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打假”的存档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2010年3月10日星期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作者:天路客

——————————————————————————–

前段时间与朋友吃饭闲谈,朋友偶然说到其科主任(某医院)拿到一课题,说让我这位朋友做,还对我朋友说晋高级职称时也用得上,我就问了:“多少钱?”朋友问曰:“什么多少钱?”我说:“经费啊。”朋友说没有,申请来的经费在主任那约七八、万,我对朋友说:”不做“,朋友曰:”然“。

这种事情在当今中国非常普遍,随便写个三流标书,申请点市级(或某级)课题,钱留下(基本是被贪污了),随便拼凑点文章交差。

虽是“小事”,反映的却是大事:科学精神缺失;道德缺失;求是精神的缺失;良心的缺失 … … 。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全国有多少这样的”大医院“,单位,有多少这样的”科研“立项,有多少这样的七、八万打了水漂?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古之人不余欺也,可惜,这样的江河却是脏河废河垃圾成堆被污染的河!

欲做骗子先防被骗

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

欲做骗子先防被骗

  作者:天路客

  这几天在某生物医学论坛浏览交流,愣是碰上了一桩奇事,奇在何处?我不
知道该是表扬还是批评,虽然在我的跟帖中是明确表示批评了的。

  事情是这样的,一网友发了一个帖子《有关论文发表的网站可信么 》,帖
子说:“因晋升需要发表论文,看到网上很多论文发表的网站,不知道是否可信,
有谁知道么?麻烦告知一下,是什么网站? ”

  该类网站是有且不少,证明该君也是做过调查的,大有有的放矢的架势,为
确保万无一失,顾发帖来问。该类网站新语丝也是揭露批评过的,实为唯利是图
没有责任感不讲良心有奶就是娘的一类人做的“上门服务”应招业务,赚钱是唯
一目的。

  看了帖子五味杂陈,虽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鱼,但我本着“勿以恶小而为
之”的态度忍不住说了几句:“这个国度真是没希望了。造假论文>>晋升职称>>>>
“专家”“看病”?
  与注水猪肉没啥区别呵呵,有趣 ”。

  跟帖中有的站友表示“理解,基层知识分子不会种田,不能炼钢,全靠职称。
再碰见压制你的领导,叫人家怎么活,都是被逼的”。发帖子找造假网站的战友
自己又发帖说:“医学是经验科学,中国所谓的文章,有多少不是造假的?改数
据、该图片,难道这样发表的文章就好么 ”。

  我的最后发言是:“老百姓亏大了,让这样的人看病本身就受了骗。搞不好
还被宰!(差不多是一定),ps:这也能叫知识分子? ”,“good,我多事,
我不说话了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呵呵”。

  可悲之处在于在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们,公然的五十步笑百
步,别人造假文章也可以成为自己造假文章的理由,“医学是经验科学”成为造
假的理由,那我真不明白了国家投入大量的纳税人的钱搞科研有啥用(用那位网
的话说就是都造了假文章了)。

  截至目前为止,帖子未被删,也无人继续留言。连接见: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5&id=16616559&sty=1&tpg=3&age=0

  对这位网友只有一点可以称赞,就是不但想造假并且敢于明目张胆的想造假,
打出旗子,写出标语,不耻下问,敢作敢为!

  2010.01.21.

(XYS201002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hdfi.html

学术期刊质量与是否收取版面费是否有关系

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

学术期刊质量与是否收取版面费是否有关系

天路客

——————————————————————————–

“今天看到何祚庥先生《读“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一文,批评国内物理学期刊以盈利为目的,认为导致期刊质量下滑。就我所了解,持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何先生可以说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但看看国际上生物学期刊的现状,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很值得商榷的。”(Darwinists在《学术期刊质量与是否收取版面费没关系》XYS20091230)

Darwinists文中还说“国际期刊办得好坏与是否收取版面费、是否以盈利为目的没有关系。”这我同意,为了刊物正常运行,为了把刊物办好,适当收取版面费是可以理解的,对有些期刊也是必要的。

可问题的关键就是国内一些杂志往往“跑偏”,且是严重跑偏,收取高额版面费不是为了刊物的运行或运行的更好,不是为了传播知识增加同行交流,而是他们办刊的唯一目的,且存在不正当竞争现象(tousuhuairen《百度为非法期刊做广告,非法期刊乘机实施诈骗》XYS20091226),“野鸡”杂志、“垃圾”杂志自不必说,说实话就是那些所谓核心期刊又好得哪里去呢?!在国内写过文章的人我相信都有感受,存在一个收取版面费为什么人的问题。

诚如何院士所说:“而中国期刊,有严重的期刊页码限制,往往要排队等候6个月到1年半之久,而且还要收高额的版面费!一个收高额版面费的科学期刊,给人印象是,文章能否发表,文章长短如何,是按“钱”来“说话”的;这一科学期刊也就失去了它的学术地位,远不是什么一流学术期刊,甚而连二流都谈不上,只能被认为三流、四流或不入流的刊物。”(何祚庥《读“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XYS20091228)

不信你试试,即使你的文章再好,如果杂志社同意稿件录用同时注明了版面费数额,你如果不交看看给你发表否?这也正是何院士文章所批评的初衷。

其实,我感觉Darwinists对国内期刊的现状也是很明白的,“针对国内学术期刊收费的问题,我们应该担心的是:1)一心只想收费赚钱、却不考虑期刊的质量,反正负责人几年一换,我在任内捞够了,我离开后你这期刊生死与我何干。这里面的问题是我们社会普遍问题,不是期刊独有的,其他领域的很多当权者也有类似思维。2)更严重的是权钱交易,编辑部不参考审稿人意见或者选择性找审稿人,发不发看有没有收到钱,这种情况就腐败到基层了,一个期刊也就彻底烂了,但愿很罕见。”(Darwinists在《学术期刊质量与是否收取版面费没关系》XYS20091230)

至于收钱为什么怎样评价?你知道那些中国期刊有没有良心良心在哪里吗?都不好衡量啊,你能保证这些杂志专款专用收取版面费是为了办好刊物吗?事实证明根本就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嘛,反正何先生的文章我是没有误解。

所以,学术期刊质量与收取版面费的关系问题当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何院士文章只是平平了国内期刊的现状,何院士与Darwinists网友的观点并不存在矛盾,分别讨论的是两个问题。

“马太效应”的另类解读 ——谈科学研究在中国体制下之非常态变种及其危害

2009年10月6日星期二

      “马太效应”的另类解读

               ——谈科学研究在中国体制下之非常态变种及其危害

      作者:天路客

        所谓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源于“圣经”的“马太福音”①。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②


      在这里莫顿考察了决定这样一个效应的社会心理条件和机制,并发现了多重发现的重复功能与杰出科学家的聚焦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杰出科学家会透过他们所发现的研究论述的重要价值,以及他们的自信心,而得到聚焦功能的强化。这种自信心一部分是固有的,一部分是在有创造性的科学环境中体验和交往的结果,还有一部分是后来社会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的结果;这种自信鼓励科学家们去探寻有风险但重要的问题,鼓励他们强调自己的研究结果。

      宏观社会意义上的马太效应原理,明显地表现在那些现在导致科学资源和天才集中化的社会选择过程之中。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惟有道者。”③,很显然,“马太效应”与“天道”是相违背的;天道乃“损有余补不足”,可见,这是地地道道的“人道”,只有人道才会“损不足以奉有余”,而“人道”一旦失去了监督也最容易出问题。

       在科研环境基本正常的环境之下尚且如此,尚有“马太效应”无时无刻不再发挥作用。大家可以想象,在中国这样的科研环境下会是什么样的惨象,这实在是“市侩文化”、“小农文化”在现时代的复燃,或许根本不曾除去过,要他们性格高贵起来,好像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按照“马太效应”的说法,显赫者愈加显赫。不知名者愈加被埋没,于是,有些不甘寂寞者就论文造假,文章自引,“科研”公关,人事公关、论文公关,反正“公关费”不用自己出,科研经费有的是!用一些“识时务者”们的话来说,这叫“上善若水”,你不懂只怪你笨蛋。哪怕造假也要露一脸,学术上没有成就,出不来正经成果,再不忽悠不就被人遗忘了吗?这同戏子们的炒如出一辙,境界上面也没有提高多少,况且,造假还会带来莫大的好处呢?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再况且,即使你揭露了我,即使整的全国人民都知道又能奈我何?反正也不算犯罪,被揭发出来的人又处理了几个?还不是该当县长当县长,该当院士当院士?正好替我扬名不是?这智慧真的是太伟大了,难怪还有国宝“厚黑”一学,写到这里,不知道说出说出“上善若水”四个字的老子感到悲哀与否。

      在这种体制下出来的“研究”成果,正应了有人描述中国的经济泡沫时间的那句话,中国的GDP都是肥肉,是脂肪,不但没有什么用,反倒有莫大的坏处,简直是祸国殃民,这样子下去,由于“马太效应”,只能是使弄虚作假者愈加有能力弄虚作假,真才实干者愈加没有机会,只能是使认真干事的人越来越少,弄虚作假的人越来越多。

     精通了“马太效应”,又精通了“上善若水”的真义的人们,没有了被揭露后的恐惧阴影,剩下的就是披挂上阵耀武扬威无往而不胜了。

附:
      《马太福音》25:14-29①: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裡。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这无用的僕人丢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齿了。”

                                           

参考文献:


①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5:14—29.

②  Merton, Robert K. (1968).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Science 159 (3810), 56-63.

③ 《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七十七章

国内大学的《学报》是干什么的?

2009年10月1日星期四

        国内大学的《学报》是干什么的?

        天路客

        一个现象。

      每到研究生临毕业的时候,学报排队都排不上,等着发文章的学生很多很多。

     国内好多大学都有学生在读博士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发两篇文章的规定,平时没有文章怎么办?你随便写点什么,导师作为通讯作者,有学报(多数学报都挤进了所谓核心期刊的行列)来帮忙,当然,也不是随便就帮你的,你得认识人,导师混得好,学生发文章也快,当然你得交“版面费”、“审稿费”(多数为“课题费”里出)。

     可见,学报发文章“短、平、快”。

     何乐而不为?

     于是乎,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就不明白了,既然这样,还要这个规定干什么?直接取消岂不少了许多麻烦,也显得宽厚仁慈?

审稿也需要“双盲”

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审稿也需要“双盲”

       天路客

       今天新语丝新到文章有三篇涉及到稿件杂志问题。

      X的《国际专业期刊审稿之我见》,其中说道:“虽然论文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审稿人却知道谁是论文作者,因此审稿人有可能会有一点偏向。不过一般来说审稿人不愿意偏得太明显,因为要保护自己的名誉。”

      就是说,即使国际顶尖刊物在整个审稿过程中也不是绝无空隙可钻,还是受主观因素的干扰,不管当事人意识到还是没有没有意识到,即使审稿人自己认为很公正。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在审稿时也来个“双盲”呢?

      还有kwkw1977的《我知道的生物顶级杂志是如何审稿的》说:”我们投稿的时候,觉得那些是直接的竞争的实验室,或许会对审我们的稿有偏见的, 我们可能会在cover letter里面建议编辑吧他们排除在外。”、”还有很多时候觉得审稿人就是不喜欢我们的文章,问一些问题根本就很难说清楚的。就有点那种蛋生鸡,鸡生蛋的感觉。” … …

      也是其主观因素很大,是否投稿前有“公关”之嫌呢?国内那些“大牛”的文章是否是公关的成果呢?很让人怀疑!

       国际顶期刊志既如此,国内无数的野鸡灌水杂志的情况可想而知,很多号称是国内核心期刊的刊物,作者送点东西请吃顿饭,稿件就算发表了,我有了解到的事实为证,并非信口胡说。

       建议完善审稿机制,实行双盲,国内尤其该如此。

      还有一篇易水寒的《曝一曝这些文章皮条客的底裤》,何止文章列出的这些,我的邮箱每周都收到类似这些约稿,还有保证某时间前发表之类的许诺,我每次收到后都立刻将其列为垃圾邮件,可还不减少,也不是邮箱是如何泄漏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是否与别的杂志社有利益关系?),可见情况有多严重。

     施行对野鸡期刊灌水期刊的关停并转,不整顿,国将不国,不是危言耸听。

庆祝祖国60周年?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天路客

        庆祝“国庆”要名正言顺才好,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

      看到些所谓“庆祝祖国六十周年”的报道、新闻、博客之流,甚至有的单位还用这样的名称搞活动、搞知识竞赛、搞征文等,更甚至有的中小学校让学生用这样的题目写作文,我看了简直要抓狂、很是崩溃。

         往往一些这样的文字还煽情的可以,建议先重修补课中国历史再写字,文字的用处不只是用来煽情,除非你是“美女作家”不学而有术!因为她们强奸文化是家常便饭,大家早就不感到奇怪了。

     莫非你们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抹杀了不成,据不才所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朝。据最新研究成果的确切说法是夏朝开始于B.C.2070年!

     是谁规定我们祖国的生日是10月1日的?糊涂到如此程度,不学无术至如此程度,真的是扯淡的可以,我只能说可怜可恨加可悲了。

     看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识别真假对错的能力任重而道远啊,需要大家共同的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才行。

     ”庆祝祖国60年“的说法本身就狗屁不通!

      写几句话,算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节献礼,也算打假了!

      附: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对“祖”“国”二字的解释和这两个字的甲骨文、篆文、青铜器文字的写法(如图),以及google\baidu搜索“庆祝祖国六十年”字样的结果:

                 14.jpg  22.jpg

3.gif4.gif5.gif6.gif7.gif8.gif9.gif11.gif12.gif13.gif19.gif

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source=hp&q=%E5%BA%86%E7%A5%9D%E7%A5%96%E5%9B%BD60%E5%91%A8%E5%B9%B4&btnG=Google+%E6%90%9C%E7%B4%A2&aq=f&oq=

http://www.baidu.com/s?kw=&sc=web&cl=3&tn=ab365_pg&ct=0&rn=&lm=&ie=gb2312&rs2=&myselectvalue=&f=&pv=&z=&from=&word=%C7%EC%D7%A3%D7%E6%B9%FA%C1%F9%CA%AE%C4%EA

文章署名“长尾巴”现象彰显学术腐败关系图(网)

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作者:天路客
        
    论文怎么会长尾巴,原来是长尾巴,管他是长尾巴还是长尾巴,我也来说两句,反正chang,zhang都能讲得通,哈,糊涂了吧。

      最近看到方舟子的文章《论文署名“长尾巴”非个别现象方舟子吁规范》,我也是深有感触,方舟子说的几种情况确实存在,他也指出了解决的办法,说得很好,这里就不重复了,我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点看法。

    前段时间因课题的需要查了一下国内数据库,发现原来有一些杂志的文章只能在一个特定的数据库出现,我称之为“数据库对杂志的买断现象”,这个现象当是另外的话题,与本文说的没有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

     有一个知名数据库(这里就不提名了,因为本文不是批评他们)搞了一个叫什么来着,哦,“科研关系图”(某次检索文章的偶然发),我就某一个题目的某一个关键词(或者检索词)检索某些文章,果然检索出了好多片长尾巴,无论怎么改变检索策略,这些不同的文章的“作者们”都大同小异,只是排列组合不同而已,这还算好的,毕竟还算大体相同的“研究”方向,更有甚者,方向根本那就不一样,看来这些“研究者”都涉猎多个研究方向,大师之称肯定当之无愧了。
    当然,这怪不得刊载这些文章的数据库,但这个“科研关系图”却彰显了一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明白而又直观,也算做了一件好事。这个关系图是这样的:圈A(第一作者),然后,圈B、圈C、圈D、圈E、圈F、圈G… ….都指向圈A,都“紧密团结在圈A周围”。假如再看圈B为第一只作者的文章,你会发现圈A、圈C、圈D、圈E、圈F、圈G…都“紧密团结在圈B的周围”,以此类推等等等等,有异同也是很小的异同,成员几乎不变,很生动很形象很直观,就那么几个人再折腾,这样生动火热的局面在国外的一些数据库(譬如pubmed、chchrane library)时间不到的。
    这样的图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方舟子说的“长尾巴”现象。
    如果写这些文章的人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研究生(譬如为了追求文章数量同学带同学、老师带同学等等)危害可能不大(但是也不应该被允许),但如果石大人物、“名家”、“大师”那危害就大一些了,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大量的浪费检索文章的人的时间精力,对检索文章造成不便,且检索质量不高,无论查全率还是查准率都不理想,当然至于文章质量(虽然这个问题也很严重<见我前几天的文章“浑沌之死”http://www.xysforum.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huntun.txt>)又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也不拟讨论,用真名写不负责任的文章(科研文章就更要不得)记得马南邨几十年前就讨论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他的文章或者买他的书来看。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文章署名“长尾巴”危害严重,必须杜绝。

评胡言《在职研究生的论文大多是低劣垃圾》

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

作者:天路客

     非在职研究生(所谓硕士博士)的论文也是大部分是垃圾。这些论文的制造程序与“新科最年轻市长”的方法如出一辙。国内的期刊全文数据库除了这些作假的学生几乎没有人看。外国人更加不会参考引用,因为实在是没有价值。文章作者自己都不会相信。
     这些数据库作为一个垃圾场乃是为造假服务的,为提供平台的人们谋利的。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的意义从国人在国外的学术名声就可以判断是不是正确。
http://xys3.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usenfeng24.txt

浑沌之死——目前医学生物科研现状浅析

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

    作者:天路客

     《庄子·应帝王》一篇里说:南海之帝为悠,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悠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前些日子,与一位知名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专家闲聊,他很无奈的告诉我说:这专业就是给人家打工的。他还就我国科研状况说了一些话,大意是他了解到,只要出钱,简直是如同量体裁衣,什么样的数据都可以做得出来。

  经常可以见到,有人得意的问:“你能看出我的那些数据是假的吗?”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还有的人造些假数据,请人给他(她)设计一个比较高级的数学
模型,找一个高级的统计方法,于是乎也大谈创新点,我用了多么好多么好的统计方法云云。

  还有些年轻人在一些论坛上面发帖子:我一稿多投了好几家杂志,都采用了怎么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俨然不知被采用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好,而是因为他可以给杂志社版面费,更不能容忍的是一稿多投到了公然叫嚣的程度。

  学循证医学的时候,讲到系统综述的Meta-Analysis时,讲到如果不注意数据的真实性那只能是Garbage in,garbage out!忘了是哪个专家说的了,但是印象很深,因为有一条来自计算机专家的定律,后来应用到了更宽的商业领域。就是这个Garbage in,garbage out(GIGO),最初是关于计算机数据的描述:如果你输入计算机一些“垃圾”数据,你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没有用处的“垃圾”。

  临床试验也好,流行病调查也好,且不说样本如何、基线如何、盲法运用的如何(国内的科研还没有到要讲究这些个的程度),单单一个简单的分组做的也是惨不忍睹,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几个人在笼子里伸手乱抓,按抓出来的先后顺序编号1、2、3… …,a、b、c… …。在抓什么呢?抓白鼠,他们在分组呢!本来,分组用随机数字表也好,用计算器也好,近年来用统计软件SAS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就可以做得出来,他们都不用,不知道是不用还是不会用,我估计八成也是不会用的。我曾开玩笑说,你们这样分组,首先抓出来的老鼠肯定是不愿意动弹,比较老实的,实验还没有开始偏倚(Bias)已经不小了,数据还准确吗?!

  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数据严重失真!由这样的数据出来的结果只能是垃圾,哪怕你统计出来的结果再好看,你的森林图、漏斗图、散点图做得再漂亮,也只能是“驴粪蛋子表面光”,只能是银样蜡枪头,不管用的!

  不幸的是,被开了窍的“浑沌”们越来越多,对结果不满意首先考虑的不是反省实验过程实验方法是否有问题而是修改数据,修改到满意为止,修改到p<0.05为止。

  所有这些,是谁的悲哀呢?

  一切有良心的人们是否该反省一下子呢?更加不幸的是讲究“良心”这样的字眼也被那些被开了窍的混沌们笑掉大牙,因为教授、博导、大师之类名称早就是骂人的话了。

  多了不说,一说就太多了,我直接下结论,希望不是太盲目。所有上述情况往小了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往大了说则是道德缺失,知识缺失,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浪费国家公共科研资源用纳税人的钱来制造垃圾就
是谋财害命就是犯罪。

  “严重不实或错误的试验结果在污染医学文献信息的同时,也浪费了公共研究资源,还可能会对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使用者和政策制定者产生误导”(《“伪随机”试验调查》)。

  我再请出一位古人帮我说话,两千年前的曾子就说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见原本《大学》)

  曾子翻来覆去讲了无非一个道理,就是正心修身诚意,做科研的道理也一样,切不可被一些蝇营狗苟的私利所掌握,所奴役,否则对个人来说对国家来说都是很可悲的。

  二十一世纪应该是教育学的世纪,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而且也应该,同时应该做好道德建设做好伦理建设,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教育非常欠缺的,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我乐观的估计,没有被开窍的浑沌或许还有吧,他们才是我们的未来,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同时向那些死不开窍的混沌们致敬!被开了窍的浑沌们只能精神上的阉人,由他们构成的社会只能是一个无能的社会。

  最后一点建议,在临床医生及研究生当中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计算机文献检索以及循证医学等方法学方面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要记住,任何方法学都不是万能的,还需要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决定取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发挥更大的功效,方法学(Methodology)不是绝对的,不能唯方法论,仅仅拘泥于方法反倒会使人迷失,人如果被方法掌握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