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的另类解读 ——谈科学研究在中国体制下之非常态变种及其危害

      “马太效应”的另类解读

               ——谈科学研究在中国体制下之非常态变种及其危害

      作者:天路客

        所谓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源于“圣经”的“马太福音”①。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②


      在这里莫顿考察了决定这样一个效应的社会心理条件和机制,并发现了多重发现的重复功能与杰出科学家的聚焦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杰出科学家会透过他们所发现的研究论述的重要价值,以及他们的自信心,而得到聚焦功能的强化。这种自信心一部分是固有的,一部分是在有创造性的科学环境中体验和交往的结果,还有一部分是后来社会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的结果;这种自信鼓励科学家们去探寻有风险但重要的问题,鼓励他们强调自己的研究结果。

      宏观社会意义上的马太效应原理,明显地表现在那些现在导致科学资源和天才集中化的社会选择过程之中。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惟有道者。”③,很显然,“马太效应”与“天道”是相违背的;天道乃“损有余补不足”,可见,这是地地道道的“人道”,只有人道才会“损不足以奉有余”,而“人道”一旦失去了监督也最容易出问题。

       在科研环境基本正常的环境之下尚且如此,尚有“马太效应”无时无刻不再发挥作用。大家可以想象,在中国这样的科研环境下会是什么样的惨象,这实在是“市侩文化”、“小农文化”在现时代的复燃,或许根本不曾除去过,要他们性格高贵起来,好像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按照“马太效应”的说法,显赫者愈加显赫。不知名者愈加被埋没,于是,有些不甘寂寞者就论文造假,文章自引,“科研”公关,人事公关、论文公关,反正“公关费”不用自己出,科研经费有的是!用一些“识时务者”们的话来说,这叫“上善若水”,你不懂只怪你笨蛋。哪怕造假也要露一脸,学术上没有成就,出不来正经成果,再不忽悠不就被人遗忘了吗?这同戏子们的炒如出一辙,境界上面也没有提高多少,况且,造假还会带来莫大的好处呢?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再况且,即使你揭露了我,即使整的全国人民都知道又能奈我何?反正也不算犯罪,被揭发出来的人又处理了几个?还不是该当县长当县长,该当院士当院士?正好替我扬名不是?这智慧真的是太伟大了,难怪还有国宝“厚黑”一学,写到这里,不知道说出说出“上善若水”四个字的老子感到悲哀与否。

      在这种体制下出来的“研究”成果,正应了有人描述中国的经济泡沫时间的那句话,中国的GDP都是肥肉,是脂肪,不但没有什么用,反倒有莫大的坏处,简直是祸国殃民,这样子下去,由于“马太效应”,只能是使弄虚作假者愈加有能力弄虚作假,真才实干者愈加没有机会,只能是使认真干事的人越来越少,弄虚作假的人越来越多。

     精通了“马太效应”,又精通了“上善若水”的真义的人们,没有了被揭露后的恐惧阴影,剩下的就是披挂上阵耀武扬威无往而不胜了。

附:
      《马太福音》25:14-29①: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裡。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这无用的僕人丢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齿了。”

                                           

参考文献:


①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5:14—29.

②  Merton, Robert K. (1968).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Science 159 (3810), 56-63.

③ 《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七十七章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