政治圈中派系斗争的常事,都由于人性具有极度自我、自私的弱点所形成。例如清代三百年间的政治历史上,始终存在北人与南人之争,学阀权要的门派意见之争,朝廷与外藩的权力之争。当然,不只是中国如此,欧美各国的历史也是一样,归根结底,都是人性阴暗面所造成的结果。

      以秦国来讲,自秦孝公开始,起用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乃至李斯,凡与秦国逐步富强壮大有关的历史上名臣,几乎都是外宾。秦国朝廷和秦国社会,只是坐享其成。但在浓厚的地域观念上,又始终彼此不服气,因此而形成中央在权力上的派系风暴,这是每个主政者最头痛的事。不但政治圈中,例如现在的商业集团、公司、行号、工厂、店铺,只要有三个人以上的地方,就会出现人事磨擦。好在少年的秦始皇,还算明白,看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建议,就停止驱逐宾客,才使外来的人才不散。因为秦始皇从小跟着父母在赵国长大,而且见惯宾客成群的场合,知道利弊。换言之,当时所谓驱逐宾客,便同现在所谓的裁员,多少也有裁减冗员、减少预算的作用。但在国家的大政上,有时因此而受影响,可能会非同小可。因此,宋代的名臣苏洵,对于这件事的观点,大有感想,便写了一篇文章《六国论》。

      秦始皇的性格是如何形成?

      正当少壮盛年还只二十岁刚出头的秦始皇,登位不到十年多,就碰上宫廷內部发生重大的丑闻,而且当事人就是生母,和从小跟随长大的仲父吕不韦。大家试想,假定我们中任何一个人是他,不可能不气疯了,也许,就会出家入山,或者造成另一种心理变态或精神分裂。所以他当时把生母(太后)迁出宫廷,住到首都的边远小邑,并且下令对这件事的处置,如有人敢谏者死。那种心理上的矛盾,是很难想象的处境。

      但在这样要命的严威中,那些死守中国文化孝道的儒生们,居然还一个接一个来劝谏,因此而被杀掉的,已经到达二十七人。这就是历史上说秦始皇是暴君的第一幕。但正在他暴怒杀谏者的时候,居然又来了一个齐国儒生叫茅焦的人,要求当面见皇帝进谏。秦始皇一听又有一个不怕死的来了,气得暴跳如雷,大叫着:“快拿大锅来,要活活地烹了这个家伙。”茅焦看了现场一眼,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到他的面前说:“臣闻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问也。陛下欲闻之乎?”秦始皇听了说:“你还有什么话要说。”茅焦说:“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耶?车裂假父(指嫪毐,真是难听难受的话)。囊扑二弟(指其母与嫪毐所生的二子)。迁母于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令天丁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我该说的,都说完了。)”就自己解开衣服,去伏在砍头的木桩上去。等于说,你来杀吧!谁知道这个时候的少年秦始皇,反而走下宝座来,自己承认错了,并且亲自扶他起来,立刻封他为上卿的职位。并且马上下令车队出发,他亲自驾车,空出左边的大位,去接母亲回宫,还和原来一样亲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这也是历史上真实记载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残暴作风,他是怎么形成这种性格的?这与“大学之道”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教育,关系的重点又在哪里?同时也可看出古代知识分子的儒生,那种“择善固执”、“死守善道”的精神。茅焦为什么敢把生死性命当赌注,难道正如现代人的观念,真想拿命来换取侥幸的财富和地位吗?你能否认秦始皇不是有爱生母的孝心,原谅母亲所做的一切过错吗?除非被历史的主观成见固定了。不然,你会发现秦始皇确是一个可造之才,只是环境给他的命运很不幸,自小没有受过良好的教养。这些过错,还是由于吕不韦“不学无术”所造成。

       秦始皇的一封亲笔信

      但秦始皇对于吕不韦又怎么办呢?他踌躇考虑了一个冬天,到了第二年,罢免了他的职位,叫他到河南去住。吕不韦虽然住在河南不到一年,但各国的诸侯们,还派人随时到河南拜访联络,“不绝于道”。换言之,一个接一个,一国接一国来看他。秦始皇当然随时会有情报,愈想愈不对,愈想愈矛盾,因为他从小跟着吕不韦长大,对于他的才能、作风,甚至个性等,当然很清楚。或者可以说,他也明白自己的身世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因为他的生母,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只会懂得享受。母子从小开始,很可能是无话不谈。也许生母对吕不韦是有另一份真情的。所以可以推断秦始皇是心里明白,什么都知道的。秦始皇反复考虑了很久,又怕吕不韦不甘寂寞,另外弄出花样生事,他便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吕不韦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看了信以后,知道这个儿子,现在是个完全的秦王了,不好惹,怕被他不明不白地杀了不好,还不如自己处理了好一点。因此,吕不韦便自杀了,更了却了秦始皇一桩为难的心事。也可以说,牺牲自我,完成儿子做秦王的事业。不能不说是吕不韦最后的奉献,做了一辈子生意,“天下自我得之,儿子自我失之”,亦复何憾!

       大家读历史,对于秦始皇这封简短的妙文,都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这封信的内涵,真是妙不可言,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头脑太不简单,也许是吕不韦遗传基因的作用。他第一句话就说:“你对秦国真有什么功劳好处吗?秦国还封你有十万家税收的富有资产,是为什么?”第二句话说:“你和秦国有什么亲族的关系吗?为什么我要叫你干爸?这些你自己都明白,不要我说。你应该老老实实地迁到四川住吧!”在古文,就是这样的五句话,他父子两个,心里都明白了。换言之,秦始皇表明了,“我现在是真正的嬴秦王朝的后代,我是秦王,是主人公。你过去所做的事,真的是想为了秦国吗?天知道,我明白,你还是规规矩矩在四川养老吧!不要再打什么歪主意了”。就是这样,聪明人一点就透,这是真正脱离父子关系的宣告。吕不韦知道自己调教成功的儿子,既能生之,也能杀之,所以他的一切希望都破灭了,年纪也老大了,只有走上自杀的一条路了。

       但是,也可说,秦始皇对于没有文化教养的生母,还是很有孝心;对于吕不韦,也是很不忍心。所以也不能一味说他是绝对的粗暴。不然,从春秋到战国,弒君杀父的诸侯王,岂只一两个而已。即如秦朝以后的帝王,派人送一把刀,一瓶毒酒,一条上吊的绳子,命令他自杀的多着呢!但秦始皇对吕不韦,并没有这样做。其故何在,殊可深思也!(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

扬州瘦马

2009年10月7日星期三

天路客按:这么老(83年《读书》杂志)的文章了下载来看看居然要了我2.5元呵呵,国外数据库一般自刊出一年后就可以看免费全文,唉!与众各位共享。
因为以前的文章录入数据库时是采用照相的办法,我下载下来再转换成文字可能有的地方会发生错误,但不会太多,各位自己斟酌阅读,我没有和原文字字比照,对不住。

已更正,如下:

     “扬州瘦马”

      韦明铧

      扬州是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切与扬州有关的人和事, 现在似乎都成了作文的好题目。鉴真、园林、八怪、小吃、琼花,总而言之, 凡是可以做文章的, 几乎都有人做了。这情景比当年因一篇《闲话扬州》而引起的笔战, 恐怕还要壮观得多!但其实, 扬州的文章是怎样做也做不完的, 单是因为杜牧之的一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 , 就引起了历代多少以“ 扬州梦”为题的诗赋、传奇、小说家言啊!

     最近, 我偶尔看到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里谈到朱自清先生的一段文字, 忽然想到, 似乎至今还不曾看到有谁写过一篇专谈“ 扬州瘦马” 的文章, 怪可惜的。也许有人以为, 谈这个未免于扬州不大光彩吧?但我觉得倒未必, 尽管我自己是扬州人。 

     凡读过一点古代词赋的人, 除了会想到扬州的诗文之盛、歌吹之美、饮食之精, 大概不会不想到那里的粉黛之多。“ 扬州梦” 也罢,“ 二十四桥风月”也罢, “ 隋场帝看琼花”也罢, 无论怎么说总是和秦楼楚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曹聚仁先生说,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许多人一提到扬州, 便想到那是“ 出女人”的地方——朱先生是在扬州生长的, 现在扬州还有他的故居, 但他这个扬州人似乎并不讳言这一点。本来, 历史上的责任是不能够由今人来负的, 何必为历史上的丑行涂脂抹粉呢?——然而朱先生又说:

     但是我长到这么大, 从来不曾在街上见过一个出色的女人, 也许那时女人还少出街吧。不过从前所谓“ 出女人” , 实在指姨太大与妓女而言, 那个“ 出” 字, 就和出羊毛、出苹果的“ 出” 字一样。《陶庵梦忆》中有“ 扬州瘦马” 一节, 就记的这件事;但我已毫无所知了。

      把人看作和羊毛、苹果一样的“ 物产” , 这虽是可悲的事情, 尚能理解’ 而把人唤作“ 瘦马” 呢?就实在使人费解了。大概由于“ 瘦马”这个词的冷僻、古怪或别的什么原因吧, 新版的《辞源》里也查检不到它。然而,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 历史上的丑恶现象应当消除, 丑恶现象本身却是不应忘记的。

     何谓“ 瘦马” 不但连博学的朱自清先生都自称“ 毫无所知” , 似乎很早就有人想考其来历, 但总是不甚了然。

     清代学者赵翼所著《陔余丛考》卷三十八, 有“ 养瘦马”条,说:

     扬州人养处女卖人作妾, 俗谓之“ 养瘦马”,其义不详。

     但“ 瘦马”是指那些被人收养着准备充当妓女或妾的女孩子, 却似乎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清人章大来《后甲集》说:

     扬州人多买贫家小女子, 教以笔扎歌舞, 长即卖为人牌妾, 多至千金, 名曰“搜马”。

      这就说得很清楚了。阔人们要纳妾、买脾, 这在过去的社会大抵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 凡是繁华富庶的地方, 不但有以经纪婢妾买卖为业的介绍所, 而且有专为豪门大户培训“ 合格”婢妾的训练所——即所谓“ 养瘦马”者。当年扬州之于此, 大概最负盛名。

     较早记载“ 扬州瘦马”的, 约在明代后期。如万历进士王士性所著《广志绎》卷二有云:

      广陵蓄姬妾家, 俗称“ 养瘦马” , 多谓取他人子女而鞠育之, 然不音己生也。天下不少美妇人, 而必于广陵者, 其保姆教训, 严闺门, 习礼法, 上者善琴棋歌脉, 最上者书画, 次者亦刺绣女工。至于趋侍嫡长, 退让济辈, 极其进退浅深,不失常度, 不致憨纷起争, 费男子心神, 故纳侍者类于广陵觅之。

     “瘦马”是取自“他人子女” , 这是不必说的;但“ 不啻己生”却难以教人相信。女儿是父母的骨肉, 如果不是出于万般无奈, 谁肯把自己的女儿送与人做妾!“养瘦马”者对“ 瘦马”们施行的种种礼法、琴画、女工的教育, 对于那些可怜的女孩子来说, 决不是一种恩典!

     王士性的同时代人沈德符, 在《野获编》卷二十三“ 广陵姬” 一条中, 更细致地记载了“瘦马”的情形:

     今人买妾, 大抵广陵居多。或有嫌其为“ 瘦马”, 余深非之。妇人以色为命,此李文饶至言。世间粉黛,那有阀阅!扬州珠色本少, 但彼中以为恒业。即仕宦豪门, 必蓄数人, 以博厚糈,多者或至数十人。自幼演习进退坐立之节, 即应对步趋亦有次第。且教以自安卑贱, 曲事主母。以故, 大家妒妇亦有严于他方, 宽于扬产者。士人益安之。予久游其地, 见鼓吹花舆而出邗关者, 日夜不绝。更有贵显过客, 寻觅母家眷属, 悲喜诸状, 时时有之。又见购妾者多以技艺见收,则大谬不然。如能琴者, 不过〔颜回〕或〔梅花〕一段, 能画者, 不过兰竹数技;能弈者, 不过起局数着;能歌者, 不过〔玉抱肚〕〔集贤宾〕一二调。面试之后, 至再至三, 即立窘矣!又能书者, 更可晒。若仕客则写“ 吏部尚书大学士” , 孝廉则书“ 第一甲第一名”, 儒者则书“ 解元会元” 等字, 便相诧异, 以为奇绝,亟纳聘不复他疑, 到家使之操笔, 则此数字之外, 不辨波画。盖貌不甚扬, 始令习他艺,以速售。… …

      由此可见, 以“养瘦马”为“恒业” 的不仅有一般人家, 更有“ 仕宦豪门”。他们有的“蓄数人” , 有的“ 或至数十人”。约略教授一些琴棋书画之技, 目的则完全为了“速售”,“ 以博厚糈” 。

     “养瘦马”之风盛于明代, 到了清代后期似乎还余风未泯。如徐坷在《清稗类钞》中说:

      扬州为鹾务所在, 至同治初, 虽富商巨贾迥异从前, 而征歌选色, 习为故常, 猎粉渔脂, 寝成风气。间阎老妪, 畜养女娃, 束足布指, 涂妆绾髻, 节其食欲, 以视其肥瘠, 教之歌舞弦索之类, 以昂其声价。贫家女投之, 谓之“ 养瘦马” 。

      看来“ 养瘦马”者乃是一种特殊的“ 教育家” 。他们教瘦马“ 严闺门,习礼法” , 使之从精神上成为未来主人的自觉奴隶, 是为他们的“ 德育”; 他们“ 教之歌舞弦索之类” , 使之从技术上成为未来主人的得力帮闲, 是为他们的“ 智育”; 而“ 节其食欲, 以视其肥瘠” , 使瘦马从体魄上成为未来主人的理想玩物, 则是他们的“ 体育” 了!这一项伟大的教育业绩在人类文明史上, 实在是最卑鄙无耻的了!

      更令人休目惊心的还是“ 瘦马”们面临“ 毕业分配” 时的情形。扬州专门吃“ 瘦马”饭的所谓“ 媒人”“ 牙婆”之流, 不但数量众多, 而且她们考试、挑选合意“ 瘦马” 的方法、步骤, 也是极为细致和周密的, 其严格的程度决不亚于现在招收一个芭蕾舞演员。朱自清先生提到的《陶庵梦亿· 扬州瘦马》一节, 对于买卖“ 瘦马” 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尽:

      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 数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 稍透消息, 牙婆驵侩, 咸集于门, 如蝇附羶, 撩扑不去, 黎明即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 先挟之去, 其余尾其后, 接踵伺之。至瘦马家, 坐定, 进茶。牙婆扶瘦马出, 日“ 姑娘拜客” ——下拜。曰:“ 姑娘往上走走” 日“ 姑娘转身” ——转身向明立, 面出。日“ 姑娘借手睄睄” ——尽褫其袂, 手出、臂出、肤亦出。日“ 姑娘睄相公!”——转眼偷觑, 眼出。日“ 姑娘几岁了?“广——曰儿岁, 声出。曰:“ 姑娘再走走!” ——以手拉其裙, 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 必大, 高系其裙, 人未出而趾先出者, 必小。曰“ 姑娘请回!“一人进, 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 咸如之。看中者, 用簪或钗插其鬓, 曰“ 插带” 。看不中, 出钱数百文, 赏牙婆, 或赏其家侍婢, 又去看。牙婆倦, 又有数牙婆踵伺之。一日, 二日, 至四五日不倦, 亦不尽。… …

      为了做成一桩“ 瘦马”买卖, 须把“ 瘦马” 的面、手、臂、肤、眼、声、趾等都一一加以考察, 等到“ 插带” 了, 交易才算基本谈成。“ 插带后, 本家出一红单, 上写采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 用笔蘸墨, 送客点阅。客批财礼及缎匹如其意, 则肃客归。”最后的拍板成交, 还须看买主和卖主讨价还价的结果。这怎能不教人想到牲口市场上, 人们买卖骡马的情景!

    “ 瘦马”一词出于何典或日出于白居易的诗:

       莫养瘦马驹, 莫教小妓女。

又云:

      马肥快行走, 伎长能歌舞。

这里不但把马与妓女并提, 而且明言“ 养瘦马”兰字, 看来以此作为出典是无可非议的。不过在旧时的中国, 把女性比作马原是普遍现象。《清稗类钞》“ 跳槽”条说:

      跳槽头, 原指妓女而言, 谓其琵琶别抱也, 譬以马之就饮食, 移就别槽耳。

在民间也一向流传着这样的俗语“ 讨来的老婆买来的马, 任我骑来任我打。”现在的扬州方言, 仍把娶妻说成“ 娶马马” 。在封建社会, 女子确实就象是凭人驱使的马马而冠以“ 瘦”字, 也许正体现了封建后期的明清时代, 人们对于女性的病态的审美要求。但也许这“ 瘦”字倒是一种写实——身心皆损, 血泪俱干, 焉能不瘦?

    “ 养瘦马”这种畸形现象, 何以于扬州特盛呢?近人徐谦芳所著《扬州风土记略》说,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扬州的女性多于男性的缘故:

      扬州古著“ 五女二男” , 故卖女之风盛于各地, 明人购妾, 多在扬州, 号为“ 瘦马” 。

这自然不失为一种解释。但似乎并非主要原因。从隋唐至明清, 扬州一直是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这给历史上的扬州带来了光荣的繁华, 是不错的;但同时也就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历代的骚人墨客摇头晃脑地吟诵着“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 “ 广陵胭脂气熏天, 恼得天花欲妒妍” 的时候, 谁知道又有多少“ 贫家女” 正在被侮辱和被损害着呢?谁知道又有多少悲惨故事正在发生着呢?

      扬州, 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但我们今天去回首它的“ 历史”与“ 文化” 时, 决不要只是大谈其繁华, 而忘记了“ 繁华” 背后的呻吟。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八日重新写定于扬州之西门

溱洧(附“且”字考)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天路客   

      孔子说“郑声淫”【注】果然不虚!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济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女孩子对男孩子说;出去耍耍?男孩子说:不去了,刚刚做过(既且)。 

                                              

注:《论语·卫灵公》,“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又《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附:“且”字考:

“且”:男性生殖器(引申为性交);牌位。(《说文解字注》)cf.“祖”字的甲骨文写法。

郭沫若《释祖妣》一文中涉及到且字有如下说法:1)士、且、土实为牡器之象形,(甲文写作,即祖),可省为⊥。2)沮、祖、且、社同义,都是生殖崇拜,祭祀祖宗之俗,也就是后来所谓仲春奔淫。引《郑风·溱洧》:“士曰既且”。

4b44e2b1t74017d3e265a690.jpg

                                   

参考文献;① 许慎撰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② 郭沫若《释祖妣》

赵翼论诗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

附: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朱家皇帝批判

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朱家皇帝批判

                             ·天路客·

   “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路加福音23:34)

    明朝三百来年来的政权之所以如此阴暗完全是朱元璋的前因后果,从小孤苦的原因,朱元璋看人看社会完全是一片悲惨残忍的心理。孤臣孽子之心昭然若揭,正如孟子所说:“人之有德惠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朱元璋既没有汉高祖刘邦的豁达大度也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

    更谈不上福国淑世了。

    明朝无论是比唐朝还是后来的清朝,其文治武功都黯然失色,但比宋朝强一些,因为明朝无论如何也属于一统山河的帝制政权,但三百年来,一直是朱家与宦官(太监)共有天下。

    朱元璋开始,科举兴起,规定教材朱熹的《四书章句》,后延续至清朝六百余年未变,对广大妇女极尽摧残之能,实在不能怪孔孟,否则真是冤枉了儒家文化,这一切实乃因朱元璋之流不学无术无知曲解圣人之书而致。

    朱家子孙十五六个职业皇帝,除了被太监宫女们玩弄于掌骨之间以外,几乎找不出一个对历史对社会有贡献的,朱祁镇、朱翊钧、朱由校三位皇帝倒是具有可能成为专门人才的潜质,譬如做生意搞建筑呵呵。

    朱元璋和尚出身,刻薄寡恩,杀戮过重,但其最大的缺点乃是不学无术,于治国安邦文治武功一道,措意稍少。所以朱允炆被永乐逼迫出家,最后,崇祯的断臂公主也出家为尼,也算了却了一段因果,正所谓: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岳飞批判

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岳飞批判

      ——岳飞同志一根筋,死得冤啊!

    ·天路客·

   惟有此刻,真话才从心底涌出,

   面具揭开,露出了真相。

                        ————卢克莱修

   北宋被灭,徽钦二(宗)帝被掳走。

   康王赵构南渡(所谓“泥马渡康王”)杭州称帝,是为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

   宋朝从赵匡胤(也算上他的弟弟赵光义)很不仁意地篡夺了人家后周柴家孤儿寡母的天下“黄袍加身”后,一直缺乏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和气魄,致使整个宋朝三百多年实乃一个实质上的第二个南北朝。加上南方诸小国和北方的胡人,实际上小朝廷无数,南宋只不过其中的一个而已,基本是一个分裂局面。

   岳飞同志不识时务,非要和辽金开战,天天咋呼着要迎请二帝还朝。他也不想想,赵构这小子本来就缺乏统一天下的大智大勇,和他的祖先一个德行,本来就不是一个大气量的人,你把二帝整回来,救他们于坐井观天之苦,你这个同志让赵构干啥去啊?不杀你杀谁?!

   杀岳飞者非秦桧也,实乃赵构。

   岳飞身为镇守边关的大将,秦桧凭一个“莫须有”(或许有吧)就能把岳飞杀了,实在不可想象也令人难以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