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的存档

论营销故事之基本不靠谱

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

在武夷山老师的博文《品牌欲走出国门,名称须慎之又慎》(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01973.html)中,说到一个小故事:

全文引用如下——
GM(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有个车牌叫Chevy Nova,在拉美国家总是卖不动,因为Nova的发音No va,在另一种语言中的意思是“不走”。后来,该品牌改名Caribe(发音接近“加勒比”),才打入拉美市场。

猜测到这个故事的背景,应该是在拉丁美洲而不是欧洲,那里的国家,除了巴西说葡萄牙语外,基本都说西班牙语(好像海地说法国人也听不太懂的法语)。
 
但是,对于这个故事,基本可以认为是不靠谱的,不过在俺们还不懂拉丁语(如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的大学时代,这个故事告诉我后,我会觉得自己深受启发,这个故事简直太棒了。

可是,在大学学过德语,后来又修了一个葡萄牙语证书之后,这个故事肯定骗不过我去了。

这里,我来逐层次分析这个故事的漏洞如下:

第一个层次:一个产品的营销成功与否的因素,不可能是一个,如果只是一个原因,改之就效果大变,这是欺骗大学生和企业里的低层管理人员的,也是不科学的。

第二个层次,英文里的“不”是No,但是拉丁语里的“不”很少是No的,德语是nicht,西班牙语倒是No(但是另见第三、四个层次的分析),当然还会有其他一些同义词,但是确实没有直接和英文完全对应的。连Yes在拉丁语和英语里都不对应,例如,葡萄牙语是“Sim”,和Yes的差距不可以“里”计,至少是“公里”的距离。

因此,用英文的“No”和拉丁语的“Va”组合出不走的意思,完全是美国人(专指讲这个故事的人)的一厢情愿,需要指出的是,葡萄牙语的走确实是vai而当有人吆喝你一起走的时候,则说“vamos”。ir是类似于英文中原型动词的那个词根,vai则用于第三人称(这个受提醒刚刚修正)。

第三个层次,在拉丁语里,我们知道,有所谓词性的变化问题,比如,喊我最喜欢的歌星Julio大哥,就会说“O Julio”,而不是直称Julio,这个O有时候类似于冠词the的意思,当然,肯定不完全一样。而在某些语境里,会有前后的词语连接和缩写的问题,就会写成No Julio(对男性)或者Na Natalia(对女性),也所以,看到No觉得好像很熟悉嘛,其实此时的No其意和英文完全不一码事。

第四个层次,在葡萄牙语里,nova是有其意义的,是“新”的意思,相当于英文里的new,所以,看到nova,拉丁语系的人不应该直接联想到no va,第一感觉应该是这是一个很熟悉的天天都在用的词啊。我们去查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的网站,那类nova这nova那的太多了。

当然,武夷山老师的博文只是在讲文化(具体表现为语言)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不是他造出来的,而是听来的或者舶来的。

我个人推测,这个Nova的故事所以存在,应该也不是汽车公司的事情,他们所以取了nova的意思,更应该是懂得拉丁语的人特意取的“新”意,而不会是胡乱一取。至于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没卖好,改了名字而终至大卖,背后的因素可能就多了,但是,因素再多也绝对不会和no va就是不走有因果关联,非但没有因果关联,连关联都不会有。而这个故事所以产生,在美国人那里可能就是以讹传讹,或者是后来教授们写故事的时候忘记了要去考证或者翻翻字典。

这类故事里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就是那个温水煮青蛙,故事很好,也能说明问题,给人启发,但是这个事情是假的,因为就有好事者去煮了青蛙,发现到某个温度,不管是快煮还是慢煮,青蛙都跳。而比这个稍微不那么著名的管理故事,则科学性更是少得可怜。也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将管理弄进“科学”的大家庭里来,也许这些人的负面贡献也是因素之一。

糟糕的不是这个故事的存在,大家说它也就是一好玩罢了,糟糕的是管理里面(尤其是营销里面)这类生造的故事太多了,我们经常在机场逗留的人都知道,很多机场书店里会放各类“著名管理学讲师”讲管理故事的光盘,里面的故事都有类似Nova的风格和给人启发的一面,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90%的是瞎掰,或者经不起考证,或者干脆就是胡编乱造,稍作推敲,甚至完全从逻辑上就可以推断这些故事没有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科学性更是一丝没有。

但是,正是这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在引领着中国的管理学向着不知道什么方向的地方发展。而国内一堆小聪明的商人,如牛根生、宗庆后,基本都是向着这些故事投胎又从中脱胎出来的,也因此,在他们的公司或者工厂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类似的小聪明。你能说人家不懂管理吗?好像比我们都懂耶,你说他们真的懂吗?又怎么把三聚氰胺毫不犹豫地放进了各类饮用奶中,或者在某个类似开曼群岛的地方注册个公司,回来就说民族企业呢,还特自信的语气。

除此之外,俺们在海尔待过半年都的时间,当时是做博士生的时候过去做项目,然后对海尔的营销模式基本了解了,毕竟他们做事不可能背着半年来一直都在那里的我们,根据我的观察,营销故事里的海尔和真实的海尔距离基本是南辕北辙,完全不一码事。但是,这里不去说它,因为在中国,相对于更多更加连做人做企业底线都不遵守的企业,海尔都不能说是差的。

也说中国的大学不断成为丑闻主角

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
  1,之前是明星们不断被消费,成为各类丑闻的当然主角,以至于大家免疫力大大增强之后,明星们不得不自我爆料丑闻来吸引注意了呢。如干露露同学这般,不停地自我爆料都没什么人理了,也根本实现不了她的既定目标。
 
  2,所以,社会新闻开始寻找更多原来披着羊皮外衣的伪纯洁者,看羊皮之下的样子有多好玩。于是,红十字会登台了,某些慈善机构登台了,这次出台都是来饰演涂了白鼻子的。
 
  3,但是,仅仅是他们还不够。此时,大学(包括校长们)开始配合演出了。之前有P大校长就说了:大学的专业设置要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可能三个月或者更短时间就有一变,大学当然也得跟着变,跟川剧里的变脸似的那么快。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之后,社会对丑闻的需求大学也得满足啊,于是,校长开始跪倒,开始写歌。邹某其实是配合社会需求和大学迎合社会需要的急切心情来爆料的,所有演出剧目甚至都可能是和校长们事先商量好的,嘿嘿
 
  4,不能只有爆料者,还得有义正词严者,科学网为义正词严者提供了舞台,在此从另外一个侧面配合了大学的演出,社会则获得了超过其最初需求的满足感——那叫一个爽啊!
 
  5,而义正词严者自己又不干净,甚至浑身污垢,恰好社会就喜欢看那些假装纯洁的人卖身,于是,再度将这出戏推向了深入。我们看最近科学网大牛没有激起大家的新一轮崇拜和景仰,而是板砖一片就可以看得到端倪。
 
  6,博士之后,教授之后,院长之后,校长之后,院士之后,大学之后,下一个丑闻主角会是谁呢?值得期待。

基金大讨论 还不快走开!

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
  俺一直把所有的科学家都叫做科学家伙,所以,老卫能当个“家伙”应该不至于对俺产生不满意的温柔情怀。
 
  科学网上有几个老才子,原来我一眼就看出陈绥阳是老才子,最近我发现老才子里不加上老卫那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老卫新作《我们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中国大学回归正道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418-607403.html )写得很有才华,尽管看得出他没费多少心力,这篇小文都值得头条,尽管我推测是不可能头条的。
 
  在老卫的新作里,提到:“基金真的对学术那么重要吗?估计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评价标准认可,还有它本身带来的金钱诱惑吧。
 
  俺们深以为然,看到科学网上大谈基金,俺们觉得过了,甚至科学网现在是基金文章必精选,俺都想问一句编辑部——头没烧糊涂吧?
 
  基金这玩意,和论文一样,不是科研本身,只是科研的附加产品罢了。想起不太远古代里,一个小户人家有闺女,不愿意嫁给邻居狗剩子,宁愿去给地主做小妾,都觉得是个好出身,甚至都可能是值得谋求的重大目标。
 
  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那一节之后,被救的父女俩后来再次遇到了鲁达(好像是在贴有通缉犯照片的布告栏前),此时的姑娘已经嫁给了一个员外当了小妾,过着公主一般幸福的生活。
 
  俺突然觉得鲁达那通打好像特别没有必要似的,给镇关西当小妾和给员外当小妾,区别究竟有多大呢?
 
  但是,这就是一个流落江湖的小姑娘的最好结局吧?甚至是她们追求已久很难得到的结局,而倒霉的镇关西也许是手段使得过于强横才把自己的小命给送了的,如果找个好媒人,再许以重利,也许竟然就没有被拳打这一节了呢。
 
  当然,我们还是应该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今天的时代背景基本是“以拿到基金为荣”,“以没有拿到基金为不荣”,即便表达不十分准确,我想差不多就是这样,没有拿到的人因为也没有其他的渠道拿到支持,也许竟然会废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而彻底颓废(这是中国科学管理界的问题,不是科学家本身的问题)。但是,尽管如此,从个人身上考虑,我们还是应该从基金身上稍微走开一步——基金不就是鲁达时代的“小妾身份”嘛,仅只在这个不正常的时代里有值得追求的一点点价值。
 
  当然,不怪中国科学家,不怪我们中国人,是环境使然,是历史使然。
 
  基金制是个好东西,但是如果不结合自己的确有兴趣这一点以及科学家的超群智力这个基本门槛要求,基金本身只是给中等水准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些便利罢了。
 
  不过,从对基金热爱到极致的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得到中国科学家的群像(包括我自己)——一群智力中等、能力中等、眼光中等以下的人在为偶然的中等得利而进行着中等欣喜罢了,而很中等的科学网一直都维持在中等以下水准的价值倾向又继续强化了这一中等状态。
 
  基金大讨论!还不快走开!
 
【或者,让它明年抽疯般地再回来吧,嘿嘿】

日本人未受任何损失,中国人相互间打得格外来劲

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
  钓鱼岛事件再度把中国部分人的那点出息给逼出来了。
 

  ——一言不合,就指责对方是汉奸。
 

  ——不骂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反而大骂中国同胞。

 
  ——看见日本企业或产品就砸,但是受损失的却是中国人。估计日本人要乐坏了。
 
  ——不去战场上打日本人,反而对着根本不可能是汉奸的中国人大打出手。
 
 
  再看以前,大陆台湾一吵架,外国人可就乐开了花——
 
  1,台湾送钱,大陆送更多钱
 
  2,大陆送东西,台湾送更多东西,
 
  3,大陆给修铁路,台湾给建机场
 
  4,可以去大陆高规格地被接待免费游玩一番,台湾那边也发出邀请让免费去玩
 
  于是,大家就都盼着中国人吵架,中国人同胞间吵架让外人纷纷喊爽,那多好啊!也许只有中国人会这样?
 
  就想起前几年有位中国小伙子在日本东京的靖国神社的经历来:
 
  A,他在靖国神社里涂抹了“该死”二字;
 
  B,他认为自己在日本受到了文明的对待,没有因此受歧视,在被日本警察执法后也没有洗澡死、躲猫猫死;
 
  C,他被迫回到了中国,但是还是会说在日本的好。