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论”的存档

说说评价指标问题——看看这个绝不?

2010年1月18日星期一

我有三句陈氏名言——

1,所有的多指标排队评价结果出来后,都会很容易地立刻找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反例,一下子证明评价结果是荒谬的。

2,指标超过4个时是没有意义的。虽然多指标评价是需要的,可是在很多时候,单指标说明的问题更多更有说服力。

3,评价在数学里是简单问题,基本可以认为是在一个多维空间中寻找最有向量,这个最优向量一般是存在的,有时候是唯一的。数学家如果自己研究评价,都不好意思出门见客;而评价在管理中是难题,每每见到管理学家很骄傲地说,我评价什么评价的课好了。可是,直到今天,管理评价方面始终没有一个漂亮的方法和结论,AHP是天才的,但也只是接近漂亮的。

这里不想说评价的太多问题,只想举一个例子。

在封建社会,当面临着灾荒年份,需要政府来施粥,如果评价粥熬的好呢?

也许,你可以提出这样的质量控制策略:一锅粥中,米占多大比例,水占多少比例。如果锅有不同,还应该有不同的策略。如果今年种种原因(灾民少或其他),要熬少点,则如何勾兑才合适。

如此等等,得让做粥的人烦死,也让做监理的人无从下手。

其实,人家封建社会自然有它的简单判别方式,那就是——

插筷子不倒!

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无比绝的单指标评价策略,可操作,有道理。

还有其他更绝的没?您老说说——

考研,考博,一个浪头跟一个浪头

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

大学生的扩招几乎一定会导致研究生的扩招。

对于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刚刚成年的年青人的引导,中国几代人一直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

在60-70年代的时间,开始让学生们集中起来全国各地乱转,也有因此转到外国的,去输出文化革命。后来这些年轻人实在是让人烦,就干脆下乡吧,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吧。

于是,广大的农村一下子接受了很多知识青年,所谓知识,也就是初中高中而已,也可见当时对于知识要求并不多高。

中国农村多,消耗几百万人跟玩似的,一个村接受几个都能够全部消化了。

再接着,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后,开始进行城市的工业企业改革,所谓痛苦的改革,一把出现了一大批人没有工作,那就鼓励大家从商吧,此为“下海”。开始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少每个人都有点事情干了,不至于闲在家里。

但是,做商业能消化多少人呢?又到了更大规模的产业工人下岗的时代,尤其是老国有企业,简直成了苦海。下岗后鼓励民营企业,外向型,于是一些浙江广东福建等比较有商业头脑的人吸纳了一批下岗人员,以及从农村不愿意继续留守而想出来认识世界并挣钱的新年轻人。

到了今天,因为海边的那些外向型企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年轻人问题,开始就用上学来解决年轻人的问题,至少延迟2年(专科或中专),有些还可以把问题延后4-5年(本科),还有一些由于会考研,所以自然会继续延后就业时间,如果再有博士来读读,那就更好了。

把问题交给未来,总是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想到解决办法。

从这一系列的事件来看,研究生扩招几乎就是必然的一个选择,所以,140万人是10年来的最高数字。好在录取率也还高,所以,解决这些人中约三分之一的问题,也总还是一个大数了。

原来看着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一路爬升,超过一个又一个国家,觉得还跟着挺光荣,后来再想就觉得这种大跃进似的思路值得思考。

我们的事情和别人不同的就是只要是人多能达到的效果,我们很快就能争取到第一,但是,数量第一之后呢?有没有真的改为追求其他的“量”?不知道。

人,人口,人才,人力资源,这些和人有关的概念我们的解释里都有中国特点。

也说科研经费分配机制——面对面的申诉机制是最需要的

2010年1月8日星期五

饶毅教授谈了目前国内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

文章写得很不错。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更应该可以看到,一般青年科研人员在当下的科研背景里生活之艰难。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观点是:对土鳖不好,对海龟会真好吗?

这一观点大概在很久以后都不会过时。

李宁当时在我的一篇博文后感慨到:还真是的,在外国做科学家,你能拿到多少钱是可以想见的,可是在国内,一个人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拿到多少钱。也许比承诺的低很多,也许比承诺的还好,一切运作,存乎一心。

饶教授幸运的是,他大概申请了大项目,所以还有个答辩机会,知道谁在评审自己的项目。

而对于中国更多的青年人来说,你连谁枪毙的你都不知道。也许他主动枪毙了你还回头告诉你说“就我投了你赞成票”呢!死都不知道死在谁的手里。

我的一个硕士生2009年的十件大事里说,不想读博士想去工作了。

我无语,不过心里似乎很是赞成她的决定。因为她的老师,我,才刚刚从泥坑里爬出到泥的上方稍微能喘口气,而她真要走这条路而在国内,还不知道得在泥坑里待过久才好呢——

另外,我也说过如果解决经费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也有一个招数:让申诉的路子更好走一些。

只要公开申诉,那些不懂且敢于枪毙你的人就会被逼到“要么公然无耻,要么持心公正”的选择上去,在公开的状况下,要一个人果断地选择无耻还是困难的。

这是我的策略,不过应该是在50年内都无法实现的一种建议。

所以,饶教授不应该指望下一代,应该指望2代以后。

要不要总结年度“十大”

2010年1月1日星期五

一到年底,很容易看到各类“十大”不断出来。

要不要总结一个“十大”?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毕竟,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年了,不可能没有几件值得记住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如果不去总结,很容易忘记。

以前的时候,觉得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会记在自己的脑子里,可是,等时间过去后,才发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会出现在记忆力,很多都随风而逝了,甚至追忆时连年份这样大的间隔单位都会模糊。

所以,我觉得每年来个十大还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你的十大也许只是“今年又胖了10斤”这类事情,可是,看到结果后你还是会有振聋发聩的感觉

所以,我自己总结,总结的时候同时会发现自己到底一年中在意着什么样的事情。

有一个关于选择的小故事,说如果面临两难选择时,你可以掷硬币来决定,但是很多事情,当硬币落地前,你已经有了倾向性的选择。

人生很多事情也是这样,当你去梳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究竟在意的是什么。

除了我自己会总结外,我也一样地让自己的学生去总结自己一年内的十大,也希望他们知道自己这一年内究竟哪些有了较大的甚至本质性的改变,而哪些依然停滞不前?

新闻媒体总结的也多数是自己一年内主要关注的是哪些东西,而每个事件当时是用了什么样的心去关注,结果如何?都是值得回忆的。

所以,虽然你的事情也算不得多大,没有影响世界,可至少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或心情,那就说说吧——

 

跟着说下科学精神的事—为何大师的胡说就有地位?

2009年11月15日星期日

看见李老师在谈科学精神,也随着说两句。

在说什么是科学精神的时候,可怕可以描述出科学精神的几个特质,比如怀疑与反复验证,比如既要理论完善又得符合实践,等等。

那么,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科学精神,那就是什么不是科学精神?

可以从一些大牛人的例子那里说说,比如伟大的牛顿。

牛顿的力学成就以及数学成就没得说,即便有莱布尼茨在那里比着,也不说明牛顿不真牛。

可是,为什么牛顿最后老去找那个子虚乌有的上帝呢?他怎么在这个时候没科学精神了呢?

同样,在中国,这样的大师也会在类似的事情上犯迷糊,而且一犯迷糊就害的有的不太明事理的大领导人跟着晕。

大家是认科学家本人,还是认科学精神?

为什么一个大牛科学家就能够在某些人那里代表科学精神呢?

而又为什么我们不认为他具备科学精神呢?

要知道,牛顿的牛可不是一般的牛,我们国家的某些后来犯迷糊的大科学家也不是一般的牛。

那么,没有科学精神又是指什么?具备怎么样的特征才没有科学精神?

我想,至少应该有以下的几个可能的表现:

1,对自己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科敢于猜想,敢于直接从现象去猜测本质且根本不会去小心求证;

2,尤其愿意把本应该放入科学体系里解决的问题放到和哲学有关的更大的体系里去搅和;

3,借助于非科学的其他力量来解释现象。

学生:我的任务是把导师培养成院士

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

 

我已经听过多个场合多个教授或学生自己这么说了:我们学生在这里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啥都不做的导师培养成院士。

您觉得奇怪?不应该吧。

告诉您一下具体做法吧。

一、导师也不是完全没有水平,至少原来还是干过活的。但是,距离院士(“我们心目中合格的”,并非抄袭剽窃的)水准还差不少。可是,还想当院士,怎么办?

二、找资源。导师因为有本事,所以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资源,甚至,有些就是原来在科研资源管理部门工作,又回到自己的研究机构的。那么,一年弄上几百万上千万的经费跟玩似的。

三、招聪明勤奋的学生。中国人喜爱学习的学生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到一个资源丰富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工作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于是,学生就越来越优秀。

四、逼学生。一旦学生进入实验室或研究中心,那就好了——小鸡入彀。开始逼学生干活看书。看什么书我不管,选什么研究方向我也不管,可是必须得给我出论文出专著。每几天督促一次,一旦不出活,立刻训斥。一旦出活,则抓紧把第一作者啦等等抢在手中。

五、用学生做出来的东西去申请院士。

甚至,有些导师连院士申请书都不自己填写,让学生填写,因为实在是对自己的工作了解程度不如学生,所以,学生就越俎代庖吧。

六、对于申请成功或失败的判断。

失败的话,就回到第二步或第三步,再来一轮。

成功了的话,那好极。这一 过程结束,导师名利终于双收,学生也有喝汤的权利。

我曾经看过几个候选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的申请书,上面列举的工作一看就是学生的工作,有些还是下属兼学生的工作,有的还会直接拿自己学生博士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去申请院士。

原来听说有院士是凭自己的博士论文当上的,当时觉得怎么这样啊——难道博士之后就没有别的玩意了?现在看,这已经属于不错的院士了。到了今天,得凭学生的博士论文当院士喽。

再发九斤老太的感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微缩版本】有的学生没有本事把导师培养成院士,可是可以把导师培养成高级别教授。

我见过一例:某院长教授,去年申请三级教授时,论文列表里还有“XXXX的感想”之类发表在一些行业杂志上的“论文”呢,可是今年重新申请,发现好像有2-3篇有点像样的论文了,再一想,原来是培养导师的博士生已经到了3年级,开始发表论文了。

ZJ大学,怎么对大牌教授也这么干呢——

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

P大的法学教授高调离任前往ZJ大学,好不容易P大同意放人,大教授一个一个地去盖章,等盖到最后一个章的时候,ZJ大学突然来个消息,说对不起我们不要你了(事见http://view.news.qq.com/a/20090311/000020.htm)。

把我们的大牌法学教授整个给“搁”那儿了,于是他低调感慨道:“没有契约精神。”

这样的行为模式无法不让我们再度想起了ZJ大学前段时间跳楼的Tu博士。

从ZJ大学对待这么一位名声在外的而且还是法学(打官司都不用另请律师)的教授,一样敢于直接毁诺,那么,对于一个普通得在ZJ大学里连个亲戚都没有的海归博士,就不用多说啥了。

这也正说明了,一个机构对最没有权势的人的立场才是它真实的立场。事实上,无论你再有权势,也总能找得到比你还有权势的人。那么,在他的面前,你的一切均可忽略。换句话说,对于一个没有诚信的机构而言,所有的人都象蚂蚁一样,连职位最高者怕也很难例外。

而如果这个机构对没有权势的人都能保障他的基本权益,你去了最差也无非如此而已。

所有的人在几乎所有的环境中都会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如果这个人能够在比下时想到那些“上人”对自己的态度,而在“比上”时又能考虑到比自己下的人对自己的态度,这个世界就好多了。

这个世界不好的主要原因怕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会是例外,其实,滚滚大潮之下,没有例外,或者即便偶尔例外一下,很快也会被大潮吞下,你的例外只是人生中的偶发事件罢了。

杭州真的很适合居住,风景在全国独一无二,我每次去都会产生“太美了,让我留下吧”的感慨,可是,美丽风景掩映之下却不是久居之所,尤其在ZJ大学这样的把冲出风景战斗到底的SCI或其他1311战略作为目标的机构,怕真不是一时的问题,也许校领导是太着急了,而杭州这样的氛围不适合着急,只适合慢慢来。

法学教授无奈返回了P大,好在P大还有这个胸襟,但是只怕这种违诺造成的伤害却是永久的了。

我们也借此机会希望,有名的法学教授以后会更加为弱势群体鼓与呼了。我相信,他应该也能够认可我至今还记得的这句话:当一个国家的法律无法保护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时候,它一样保护不了国家主席。

这句话怕同样适用于一个刚毕业的博士和一个大牌教授。所以,重申我原来就说过的一个观点——

看一个机构对人好不好,请看它对最弱势群体或个体的做法!

第四届全国应急研讨会闭幕式致辞——兼谈什么是好的应急管理

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各位代表:

  大家好!再一次感谢大家来到开封参加全国第四届“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一天的会议之后,一定都很辛苦了。好在一会我们就可以吃到热腾腾的开封著名的小笼包子,所以,还可以再耐一下饥饿的感觉。

  要知道,开封在交通方面并不便利,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不方便,可是,还是有这么多的朋友来支持这次会议,可见其诚。

  本来我们计划安排一下下午的专题报告主持人将本组的报告作一个概述,时间关系,怕是无法安排了,这里也抱歉一下。

  因为这次来了浙江杜桥镇负责应急的郑先生,扬州市应急办的诸位领导、以及平顶山市负责应急的几位朋友。所以我这里想说一下什么是好的应急。

  在看过浙江杜桥镇的应急实践工作之后,我就断然认定,这就是中国目前最好的应急管理,他们做得比国务院应急办强多了,我在下一本书《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中特别写了一章,题目就是中国最佳应急管理实践,要知道,是最佳,不是最佳之一;之前我还去过扬州,发现扬州市的情况很不一样,那里本来就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地方,需要应急的事情很少,那么,即便应急办从来没有起过作用,为什么不能是好的应急呢?当然是好的应急管理实践;还有一个,平顶山,我们知道前i段时间平顶山刚刚出过比较大的矿难,70多人,每个人看到这样的局面,肯定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但是,这是在违规开工的前提下酿成的事故,我想对于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多重都不算重,这件事的另外一个方面,出现了这一矿难事件,平顶山随后的应急做得还是很到位的,对于一个已经无法挽回的事件在损失降低和补偿方面做到了很好。

  当然,有了突发事件,需要应急了,就一定不可能是最好的应急,最好的应急是不出事,或者出了事却没有人员伤亡。但是,虽然不是最好,但还可以是好的应急。

  应急人员和其他人员非常不同的一面就在于事情的发生与他们无关,但是却和处理和善后等息息相关,甚至,处理不好就是错误。

  这是个高风险的工作类型,我们做应急管理研究的人肯定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一工作之难。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几个数字,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中,来自16个省市区,超过一半了;注册代表超过150人,参加照相的有85人,此外,来了之后没有注册的还不少,只我知道的就还有十几个,中午吃自助餐时,门口的服务员收进餐票170多张,看来还有不少跑了上千里路远道来蹭饭的(当然,这是玩笑)。

  在一天的会议中间,有中间悄悄坐到会议室的,也有趁着开会悄悄走的,毕竟,这是长假后刚刚开学的日子,明天很多教授就是要上课的,所以今天晚上必须赶回去。

  所以,我现在心里都不知道一会去开封第一楼吃饭的人数有多少,到时候还会有一个数字,那就小笼包子的消耗量,等吃饭结束后数清楚我再告诉大家。

  那——闭幕式结束,我们一起去吃小笼包子???!!!

出国后为啥会更爱国?

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很多人会发现这样的一个道理,一旦出了国,人会特别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会感觉自己特别爱国。

  咋会这样?

  分析几个原因。

  1,外国明显比中国先进。人都是希望自己家底殷实的,自己家如果有这么先进和现代,又何必出国到外国来感受呢?我们的祖国得强盛起来。

  2,外国对中国与中国对外国明显有差别。就比如,日本人来中国就到机场直接签个字就能进来,我们就得到他们在中国的大使馆去办签证,凭什么呀?他母亲的,明显不对等嘛!欺负人嘛,这不是!我们如果比他们强了,肯定不是这样。

  好像比我们整体经济水准差的国家,在签证政策上就要宽松得多,签去泰国三天就可以。可见这就是差距。

  3,外国对不同国家人的待遇有明显差异。我们中国人会受委屈,明明应该一样,可是就是不一样,受到这样的待遇,怎不让人恨恨的?

  我在自己的不同文章里复述过2次杨绛先生在她自己的书里讲的一个故事,这里再复述一遍,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有些爱国的人士其实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爱国的,真相竟然是如此龌龊,所以我们不必看到有些人表达自己爱国就随着激动万分——

  故事说:大清国某留学生,在巴黎留学,一日闲来无事,想叫个局(找个法国妓女),叫来之后,法国妞就开始一直聊天,就是不进入实质内容,这个大清留学生就没有自信和胆量去要求,最后聊完大天,拿钱走人,钱也没少拿,最后把这个大清留学生给气的。

  可以想象,他会多么热爱自己的国家啊,肯定盼着自己的国家强盛到自己“叫个局”也不至于受如此大的委屈。

  如果大清国这个留学生回国,然后对着清国大学猛谈爱国主义理想啥的,底下的人肯定能听得热血澎湃的,可是,如果您老人家知道了真相,还会激动?

  如果慈禧太后再因为他的爱国表达而请他进入大内或参加什么什么仪式的话,只怕结果是这个大清国留学生内心暗笑的,笑这傻老娘儿们(此处含贬义)竟然如此容易被骗过。

大家为何乐见中国大学被炮轰?

2009年9月27日星期日

曹聪把中国大学被美国名校(耶鲁)校长炮轰的底细挖出来了,尽管是转来的,但是认真态度令人敬佩。

我个人相信,即便有这样的一篇有理有据的真相文章,95%以上的人或者因为看不到,或者因为看到也没兴趣纠正,还是会继续相信炮轰的事情。

其实这个现象更加让人警醒,当我们看到一则“伪”炮轰的文章,为什么就乐成这样?甚至,愿意表现地气愤填膺,愿意传播这则伪炮轰文章呢?

我突然想起来“大楚兴,陈胜王”这样的事情来,明明是一句荒谬之极的传言,且人为痕迹很重,却一把成为一个起点,同样地,“石人一出”,也是群情激奋,类似的中国式谣言总是有市场,而这次则轮到中国的高等教育了。

看来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让人恨到任何伪消息都能让人宁愿相信的地步了。

一个东西让人憎恨至此,却丝毫不去想法去改变一下,在世界上也是罕有先例吧。

所以,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乃至教育管理部门是得好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